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东亚封建国家的发展
2.1 复习笔记
一、唐代中国的高度文明
1概况
(1)唐代(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政治开放,文化辉煌的封建王朝。
(2)唐朝是当时东亚文明的核心,与各国之间交流频繁,影响深远。唐朝不断向外输出商品、文化。国外的文化、商品输入唐朝,丰富了唐朝的文化。
2政治制度
(1)中央政权
①三省六部制
a.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凡军国政要于政事堂商议。中书省草拟诏书,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b.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下辖24司,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②御史台
御史台是中央最高监察机关,长官御史大夫,下辖3院:台院、殿院、察院,负责中央内外监察工作。
(2)地方政权
①全国划道为监察区,原10道,后15道。
②地方州、县两级制,县以下有乡、里(村)基层行政组织。
(3)法制体系
①637年修成《唐律》(贞观律)。共502条,12篇。
②高宗时长孙无忌等撰成《唐律疏议》,30卷,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完整的成文法典。
(4)教育体系
①中央设有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地方州县学校。
②科举由吏部主持,分为秀才、明经、进士等科,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为重要。科举制打破了选官的门第限制,扩大了选官范围,加强了中央集权。
3社会经济
(1)均田制
均田制,即在国家占有土地的基础上对百姓和官僚进行授田。
①年满18岁以上的男丁授田1顷,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工商业者减半。
②老年、孀妇、残废、僧道、尼姑等授部分,妇女、部曲和奴婢不授田。
③贵族按爵位和官职授田授予永业田,其永业田可以自由转卖,并免除赋税。
(2)租庸调制
租庸调是国家对农民的征课。每丁年纳粟(租)2石,服徭役(庸)20天,交纳(调)绢2丈。绢或布代替服役,称为“输庸代役”。
均田制和租庸调税法的实行,将农民和田地很好结合起来,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农业
①良田大量开发,生产工具改善。
②水利灌溉工程大量修建。
(4)手工业
①手工业种类繁多,工艺高超。以纺织、冶铸、瓷器最发达,堪称世界一流。
②唐代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大,技术精。供给统治阶层为主,作为商品流通为辅。
③农民的家庭副业和私人手工业作坊,以作为商品流通为主,但技艺粗糙。
(5)商业
①农业手工业的发达,促进了商品交换的活跃。
②城市和村落贸易繁盛。
③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商贸的繁荣。
4思想文化
(1)哲学
①经学及其代表人物
a.经学源于战国后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列为官方哲学。
b.魏晋南北朝时代,经学地位下降,唐代复兴。
c.孔颖达撰写《五经正义》,颁布全国,为经学的复兴和发展奠定基础。
d.韩愈是唐代经学大师,创道统说,主张天命论;文学上倡导古文运动。
③唯物主义思想家
a.柳宗元,主张“气”“势”之说,作品《封建论》。
b.刘禹锡,提出“天与人交相胜”的著名学说。
c.两人的唯物主义思想都不彻底,且后期被贬谪后都转向佛教寻求精神寄托。
(2)史学
①正史,唐修八史即《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和《北史》。
②确立新体史书
③史学理论著作
刘知几《史通》,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的著作,主张治史者必须具备才、学、识三长。
(3)文学
①唐诗
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多,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②词、散文和小说
a.词又称长短句,与音乐密切结合,有一定的词牌。
b.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即新散文体)运动。韩愈的《原道》、《原毁》,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永州八记》等,都是新散文的佳作。
c.小说主要以唐传奇为主,作品有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
(4)艺术
①音乐舞蹈
a.唐“十部乐”。后分为坐、立两部。
b.唐舞分为健舞和软舞。健舞姿势雄健,如《秦王破阵乐》,软舞姿势柔软优美。
c.玄宗时创设我国第一所综合性艺术学院——梨园。
②绘画
③雕塑
a.雕塑艺术以泥塑(敦煌千佛洞)和石雕(洛阳龙门石刻)最为精彩。
b.雕塑人才济济,杨惠之有“塑圣”之称。
(5)科学技术
①农业技术
a.在北方人们按不同季节进行深耕或浅耕,并注意整地和除草,实行轮作制。
b.在南方采用耕一耙一耖为中心耕作方法,实行插秧制,一年三熟或稻麦轮作。
c.生产工具改进,如 “江东犁”、耙、耖、钐刀等。
d.灌溉技术提高,发明了连筒、桶车、筒车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
②手工业技术
a.手工业技术高超,织染、制瓷、冶铸等部门的技术成就最突出。
b.纺织业种类和花样繁多,工艺精湛,很多被列为朝廷贡品或销往国外。
c.制瓷业技术先进,如青、白瓷和唐三彩。
c.铸造业发明金银合铸法切削、抛光、焊接、铆、镀等工艺,技巧纯熟。
③天文学
a.张遂(一行和尚,683~727年)
发现了恒星移动的现象,比西方早了将近千年;测算地球子午线(经度)的长度;编著《大衍历》,对我国古代历法研究影响深远。
b.李淳风
创制“浑天仪”。
④数学
a.唐初王孝通著《缉古算经》,提出了三次方程式的正根解法。
b.李淳风《算经十书》被政府审定为通用教材。
⑤医学
a.孙思邈(581~682年)著有《千金方》,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被尊为“药王”。
c.苏敬主修的《唐新本草》是中国及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定的药典。
⑥雕版印刷术
a.636年刻印的长孙皇后《女则》,是中国最早的雕版印刷书。
b.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敦煌千佛洞的《金刚经》和晚唐墓穴的《陀罗尼经》。
⑦建筑
a.长安全城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三个宫殿区居城中央,以中央朱雀大街为中轴线,纵横街道形成十分整齐的棋盘形网络。
b.长安大雁塔由玄奘亲自设计,于652年(永徽三年)建成。塔身呈方形,高64米,分7层,为密檐楼式建筑。
二、新罗统一后的朝鲜
1新罗封建制度的发展
(1)封建制度的巩固
①集权统治
a.中央参照唐朝建立了较完备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体制。
b.地方分九州,下设郡、县、乡或部曲,长官由国家任命。另设五小京。
②俸禄制度
687年,实行禄邑制,国家授予官吏收租地,作为禄邑,官吏效忠于专制君主。
③土地制度
722年,实行丁田制。
a.对16岁以上良民授口分田和永业田。前者限本人使用,后者由子孙继承。
b.受丁田的农民,以谷物纳地租,以布匹或其他手工业品纳贡品,并负担徭役。
④教育制度
提倡儒学,设国学、开科举。以科举选官代替门第选官,加强中央集权制。
(2)社会经济
①农业
a.扩大水利灌溉工程,促进水田农业发展。
b.旱田作物的种类和产量增加,如小麦、大麦及桑、麻等。
②手工业
a.官营手工业产品种类多,技术高超。
b.采矿和冶炼业发达。
③商业
a.行政中心作为商业中心,如首都庆州、五小京和各州首府。
b.对外贸易对象如唐朝、日本。输出绸缎、毛皮、人参等;输入书籍、文具和奢侈品。
2新罗王朝的衰亡
(1)主要原因
①大封建主的土地兼并和高利贷风行,丁田制的破坏和农民的破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②大贵族争权斗争的激化和中央集权制愈益衰弱。
(2)直接原因
9世纪以来,全国大起义频发,如梁吉起义(推动了高句丽的建国)和甄萱起义(推动了百济的建国)。
(3)新罗灭亡
935年,新罗敬顺王向高丽投降,新罗王朝灭亡。
3高丽王朝的集权统治
(1)政治制度
成宗时期(982~997年)实行政治改革,确立了一套新的封建集权统治体制。
①中央机关
三省六部是国家的中枢机关,中央设门下省、尚书省和三司省,长官称文班。尚书省下设六部。
②地方行政
a.全国分置十道和十二州,节度使为道长官。
b.道以下设府、郡、县、村等,县以上的长官由中央任命,村吏从豪绅中选任。
c.另有乡、所、部曲等特别行政单位,为“贱民”居住区。
(2)军事制度
①高丽王朝实行府兵制。
②全国设常备军,地方军由节度使统制,中央军属二军六卫,其高级将领称武班。
(3)检察和教育制度
①成宗时扩充作为检察机关的御史台,创建大学——国子监。
②强化科举制,实行复试制。
(4)土地和赋税制度
976年,国家颁行“田柴科”,即将部分土地和山林按等级分给文武百官和士兵。
①文武官员按“人品”(身份)科田。士兵给田15结。
②田柴科是国家对收租权的授予,不准世袭,“功荫田柴”除外。其余土地作为公田,租佃给农民耕种并征收租税。
③田柴科的实行,确立了国家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限制了官僚贵族的土地兼并,也确保了国家的税源,成为专制集权国家的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4生产发展
(1)农业
①鼓励农民垦荒,扩大耕地面积。
②建立义仓制度,限制地方官吏和高利贷者。
③鼓励农民从事副业生产。
(2)手工业、商业
①首都开城是全国最大的市场。地方有交换中心乡市。
②高丽王朝初期,大米和布匹是交换的主要媒介,到11世纪后期,货币流通普遍。
③对外贸易很发达。如与宋朝,输入品主要是绸缎、瓷器;输出品有人参、毛皮。
5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农民起义
(1)社会矛盾激化
①内部斗争加剧
外戚李资谦擅权,武人专政,统治阶级内部争权斗争频发。
②田柴科制衰落
土地兼并严重,田柴科无法实行,阶级矛盾激化。
(2)农民起义
①南方
1176年1月,亡伊、亡所伊率领南方人民大起义,是人民起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②西北
城市、贫民大起义,以妙香山为根据地,由于起义军内部分裂,起义遭致失败。
③奴隶、贱民大起义
a.1198年,首都开城万积等人领导奴隶,目标是“不使三韩再有贱民”。
b.1200年,晋州公私奴隶起义。
6外族入侵与高丽王朝的灭亡
(1)契丹入侵
①993年,契丹进攻高丽,爱国将领徐熙奋起抵抗。
②1011年和1018年,契丹先后两次入侵高丽。
(2)金的入侵
1127年,金挟灭宋之威,迫使高丽国王称臣纳贡。
(3)蒙古入侵
①1231年,蒙古借口使臣被杀,大举入侵高丽,统治者接受屈辱和约。
②1232~1259年,蒙古因高丽杀死其达鲁花赤实行报复,5次大举侵略朝鲜,迫使高丽接受蒙古监督国政,进贡并以王子入质。
(4)高丽灭亡
1392年,李成桂废恭让王自立,1396年改国号为朝鲜。高丽王朝灭亡。
三、日本
1大化改新
(1)改革内外环境
①经济发展
铁器普及,技术革新,粟、麦开始种植,灌溉技术改进,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加。
②文明进步
7世纪,儒学、汉字和佛教等精神文明在社会上特别在上层社会广为流行。
③部民制动摇
生产发展,部民制动摇,政府和贵族失去了对部民的控制,财政收入减少。
④东亚形势的变化
a.唐朝高度发达的中央集权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b.新罗驱逐了日本在朝鲜的侵略势力,威胁着日本的盟国百济。
⑤社会危机加剧
土地兼并严重,战争不已,人民大量逃亡。
(2)圣德太子改革
以摄政圣德太子(593~621年)为首的日本统治者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而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
②改革内容
a.以儒、佛思想完善神道机能,建立天皇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b.603年,模拟中国官阶制,制定“冠位十二阶”。
c.604年,又制定“宪法十七条”,作为贵族和官员必须遵守的政治规范。
d.607年,遣隋使请求“藩属”,并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和技术。
e.鼓励佛教,兴建寺院。
③评价
a.以文化精神方面为主,没有触及部民制基础,受贵族豪强阻碍,设想无法实现。
b.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日友好邦交的基础。中国文化的输入,为大化改新准备了必要条件。
(3)大化改新
646年元旦,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①改革的背景
a.日本留学生回国后,积极倡导以唐朝为典范,实行政治改革。
b.645年,中大兄皇子发动政变,消灭苏我氏家族势力,扫除了改革障碍。
②改革的内容
a.废除皇室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收归国家。对高官贵族赐予食封。
b.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京师和地方行政机构,设关塞,置职官。
c.造户籍、计账,施行班田收授法。
d.改革租税制度,施行租庸调新税法。
③改革的发展
a.664年,保守派利用日本白村江之战的失败,迫使天皇恢复贵族部分土地和部民。
c.与天智天皇失和,大海人皇子被迫出家,保守派掌权。
d.672年,大海人在东国造反,史称“壬申之乱”。“壬申之乱”是改新派和保守派最后一次决战。大海人获胜,即位为天武天皇(672~686)。
④改革的完善
大海人即位后,确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
a.废除私地私民制,改革食封制,作“八色之姓”,扩官阶为48阶。
b.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民生产。
c.“飞鸟净御原令”“大宝律令”,标志着大化改新的完成。
⑤改革的影响
a.大化改新是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在遣唐留学生的影响和支持下,以唐代集权制国家为典范,为建立天皇中心主义的律令制国家而进行的政治体制的改革。
b.废除部民制代之以班田收授制,为新国家奠定基础,从而改变政权性质,使之成为为新的封建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
c.把广大部民(农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下解放出来,作为公民授予口分田,负担一定的租庸调,提高生产积极性。
d.改新确立了律令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把氏族豪强改造成为律令制国家服务的官僚,削弱了他们的传统特权,限制了他们争夺土地和人民的斗争,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
2律令制国家的结构
(1)律令制
律令制是指以律令作为国家基本法制体系。律令是国家的基本大法,它规定国家制度、政治体制和国民的权利义务,是新兴封建主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和统治工具。
①701年,日本参照中国律令制编成第一部律令法典《大宝律令》,确立了律令制国家法的基础。
②718年,进一步修订为《养老律令》。
(2)身份制度
将全国人民划分为良民和贱民两大等级,并以此作为律令国家的基本秩序。
①良民
良民包括皇族、贵族和平民(主要是农民),属于公民,即自由民。
②贱民
贱民分为陵户、官户、家人、公奴婢和私奴婢五类,统称“五色贱民”。
③二者间的关系
良贱之间界限森严,两者不准通婚。奈良末期,良贱身份制渐趋瓦解。
(3)土地制度
施行土地国有原则和班田收授法。
①普通良民的授田和徭役
a.良民授口分田并承担徭役,口分田6年一班,死后归公,按户分宅地和园地,这种土地分配方法,称为班田收授法。
b.口分田限终身使用,可出赁,限期1年。宅地和园地为私有,自由支配。
c.山林池沼等地属公有,良民可以自由利用。
b.良民按口分田缴纳田税,每段地缴纳稻谷2束2把。
e.成年男子承担庸调和杂徭。庸为岁役,正丁每年10天,次丁减半;调为贡税,主要是绢、丝、棉等物;杂徭是地方对成年男子征课的劳役,正丁60天,次丁30天,少丁15天。
②上层良民的授田
a.职田
职田是国家给予各级官吏的禄田,所有权属于国家,官吏只享收益权为俸禄,称为食封。被其剥削的农民称为封户。职田只限于官吏任职期间,死亡或罢官后收公。
b.位田
位田是授予五位以上贵族的封地,位田终身占有,除位或死亡后收公。
c.功田
功田是授予功臣的土地。功田分四等,大功永世所有,上功传曾孙,中功传孙,下功传子。
d.赐田
赐田是天皇赐予个别贵族官僚的不附任何条件的私有地。
③班田制的影响
a.班田农民所体现的生产关系是律令制国家的基本生产关系,它规定和制约着律令制国家的阶级性及其特征。
b.班田农民则作为国家的佃户固定在分地上,既对分地拥有使用权,又必须承担租庸调和杂徭等赋役。班田制就是国家以班给口分田为条件而确立起来的封建剥削关系。
3律令制国家的发达
(1)背景
①律令制国家把原来占有土地和部民的各级氏姓贵族改组为律令制国家的官僚,把削弱了贵族豪强的特权,提高了天皇中央政府的权威。
②把广大部民定为良人并授予口分田,改善其地位,奠定了律令制国家繁荣的基础。
(2)发达表现
①国势加强
a.新都平城京的营造
平城京仿唐都长安建造,规模宏伟。以平城京为中心开创了盛极一时的奈良时代。
b.版图的扩大
东北:征服虾夷,设置出羽国,增设多贺城。西南:征服九州南部,继萨摩国增置大隅国。
c.交通的整备
以首都平城为中心,开辟通往全国的道路,设置驿站,形成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络。
d.外交的加强
积极发展对唐关系,多次派遣唐使。与新罗以及当时的渤海国亦都有外交和商业的往来。
②农业发展
a.鼓励人民垦荒
第一,723年颁布垦田“三世一身法”,凡新掘沟渠而开垦的田地准予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予终身占有。
第二,政府对垦田收获杂谷3000石以上的人进行授爵。
b.生产技术的进步
铁制农具普及,农业技术进步,奖励耕种旱田,农业生产力大为提高。
③手工业进步
a.私营手工业
由于政策的缘故,丝织业、盐铁业优先发展。
b.官营手工业
作坊、工具和原料等由官府提供,官员监督生产,产品为官府所有;工人分为品部和杂户,品部属良民,杂户属贱类。
④商业活跃
a.平城京设东西两市,交换手段主要以米、布为媒介。
b.708年开始铸造货币,称为“和同开环”,至平安中期各种货币统称“皇朝十二钱”。
c.地方上有定期集市,商人多为行商,大多兼营农业或手工业。
4律令制国家的动摇
生产力的提高,土地国有制原则受到挑战,律令制国家逐渐向领主制的分权制演变。
(1)沉重的赋役
①租庸调三种赋税占口分田的1/5,所余只能勉强维持一家的口粮。
②各种杂徭和兵役极其繁重。
(2)高利贷猖獗
①官府和贵族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把稻谷贷给农民,秋后本利齐收,称为“出举”。
②官府强迫借贷,“公出举”成为一种变相的捐税。
(3)土地兼并严重
①贵族豪强利用“三世一身法”大肆兼并土地。
②743年,政府颁布“垦田永世私财法”,公开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4)庄园制发展
庄园制的发展加速了律令制国家的解体。
①自垦地系庄园
初期庄园大都是开发领主建立起来的庄园,称为自垦地系庄园。庄园免除捐税,拒绝地方官吏对其庄园行使行政权。
②寄进地系庄园
一般开发领主为获得特权,把自己的庄园寄进给中央贵族或寺社,接受寄进的贵族称为领家。领家再把庄园寄进给更有势力的摄关家等权门贵族,称为本所。一般的开发领主须向领家、本所缴纳一定的年贡,自己则保有实际的领主权。这种寄进关系的庄园,称为寄进地系庄园。
5摄关和院政
自794年迁都平安京,至1185年镰仓幕府成立,是日本由律令政治向武家政治的转换时期,史称平安时代。
(1)摄关政治
①大化改新的功臣中臣镰足死时,天智天皇赐姓藤原氏。从清和天皇起,藤原家历任摄政,天皇长大亲政后则改任关白,这种例行的政治体制,称为“摄关政治”,藤原氏家族被称为“摄关家”。
②藤原氏是朝廷最有势力的权门势家,掌握着地方国司的任免权。地方领主纷纷争向摄关家寄进庄园以求荫庇,由此藤原氏一族成为全国最大的庄园领主(本所)。寄进地系庄园是摄关政治的经济基础。
(2)院政政治
①白河天皇将皇位让给崛河天皇,自己出家为僧,称为法皇(上皇),另立院厅,继续执政40余年,奠定了院政基础。此后,鸟羽和后白河天皇以上皇身份行使院政权,称为院政(1087~1191年)。
②院政出现后,摄关政治衰落,但仍不能恢复律令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和天皇的至高权威。
(3)武家政治
①知行国制度
11世纪下到12世纪,为抑制庄园公领制,朝廷实行知行国制度。
a.知行国(封国)制度把某国的支配权授予皇族、公卿等,准其享有该国租税课役等的收益,受封的知行国主大都另派子弟或近臣赴封国代行国务。最初旨在抑制公领私有化,结果却强化了公地私领化和庄园化。
b.知行国制最初源于上皇、女院等院宫分国制,12世纪扩展到公卿贵族和寺社,知行国制普遍发展起来,知行国主也逐渐变成世袭。
②新兴武士
a.13世纪初,庄园发展,地方豪强为保护庄园,将其家族和仆从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其成员称为“武士”。
b.新兴武士不仅是豪族的武装力量,也是中央朝廷和摄关家争取和依靠的重要力量。武士势力迅速成长,甚至凌驾于中央权力之上。
6镰仓幕府的统治
(1)幕府的建立
①11世纪形成桓武天皇的后裔平氏(桓武平氏)和清和天皇的后裔源氏(清和源氏)两大武士集团。
②1167年,平清盛升任太政大臣,幽禁后白河天皇。平清盛死后,平氏势衰。
③1185年,关东源氏击败平氏。1192年,源赖朝当上“征夷大将军”,在镰仓设立将军幕府,开始武家政权镰仓幕府(1192~1333年)的统治时代。
(2)幕府的统治
镰仓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名义上将军由天皇任命,实际上天皇朝廷只是象征性的传统中央政府,而以将军为首的幕府则是真正的中央权力机关。
①将军、大名和地头
a.幕府将军执掌全国政治、军事和司法大权;
b.各国(省)和各地庄园派武士担任守护和地头,守护是各国的军政长官,地头负责庄园的土地管理、年贡征收以及警卫和治安。随后守护和地头成为武士领主,即守护大名和地方土豪。
②“御家人制”
a.将军和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作为将军的家臣,尊称为“御家人”。
b.将军对家臣(御家人)赐予官职和土地并保护其既得权益,称为“御恩”。家臣对将军效忠,承担纳贡和军役,称为“奉公”,即“御家人制”。
③“承久之乱”
1199年,源赖朝死后,其岳父北条时政乘机夺权,北条氏控制幕府,造成内讧。1221年,京都朝廷发动战争,企图废除幕府,结果失败,史称“承久之乱”。
④“评定众”和“贞永式目”
a.幕府加强对京都朝廷和幕府的控制,1225年设置“评定众”,由有势力的御家人参加,协议决定重要政务,形成以执权为首,以北条氏为中心的封建军事贵族专制政权。
b.1232年,制定“贞永式目”五十一条,不仅是武家法规,同时也适用于整个社会,稳定社会秩序。
(3)幕府的衰落
①13世纪下半叶,日本遭受蒙古侵略,损失严重。西部武士负担大量战费,立下战功。战后幕府却借故不予补偿,双方矛盾加深。
②随商品经济发展,守护大名日益强大,企图夺取幕府的领导权力。
③幕府为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对人民的榨取,阶级矛盾激化。13世纪末,起义不断爆发,镰仓幕府统治开始动摇,日趋衰落。
7大化改新后的日本文化
(1)中日文化交流
①遣唐使入唐
a.吉备真备,用汉字偏旁创造日本民族文字——片假名。
b.空海,利用汉字行书体创造日本行书假名——平假名。
c.阿倍仲麻吕,即晁衡,精通诗文,官至御史中丞,73岁卒于长安。
②鉴真东渡
8世纪中叶,鉴真东渡日本,创立日本律宗佛教,传播了医药、建筑、书法等知识。
(2)奈良文化: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学习
①教育制度
a.仿效唐朝教育体制: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置博士、教授经学、律令等科目。
b.吉备真备和空海创造了日本假名文字,便利了文化的发展。
②诗歌
a.著名汉文诗人有如粟田真人、吉备真备等。
b.8世纪中叶编成的汉诗集《怀风藻》,描写宫廷酒宴或行幸等。
c.8世纪中叶大伴家持主修《万叶集》,是日本古代和歌名著,用汉字音训表音。
③史学
效仿中国“官修正史”的做法,编修国史和地志。
a.712年,太安麻吕编成《古事记》,是日本第一部古代史著作。
b.720年,舍人亲王修成《日本书纪》,上自神代下至持统天皇,以天皇历史为中心。
c.平安时代,又编成《续日本书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文德实录》和《三代实录》等史书,与《日本书纪》合称《六国史》。
④佛教
中国佛教各宗传入日本,佛教获得很大发展。如东大寺、唐招提寺、法隆寺。
⑤小结
奈良文化于天平年间达到全盛时期,又称天平文化,基本特色是:天皇和国家本位主义的政治倾向,贵族中心的都市文化,佛教中心的艺术以及唐朝文化风格的强烈影响。
(3)平安文化: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融合
①文学
a.和歌出现了六歌仙、《古今和歌集》以技巧、文笔著称,称为“古今调”。
b.著名的小说有《竹取物语》、《伊势物语》、《源氏物语》等。
c.日记和随笔以《土佐日记》和《枕草子》为代表,前者是土佐国司任期终结回京途中写的日记;后者是包括300篇不同题材的文集。
②绘画
与前期的唐绘(中国画)不同,出现了大和绘(日本画)。
③书法
出现了日本风格的书法家,如小野道风、藤原行成、藤原佐理,与早期的唐风书法家嵯峨天皇、空海、橘逸势(合称“三笔”)对称“三迹”。
④小结
平安时代,日本逐渐摆脱了对唐朝文化的简单模仿,两种文化相融合,以表现日本风格为主,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国风文化。
(4)镰仓幕府文化:日本文化以武士风尚为主
①思想文化
朱子学宣扬封建伦理纲常符合日本武家思想要求,宋代理学和禅宗佛教发展起来。
②文学
a.战记小说繁荣起来,如《保元物语》、《平治物语》等。
b.出现了新型的连歌,近似汉诗的联句,不受和歌限制,室町时代发展为长连歌。
③建筑
a.寺院建筑
出现了天竺式(东大寺的南大门)和唐式(禅宗的伽蓝)。
b.住宅建筑
出现了“武家造”,是一种有防御设备、样式别致的武家住宅。
④绘画
以佛教绘画为主,如阿弥陀来迎图、十界图等。
⑤小结
镰仓以后,日本文化以反映武士的生活风尚为主要特色。
四、越南
1越南封建国家的发展
(1)李朝越国的建立
①10世纪以前,越南是中国的藩属,中国文化推动了越南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939年,越南将军吴权击败南汉军队,越南摆脱中国的统治成为独立的国家。
③1009年,李公蕴夺取政权,建立李朝大越国,定都升龙(今河内),越南统一。
(2)李朝越国的统治
①政治制度
a.中央设立文武两班,文班以辅国太尉(宰相)为首,武班以枢密使为首。
b.地方为24路(府),路以下设州,州以下设县、乡、甲。
c.中央设禁军,各路(府)驻有地方军。男子18至60岁由政府登记,轮流服役。
d.1042年,编成越南第一部成文法刑书。
②土地制度
a.土地为国王所有,分封贵族、功臣的拓刀田;寺院的寺田;公社土地和农民私有地。
b.封建主用佃农及家奴耕作;王室土地由战俘、奴隶耕作;农民纳税负服役。
c.土地买卖增多,打破了拓刀田不的准世袭或转让,土地兼并和大土地制迅速发展。
③经济
a.农业
轻徭薄赋,禁杀耕牛;开凿沟渠,修堤筑坝,以利灌溉;加强农业垦殖,扩大耕地。
b.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为宫廷和官府服务;私人手工业规模小,且受种种限制,很难发展。
c.商业
主要与中国、暹罗及南洋诸国通商,商贸多由国家垄断。
(3)陈朝越国的统治
1225年,李朝女皇让位于其丈夫陈日煚(jiǒng),开始陈朝(1225~1400年)统治。
①鼓励农民垦田,开通沟渠河道,发展水利灌溉。
②放宽对工商业控制,私人工商业者增加。
③1226年,陈太宗统一货币,货币地租渐行。重要的工商业仍由国家控制。
2越南的扩张和蒙古的入侵
(1)越南的扩张
①占领占婆(占婆古称“林邑”,商业发达,地理地理位置重要)
a.982年,前黎朝侵略占婆。占婆被迫迁都佛誓城。
b.1044年和1069年两次进攻占婆,吞并布政、地哩和麻令。
c.13世纪后期,越南迫使占婆割让乌、厘二州,并成为越南的藩属。
d.越南逐步蚕食占婆南部各州,17世纪完全合并占婆。
②入侵老挝
多次侵略其西邻老挝,占领莒隆等地区。1334年,陈朝征老挝。
③与宋朝的战争
宋神宗时期,越南趁机入侵中国广东、广西一带地区。宋神宗任命郭逵为招讨使,并约占婆、真腊共攻越南。郭逵于富良江大败越军,取得胜利。李仁宗奉表乞降。
(2)蒙古的入侵
①1258年初,忽必烈从云南大理入侵越南,攻陷首都升龙,越南纳贡屈服。
②1284年,蒙古再次进攻越南,越南将领陈国峻领导军民奋勇抵抗,力挫蒙古军。
③1287年,蒙古第三次入侵,在白藤江受挫于陈国峻,统治者懦弱,进贡“赎罪”。
3后黎朝时期的越南
(1)后黎朝的建立
①14世纪末,陈朝宰相黎季犛(li)废陈氏少帝自立,国号大虞,改姓胡。
②1406年,明朝以胡氏杀害陈朝王子为由对越出兵。1407年,消灭胡氏政权,占越南北部,置交趾布政司。
③1418年,黎利起义反明,明朝镇压失利,1427年,双方议和,交趾布政司撤销。
④1428年,黎利建大越国,都河内,史称后黎朝(1428~1789年)。
(2)后黎朝的统治
①强化集权
a.中央设6部,全国分为12道,下设府、州、县、社,道长官由国王任命,掌军事、政治和司法大权。另设监察御史监督各道。科举任官。
b.编纂《洪德法典》,国王权力高于一切。
②促进农业生产
a.1430年,施行“均田法”,规定官吏和军民占田等级和数额。
b.政府使兵士归田,增加劳动力。
c.疏浚河道,修筑堤坝,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③发展工商业
a.朝廷立“百作诸局”,制造兵器和奢侈品。
b.首都河内是工商业中心产品行销各地。
c.民间手工业出现专业化倾向,手工业行会出现。
d.国家统一度量衡,铸造货币。
e.与中国及东南亚各国贸易往来。
(3)后黎朝的衰落
1470年,黎圣宗并占婆北部入越南,置广南道,征服老挝,成为中南半岛上最强大的国家。16世纪初,越南走向衰落。
五、儒学和佛教在东亚的传播
1儒学在东亚的传播
(1)儒学的概述
①儒学的主要内容
儒学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传统伦常。其思想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封建秩序,备受统治阶级尊崇。
②儒学的流派和发展
a.汉代,以董仲舒和刘歆为代表的今、古文经学。
b.魏晋,王弼、何晏为代表的玄学。
c.唐代,韩愈捍卫儒家正统的“道统”说。
d.宋明时代,出现了兼取佛、道思想的程朱派和陆王派的理学。
e.清代,出现汉学和宋学之争,以及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
f.“五四”运动前后,西学发展,儒学衰落。
③儒学的地位
a.儒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地位重要,是思想统治工具,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
b.儒学在东亚世界占有重要地位,儒学在周边国家的传播,对其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2)儒学对朝鲜的影响
①三国时期
统治阶级重视儒学,视其为维护秩序、加强王权的思想武器,采取措施推动入学传播。
a.高句丽于372年设立太学,传授儒家学说。
b.百济于4世纪建立儒学教育制度。
c.新罗统一后,在中央立国学,传播儒学。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如强首、崔志远。
③高丽王朝
a.在首都开城设国子监,在地方设乡校。
b.958年,高丽举行科举,把儒家经典列为主要科目。
④李朝时期
a.官学系统,中央设成均馆和四学,由中央直管,地方设乡校,国家提供经费。
b.私学,各地创办的私塾或书堂,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c.科举选官考试须经三榜,分文、武两科。文科考试科目有儒家经典以及有关现行政策和汉诗;武科考试科目除兵学外,也考儒家典籍。
(3)儒学对日本的影响
①5世纪以前,儒学由百济的阿直岐、王仁传入日本。
②继体天皇时期(507~531)要求百济定期向日本传授儒家思想,儒家迅速发展。
③圣德太子制定“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多次向中国派遣使节和留学生,摄取中国文化。
④大化改新时期,701年《大宝律令》设“学令”,规定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各置博士、助教,招贵族子弟,授以儒家经典;701年,日本开始祀孔,768年,尊孔子为“文宣王”。
⑤南北朝时代,程朱理学传入日本,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⑥德川时代,为适应封建专制统治,儒学(朱子学)达到极盛。
a.儒学被规定为官方哲学,成为德川幕府的正统思想体系。
b.藤原惺窝著《假名性理》,最早用日文宣传理学。其《四书五经倭训》,是日本第一个根据朱注用日文字母训读《四书五经》的儒学家,视为日本“朱子学之祖”。
c.林罗山提出“天人相关”、“天人合一”,认同“上下贵贱之别”。
(4)儒学对越南的影响
①东汉末年,越南燮游学洛阳,研究《左传》、《尚书》等典籍。
②10世纪,越南独立,典章制度取于中国。科举选官,以诗、赋、经义为考试内容。
③13~14世纪之交,越南人以汉字为素材,创制越南民族文字——“字喃”。
④宋元时期,越南刊刻儒家经典和汉译佛经,出现明经的儒家学者。
2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1)佛教的传播方向
佛教发源于印度次大陆,后经南北两个方向向外传播。
①南传佛教以小乘为主,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国,经典属巴利文系统。
②北传佛教以大乘为主,流传于中国、日本等,其经典属汉文系统。其中西藏传入的佛教经典属藏文系统。
(2)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①汉朝时期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桓帝时,洛阳成为佛教传播中心。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
a.各种佛教经典翻译、佛学研究空前发展,名僧辈出。
b.各种经师、律师、论师蜂起,形成许多学派。
c.统治者积极推动持佛教发展,广修寺院佛窟(敦煌千佛洞、大同云冈、洛阳龙门)。
③隋唐时期
统治者采取儒、佛、道三教并用方针,佛教臻于鼎盛。
(3)中国佛教的宗派
①中国佛教八大宗派
②喇嘛教
喇嘛教是主要流传在西藏地区的藏传佛教,是大乘密宗与苯教长期相互影响形成的。
a.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信仰佛教,建寺译经,佛教在西藏传播。
b.13世纪后期,元朝扶植上层喇嘛掌握西藏政权,确立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
c.佛教吸收了苯教某些思想和仪式,形成了以大乘密宗为主的“藏密”。
(4)佛教的中国化
①佛教不断地吸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使其自身更适应中国社会现实。
a.中国佛教宣扬戒、孝合一说,即把儒家倡导的孝作为佛教戒律,宣扬行孝修福。
b.佛教把儒家的人性论和佛性加以调和,形成心性之学。
c.佛教还吸收一些老庄自然主义和仙家方术等。
②儒、佛、道三教融合形成互补,更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③宋明以后,理学发展,佛教虽衰落,但其思想影响一直存在。
3佛教在朝鲜的传播
(1)三国时期
4世纪以后,中国佛教传入朝鲜,佛教在统治者的扶持下得到快速发展。
(2)统一新罗时期
①新罗统一后,定佛教为国教,佛教在朝鲜各地广泛发展起来。
②7世纪后,不少僧侣赴中国求法,回国后创新罗五教,8世纪形成禅宗系统的九派。
(3)高丽王朝时期
①积极扶植佛教,广建寺院,兴建法王寺等,王城(开京)几乎成为一座佛教城市。
②设立僧科,由国家授予僧侣宗教职称,给予田柴科。
③高丽王室派王子或王室宗亲出家为僧,担任僧科要职。
(4)李朝时期
佛教日趋衰落,但佛教思想影响十分深远,渗透到朝鲜古代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
4佛教在日本的传播
(1)早期文明时期
①552年,百济遣使向日本献金铜释迦像及佛经等,是佛教传入日本的最初记录。
②587年,反佛派物部守屋败亡,佛教得到合法的公开传播。
(2)圣德太子摄政时期(593~621年)
圣德太子和苏我马子等积极扶持和发展佛教,“十七条宪法”强调“笃敬三宝”,广建寺院,佛教迅速发展。
(3)律令制国家时期
①大化改新后,中国佛教各宗传入日本,形成日本南都六宗。
②大化改新后,佛教被纳入国家公务中,佛教变成官方宗教。
③圣武天皇崇奉佛教,营建国分寺、东大寺、唐招提寺等著名寺院,药师佛信仰盛行。
(4)摄关政治时期(876~1086年)
①密宗为空海留唐回国后所创,主张“三密加持”。
②天台宗由日僧最澄所创,强调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修心成佛。
(5)镰仓时期(1192~1333年)
①佛教革新
武士争斗引发的战乱,使得以宗教安身立命的要求更为强烈。以往的佛教偏重哲学的研究,僧侣贵族化,腐败严重。在这种背景下,佛教革新,出现新教派。
②禅宗的兴起
a.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荣西和道元先后把南禅宗的临济宗和曹洞宗传入日本。
b.禅宗简明通俗的教理适应各阶层的要求,其护国论思想更适合幕府的要求,幕府先后营建寿福寺和建仁寺,为禅宗传法。
c.禅宗融合台、密二宗,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佛教。
③净土宗的发展
a.推古朝时期净土早由中国传入日本,重视礼拜、诵经。
b.12世纪末,源空(法然)革新净土信仰,开创日本净土宗。
c.源空死后,净土宗分裂为若干流派,其中最重要的是净土真宗(一向宗)。
④日莲宗的传布
13世纪,原天台宗日莲革新天台宗,创立日莲宗(法华宗)。
b.日莲宗强调《法华经》及《妙法莲华经》。
c.并向幕府将军呈其所著《立正安国论》,要求独奉日莲宗。
d.日莲宗以身延山久远寺为总本山,分为日莲正宗、法华宗本门流、等宗派。
⑤小结
镰仓时代,佛教空前发展,名僧辈出,刷新教理,创立了一系列新的教派组织,佛教开始日本化,成为日本人的生活信仰。佛教的长期传播,极大丰富了日本人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