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育硕士(Ed.M)333教育综合复习指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考点归纳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这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这一质的规定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3.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教育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4.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

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的人,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设想与实施。这些教育并不都有利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但从教育历史发展的总的趋势看,从教育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意义看,特别是从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现代社会对教育的基本需要看,可以认为教育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1.教育者

(1)定义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

(2)地位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3)作用

教育者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在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活动,离开了教育者及其有目的的活动,也就不存在教育活动。

2.受教育者

(1)定义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2)地位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3)作用

受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教育活动是使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的。随着受教育者的知识和能力的增长,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起的作用更大,他们可以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主动地自觉地吸取知识和进行品德修养。

3.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对象,包括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1)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中,还体现在经过选择和布置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中。

(2)教育活动方式

教育活动方式涉及教育基本要素的组合与教育工具和手段的应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它大体上涉及四个相互制约的环节:

教育活动的实际目的,包括教育者的活动目的和受教育者的活动目的;

与教育内容、活动目的相适应的心理和行动的活动方法与方式,包括教育者的活动方法与方式和受教育者的活动方法与方式;

对教育活动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包括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活动的评价和受教育者个性素质发展与提高状况的评价;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关系。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1.古代教育

(1)原始状态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在原始社会里,与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处于原始状态的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年轻一代是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学习制作工具、采集果实、从事渔猎以及向自然作斗争的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养成遵守公共生活的行为规范与习惯。

(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

a.社会生产日益发展,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而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

b.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c.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的丰富,提供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为建立有组织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创造了必要和可能,于是产生了学校。

古代学校教育形态的特征

a.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

b.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c.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d.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

e.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f.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从学校产生之时起,教育便具有了阶级性,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教育的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且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的选择与任用等方面。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奴隶社会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与对立的状况,反映在教育上就表现为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脱离。奴隶社会的学校是这一传统的起点,封建社会强化了这一传统。随着社会生产和文化的发展,这一传统越来越成为限制社会生产和技术发展、限制教育发展与人的发展的消极因素。

2.现代教育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学校教育的外延不断丰富

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逐步普及。在一些先进的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校教育的普及将古代少数人垄断的学校教育转变为现代所有人都能享受的学校教育,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发展。它既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又满足了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了人的解放。同时,学校教育的外延不断丰富,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又出现了函授、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的教育,使得以往的学校教育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发展。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随着大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随着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对教育权的争取,随着现代社会管理方式的变化,各国都强调保障“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使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进步,但阶层的、种族的、性别的歧视仍远未消除。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现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日益结合,这促使现代教育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成为科学知识再生产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现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生产性。现代教育的生产性和经济功能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因此被看作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条件。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现代教育兴起以后,特别是在公共教育制度形成以后,随着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其中并逐步完善,使现代教育向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制度化”的优点

随着教育“制度化”的实现,在教育系统中,各级各类学校、各种社会教育机构及教育实体内部的教育活动、教育过程,都形成了一定的标准。在教育系统、教育实体与教育过程中,按标准和规则操作,并逐级实行规范管理,尽可能排除教育系统、教育实体和教育过程以外的种种干扰,使教育活动有序地开展。

“制度化”带来的弊端

a.划一性,即标准化,使正规教育变得“机械死板”;

b.封闭性,即以自身特有的标准、规则和规范,构筑壁垒,形成对其他系统、其他实体和其他过程的排他性,使正规教育变得“保守狭隘”。

3.未来教育

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服务,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综上所述,教育发展的历史充满了斗争和曲折,但从发展趋向上说,人的教育权是逐步扩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因素是逐步增强的,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逐步凸显的;教育总是致力于培养和提升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自觉性与创造性,提升人的地位与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前进,不断更新属于人的世界。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教育概念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1.广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指所有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2.狭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