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教学[西南大学2013研;华南师范大学2011研]
答: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因材施教[东北师范大学2010研]
答:因材施教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3.教学直观性原则[东北师范大学2013研]
答:教学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包括: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防止直观的不当运用与滥用;④重视语言直观的运用。直观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以感性、形象而具体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减少学生学习抽象概念的困难,可以展示事物的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和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概念,更好地深化认识和运用知识。
二、简答题
1.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北京师范大学2012研]
答:(1)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含义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启发性原则强调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让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智能与品性的全面发展。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性,即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认识过程。
(2)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许多因素影响,如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获得优良成绩或得到表扬、奖励的愿望,为实现某个远大理想等。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许多一时的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向纵深发展,这是启发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维;然后,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以获取新知。教学就应当是这样一个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去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且要引导他们动手。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懂了不一定会做,会做了还不一定有创造性。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给他们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或提供素材、情境、条件和提出要求,让他们去独立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独出心裁地完成作业,从而发展创造才能。
④发扬教学民主
要创造宽阔、和谐、民主、平等、坦率、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条件。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也要善于制止学生之间的讽刺讥笑,相互卑薄,引导他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支持。
2.何谓发展性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遵循发展性教育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华东师范大学2010研]
答:(1)发展性教学原则的含义
发展性教学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发展性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教学之前或教学过程中都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状况。这是教学的基点,是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可接受点。教学只有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才能被他们理解、接受。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的发展水平应当是指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水平。在确定学生发展水平时,通常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a.对学生的发展不能估计过低,降低教学要求,放慢教学进度,使学生“吃不饱”,抑制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效率降低,从而影响教育质量;
b.对学生的发展不能估计过高,以致教学内容过难、份量过重、进度过快,学生“吃不了”,超越了他们可接受的限度,食而不化,也同样影响教学的质量与进度。
教学的标准是:教学应当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个难度是他们通过努力能够克服的,即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科技迅猛发展、报刊图书激增、广播电视普及,学生从小获得的信息量大大扩充。他们知识面较广,思维较敏捷,爱探索、思考问题,接受能力明显提高。对学生发展水平的估计不能永远停留在过去几代人曾确定的水平上,要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因此,要适当增加教学给学生的信息量,充实现代生活、生产和科技发展方面的新知识;要注意以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从小注意掌握和使用基本概念;要加强教学的启发性、探索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与独立作业能力;要指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包括观看电影、电视,利用学生课外获得的知识来为教学服务,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论述题
1.论教育过程中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的关系。[华中科技大学2007研]
相关试题: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中山大学2009研]
答:在教学时,学生的认识活动中不仅有智力活动,而且有非智力活动。所以,如何处理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1)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包括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
教学中学生的智力活动主要指为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学生的非智力活动,主要是指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在学生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两种活动都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①智力活动以非智力活动为内在动力
学生从事学习,认识世界,掌握和运用知识是一种复杂、艰苦而连续的智力劳动,没有强劲的内在动力是难以启动和坚持下去的。有成效的教学应以学生的好奇、欲望与需求为起点,以激起和维持学生的情趣为动力,以养成学生的专心、虚心、耐心、信心、勤勉和毅力为搞好学习的保障,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主动起来。
②非智力活动以智力活动为服务对象
学生在教学中的心理活动的核心是智力活动,唯有依靠智力活动才能使学生认识事物,掌握与运用知识,为身心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非智力活动的开展,必须依据智力活动,服务智力活动,渗透到智力活动中去,才能使教学具有理智的目的性,达到较高的水平,既推进智力活动的深入、认知任务的完成,又使非智力品质得到锻炼、发展与提升。
(2)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
由于学生的好奇心与注意力容易转移,情趣易变化,因而在教学中,学生的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是复杂多变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学的知识与过程丰富、多彩、生动,引发了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活动,这些活动又反过来推动他们去认知、学习;另一种是教学的知识与过程贫乏、单调、死板,引发不了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意志,使他们感到乏味、厌恶,注意力转移,这是不符合教学要求的,必须及时调节、纠正。在教学中,按教学需要调节非智力活动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
①通过改进教学本身,使教学的内容和过程都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民主性,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具有吸引力,以便引起、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毅力、信心,养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品质;
②通过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让他们逐步养成强烈的求知欲和稳定的学习兴趣以及毅力、信心、抱负,能够自觉地按教学要求调节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及其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
2.试述教学的任务与过程。[首都师范大学2010研]
答:(1)教学的任务
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运用和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其他任务都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只有扎扎实实完成好这个教学任务,才能有条件完成其他教学任务,确保培养的人才的质量规格。
②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不仅是顺利地、高质量地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要求。
③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是青少年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体现了社会主义教学的性质与方向。
(2)教学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教学过程的规律主要表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阶段和教学过程内部一些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上。教学主要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①引起求知欲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其活动,产生于对知识的需要与追求。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起始时,总是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来引起学生求知的需要。一般来说,只有当学生面临问题、困境,渴求新知和寻找答案,并获得突破时,他们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
②感知教材
教材是一种系统的书本知识,是他人的实践经验。学生只有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有关的感性知识才能理解书本知识。学生理解书本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的抽象概念,首先有必要引导学生掌握好感性知识。学生有了必要的感性知识,形成了清晰的表象,那么他们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否则,学生对所学概念难免感到抽象、疑惑,甚至一知半解、囫囵吞枣。
③理解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的认识停留在感性上,而要引导他们把所感知的材料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维加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至此,学生的认识便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④巩固知识
巩固知识既是理解教材之后的一个必要阶段,又是教学过程始终应注意的一个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运用知识,每一阶段的质量都深刻影响学生知识的巩固,因而巩固知识的工作要从各个方面来做。为了使学生熟记基本知识、防止遗忘,还需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复习。只有经过必要的复习,才能使知识在大脑中的记忆的痕迹得到强化,形成牢固的联系。
⑤运用知识
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是运用知识的基础。学生理解了知识不等于会运用,牢固掌握了知识不等于形成了技能技巧。要使学生从理解、掌握概念、原理、公式发展到能运用于实际、形成技能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掌握技能、技巧,主要通过教学性实践,大多采取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实现。
⑥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技巧的质量怎样,只有通过检查才能确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节教学的内容、方法与进度,师生协调一致地把教学顺利进行下去;另一方面,还要在完成一定的教学之后进行专门的检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智力和能力发展情况、优点与缺点,以便改进教学,加强个别指导,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必不可少的教学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