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艺术概论》真题及详解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戏剧《威尼斯商人》的作者是( )。
A.果戈里
B.莫里哀
C.小仲马
D.莎士比亚
【答案】D
【解析】A项,果戈里是俄国批判主义作家,代表作有《死灵魂》和《钦差大臣》;B项,莫里哀是法国喜剧作家,代表作有《无病呻吟》、《伪君子》、《悭吝人》;C项,小仲马是法国著作家和小说家,代表作有《茶花女》;D项,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思想家、作家、戏剧家、诗人,代表作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
2.何占豪、陈钢创作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 )。
A.小提琴协奏曲
B.钢琴协奏曲
C.二胡协奏曲
D.琵琶曲
【答案】A
【解析】小提琴协奏曲是音乐体裁的一种。协奏曲在十六世纪指西班牙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十七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何占豪、陈钢创作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小提琴协奏曲的代表,作于1958年冬,作品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
3.油画《自由女神领导着人民》的作者是( )。
A.库尔贝
B.德拉克洛瓦
C.伦勃朗
D.席里柯
【答案】B
【解析】《自由女神领导着人民》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欧仁·德拉克洛瓦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作品,作品展示了硝烟弥漫的巷战场面,整个画面气势磅礴,色调炽烈,用笔奔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德拉克洛瓦被称为“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狮子”。
4.“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出自戏曲作品( )。
A.《长生殿》
B.《汉宫秋》
C.《西厢记》
D.《牡丹亭》
【答案】D
【解析】汤显祖的《牡丹亭》写的是南安太守的女儿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她本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温柔、驯顺、稳重的特点,后为了追求爱情,敢于反抗,敢于斗争。该作品表现了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思想束缚的战斗精神。
5.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苏轼词作( )。
A.《念奴娇·赤壁怀古》
B.《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C.《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D.《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答案】C
【解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1076年中秋苏轼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原文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中国京剧界“四大名旦”是指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和( )。
A.谭富英
B.马连良
C.尚小云
D.周信芳
【答案】C
【解析】京剧“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沙大风于1921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的,指的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他们以各自的风格特色,改变了老生唱主角的局面,创造了京剧艺术舞台的辉煌。
7.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建造于( )。
A.魏晋时期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答案】B
【解析】卢舍那大佛位于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建于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2年)。卢舍那大佛是奉先寺的主尊,也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雕塑。
8.艺术批评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丹纳
B.伊塞尔
C.尧斯
D.弗洛伊德
【答案】D
【解析】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临床医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无意识为基本内容的精神分析理论。它原本是为精神病人治病的一种方法,在20世纪被广泛运用到艺术作品分析中,形成了艺术批评精神分析学派。
9.经典流行歌曲《甜蜜蜜》《小城故事》的原唱者是著名台湾歌手( )。
A.邓丽君
B.蔡琴
C.徐小凤
D.汪明荃
【答案】A
【解析】邓丽君是一位在亚洲地区和全球华人社会极具影响力的台湾歌唱家,也是20世纪后半叶最富盛名的亚洲歌坛巨星之一,代表作品有《甜蜜蜜》、《我只在乎你》、《在水一方》等等。其作品在华人社会以及日本、东南亚等亚洲各地广泛流行和传唱,经典历久而不衰,深得人心。
10.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在艺术起源问题上主张( )。
A.劳动说
B.表现说
C.游戏说
D.模仿说
【答案】B
【解析】艺术起源的表现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需要,持这一观点的有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美国学者苏珊·朗格等。克罗齐是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在他看来,艺术是心灵活动对于世界的个性化的感性认识。他提出了“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的命题。
11.以构图、光线和色调为主要造型手段的艺术样式是( )。
A.舞蹈
B.雕塑
C.书法
D.摄影
【答案】D
【解析】造型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艺术等。其中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摄影的造型手段是为造型表现力服务的。摄影可以运用的造型手段主要有三种:一是线条结构(构图);二是光线处理;三是影调处理。
12.中国1930年代的进步歌曲《毕业歌》的曲作者是( )。
A.冼星海
B.贺绿汀
C.马可
D.聂耳
【答案】D
【解析】中国1930年代的进步歌曲《毕业歌》的词作者是田汉,曲作者是聂耳。此歌作于1934年,是电影《桃李劫》的插曲,采用了核心音调贯穿发展的多段体结构,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桃李劫》描绘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
13.下列建筑中,属于哥特式风格的是( )。
A.帕提农神庙
B.巴黎圣母院
C.凡尔赛宫
D.泰姬陵
【答案】B
【解析】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是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哥特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花窗玻璃。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以及凯旋门。巴黎圣母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庄严、最完美、最富丽堂皇的典型,代表了哥特式建筑的最高艺术成就。
14.中国古代雕塑史上被称为“塑圣”的是( )。
A.杨惠之
B.吴道子
C.王羲之
D.张旭
【答案】A
【解析】杨惠之是唐代著名雕塑家,有“塑圣”之称。杨惠之在肖像雕塑上造诣很深,相传他曾为长安著名艺人留杯亭塑像,人们从塑像的后面就能认出是留杯亭。BCD三项,吴道子、王羲之、张旭分别被称为“画圣”“书圣”“草圣”。
15.下列影片中,同时采用3D与巨幕技术的是( )。
A.《盗梦空间》
B.《阿凡达》
C.《唐山大地震》
D.《画皮2》
【答案】B
【解析】《阿凡达》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美国科幻史诗式电影,由詹姆斯·卡梅隆撰写剧本并执导,主要演员有萨姆·沃辛顿、佐伊·索尔达娜、西格妮·韦弗等。《阿凡达》同时采用了3D技术和巨幕技术,营造出生动震撼的视觉效果。
16.春节联欢晚会电视直播属于( )。
A.现场表演传播
B.展览性传播
C.大众传播
D.口头传播
【答案】C
【解析】大众传播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形式,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在接受国家管理下,对受众进行大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如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播出电视剧、转播音乐会和演唱会实况,通过报社、网站、出版社和书店传播文学作品等。由此可见,春节联欢晚会电视直播属于大众传播。
17.《格萨尔王》是( )。
A.藏族史诗
B.蒙古族史诗
C.壮族史诗
D.回族史诗
【答案】A
【解析】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被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王在藏族的传说里是神子推巴噶瓦的化身,一生戎马,扬善抑恶,弘扬佛法,传播文化,成为藏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旷世英雄。
18.书法艺术常说的“颜筋柳骨”中的“柳”是指( )。
A.柳宗元
B.柳永
C.柳公权
D.柳亚子
【答案】C
【解析】中国楷书发展到唐代达到顶峰阶段,其成就以颜真卿为代表。稍晚的书法家柳公权亦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后世并称为“颜柳”。颜真卿的书法筋力丰满,气派雍容堂正;柳公权的书法则偏重骨力劲健,所以又有“颜筋柳骨”的称谓。
19.艺术家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过程称作( )。
A.审美感知
B.审美想象
C.审美情感
D.审美理解
【答案】B
【解析】A项,审美感知是对事物形式特征的整体把握,是将杂乱无章的对象形式改造成一定的形式、一定的结构完形;B项,审美想象是按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展开的想象,具有一定的情感性、创造性和规律性,艺术家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过程,便是审美想象的过程;C项,审美情感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人所特有的高级情感之一;D项,阐释学美学认为,审美理解具有本体论意义。艺术作品当被理解时,它对审美主体才作为艺术创造物而存在。审美理解的关键步骤是“视界融合”,它在艺术本文和解释者之间起中介作用。视界有“历史视界”和“现实视界”,这二者融合的实现即为审美理解的实现。
20.在艺术传播活动中扮演“把关人”角色的是( )。
A.传播主体
B.传播媒介
C.受传者
D.传播效果
【答案】A
【解析】艺术传播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艺术信息、传播主体、受传者、传播媒介是艺术传播的四要素。其中,传播主体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
二、简答题:21~2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简述艺术接受活动中的社会历史批评。
答: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在艺术接受活动中的社会历史批评应该注意以下三点:①社会历史批评立足于“客体世界”来评价艺术,强调艺术作品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打上这个社会历史环境的印记。②艺术作品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它对社会历史生活反映的深刻程度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③如19世纪法国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要素出发,进行艺术批评。
22.简述艺术风格。
答:(1)艺术风格的定义
艺术风格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它是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深刻、更为本质性的时代、民族及艺术家个人的审美理想等内在特征的外部印记。艺术风格既有鲜明的多样性特点,又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2)艺术风格的分类
艺术风格可分为艺术家风格和艺术作品风格两种。
①由于艺术家世界观、生活经历、性格气质、文化教养、艺术才能、审美情趣的不同,因而有着各不相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形成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
②艺术作品风格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中所展现出的总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主题的提炼、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体裁的驾驭、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
(3)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
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稳定性与变异性相统一;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统一。艺术风格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在阶级社会里,还不可避免地打上阶级的烙印。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格,这是由于人们在一段时期内受到共同的影响,有着比较接近的审美趋向。比如中国汉代大多崇尚简洁浑厚的艺术风格,18世纪的法国流行装饰味极强的洛可可风格等。
23.简述园林艺术的含义和分类。
答:(1)园林艺术的含义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园林艺术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有机融合。园林艺术在广义上是建筑艺术的一种类型。由于园林艺术更注重观赏性,并且通过撷取自然美的精华,将自然美与建筑美融合在一起,因此,园林艺术具有许多自身的特点,人们往往又将它和建筑并列为实用艺术中的不同类型。
(2)园林艺术的类型
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三种类型,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
①欧洲园林强调几何形图案,崇尚人工美。
②阿拉伯式园林发源于古代巴比伦和波斯,主要是以十字形道路交叉处的水池为中心的格局。
③中国园林特别重视人与自然的亲和。
三、作品赏析题:24~26小题,请任选其中两小题作答。若都作答,只按前两小题的得分计入总分。每小题15分,共30分。要求陈述作品的作者及其国别(或地区)、时代,结合个人所学理论和审美体验阐述作品的基本内容,分析作品的形式特点和风格。
24.绘画艺术:《洛神赋图》
答:(1)《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洛神赋》是汉魏曹植的名篇,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相遇相爱,终因人神路隔而无奈分离的故事。画家选择的是曹植与洛神相逢、洛神无奈离去以及曹植拨开众侍见到洛神的那一瞬间的局部描绘。
(2)展开画卷,只见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初见之后,整个画卷中画家安排洛神一再与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终不奈缠绵悱恻的洛神,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最是动人。
(3)画中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作者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25.音乐艺术:民歌《茉莉花》
答:(1)《茉莉花》是流行于全国的汉族民歌,反映了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据史料记载,《茉莉花》最早发源于江苏扬州,大概是明朝时期。原来的歌名是《鲜花调》。这首民歌轻盈活泼,淳朴优美,婉转流畅,短小精致,易唱易记,表达了人们爱花、惜花、护花、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情感,既积极健康,又含蓄柔美。
(2)《茉莉花》后由艺人用为曲牌,往往穿插在各种民间歌舞套曲和大型杂剧之中,用它演唱带有人物情节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3)《茉莉花》在全国各地有多种样式,各地的曲调有相似之处,但风格各有特点: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曲调具有叙述性质。它的速度缓慢,旋律进行委婉。民歌表演者为了加强对歌中古代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时从戏曲音乐中汲取素材来丰富这首民歌,其中最后有一个较长的拖腔,其旋律材料就是取自吕剧“四平腔”的常用拖腔,但用得很贴切;东北的曲调中有较多的下滑音,带有诙谐的情趣;江苏的曲调委婉柔美,流行地区最广。该民歌曲调细腻优美,其中第三句和第四句歌词连成一气,句尾运用切分节奏,给人轻盈活泼的感觉。
26.电影艺术:《城南旧事》
答:(1)《城南旧事》是中国彩色故事片,上海电影制片厂1982年摄制,编剧伊明根据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吴贻弓导演,黄威业摄影,沈洁、郑振瑶、张闽、张丰毅等主演。
(2)《城南旧事》通过小女孩英子纯真的眼光,把“疯女人”、“小偷儿”、“宋妈”三个故事贯穿起来,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愁云惨雾笼罩着的旧北京人们的生活状貌。
(3)影片在结构上富于独创性。编导打破了叙事作品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织情节的结构方式,而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方式,串连起三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使影片的结构就像个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当时社会的历史风貌,形成了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同时,影片又辅之以舒缓的节奏,运用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整部影片充满了诗情画意。
(4)影片获1983年金鸡奖最佳导演奖;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等多项国际奖。
四、论述题:27~28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7.结合实例,阐述艺术活动的功能。
答: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艺术生产活动中,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读者、观众、听众则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在艺术众多社会功能中,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审美娱乐功能共同构建了艺术活动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社会功能。
(1)审美认知功能
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优秀的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描绘或真实体验的抒发,使人们可以从中了解—定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文习俗以及政治、经济、历史、道德等各个方面的状况,从而开拓眼界、增长知识、丰富人的生活经验,加深对社会和历史的某些本质规律的认识。对于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艺术可以帮助人们增长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2)审美教育功能
①审美教育功能的内涵
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潜移默化地使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②审美教育功能的作用
a.思想宣传鼓动作用。艺术可以成为时代的号角、民族的心声,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b.道德情操的熏陶作用。这是艺术审美教育作用中更为主要的方面。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帮助人们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美情操,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3)审美娱乐功能
①审美娱乐功能的内涵
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是指艺术作品通过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健康的趣味等,给读者、欣赏者以自由的快乐、舒心的休息和审美的愉悦。
②艺术的美感
艺术的美感作用是一种自然、舒适、不带任何强制性的活动。当人们在观赏一幅色彩绚丽的花鸟画时,聆听刘天华的二胡曲《月夜》时,或者玩味一首李商隐的《无题》诗时,从容、平和、安详、恬逸,是一种纯粹的优美的人生享受。
艺术的美感作用不但在于它的思想内容,也在于它的形式技巧,它们同样是艺术魅力的来源。一部小说巧妙的构思,一首乐曲优美的旋律,一幅名画奇绝的色彩,都能使人心驰神往,与之感应,获得创造性的乐趣。
总而言之,艺术的这三种社会功能之间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它们都是以审美为基础,通过审美作用来实现的。即认知功能、教育功能都要统一于审美功能之中,并通过审美功能得以实现,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用“寓教于乐”来概括说明。“乐”是实现“教”的前提,有“教”无“乐”就失去了艺术的根本特征,必然陷入公式化、概念化的泥淖。
28.试论述艺术创作的过程。
答: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表现为连续的和不可分割的整体。
(1)艺术体验
①艺术体验的内涵
艺术体验是艺术家在长期积淀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的基础上,产生深切的感受和审美发现,激起创作的欲望萌动和动机生成。它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
②艺术创作的准备
a.创作的材料准备:素材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
素材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在艺术创作中是极其重要的。因为艺术创作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有实际意义的艺术想象,都是要以丰富的生活信息(包括前人的生活信息)即相关的诸多表象做艺术思维和艺术想象的材料的。素材的准备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方式。
b.创作的精神准备:由生活体验引发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欲望
由生活体验引发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欲望的萌生,是创作的精神准备。创作动机的触发,是推动艺术家进入实际创作过程的驱动力,是一种实践性动力。在艺术家积累了大量对生活的观察和艺术体验后,由于某种偶然的机缘,引发了创作的动机和欲望。
(2)艺术构思
①内涵
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是艺术家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在特定创作动机的引导下,通过艺术思维,对生活素材进行概括、提炼、加工、虚构,在头脑中孕育成主客体融合的艺术胎儿——完整的艺术意象的过程。
②艺术构思的阶段
a.艺术胚胎的萌发和孕育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既定的艺术心理定势及其与社会生活媾结后而萌发出来的创作欲望和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所掌握的创作素材的激发下,作者情不自禁地产生出要创作一个以此素材为主要内容的艺术作品的初衷。
b.艺术胎儿即完整的艺术意象的成熟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艺术胚胎——艺术意象越来越发育成熟,即越来越具体清晰,最后作者仿佛“全局在胸”、“胸有成竹”了。
(3)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是指艺术家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运用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将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艺术意象物态化,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可供鉴赏的艺术作品,其实质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艺术表现是艺术创作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