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育硕士(Ed.M)333教育综合复习指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9.2 考点归纳

一、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概述

(1)教学方法及相关概念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a.狭义的教学方式常常是构成教学方法运用的细节或形式,它本身不能独立地完成某种教学任务,但同一教学方式可以被运用于不同的教学方法中;

b.广义的教学方式外延很广,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甚至涉及教学内容的组合与安排。

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配合某种教学方法而采用的器具、资料与设施。它的范围很广,主要有教学用书、直观教具、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教学手段通常是教师配合某种教学方法而采用的,对教学方法起到补充、解释的作用,但它本身不能独立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指导性的简约理念和可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它具有为完成一定任务而活动的方法特性,属于方法范畴。常见的教学模式有传授/接受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等。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为达成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究其实际功能,属于广义的教学方法范畴,但又不同于方法。一般而言,它具有以下特性:

a.目的性;

b.主体性;

c.调控性。

(2)教学方法的选择

现代教学提倡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来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便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其主要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课题(或单元)与课时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该学科内容的教学法特点;

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班级上课的特点;

学生的情趣、可接受水平,智能的发展状况,学习态度、学风与习惯;

教师本身的条件,包括思想与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与能力,个性与特长;

教师与学生活动的配合、互动,教师主动性与学生主动性的动态平衡;

讲与练,学与用,班级、小组与个人活动,课堂教学与课外作业或课外活动等方面的结合;

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沟通、合作与竞争;

学校与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物质设备等;

教学时限,包括规定的课时以及其他可利用的时间,如早自习,晚自习等;

对可能取得的效果的慎重预计与考量。

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1)讲授法

含义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它是教学的一种主要方法,运用其他方法,都需要配合一定的讲授。

运用

教师讲授的效果与质量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理解、领悟与认同。因此,教师要提高讲授的质量,需要做到:

a.要注意了解学生,要依据学生的年龄与个性特点、已有的知识与方法基础,结合教学的任务与内容,预构讲授的内容、方法与活动;

b.要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引导,激活学生的兴趣与思考。

基本要求

a.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

b.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

c.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

含义

谈话法也称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以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

基本要求

a.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b.要善问;

c.要善于启发诱导;

d.要做好归纳、小结。

(3)读书指导法

含义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

a.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b.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c.善于在读书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d.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4)练习法

含义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或解决某类作业与习题,以加深理解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分类

a.按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分,有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

b.按学生掌握技能的进程分,有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基本要求

a.提高练习的自觉性;

b.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c.严格要求。

(5)演示法

含义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通过特定软件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特制课件,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

a.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b.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

c.讲究演示的方法。

(6)实验法

含义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的发生和变化过程,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基本要求

a.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b.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与做法;

c.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

d.做好实验小结。

(7)实习作业法

含义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它在自然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

基本要求

a.做好实习作业的准备;

b.做好实习作业的动员;

c.做好实习作业过程中的指导;

d.做好实习作业总结。

(8)讨论法

含义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其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

a.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b.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c.做好讨论小结。

(9)研究法

含义

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基本要求

a.正确选定研究课题;

b.提供必要的条件;

c.让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

d.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二、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在教学史上,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以下几种:

(1)个别教学制

含义

个别教学制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余学生均按教师要求进行复习或作业。个别教学形式是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评价

a.优点

个别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够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包括天赋、接受能力和努力程度而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充分地发挥并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特长和个性。

b.缺点

个别教学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个人的社会化,不利于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不利于教学经验的总结以及教师自身专业化的发展。

(2)班级上课制

含义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评价

a.优点

班级上课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个别教学的效率高,一个教师能同时教十几个学生;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与相互帮助、相互竞争,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b.缺点

班级上课制注重集体化、社会化、同步化、标准化,不善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以及培养学生的特长,不利于因材施教。

(3)道尔顿制

含义

道尔顿制是由美国的帕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具体做法如下:

a.改教室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

b.废除课堂讲授,把各科学习内容制成分月的作业大纲,规定应完成的各项作业;

c.学生与教师订立学习公约后,即可按自己的兴趣,自由支配时间,在各作业室自学;

d.各作业室配有该科教师1人作为顾问,学生学习的进程分别由教师和学生记入学习进度表内,进度快的可提早更换公约,毕业年限亦因之缩短;

e.废除年级制,修业年限、毕业期限都是自由的;

f.重视学生身体及社会意识的发展。

评价

a.优点

道尔顿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

b.缺点

第一,大多数青少年学生不具备独立学习与作业的能力,没有教师的系统讲解,他们在摸索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却很难学到系统的知识;

第二,道尔顿制要求有较好的教学设施与条件,如:要有较多的作业室、实验室和图书、仪器,这些条件都是一般学校不具备的。

(4)分组教学制

含义

分组教学是指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它是针对班级上课不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病提出的。

类型

a.能力分组,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来分组教学的,各组课程相同,学习年限则各不相同;

b.作业分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来分组教学的,各组学习年限相同,课程则各有不同。

评价

a.优点

分组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上课更切合不同班组学生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b.缺点

第一,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学校及社会对快、慢班往往区别对待,与现代社会崇尚教育公平的要求相背离,易引发社会的非议;

第三,分组教学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生容易骄傲,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产生自卑感。

(5)特朗普制

含义

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创立。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大班上课,即把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由出类拔萃的教师担任;小班研究,每个小班20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研究、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主要由学生独立作业,部分作业指定,部分作业自选。其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讨论占20%,个人独立研究占40%。

评价

a.优点

采用特朗普制进行教学,教师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独立研究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获得多种渠道的信息。

b.缺点

特朗普制教学在三种教学形式之间结合的比例和结合的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现在我国学校的教学仍以班级上课制为基本组织形式,这是因为它具有其他教学形式无法取代的优点,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上仍能起主要的作用。

主要特点与功能

a.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制度;

b.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c.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的科学知识;

d.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e.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缺陷

a.班级上课制要求教学面向全班学生,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b.教学领域主要局限于课堂,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c.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d.不能保证满足真正的智力要求;

e.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改进方法

a.可适当增强班级上课制的弹性,加强班级中的小组活动与个别教学活动,改变讲台与学生课桌椅的传统排列方式等;

b.班级活动不必局限于固定的教室里上课,还可以到特定的实验室、作业室里教学,到校外进行现场教学等。

(2)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

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各有特点,不一定要面向全班,时间可长可短,可以采取小组活动或个人作业形式进行,便于因材施教。这些教学的辅助形式主要有作业、参观、讲座、辅导等。

作业

a.含义

作业又称课外作业或家庭作业。从教学形式上看,课外作业作为一种学生的独立作业,是教学的辅助形式。它有利于学生消化、掌握和巩固教师教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

b.要求

布置作业要有目的、有重点,便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要多样化,难度要逐步增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作业必须认真批改。

参观

a.含义

参观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一定场所,通过对实际的事物进行观察、询问,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活动形式。参观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和总结性参观三种形式。参观能使教学和实际的社会生活、社会建设紧密地联系起来;能扩大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能使学生在接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英雄模范人物的过程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b.要求

作好参观前的准备;注意参观中的指导;及时作好参观总结。

讲座

a.含义

讲座是由教师或有关的专家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科学趣闻或新的发展,以扩大学生知识面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讲座能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可以满足那些对某些学科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的求知需要,发展他们的志趣和特长,为国家发现和培养特殊人才;能活跃学校的学术气氛,养成良好的学风与校风等。

b.要求

作好计划与组织准备工作;符合学生的需要,适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使讲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通俗性与吸引力;注意培养讲座的积极分子,有目的地从学生中发现并培养有特长的人才。

辅导

a.含义

辅导是根据学生的需要由教师给予引导、启示、咨询和指点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可分为个别辅导、小组辅导、集体辅导。它从学生的需要与存在的问题出发,有的放矢,能具体解决他们的疑难;便于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可以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补救和改进。

b.要求

着重解决学生的疑难和知识的深化、系统化问题;注意及时发现与补救教学中的缺陷,或结合作业批改来评讲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进行指导,使他们关注方法的改进与提高。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从教师教的方面来分析,教学工作流程的基本环节有: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和教学评价等。

(1)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上课前,教师必须备好课,编制出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写好课题计划与课时计划。

备课的基本内容:编制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制订课题(单元)计划、写好课时计划(教案)。

备课的基本要求: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和学法等。

此外,上课前,教师还应要求学生为上课作一定准备。

(2)上课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要上好一堂课,必须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善于科学而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此外,还要注意下述要求:

明确教学目的。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质量要求。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内在动力。

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组织好教学活动。这是上好一堂课的保障。

布置好课外作业。

(3)课后的教导工作

课后教导工作的目的

让学生个人领悟、消化、运用和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能与自学能力,为过渡到下一节新课的学习作好准备。

课后教导工作的内容

a.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为备课提供充分的教学反馈信息和改进依据;

b.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经过学生的作业,得到运用、检验、改进,进而转化为他们个人的智能、情趣与追求,使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三、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概述

(1)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2)教学评价的意义

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运用它来探明、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教学评价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具体表现为:

对学校而言,可以记载和积累学生学习情况的资料,定期向家长报告他们子女的成绩,并作为学生升、留级和能否毕业的依据;

对教师而言,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分析自己教学的优缺点,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对学生而言,可以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明确自己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从中受到激励与警示,以扬长补短;

对家长而言,可以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及其变化,以便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教育。

(3)教学评价的种类

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来划分

a.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学期教学开始或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包括各种摸底考试、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考试。

b.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比较经常而及时的测评与反馈,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课堂作业(解题)与评议以及书面测验等。

c.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指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的较正规的、制度化的考查、考试及其成绩的全面评定,也称终结性评价。其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

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来划分

a.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的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其成绩优劣,而不考虑其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故也称常模参照性评价。

b.绝对性评价,是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的评定。它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别为目的,故也称目标参照性评价。

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来划分

a.教师评价,主要是指任课教师与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成果进行的各种评价。

b.学生自我评价,简称自我评价,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自己做的作业、试卷、其他学习成果进行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与习惯的形成,应当从小学抓起。

2.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1)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教学评价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不能主观臆断、掺杂个人情感,防止评价不符合实际情况。客观性是评价发挥其功能的基础,违反客观性原则就会丧失评价的意义。

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提高教学质量。

指导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在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被评价者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前进。所以,教学评价应经常给师生以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

计划性原则

只有加强教学评价的计划性,才能保证每门学科的教学都能有计划的按课题和课时的要求,自觉积极而规范地进行,避免失范、失控,产生盲目性和造成质量下降;才能作出合理的安排,避免考试太多或过于集中,使学生和教师负担过重。

(2)教学评价的方法

观察法

观察法适用于在教学中评价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和技能性的成绩。观察法简单易行,但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观察结果也不一定完全可靠,可能出现不够精确等问题。观察一般要在事前确定观察目的、观察范围,并必须明确对将观察的现象需设置哪些变化的情况或场景,使被观察者在这种特定条件下进行活动,以获得合乎实际目的的材料。

测验法

测验在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是学校教育中使用最多、最经常、最便利的方式,主要以笔试进行,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对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成绩评定。测验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常用的测验有: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和标准化测验。

调查法

调查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进行学生成绩评定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调查易带主观性,掌握的情况也可能不全面,其结果常有误差,故对调查的资料要认真分析,并只能把它作为辅助的方法。调查一般通过问卷、交谈等方式进行。

自我评价法

自我评价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正确地评价自己,从而自觉改进学习。其主要方法有:运用标准答案、运用核对表和运用录音机、录像机等。

3.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1)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优劣的惟一质量标准。科学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应该具备的结构和内容如下:

在结构上

科学的教学目标,即评价目标,应当包括知识、智能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

a.知识技能方面,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基本技能;

b.智能方面,包括领会、转换、表述、分析、综合、概括、评价和判断等能力;

c.情感态度方面,包括兴趣、志向、价值观、态度和性格等品质。

在内容上

教学目标的要求应当逐步具体化,首先要确定每门学科的教学目标;再落实到确定单元、课题的教学目标;最后落实到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便于具体检查和评定教学工作的质量。

(2)中小学的考试制度

我国中小学的考试制度,主要由考查和考试两个部分组成。

考查

考查是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进行的一种经常性的小规模的检查与评定,它有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书面测验等几种形式。安排考查,可以由教师自拟计划、自定时间、自行命题和规定答案,并作出评定。其目的是使师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

考试

考试一般是指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的阶段性或总结性的检查与评定。考试由学校或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有的还统一命题和统一组织阅卷、评分。其目的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质量作出全面检查与评价。考试通常包括期中考试、学期考试、学年考试、毕业考试等。

(3)试题编制的要求

要想搞好阶段性和总结性的考试,比较准确地测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就必须编制好试题,即命题。命题应注意的一般要求是:

试题的分布范围要广,知识覆盖面要大,以减少学生得分或失分的机遇性;

试题的类型要多样化;

试题之间不应包含任何重复或相关内容,避免给考生提供答案或启示;

试题要有一定的分量,各题应有不同的难度,以便拉开学生成绩的差距;

试题的文字表述要简明,标点符号要正确。

(4)评分标准和记分法

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一般要注意: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语言和文字能力;在口头、书面回答和实际操作中所犯错误的数量与性质等。

记分法

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记分和等级制记分两大类。等级制的记分方法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按特制的等级量表评定等级;另一种先选出每一级试卷的样卷,然后参照各级样卷评定其余试卷的等级。

4.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1)评教的定义

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称“评教”,是对教师教学的质量分析和评价。通过评教,可以使教师个人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教学的长处与不足;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切磋与学习;可以使学校领导深入第一线,了解教学的情况、经验与问题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和改进教学。

(2)评教的要求

评教除了应遵循客观性、发展性、指导性和计划性等一般教学评价的原则外,还需注意下列要求:

着重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是评价他的专业水平;

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注意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3)教学的几种水平

根据现代教学理论的研究,教学可分为三种水平:记忆水平、理解水平和探索水平。它是诊断与评价教学的一个依据。

记忆水平

这是一种低水平的教学。它的主要特点是:教师总是照本宣科、一味灌输,不会引导、启发,学生则停滞在死记硬背、机械掌握、一知半解上,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理解水平

它的主要特点是:教师认真详细地讲解了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认真听讲、思考与练习,基本上能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这种水平的教学,重教而不重学。

探索水平

这是教学的较高境界。它的主要特点是:教师注重引导、启发、讲解、示范;善于提出发人深思、能挑战学生智慧的问题;善于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他们主动性、创造性,注重不断引导学生的探究走向深入,攻克难关,获取真知。

(4)评教的方法

分析法

a.定义

分析法是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原则或标准来分析和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方法。它是一种常用的评教方法。运用分析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材的处理、教学重点和教学目的是否正确;

第二,教学提纲和教学过程安排是否科学、系统、循序渐进;

第三,在教学进程中是否很好地贯彻了教学原则和创造性地运用了方法,有哪些主要的优缺点;

第四,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的。

b.评价

优点:分析法能帮助教师明确揭示一节课的优点与不足,并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有助于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

缺点:分析法缺乏定量评定,难以明确区分不同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水平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