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学 校
一、学校的历史
(一)学校的起源及其条件
学校的产生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质的飞跃,标志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总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学校的出现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
1.人类的文化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如果不通过学校,这些文化就不能被青少年一代完全掌握。
2.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水平必须能够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中脱离出来,使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成为“有闲者”,专门从事精神生产工作。
(二)古代学校的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和阶级社会初期,政治、宗教、教育逐渐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产生了政权、教会、学校,学校已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职能和独立的社会过程,这就是古代学校。其基本理念包括:
1.学校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选择和传承文化的同时,承担着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和教化或愚弄百姓的双重任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或宗教性。
2.学校与社会生产劳动相脱离,主要传递一些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军事、道德或宗教知识,人文学科在学校中占据主要位置。
3.古代学校不同类型和阶段之间是不连续不系统的,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学制。
4.教师在学校生活中占据绝对权威的地位,师生之间存在着基于政治或宗教利益的严重人身依附关系。
(三)现代学校的产生及其理念
1.现代学校的性质
现代学校是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二次分离的结果。现代学校不但有阶级性,而且有生产性,有为生产服务和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性质。这就决定了现代学校教学内容上的科学性,学校规模上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学校结构上的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
2.现代学校产生的线索
现代学校发源于文艺复兴前后的欧洲,是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学校的产生分为两条线索:
(1)一条线索是自上而下地发展的:中世纪大学→古典文科中学,它们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转化为现代学校的;
(2)一条线索是自下而上地发展:由小学→初中(及职业学校)→高中(及职业学校)。
3.现代学校与古代学校的主要区别
(1)古代学校是不系统、不连贯的;现代学校是有系统的、相互衔接的。
(2)古代学校的教育内容以人文为主,轻视自然;现代学校的教育内容则面向实际,以各种实用科学和自然科学为主。
(3)古代学校以个别教学为主,没有学期、年级的概念;现代学校以班级教学为主,建立了学期、年级的概念。
(4)古代学校是面向少数人和特权阶层的;现代学校是面向大众的,是一种公共资源,具有公益性。
(5)古代学校与社会生产劳动相脱离;现代学校与生产劳动关系密切。
(6)古代学校强调师道尊严;现代学校提倡师生平等。
(四)现代学校的危机与对现代学校的批判
1.现代学校的危机
现代学校的危机是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危机的一个集中体现,从现代学校开始诞生时就存在,至20世纪变得日益突出。现代学校危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学校活动日益陷入世俗利益的冲突中而不能自拔,左右为难,失去根本方向。
(2)面对社会利益的日益多元化,如何保持自己的公共性质,如何保持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公正的理想的问题就成为摆在现代学校面前的大问题。
(3)由于不同国家、地区间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使得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办学条件、水平与质量差距很大,而且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严重地挑战现代教育的公正理念。
(4)随着学校投资渠道的多样化,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学校类型越来越多,原有的学校教育制度受到严重的冲击,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需要重新界定。
(5)教师传统权威的基础受到严重动摇,学校在诸多社会建制中的实际地位逐步下降。
(6)在文化多元日趋明显、文化隔阂与文化冲突日益严重、文化帝国主义日趋猖獗的情况下,现代学校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功能很难界定。
(7)脱胎于现代工厂和行政机关的“科层制”管理模式的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很难调动学生与教师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降低了学校生活的活力。
2.对现代学校危机的分析和批判
(1)杜威对现代学校与现代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试图拆除横隔在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教师与儿童、知识与经验、接受与探究之间的厚墙,使学校充满生机与活力,成为民主社会的坚实基础。
(2)毛泽东作为一个政治家,非常关注学校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对为少数人服务、为上层人服务的办学方向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3)伊里奇更猛烈地抨击了现代学校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著名的“非学校化社会”的思想,号召人们废除现代学校,代之以人人平等、自由、自律、愉快交往的“学习网络”。
(4)鲍尔斯与金蒂斯指出现代学校的平等化职能及促进人的全面充分发展的职能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实现,提出现代学校与现代教育不是缩小社会和经济差距的工具,恰恰是制造社会和经济不平等并使之合理化的工具。
(5)布迪尔从反思社会学的立场出发,深刻地分析了现代学校的“文化再生产”功能以及通过“霸权课程”实现与维护主流文化的“文化霸权”功能。
(6)弗莱雷则进一步在“中心—依附”的框架下,揭露拉美国家在教育现代化道路上从实践与理论两个层面上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并分析了这种关系下人们“批判意识”和“解放意识”的丧失,提出了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
3.展望现代学校新形态
对现代学校从宏观到微观的批判,将使现代学校发生结构性的变革,出现新的形态。描述和展望现代学校的新形态,主要应考虑以下背景:
(1)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
(2)教育机会均等的要求日益强烈;
(3)知识经济的出现;
(4)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5)文化及其相关问题日益复杂;
(6)知识状态的不断改变;
(7)社会道德和人生意义危机日益严重;
(8)现代学校制度本身的惯性。
二、学校与家庭
(一)学校、家庭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对儿童施加的影响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对各种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组织,系统地发挥主导作用。
2.家庭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家庭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最初的也是重要的因素。家庭结构、家庭职能、家庭关系、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形成的家庭特点,会极大地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孩子。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
1.为了使教育保持一致性,学校教育不能仅限于学校内部,而应对来自校内外的各种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组织,以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
2.学校与家长应当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建立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和互相配合的紧密联系,建立起共同的教育目标,协调好学校与家庭两方面的教育力量。
三、学校与社会
(一)社会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不仅有学校和家庭,社会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等。
(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应紧密联系,互相配合,把学校教育扩展到全社会,这是现代社会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
1.学校应主动了解、研究社会,把与社会教育的互相配合和支持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2.学校应定期开会讨论、研究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问题,并有专人与校外青少年社会教育机构保持联系。
3.学校可邀请校外教育组织的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参加学校研究教育工作的重要会议。
4.校外的社会教育组织也应有专人与学校保持联系,主动了解学生在校内的表现,向学校汇报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四、学校文化
(一)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学校文化涵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组织文化和环境文化等。
(二)学校文化的功能
学校文化是教育文化的一种类型。学校文化的功能主要表在:
1.学校文化本身具有教育意义
优良的学校文化可以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良的学校文化则会削弱教育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效果,损害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学校文化对学生教育体现在多方面
学校文化既可以直接成为教育教学的要素,为学生所学习所吸纳,又可以作为隐性课程,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学校文化可以为主流文化提供新的文化要素
作为一种亚文化,学校文化还可以为主流文化提供新的文化要素,促进社会整体文化的变迁。不同的学校文化是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相互区别的一个表征,是“特色学校”的一个显著标志。
(三)学校文化的类型
1.学校物质文化
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如学校建筑、校园布局、教学设备、图书馆等,都属于学校物质文化的范围。学校物质文化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以及创造性、主体性的养成等,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是学校组织对其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个成员都会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四)良好学校文化的建设
良好学校文化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高度重视学校文化的教育价值,特别是人格陶冶价值,不要仅仅把学校文化定位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上;
2.整理与继承优良的学校文化传统,使之在未来发扬光大;
3.突出学校文化的时代特征,使学校文化与时代的主流文化精神趋于一致;
4.加强对学校文化的研究,既包括对学校文化的事实性研究,也包括对学校文化价值性的分析和策略性探索,为学校文化的建设提供知识基础和有效策略;
5.充分发挥各种文化主体的主体性,尊重他们的文化身份,激活他们的文化创造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校文化的创造者;
6.给予学校中“文化处境不利”的人群以真诚的关心和帮助,预防、克服文化歧视和文化伤害,使他们从文化不利或文化自卑的状态或心境中走出来,重获文化自尊。
五、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体制
1.学校领导体制
(1)学校管理体制,指学校内部各种管理关系的体系和制度。它包括两个方面:
①学校领导的体系和制度,规定学校由谁决策和组织实施。
②学校组织机构的体系和制度,规定学校设置什么机构,各机构的职、责、权范围及相互关系等。
(2)我国目前的学校领导体制是实行校长负责制。
2.学校组织机构
学校管理体制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设置高效能的组织机构。学校的组织机构包括行政组织机构和非行政组织机构两种。前者包括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和反馈机构。后者如团队、学生会、工会以及学术组织等。
(二)学校管理的过程和原则
1.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
(1)学校管理过程的起始环节是制定学校工作计划。计划是全校人员的行动纲领,是管理过程后继环节的依据。学校有了工作计划,就能保证学校工作有目标、有组织、有措施、有步骤,使全体人员职责分明,步调一致,共同实现预期的效果。
(2)实施是将计划变为行动,这是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实施计划是全员的责任,各机构各成员都必须按计划做好自己的岗位工作,完成规定的任务。
(3)检查是了解计划执行情况,发现和解决问题,以期获得良好效果的措施。检查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对工作人员的劳绩进行考核的重要方式,也是改进管理的重要途径。
(4)学校工作总结,有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这是对学校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质量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估。
2.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原则;
(2)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原则;
(3)需要坚持民主管理原则;
(4)学校管理要遵循提高工作效率、效益原则。
3.学校管理工作的内容
(1)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中心,其主要内容有:
①抓好教学组织工作;
②领导好教学科研工作;
③督促检查和指导教学工作;
④领导和组织教务行政工作。
(2)学校管理还包括对教职工、学生、后勤等的管理,都需要遵循科学的管理规律。
六、班主任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1.班主任的概念
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班主任的素质要求主要有几个方面:
(1)高尚的思想品德;
(2)坚定的教育信念;
(3)家长的心肠;
(4)较强的组织能力;
(5)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6)善于待人接物。
(二)班集体的培养
1.班集体的概念
真正的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和传统。
2.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1)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巨大力量。
(2)班集体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班集体还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培养集体的方法
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集体的奋斗目标;
(2)健全组织、提拔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
(3)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
(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三)班级管理
1.班级组织的结构和类型
(1)班级的组织结构
按照行为科学的观点,班级的组织以下两类:
①正式组织
是指由文件规定的组织,组织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有统一的目标、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班级组织是由学生组成的正式组织,每一个班级组织都有工作的目标,都要建立根据班级分工的组织结构。
②非正式组织
是指没有明文规定的组织,是学生在共同学习与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它没有定员编制,没有明确的组织形态,但它却是客观存在的。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目标是否一致会对班级的发展起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
(2)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
班级作为一个“雏形社会”,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角色群,主要包括:
①每个学生都是扮演学习者、受教育者的角色,这是学生的主导角色,但是在班级组织中学生之间又充当各种角色,有的是班干部,有的是一般班级成员。
②班主任是班级的中心角色,但是由于时空、条件的变换,班主任的中心角色在变换,可以是参谋,也可以是参与者。
(3)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
信息交流、沟通是班级组织的“神经”和“血液”,没有信息交流、沟通,班级组织就没有活力,就会僵化。在班级组织中,信息沟通渠道的复杂性与沟通成员的单一性是相互统一的。
2.学校班级管理的过程
(1)基本概念
班级管理过程是遵循学校管理原则,运用管理的基本职能和方法,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围绕班级建设和发展的目标有序运转的客观过程。它既具有一般管理过程的特点,是一个计划、组织、检查、总结的动态过程,又具有自身个性特点。
(2)个性特点
①以育人为目标,与学校教育过程紧密相连;
②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相互作用的能动过程;
③是一个管理基本环节按顺序连续运转的封闭系统,又是一个依托学校、社会、家庭积极参与组织指导的开放系统。
3.学校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管理属于一种微观、具体的学校管理层次。其主要管理工作范围是对组成班级的学生的管理。现代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班级教学管理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也是班级管理的一项主要活动。班级管理者必须重视班级教学活动的管理,努力提高班级学生的学习质量。
(2)班级德育管理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班主任的基本职责。德育在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起着方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3)班级体育卫生和课外活动的管理
体育卫生和课外活动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手段。
(4)班级生活指导
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学生不仅在学校要学知识,还要学习和实践社会生活,获得社会生活的初步经验。因此,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使学生适应未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