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二 核心讲义
第一部分 学科知识
第1章 语文基础知识
1.1 考纲解读
1.了解国内外文学发展概况,熟悉重要作家作品及其风格特征,运用文学理论引领学生品味、鉴赏文学作品。
2.能够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运用分析文本的相关知识和策略,帮助学生提高筛选信息、解释推论、评价判断的能力。
3.熟练掌握汉语言基本知识(如词汇、语法、修辞),遵循初中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帮助学生理解语言难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1.2 核心讲义
一、中国古代文学
(一)先秦文学
1.《诗经》
(1)《诗经》的编订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①风,即民间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民间歌谣;
②雅,即正,指朝廷正乐,分为大雅和小雅;
③颂,即宗庙祭祀的舞乐,分周颂、鲁颂、商颂。
(2)《诗经》的内容
①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如《生民》、《公刘》;
②农事诗,如《七月》、《载芟》、《良耜》;
③宴飨诗,如《小雅·鹿鸣》;
④怨刺诗,如《节南山》、《正月》、《魏风·硕鼠》;
⑤战争徭役诗,如《小雅·采薇》、《无衣》;
⑥婚姻爱情诗,如《周南·关雎》、《邶风·静女》。
(3)《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①赋,即铺陈直叙;
②比,即譬喻比方;
③兴,即触物兴词,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4)《诗经》的意义及艺术特点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开创了抒情诗的传统,其中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为后世诗歌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诗经》的表现手法看,最显著特点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②《诗经》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节奏感极强。
③《诗经》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多重叠句,保留了民歌的原始特点。
2.《左传》
(1)《左传》的成书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但它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的罗列,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2)《左传》的叙事特征
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列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②《左传》叙事充满故事性,有神秘化特点,最突出的成就是对战争的描写。
③《左传》的人物描写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生动传神。
④《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从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视角广阔灵活。
3.《论语》
《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语言言近旨远、词约义丰,深刻平实、含蓄隽永,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4.《孟子》
(1)《孟子》的成书
《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著作的。该书反映了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达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塑造了大思想家的鲜活形象。
(2)《孟子》的艺术特点
①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孟子》中的论辩文逻辑推理巧妙灵活,长于譬喻,善用类比。
②气势浩然的文风。《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加强文章的气势,文气磅礴。
③语言风格精练简约、深入浅出,标志着我国标准书面语的完成。
5.《庄子》
(1)《庄子》的成书
《庄子》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
(2)《庄子》的艺术特点
①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往往以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②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庄子思想高深莫测,超越时空和物我之别,想象诡奇。
③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
④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富有诗意。
6.《离骚》
(1)《离骚》概况
屈原,原名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离骚》正是其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
(2)《离骚》的主题
①忠君与爱国;
②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
③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
④香草美人:象征和意境。
(3)《离骚》的艺术特点
①形式上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借鉴了楚地流行的参差不齐的民歌句式。
②语言上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使诗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增加了生活气息。
(二)秦汉文学
1.司马相如与汉赋
(1)司马相如简介
司马相如是汉赋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汉书·艺文志》著录相如赋29篇,今存5篇。其中《子虚赋》、《上林赋》是其代表作,也是汉赋中最优秀、影响最深远、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
(2)《上林赋》艺术特点
①塑造了宏伟壮阔的帝国形象,弘扬了大一统的观念,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②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式,创造了一种巨丽之美。
③文章以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与夸张笔法的融通,句法灵活多变,长短不一。
(3)汉代其他赋家的创作
①枚乘,是梁园文学群体中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七发》也是“七体”的开山之作。
②扬雄,以善于模仿著称,著有史称“四大赋”的《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③东方朔,其代表作《答客难》是现存汉代最早以遇与不遇为主题的设辞类作品。
④班固,代表作有《两都赋》、《幽通赋》,开创了京都赋和抒情小赋。
⑤张衡,代表作《二京赋》、《思玄赋》、《归田赋》,艺术创造非凡,独领赋坛风骚。
2.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与《史记》简介
①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②《史记》是司马迁历时十四年创作完成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记载了从上古传说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具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史记》的叙事艺术
①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
②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以时间为序排列人物传记,分传合传相结合。
③注重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但有时也会有宿命论解释。
④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游刃有余,条理清晰。
3.汉乐府
(1)汉乐府简介
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
(2)乐府诗的主要内容
①表现百姓疾苦;
②爱情婚姻题材,爱恨交织;
③乐生恶死的人生愿望,将人神仙化;
(3)汉乐府的艺术特点
①乐府诗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②叙事手法娴熟巧妙,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语言朴素自然而感情丰富,形式自由、多样,情节曲折,详略得当。
(三)魏晋南北朝
1.建安风骨
(1)曹操父子的创作
①曹操,字孟德,他不仅以诗歌开风气之先,而且还为天下英才提供了施展文学才华的机会。他继承和发展了汉乐府诗,代表作有《蒿里行》、《短歌行》、《观沧海》等。
②曹丕,字子恒,其诗歌创作以宴游诗、抒情诗、思妇诗最为著名,其代表作为《燕歌行》等。其创作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③曹植,字子建,其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他大力创作五言诗,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代表作有《白马篇》、《赠白马王彪》等。
(2)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汉末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七子前期作品往往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后期往往表达对曹氏政权的拥护,表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通过游宴、赠答的形式表示出来。
(3)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①诗歌中宣扬政治理想,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
②诗歌风格上,表现出了强烈的个性色彩。
③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诗歌也具有悲剧色彩。
2.陶渊明
(1)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2)陶渊明的诗歌类型
①田园诗: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极尽纯净之美。
②咏怀咏史诗: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
③行役诗:作于宦游期间,这类诗歌的共同主题就是悲叹行役辛苦,表达对仕宦的厌倦。
④赠答诗:以其真挚的感情、家常的内容、隽永的意味而闻名。
(3)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①《五柳先生传》。实为自传,着重表现他的性格志趣与精神气质,语言朴素洗练,看似平淡,实则蕴涵深刻,体现了陶渊明的高洁志趣。
②《桃花源记》。通过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③《归去来兮辞》。是其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节奏跌宕,声韵舒畅,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3)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①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平淡自然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②酒和菊已成为他的象征,代表着物我两忘的境界和高情远致的意象。
3.南北朝民歌
(1)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绝大多数是情歌,主要分吴歌和西曲两类,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①语言清新浅近,清妙的歌谣随口唱来,不雕饰,不做作,风格清丽缠绵。
②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
③大量运用双关语,含蓄委婉。
(2)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也有一小部分。北朝民歌的情调和风格是直率朴素、刚健豪放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①表现北方的景色和风俗,如《敕勒歌》;②表现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③表现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④表现频繁的战争;⑤羁旅行役和怀土思乡之作和婚恋题材的作品。
(四)隋唐五代文学
1.初唐诗歌
(1)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以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最为著名。
(2)陈子昂
陈子昂,字伯玉,其诗歌创作表现出与馆阁体明显不同的复古倾向,代表作为《登幽州台歌》。他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其对风骨的追求、诗美的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3)张若虚
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和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他的《春江花月夜》,标志着唐诗的成熟,兴象玲珑、不可凑泊的盛唐诗也随之出现。
2.盛唐诗人群体
(1)山水田园诗
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王维、孟浩然为中心,还有裴迪、储光羲、张子容、常建等一批诗风与他们相近的诗人组成。他们诗作清心澄虑,静观山水而生情,情具象而为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交融互渗而构成晶莹美妙的诗境。代表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2)边塞诗
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其诗作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杰出作品如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3.孟浩然
(1)作者简介
孟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他虽未曾入仕,但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代表作有《过故人庄》、《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篇。
(2)自然平淡的艺术特色
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观其诗歌,尽管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但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无雕琢之迹;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4.王维
(1)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著有诗集《王右丞集》。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代表作有《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至塞上》、《山居秋暝》等。
(2)艺术特色
①静逸明秀,兴象玲珑,创造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境。
②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
③受当时佛宗的影响较大,形成了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有摆脱尘世之感。
5.李白
(1)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有《李太白集》传世。李白创造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2)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①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作细致的描述,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
②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喷发式的抒情方式。
③想象变幻莫测,发想无端,离奇恍惚,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④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尤为倾心。
⑤语言风格清新明快,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6.杜甫
(1)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2)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①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诗中有一种深沉的忧思,缓慢、悲怆,低回起伏。
②萧散自然,是杜甫诗歌的又一重要特色。闲适情趣,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
③杜甫的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从语言或意象上也可找出杜甫与前辈诗人的各种联系。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承前启后。
7.古文运动与大历诗风
(1)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自内容而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自形式而言,是由骈体至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韩、柳古文理论是其思想核心。
(2)韩柳古文的艺术创新
①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把散文引入了杂文学的发展路途,在创作实践中重视辞采、语言和技巧,突破了一切文体的界限和陈规旧制,使大部分应用文具备了很强的艺术性。
②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3)大历诗风
大历年间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这一时期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代表人物为韦应物、刘长卿、顾况、李益等。
8.韩孟诗派
(1)韩孟诗派简介
韩孟诗派是贞元至元和年间形成的,以韩愈、孟郊为首的诗人群体,着力于新途径的开辟、新技法的探寻以及诗歌理论的阐发,提倡“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重视诗歌的抒情功能,特别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2)影响
韩孟诗派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诗歌创作理论。它突破了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9.刘禹锡
(1)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号宾客,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传世,主要作品有《陋室铭》《乌衣巷》《竹枝词》等。
(2)刘禹锡的艺术特色
①雄直劲健,饶有豪猛之气,带有强烈的愤懑和反抗。
②风情俊爽,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有一种哲人的睿智,极富艺术张力。
③咏史怀古的诗作最为人所称道。这些诗语言平易简洁,意象精当新颖,具有一种沉思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隽永感,在中唐诗坛胜境独标。
10.白居易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以《长恨歌》《琵琶行》成就最高。
(2)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①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诗歌的通俗性与写实性;
②强调诗歌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
③他认为诗歌的目的在于补察时政;
④过分重视诗的讽刺功用,虽然突出了诗歌的现实色彩,但也将诗歌导入了狭窄路途。
(3)白居易诗歌的内容
①讽喻诗:深刻反映下层民众苦难生活,尖锐揭露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生活和欺压百姓的恶行,如《秦中吟》。
②新乐府:《新乐府》五十首是一组有着明确政治目的,组织系统,一篇专咏一事,富有民歌咏叹情调,通俗易懂,平白浅切的系统化诗作。
③歌行体:抒情因素的强化烘托了诗歌意境,语言明白晓畅而又精纯准确,想象、虚构、比喻等手法炉火纯青,如《长恨歌》、《琵琶行》。
④唱和诗:元稹、白居易之间的酬唱作品,多长篇排律,但有些过于重视形式技巧。
⑤闲适诗:知足保和,出世逃禅,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俗”的倾向,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为后人所称道,其隐士思想也对后世影响深远。
11.杜牧
(1)作者简介
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代表作有《清明》《泊秦淮》《江南春绝句》等。,
(2)创作特点
①大量用七绝写咏史诗,用史论笔法,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诗味中,借景抒情中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感慨。
②杜牧的政治抱负和开阔的心胸造就了其诗歌创作豪迈、爽快、明朗、劲健的风格。
③在诗歌艺术上豪迈不羁和情思缠绵相结合、清丽俊爽而又绰约含蓄。
12.李商隐
(1)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著名唐代诗人,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温庭筠的诗作并称为“三十六体”。代表作有《夜雨寄北》《锦瑟》《无题》等。
(2)艺术特征
①重主观、重心灵世界的表现,在表现包括爱情体验在内的心灵世界方面作了重大开拓。
②追求细美幽约,诗风绮密瑰妍,诗意朦胧却亲切可感。
③意象独特,大量用典,诗歌内涵具有多义性。
④具有凄艳浑融的风格,那种孤独、飘零、惘然、无奈、寥落、伤感的情绪,浓郁而又深厚,弥漫在许多诗中,使诗的各部分得以融合、贯通,浑然一体。
(五)宋代文学
1.柳永
(1)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代表作有《雨霖铃》《望海潮》《忆帝京》等。
(2)柳永对词的发展
①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
②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的创作使词的体制开始完备。
③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④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如副词“恁”、“怎”等,富有表现力。
⑤大量运用铺叙和白描手法,着意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
(3)柳永对后来词人的影响
①柳词在词调的创用、章法的铺叙、景物的描写、意象的组合和题材的开拓上都给苏轼以启示,故苏轼作词,一方面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另一方面,又充分吸取了柳词的表现方法和革新精神,从而开创出词的一代新风。
②黄庭坚和秦观的俗词与柳词更是一脉相承。秦观的雅词长调,其铺叙点染之法,也是从柳词变化而出。周邦彦慢词的章法结构,同样是从柳词脱胎。
③北宋中后期,苏轼和周邦彦各开一派,而追根溯源,都是从柳词分化而出,犹如一水中分,分流并进。
2.范仲淹
(1)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范文正公”。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代表作有散文《岳阳楼记》,诗歌《渔家傲·秋思》等。范仲淹兼工诗词散文,是豪放派代表人物。
(2)艺术特色
范仲淹经历了四年的军旅生活,拓展了其艺术视野,丰富了人生感受。他为词世界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也开启了宋词贴近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沉郁苍凉的风格,成为后来豪放词的滥觞,如《渔家傲·秋思》。
3.欧阳修
(1)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代表作品有宋词《踏莎行》,散文《醉翁亭记》。
(2)散文成就
①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的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
②对四六体也进行了革新。欧阳修常参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且少用故事成语,不求对偶工切,从而给这种骈四俪六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③使散文的体裁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备。
④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4.王安石
(1)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荆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诗作以《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2)艺术特色
①诗词方面,注重反映社会现实,诗律精严,晚期诗歌风格被称为“王荆公体”。
②散文方面,以重道崇经为指导思想,重视文学的实际功用,逻辑严密,说服力强,体现出了简洁峻切、短小精悍的个人风格,但对艺术感染力的重视不够。
5.苏轼《题西林壁》《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亦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因其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法擅长行、楷,用笔丰腴跌宕,与黄庭坚、米蒂、蔡襄并称“宋四家”。代表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
(2)苏轼的艺术成就
①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他认为文不只是工具,其自身表现力也尤为重要;“道”也包含客观事物的规律,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②苏轼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以诗歌为最。
③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
④主张兼收并蓄。在创作中十分注意使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
⑤以诗为词,认为诗词同源,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
6.李清照
(1)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代表作品有《声声慢·寻寻觅觅》《如梦令》《武陵春》《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夏日绝句》等。
(2)艺术特色
①全面展现出了她的女性情怀,词境随心境而变。
②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
③语言独具特色,精妙清亮,风韵天然。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
7.陆游
(1)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与范成大、尤袤、杨万里合称为“南宋四大家”。陆游是中国古代创作诗歌最多的诗人,今存九千多首。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代表作品有《示儿》《卜算子·咏梅》《关山月》《钗头凤》等。
(2)艺术特点
①有着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坚持夙志,大声疾呼抗敌复国。
②与江西诗派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对“活法”说深信不疑。
③热爱生活,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反映了对平和生活的想象。
④陆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严谨。
8.辛弃疾
(1)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同时具备军人的豪情与词人的气质,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婉之处,他写词有着自觉而明确的创作主张,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2)辛弃疾对词的发展
①拓展了词表现的主人公,塑造了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②注重从人物的行为活动中展现抒情人物的心态情感和个性形象,将词的心灵世界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
③辛词系统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拓展了词境,强化了词的现实批判功能。
(3)艺术特点
①意象的转换别具一格。辛弃疾以其特有的眼光观物,任何普通的景物都能幻化、创造成军事意象。
②稼轩词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
③风格多样化。写豪气,是以深婉之笔出之;抒柔情,又渗透着英雄的豪气。嬉笑怒骂,皆成佳篇;亦庄亦谐,俱臻妙境。
9.文天祥
(1)作者简介
文天祥,字履善、宋瑞,号文山,又号浮休道人,南宋诗人、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代表作品有《过零丁洋》《正气歌》。
(2)艺术成就
①《过零丁洋》等诗歌悲怆激奋,大义凛然,表现了他的忠义情怀和英雄气概。
②文天祥晚期诗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集杜诗”,即把杜甫的诗句重新组合成诗。他在燕京狱中写了《集杜诗》一卷,共五言绝句200首,是具有独立文学价值的创作。
(六)元代文学
1.关汉卿
(1)作者简介
关汉卿,字汉卿,号已斋叟,元代杂剧作家,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代表作有《窦娥冤》《鲁斋郎》《救风尘》等。
(2)关汉卿杂剧艺术特点
①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极高的现实性和强烈的反抗精神。关汉卿杂剧题材和形式都广泛而多样化,揭示了社会各方面的矛盾,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
②情节安排紧凑,布局引人入胜,主线清晰,善于设置悬念。
③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
④善于驾驭语言,他吸收民间文学的土语方言,以及古典诗词的鲜活字词,并加以提炼,又善于烘托渲染,充分表现了元杂剧的“本色”。
⑤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
2.王实甫与《西厢记》
(1)作者简介
王实甫,名德信,元代杂剧作家。中国著名剧作《西厢记》的作者。
(2)《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①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的主题。结尾处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
②《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轴之作”,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西厢记》用长篇巨制来表现一个曲折动人的完整的爱情故事,其结构规模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空前的。
③《西厢记》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④文辞优美,诗意浓厚,很多古文感情色彩强烈,富于音乐节奏,历来为人们所传颂。
3.马致远
(1)作者简介
马致远,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代表作品有散曲《天净沙.秋思》,杂剧《汉宫秋》等。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
(2)创作内容
①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曲状元”之称。他所作杂剧15种,现存7种,其中以《汉宫秋》最为著名。
②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非常著名,有“万花丛里马神仙”之誉,代表作有《陈抟高卧》《黄粱梦》等。
(3)《汉宫秋》的艺术价值
①《汉宫秋》特别渲染了恃强凌弱的气氛,通过戏剧冲突,抒发自己无法主宰命运、只能任由捉弄的悲哀。
②虽然写到君臣、民族之间的矛盾,但着重抒写的是家国衰败之痛,是在乱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发的那种困惑、悲凉的人生感受。对于深化作品的主题,启发人们深入思考金元之际国内民族斗争的历史性变化,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③《汉宫秋》以“秋天”的意境作为结撰全剧的背景,突出秋的萧瑟悲凉,更使整个戏笼罩着灰暗荒寞的气氛,这又表达出作者对时代的体验和认识。
(七)明代文学
1.施耐庵与《水浒传》
(1)作者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文学家,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2)《水浒传》的艺术价值
①语言明快、洗炼、准确、生动,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②通过对比等手法,塑造了众多真实、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③紧紧围绕着“官逼民反”这一思想,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把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融合在一起,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份来刻画他们的性格。
④从《水浒传》开始,小说作为一种新的文体,从此在文学领域内确立了应有的地位,开始逐步改变以诗文为正宗的文坛面貌,多方面地推进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艺术的发展。
2.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1)作者简介
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代表作《三国演义》。
(2)《三国演义》的艺术价值
①《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它全景式描述战争,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而又不显得凄惨,具有昂扬的格调。
②善于抓住人物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③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形成了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的结构。
④语言精炼畅达,明白如话,叙事兼用了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不同笔法,虚实结合,详略得当。
3.汤显祖与《牡丹亭》
(1)作者简介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晚年自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临川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2)《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①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生与死、人间与地府、梦境与现实在作品中依次转换,交错呈现,构思巧妙。
②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③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
④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的有情之人,从而拨开了正统理学的迷雾。
4.吴承恩《西游记》
(1)作者简介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杰出的小说家,主要作品是《西游记》。
(2)《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①极幻与极真相融合,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
②塑造人物形象自有其特色,能做到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③《西游记》中的神魔形象之所以能给人以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很重要的一点是注意把人物置于日常的平民社会中,多色调地去刻画其复杂的性格。
④语言诙谐幽默,善于用生动、贴切的对话来突出人物形象。
⑤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辩证统一。各部分连缀组合,又分别具有其独立性。
5.《金瓶梅》
(1)作品简介
《金瓶梅》是我国明代长篇世情小说,是明代“四大奇书”之首。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它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分水岭,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名著。
(2)艺术价值
①在创作题材上,从描述英雄豪杰、神仙妖魔转向家庭生活、平凡人物。它是第一部以家庭生活和世态人情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通过普通人物的人生际遇来表现社会的变迁。
②在创作主旨上,从立意歌颂理想变为着重暴露黑暗,从表现美转为表现丑。它是一部彻底的暴露文学,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这种写法对此后的讽刺文学有极大的影响。
③在人物塑造上,从单色调变为多色调,从平面化转向立体化。《金瓶梅》克服了先前小说中人物性格单一化、凝同化的倾向,注重多方面、多层次地刻画人物性格。
④在叙事结构上,从线性发展转向网状交织。《金瓶梅》从生活的复杂性出发,发展为网状结构。使全书组成一个意脉相连、情节相通的生活之网,既千头万绪,又浑然一体。
⑤在语言艺术上,从说书体语言发展为市井口语。它运用鲜活生动的市民口语,充满着浓郁淋漓的市井气息,尤其擅长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神情口吻无不毕肖。
(八)清代文学
1.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1)作者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出身寒门,才华横溢,热衷科举,屡试不第。著有《聊斋志异》。
(2)《聊斋志异》艺术成就
①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②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大大加强了对人物环境、行动状况、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
③一书而兼二体,以传奇法而志怪,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
2.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1)作者简介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其代表作《儒林外史》批评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士人灵魂的毒害,堪称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
(2)《儒林外史》艺术成就
①摆脱了传统小说的传奇性,淡化故事情节,也不靠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而是尊重客观再现,用寻常细事,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塑造人物。
②所写的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通过平凡的生活写出平凡人的真实性格,从而摆脱了类型化,而有丰富的个性,而且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③自然景物的描写也舍弃了章回小说长期沿袭的模式化、骈俪化的韵语,运用口语化的散文,对客观景物作精确地、不落俗套地描写。
④《儒林外史》改变了传统小说中说书人的评述模式,采取了第三人称隐身人的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让读者直接与生活见面,大大缩短了小说形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⑤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
3.曹雪芹与《红楼梦》
(1)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霈,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小说家。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而饱尝人生辛酸,以此经历为生活原型创作了《红楼梦》。
(2)《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①《红楼梦》写人物打破了历来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窠臼,就作者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感受、体验而塑造出来的真实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多样。
②突破了传统的单线结构方式,将写实与诗化相融合,灵活转换叙事视角,形成了浑然一体的网状叙事结构。
③《红楼梦》的人物语言达到个性化的高度,最为人们所称道。作者采用接近口语、通俗浅显的北方官话,用词准确生动,新鲜传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感染力。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鲁迅
1.人物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华盖集》等16本杂文集,还写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2.鲁迅的文学史地位
(1)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
(2)鲁迅极富创造力与想像力的文学创作,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广阔天地。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作家都是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
(3)鲁迅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3.《呐喊》《彷徨》的艺术价值
(1)鲁迅的《呐喊》、《彷徨》被视为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其中《阿Q正传》等经典作品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推崇。
(2)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并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病态社会”里人精神上的痛苦。这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挖掘着灵魂的深度。
(3)鲁迅对农民、知识分子精神的描写,其目的是要打破“瞒和骗”,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
(4)鲁迅揭示人的精神病态,并由此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并由此创造了很多独特的文本形式。
(5)语言表达含蓄、节制,具有简约、凝练的风格。
4.《野草》、《朝花夕拾》的文学史价值
(1)鲁迅认为其散文创作是最“个人化”的,是“个人的文学之尖端”;
(2)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两种体式,或者说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个创作潮流与传统,即“闲话风”的散文与“独语体”的散文。
(二)郭沫若
1.人物简介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著有诗集《女神》《星空》等,戏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2.《女神》
(1)文学地位
《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诗的抒情本质的强调,以及诗歌个性化的问题的提出,标志着对诗歌艺术认识的深化。
(2)《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①《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是“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人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人的创造力得到承认。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第一次。
②《女神》的主人公是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我”的形象所面向的是整个世界与人类。他崇拜自己的本质,热烈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
③《女神》中的“自我”抒情形象又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它独特的魅力及其不可重复性,正是在于它所达到的自由写作状态。
④《女神》同时真切地展现了诗人在美学追求中的内在矛盾。
3.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
(1)历史剧创作原则
①郭沫若提出历史剧创作要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把握与表现历史精神,但是在此前提下,和史实是尽可以出入的。
②郭沫若取材于战国时代的历史剧作,都力求真实地反映这一历史悲剧精神,并注入剧作家在他所生活的现实中所感受到的时代悲剧精神与时代所提出的民主要求。
③他大胆展开想象,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运用极为灵活:一方面,在大多数场合,仍然尽可能“在大关节”上不违背历史的真实,但为了表现自己主题的需要,又进行了自由的虚构与改造。
(2)浪漫主义历史剧的艺术特色
①既强调时代性、现实针对性与政治尖锐性,体现了这一时期历史剧的共性;又强调历史剧的主观性与抒情性,体现了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个性。
②郭沫若浪漫主义历史剧在艺术表现上的另一个鲜明特色,是具有浓郁的诗意,成为戏剧的诗,戏剧与诗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③为追求历史与现实时代精神的真实表现,不惜改动具体历史事实,这是浪漫主义历史剧的一个突出特点。
(三)茅盾
1.人物简介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文学研究会重要成员,著名的作家和理论家,是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里极具代表性的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等。
2.茅盾的小说成就
(1)他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2)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
(3)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
(4)在小说艺术表现上,茅盾特别注重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心理剖析的统一。
(四)巴金
1.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其创作以新中国成立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中的《家》等。后期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中的《春》《秋》、《第四病室》和《寒夜》。
2.《家》的艺术成就
(1)人物分析
《家》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四川成都为背景,写了大家族高公馆三代中的四类人物:一类是封建大家庭的维护者,老一代如高老太爷。一类是封建大家庭的维持者。如高克明、高觉新。一类是封建大家庭的反抗者,如觉慧、觉民。再一类是那些封建大家庭的受害者,如梅芬、瑞珏和鸣凤等女性。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2)艺术特色
①在结构艺术上借鉴《红楼梦》的写法,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纠葛作为情节发展主线,全面交织而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
②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流畅,有许多意蕴丰富的日常生活细节描写及细腻的心理描写。
③在人物形象的描写上,大多性格鲜明,面目殊异。在塑造人物时,一方面以人物美的外形来打动读者,另一方面以美的心灵来吸引读者。
(五)老舍
1.人物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二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以及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2.艺术特色
(1)“京味儿”
①取材的特色。老舍描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以及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等,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充溢着浓郁的北京味儿,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②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老舍作品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其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交织在一起,使老舍作品呈现出比同时代许多主流派创作更复杂的审美特征。老舍作品中的“京味儿”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对北京市民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客观描绘的统一。
(2)幽默
①老舍的作品追求幽默,一方面受到狄更斯等英国文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北京市民文化”的影响。
②老舍的幽默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使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判。
(3)语言大师
老舍的语言艺术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与熟悉。他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浅易的口语,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精致的美,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
(六)曹禺
1.人物简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这些优秀作品使中国现代话剧剧场艺术得以确立,并在中国的观众中扎根,中国的现代话剧由此走向成熟。
2.曹禺剧作的价值
(1)曹禺的经典剧作,都在现实人生与人性的开掘及戏剧形式上有新的试验与创造。并且追求着“大融合”的戏剧境界,以达到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与西方戏剧艺术、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象征主义、戏剧与哲学、具体与抽象、形而下与形而上的融合。
(2)曹禺对于中国现代话剧的意义,不仅在于他的戏剧创作标志着,并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更重要的是,他的极富想像力与创造力的实验性的创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展示了多元的、自由创造的发展前景。
(七)艾青
1.人物简介
艾青,中国现代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人”。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等。他的作品标志着“五四”运动以后自由体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以后的新诗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2.诗歌艺术特点
(1)独特意象与主题
①土地。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土地”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②太阳。“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不息的追求,这正是艾青的“永恒主题”。
(2)忧郁的诗绪
“艾青式的忧郁”正是时代情绪、民族传统、西方文化影响与艾青个人气质的一种“契合”,这种“契合”浑然天成。艾青的忧郁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执著的追求与坚强的信念,更是一种深沉的力量。
(八)沈从文
1.人物简介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湘西凤凰县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如蕤集》《八骏图》等,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
2.艺术成就
(1)“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沈从文是用“梦”与“真”构成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比照,让人们从这样的图景中去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这是他诗体乡土故事的主旨。
(2)女性形象柔美如水,恬淡自守;男性形象则表现了原始的蛮性力量,诚实、勇武、不驯服、有血性。
(3)在沈从文的美学观念里,除了“人性”,还有“神性”的概念,即最高的人性,沈从文也在其作品中特别地运用浪漫的手法来宣扬这种生命的哲学。
(4)沈从文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体式,即诗小说或抒情小说。
(5)沈从文的文学语言较为奇特,有真意,去伪饰,具个性,追求纯和真的美文效果。
(九)新诗:从徐志摩到戴望舒
1.徐志摩
(1)人物简介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诗歌集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共四集。
(2)艺术成就
徐志摩的诗歌拥有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是“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他的诗中经常出现令人惊叹的神来之笔,只能称作“徐志摩的意象”。徐志摩总在不拘一格的不断试验与创造中追求美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成为永恒的美学珍品。
2.戴望舒《雨巷》
(1)人物简介
戴望舒,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是中国1930年代“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代表作有《雨巷》,此外还有《望舒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
(2)艺术成就
①善于运用象征进行抒情。雨巷中的许多意象诸如“雨巷”“姑娘”“颓墙”等都富于象征意味。诗的意象既具有古典情调又具有现代性。
②作品音节优美,韵脚铿锵,每节压韵两到三次,具有音乐美。诗人还尝试用复沓和重复的手法来强化全诗的音乐性,受到了新月派诗歌理论的影响。
③戴望舒的诗作意象同时具有中国古典美和西方现代派的情韵,戴望舒受法国象征派和中国古代诗词的影响很深,从而刻意追求诗歌意象的朦胧。
(十)散文:从梁实秋到丰子恺
1.梁实秋
(1)人物简介
梁实秋,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雅舍小品》、译作《莎士比亚全集》《英国文学史》等。
(2)《雅舍》写作风格
①冲淡。由于师从周作人,因此梁实秋的作品中也存在着冲淡的风格。明明是“陋”,却偏要称“雅”,其中又蕴含着既亲切又闲适的生活情趣。
②幽默。这种幽默与林语堂不同,幽默中少了份机智,通过以简陋为美、以清贫为乐的独特审美心态,对自己生活的环境进行自嘲、自讽,表现出一种豁达开朗、诙谐的个性特征。
2.丰子恺
(1)人物简介
丰子恺,原名丰润,是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漫画家和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等。
(2)艺术特色:
①纯情率真,童心洋溢。儿童的天真是丰子恺在散文中始终赞美的主题。
②素朴亲切,处处含情。丰子恺散文语言质朴自然,处处含情,情感率真淳朴,不虚伪不做作。
③琐屑平凡,以小见大。丰子恺散文善于从平凡琐屑的小事中挖掘独特的视角,睹微知著,以小见大,引发读者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④浓郁禅意,启发人生。丰子恺散文包蕴着浓郁的禅意,在佛理的观照下追寻人生的意义.表达作者强烈的出世情怀。
(十一)舒婷与朦胧诗
1.舒婷
(1)人物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2)艺术成就
①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
②运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从而伸张人性。
2.朦胧诗
(1)简介
朦胧诗指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食指、芒克、北岛、舒婷、顾城、江河等青年诗人为代表的探索性文学思潮。
(2)特征
①对“个体”精神价值的强调;
②语言的“异质性”;
③成为了当代诗歌复兴的重要标志。
(十二)海子
1.人物简介
海子,原名查海生,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当时即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海子一生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结集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在中国当代诗坛,海子常常被评价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
2.《海子的诗》
(1)简介
全书收录了海子从1984年到1989年四年时间内创作的一百四十五首诗歌,比较全面地展现了海子创作的风格以及诗歌的风貌。海子把诗分为两种.一种叫“纯诗”,即小诗;一种叫“真诗”,亦称“大诗”。《海子的诗》是属于“纯诗”,即小诗。
(2)特征
这部诗集中的诗,篇幅短小,却寓有大诗的气象,在海子创作中无疑带有“原诗”的性质。整部诗集的诗歌极富于抒情性,纯净、饱满、朴实、自然。这主要取决于海子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个性。他喜欢写村庄、草原、月亮和姐妹,诗中流荡着温馨的自然之气。
(十三)当代小说
1.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1)作者简介
余华,当代作家,是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著有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世事如烟》等,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
(2)艺术特色
①充满温情和民间特色的语言,独特而又恰如其分的比喻,赋予了其小说特别的艺术感染力。
②叙事方式多样化,加入了大量的自我评价,使人如身临其境一般。
③情节结构设置别出心裁,通过简单质朴的对话、重复的叙述模式,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2.莫言《红高粱》《蛙》《透明的红萝卜》
(1)作者简介
莫言,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他自1980年代中期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2)艺术特色
①在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上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重视感觉,大胆运用丰富的比喻、夸张、通感等手法。
②富于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
③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写实与写意的结合,对人物感觉进行细腻描绘。
3.苏童《米》《妻妾成群》
(1)作者简介
苏童,当代作家,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有作品百十万字,代表作包括《园艺》《红粉》《妻妾成群》《已婚男人》和《离婚指南》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蜚声海内外。
(2)艺术特色
①在情节设置上,一步步进行铺垫,使所有事件的产生都在情理之中,再加上大胆且合理的想象,这使得苏童的小说更接近于真实。
②语言平实却意韵横生,着笔清雅而富有江南情调,叙事与抒情结合得恰到好处。
4.铁凝《哦,香雪》
(1)作者简介
铁凝,当代作家。主要著作有《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2)艺术特色
①文章构思精巧,语言精美,心理描写细腻,于淡雅中饱含诗情。
②笔调清新婉丽,大自然的一切均被赋予了生命和灵性,同时将小小的生活场景诗化,创造了空灵、蕴藉的艺术境界。
③在纯净的境界中寄寓了严峻的思考:现代性与传统美之间的冲突最终会如何?
5.贾平凹《腊月·正月》
(1)作者简介
贾平凹,当代著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商州》《白夜》《秦腔》《废都》等,中短篇小说集《腊月·正月》《天狗》等,散文集《月迹》《爱的踪迹》《心迹》等。《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艺术特色
①着墨于农民的思想意识领域而不是社会政治经济领域,凸显出经济变革对农村社会的人际关系,对农民观念意识、习惯带来的重大变动和令人惊叹的变化。
②热烈地称颂当今生活中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新观念和新人物,严厉鞭挞民族性格中带有封建文化积淀的种种劣质,表现了作者要从更高的立足点上反映社会变革和臧否人物的倾向。
6.余秋雨《文化苦旅》
(1)作者简介
余秋雨,当代著名学者、作家、评论家。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等。
(2)《文化苦旅》的艺术特色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
①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②全书风格多样又能融会贯通,既表现了历史的深邃荒凉,又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约;既展示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态人情。
三、外国文学
(一)古代文学——《荷马史诗》
1.作品简介
荷马史诗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长篇史诗的统称,是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荷马史诗从一开始就在创作方法和文字技巧方面达到成熟的水平,这说明荷马史诗的原始材料来自多个世纪里积累起来的口头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是在一个早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2.文学史意义
①《荷马史诗》是早期英雄时代的大幅全景,展现了自由主义的精神,并为日后希腊人乃至整个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立下了典范。
②史诗中已经出现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最基本的创作方法,成为后代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典范。
③采用六音步诗行,不用尾韵,具有明显的口头文学特征,但节奏感很强。
(二)中世纪文学——《神曲》
1.作者简介
但丁,意大利中世纪诗人,出身于佛罗伦萨贵族世家,与莎士比亚、歌德并称为世界三大文学巨匠。其代表作品《神曲》被誉为中世纪文学的巅峰之作,并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先声之作,但丁也因此被誉为“旧时代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第一位诗人”。
2.《神曲》
《神曲》,意大利诗人但丁所著长诗,欧洲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诗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每部33篇。这部作品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及天堂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带有“百科全书”性质,从中也可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2)《神曲》艺术特色
①《神曲》主要取材自意大利的现实生活,有着强烈的现实性,同时涉及到哲学、科学、神学、艺术等方面的问题,极其广泛地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情况,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
②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令人难忘,如维吉尔、贝雅特丽齐等。
③结构巧妙而严整。全诗分为三部,三行分节,奇偶连韵,每部33篇,加上序诗共100篇。而且在三个部分中多次运用了“九”进行构造,使诗行匀称、工整。
④多重象征的使用。从整体上来说,对迷路,游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描写,象征着人类经过迷惘和错误,经过苦难和考验走向光明与至善的历程。从局部来说,如维吉尔象征理性,贝雅特丽齐象征信仰,黑暗的森林象征着意大利的现实等。
⑤《神曲》用意大利语民族语言写成,对于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神曲》的出现,使意大利文学跃居当时欧洲文学的前列。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1.莎士比亚
(1)人物简介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戏剧家和诗人,被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二世》。正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
(2)莎士比亚的喜剧
①莎士比亚早期的喜剧,主要是正面宣扬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等,力求摆脱宗教禁欲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
②《仲夏夜之梦》是一部充满幻想和浪漫色彩的抒情喜剧,剧中神话的世界和现实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它成为莎士比亚最富于诗意和想像的剧作之一。
③《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中最富于社会讽刺意义的一部。剧中莎士比亚肯定人文主义生活理想,否定并谴责唯利是图的生活态度,这能通过典型形象夏洛克体现出来。
④《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抒情喜剧的代表作,情节生动丰富,富于生活气息,思想更加成熟,既宣扬了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又嘲笑了封建教会的禁欲主义,同时也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行为。
(3)莎士比亚的悲剧及正剧
①从思想上看,这些悲剧对英国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矛盾有了更广泛的反映,不仅对封建宫廷的揭露加深了,而且对资产阶级的“金钱万能”和极端个人主义也进行了批判,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两种敌对的社会力量之间的冲突。
②从艺术上看,他把悲剧主人公放到这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和斗争之中,让他们经受尖锐的内心斗争。这样,就使得他们的性格不但具有鲜明的特征,而且随同外部世界的冲突而有所发展。
③在情节的安排和语言的运用上,这些悲剧都达到了更高水平。
2.《堂吉诃德》
(1)作者简介
塞万提斯是人文主义与现实主义者,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最重要的作家,主要作品有悲剧《努曼西亚》,长篇小说《堂吉诃德》,短篇小说集《警世典范小说集》。
(2)《堂吉诃德》艺术特色
①作者以史诗般的宏伟规模,以农村为主要舞台,描绘出一幅幅各具特色又互相联系的社会画面,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反映了西班牙的社会世态、人情习俗、当代重大的事件。
②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作者以多重讽刺视角描写生活和塑造人物,并在许多地方故意引用骑士小说中的装腔作势的词语和实际情况对比,造成极不协调的对照,从而收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③塞万提斯借用骑士小说这种体裁,时而针砭时弊,时而描绘滑稽荒诞的游侠行径,时而热情歌颂,时而冷嘲热讽,使这种体裁具有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同时他还戏拟骑士小说的写法和口吻,形成其叙述的语言和基调。
④作者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塑造了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两个不朽的典型,完成了小说艺术上的改革。
(四)古典主义文学
1.《伪君子》
(1)作者简介
莫里哀,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代表性作品有《无病呻吟》《伪君子》《悭吝人》《唐璜》等。
(2)《伪君子》艺术特色
①《伪君子》是一部古典主义创作原则与民间喜剧手法结合的杰作。是运用“三一律”创作的典型作品。
②精巧紧凑、层次分明的情节结构。全剧五幕完全围绕着塑造答尔丢夫的虚伪性格来安排,整个戏剧节奏急促,高潮迭起。
③打破古典主义关于悲、喜剧的严格界限,在喜剧中插入了悲剧的因素,把戏剧冲突一步步推向高潮。
④戏剧的语言生动灵活,富有个性化色彩。
2.歌德
(1)人物简介
歌德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是魏玛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主要作品有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
(2)《浮士德》的艺术成就
①从体裁看,它是一部诗剧,同时具有戏剧和诗歌的特点。
②象征手法的运用是贯穿全剧的主要特色,这使得人物角色具有多重含义。
③《浮士德》以其涵盖的巨大历史内涵和艺术形式上的多彩多姿而傲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与《伊利亚特》、《神曲》、《哈姆莱特》并列誉为欧洲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3)歌德的文学史地位
①歌德作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伟大思想家与文学家,尊重个性自由,又崇尚古典美,是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学发展具总结性的艺术大师。
②歌德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而诗歌则是“放在歌德金字塔顶端的花束”。
③歌德在漫长的一生中也充满深刻的矛盾。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重性、歌德生活的具体环境以及自身的气质与性格,又使得这种矛盾显得极为鲜明。
3.古典主义艺术特色
(1)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
(2)有一套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例如戏剧创作要遵守“三一律”。
(3)主张语言准确、精练、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
(4)人物塑造类型化。古典主义作家只追求“普遍人性”,性格单一。
(五)浪漫主义文学
1.雨果
(1)人物简介
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2)《巴黎圣母院》的艺术成就
①作者充分运用浪漫主义的美丑对照手法,把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下对照起来描写,并在环境、事件、情节的安排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夸张地突出某些特性,造成强烈的对照。
②具有丰富的想象、怪诞的情节和奇特的结构。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圣母院中人与兽的浮雕和帝王的神龛,当作目睹人间沧桑的见证人,增添了小说的浪漫主义气氛。
(3)雨果的文学史地位
①雨果是法国乃至世界上最杰出的浪漫派小说家,他是浪漫手法的集大成者。他善于运用对照手法,塑造下层人物的形象,以史诗的气魄和规模去再现社会和历史,又重视人物心理描写,故事情节具有很强的传奇性。
②雨果综合运用了种种浪漫手法,并吸收了现实主义的描写方法,在小说创作中另辟蹊径,成就卓著。
③雨果作为一个大诗人,在诗歌艺术上有重大的发展。他开拓了诗歌的领域,富有激情,将对照原则也用于诗歌创作中,大量运用同位语隐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2.普希金
(1)人物简介
普希金,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 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代表作有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别尔金小说集》等。
(2)《叶普盖尼·奥涅金》的艺术成就
①以精湛的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突出反映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和知识分子追求光明、自由时的困惑、迷惘的心理。
②作品生活场景广阔,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优美,体裁别具一格。它用诗体写成,兼有诗和小说的特点,客观的描写和主观的抒情有机交融。独特的“奥涅金诗节”(每节十四行,根据固定排列的韵脚连接)语言流畅,富有节奏感。
③普希金在奥涅金身上准确地概括了当时一部分受到进步思想影响但最终又未能跳出其狭小圈子的贵族青年的思想面貌和悲剧命运,从而成功地塑造出了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3.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1)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2)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3)大都以历史题材作为描写对象,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
(4)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推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六)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红与黑》
(1)作者简介
司汤达,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其代表作有《红与黑》和《巴马修道院》。
(2)《红与黑》艺术特色
①《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②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广泛运用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挖掘出了主人公深层意识的活动,从而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司汤达因此被后人称为“现代小说之父”。
2.《人间喜剧》
(1)作者简介
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其代表作《人间喜剧》共91部小说,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充分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的生活,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丰碑,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2)《人间喜剧》艺术特色
①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自私自利,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②采取了分类整理和人物再现的方法,将作品按其类别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三大类,再将它组合成有机的整体。
③运用人物再现法,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作品中连续出现,每出现一次,就展示其性格的一个侧面,最后,将这些作品情节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人物的思想发展轨迹,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其全部性格。
3.《罪与罚》
(1)作者简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其代表作有《罪与罚》。
(2)《罪与罚》艺术特色
①人物性格的塑造不是通过作者对人物由外向内的描写,而是通过人物意识由内向外的表述;
②在人物独立于作者的基础上,人物的思想和他们对话中表达的不同观点,和作家的声音处于平等地位,构成小说的复调;
③运用象征、梦境、典故、暗示等艺术手法,扩展作品的思想容量。
4.托尔斯泰
(1)人物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被誉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
(2)《复活》艺术成就
①《复活》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是他晚年思想与艺术探索的结晶。
②具有朴素无华的现实主义风格。平铺直叙单线发展,直接地、不加修饰地描写男女主人公的遭遇,增强了真实性,客观地展示了生活画面。
③在题材的广泛性、内容的深刻性和丰富性以及心理描写技巧的多样性方面,又一次呈现了史诗的风格。
④强烈的批判性和深刻的揭露性,常常是在对一定的生活方式、人的行为和社会制度的讽刺性描写中表现出来的,这是一部讽刺性的社会小说和心理小说。
(3)托尔斯泰的文学史地位
①托尔斯泰出身贵族,却与贵族生活格格不入,他始终认为,真正的作家要严于律己,热爱人民,热切地为他们谋幸福。
②他通过文学创作对现存的制度和现实生活中一切虚伪、荒谬与不人道、不道德的东西进行了无情的、毁灭性的揭露和批判,体现了他正直无私、纯真善良的心。
③托尔斯泰创作最突出的特点是全景式的史诗性叙事艺术。这种特点不仅表现在他的小说材料广泛,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叙述具有多层次性上,而且还表现在能真实地展现现实生活中人的内心世界的千变万化上。
④他在心理描写上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这是他对现实主义文学作出的巨大贡献。
⑤托尔斯泰善于把握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人对环境的反抗,特别注意展现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和自主性。
5.《约翰·克利斯朵夫》
(1)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
(2)《约翰·克利斯朵夫》艺术成就
①以贝多芬为原型,对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现实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实写照,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摧残。
②描写了一个为追求真诚的艺术和健全的文明而顽强奋斗的平民艺术家的形象,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的英雄气概。他从幼稚走向成熟,不断战胜自己心中的怯懦,堪称描述心灵历程的史诗。
(七)20世纪文学
1.《老人与海》
(1)作者简介
海明威,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作表作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乞里马扎罗的雪》《老人与海》等。其中,《老人与海》使海明威获得了1952年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2)《老人与海》的艺术成就
①作者歌颂了人类的勇敢和坚毅,赞美了精神上的自强与自信,对精神力量唱出了一曲高昂的赞歌。
②成功地塑造了桑提亚哥这一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的“硬汉子”形象。“硬汉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面对外界巨大的压力和打击时,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胜利者的风度。
③将富有艺术魅力的形象同抽象深远的寓意融会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④成功地采用寓意象征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精炼的语句,运用“冰山原则”进行创作,将作品的深义隐藏在情节背后,留给读者充分想象和开掘的余地。
2.《荒原》
(1)作者简介
艾略特,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和文艺评论家,代表作为长诗《荒原》,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他也因此被称为新诗改革的先驱。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荒原》艺术特色
①风格多样,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糅合了象征主义、意象主义和玄学派的一些特点。
②诗中陈述与咏叹,抒情与讽刺,描绘与警句,庄严典雅的诗句、滑稽可哂的市井俗语,交织穿插,比喻、暗示、联想、对应等象征主义手法及意象叠加,展现出了时空交错的现代诗歌表现手段。
③诗人大胆采用了象征里套象征、神话里套神话、神话和现实交错、占与今杂糅、虚与实融汇的手法,使得诗歌高度的抽象化、哲理化,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段,拓展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3.川端康成
(1)人物简介
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作家,著名小说家。其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纸鹤》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特点:
①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中重视人物心理的传统,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细腻生动。他在《雪国》中巧妙运用自由联想这种独特的心理描写法,把叶子的形象放到岛村的脑海里去,让岛村在遐想中强化和美化叶子的形象,从而也就细腻地反映了岛村本人的性格和品质。
②在结构上借鉴西方“意识流”的创作手法,突破时空的连贯性,主要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和作者创作的需求作为线索,展开叙述。
③鲜明地体现了“新感觉派”所主张的以纯粹的个人感觉作为出发点,依靠直觉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4.泰戈尔
(1)人物简介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飞鸟集》、《新月集》等,1913年他凭借《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见解。
(2)文学史地位
①是印度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他把印度文学真正推向了世界。他的作品为印度文学反映现实生活、服务于现实斗争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②泰戈尔重视发扬民族传统,但不排斥对西方优秀文化的借鉴和学习,为印度近代文学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作出了榜样。
③在对待传统上,他不主张复古,而是善于吸取精华,精心创作。他的一些创作中,在结构与形式上虽然明显受欧洲小说影响,但占主要地位还是印度民族传统。
④吸收了格律诗所特有的重复和音节相同的原则,结合了只有散文诗才有的千变万化的特点,创造了自己富有内在节奏感的散文诗韵律。
(八)《昆虫记》
(1)作者简介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科学家、科普作家。其代表作《昆虫记》以优美的语言精确地记录了自己进行的试验,揭开了昆虫生命与生活习惯中的许多秘密。他本人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以及“科学界诗人”。
(2)《昆虫记》艺术特色
①虽然是科学读物,但《昆虫记》散发着浓郁的文学气息。作者利用自身的学识,通过生动的描写以及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昆虫的生活与人类社会巧妙地联系起来,把人类社会的道德和认识体系搬到了笔下的昆虫世界里。
②作者透过被赋予了人性的昆虫反观社会,传达观察中的个人体验与思考,得出的对人类社会的见解,无形中指引着读者在昆虫的“伦理”和“社会生活”中重新认识人类思想、道德与认知的准则。
③语言朴实清新,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和诗意。
四、文学理论基础知识
(一)文学的基本要素
1.文学四要素及其层次
文学四要素指:作品(文本)、艺术家(作家)、世界(自然和社会)、欣赏者(读者)。其主要层次为作品占据中心,对其他三要素呈放射状关系。
2.四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为了兼顾四个要素,展现它们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中国学者刘象愚将此图改编成下图:
(二)文学文本的层次
文学文本的层次主要有中国古代的“言象意”三层次说和英伽登的四层次说。
1.中国古代的“言象意”三层次说:王弼
(1)文本最外在层次是“言”,本身没有实质性意义,它的功能是表达“象”。
(2)“象”是文本的中间层次,功能是沟通“言”与“意”。
(3)“意”是文本的最内在层次,是文本的核心。
王弼只是从总体上考察了文本的结构,未对每层次做专门的梳理。
2.英伽登的四层次说
(1)第一个层次:语音层
①语音层的含义
语音层指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是由语音素材来传达的携带可能的意义的语音组织,包括声调、谐音、格律、节奏、押韵等。
②语音层的功能
a.传达语意;
b.帮助理解语意。
(2)第二个层次:意义层
意义层是由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所传达的意义组织,包括词、句、段和篇章等各级语言单位的意义。意义层是文本的核心层面。
①意义层是由各个语言单位的语境义构成的;
②意义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各个语言单位意义的机械相加;
③意义不是对象。“意义创造出一条接近作品创造的对象(世界)的通路”。
(3)第三个层次:再现客体层
①再现客体层的含义
再现客体层是文本通过意义层展现的客体,即文本所描绘的虚拟世界。它可以是个别对象,如人物、事物、过程、事件等,也可以是复杂多变的事态群。
②再现客体层的特点
a.它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具有“拟实在性”;
b.再现客体存在“未确定性”。再现客体层是通过言语形式表现的,而有限的言语形式不可能建立无限多的确定点,言语形式只能表现客体的不变的和必要的属性,客体的细节则留有很多未确定点,英伽登称之为文本的“未确定性”。
(4)第四层:图式观相层
①图示观相层的含义:指被感知的客体的生动呈现方式。
②图示观相层和再现客体层的差异
从理论上讲,图式观相层也是再现客体层,但是它所针对的问题与再现客体层并不一样。
a.再现客体层的重点是作者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作品中的客体是再现客体,具有“拟实在性”;现实是一种真实客体,具有纯粹的实在性。
b.图式观相层的重点是作品与读者的关系问题。
3.其他层次说
(1)韦勒克的五层次说
韦勒克的五层次说,分别是声音层、意义层、形象和隐喻层、特殊世界层、模式和技巧层。这五个层次基本按照英伽登的四层次来设计,只是将英伽登的第四层次分化为形象和隐喻(诗歌)、模式和技巧(小说)两个层次。
(2)童庆炳的三层次说
①文学言语层指文本的言语系统,相当于英伽登的语音层和意义层;
②文学形象层指读者通过语言系统的感染,经过想象和联想,在知觉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相当于英伽登的再现客体层;
③文学意蕴层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相当于韦勒克的文本第五层次。
(三)文学文类与文学文体
1.文学文类
(1)文学文类的含义
文学文类指文学作品的类型或种类。
(2)文类的划分
①二分法:指中国古代和希腊分别出现的一种以有无韵律为标准的文类划分。
②三分法:指发源于古希腊,按言说方式加以分类:叙事类、抒情类和戏剧类。这种分类发展为在西方通行的小说、诗歌和戏剧三大文类。
③四分法:
a.弗莱:喜剧、传奇、悲剧和讽刺作品四分法。
b.我国独特的四分法: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
2.文学文体
(1)广义文体和狭义文体
①广义的文体指各种语言变体,相当于语体。
②狭义的文体专指文学文体。
(2)文学文体的含义
①文学文体指文学类型对不同语言形式的选择。
②文学文体是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相结合的产物。
③文学文体虽建立在语言学的基础之上,但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只是分析的工具,其主要目的是为“更好理解、欣赏和阐释”文本提供依据。
(3)文体的特点
①层次性。指在广义、狭义或具体层次上讨论和分析文体;或是在篇章、语篇乃至句子层次上讨论文体。
②独特性。指相对于其他文体而言,某一文体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
③功能性。文体特征总是与特定语境、特定功能密切相关的。
(四)抒情话语
1.抒情话语的含义
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具体包括声音、节奏、意象等。它往往象征性地表现情感,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和富有意蕴的画面来传达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抒情诗是最典型的抒情话语。
2.抒情话语的功能
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系统,主要功能是呈现情感。为了增强话语的表现效果,抒情话语要通过复杂化和陌生化的手段对普通话语进行改造。
(1)声音和画面是抒情话语抒情的两种基本手段
抒情作品可以没有画面,却不能没有声音,声音是抒情作品的必要要素。声音主要包括声调、节奏、格律、押韵等形式。声音在诗歌中具有突出的美学功能。
(2)节奏是抒情话语的重要表现手段
节奏指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有规律、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有规律的运动形式构成一定的节奏性,把各种变化的因素组织成前后连贯的整体。
(3)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成分,是呈现诗歌意义、结构和艺术效果的主要载体,是饱含主体情感的客体。它不仅仅是一种描写,而且是一种隐喻,即意象代表、暗示了某种不可见的“内在”的东西。
(五)叙事话语
1.叙事学的含义
(1)叙事学的由来
传统小说理论注重分析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把小说看成是情节、人物、背景(环境)和主题的结合体。新的批评理论认为以上四要素是小说的内容,不是小说的技巧、形式。随之兴起了专门研究小说讲故事技巧的理论,这就是(小说)叙事学。
(2)故事&话语
叙事学将小说分为“故事”和“话语”两个层次:
①故事:是叙事内容,指叙述了什么,包括了传统的小说四要素;
②话语:是表达叙事内容的方式,指如何叙述。
(3)叙事文&叙述行为
话语又分为二个层面:
①叙事文:指连贯事件的陈述语句,即话语呈现的物质形式;
②叙述行为:指用话语组织事件的行为本身。
(4)叙事学的任务
主要分析故事、叙事文和叙述行为这三个层次的关系:
①故事和叙事文的关系中主要研究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的区别。
②叙事文和叙述行为的关系中主要研究作者、叙述者、隐含作者、视角问题。
2.叙事话语的一些基本概念
(1)故事时间与话语时间
①故事时间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虚构事件的自然时间关系。
②话语时间也称文本时间,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指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时间秩序。
(2)作者、隐含作者
叙事学家认为,叙述行为由作者、隐含作者和叙述者共同操控。
①作者是现实的个人,属于现实世界。
②“隐含作者”是作者的第二自我,是作者在文本中的代理人。
③隐含作者和作者息息相关,但决不能简单地等同。
隐含作者区别于真实作者,但也不是叙述者。它在作品中不会具体发声,不直接进行交流。隐含作者处于话语行为的深层结构之中,通过作品的整体构思,通过各种叙述策略,通过文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来显示自己的存在。
(3)叙述者
叙述者指承担话语陈述行为的主体。
叙述者和隐含作者一样从属于虚构的文本世界,他不仅陈述事件和人物,而且还“参与”故事。但是,隐含作者是更隐蔽的幕后操纵者,处于文本的深层结构之中。叙述者或提供旁白、幕后音,如同主持人一样和读者直接对话,它处于文本的表层结构之中。
(4)视角
①视角的含义
视角就是对故事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②叙事文学视角的分类
a.内视点或称内部聚焦式,叙述者参与故事,在故事之内;
b.外视点或称外部聚焦式,叙事者独立于故事,在故事之外。
3.虚构
(1)虚构的含义
虚构指对现实幻觉的展现。虚构就是虚拟、幻想、想象的意思。
(2)虚构的“真实性”特点
①虚构的“真实”是一种主观的真实、审美的真实,不是客观的真实。
②虚构按其风格可分为“无真实感的虚构”和“有真实感的虚构”。
③“有真实感的虚构”是一种“整体的虚构”。
④虚构的“真实”具有封闭性。
⑤虚构的“真实”具有约定性。
4.主题
(1)主题的内涵
主题是作品具体要素的意义统一。在文学作品中,句子按意义进行组合,形成由思想共性或主题共性联合起来的结构。任何用语言表达的、有意义的作品都有主题。
主题有主次之分。整个作品的主题是作品的中心主题,是不可或缺的,其他作品意义相关的各个部分也可以有形成次要主题。
(2)主题与情感因素
要唤起读者的注意力,主题应有情感因素。要引起读者对主题的兴趣和注意力,关键在于主题中的情感因素。由作品激发的情感是维持注意力的主要手段,只有这样,作品才能对读者产生影响。
(六)文学接受
1.读者反应批评
(1)含义
“读者反应批评”这一术语出于美国文学批评,它通常指所有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包括60年代以来的现象学意识批评、解释学批评、精神分析学的自我心理学派、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接受理论。英美读者反应批评最主要的代表是斯丹利·费希。
(2)斯丹利·费希的主要观点
①读者反应批评的方法即充分重视读者和阅读过程中的读者反应。“把读者当做一种积极地起着中介作用的存在而予以充分重视,并因此把话语的‘心理效果’当做它的重心所在的分析方法”。
②意义即事件。文本不是信息的储存物,而是充满“陷阱”的刺激物,它通过语言对读者做了刺激,阅读是一种接受刺激的活动或事件,意义正是活动(事件)后的反应。
③读者有理想读者和普通读者两种类型。理想读者指具有文学能力的读者,普通读者指日常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文学能力较低或全无的读者。普通读者经过训练和学习可以成为理想读者。
2.接受理论
(1)接受理论简介
接受理论是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突出代表,又称为接受美学。该理论也注重读者对文本的接受,主要兴趣在于研究普遍的阅读大众在一段时期内不断变化的阐释性反应和评价性反应。
(2)姚斯的主要观点
①文学作品的存在史是“作品和接受相互作用的历史”。
②期待视域是阅读理解得以可能的基础,又是其限制。期待视域是一种先在的“成见”。
③文学期待视域和生活期待视域相互交融构成具体阅读视域。
④期待视域还可分为个人期待视域和公共期待视域。
(3)伊瑟尔的主要观点
①文学作品是一种交流形式。
②读者通过“召唤结构”与文本进行交流。
③实际读者是隐在读者的不充分实现。
五、文本分析基础知识
(一)实用文章
1.“文章”概念的演变
(1)先秦,特指有文藻的文字写作。
(2)西汉中后期,“文章”与“儒学”、“儒雅”对举,含义接近现代所谓的“文学”,指经、史、子著述之外的诗赋等文学作品。
(3)东汉末年至南朝,“文”与“笔”明确区分,“有韵之文”、“无韵之笔”。
(4)近代,“文章”一词一直在两层含义上使用,或包含有韵之文,或只指无韵之笔。
(5)现代,西方的文学观念传入,诗歌、小说、戏剧以及与中国传统一脉相承的散文,归名到“文学”。直到20世纪前半叶,“文章”一词仍多与“文学”混用。
(6)文章“变性”为“非文学”,大概与叶圣陶提出的“普通文章”有关系。
(7)1985年,张志公主编的《现代汉语》明确提出“实用性文体”(实用文)。“实用性文体”、“应用性的体裁”均指文章的实际用途。
(8)为强调文章的实用功能,也为了避免混淆古今,我们称“实用文章”,简称“文章”,即除去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之外的书面语篇。
2.文章的“实用”特征
(1)社会功用
实用文章对社会产生直接效应,其目的是现实的,往往有明确的应用目的。
(2)接受主体
实用文章有比较明确的接受主体,往往有特定的阅读人群。
(3)文体特征
实用文章的文本结构是“言一意”式的两层结构。这种简单的结构方式,给作者的写作和读者(受体)的解读都带来一种直接性,一般无须追求“言外之意”。
(4)主旨内涵
实用文章的主题是鲜明的、单一的、确定的;读者在解读过程中无须“创造性发挥”。
(5)思维方式
实用文章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作,以抽象思维为主;一般没有抒情语,没有情感色彩浓烈的评价语。
(6)语体风格
实用文章以社会化、规范化的书面语言为主,避免使用个性化色彩强烈的语言。
(二)亚文类与体裁
1.多种角度的亚文类
(1)从实用性看,可分为:普通文章和应用文。应用文指有特定应用场合、有具体应用目的的文章,常见的体裁如书信、广告、宣传语、菜谱、使用手册、说明书等。
(2)从读者对象看,可分为:私人性质的,如日记、书信、笔记、留言等;大众性质的,如报道、新闻、广告、宣传语等。
(3)从文章的媒介看,可分为:文本与超文本。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它是根据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的规则组成的书面语篇。超文本的构成则不再局限于文本的静态文字,而可以涵盖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在内的动态内容,具有非线性、能动选择、不确定性和互动性的特点。
2.文章体裁
(1)体裁的内涵
体裁,指适合一定内容、对象和交际场合,对结构、语言和篇幅都有一定要求,比较稳定的文章样式。
(2)体裁的特点
实用文章的体裁繁多,这是因为其体裁是由功能决定的。当一种功能需求形成一定的言说方式,就会约定俗成地确立相应的文章体裁。各种体裁多依实用功能命名,即“因文立体”。从读写的角度看,关键不在于实用文章的体裁如何归类,而在于读写中如何把握体裁的特质,即“辨体”。
(三)章法与脉络
1.古代视野
(1)“古代文章学”中的“章法”
①古代文章学与古代文学大致重合,它所讲的“章法”等,主要指文言散文,还包括诗歌,以及从文章角度评点的小说、戏剧等。
②古代文章所使用的单位,一般分为字、句、章、篇四级。“章”相当于文章的层次,“法”,即“标准、模范、可以效仿的。”“章法”,是从优秀文章(模范文章,即范文)归纳出来的,可以作为后学者效仿的谋篇布局的方法。
(2)“章法”与“评点”
章法的归纳具体地体现在对范文的“评点”,包括“顶批”、“旁批”、“圈点”、“评解”等。“评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①范文所体现的谋篇布局的技巧,可归纳为“共通的法则”,由此形成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章法知识,如起承转合、熊腰豹尾、伏笔铺垫等。
②借助于这些章法知识,具体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行文思路。
(3)“古代文章学”中的“脉络”
作者的行文思路,称为“脉络”,它以人体血流动脉来比喻文章作品结构组织的内部联系。有时也被称为“意脉”、“义脉”、“语脉”、“气脉”等。
2.四个注意点
(1)章法是从优秀文章归纳出来的谋篇布局的模范;
(2)章法知识是从范文中归纳的文章知识;
(3)章法知识,即文章的组织结构,分表里两层;
(4)就“文”而言,章法或笔法是古代散文之法。
3.现代视野
(1)“现代文章学”中的“章法”
现代文章学是正在形成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现代“实用文章”,一般不包括作为文学文类的现代“散文”。文章学研究目前主要有三支力量:
①台湾师范大学陈满名教授领衔的“章法学”,其发扬光大古代的章法之学,以脉络统领技巧,依脉络领会技巧,侧重在文言文阅读和“限制式写作”。
②河南师范大学曾祥芹教授领衔的“文章学”,它吸收现代文章的观念,研究“狭义文章”(含现代散文)的方方面面。
③各种具体文章体式的研究,以翻译为主,将文章的静态知识掩埋于听说读写的动态知识中。
从现代文章学来看,章法体现着作者的总体设计,是对层次、段落、句子等文章单位的有秩序的组织。秩序性和逻辑性是章法的主要内涵。章法是文章形式的范畴,它受文章内容的制约,是为达成写作目的、表现文章主题服务的。秩序体现为字、词、句、段、部分之间的层次、结构的组织性,又体现为一种内在思想、情感的逻辑性。
(2)“文脉”的内涵
文脉指文章单位之间的衔接关系,是作者行文思路在作品中的体现。日本学者市川孝提出了三种文脉展开的形态:
①前后两个句子意思有直接关系,用“接续短语”把它们连接起来;
②前后两个句子的意思并非一定具有直接关系,多使用“指示代词”、“同一词语”、“同义词或近义词”等把它们连接起来;
③前后句一个说明原因、理由,一个暗示内容、结果。
在文脉展开过程中,“重复词语”起着关键作用,它们能指示前后句之间的承接、照应关系,在文章解读中,它有时是重要的线索,是把握语篇及文章思想的关键信息。
(四)段落
1.段落的含义
(1)段落的定义
“段落”有两层意思:
①自然段,即现代文章段首有空两格标志的段落。自然段是现代文章的基本单位。
②意义段,通常是由几个自然段构成的一个较大的段落。阅读教学中所说的“划分段落”,指的就是意义段。
(2)语段的研究
语段是语言学的概念,即句群,由几个句子构成的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语段的重点是语句之间的语法关系,核心是语句的连贯与衔接,因此往往与段落有交叉。
段落研究,通常指自然段。章熊等人把自然段划为三种类型:主体段、结构段、特殊段。
①结构段只起过渡、衔接作用;
②特殊段指为了强调而独立出来提行书写的语句或分型书写的对话。
③一篇文章的信息是通过主体段来传递的。主体段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连贯与衔接,一是段落的构成方式,两者往往有交叉。
2.段落的构成方式
(1)主体段的构成
①中心句段
即一个段落由一个中心句统领,段落中的其他语句是中心句中关键词语的展开。中心句一般出现在段首,有时也会出现在段末或段中。
中心句包含两个构件,一是严格限定的话题范围,一是有待展开、有待具体化的关键词语。
②论题句段
段首是表明论题范围的语句。
对于论题句段的理解,要依赖于外部或段落前后的语境。对于段的概括,其实就是提炼出类似于中心句的限定话题范围和关键词语这两个构件。
③隐中心句段
隐中心句段的语意中心,是通过反复出现的同类词语显现的。
(2)段落的意义分类
从段落所包含的意思看,段落可分为:
①单意段,一个段落有一个中心意思。
②兼意段,一个段落包含两个以上有关联的意思。较长篇幅的文章,往往出现兼意段。
③分散段,几个自然段表达一个中心意思,即前面提到的“特殊段”。段落构成的研究,包括段落的展开。
(五)表达方式
1.表达方式的来历
表达方式是指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中国传统的表达方式,即“赋、比、兴”。现在通常所说的表达方式来源于西方。
2.记叙
记叙,即叙述、叙事。记叙是动态的,与时间相关,记叙人物、事件的变化和发展历程。
写实文章的记叙主要有顺叙(直叙)和倒叙。
(1)直叙
顺序或直叙就是照着自然发生的顺序写。直叙要生动,有三个条件:
①起落:指读者反应的强弱。记叙不宜平铺,事情本身有起落,写出来的记叙文也就有起落;如事情本身的起落感不强,就要采用倒叙等补救办法。
②详略:指取材,重要的详写,不那么重要的略写,不重要的不写。取材有主从,所以文笔有繁简,不宜平均。
③表里:指作文材料显隐。大家都能看到的,是表层,而偶尔露出事情真相的,引起读者的想象和推论,是里层。
(2)倒叙
倒叙,即把发生在后面的事情先说,造成文章“起落”。
倒叙毕竟不自然,所以经常伪装成直叙的样子,如全部倒叙的“侦探小说”。而局部倒叙往往要回到主流,继续直叙下去。
记叙,还可分为详叙和概叙,这是比照实际发生的时间来说的。通俗地讲,用较多的文字来记叙较短时间里发生的事,就是详叙;用较少的文字记叙较长时间里经历的事,就是概叙。
3.描述
(1)描述的内涵
描述是写实,是报告所看到的人物场景。文学性的描述,称“描写”,包括在虚构作品中的描写和非虚构文学作品中(如散文)的描写。
(2)观察法的分类
①日常观察:即正常情况下通过视觉就能看到,而且不同人所看到的大致趋同。
②科学观察:或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所能看到的;或者是通过专门仪器可以看到的。
③文学观察:文学观察是主观的,是这一位作者在这一境遇中的独特观感,是由作者的想象、联想、情感、趣味等独特体验所酿造出来的主观之镜像。
(3)描述的要点:关键是具体,具体才会生动,才会营造身临其境感。
(4)描述的技法
①白描:其特点是不用或少用色彩浓烈的修饰性形容词,不加渲染烘托,也不用修辞格,只用质朴而有“骨感”的文字,刻画出事物的特征。
②彩绘:现代形成的以大量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为特征。
4.阐释
(1)阐释的内涵
阐释即是解释现象、揭示事理。它或对一类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等加以解说,或对一个抽象概念、一种道理等加以阐明。
(2)阐释的核心
①对“是什么”这样的事实性问题进行妥帖的解答;
②将自己的解答向别人进行系统而明白的阐述。
(3)阐释的方法
①如何获得妥帖的解答;
②如何向别人明白地阐述;
(4)阐释写作的方法
①做进一步的探究,通过科学观察、实验、调查、资料的梳理和运用等途径进行思考和写作,是阐释的基本特点。
②阐释性文章往往涉及一些知识术语,有时整篇文章就是围绕一个关键术语的阐释展开。下定义、提供理解这一术语的背景材料、列举被定义术语的各种成分、通过相关术语的比较、引用权威的说法并加以解说等,是常用的方法。
③运用合理的顺序使用列举、举例、图表、比喻、比较等方法,以适合读者对象。
5.论辩
(1)论辩的核心:即所提出的观点能够成立,能够被原本持不同观点的人同意。而之所以成立,之所以被同意,关键是证据和由证据支持观点的论证过程。
(2)论证的过程:即逻辑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辩证推理等。推理要符合逻辑的规则,避免思维的陷阱。
六、汉语言基础知识
(一)现代汉语释义
1.现代汉语的定义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既有多种方言,也有民族共同语。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现代汉语的分类
(1)现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不同形式
①口语是人们口头上应用的语言,具有口语的风格。其特征在于简短、疏放,有较多省略。
②书面语趋于周密、严谨;结构完整,长句较多。
(2)现代汉语有发达的文学语言
文学语言,又称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并符合规范化的语言。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北京话有着特殊的地位。
1.一方面,北京话作为官府的通用语言传播到了全国各地,而发展成为“官话”;
2.另一方面,白话文学作品更多地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
(三)现代汉语方言
1.方言的性质
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
2.方言产生的原因
形成汉语方言的因素很多:
(1)有属于社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国家的统一和分化,人口的迁徙,山川地理的阻隔等;
(2)也有属于语言本身的因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方言之间的语言接触、语言融合等。
3.方言的分区
(1)汉语方言可以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2)在复杂的方言区内,有的可以再分列若干方言片(又称次方言),甚至再分“方言小片”,直到一个个地点(某市、某县、某镇、某村)的方言,称作“地点方言”。
(3)下面是七大主要方言区的分布情况
①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
a.华北、东北方言;b.西北方言;c.西南方言;d.江淮方言。
②吴方言
分布在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不包括镇江)、南通的小部分、浙江的大部分。典型的吴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吴方言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2%。
③湘方言
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西北角除外),以长沙话为代表。湘方言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2%。
④赣方言
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东北沿长江地区和南部除外),以南昌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3%。
⑤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6%。
⑥闽方言
现代闽方言主要分布区域跨越六省,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5.7%。
⑦粤方言
以广州话为代表,当地人叫“白话”。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4%。
(四)现代汉语的特点
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等方面具有区别于印欧语系语言的许多特点。
1.语音方面
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因而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没有复辅音。在一个音节内,无论开头或是结尾,都没有两个或三个辅音联在一起的现象。因此,汉语音节的界限分明,音节的结构形式比较整齐。
(2)元音占优势。汉语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不能没有元音。一个音节可以只由一个单元音或者一个复元音构成,同时,由复元音构成的音节也比较多,因元音是乐音,所以汉语语音乐音成分比例大。
(3)有声调。每个音节都有若干声调,声调可以使音节和音节之间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于是形成了汉语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
2.词汇方面
(1)汉语词形较短。单音节语素多,这些单音节语素构成大量单音词和双音词。
(2)双音节词占优势。汉语词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趋向双音节化。过去的单音节词有的被双音节词代替。有些多音节短语也被缩减为双音节词。新创造的词也多为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三音节词也有所发展,但双音节词仍然是多数。
(3)新词的构成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由于汉语中单音节语素绝大多数都能充当词根语素,词根语素比较多,词缀语素较少,而且造词能力较弱,因此,汉语合成词中运用复合法组合词根语素构成的情况最多,用附加法组合词根语素构成的词特别少。
3.语法方面
(1)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主要用语序和虚词,不大用形态。
形态指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汉语应属于孤立语,几乎不用形态这一语法手段,是汉语语法的重要特点。
(2)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无论语素组成合成词,词组成短语,词或短语形成句子,都有主谓、动宾、补充、偏正、联合五种基本语法结构关系。
(3)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英语中大体是一类词充当一类成分;汉语里同一类词可以充当多种成分,词在语法方面呈现出多功能性。反之,同一种句法成分又可以由几类词充当。所以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像印欧语那样简单,因此汉语的兼类词(同形异类词)比较多。
(4)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数词和名词结合时一般需要在数词后加个量词,而量词又随它后面的名词而不同。语气词常常出现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的细微差别。
4.文字方面
汉语是世界上唯一的几千年来一直使用表意文字的语言,表示语素意义的汉字字符数以万计。它们具有在书面上区别汉语众多同音词和同音语素的重要作用。汉字还具有超时空性,它能记录语音上差别极大的古今汉语(含各种方言)乃至记录不同语系的外族语言。
(五)汉语的地位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无论过去或现在,汉语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1.在国内,汉语已经成了我国各民族间的交际语,并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协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在国际上,汉语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汉语对国外许多民族的语言都产生过影响。汉语还是联合国的六种正式工作语言之一。
二、现代汉语基本原理
(一)语音
1.语音的定义
语音是人类说话的声音,是有意义内容的语言成分的外部形式,或者说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1)语音同其他声音一样,产生于物体的颤动,具有物理属性;
(2)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还具有生理属性;
(3)更重要的是,语音要表达一定的意义,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必须是使用该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所以语音又具有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2.语音的物理属性
语音同其他声音一样,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种要素。
(1)音高
音高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颤动的快慢。在一定时间内颤动的快慢即指颤动次数的多少,称作“频率”。在一定时间内颤动快,次数多,频率就高,声音也就高,反之则低。汉语里有几种声调、几种语调的不同,主要是音高的不同变化决定的。
(2)音强
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它与发音体颤动幅度的大小有关。发音体颤动的幅度称作“振幅”。振幅大,声音就强;反之则弱。发音体振幅大小又取决于发音时用力的大小。语音的强弱是由发音时气流冲击声带力量的强弱来决定的。语言中的重音、轻音是由于音强不同所致。
(3)音长
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颤动的时间的久暂。发音体颤动时间持续久,声音就长,反之则短。
(4)音色
音色又称“音质”,指的是声音的特色。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颤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
3.语音的生理属性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发音器官可分呼吸器官;喉头和声带;咽腔、口腔和鼻腔三大部分。
(1)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是由肺、气管、胸腔、横膈膜构成的,能呼出气流,气流是语音的动力。
(2)喉头和声带(发音器官)
喉头由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和两块杓状软骨组成。声带位于喉头的中间,是两片富有弹性的带状薄膜。呼出的气流通过声门使声带颤动发出声音,控制声带松紧的变化就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来。
(3)咽腔、鼻腔和口腔(共鸣腔)
三者都能起共鸣器的扩大声音的作用。调节成多种多样的语音主要靠口腔内各器官起作用。
4.语音的社会属性
语言是社会现象,作为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用什么声音跟表示什么意义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演变,由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
(1)同样的语音形式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意义,同样一个意义又可以有多种语音形式。
(2)语音的社会属性还表现在语音的系统性上。
不同的语言或方言有不同的语音系统,从物理和生理属性的角度看是不同的音,在语言中可能认为是相同的音。
(二)文字
1.汉字的产生
汉字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为了满足日益复杂的交际的需要,在原始的画画记事的基础上共同创造出来的。
2.汉字的地位
汉族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民族,汉字也是世界上起源很早的文字之一。
3.汉字的主要特点
①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是记录语素、词的文字;
②汉字具有一定程度的超时空性;
③汉字同音不同形,这具有分化同音词的作用;
④汉字不分词连写;
⑤汉字的结构是个体方块形。
4.汉字的作用
①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而且一直使用到现在的唯一的文字,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对我国的国家统一,对汉族语言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②中华民族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如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重大成果,都靠汉字记载下来,传播四方,流传到现在,成为中华民族和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
③汉字也曾被越南、朝鲜、韩国、日本借去记录各自的民族语言,至今,日本、韩国还在使用部分汉字。新加坡,马来西亚把我国的现行汉字作为国家运用的正式文字之一。汉字对保存使用汉字的国家的文化遗产,对促进我国同这些国家的交往与文化交流,也有重要作用。
④汉字不但在历史上有过不可磨灭的功绩,而且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⑤联合国把我国的规范汉字作为工作用的6种文字之一,汉字在国际交往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汉字的简化
从上述汉字形体演变的情况可以看出,汉字的形体主要是朝着简化易写的方向发展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从图画性的象形文字逐步变成不象形的书写符号;
(2)笔形从类似绘画式的线条逐步变成横、竖、撇、点、折的笔画,书写更方便了;
(3)许多字的结构和笔画逐步简化;
(4)甲骨文、金文都异体繁多,小篆、隶书、楷书的异体减少了。
6.汉字规范的要求
(1)掌握简化字
掌握标准简化字,必须认真学习《简化字总表》(以下简称《总表》),并注意以下几点:
①掌握类推简化的范围;
②区分简化字的细微差别与笔画笔顺;
③辨析代替字的音义;
④注意一简多繁字;
⑤不写不规范简体字。
(2)不用异体字
国家公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把那些通行时间长、使用范围广以及笔画少的字定为规范字,另一些不太通行、笔画也比较多的字定为异体字。因此,选词时要注意三个原则。
①从俗,就是选用通行的,不用生僻的。
②从简,在通用的前提下,选用笔画少的,不用笔画多的。
③书写方便,有上下和左右两种部位格式的字,为了便于书写,一般选用左右结构的字为规范字。
(3)区别新旧字形
学习新字形应注意笔画省简、笔画连接、笔画延伸、调整部位等特点。
(4)掌握异形词的规范词
(三)词汇
1.词汇的定义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2.词汇的地位
(1)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建筑材料就不能盖房子,没有词汇就不能造句子。语言是用一个个词按照有关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造出种种句子进行交际的。
(2)有人类社会就有语言。词汇反映着社会发展和语言发展的状况,也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就一种语言来讲,它的词汇越丰富越发达,语言本身也就越丰富越发达,表现力也就越强。现代汉语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首先就因为它的词汇是非常丰富的。
3.几种词汇单位
(1)语素
①定义:语素是最小的有音又有义的语言单位。
②语素的分类
一般来说意义分两种:表示事物、现象的意义称为词汇意义,只表示语法作用的意义称为语法意义。
③现代汉语的语素包括单音节的、两个音节的,还有三个或三个以上音节的。双音节语素有一部分是从外语借来的,三音节和三音节以上的语素大都是从外语借来的。
④确定语素可以采用替代法,用已知语素替代有待确定是不是语素的语言单位。
(2)词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单位。
①“独立运用”是指能够单说(单独成句)或单用(单独做句法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
②“最小的”是说词是不能扩展的,即在词中间一般不能再插入别的成分。
(3)固定短语
①定义:固定短语是词跟词的固定组合,一般不能任意增减、改换其中的词语。
②自由短语是词跟词按表达的需要临时组合,自由短语一般称为“短语”。
③固定短语可分为专名(专有名称)和熟语两类。
(4)略语
略语是语言中经过压缩和省略的词语。为了称说简便,人们常把形式较长的名称或习用的短语简化,成为略语。
4.词汇的规范化
词汇规范化工作有两个方面,一是维护词语的既有规范,一是对普通话从方言词、古语词或其他语言新吸取进来的成分进行规范。
(1)维护词语的既有规范,简单说来,就是避免用错已有的词语或生造词语。
词汇规范的另一重点便是对从其他语言或语言变体中吸收的词语进行规范。在这方面应该考虑掌握以下三个主要原则:
①必要性,即要考虑一个词在普通话词汇中有无存在的必要,在表达上是不是不可少的;
②普遍性,即选择人们普遍使用的;
③明确性,即选用意义明确的,容易为人们理解和接受的。
(2)方言词的规范
普通话词汇的规范不能像语音那样,以一个地点的方言为标准,而应以使用地区广泛的北方话为基础。对方言词加以规范,并不是绝对反对使用未被普通话吸收的方言词。但是要防止毫无必要地滥用方言词语。
(3)外来词的规范
吸收外来词对丰富本民族语言词汇,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有积极作用。但是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不要滥用外来词。
②统一外来词的汉字书写形式。采用通用式,淘汰其他形式。
③吸收外来词,应尽量采用意译方式,因为意译更接近民族语言习惯,便于理解和记忆。
(4)古语词的规范
吸收古语词也是丰富现代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应该吸收那些有表现力或适应特殊场合需要的古语词,必须反对吸收那些丧失了生命力的词语。
(四)语法
1.语法
(1)定义
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2)语法的两个含义
①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平常说的语法事实;
②指语法学。
(3)语法学释义
①定义:语法学是研究、描写、解释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
②语法学分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
a.词法以词为研究对象,研究词的内部结构、词的形态变化和词的语法分类。
b.句法以短语和句子为研究对象,研究语句结构的类型和规则。
2.语法体系
语法体系的含义:
(1)指语法系统,即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语法规律的系统性。
(2)指语法学体系,即语法学说的系统性。它是研究和解释语法事实时所用的分析方法、分类术语等的系统性。
3.词类划分的结果
按照汉语语法的老传统,词可先粗略分出实词和虚词。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意义实在,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虚词再细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4.标点符号的用法
(1)句号
①要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和舒缓的语气;
②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
(2)问号
①表示疑问句末尾的停顿和疑问语气;
②反问句虽然不要求对方回答,但用的是疑问句形式,也要用问号;
③选择问句中间的停顿用逗号,句末用问号。
④用“好不好、行不行”等肯定否定并列形式的提问格式表示的较委婉的祈使语气,也可用问号。
(3)叹号
①主要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和强烈语气。
②主语、状语等成分倒置的感叹句,以及呼语在感叹句句末,要用叹号。
(4)逗号
①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
②用在复句的分句之间;
③用在两个句法成分之间;
④用在独立语的前面或后面,或前后都用;
⑤用在较长的并列短语之间。
(5)顿号
①表示语句内部较短的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②顿号还经常用在汉字次序语之后;
③用了连词“和”的地方,就不能再在“和”的前面用顿号了;
④概数中间不能用顿号。
(6)分号
①主要表示并列关系的分句之间的停顿,起分清层次的作用。
②单句中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的停顿要用分号。
(7)冒号
①表示提示性话语后或总括语前的停顿。
②使用冒号要注意两点:没有比较大的停顿不要用冒号;冒号一般管到句终。
(8)引号
①表示文中直接引语或特别指出的词语。
②重要的或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也可以用引号。
③引号一般用双引号。引文之内又有引文,就用单引号,倘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那又要再用双引号。
(9)括号
①表示文中注释性的话。
②括号还用在次序语的外面。
(10)破折号
表示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或表示语意的转换、跃进,或语音的中断、延长。
(11)省略号
表示文中省略了的话,或表示沉默,语言中断,断断续续,欲言又止等。
(12)着重号
表示要求读者特别注意的字、词、短语、句子。
(13)连接号
用来把密切相关的名词连成一个意义整体。
(14)间隔号
表示间隔或分界。用在月份和日期、音译的名和姓、书名和篇名、词牌(曲牌)和词题等的中间。
(15)书名号
表示书籍、篇章、报刊、剧作、歌曲等名称。
(16)专名号
表示人、地、山、河、国、机关团体等的专有名称,标在字的下边,一般只用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里面。
(五)修辞
1.修辞的含义
(1)指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
(2)指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即修辞活动;
(3)指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2.辞格的类别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利用它们之间某些相似点来打比方,就构成了比喻。
(2)比拟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辞格叫比拟。被比拟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比拟的事物称为“拟体”。
(3)借代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换名”。被代替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称作“借体”。
(4)拈连
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这种辞格拈连,又“顺拈”。甲事物一般都是具体的,多数在前;乙事物一般都是抽象的,多数在后。
(5)夸张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辞格叫夸张。它对事物的某方面的特征加以合情合理的渲染,使人感到虽不真实,却胜似真实。
(6)双关
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辞格叫双关。
(7)仿词
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这种辞格叫仿词。仿词是仿拟形式之一,仿拟也叫“仿化”,还包括仿句和仿调。
(8)反语
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辞格叫反语。也叫“倒反”或“反话”。反语的特点是,词语表里不一,但并不影响正面理解,因为词语的反义在表里之间起作用。
(9)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辞格叫排比。
(10)对偶
对偶,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它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特有的表现力,便于记诵,因而在抒情、叙事、议论等文章中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