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

第四章 西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4.1 复习笔记

格奥尔格·西美尔是经典社会学时期与韦伯和滕尼斯齐名的德国社会学家,他们一起奠定了德国社会学的基础。西美尔主要的社会学著作,包括《论社会分化》、《历史哲学问题》、《货币哲学》、《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等。

一、社会学的对象与问题领域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西美尔认为,社会学要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就需要发展出一种解释社会总体性的独特视角,换言之,建立一种适合社会学视角的“社会”概念。为此,他提出了“社会是如何成为可能的”,以在逻辑上分析社会构成的形成条件,从而确定社会学研究的合法性。

(1)社会唯实论与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实论认为只有社会结构才是真正客观的存在,而社会唯名论则认为客观存在的是个体及其行为,社会只不过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集合。在批判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的社会概念的基础上,西美尔发展出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社会观。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在西美尔看来,个人之间有意义互动关系所包含的社会形式,构成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任务,就是阐释社会互动与交往的形式。

在西美尔对社会的理解逻辑中,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始终是双重的,社会首先是超越社会化的个人的复合体,同时,社会又是个体互动和交往形式的总和,也就是说,社会产生于个体之间的互动过程之中。

2.社会学的问题领域

西美尔将社会学的问题领域,划分为抽象层次不同的三个独立领域:

(1)一般社会学或者说普通社会学

其研究的问题领域,包括经由社会而形成的全部人类历史生活。

(2)纯粹社会学或者说形式社会学

它研究的是社会互动和交往的纯粹形式,这是西美尔社会学最引人注目的特色。

(3)哲学社会学

即对社会的认识论研究和形而上学研究。认识论为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各种概念、假设和前提,使零碎的知识整合成为一幅完整的图景;而形而上学则让我们超越日常经验的有限性,使不连续的个别事件呈现出完整的意义。

二、形式社会学

1.社会互动和交往的形式

(1)社会交往形式的含义

西美尔所注重的不是宏观的社会结构分析,而是微观的社会互动研究。社会学研究的并不是具体的个人互动,而是互动的抽象形式,社会学的任务是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式进行分析,正是这种互动的总和,构成了社会。

将互动或交往的形式与内容分离开来,是西美尔社会学分析的另外一个起点。他认为社会的本质存在于交往的过程之中,形式在社会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社会学家的任务就是研究社会交往的形式。所谓社会交往的形式,即是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通过这种交往方式构成为社会现实。

(2)社会交往形式的分类

西美尔研究了多种形式的互动,其中包括交换、冲突、统治、社会化、卖淫等。西美尔所讨论的各种社会交往形式,大致可以区分为四种类型:

合作、竞争、联合、秘密等基本的社会互动形式;

国家、教会、家庭、军事组织等作为体制化结构的形式;

社交、体育活动、游戏等自主的游戏形式;

艺术、政治、科学、宗教等社会本身的一般形式。

(3)统治和时尚

“统治”是西美尔感兴趣的一种重要社会形式。他认为,统治包括“压制”与“屈服”两方面,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不可分离的关系。

西美尔具体分析了几种不同的统治形式。其中最常见、最简单的统治是由一位领导者实施的统治,这种统治容易形成群体内部的团结,但也容易造成内部的不和或冲突。

消除群体内部不和或冲突的一个方式,就是使冲突双方在同样的权力地位上发挥作用,即多元的或民主的统治。民主或多元的统治可以给个人以更多的自由,它有助于群体的和谐、团结,但也容易产生争端,导致分裂。

“时尚”是西美尔着重研究的另一种重要的社会形式。西美尔认为,时尚的基本动机包括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一致的两个过程,即既要与别人相似(同化),又要区别于别人(分化)。

2.社会类型

社会类型是西美尔讨论的另一种重要社会形式。西美尔不仅将交往过程划分为不同的形式,而且还将交往所涉及的个人角色行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吝啬者、挥霍者、穷人、贵族、冒险家、娼妓、陌生人等等。他将每一种类型都视为社会互动的结果。

(1)“穷人

“穷人”是西美尔分析较多的一种社会类型。西美尔强调从社会关系和交往的角度来界定穷人。所谓穷人,是那些被别人援助或有权得到别人援助的人。西美尔对穷人采取了一种相对主义的看法,从这种观点来看,所谓穷人并非必然是社会的最下阶层,每一个阶层中都有贫困现象。在他看来,穷人(受赠者)与赠与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权利与义务之间的相互关系。援助穷人乃是为了整个社会福祉。

西美尔清楚地预感到,随着科层化的发展,对穷人的援助也将越来越成为一种非人格的机制,越来越成为一种政府行为。

(2)“陌生人”

“陌生人”是西美尔所关注的另一种社会类型。在他看来,所谓陌生人是指今天来并且要停留到明天的漫游者。西美尔并不把陌生人看作是某一类特殊的人,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互动形式。西美尔强调,陌生人的社会学形式,包括脱离任何既定的地域空间的漫游与固定在一个地域空间点上这两种界定的统一。

3.社会几何学

西美尔极为重视数学的作用,他尝试将数学的一些最基本概念,如数量、距离、位置、权重、对称性等引申和扩展到社会学领域,建立起“社会几何学”。

(1)群体构成的数量。

西美尔试图从纯粹的数量关系入手,研究群体规模的大小(构成群体人数的多寡)对于群体中互动性质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研究群体的大小对于个人和群体性质的影响。他认为,从方法论上说,最简单的群体是二人群体。在由二人组成的群体中,互动是直接的,同时,在这种群体中,每个人都高度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二人群体关系密切,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三人群体会产生独立于个人、在二人群体中不存在的社会结构,而这种结构很有可能会危及到个性的发展。这是三人群体不同于二人群体的一个重要特点。

从整体上看,西美尔对群体的分析,始终围绕着自由与约束、自治与他治这种辩证的社会学关系。他一方面认为,群体或社会规模的扩大,有助于扩展个人的自由。另一方面,西美尔同时认为,大群体也会产生一些在小群体中没有或不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可能危及人的个性。

(2)社会互动的距离。

在西美尔看来,互动的形式、事物的价值等至关重要的问题,都与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的相对距离紧密相关,甚至可以说,是由相对距离所决定的。事物的价值是由其与行为者之间的距离确定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那些通过努力并且只有通过努力,才会得到并且能够得到的东西。

三、文化社会学

1.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

(1)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概念

主观文化又称“个体文化”,是指行为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客观文化是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外在于个体,但却影响着个体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2)文化悲剧

客观文化对于个体的影响,只有在其以观念的形式进入个体,被个体吸收并内化,即成为主观文化的一部分之后,才能实现。在理想情形中,个体文化影响和塑造着客体文化,并同时接受着客体文化的影响,但问题是,客体文化一经产生,便具有了其内在的生命力。即客观文化一经产生,就不再受其创造者的控制,而是凭借其自身的生命力发挥作用并继续发展。与货币经济相伴随的客观文化的发展,已经导致了社会生活中的计算和理性,以及非人格化的冷漠、傲慢和玩世不恭,从而构成对人性、个性和自由的最大威胁,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悲剧”。

在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之间,存在着深深的疏远与对立:创造性精神的亢奋和毫不疲倦的生命力,与其僵化、死板的产物以及该产物的不可思议的反作用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对立。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知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急速成长和扩展,主观文化及其创造客观文化的能力却只有低速成长,甚至面临着不可避免的衰落,从而使我们面临“文化悲剧”。在西美尔看来,这种文化悲剧产生的主要根源,是因为分工的增加。

(3)文化悲剧的实质

文化悲剧在于我们的个人能力无法跟上客观文化扩展的步伐,我们注定越来越不理解我们所创造的世界,而且会越来越被我们创造的世界所控制。其悖谬是,我们对客观文化的了解越少,对它的依赖却越深。

(4)客观文化在资本主义时代获得爆炸性增长的主要表现是

客观文化的绝对规模和范围不断增长。在各个领域都有明显表现,而科学则是最明显的例证。

客观文化的组成成分和内容增加。新的文化成分层出不穷,需要知道的新东西也越来越多。几乎每过一天,我们需要知道的知识就变得更多。

客观文化的各种要素日益交织在一起,使创造了这些客观文化的行动者越来越难以理解它们,更不要说控制它们了。

2.社会分化

(1)西美尔研究了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社会分化。社会分化的程度是体现社会复杂性程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西美尔集中精力研究群体成员依据什么样的标准选择其准备加入的群体,即群体的类型或形式。就群体的形式而言,社会分化引起互动形式的两个根本性变化:

群体的组成原则发生了变化,即从“有机的标准”转向“理性的标准”。

a.所谓有机的标准,是说人们是否属于一个由有机的标准组成的群体,并非出自人们自身的选择,而纯粹是由他们的出生所决定的。在有机的群体中,人们对群体有强烈的认同,人们在群体中丧失了自我,弥散了个性。

b.与之形成对照的是,现代社会中群体构建的基础是“理性”。所谓理性,西美尔指的是推理与逻辑。以理性为基础的群体则是指个人是否是某一群体的成员,纯粹是根据个人的目的、利益、偏好、自身条件而作出的合乎理性的选择。

社会分化会导致社会群体数量的增加。如果只存在有机的群体,人们就只能隶属于初级群体;而如果群体是以理性为标准的,人们就可以根据共同的兴趣、利益、技能、财富等,组成更复杂的群体。

群体构成的这些变化可能导致负面的效果,也可能具有积极意义,即现代性不仅造成了角色冲突,而且也为个性的多样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3.货币哲学

西美尔以其独具特色的形式互动理论,揭示互动对于社会关系本质的影响。他详尽研究了交换关系,特别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关系所产生的社会后果。他将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文化矛盾分析的重点,放在了经济交换关系,特别是货币关系。

(1)价值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之中

在他看来,价值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之中。事物的价值存在于我们之间的相对距离之中,如果事物与我们的距离太近,太容易得到,就没有价值。当然,如果距离太远,甚至远到无法得到的地步,也就同样没有什么价值。

人们通过创造事物,从而创造了价值。但同时,这一创造过程又使自己与事物相分离,然后再寻求克服这一距离和摆脱困难的手段。这中间的困难越大,手段就越有价值。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货币就具有这样的重要性。一方面,货币造成了人与物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货币又能够帮助人们克服自己与物之间的距离。货币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双重的角色,它既增加了人与物之间的距离,同时又提供了克服这种距离的途径。价值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理解世界的理性框架。

(2)把货币视为人类互动的一种形式

价值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之中,或者说存在于人的创造物与人本身的“异化”过程之中,这一观点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基于这一观点,西美尔展开了对货币的分析。西美尔对于货币所做的分析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把货币视为人类互动的一种形式。

(3)货币的广泛使用具有深远的影响

货币的使用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抽象地对目的作思考,因为货币交换行为,包含着更为复杂的心理过程,从而使“理智能力和抽象思维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货币的使用改变了知识及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改变了社会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促进了文化向着知识层面进行根本性调整。

货币的使用推动了社会向理性化的方向发展,促进社会对量的计算的要求超过了质的因素。

在西美尔看来,货币的使用,不仅促进了货物交流,同时也加速了人与人之间互动的频率。货币的使用改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团结。货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信任关系的普及。货币的出现也改变了政府行为的景观。一方面,正是有了货币,政府才能对遥远的地方征税,才能向其官员及其雇员支付薪俸。另一方面,政府也必须尽力保持社会的稳定,只有在此基础上,它发行的货币才能为其公民所接受。

货币对个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货币使个人有了更多的选择自由,有了更多的表现自己的方式,社会也就因而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b.货币使得人们能够具有多种不同的人际关系。个人可以通过付费或花钱参加各种交往活动,与各种各样的人保持接触,这促进了社会群体数量的增加及其形式、内容的多样化。

c.货币在使人们能够接触多种多样的人的同时,也导致个人更加封闭,更加孤独,这已成为现代社会无法回避的一个通病。

d.在货币的强力冲击之下,许多人的人生观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一些人变得“愤世嫉俗”,而另一些人则变得对任何事物都“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