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语言学》笔记和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视频讲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部分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第1章 总 论

1.1 复习笔记

一、“对外汉语教学”名称由来及发展

(一)含义及由来

1.含义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

2.由来

(1)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创始于1950年。

(2)1978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召开了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与会学者根据国外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以及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提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科。

(3)此后,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的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如创刊专业刊物——《语言教学与研究》(1979)、《世界汉语教学》(1987),成立专业出版社——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5)、华语教学出版社(1986),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1984),开设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培养对外汉语教师(1985)。

(4)由于众多专家学者的呼吁,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1983年成立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这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5)1984年12月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在外国留学生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这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其学科地位及其命名已得到我国政府的正式确认。

(二)发展

1.199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

(1)指出对外汉语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分歧,关系到其学科地位和研究对象,也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对课堂教学也有影响。

(2)在学术方向上达成共识,明确了学科的性质,规定了学科的内涵,维护了“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的惟一性、稳定性和严肃性。

2.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汉语有望在新世纪成为世界第二大传媒语言。

3.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1997年末,在广西南宁召开了“语言教育问题座谈会”。人们习惯称呼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部分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属性

(一)衡量一门学科是否具有独立资格的标准

1.有无独特的研究对象;

2.有无独特的研究方法;

3.有无独特的科学体系。

(二)学科范畴

1.对外汉语教学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

2.按照1993年7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的学科门类划分标准,对外汉语教学属于同汉语言并列的、二级类中国语言文学类之下的独立专业。

3.后来经调整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下属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属应用语言学。

(三)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1.研究对象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

2.学科性质

是第二语言教学,也是外语教学,它与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一样,都归属于应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谱系图:

HWOCRTEMP_ROC60

(四)内部构成

1.邢福义认为,“作为一门学科,‘对外汉语教学’具有两属性、三要素。学科以汉语为主,以对外教学为用。汉语是学科的本体属性,是学科构成的第一要素。

2.对外教学是学科的应用属性,‘对外’是学科构成的第二要素,‘教学’是学科构成的第三要素。两属性、三要素的相互制约,形成学科的内在机制,编织成学科的自身系统。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框架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语言学(包括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主要目标

1.要解决“怎样教”这个核心问题

必须明确“教什么”和弄清学生“如阿学”这两个基本问题。这三者的关系图:

HWOCRTEMP_ROC90

2.对外汉语的研究特点

(1)目的:让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与韵律,了解汉语词语用法与搭配习惯,明白造句原理与句子组装规则以及正确得体的汉语表达方法,从而培养新的语言习惯,培养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

(2)内容:阐明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共通之处;揭示汉语所独具的特点;点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

(3)方法:多用语言对比分析、教育测量与统计等方法。

3.对外汉语研究的四个步骤——陆俭明

(1)作基础研究;

(2)加强汉外对比研究和外国学生偏误分析研究;

(3)编出各类高质量教材;

(4)进一步研究、改进教学方法。

(三)研究的四个层面

1.第一层面——本体论:从事汉语本体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语言学。

2.第二层面——认识论:从事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其理论基础是心理学。

3.第三层面——方法论:从事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其理论基础是教育学。

4.第四层面——工具论:从事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教学与学习的研究,其理论基础为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教育技术。

5.四者之间的关系

HWOCRTEMP_ROC110

四、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范围与内容

(一)对外汉语教学性质

它是一种任务型语言教学,既是在教学原则指导下的教学活动,又是在学习行为理论指导下的习得活动,其本身体现为一种过程,是一种职业行为。

(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范围

主要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及习得过程。

1.要注意学习对象。我们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外国留学生,他们其他知识与技能日趋完善,善于类推,精于比附。教师是教授某种新的语言表现形式,培养新的语言习惯。

2.“教什么”是汉语本体研究的中心。汉语虽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但是汉语在表达其他语言中的形态范畴时却有自己特殊的表达方式。汉语表达注重意念关系,语法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变化多样。这些既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3.“教多少”是个“量”的问题。比如对汉语语法,我们就有取与舍、详与略之分,这个问题需要在与学习者的母语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之上权衡斟酌之后方可定夺。

4.“何时教”是根据语言点的难易度排列教学顺序的问题。

5.“怎样教”,因时、因人、因目的不同而异。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

1.内容

(1)大纲制定(用以指导教材编写及规范课堂教学);

(2)课程研究;

(3)教法研究;

(4)测试与评估。

2.“怎样教”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研究的重点

教学过程,或称课堂授课,虽是教师的一种自觉的探讨过程,但都是在某种理论或原则指导下进行的,都是依照学习者的行为的理论原则在实施教学。

3.“如何学”涉及学习理论与学习规律的研究,属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

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是,教师的“教”必须以学生的“学”为前提与依据。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对学习者语言的研究,即按照一定的有关学习者语言行为的理论原则,来描述学习者的语言,这是对语言学习本身的研究。

(2)探讨学习者普遍性的认知规律与习得方式,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的习得。

(3)从学习者的外部因素、学习者的内部因素以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三个侧面对学习者进行研究。

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总体框架。将对语言学习本身的研究和对语言学习者的研究有机结合。

5.现代科技手段在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语言信息处理是一种手段,其研究和开发工作,可从以下三方面为对外汉语教学与对外汉语研究服务:

(1)以规则或统计数据的形式揭示汉语的规律,支撑对外汉语研究;

(2)为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提供语料库和软件工具;

(3)开发计算机辅助对外汉语教学的素材库、课件及其他软件。

五、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回顾

(一)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

1.初创阶段(1950~1961年)

(1)在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下,1950年成立的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于1951年初正式开课,拉开了新中国外国留学生汉语预备教育的帷幕。由于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该班于1952年暑期转到北京大学,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2)1960年9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室”。

(3)1961年,分别设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学院的这两个外国留学生教学机构合并为“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办公室”。

(4)1953年至1957年间,在广西桂林开办了专门培养越南汉语人才的“中国语文专修学校”。

(5)此阶段特点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从一开始就注意把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与对本国人进行的母语文教学区分开来,摸索一条第二语言教学的路子。在特别重视学生掌握汉语语法、词汇基本知识的同时,强调对语言的实践和运用,大力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

很多著名语言学家如吕叔湘、周祖谟、朱德熙等先生在初创阶段就亲自参加这项工作,使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从一开始就有着雄厚的研究汉语语言学的实力,也从一开始就树立了语言学家积极支持并亲自参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好传统。

二次大战期间协助赵元任先生在美国哈佛大学主持“军队特别训练课程中文部”、用听说法进行汉语教学工作的邓懿先生,和40年代末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过三年汉语教学的王还先生,都作为组织者(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参加了初期的教学工作,这又使得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从一开始就有可能借鉴、汲取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的好经验和新成果。

(6)历史局限性

本阶段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规律的认识还是初步的,教学中存在过于侧重语言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教学的倾向,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具体方法上都远远不够。

2.巩固阶段(1962~1966年)

(1)标志:经国务院批准,1962年6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办公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以适应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2)迅速发展的表现

教学规模进一步扩大。1965年底在校的外国留学生总数为3312人,是1961年在校人数的七倍多。这四年间共接受外国留学生3944名,超过了前ll年的总和。从事这项任务的学校也由一所发展到23所。

在教学体系的建设方面,本阶段在巩固、发展汉语预备教育的同时,已着手试办汉语翻译专业。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工作,也由于划归北京语言学院承担而得到进一步落实。

在教学法的研究方面开始对l5年来所积累的经验、包括长期以来争论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3)1966年夏天爆发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陷入一场空前的浩劫,对外汉语教学这株幼苗也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几乎被扼杀。从此,全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断了六七年。

3.恢复阶段(1972~1977年)

(1)70年代初国际形势有了新的发展。随着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美国总统访华所开始的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等一系列外交上的重大突破,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很多国家要求向我国派遣留学生。这时国内高等学校已恢复招生,恢复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也必须提到日程上来。

(2)在教学理论的研究方面,这一阶段提出了“实践第一”的观点,强调课堂实践必须为社会实践服务,并把实践性原则定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3)在新教材的编写中进行了句型教学的试验,在语言技能训练方面进行听说和读写两类课型分开教学的试验等。

(4)总结

在前一时期的28年(除去文革时期实际上也只有二十一二年)中,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虽然经历了曲折的道路,但还是由小到大发展起来。这一时期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为以后的学科确立和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5)历史局限性:在主要从事语言预备教育的情况下,人们还缺乏学科意识,当时也不可能致力于科学的、系统的学科建设。

(二)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

确立学科时期开始于1978年,一直延续到今天。

1.建构学科理论框架阶段(80年代)

(1)在对外汉语教学界逐渐形成了科学研究之风,在研究课题的涉及面和参加者的广泛性方面都是空前的。

(2)本阶段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开始了对外汉语教学宏观的、系统的研究,逐步建构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框架。

(3)在这一阶段中,以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机构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和北京语言学院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为基地,开展了本学科首批重大课题的研究,并陆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取得了一些不仅在对外汉语教学界而且在语言学界和语言教育界、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

(4)在教学法的研究方面,提出了“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原则以及“交际性原则”,并紧密结合教学的需要对对外汉语预备教育、短期教育、进修教育及现代汉语专业的本科教育等门类的课程与教材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试验。

2.深化学科理论研究阶段(90年代)

(1)推动学科理论建设方面的意义最为重大的研讨会、座谈会

1992年的“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座谈会”

1994年的“对外汉语教学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

1997年的“语言教育问题座谈会”

(2)90年代了理论研究深化的表现

语言习得的研究得到高度重视,进一步探讨汉语学习规律,使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更为坚实的基础之上,“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座谈会”对推动语言习得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理论的研究逐渐改变了纯语言学研究的路子,更自觉地汲取心理学、教育学、语言习得理论、社会学、文化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成果,借鉴认知心理学、社会语言学、心理测量学、教育统计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探讨体现学科特色的研究方向。

(3)研究的重点

对教学原则的研究和总结,特别是其中的“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已成为带有中国特色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

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研究。

六、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原因:

1.汉语作为各国人民间传递信息、交流科技文化、加强沟通与了解,且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联合国法定的一种工作语言,日益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

2.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不仅局限于一种语言教学,它有助于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加强各国人民与中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有利于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

(二)学科地位

1.1983年6月参加筹备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的学者专家们正式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

2.对外汉语教学界所做的努力

(1)成立了专门的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1983年6月成立的“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于1988年独立为“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

(2)为推动学科的理论建设和教材建设,先后创办了专业性刊物并成立了专业出版社。1979年9月原北京语言学院的内部刊物《语言教学与研究》改为正式出版的季刊,成为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三)学科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

1.到70年代下半期,特别是进入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第二时期,即确立学科时期,这一教学门类单一的现象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开始了本专业的大学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2.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表现

(1)本学科有了从学士学位到博士学位的完整的学历教育体系。

(2)非学历教育的门类也在不断发展。除了一直有的汉语预备教育外,这一时期增加了汉语短期教育、汉语进修教育和汉语速成教育。

(3)对海外华侨子弟的汉语教育,对外交人员、商务人员的汉语教育,以及广播、电视、刊授、函授等各种特殊形式的对外汉语教育也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网上中文教学、远程汉语教学也正在进行研究。

(4)现在本学科已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能适应各种类型学习者需求的对外汉语教育体系。

(5)本学科的课程设置也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趋向科学化。不同专业、不同教育类型,如预备教育、进修教育、短期教育、速成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有不同的课程设置。

(6)与课程体系相关的教材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四)学科理论体系

1.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学术研究成果

(1)20年的辛勤耕耘,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同仁在各种场合发表的论文不下3000篇,出版著作近百部。

(2)研究领域涉及汉语语言学、汉语教学理论、汉语习得理论和学科研究方法学等,既有基础理论研究,也有应用研究。其中,一些基础性的项目研究,更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瞩目。

2.对外汉语教育已初步形成了学科理论体系

(1)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对外汉语教育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

(2)不仅为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在汉语教材建设和教材编写理论的研究方面,在教学原则的研究方面、在汉语学习理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方面,在汉语教学总体设计与教学大纲的制订、汉语功能大纲的研制方面,在对外汉语语言学的研究方面,也为世界汉语教学及整个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五)教师队伍建设

1.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已从初期的六七十人发展到今天的专职教师两千五百多人,兼职教师三四千人。教师队伍的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2.其中相当一部分为中年以上教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数十年,既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一定的科研成果,很多已成为本学科培养的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

3.这支队伍中也有很多年轻教师,特别是近年来新吸收了一批刚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的加盟使教师队伍的学历成分有了很大的变化,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