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1.新闻与信息
(1)信息的定义
①根据所指范围不同,信息可以分成三大类:
a.广义信息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
b.一般信息指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c.狭义信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②在新闻学里,信息这一概念是指狭义信息。
抢盐风波就是信息传播不及时,没有解决人们疑惑所造成的。近年来,政府信息传播逐渐走向公开,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减少了谣言的传播。
(2)信息的特点
①信息最基本的特点
信息必然包含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
②信息的其他特点
a.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这是信息和物质的显著区别。“你给我一条信息,我给你一条信息,我们各拥有两条信息。”而单一的物质则无法如此共享。正是由于信息的共享性,才使信息得以传播。
b.扩缩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这一特点决定了信息开发具有多层次性,即任何一个新闻题材,可以写成简讯、短消息、短通讯、长通讯乃至几万字的报告文学,这都取决于信息传播者的愿望。如一条消息,延伸到一组全方位、多角度的系列报道。不同媒体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信息的报道和解读。
c.组合性。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对信息进行组合的能力,反映出每一位记者的水平。一条信息和其他什么信息组合,是揭示新闻背后新闻的关键所在。
d.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这是信息和物质的又一显著区别。物质的使用属性在生产过程中已确定下来,但人们对信息的认识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也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信息。
e.相对性。信息的相对性是和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这要求新闻工作者了解、熟悉受众的需要。尤其在信息化时代,受众细分为各种群体,对信息的需求更趋多样。
(3)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①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社会需要新闻媒介,首先就因为它们能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一切宣传都必须建立在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因为信息是人们任何行为的先决条件。
②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新闻要回答人们所关心、所渴望了解的情况,一条新闻至少不应该使读者产生新的疑惑。
③信息对新闻业务提出的新要求
a.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信息的时效性要求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事前有预测报道,事件发生后有动态报道和追踪报道,事后有反馈总结报道”这样分阶段的连续报道。
b.加强深度报道。依据信息可扩缩的特点,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抓住一个社会现象,穷根溯源,一层一层地开掘下去,直到找出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或根本原因。
c.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要求作者把一个事情相关的各个方面加以综合,从而显示事情的社会影响,揭示其发展趋势。
d.加强全方位报道。即运用信息的多角度特点,对新闻作多侧面、多角度的报道。全方位报道又称“全息”报道。
(4)信息与客观性报道
①客观报道与客观性报道的区别
a.客观报道即“用事实说话”。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就是用新鲜事实来说理。客观报道实际上是一种宣传方法,是以客观的外表掩饰主观的宣传动机。
b.客观性报道大致包含三层意思:(a)要求记者在事实选择中不带偏见;(b)记者应超然于所报道的事情之外;(c)记者不应该对事实发表评论,把意见和事实分开,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评论才提供意见。
②客观性报道的操作方法
a.完整(或称全面)。西方新闻学称为“多维的背景材料”,即要把构成该事件的主要事实和盘托出,给读者完整的印象,不能有意隐瞒某些材料。
b.平衡(或称对等)。当社会上对某一事件有多种不同的意见,或双方当事人发生争执时,报道应让各种见解有同等的表达机会,不能在版面上(篇幅、播放时间)偏袒一方。
c.非感情色彩的中性语言。在进行客观性报道时,要剔除感情色彩,尽量使用中性语言。
d.引语的运用。引语能使报道具有真实性,使读者觉得记者就在新闻现场聆听了原话或接触了消息来源,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大量引用原文可以避免记者对某一事件的性质、意义、影响直接做出评判,避免由于判断失误造成的麻烦。
e.避免记者直接发表意见。在纯信息的新闻报道中,客观性报道是主要的报道方法。
2.新闻与宣传
(1)宣传的基本特点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①宣传和新闻
a.联系:
第一,宣传和新闻一样,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第二,宣传活动和新闻活动都是从人类一诞生就开始了。
第三,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新闻来进行宣传,这在中国的新闻媒介中运用得尤为普遍,两者的联系尤为密切。
b.区别:
第一,出发点不同。宣传的出发点是宣传者自身的需要;新闻的出发点是受众的需要。
第二,归宿点不同。宣传的最终目的是要人们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新闻发布者(如果他们没有宣传意图的话)发布新闻,除了以新闻谋利外,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做出决策。
第三,传播的方式不同。宣传常常需要重复,往往用同一形式或不同形式向人们重复地宣传一种观念;信息总包含着新的原先人们不知道的东西,一条信息的传播从来是一次性的。
第四,传播的要求不同。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具体要求是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
②宣传和学术研究
根本区别:学术研究的使命在于探讨未知,宣传是传播已知。由此引发其他一系列区别:
a.要求不同。学术研究要求标新立异,敢于否定陈旧的观点;宣传讲求统一。
b.对工作人员的约束不同。学术研究必须有自由风气,百家争鸣;宣传必须讲纪律,不能由个人决定,必须无条件服从最高决策机关的布置。
c.评价标准不同。学术研究以是否具有科学性为标准;宣传以对谁有利、为哪个阶级服务为衡量标准,即阶级性和现实性的标准。
d.运用材料的方式不同。从事学术研究一般是先有材料,再从中提取观点;宣传是从已有的观点出发,寻找最有说服力、最吸引人的材料来说明观点。
③宣传和商业广告
商业广告也是一种宣传。商业广告以迎合受众为特征;意识形态的宣传有既定的目标,往往要求人们克制个人眼前的需求甚至要求人们牺牲个人利益服从长远、整体利益。
④宣传和文艺
文艺可以用作宣传的工具。但文艺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而宣传是以抽象的逻辑思维来陈述自己的观点。
⑤宣传和教育
传授知识要求教育的全面性、系统性和阶段性,而宣传却要统一人们的思想,强调宣传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2)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
①宣传者——谁来宣传(who)
这不但指某一个人,也包括一个团体或宣传机构(例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宣传者不但是宣传活动的组织者,还是一切宣传的信源。宣传者的自身形象(主要指宣传者在受众心目中的信任度)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素,在有些情况下,是决定性因素。
②宣传对象——向谁做宣传(whom)
对于一切宣传,宣传对象会做出能动的反应。在整个宣传活动中,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宣传过程。宣传对象是宣传效果的承担者,也是宣传效果的最后鉴定者。
③宣传内容——宣传什么(what)
在宣传效益中,起最后决定性作用的是宣传内容。这包括:
a.宣传者是宣传真理还是宣传谬误。真理有时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可能一时不为人所接受,但最终会开辟道路、赢得人心。
b.宣传者是提供真实材料、向受众讲真话还是弄虚作假。真实的东西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终究会被人们所信服;假话尽管可能使一些人受骗,但终究会被揭穿。
c.宣传内容是维护人民利益还是损害人民利益。一切维护人民利益的内容必然为人民所欢迎和接受;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内容必然会被人民所反对、拒绝。
典型人物报道,过于拔高人物形象,而应该注重塑造现代社会认同的榜样。媒体中刘翔的形象,给社会带来了新的气息。
④宣传场合——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什么地方做宣传(where)
a.在封闭的环境下,信息渠道单一,外界的干扰小,没有竞争性的或敌对性的信息、观点,宣传就容易取得预期的效果。
b.在开放的环境下,信息渠道多样,各种各样竞争性的或敌对性的信息、观点都设法争取受众,受众的思想比较复杂,宣传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就比较困难。互联网改变了新闻宣传的环境。要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力度,利用网络做好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
c.从微观来看,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宣传气氛,受众就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和心理定势,同一内容的宣传所取得的效果也大相径庭。
⑤宣传时机——在什么样的时机做宣传(when)
a.在局势动荡时期,社会问题错综复杂,人们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急于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宣传对于受众有很大的吸引力。
b.在局势平稳期,信息透明度高,人们对自己已有的思想观点充满信心,强化宣传最易被人们所接受。在遇到挫折、遭到困难时,人心思变,比较容易接受革新宣传,对强化宣传会产生厌烦。
⑥宣传动机——为什么要宣传,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的(why)
宣传要取得成功,动机必须纯正,那就是要为人民利益而宣传。
⑦宣传方法——怎样宣传(how)
包括所采用的媒介、途径和宣传的手段、技巧。各种媒介、途径各有特点,宣传的手段、技巧也多种多样。问题在于宣传者是否运用得当、运用得巧妙。“走转改”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简称。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着力提升正确引导舆论、回应社会关切、服务百姓生活的能力。
(3)事、理、情——宣传三元素
①事实在宣传过程中的作用
“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是形成一定思想、支撑一定观点的基础,是触发人们感情的酵母。因此,在各种各样的宣传中,宣传者总是大量地选用事实。
从宣传的角度,选用的事实应具有的特征包括:
a.真实性。这是关系到宣传成败的根本前提。
b.接近性。宣传中所选用的事例,越是接近人们的生活越会使人们感到亲切,越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也越有说服力。
c.典型性。宣传中选用的事例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典型事实能够直接地论证一定的观点,并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事实。
②理性在宣传中的地位
宣传者鞭辟入里的分析,使对方百思不得其解的疑虑迎刃而解,思想豁然开朗,这就是理性宣传的作用。理性宣传就是用理论、观点、政治主张、方针政策、伦理等向社会作广泛传播,在宣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③情感在宣传中的地位
情感对于人们行为有着重要影响,要求宣传者在写作中尽可能地动之以情,使受众的心理产生强烈震动,受到感染,和宣传者产生感情共鸣。
智慧的启迪(理性)、知识的滋润(事实、材料)、感情的共鸣,历来是宣传的三昧。
3.新闻与舆论
(1)舆论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
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的形成有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二是来源于有目的引导。社会舆论反映人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在造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②舆论的基本要素
a.舆论的主体——公众。在形式上,“公众”表现为一定数量的人群,但更严格地讲,公众是指一定社会中有着共同的利益,面对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或现象有着大致相同的意见、态度的人。
b.舆论的客体——某个特定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它或是社会现象,或是社会问题,或是社会伦理,也可以是突发性的社会事件,但必须具有公共性——即对于广泛的社会成员而言的利益相关性。
c.舆论的本体——人们大致相同的意见或态度的总和。意见实际就是针对特定事物所形成的判断,以语言或行为形式表现出来,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评价性。
d.舆论的载体(渠道)——公开的传播活动。在现代社会中,最主要、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公开传播是日臻发达的大众传播。网络成为重要的舆论传播渠道。网络事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③舆论的特点
a.公开性。舆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而且始终在开放的社会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用。
b.公共性。具体体现在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c.急迫性。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d.广泛性。舆论存在范围广泛,影响范围广泛。
e.评价性。舆论是一种意见,是对事物做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因而具有评价性。
(2)舆论的社会功能
舆论的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它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舆论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新闻发布会,信息公开加强了舆论监督。比如《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类节目的社会意义。
a.对国家和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制约。
b.对决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
c.对于决策和执行人物行为的监督。
②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
a.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的行为发生。
b.鼓舞公众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公众成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③决定舆论质量的因素
a.公众的认识水平、道德水平、受教育程度等主观条件。
b.公众获取信息的真实、全面和充分程度。
c.公众自由表达意见的可能性和充分性。
(3)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
①反映并代表舆论
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实际已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双重角色,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常常是舆论主体(公众)的影子。
②引发舆论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新闻媒介报道外界信息是经过仔细筛选与过滤的,并采用种种手段把媒介认为重要的信息加以凸现,使之成为公众焦点,甚至进而引发公众舆论。
③引导舆论
a.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
b.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这是指新闻媒介通过报道中隐含的意见倾向(即通常所谓“用事实说话”),或者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观点立场,引导舆论。
(4)新老媒体互动构建舆论新格局
①老媒体是指传统的三大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是指以电脑、手机为主要终端的互联网。
②陕西周老虎事件、山西黑煤窑事件、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报道中新老媒体联手,互相配合,互相呼应,两大舆论场融合在一起,造成强大的舆论声势。
③新老媒体联动,形成了舆论新格局。舆论有其全新的特点:草根性、突发性、鲜明的指向性、声势壮、影响大。
④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互动
主流媒体、主流媒体网络版舆论、微博、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