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贵州省“三支一扶”选拔招募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精讲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贵州省情

(一)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毗湖南省、南邻广西自治区、西连云南省、北接四川省和重庆市,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全省东西长约595公里,南北相距约509公里,总面积为176167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

2.地形地貌

(1)地形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2)地貌

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

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

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

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蜓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

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

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高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面积109084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3.气候

(1)气候类型

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2)气候特征

总特征: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凝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

气温: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5℃左右。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

降水量: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

4.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5247公顷。山地面积为108740平方千米,占贵州省土地总面积的61.7%,丘陵面积为54197平方千米,占贵州省土地总面积的31.1%;山间平坝区面积为13230平方千米,仅占贵州省土地总面积的7.5%。可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资源不多,由于人口增多,非农业用地增多,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农用地1525192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58%;建设用地55184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3%;未利用土地181144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8%。

(2)生物资源

野生动物

全省有野生动物资源1000余种,其中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等14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13%。

野生植物

植物资源有森林、草地、农作物品种、药用植物、野生经济植物和珍稀植物等六类。银杉、珙桐、桫椤、贵州苏铁等15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50%。全省药用植物资源有3900余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品质优良的珍稀名贵植物有珠子参、三尖杉、扇蕨、冬虫夏草、鸡枞、艾纳香(天然冰片)等6种。

经济作物

贵州农作物品种丰富,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薯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籽为主要品种。经济林木主要有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核桃等。“大方生漆”、“六马桐油”为贵州名优土特产品。

(3)能源

水、电、煤等多种能源兼备,水能与煤炭优势并存,水火互济。水力理论蕴藏量为18140.3兆瓦,居全国第六位,而技术可开发量19489.63兆瓦。贵州素以“西南煤海”著称,煤炭资源储量达527.98亿吨,居全国第五位。煤炭不仅储量大,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为发展火电,实施“西电东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煤化工、实施“煤变油”工程提供了资源条件。

(4)矿产资源

贵州至今已发现矿种(含亚矿种)127种,发现矿床、矿点3000余处。其中,有74种(含亚矿种)不同程度的查明有资源储量,共计产地(矿区、矿段或井田)3233处。煤、磷、铝土、锑、金、锰、重晶石、水泥原料、砖瓦原料以及各种用途的石灰岩、砂岩和白云岩等矿产资源,是贵州的优势矿产。其中,重晶石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第1位;稀土矿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第2位;磷矿和锰矿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第3位;铝土矿、锑矿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第4位。

(5)旅游资源

贵州省是迷人的“天然公园”。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迩;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可开发的自然旅游资源有1000余处,可开发的乡村旅游点1000余个。目前有黄果树、龙宫等12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花溪、百花湖等5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梵净山、草海等7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宽阔水、雷公山等1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遵义会议会址、青龙洞等1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崖古迹、石阡万寿宫等285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赤水竹海、百里杜鹃等11个国家森林公园;关岭化石群、绥阳双河溶洞等4个国家地质公园;贵阳市、都匀市和凯里市三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已形成了贵阳、安顺、凯里—镇远、黎平——从江——榕江、荔波、兴义——安龙6个综合旅游区和梵净山、遵义、赤水——习水——仁怀、织金——黔西、威宁——六盘水、乌江峡谷6个特色旅游区;正逐步推出高原喀斯特生态、丹霞桫椤生态、苗侗文化生态和民族文化、屯堡文化、长征文化、国酒文化、阳明文化、洞穴文化、夜郎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以民俗体验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也正在全面规划和开发中。

(二)人文地理

1.行政区划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 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东部,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全省国土面积17.61万平方公里,辖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毕节、铜仁6个地级市,黔东南、黔南、黔西南3个自治州,1个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7个县级市和79个县(区、特区),其中少数民族自治县11个。2015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529.5万人。

2.人口状况

2016年年末常住人口355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69.53万人、乡村人口1985.47万人,城镇人口占年末常住人口比重为44.15%;60周岁及以上人口554.22万人,占年末常住人口比重为15.59%;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6.5。人口出生率13.43‰,死亡率6.93‰,自然增长率6.50‰。

3.民族分布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56个民族成份。现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壮族、瑶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等18个。现居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万人的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和白族9个。

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占全省的30%,县级行政区划单位46个,占全省的52.3%;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国土面积9.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5%。还有253个民族乡。

4.历史沿革

贵州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和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距今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栖息繁衍,现已发现黔西观音洞、盘县大洞等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40多处。

春秋以前,贵州黔东北地区属于荆楚,其余地区泛称南蛮。

战国、秦汉时期,夜郎国崛起于中国西南部,贵州成为夜郎的中心。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在夜郎地区修筑“五尺道”,并在部分地方设郡县、置官吏。

西汉王朝建立后,汉武帝在夜郎地区继续推行郡县制,同时开辟了从四川南部经贵州西部平夷(今毕节)至江(北盘江)、南到番禺(今广州)的通道。公元前25年,夜郎国灭,郡县制在夜郎地区最后确立。

东汉以后,中央政权对边远地区较长时期实行羁縻与郡县并行的政策。

唐代,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为15道),道下领州。唐在今贵州地区推行经制州与羁縻州并行的制度。乌江以北地区多属经制州,由朝廷派遣官吏治理,直接控制户籍、田亩;乌江以南有数十个羁縻州,由各地土著首领统治。

宋代,大行政区称路,路下设府、州、军、监、县等建置。今贵州地域分别隶于荆湖北路、潼川路、广南西路、剑南西路、剑南东路等。宋朝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安抚地方土著首领,羁縻州地区有所扩大,乌江以北的思州、播州等相继改为羁縻州。“贵州”名称始于宋代。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所领矩州归顺,土语“矩”与“贵”同音,朝廷敕书称“惟尔贵州,远在要荒”,“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朝廷为奉宁军承宣使知思州军事土著首领田佑恭加授贵州防御使衔,“贵州”才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但当时的“贵州”仅限于今贵阳一带。

元代,在今贵州地区遍行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是唐宋以来羁縻政策的一种变形。所谓“土司”,是指由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宣慰使”等官职。当时,在今贵州地区有大小土司300余个,大者称为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小者称为长官司,分散的若干部落和村寨则联合成为蛮夷长官司。

明代,贵州行省建立,这是贵州发展史上一件大事。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贵州都指挥使司,管理军事,在贵州历史上首次建立了省一级的军事机构。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贵州”的地域范围也相应扩大。

清代,公元1726年至1731年在贵州实行“改土归流”,就是将土司统治地区改为流官统治。其后,清朝廷对贵州的行政区划和行政建置采取了较大的调整措施,至此,贵州的疆域基本形成。

民国时期,1913年,贵州地方政区进行了一次调整,以前的府、厅、州,一律改为县。1935年,国民政府改组贵州省政府以后,建立了一套行政机构,省下设若干督察区。

1935年1月,中央红军进入遵义城,在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

1949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贵阳,12月26日成立了贵州省人民政府。

(三)社会经济

1.第一产业

贵州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优势突出。栽培的粮食、油料、经济作物有30多种,水果品种400余种,可食用的野生淀粉植物、油脂植物、维生素植物主要种类500多种,天然优良牧草260多种,畜禽品种37个,有享誉国内外“地道药材”32种,是中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也是茶叶的原产地。同时,高海拔气候特征使贵州整体具有冷凉性,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等营养成分的积累,具备发展夏秋蔬菜等的独特优势;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深度切割,地表落差大,对疫病传播阻隔有很大帮助,病虫灾害相对较少。生态环境良好,耕地、水源和大气受工业及城市“三废”污染较少,具有发展畜、蔬、茶、薯、果、药等特色产业的优势和潜力,贵州正在逐步形成全国重要的“菜篮子”生产基地。

2016年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944.66亿元。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189.20亿元;林业增加值133.32亿元;畜牧业增加值480.16亿元%;渔业增加值43.8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98.12亿元。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113.26千公顷;油料作物种植面积594.50千公顷;烤烟种植面积160.09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050.44千公顷;中药材种植面积168.30千公顷;花卉种植面积8.55千公顷。采摘茶园面积262.17千公顷;果园面积352.57千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1192.38万吨。水产品产量28.99万吨。

2.第二产业

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47户,比上年末净增565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32.11亿元。其中,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559.37亿元和2472.74亿元;国有企业增加值720.34亿元;非公有控股企业增加值2212.9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烟草制品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四大传统行业实现增加值2193.8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4.4%。新兴产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93.38亿元、68.28亿元和126.57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272.58亿元。

3.第三产业

(1)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2929.17亿元。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289.20亿元,增长29.9%;第二产业投资3076.84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投资9563.13亿元,增长23.8%。

(2)社会消费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08.99亿元。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030.73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78.26亿元。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3390.82亿元;餐饮收入额318.17亿元,。

(3)进出口

2016年进出口总额377.16亿元,比上年下降50.5%。进口总额63.16亿元,比上年下降55.7%。

(4)旅游

2016年旅游总人数5.3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41.2%。5A级景区4个,数量与上年持平;4A级景区70个,比上年增加10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1个,数量与上年持平。

(5)交通运输

2016年公路通车里程19.15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0.51万公里。铁路里程3269.70公里,比上年末增加459.7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通车里程834.80公里,增加274.80公里。高等级航道740公里,比上年末增加50公里。民用汽车拥有量350.57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