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育硕士(Ed.M)333教育综合复习指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考点归纳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多种选择,可以是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或教育艺术,也可以兼及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及其统一。之所以如此界定,主要原因如下: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由教育的特点决定的

教育是为培养人而人为建构的社会活动系统,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引导和规范人的发展,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有效培养人”的问题。

(1)教育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系统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教育同时也是一种有价值取向的活动系统

诸多教育学流派的林立,不是由于对教育规律认识的分歧,而是由于所持方法论立场和教育价值观念的不同所致。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由教育学的特点决定的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1)教育学区别于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故它与教育方针、政策有所不同。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出来的,体现了国家意志,具有法律效力,是必须遵照执行的。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重在理论的研究与探索,存在广泛的讨论空间,它可能成为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依据,但并不一定体现国家意志,更不具有法律效力。

(2)教育学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教育经验是感性的、表面的、局部的,而教育学是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乃至教育艺术,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萌芽阶段概况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教育学的萌芽期,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开始,但其研究还不是很完整。萌芽期的研究,实际上只是对教育经验的总结或是对教育事实的记述、描绘,研究成果散见于哲学、政治著作中。

(2)萌芽阶段主要特征

教育学尚未形成独立的形态,还没有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中分化出来。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了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总结了教育方面的经验,写出了一些教育著作,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教育学独立的条件

前人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教育知识的丰富积淀;

17~19世纪,教育实践特别是师范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近代以来科学分类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确立;

近代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不懈努力。

(2)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研究对象方面,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使用的概念和范畴方面,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

研究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方面,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组织机构方面,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3)教育学独立时期的标志性著作

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1632);

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儿》(1762),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康德论教育》(1803)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和“教育实验”的主张;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写作《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学等经验学科逐渐兴起。教育学不仅从这些学科中吸取有关的研究成果,还利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教育问题,使教育学向实证的社会科学转化。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不同,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学,并形成了许多门类。

(1)教育著作

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几本教育著作如下:

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出版的《教学论》;

1908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的《实验教育学》;

1916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创始人杜威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1939年由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并出版的《教育学》;

1930年我国著名教育家杨贤江出版的《新教育大纲》。

(2)教育派别

随着各国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来自教育学内部的批判,教育学在19世纪末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重要的教育学著作。其中有代表性的派别如下:

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为代表,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流派。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1907)、拉伊的《实验教育学》(1908)。其主要观点有:

a.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辩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

b.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c.教育实验分为三阶段: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

d.认为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是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的;

e.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近百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当然,实验教育学的方法也有局限性,因为像教育目的这样涉及价值判断和选择的问题就不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解决。

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以来以德国狄尔泰等人为代表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著作主要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1888)、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等。其基本观点是:

a.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b.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c.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

d.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

e.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

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以杜威和克伯屈等人为代表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1897)、《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1918)等。其基本观点包括:

a.教育即生活;

b.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

c.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

d.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e.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

f.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

制度教育学

制度教育学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是F·乌里等人,代表性著作是瓦斯凯和乌里的《走向制度教育学》(1966)、《从合作班级到制度教育学》(1970)等。其主要观点有:

a.教育学研究应该以教育制度为优先目标,阐明教育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的影响;

b.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与行政人员彼此间的疏离主要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

c.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期的社会变迁,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制度分析,帮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理解制约他们思想、行为的制度因素,把学校中“给定的”制度(即从外面强加的制度)变成“建立中”的制度(即根据个人间的自由交往而实现自我管理的制度);

d.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分析显性的制度,如教育组织制度、学生生活制度等,而且要分析隐性的制度,如学校的建筑、技术手段的运用等。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产生于20世纪的苏联,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另一部分是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学家们根据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其基本观点包括:

a.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b.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

c.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d.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e.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f.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教育研究,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就会陷入不可知论和相对论的泥坑中去。

批判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代表人物为美国的鲍尔斯等,代表性著作有鲍尔斯与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1976)等。其基本观点包括:

a.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

b.教育是与社会相对应的;

c.大众对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已经麻木;

d.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的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从而积极地寻找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

e.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着利益纷争的,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唯科学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而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的教育学在不同的思想体系指导下,都有新的发展,在理论上都有进一步的深化,出现了几本有代表性的教育著作:

(1)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制定出的《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2)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的《教育过程》;

(3)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

(4)1972年以来,苏联连续出版的巴班斯基的系列著作《教学过程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