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河北省情
1.地理位置及区位优势
(1)地理位置
①河北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处华北地区的腹心地带,内环京津,东临渤海,大陆海岸线曲折绵长,东南部和南部接山东、河南两省,西部倚太行山与山西省为邻,西北部和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东北部与辽宁省接壤。
②最北端在承德市围场满族自治县,最南端在邯郸市魏县,最东端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最西端在邯郸市涉县境内。
(2)区位优势
①地理位置优越
内环首都北京和直辖市天津,外环渤海,是首都连接全国各地的必经之地,是沟通全国东南西北的纽带,同时也是连接北方内陆各省与海上门户——天津、唐山、塘沽、秦皇岛、黄骅等港口的桥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②区域融合程度高
河北省与京、津在地缘、人缘和血缘方面有密切联系,无语言、习俗障碍,与京、津的经济往来、信息交流渠道广泛灵通,经济相互辐射和渗透,共同构成了京津冀经济区。
③国际区位优势
河北省在环渤海地区处于中心地带,是连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及京、津、晋的枢纽地带,是东北地区与国内其他省区联系的通道,也是西北诸省区的北方出海通道。
2.地貌类型及特点
(1)地形地貌
①地形
河北省傍山面海,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兼跨内蒙古高原,位于中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呈半环状逐级下降,落差大。
②地貌
西北部为高原、山地和丘陵,间有盆地和谷地分布,东南部为广阔的平原,地貌复杂多样、类型齐全,是全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湖泊和海滨的省份。
(2)常态地貌类型
①总体地貌
河北省境内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五种常态地貌类型俱全,构成了排列有序的三大地貌单元,从西北向东南依次为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宛如三级阶梯。
②坝上高原
a.组成
坝上高原属内蒙古高原的南缘,俗称“坝上”。坝上高原内部又分为坝缘山地、波状高原、疏缓丘陵三部分。
b.地势特征及面积
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平均海拔1200~1500米,面积约1.60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8.5%。
c.地貌特征
以丘陵为主,地势高耸,起伏和缓,湖、淖点缀其间,呈现“远看是山,近看是川”的景象。
d.林区
高原上有广阔的天然草地和大面积的飞播林,是河北省的重要林区。
③燕山和太行山山地
a.地貌类型及面积
河北省山地主要由燕山和太行山两大山脉组成,包括中山、低山、丘陵、山间盆地和谷地等地貌类型,面积约9.0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48.1%。
b.海拔
海拔多在2000米以下,以低山、丘陵、盆地和谷地为主。高于2000米的山峰仅有小五台山、灵山、东猴顶、桦皮岭等十余座,其中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为全省最高峰。
c.森林资源及产业特色
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是河北省天然森林的主要分布地,也是河北省木材、畜产品和果品的主产区。
④河北平原
a.特点
第一,分布与面积
河北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分布于河北省中部及东南部,自西向东分为山麓平原、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面积约8.16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43.4%。
第二,海拔
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海拔多在百米以下,海拔低于50米的地区占绝大部分。
第三,湖泊
在河北平原上,湖泊众多,著名的有白洋淀、文安洼和大洼。
b.农业发展
第一,河北平原是河北省农业发展的优势地区;
第二,山麓平原是河北省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地区,也是全省粮棉油和果品的重要产区;
第三,冲积平原是河北省主要的农业区,棉花生产发展较快;
第四,滨海平原适合建设水稻、水产品、畜产品基地和发展盐业。
3.气候类型及特征
(1)气候
①气候类型
河北省地处中纬度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东岸,跨越中温带和南温带,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②气候特征
a.原因
河北省地域辽阔,面临渤海,背靠山地,平原分布在东南部,受地理位置、地势和地貌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之间的气候差异显著。
b.特征
全省气候的突出特点是季风气候显著,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具体表现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地区差异明显;春、秋季分别为夏、冬季的过渡季节,时间较短;春季干燥,风沙较大;夏季炎热潮湿,雨量集中;秋季晴朗,冷暖适中;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2)降水
①气温分布特点
a.河北省年平均气温由北向南逐渐升高,全省一月最冷;七月为全省最热时期;
b.全省四季分配不均,春、秋较短,均为两个月左右,冬、夏较长,均为4个月;
c.平原地区无霜期在180天以上,高原地区平均不到100天。
②气温对农业的影响
a.由于北部坝上及北部山区地势高,纬度低,气温普遍偏低,昼夜温差大,适宜种植特种植物;
b.中南部地区气温偏高,光照充足充足,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3)降雨
①降雨分布特点
a.河北省平均降水量350~760毫米,降雨多集中在6~9月,降水的地区分布不均,总的趋势是东南部多于西北部,沿海多于内陆;
b.坝上及西北山区偏居内陆,为河北省干旱地区;
c.燕山和太行山耸峙于北部和西北部,成为多雨地带。
②降水对农业的影响
a.雨热同期
河北省雨热同期,十分有利于农作物和草木的生长。
b.少雨中心
冀北高原和新乐、藁城、宁晋一带。
c.多雨中心
燕山南麓和紫荆关、涞水一带。
4.行政区划及人口
(1)行政区划
①河北省目前的行政区划分为省—省辖市(地级市)—县(区、自治县、县级市)—乡(镇、民族乡)四级。
②截至2016年,全省设11个省辖市: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设44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101个县、6个自治县。
(2)人口的结构及分布
①基本情况
a.人口总数
截至2015年末,河北省常住人口总数为7424.92万人,仅次于广东、山东、河南、四川、江苏五省,居全国第6位。
b.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为372人/平方千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142人/平方千米)的2.6倍,居全国第14位,属于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
②基本特点
a.分布特点
人口地区分布不均衡,南部人口多而密,北部人口少而稀,平原地区的人口多于山区和高原地区。河北省70%以上的人口都集中在中南部平原地区。
b.人数最多/最少的城市
截至2015年末,全省各市中,人口数量最多的是保定市,其次是石家庄市,全省人口最少的是秦皇岛市。
③分布区域
a.人口密度最大/最小的城市
从人口密度情况看,全省人口密度最大的是邯郸市,其次是石家庄市,人口密度最小的是承德市,远远低于全省及全国人口密度。
b.人口密度分布特点
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位于北部山地与高原地区的承德、张家口地广人稀,位于中南部平原地区的邯郸、石家庄人口稠密。
(3)民族构成
①民族基本情况
a.主要分布地区
河北省共有6个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宽城满族自治县、青龙满族自治县、大厂回族自治县、孟村回族自治县)、3个民族县(滦平县、隆化县、平泉县),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市是承德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少的市是衡水市。
b.主要特点
第一,大杂居,小聚居。全省少数民族分布在城乡各地,农村占90%,城市占10%,但几个世居少数民族又相对聚居;
第二,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多是较为贫困落后的“山老边穷”地区,自然条件差,生产力水平较低;
第三,民族风俗习惯特点明显;
第四,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外地来河北省经商或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日趋增多。
②主要少数民族构成
表1-6 河北省主要少数民族构成
5.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成就及历史事件
(1)文明摇篮
①旧石器时代——泥河湾
位于河北阳原的泥河湾文化遗址群,既是人类活动最北端的见证,又是中华大地古人类的早期发祥地之一。这里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几乎记录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部过程,是目前河北境内发现最早的人类遗物。
②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
位于武安县磁山村的“磁山遗址”,被定为磁山文化。该遗址的发掘说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脱离了农业经济的初级阶段。磁山文化遗址的发现,为寻找中国更早的农业、畜牧业和制陶业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线索;磁山文化的大量文化遗存证明,在六七千年以前,人类已经开始在河北省这一带繁衍、生息,过着半渔猎、半农牧的生活,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2)中华先祖
①上古传说——三大部落
a.黄帝部落居住在中国西北部现今陕西省的地方,后来向东迁徙,最后定居在今河北涿鹿一带的山弯里,过着游牧生活;
b.炎帝部落在今陕西省渭河流域至黄河中游一带活动;
c.蚩尤部落又称为“九黎族”,是原来居住在中国东部的夷人部落,其活动范围大致在今天山东省南部,河南省东部、南部,安徽省中部,东达海边。
②炎、黄部落的融合
a.涿鹿之战
第一,炎帝被蚩尤打败后,投靠黄帝部落。两个部落联合起来,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
第二,黄帝对蚩尤部落成员采取安抚政策,留在北方的蚩尤部落成员就加入了炎、黄部落。
b.阪泉之战
第一,打败蚩尤以后,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又发生了大冲突。在阪泉之战中炎帝战败,归服了黄帝部落;
第二,这支统一于黄帝部落的后裔共同繁衍,奠定了后来华夏族的历史基础。
③中华大一统基础的初步奠定
a.黄帝整个部落联盟出现了“兵祸息”“万国和”的局面;
b.“合符釜山”初步奠定了中华大统一的基础,涿鹿有“中华文明从这里走来”之称。
④祖先的认同感
a.炎黄子孙
第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黄帝逐渐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居民,都自认为是黄帝的子孙;
第二,春秋以后,这些居民自称为华夏族,汉代之后改称为汉族;
第三,后世的汉族人把炎帝、黄帝尊称为自己的祖先,自称是“炎黄子孙”。
b.中华
第一,西周初年,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营建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是天下中心,故称为“中土”。而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又是华夏族,所以又把这一地区称为“中华”;
第二,后来,华夏族和其他各族不断融合,华夏族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高度发展的华夏族文化逐渐扩展到全国各地,“中华”便逐渐成为整个中国的代称,“炎黄子孙”也随之带有更广泛的含义。
(3)夏、商、周时期的河北
①概况
a.公元前21世纪左右,大禹建立了夏王朝,划天下为九州,河北隶属“冀州”;
b.商朝以后,河北逐渐成为平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带,汉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区域。
②夏
a.地位、位置分布及活动部落
第一,夏朝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第一个朝代;
第二,上古时期的冀州,主要包括今河北省和山西省;
第三,活动于河北的主要是有易部落、河伯部落、商族部落。
b.社会经济
第一,冀北地区农耕和渔猎经济较为发达,农业已经占主导地位,畜牧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渔猎在当时仍占一定的比例;
第二,冀中南地区在经济结构上与冀北相似,但因为地理环境的缘故,农业经济的成分和比例更大一些,渔猎经济的比例相对小些;生产工具中磨制石器相当普遍;家畜、家禽饲养中有猪、狗、牛、羊等,尤以猪的数量最多;陶器中有朱、黑、黄、白四色彩绘黑陶。
③商
a.位置分布
商朝早期曾在今河北邢台西南部建都。商朝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发达时期,它的统治中心在今河南省北部,而河北的南部地区处于商的王畿之地,河北其他各地也是商的统治范围。
b.文化遗存
第一,商朝的文明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出现了发达的青铜制造业、酿酒业和雕刻业,并有了目前所知最早的系统文字——甲骨文;
第二,商代的文化遗址,南起磁县、邯郸,北到丰宁、卢龙的许多县份均有发现。
④周
a.西周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度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行政区划历史的开端。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周朝采取分封制治理国家,广封诸侯以藩卫西周中央政权。周代的文物在涉县、邯郸、邢台、大厂回族自治县等地均有出土。
b.东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始称东周。东周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大变革时期,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这个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争霸称雄,互相吞并。
(4)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河北
①秦朝
a.政治统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其中在河北境内陆续设置了八郡。
b.经济文化
当时河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在全国居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朝廷的北疆重地。
c.秦始皇在河北的活动
秦始皇出生于河北邯郸,死于河北沙丘平台,他生前曾三次巡幸河北,并在秦皇岛建有行宫。
②秦末
公元前208年,项羽在钜鹿(今平乡县西南)率军“破釜沉舟”,打败秦军。项羽在消灭秦朝后,大封诸侯。
③汉朝
a.行政区划
表1-7 汉朝时期河北的行政区划
b.经济人文
第一,汉朝时,河北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是当时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冶铁业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第二,河北的汉代墓葬众多,其中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文物珍品享誉海内外。
④魏晋南北朝
a.战乱与稳定
第一,魏晋南北朝的军阀混战多发生在北方地区。地处军事要冲的河北,三百多年间先后存在过30多个政权。
第二,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战争主要发生在黄河以南,河北不是主要战场。
第三,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十分重视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并实行屯田制等措施,使中原地区逐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b.繁荣发展
第一,位于河北南部的邺城,成为当时的繁华盛都,先后有六个政权在此建都。
第二,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迅速传播,邺城是当时的佛教中心,南、北响堂寺石窟保存至今,涉县中皇山的摩崖石刻也颇负盛名。
(5)隋、唐、宋、辽、金、元时期的河北
①隋朝
a.隋朝时期,河北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经济区,社会较安定,人口增长较快。
b.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石拱桥——赵州安济桥的建造,表明当时有很高的科学技术水平。
c.京杭大运河直穿河北。
②唐朝
a.行政划分
第一,唐朝初年,依山河大势将全国分为十道。今河北辖域主要为河北道,小部分属河东道和关内道。
第二,“河北”一词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就出现了,但作为大行政区的名称是从唐太宗贞观元年并省分道后才出现的。
b.经济文化发展
第一,魏州是河北南部的水陆要冲,经济和文化都非常发达,有“魏州十万户,歌钟喧闾里”之说;
第二,贝州(今清河)号称“天下北库”;
第三,幽州(今北京)是河北北部工商业繁盛和水陆交通枢纽城市;
第四,沧州海运发达;
第五,定州为丝织业中心;
第六,邢台窑白瓷同南方越州窑青瓷齐名;
第七,五代时期的彩绘浮雕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第八,沧州铁狮子至今风采犹在。
c.“安史之乱”以后的动荡
唐代“安史之乱”中,河北地区战祸频仍,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破坏,唐朝灭亡以后,形成“五代十国”。当时河北境内的中南部,先后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之属地,北部则主要为辽政权。
③宋、辽时期
a.行政区划
第一,宋朝初年,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今河北主要属河北路,后来河北路又分为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两个行政区;
第二,辽、宋时期,河北北部(今易水、雄县、霸州、海河以北地区)属辽管辖,南部属北宋的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
b.经济文化发展
第一,纺织业
丝织业发达,质优量大;棉花也已引入种植。
第二,制瓷业
定窑(在曲阳县涧磁村)名列全国五大名窑之首,不仅是宫廷的贡品,还由丝绸之路传至中亚、东欧各国;
磁州窑(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则是北方最大的民间瓷窑,为我国瓷器彩绘装饰开创了新纪元。
第三,冶矿业
沙河县的綦村铁矿、磁州的固镇铁矿是北宋重要的铁冶区;
沧州、河间的盐业,易州、镇州的制墨业也十分发达。
第四,壁画
宣化辽代墓葬中的壁画内容丰富、造型生动,反映了辽代的社会风俗。
④金
a.管辖地域
金国于1125年灭辽,于1127年灭宋,占有全部河北。
b.经济文化发展
第一,金廷制定鼓励垦荒、赎奴为良的政策,使河北出现“年谷丰,盗贼息,百姓安”的景象;
第二,制瓷、采盐、纺织、矿冶等也继续发展;
第三,地处京畿,水陆交通发展很快;
第四,井陉柿庄的金代墓葬壁画则是对金代农村生活景象的描摹。
⑤元朝
a.行政区划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今河北被称为“腹里”地区,为京畿之地,归中央中书省直接管辖。
b.经济文化发展
第一,元世祖发展军民屯田,农业逐渐复兴;
第二,河北的水利得到兴修,增加了灌溉面积。通惠河的修成,使杭州至大都的南北大运河畅通无阻;
第三,南北海运路线的开通,使直沽(今天津)迅速繁荣起来。真定城“居民商贾甚多”,是陆路交通的要冲;
第四,位于河北北部的元中都遗址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皇城遗址。
(6)明清时期的河北
①明朝
a.行政区划
明成祖迁都北京,改北京为京师,京师附近的各府州归京师直接管辖,称为北直隶。
b.经济文化发展
第一,农业
明初,政府对河北实行移民和军屯,农业产量增加。棉花种植进一步推广。
第二,盐铁业
沧州始设长芦盐运司,其盐税收入居全国六大盐司中的第3位,仅次于两淮和两浙。遵化铁冶厂建于1403年,规模在全国铁冶厂中居首位。
第三,制瓷业
定窑和磁州窑继续烧制瓷器,产量很大。
第四,明代长城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明代长城有2000千米穿越河北,其中,长城东端的秦皇岛山海关被誉为“天下第一关”。
②清朝
a.行政区划
第一,清朝自1644年定都北京后,继续实行行省制度,正式将明朝的13个布政司改称为“省”,北直隶改称为直隶省。
第二,省治曾几经迁徙,于康熙八年设于保定。
第三,清朝的直隶地区包括直隶省所辖地域,它面积大,又拱卫京师,因此被称为“全国首省”。
b.经济文化发展
第一,清朝前期,河北经济不断发展,高产作物水稻扩种,玉米和红薯引种,种棉之地约居十之二三,棉织业已商品化。
第二,农村出现雇工市场,手工业各部门雇工的现象也很普遍,城乡集市发展很快,在交通要冲迅速形成商品集散地,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发展。
第三,鸦片战争后,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开放为商埠,从而加速了河北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
第四,保定莲池书院曾是清代北方的最高学府。
第五,清代皇家陵寝东陵和西陵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六,清代夏都——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已成为今日的著名旅游景区。
(7)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1870年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在直隶开办了一批以军用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天津机器局、开平煤矿)。另外,他还主持修筑铁路,筹办北洋海军,成立各种新式学堂。
②19世纪末,河北爆发了反帝的义和团运动,有力地抗击了八国联军的侵略。
③1901年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推行“新政”,铸铜元、办学校、发展工商业,编练新军,创办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军官学堂等,使保定成为全国最大的陆军训练中心,为北洋军阀集团培养了一大批军官。
(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成立。
②1938年1月,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在阜平成立。同年4月建立了冀中根据地。7月,开辟了冀东根据地。8月,冀热辽军区正式建立,扩大了晋察冀边区。
③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西柏坡是党中央进入北平(北京)、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指挥了著名的三大战役,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6.重要历史名人
表1-8 河北省古今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