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教育理论》真题及详解
教育学
一、选择题:1~12,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信息点上。
1.近代最早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夸美纽斯的( )。
A.《普通教育学》
B.《爱弥尔》
C.《教育漫话》
D.《大教学论》
【答案】D
【解析】D项,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重点阐释了教学理论问题,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A项,《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的著作。B项,《爱弥儿》是卢梭的著作,是西方第一个完整的教育哲学、第一部教育小说。C项,《教育漫话》是洛克的著作,是英国最重要的一本教育哲学著作。
2.在当代教学理论发展中,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把系统论引入教学过程的研究,提出( )。
A.结构教学
B.教学过程最优化
C.合作教学
D.范例教学
【答案】B
【解析】A项,结构教学是由布鲁纳提出,指有组织、有系统地安排教学环境、材料及程序,让儿童从中学习的教学方案。B项,教学过程最优化由巴班斯基提出,是指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耗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C项,合作教学是指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共同利用资源,互相支援,进行学习的教学方式。D项,范例教学是通过主体与客体、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的知识的方法,由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等人提出。
3.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起源的传统观点是( )。
A.生物起源说
B.心理起源说
C.劳动起源说
D.需要起源说
【答案】C
【解析】A项,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B项,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为孟禄。C项,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即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D项,需要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社会生活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4.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具有各自的传统和特点。这反映了教育具有( )。
A.阶级性
B.等级性
C.永恒性
D.继承性
【答案】D
【解析】教育的发展本身具有继承性,具体表现在:①教育内容的继承;②教育方式的继承;③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在某种程度上继承着已有的教育内容、方式、理论和经验,呈现出各自的传统和特点。
5.我国当前教育方针中明确指出的“两个结合”是( )。
A.教育必须与政治相结合,与生产相结合
B.知识分子与工人相结合,与农民相结合
C.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D.红与专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答案】C
【解析】十六大报告关于党的教育方针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我国现代学制发展中,第一次规定初小男女同校,将学堂改称学校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C
【解析】壬子癸丑学制是中华民国成立后于1912年公布并于1913修订而成的新学制,因1912年、1913年分别为壬子年、癸丑年而得名。该学制规定,儿童从6岁入学到23、24岁大学毕业,整个学程为17年或18年,分三段四级,即初等教育(分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两级)、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并规定初小男女同校,将学堂改称学校。
7.“教有法,而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
A.创造性
B.主体性
C.广延性
D.间接性
【答案】A
【解析】教师的劳动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即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育情况,机智灵活地运用教育规律,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具体表现在:①因材施教;②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等的不断创新;③教育机智。
8.校园物质环境、师生关系、校风校训以及行为规范等内容属于哪种类型的课程?( )。
A.必修课程
B.选修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答案】D
【解析】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中的建筑物、设备、景观和空间的布置等;②制度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的组织制度、知识的选择、管理评价、利益分配制度等;③文化、心理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风、班风、教师的行为作风等。
9.在教育史上,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能力而不在于传授实用知识的理论称为( )。
A.现代教育论
B.传统教育论
C.形式教育论
D.实质教育论
【答案】C
【解析】C项,形式教育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形式学科或古典人文课程最有发展价值;教学原则、方法以学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D项,实质教育论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学习知识本身就包含着能力的培养,能力无须加以特别训练。
10.教师在上课时配合讲授和谈话,把实物和教具呈现给学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印证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是( )。
A.演示法
B.实验法
C.练习法
D.实践活动法
【答案】A
【解析】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一起使用,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有重要作用。
11.按照“定向、自学、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程序进行的教学属于( )。
A.讲授—接受教学模式
B.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C.探究教学模式
D.陶冶教学模式
【答案】B
【解析】A项,讲授—接受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复习——检查自学。B项,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定向自学、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C项,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创设问题情景——探寻问题解答——作出总结。D项,陶冶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创设情景——情景体验——总结转化。
12.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 )。
A.做好家访工作
B.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C.组织好学生社会实践
D.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答案】B
【解析】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包括带好班级,教好学生,做好家访工作,组织好学生社会实践,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关心学生身体健康等。教学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因而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并将其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
13.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实行的是统一的国家课程管理。
答:错误。理由如下: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都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要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并进一步指出: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的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1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学生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之间的矛盾。
答:错误。理由如下:
因为德育过程的结果是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所以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或社会)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人的发展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的,其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它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保证了人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2)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活动。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特点保证了青少年发展的正确方向。
(3)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青少年时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知识比较贫乏,经验不足,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他们的成长有赖于正确教育的引导。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主导的。
16.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学生的基本义务作了哪些规定?
答:学生的基本义务是指学生依照教育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在参加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学生的基本义务包括:
(1)遵守法律法规。学生作为国家公民之一员,遵守法律、法规是一项基本要求。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尊敬师长是遵守学生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是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修养的具体体现。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完成规定的学业,以便使自己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生的首要任务,也是学生区别于其他公民的一项主要义务。
(4)遵守其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和规定。遵守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与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学生作为广泛的教育活动主体之一,有义务对此加以遵守和服从。
17.简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答: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的能力。审美教育的成功不仅使人能按科学揭示的规律、高尚的道德要求去改造、创建外部世界与自身,而且能根据美的要求去改造、创建主客观世界,使人能享受人间多种多样的美,拥有一个情趣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人生。实施美育还能有效地促进德、智、体等素质的发展。
(1)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实施美育,可让学生接受许多具体生动的形象,这是对科学抽象认识的重要补充;在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作品美的欣赏或感受中,可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
(2)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美育和德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施美育可利用真善美的形象进行品德教育,提高他们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并使学生能爱美恶丑、从善拒恶,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养成良好的品德,陶冶高尚的情操。
(3)美育还具有怡神健身的作用。体育是美与健的有机结合的艺术创作,在体育运动中,除了遵循力量、速度、灵敏、柔韧等方面的要求外,还要运用对称、和谐、统一、节奏和造型等形式美的法则,使各种动作做到既健又美。
(4)美育有助于学生劳动观点的树立、技能的形成,具有技术美学的价值。劳动对象、生产资料和物质产品都有审美的价值。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革命时代,随着劳动美学、技术美学的普及,美育与劳动技术相结合,将会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可见,美育在个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论述题:18小题,15分。
18.阅读下面案例,并回答问题。
朱老师讲完《坐井观天》的故事后,以“青蛙跳出井底之后”为题,要求学生讨论并续写故事。
有的同学说:“青蛙跳出井底之后,看见了蓝蓝的天、青青的草,真美啊,真该早跳出来!”还有的同学说:“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它再也不想回到井底了!”
正当同学们纷纷说出青蛙跳出井外看见各种美丽景色的感受时,一位同学却出人意料地说:“青蛙跳出井底之后,没多久,又跳回了井底!”同学们哄堂大笑……
老师讽刺地说:“我看你就是一个井底之蛙!”
这位同学顿时满面通红,心里很不服气,大声争辩说:“老师,青蛙之所以又回到井里,是因为它跳到井外后,立刻闻到了一股刺鼻的农药味,看见几只死青蛙漂在被污染的河水里;接着又听到一声声凄厉的惨叫,原来是有人正在捕捉青蛙。那人边抓边说:‘今天抓的青蛙可以卖不少钱呢!’……所以,它又跳回井里,‘还是井里安全啊!’”
问题:请你结合教学过程的规律或教学原则对这位教师的做法加以分析。
答:(1)朱老师违背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组成的双边统一活动过程,是教师领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既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该教师过分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领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她只想将自己的看法,即“青蛙必定向往井外世界”硬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而对学生的不同看法加以否定,挫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朱老师违背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学习,提高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师以自己固有的认识,即“青蛙必定向往井外世界”限定学生的思维,以封闭的、求同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加以否定,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
五、选择题:1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信息点上。
19.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家是( )。
A.冯特
B.巴甫洛夫
C.艾宾浩斯
D.马斯洛
【答案】A
【解析】威廉·冯特是德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其所著《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1879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20.明度相同的两个方形灰色小纸片分别放在白纸和灰纸上,会感到放在白纸上的灰色纸片相对要暗些。这种感觉现象是( )。
A.后像
B.对比
C.适应
D.联觉
【答案】B
【解析】A项,后像是指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而保留一个短暂的残留现象。B项,对比是指同一刺激因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感觉差异的现象。C项,适应是指对持续的同一刺激所产生的应激性形态,特别是感受器的适应。D项,联觉是指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21.在不同照明条件下,人们总是把国旗色看成是红色的。这表明人的知觉具有( )。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答案】D
【解析】A项,知觉的选择性是指把一些对象(或对象的一些特性、标志、性质)优先地区分出来。B项,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它、判断它,把它归入一定的事物系统之中,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它。C项,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D项,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在不同照明条件下,人们总是把国旗色看成是红色的,表现的是知觉的恒常性。
22.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
A.分析与综合
B.比较与归类
C.抽象与概括
D.系统化与具体化
【答案】A
【解析】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高级心理现象,思维的过程是人们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对外界信息不断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最基本过程,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种属性,而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特征和属性结合起来,即把分析的结果加以整合,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23.按照强度和持续时间,可把情绪状态分为( )。
A.心境、激情和应激
B.心境、激情和紧张
C.心境、应激和紧张
D.激情、应激和紧张
【答案】A
【解析】情绪状态是指在一定的生活事件影响下,一段时间内各种情绪体验的一般特征表现。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24.下列哪种心理现象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
A.思维
B.人格
C.能力
D.意志
【答案】D
【解析】A项,思维是指人脑的一种反映形式,一种加工过程。B项,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C项,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的心理特征的综合。D项,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在人类变革现实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并对行为具有发动、坚持和制止、改变等调节控制作用。
2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动作技能形成条件的是( )。
A.有效练习
B.言语内化
C.动作示范
D.动作反馈
【答案】B
【解析】动作技能的形成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具体包括:①学习动作技能的动机;②正确的示范和模仿;③动作概念的掌握;④有效的练习;⑤及时而有效的反馈;⑥良好的动作习惯。言语内化不是动作技能形成的条件。
26.一般认为,智力的核心成分是( )。
A.观察能力
B.记忆能力
C.思维能力
D.想象能力
【答案】C
【解析】智力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成功地解决某种问题(或完成任务),且表现出良好适应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的成分模式包括思维、感知、记忆、想象、言语和操作技能,所有这些都围绕思维来进行,构成智力的结构。因而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分。
27.“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说明人格就有( )。
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体性
D.可变性
【答案】B
【解析】人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A项,稳定性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B项,独特性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人格具有独特性。C项,整体性指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在人身上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密切联系的。D项,可变性,没有这种说法。人格的特性还有社会性,是指人格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社会的人特有的。
28.生活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现象,说明印象形成中存在(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投射效应
D.晕轮效应
【答案】C
【解析】A项,首因效应是指第一次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会影响到之后的整体印象。B项,近因效应是指最近一次给别人留下的影响对整体印象的影响。C项,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D项,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由于觉得其某一方面很好而使整体的印象变好的现象。“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体现的是投射效应。
29.群体生活中出现的“随大流”现象,属于( )。
A.遵从
B.顺从
C.服从
D.从众
【答案】D
【解析】A项,遵从,指遵照并依从。B项,顺从是指表面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相一致,而在认识和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C项,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权威意志而做出的行为。D项,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
30.促使来访者改变行为、改进应对技能、提高作决定的水平、改善人际关系、发展潜能等,是下列哪个选项中的目标?( )
A.心理咨询
B.心理治疗
C.心理卫生
D.心理测量
【答案】A
【解析】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其目标在于帮助求助者发现自身的问题和根源,从而挖掘求助者本身潜在的能力,来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
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并将其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
31.理想不同于空想。
答:正确。理由如下:
理想和空想虽然都属于想象中的幻想,但二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理想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和可能实现的幻想,是积极的;而空想则是指违背事物发展规律,毫无可能实现的幻想,是消极的。
32.注意是不可以分配的。
答:错误。理由如下:
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不同的对象上。注意的分配是注意的品质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从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时,如果其中只有一种是不熟练的或者这些活动具有内在联系,那么,心理活动就可以维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上。也即注意力的分配需满足两个条件:①有熟练的技能技巧,即在同时进行的多项活动中,只能有一种是活动生疏的,需要集中注意于该活动上,而其余动作必须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可以不假思索地稍加留意即能完成;②有赖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如果它们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同时进行几种要困难些。当它们之间形成某种反应系统后,组织更加的有合理性时,注意分配才容易完成。因此注意是可以分配的。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题8分,共24分。
33.简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答: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吸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需要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新颖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兴趣激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应加强课外活动指导,发展学习兴趣。
(3)反馈和评定。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通过结果反馈,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4)奖励和惩罚。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
(5)合作与竞争。学生的学习大多是在课堂中进行,课堂中的合作和竞争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6)归因指导。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往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左右学生日后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归因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对下次成功的高期待;不良的归因模式则可能会导致习得性无助现象的产生。
(7)提供成功的学习经验,增强学习的自我效能。
34.简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基本因素。
答: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利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人的智力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生物前提的作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胎儿的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家庭环境。它影响和制约着个体智力发展的程度。
(3)教育与教学。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都影响智力的发展,其中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4)社会实践。个体的社会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智力的发展。
(5)主观努力。个体的主观努力也是影响智力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遗传因素是智力发展的背景,它决定了智力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而环境、教育、个体实践及主观努力等后天因素则决定了智力发展的程度。
35.简述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答: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的稳定的个人特点。性格与气质之间存在的区别主要有:
(1)气质具有先天性的特点,性格是后天形成的;
(2)气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有优劣之别;
(3)气质的可塑性极小,而性格的可塑性大。
八、论述题:36小题,15分。
36.试述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答:合理复习是复述策略的一种,合理的复习能够防止遗忘的发生。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及时复习
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复习必须及时。遗忘往往是在识记后不久就很快大量发生,因为此时新学习的材料在脑中建立的神经联系还不巩固,记忆痕迹较容易衰退,及时复习可以阻止学习后立即发生的急速遗忘。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正确分配复习时间是复习获得良好效果的条件,它可以连续进行,即集中复习,也可以按一定时间间隔进行,即分散复习。复习时,时间过分集中,容易出现抑制积累,过于分散,容易发生遗忘,不利于学习材料的巩固等情况。因而复习时间分配要合理。一般来说,识记有意义材料时,最初识记时间应该相对集中些,以后间隔时间可逐渐延长;机械识记的材料和技能学习,分散练习优越性比较明显;对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应该集中学习,相反在学习材料难、缺乏兴趣以及容易疲劳的情况下,则以分散为宜。
(3)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复习时单纯重复阅读效果并不佳,应该在识记材料还没有完全记住前就积极地试图回忆,当回忆不起来时再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的时间长,错误也少。
(4)动员多种感官进行多样化的复习
复习并不等于单纯重复,单一的复习方法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和感到疲劳。动员多种感官进行多样化的复习可使人感到新颖,容易激起进行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复习材料与原有知识之间建立多种联系,且记忆内容更为牢固。
(5)活动有助于记忆
使识记对象成为人的活动对象或活动结果时,可以激发起人的活动积极性,记忆效果会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