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东北财经大学806社会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及详解
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社会学研究方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社会事实范式
2.复本信度
3.定类侧量(nominal measurement)
4.交互作用效应
5.前测与后测
6.(概念的)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举例说明什么是社会学中的人文主义方法论。
2.简述文献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3.检验测量工具的标准有哪两个?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4.简要分析社会研究的三个基本特征。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试分析论述社会学研究中的后实证主义思潮。
2.试举例论述理论建构的过程。
四、应用设计题(30分)
某城市有210所中学,某研究者要在这210所中学中抽取525名学生进行调查。这210所中学中,重点中学21所,一般中学147所,较差中学42所。假设各学校学生数规模大体相当,每班学生人数约50人左右。请按要求设计下列问题:
1.请为该研究者设计一个合适的抽样方案(说明具体的抽样方法与步骤),并说明你这样设计的理由是什么。
2.如果这项研究中需要测量“中学生社会化”状况和“中学生荣辱观”状况,请将这2个概念设计成在问卷中可以测量的具体问题(每个概念至少设计4个具体问题)。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社会事实范式
答:社会事实范式(结构功能学派、冲突学派、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以迪尔凯姆的方法论思想和现代的结构功能理论为代表,发展了孔德的实证主义,强调社会现象的客观性,认为社会现象是客观的事实,它们不能还原为个人的事实。强调对宏观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文化规范进行研究,在社会结构层次和文化层次探讨社会的本质属性。
2.复本信度
答:如果一套测量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副本,则可以根据同一群研究对象同时接受这两个复本测量所得的分数来计算其相关系数,就是复本信度。
3.定类侧量(nominal measurement)
答:定类测量又称类别测量或定名测量,它是测量层次中最低的一种。定类测量在本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即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数学特征上可以用等于或不等于来描述。
4.交互作用效应
答:交互作用效应是指实验刺激(自变量)的影响(用E表示),外部因素的影响(U)与前测干扰影响(P)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
5.前测与后测
答:在一项实验设计中,通常需要对因变量(或结果变量)进行前后两次相同的测量。第一次在给予实验刺激之前,称为前测;第二次则在给予实验刺激之后,称为后测。研究者通过比较前测和后测的结果,来衡量因变量在被给予实验刺激前后所发生的变化,反映实验刺激(自变量)对因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6.(概念的)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
答:操作化是指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它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操作化的主要作用是制定概念的抽象定义和操作定义,并将理论概念具体化为可观测的变量和指标,然后用变量语言重新表述理论假设,并用具体的指标(或变量)建立研究假设。操作化过程主要包括澄清与界定概念和发展测量指标两个方面的工作。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举例说明什么是社会学中的人文主义方法论。
答: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则认为,研究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社会行为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人的特殊性,考虑到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差别,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人文主义最适合于对复杂现象作探索性研究,特别是在这些现象不太为人所知的时候。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是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典型特征。
人文主义方法论特点主要表现为:
(1)运用人文主义方法论的研究者,经常地采用实地研究的方式,以及定性的文献研究方式,以凸显研究过程的特殊性、深入性、主观性。在研究的思路和策略上更多地依赖于研究者的主观体验和感悟,方法上更多地依靠研究者的参与和对情景的分析。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明显采用了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深入社区,通过访谈并结合自我的所思所感,撰写调查报告。
(2)从本体论上看,定性研究范式假定人类行为是一种有意义的行动,它可以通过人的意识和情感作用来完成一切认知。同时,人的行动也是社会取向的,“我”毕竟要走向“他人”。因此,人不仅通过自我来追求意义,同时也必须通过他人来赋予世界意义。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被调查的内容不仅包括数据资料,同样包括被调查者的个人观点和思想感悟。人文主义更突出将人看作是有思想的对象。
(3)从认识论上看,它强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并非只受知识内在理性原则的限制或是纯粹由理性推论而来,它是由主体的意识作用在日常生活世界不断与其他的人或事物的接触中,来建立可供沟通的知识。即知识的形成是经由“协商”的过程而来。因此,人们应从相互主体的立场,交换彼此的观点,并用来诠释行为的意义,进而建立日常生活中共识的规则或知识。
2.简述文献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答:(1)文献研究的优点
①无反应性。文献研究不会打扰研究对象,也不会对这些研究对象发生影响。由于各种形式的文献研究都不需要直接同人打交道,而只是利用和分析那些业已存在的文字材料、数据资料以及其他形式的信息材料。因此文献研究在保障资料客观性方面有其他方法所不具有的优势.
②费用低,省钱省时。一个社会研究者总可以在没有足够的经费、时间和人力的情况下,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开展研究。因为它既不需要大批的调查员,也不需要特定的设备和仪器,研究者独自一人就可以进行,只要相应的文献资料可以查阅和收集到。
③可以研究那些无法接触的研究对象。特别是,我们在研究某一历史时期中的人们或事件,要采用其他的社会研究方法,比如调查、实验、参与观察等,显然都不可能。而文献研究却可以帮我们达到这一目的,只要我们能找到足够的与这些人们或事件有关的文献材料。
④适于作纵贯分析。由于调查、实验、观察等方法所研究的都是现时的情景,因而往往难以用来进行纵贯研究或趋势研究。文献研究在这方面则有着它特别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流逝,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或多或少总会以各种不同的文献形式记录和描述下来。
⑤保险系数相对比较大。假如研究者进行一项调查,或进行一项实验时,由于设计不周密或准备不充分,导致结果不理想。那么,如果他重做一遍,则要花费双倍的时间和经费。而如果一项实地研究做坏了,要重做一遍也许根本就不可能。因为你所研究的事件和环境已经改变,或者已不复存在了。但在内容分析中,弥补过失比其他研究要容易得多。你只需对你所用的资料重新进行编码或进行统计处理,而不用一切都从头开始。
(2)文献研究的缺点
①许多文献的质量往往难以保证。无论是个人的日记、信件,还是报纸上的各种报道文章甚至官方的统计资料,都常常隐含着由个人的偏见、作者的主观意图以及形成文献过程中的客观限制所形成的各种偏误,从而影响到文献资料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客观性,影响到文献资料的质量。
②有的资料是不易获得的。由于许多文献都不是公开的和可以随意获得的,因此对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研究来说,往往很难得到足够的文献资料。比如说,个人的日记、私人的信件往往属于个人的隐秘,一般不会公布于众。此外,某些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的文件、决议、记录、统计数字等等,也常常属于这些机构和组织的内部机密,研究人员通常很难得到。
③许多文献资料由于缺乏标准化的形式,因而难以编码和分析。许多文献特别是个人文献,却不具备这种标准的形式。它们的撰写目的不同,内容或对象不同,长度、语言等表达形式的不同等等,都给研究人员进行编码和分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这样的文献也往往难以进行对比分析。
④效度和信度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时候研究者对文献资料进行编码的结果不能的确反映了他所希望测量的概念或所希望研究的变量。效度是内容分析的一个常见问题。另外,在许多情况下,文献研究中的编码主要依据研究者对文献中的隐性内容所进行的主观鉴别、判断和评价。由于缺乏相对客观的标准,因而这一过程中又常常存在着编码的信度问题,特别是当编码人员不止一人时,更容易出现类似的问题。
3.检验测量工具的标准有哪两个?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1)检验测量工具的标准有信度和效度两个
①信度,即可靠性,它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大部分信度指标都以相关系数(r)来表示,其基本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a.再测信度(test retest reliabitity)。对同一群对象采用同一种测量,在不同的、时间点先后测量两次,根据两次测量的结果计算出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叫做再测信度。
b.复本信度(para11el forms reliability)。复本信度采取的思路:如果一套测量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复本,则可以根据同一群研究对象同时接受这两个复本测量所得的分数来计算其相关系数。比如,学校考试时出的A、B卷就是这种复本的一个近似的例子。
c.折半信度(split half reliabitity)。即将研究对象在一次测量中所得的结果,按测量项目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计算这两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叫做折半信度。
②效度,也称做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往采用这三种类型作为标准。
a.表面效度。表面效度也称为内容效度或逻辑效度,它指的是测量内容或测量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适合性和逻辑相符性。也可以说是指测量所选择的项目是否“看起来”符合测量目的和要求。
b.准则效度。准则效度也称为实用效度或经验效度,它指的是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对同一事物或变量进行测量时,将原有的一种测量方式或指标作为准则,用新的方式或指标所得到的测量结果与原有准则的测量结果作比较,看二者的相关程度,并用这种特定的相关系数(称为效度系数)来反映测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如果新的测量方式或指标与原有的作为准则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具有相同的效果,那么,其效度系数就高,我们就说这种新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具有准则效度。
c.构造效度。结构效度也称为构造效度。它通过利用现有的理论或命题来考察当前测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结构效度涉及一个理论的关系结构中其他概念(或变量)的测量。
(2)信度与效度之间的关系
测量的信度与效度之间存在着某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一般来说,缺乏信度的测量肯定也是无效度的测量;而具有很高信度的测量并不意味着同时也是高效度的测量,即它也许是有效度的,也许仍然是无效度的。另一方面,研究者在追求测量的信度时,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或降低测量的效度;反之,当研究者努力提高测量中的效度时,其测量的信度则同样会受到影响。同时在有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会在信度和效度之间做出取舍,为了保证信度而相应地舍弃效度,反之亦然。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试分析论述社会学研究中的后实证主义思潮。
答:实证主义思潮主要集中于其对实证主义的扬弃、思潮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研究。
(1)对实证主义的扬弃。实证主义是一种立足于感觉经验的研究准则。它主要反对形而上学,重视经验和感性资料在社会认识中的重要作用,方法论上恪守经验主义,强调价值中立性。后实证主义是实证主义在经受众多批评后的修正的总称,承认研究者不能“证实”一个理论或其他因果命题,但是可以通过消除其他解释来增强这一理论。
(2)后实证主义承认在社会学研究中应该包含理论指导以及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在资料搜集中也可以加入被调查者的主观感受和观点。严格的自然科学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社会科学,所以发展出来了准实验研究。
(3)后实证主义的社会学研究思潮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柯林斯、布东和亚历山大。
2.试举例论述理论建构的过程。
答:理论建构的过程主要包括:
(1)从观察到概括
理论建构起始于对经验现象的观察。这种观察既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比如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收集大规模的资料,通过描述统计,概括出样本的特征和规律,并以此推断总体结构和特征。这就是定量观察的一个例子。如对城市夫妻生育意愿调查这一研究中,研究者需先通过调查资料的搜集进而进行概括,初步得出结论,对观察结果的概括通常是以“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其生育意愿不同;文化程度高的人,希望生育孩子的数量少”这样的形式来表述。
(2)从概括到理论
从实际研究来看,理论建构的第一阶段目标(从观察到概括)相对比较容易达到。然而,要真正建构起某种社会理论,还必须完成从经验概括到理论解释的第二次飞跃。应该说,这是较之于第一阶段归纳工作更为困难但意义更大的一步。同样是对城市夫妻生育意愿调查,初步概括出来的结论尚不能作为理论,缺乏实证性和可检验性,需要研究者进一步从经验概括上升为具有科学依据的理论。
(3)举例(略)
四、应用设计题(30分)
某城市有210所中学,某研究者要在这210所中学中抽取525名学生进行调查。这210所中学中,重点中学21所,一般中学147所,较差中学42所。假设各学校学生数规模大体相当,每班学生人数约50人左右。请按要求设计下列问题:
1.请为该研究者设计一个合适的抽样方案(说明具体的抽样方法与步骤),并说明你这样设计的理由是什么。
答:该研究者应采用多阶段抽样又称多级抽样或分段抽样,它是按总体内部元素之间的层次关系,把抽样过程分成若干阶段进行的抽样方式。
(1)多阶段抽样的具体做法是:先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大群(组),然后从抽中的几个大群内抽取若干小群,这样一层层抽下来,直至抽到最基本的抽样元素为止。应用于本题具体:
① 按照10%、、70%、20%的比例分别从重点中学、一般中学、较差中学中抽出等比例的学校;
② 从学校中再次按照10%、、70%、20%的比例抽出等比例的班级;
③ 从抽出的班级中再次按照10%、、70%、20%的比例抽出等比例的学生。从而组成调查总体。
(2)原因分析:
多阶段抽样适合于总体范围特别大、对象层次特别多的社会研究,。在相同的经费安排和其他条件下,减少多阶段抽样误差的办法是尽量扩大开始阶段抽样的样本量,减少后面阶段抽样的样本量。在本题中样本类型较为清晰,不同类型内同质性强,同时样本范围特别广,采用多阶段抽样不需要总体的全部名单,各阶段的抽样单位数一般较少,因而抽样比较容易进行。
2.如果这项研究中需要测量“中学生社会化”状况和“中学生荣辱观”状况,请将这2个概念设计成在问卷中可以测量的具体问题(每个概念至少设计4个具体问题)。
答:(1)中学生社会化的测量指标:
①您赞同学校现行的管理制度吗?
②您平时能够学会自己洗衣服吗?
③您的上一个学年的语文平均成绩是多少?
④您对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悌之义吗?
(2)中学生荣辱观调查:
①您了解国家提出的“八荣八耻”吗?
②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年轻人不赡养老人,对此您怎么看?
③班级有同学不尊敬老师,对此您怎么看?
④现在有好多同学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您觉得他们值得吗?
⑤如果班级同学有不良性行为,您会模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