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课后习题详解
一、选择题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答案】D
【解析】促进者是指教师要从过去作为单纯灌输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育人和促进学生“学习”上,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教师职业的核心部分,国内学者申继亮、辛涛将教师知识分成了三类,其中不包括( )。
A.本体性知识
B.实践性知识
C.应变性知识
D.条件性知识
【答案】C
【解析】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教师职业的核心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品质中研究最早的一个领域。国内学者申继亮、辛涛将教师知识分成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三类。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积极学习的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答案】C
【解析】罗森塔尔效应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和教师期望效应,是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教师如果根据对某一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答案】A
【解析】行动研究是指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从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 )。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答案】B
二、问答题
1.简要叙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多种角色。
答: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设计者
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不仅要知道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以及测验手段,还要更多地考虑学生因素,在理解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特定的教学内容等,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
(2)信息源
教师作为信息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按自己设计的方案主动向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这一过程更多受教师的控制;二是学生在对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时,可能会在已知条件与目标之间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感到缺乏必要的信息,从而主动向教师寻求一定的信息,这一过程中学生具有更大的主动权。教师作为信息源的最主要的方面不是将所有的信息都装在头脑中,而是掌握了获得信息的线索,知道该以何种方式以及到哪里去寻找信息,从而可以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
(3)指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而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任何时候教师的指导和促进作用都是不能否定的。必要的讲解和指点,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是永远不可缺少的。
(4)组织者和管理者
尽管不同教师对课堂控制的程度不同,但维持一定的教学秩序是进行教学的前提。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班级管理,组织课堂教学,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等;要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准备考试;要记录学生的表现,并与家长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
(5)平等中的首席
要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有效互动,教师需要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学成为师生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反思者与研究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自我觉察,发现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案。
在教学中,教师总是不断地做出各种决策,因此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成为一个科学研究者,从而能够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灵活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7)终身学习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以往的教师教、学生学将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随着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惟一知识源的地位已彻底动摇。教师需要重新定位,以学习来促发展,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
2.教师如何从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转变为师生互动学习活动中“平等中的首席”?
答:传统的课堂理念下,教师的角色是课堂活动的监控者,是教学活动中的绝对权威。学生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到何种程度,都由教师决定。这无形中塑造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难以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有效互动,教师需要从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转变为师生互动学习活动中的“平等中的首席”,这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增强教育的力量。教师要善于观察和理解学生,甚至应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需要、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了解他们学习的过程,理解他们在学习中犯各种错误的原因,从而在教学中与学生很好地配合和合作。
(2)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的交往
教师有时甚至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讨论或合作,作为学习的同伴与学生共同进行意义的理解建构,共同解决问题。由于教师有更丰富的经验和更高的能力,因而在这种交往中,教师作为成熟水平较高的社会成员,通过学生与他们的交往,可以促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向现实发展的转化。
3.如何区分教师“所倡导的理论”与“所采用的理论”,这对教学有何意义?
答:(1)区分教师“所倡导的理论”与“所采用的理论”的方法
研究者将教师的理论知识分为两类:
①所倡导的理论:这种知识教师容易意识到,容易报告出来,它更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但它并不能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
②所采用的理论:这类知识可直接对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却不容易被意识到,而且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而是更多地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
这两类知识之间并非是截然分开的,所倡导的理论可以转化为所采用的理论而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
(2)区分“所倡导的理论”与“所采用的理论”对教学的意义
正确区分所倡导的理论与所采用的理论,能够正确的指导教学改革。很多的教学改革之所以失败,一个主要的原因往往就是忽略了这两类知识的差别,误认为向教师介绍了新的教学思想便可以自然而然地导致教学行为的革新,却不知教师还在用老一套思想进行教学。认识到这两种理论的区别,可以使教师认真贯彻所倡导的理论。
4.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在教师素质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
答:(1)教师素质的含义
教师素质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等。
(2)教学监控能力的含义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可分为三大方面:
①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
②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
③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3)教学监控能力在教师素质中的地位
教学监控能力在教师素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①教学监控能力是其他教师素质的调节中枢,其主要作用是调节和控制其他教师素质、教学环境因素以及教学媒体因素,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是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和对教学效果的反省。
②教师素质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教学监控能力的差异。在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以后,教学监控能力已成为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5.调节师生相互作用对教学效果有何作用?
答:师生的相互作用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和学生对教师的影响,教学要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调节师生相互作用对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罗森塔尔的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能够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学生积极的期望能对学习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对学生消极的期望则会对学习效果产生消极的影响。罗森塔尔的研究还表明,造成差生与优等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差生以及优等生的不同期望,他们往往不关心差生的进步,甚至对进步持怀疑态度。因此,调整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使教师对学生持有积极的期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2)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教师和教学产生影响
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在学生作业中看到的反映他本人特点的一些情况,会作为教师选择教育方法的依据。教师只有多了解学生,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才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学生自身的发展。
6.怎样指导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答:教学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做出的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指导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反思日记
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2)详细描述
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教师们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3)职业发展
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
(4)行动研究
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从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7.新手型与专家型教师存在哪些差异?
答:新手型与专家型教师存在的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意义的知觉模式的差异。专家型教师比新手型教师具有更大的有意义的知觉模式。
(2)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差异。专家在他熟悉的领域有较优越的短时记忆能力和长时记忆能力。
(3)技能执行速度的差异。某一领域的专家,在基本技能方面的掌握上,已达到高度熟练的程度,有的已达到自动化。
(4)用于表征问题的时间差异。在解决常规问题时,专家比新手快得多;在解决困难的新问题时,专家用于表征问题的时间比新手要长一些。
(5)表征的深度差异。当遇到一个新问题时,专家能很快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问题的内在结构表征问题,即问题的深层表征。
(6)自我监控技能的差异。专家倾向于更频繁地检查自己对问题的解答,而且这种检查的效果比新手更好。
8.教师成长和培养有哪些基本的途径?
答:教师成长和培养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观摩和分析
观摩可以有两种方式:组织化的观摩和非组织化的观摩。
①组织化的观摩一般在观摩之前制定较详细的观察计划,确定观察的主要行为对象、角度以及观察的大致程序,也可以进行有组织的讨论分析。
②非组织化的观摩不具备组织观摩的特征。一般说来,非组织化的观摩没有组织化的观摩效果好,除非观察者有相当完备的理论知识和洞察力。
另外,观摩可以是现场观摩,也可以是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
(2)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又称微型教学是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在课后再进行分析。微型教学不仅对实习生,而且对在职教师来说也是很有效的。微型教学使得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并增强了改进教学的针对性,因而往往比正规课堂教学的经验更有效。
(3)教学决策训练
通过让教师或实习生进行教学决策的训练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Twelker设计了决策训练的程序,事先向接受训练的教师或实习生提供有关所教班级的各种信息。然后让他们观看教学实况录像,从中吸取自己认为重要的成分。在此过程中,指导者一面呈现出更恰当的行为,一面给以说明。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和实习生可以获得近乎实际上课的经验,而且可以获得指导者的及时的解释说明。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改善他们的教学行为,而且可以使他们对决策的有效线索更加敏感,这正是专家教师的重要特征。
(4)教学反思训练
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做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
(5)教师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被视为一种“由社会情景(教育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反思研究。教师参与研究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它可以提高教师对教学和学习的理解,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与专家进行合作可以为开展研究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9.教师职业倦怠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教师职业倦怠是用来描述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困扰
①抑郁:如情绪的衰竭、长期的精神不振或疲乏,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对学生漠然等。
②焦虑,包括三种:
a.持续的忧虑和高度的警觉,如过分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问题;
b.弥散性的、非特异性的焦虑,如说不出具体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
c.预期焦虑,如并不怎么关心现在正在发生的事,而是担心以后可能会发生的事。
(2)人际关系困扰
教师职业倦怠的身心症状常常会渗透到教师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影响到教师与家人、朋友、学生的关系。教师比其他人更易在工作中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
(3)职业行为问题
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有:
①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并过多运用权力关系(如用奖、惩的方式)来影响学生,而不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引导方式帮助学生。
②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拒绝领导和其他人的帮助和建议,将他们的关心看作是一种侵犯,或者认为他们的建议和要求是不现实的或幼稚的。
③对学生和家长的期望降低,认为学生是“孺子不可教也”,家长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和配合教师,从而放弃努力,不再关心学生的进步。
④对教学完全失去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教育工作,试图离开教育岗位,另觅职业。
10.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因素有哪些?有哪些对策?
答:教师职业倦怠是用来描述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形成因素与对策具体分析如下:
(1)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因素
①社会因素:社会各方面对教师的要求在逐渐提高,工作压力、精神压力日益加剧。
②组织因素:学校的组织氛围不和谐,教师就会感到压抑、烦躁和忧郁。同时,学校对教学的评价机制是否科学也会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在这种工作压力下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大,相对的封闭性,使得教师长期处于习得性无助状态,最终发展成职业倦怠。
③个人因素:低自尊或外控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①针对社会因素形成的职业倦怠所采取的对策: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需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支持网络,这主要包括:
a.要给教师合理的角色期待,引导教师合理的定位;
b.国家切实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维护教师权益,使教师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尊重;
c.教育部门应该探索出有效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将职前与职后培训有机结合,提高教师智力与非智力能力,重视教师承受工作压力和自我缓解压力的训练。
②针对组织因素形成的职业倦怠所采取的对策:
改善学校领导方式是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有效途径,这主要包括:
a.学校领导要关心教师生活,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生活困难,协调好教师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
b.学校领导要主动关注教师,多与他们交流沟通,鼓励他们将消极情绪排解出来,还可以邀请专家给教师进行咨询或组织培训,让教师学习一些积极的应对策略,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支持与关怀,以帮助他们平稳度过心理的危机期;
c.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要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提倡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
d.要为教师提供深造及参与学校民主决策的机会,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尊心,有效地防止职业倦怠的发生。
③针对个人因素形成的职业倦怠所采取的对策:
教师本人应认识到倦怠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解决的最好途径是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增加自己工作的内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