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阿拉伯帝国

4.1 复习笔记

一、伊斯兰教的产生

1阿拉伯半岛和阿拉伯人

(1)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西南端,东濒波斯湾和阿曼湾,西滨红海,南临阿拉伯海,北接叙利亚沙漠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总面积约320万平方公里。

阿拉伯半岛绝大部分为沙漠和草原地带。半岛内陆属于热带沙漠气候,酷热干旱,难于耕作;红海沿岸的平原和山地属于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闷热潮湿,向南雨量逐渐增多,适于耕作。

(2)阿拉伯人

阿拉伯半岛是闪米特人的故乡,阿拉伯人是闪米特人的一支。

在伊斯兰教兴起以前,“阿拉伯人”主要指居住在半岛北部从事游牧的贝杜因人,而不包括定居的南方阿拉伯人(塞白人)。伊斯兰教和兴起后,凡说阿拉伯语并出身于阿拉伯血统的人,皆为阿拉伯人。

近代的“阿拉伯人”泛指以阿拉伯语为本民族语言的民族,绝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

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岛、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以及苏丹等国家和地区。在土耳其、伊朗和赤道非洲也有少量阿拉伯人。

2伊斯兰教产生前的阿拉伯社会

(1)贝杜因人

贝杜因人是居住在半岛中部和北部从事游牧的阿拉伯人。

伊斯兰教产生前,贝杜因人的社会组织还处在原始公社末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骆驼和椰枣是阿拉伯人生活中的两大支柱。

社会处于无秩序状态。

社会分化、劫掠战争和无休止的血亲复仇战争。

a.贫乏的物质生活,使阿拉伯人时有衣食不周之虞,劫掠被视为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

b.各氏族、部落为争夺牧场、水源和牲畜等财物,经常发生战争。

c.伊斯兰教产生前夕,其社会内部发生分化,一些显贵家族、氏族长老和部落首领占有较多的牲畜和财物,开始役使奴隶或依附者。

(2)塞白人

概况

a.塞白人是居住在南部也门地区的早期阿拉伯人,早在公元前数世纪就建立了文明昌盛的塞白国家。

b.农业发达,公元前7世纪修建的马里布水坝是塞白人精于农业的重要标志。

c.擅长商业。也门地处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冲,是古代东西方商品的集散地,商业繁荣。沿商路兴起众多著名的商贸城市,如萨那、马里布、塔伊夫、麦加、麦地那等。

d.4~6世纪,北方的两大帝国拜占廷和波斯(萨珊王朝)以及东非的埃塞俄比亚王国,为争夺也门国际商路的控制权,进行持久抗争。南阿拉伯文明彻底毁灭,又回到半野蛮时代。

影响

塞白人创造的南阿拉伯文明,对阿拉伯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a.早期南阿拉伯人在半岛西南部开辟的南北交通大道及其从事的国际贸易活动沟通了阿拉伯半岛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打破了阿拉伯半岛与世隔绝的孤立状态,给阿拉伯社会带来了东西方的先进文化。

b.南阿拉伯的城市对于沟通阿拉伯半岛内部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阿拉伯统一民族的形成方面,也起着积极作用。6世纪后期,麦加成为阿拉伯半岛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伊斯兰教也在此产生。

(3)宗教

早期阿拉伯人信仰多神教,各氏族部落都有其崇拜的自然物和偶像。

犹太教和基督教传入半岛以后,部分阿拉伯人皈依犹太教或基督教。

一神教观念日益发展,至伊斯兰教产生前夕,具有一神教意义的“哈尼夫”运动扩展到阿拉伯各地。“哈尼夫”运动反对多神崇拜,提倡隐修,以求“与神合一”,穆罕默德受其影响。

3伊斯兰教的产生

(1)背景

6、7世纪之交,阿拉伯半岛正处于社会剧烈动荡和重大变革的时期。阿拉伯社会的各种矛盾,特别是阶级矛盾、氏族部落的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尖锐。麦加为矛盾的中心。

a.古莱西贵族控制城市议会组织——马拉而掌握麦加的统治权和宗教祭祀权,操纵商业贸易,形成新的商人贵族阶级。剥削和役使本氏族部落的贫苦成员,强迫弱小氏族处于依附地位,对他们强行征收贡金。阶级矛盾加剧。

b.6世纪时埃塞俄比亚和波斯的入侵,对也门和麦加的经济造成严重打击。同时,商人贵族把货币资本转为高利贷,盘剥贫苦人民。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了阿拉伯社会危机。

阿拉伯商人贵族阶级为巩固其统治,扩张土地,发展商业贸易,亟待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统治机构。民众渴望实现社会安定和美好的幸福生活。

(2)穆罕默德(约570~632年)

生平简介

a.出生于麦加古莱西部落哈希姆族的一个没落的商人贵族家庭,生前丧父,6岁丧母,由祖父和伯父抚养长大。

b.童年孤苦贫困。早年为人放牧,稍长随叔伯经商,据传曾到过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地,参加过部落战争。

c.约在25岁时与雇主富孀赫蒂彻结婚。随后一面从事商业贸易,一面进行新的宗教信仰的研究。

思想

尊奉独一的真主安拉,摈弃偶像崇拜。接受穆罕默德宣传的人日益增多,伊斯兰教产生。

(3)穆斯林和《古兰经》

穆斯林是指信仰伊斯兰教者,意为独尊安拉、服从先知的人。

穆斯林以《古兰经》为经典。《古兰经》规定了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教法、宗教义务和作为穆斯林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

《古兰经》不仅是伊斯兰教经典,也是阿拉伯国家关于宗教、政治、经济、军事和法律制度的经典。

(4)影响

伊斯兰教以一神崇拜代替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把阿拉伯各氏族部落团结在伊斯兰的旗帜下,从而为打破氏族部落之间的壁垒,建立阿拉伯统一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

伊斯兰教反对血亲复仇、近亲婚配和弃婴,禁止高利贷和赌博行为,提倡赈济贫民、宽待和释放奴隶,保护私有财产,并规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

4阿拉伯半岛统一国家的形成

(1)希吉拉

因伊斯兰教的发展直接威胁到麦加商人贵族的利益,故以苏非扬为首的麦加贵族,坚决反对伊斯兰教,采取各种手段迫害穆罕默德及其信徒,多次对穆斯林施加暴行,并将其逐出麦加。

穆罕默德和少数亲信于622年9月逃出麦加,迁往麦地那(原名叶斯里卜)。伊斯兰教称这一迁徙事件为“希吉拉”。17年后确定希吉拉为伊斯兰教纪元,并以迁徙这一年作为阿拉伯太阴历的岁首(公元622年7月16日)。

“希吉拉”是阿拉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对伊斯兰教的胜利和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

(2)乌马

穆罕默德迁到麦地那后,把从麦加迁来的穆斯林(称为迁士)和麦地那的穆斯林(称为辅士)组织起来,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乌马”,即穆斯林公社。

将叶斯里卜改称“麦地那·乃比”,意为“先知之城”,简称麦地那。

《麦地那宪章》为“乌马”的组织条例,共47条。

a.在公社内不分氏族部落,穆斯林皆以兄弟相待并互相援助;

b.公社内部禁止互相仇杀,如有争议须请神或先知予以调解;

c.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私人财产权,对非法侵害他人财产者,予以严惩;

d.为信仰真主受害或牺牲的人,全体公社成员必须为之复仇;

e.犹太部落在遵守宪章的条件下,准其维持原来的信仰,并和穆斯林一样受法律保护,等等。

穆斯林公社既是宗教社团,又是军事和行政组织,实际上是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在公社内,穆罕默德不仅是宗教领袖,同时也是政府首脑和军事统帅。后来的哈里发国家,即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

(3)壕沟之战

穆斯林公社建立以后,穆罕默德依靠穆斯林的支持,积极图谋发展和扩大伊斯兰教势力。

624年3月,穆罕默德率穆斯林武装袭击麦加古莱西贵族的商队,取得胜利。

627年,穆罕默德击败麦加贵族的联合军队,史称“壕沟之战”。壕沟之战的胜利,使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影响大增,附近的贝杜因部落纷纷皈依伊斯兰教。

(4)麦加的归顺

628年,双方议和,订立休战条约。麦加方面允许穆罕默德及其信徒每年有3天时间到麦加朝觐克而白。630年1月,穆罕默德率万名穆斯林武装进驻麦加。麦加的归顺标志着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胜利。至632年,阿拉伯半岛大体上归于统一。

二、阿拉伯人的扩张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

1初期四任哈里发及其扩张

(1)阿布·伯克尔(632~634年在位)

平息了各部落的叛乱,调节了穆斯林各派的关系,巩固了统治。向叙利亚发动了扩张战争,并成功地占领了加沙地区。

(2)欧麦尔(634~644年在位)

635年,分兵两路对拜占廷和波斯帝国展开全面进攻。

a.在雅穆克战役中大败拜占廷帝国,占领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极大地鼓舞了阿拉伯人的扩张欲望。随后挥师东进。

b.637年,卡迪西亚一战力挫波斯军队,占领伊拉克,后深入波斯腹地。642年,尼哈温战役彻底击溃了波斯军队,消灭了具有1200多年文明的波斯帝国。

640年攻入埃及。642年占领开罗,整个埃及纳入哈里发国家的版图。

(3)奥斯曼(644~656年在位)

继续进行扩张战争,先后征服呼罗珊、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以及北非的利比亚等地区。

奥斯曼当选为哈里发,倭马亚家族势力复兴。其统治具有明显的贵族专政性质,因而引起一些省区的暴乱。

以阿里为代表的反对派,逐渐形成新教派——什叶派,与奥斯曼奉行的逊尼派相对立,否认奥斯曼的权威。

656年6月,奥斯曼被刺杀。

(4)阿里(656~661年)

以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为首的倭马亚家族,拒不承认阿里政权。而拥护阿里的人不久发生分裂。一部分下层穆斯林脱离什叶派,另建军事民主派。

661年,军事民主派刺杀阿里。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乘机夺取了哈里发的权位,开创阿拉伯帝国。

2倭马亚王朝的建立及其扩张

(1)建立

穆阿维叶在大马士革建立倭马亚家族的哈里发政权,史称倭马亚王朝(661~750年)。倭马亚王朝旗帜尚白,中国史籍称之为“白衣大食”。692年,倭马亚王朝消灭了阿卜杜拉的反叛势力,巩固其政权。

(2)扩张

东线

664年,占领阿富汗首城喀布尔,然后挥师北上,侵入中亚。先后征服布哈拉、撒马尔罕等广大地区,直至帕米尔始为唐军(中国)所阻。另一支部队攻入印度河流域,占领信德。

北线

阿拉伯军队曾三次进攻君士坦丁堡,由于拜占廷皇帝的顽强抵抗而未能获胜。

西线

消灭拜占廷的北非驻军,占领从突尼斯直到摩洛哥的马格里布。越直布罗陀海峡进攻西班牙,征服了日耳曼人的西哥特王国。732年,穿越比利牛斯山,进攻法兰克王国,但为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所败。

(3)影响

初期四任哈里发和倭马亚王朝的两次大规模征服运动,为阿拉伯帝国奠定了疆域基础。到8世纪前半叶,阿拉伯帝国基本形成它的版图:东起印度河和帕米尔高原,西至大西洋的比斯开湾,南自尼罗河下游,北达里海和咸海南缘,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土地,是当时世界上领域最大的帝国。

三、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1倭马亚朝阿拉伯帝国的统治制度

(1)集权制

穆阿维叶作为哈里发,是政治、军事和宗教的最高首领,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他废止哈里发的选举制度,实行世袭君主制。

倭马亚王朝的集权主义是相对的,哈里发的权力远未达到东方专制君主的绝对独裁,其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各省总督和阿拉伯部落长老会议制约。

倭马亚朝阿拉伯帝国实质上是由许多部落、民族、宗教和阶级等集团组合起来的较松散的政治联合体,哈里发只是集团的共同首领。

(2)行政制度

中央

设各部大臣,辅佐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财政、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地方

a.全国分为9省,行省总督称艾米尔,由哈里发任命,掌全省军政大权,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税务官掌全省的税收,直接对哈里发负责。

b.行省的宗教首领由总督或地方法官兼任。大法官通常由宗教学者中选拔,除办理案件外,还负责管理宗教基金及孤寡的财产等工作。

c.省以下设县,县长由总督任命,报中央备案。

(3)城堡

阿拉伯征服者在征服的每一个省区,都在沙漠和农业的交界处建立一系列城堡,或利用原有的城市作为统治的据点。随后城堡发展为城镇,成为附近地区的商业中心。

首都大马士革地处东西方交通要冲,是国际商业贸易的总汇,交通便利,作为帝国的政治中心,适合于控制边远行省。

(4)交通和通讯的建设

统治者十分注意交通和通讯的建设,从大马士革到各行省和各城区都有大道相通,沿路设置驿站。

(5)文化政策

内容

a.鼓励非阿拉伯各族人民改宗伊斯兰教,并许诺与阿拉伯穆斯林享受同等待遇。

b.规定阿拉伯语为法定的官方语言。凡官方文件、官场交谈、教育和伊斯兰教用语,一律使用阿拉伯语言。

影响

促使帝国内部的一些民族逐渐阿拉伯化或伊斯兰化,扩大了阿拉伯人统治的社会基础,巩固了帝国的统治。

(6)土地

概况

a.阿拉伯帝国,除阿拉伯半岛外,绝大部分是拜占廷和波斯帝国的原来属地。

b.倭马亚王朝建立后,把所占领的拜占廷和波斯帝国的国有土地,王室和高级官僚贵族的土地以及无主地,作为战利品,一律没收,归以哈里发为代表的全体阿拉伯穆斯林所有。被征服的农民在缴纳赋税条件下,允许继续保有原来的土地。

卡塔伊

a.卡塔伊是哈里发赐予本家族成员及其他阿拉伯贵族作为地租的收入地,面积大小不等,一般为60~100加里布。

b.卡塔伊地主强制依附农民和奴隶为其耕作,收取高额地租,并享受国家给予的丰厚的年金。

c.卡塔伊也授予阿拉伯部落的普通农民,作为其生产和生活资料。

d.由于准许转让或买卖,后来变成私有财产。

达伊亚

达伊亚是指比卡塔伊规模更大的穆斯林私有地,倭马亚家族和总督等特权者都占有很大的达伊亚,其中最大的是哈里发的沙瓦非。

瓦克夫

瓦克夫是指清真寺和一些慈善机构占有的土地。瓦克夫不准转让、抵押或买卖。按伊斯兰教法规定,穆斯林占有的土地除缴纳宗教什一税外,免纳一切赋税。

(7)麦瓦利人和迪米人

麦瓦利人

麦瓦利人是改宗伊斯兰教的非阿拉伯血统的穆斯林。

a.倭马亚朝初期,哈里发为巩固其统治,曾鼓励被征服的各族人民改奉伊斯兰教,并许诺与阿拉伯人享受平等待遇。

b.哈里发政权巩固后,不再鼓励人们改奉伊斯兰教,对已经改宗伊斯兰教的麦瓦利也没有实现与阿拉伯人平等的诺言。除免纳人头税外,必须缴纳包括土地税在内的各种赋税,参加军队只能当步兵。

迪米人

迪米人是未改宗伊斯兰教而仍保持原来信仰的原住民。迪米人的社会地位低,必须缴纳包括土地税和人头税在内的一切捐税,且不能担任公职,也不得反对穆斯林。

(8)奴隶

伊斯兰教虽反对蓄奴制度,但在长期征服战争中,阿拉伯人仍然把大量俘虏贬为奴隶。

阿拉伯帝国的奴隶贸易兴旺。奴隶主要供权贵家庭使役,或在国家和大贵族的土地上从事兴修水利及采矿等繁重劳动。

阿拉伯帝国的奴隶,有相当部分是解放奴隶,即“释奴”。奴隶改奉伊斯兰教后并不能获得完全自由,而作为释奴依附于主人,为其服役。社会地位底下。

释奴多为有文化或有技艺的人。阿拉伯统治者利用他们从事工艺、文化教育、翻译以及行政事务等工作。

阿拉伯帝国尽管残留着相当数量的奴隶,但奴隶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是少数,而且奴隶劳动在整个封建生产过程中不占主导地位。

(9)经济

倭马亚王朝前期,农业发达,商业兴旺。政府从各类生产部门中获得大宗税收。但统治者没有把其用于发展社会生产,而是用于奢侈浪费。为穷奢极欲的生活需要,哈里发政府对人民横征暴敛。

2倭马亚王朝的灭亡和阿拔斯王朝的建立

(1)倭马亚王朝的灭亡

倭马亚政权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激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仇恨和反抗。帝国的各种社会矛盾重新高涨起来。8世纪前半叶,中亚、叙利亚和北非等地,到处爆发人民起义。

747年,波斯人麦瓦利阿布·穆斯林,以减轻赋税为号召,在波斯东部的呼罗珊发动反倭马亚王朝的起义。在什叶派和阿拔斯派的支持下,于750年占领大马士革,倭马亚王朝灭亡。

倭马亚王朝后裔阿布杜勒·拉赫曼逃到西班牙,以科尔多瓦为中心建立独立的国家,史称后倭马亚王朝或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家(756~1492年)。

(2)阿拔斯王朝的建立

750年,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建立,定都库法。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中国史书称之为“黑衣大食”。

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754~775年在位)镇压同盟者什叶派,杀害开国元勋阿布·穆斯林。于762年迁都巴格达。巴格达位于底格里斯河下游,扼东西方交通之要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迁都后,阿拔斯王朝趋于稳定。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达到极盛。

3阿拔斯朝阿拉伯帝国的统治制度

阿拔斯王朝的建立,标志着阿拉伯帝国进入一个新时代。

(1)概况

统治阶级的构成

新的官僚阶级代替了阿拉伯贵族的统治。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不再是阿拉伯贵族阶级,高级官吏不仅有阿拉伯人,也有伊拉克人、叙利亚人、埃及人,特别是波斯人。

各民族的阿拉伯化

帝国境内各民族基本上实现了阿拉伯化或伊斯兰化,阿拉伯血统已不再是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

迁都巴格达

a.国家重心由地中海沿岸的叙利亚转移到美索不达米亚,这里不仅是两河流域的肥沃地带,而且正处于四通八达商道交接的要冲。巴格达的商业得到很快发展。

b.首都由大马士革东迁巴格达以后,波斯专制主义的政治因素以及波斯的社会风尚,对帝国影响巨大。

(2)官僚体制

概况

a.阿拔斯王朝在倭马亚王朝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参照波斯帝国的行政体系,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的官僚体制。

b.哈里发是独揽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的专制君主,其权力神圣不可侵犯。哈里发宣称为安拉的代理人,建立了一个由享有薪俸的官吏们所组成的庞大的官僚政体。

c.新的官僚政体不再是单纯以阿拉伯贵族阶级为基础,而是由一个成分相当广泛,既包括阿拉伯贵族,也包括波斯人麦瓦利以及各民族和各宗教成分的官吏、商人、金融家、地主、伊斯兰宗教学者(教法学家、神学家、教师、宗教首领)等所组成的封建官僚统治阶级。

具体表现

a.在中央,官僚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称“维齐尔”,权力极大。首相以下有各部大臣,分掌各部门的行政事务。

b.在地方,全国分为24个行省,省以下设县。各省总督由哈里发任命,掌全省军政大权(财政除外),地位显赫。总督必须接受哈钦差大臣的监督,一般任期较短,时常调任。

c.财政大臣和派驻各省的财政总监都由哈里发任命,财政总监不受行省总督的辖制,直接对中央负责。

d.驿站部除管理全国交通、运输和通讯工作外,还兼司侦察和监督地方官吏的职务。

e.司法是哈里发统治的重要手段。宗教信仰和礼仪同民法、刑法和国家法密切结合。伊斯兰教教法“沙里亚”就是立法的基础,是穆斯林必须遵行的法规。

(3)其他

阿拔斯朝的军队是从在各地、各民族中征募的领受军饷的正规军和常备军。其核心是由波斯的呼罗珊人组成的近卫军。

哈里发还有严密而庞大的警察组织,各大城市都有警察维持社会秩序,薪俸优厚。

(4)土地与租税

土地

a.王公显宦、高级军官和大商人等有势力者是大土地所有者,其土地主要来源于哈里发的封赐、买卖和捐献。哈里发是帝国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b.一般中小地主,特别是弱小农民,为避免征税官的诛求,往往把自己的份地捐献给有势力的大官僚地主,从而失掉土地所有权,作为租佃者而保有耕作权。

租税

阿拔斯王朝把倭马亚朝时期的“按人定税”的租税制度改为“按地定税”,把全国土地分为什一税地和贡税地。贡税地实行按产额征税。耕作什一税地和贡税地的农民,须向地主交纳收获的1/2的地租,谷物和货币各半。

(5)经济

社会经济繁荣

a.农业

第一,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政府十分注意发展农业生产,积极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呼罗珊、大马士革和俄波拉等地,都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

第二,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水稻、棉花、亚麻等。园艺也很发达,椰枣、橄榄、桃、李、杏、橘、苹果、西瓜、葡萄和蔬菜等,都是普遍培植的园艺作物。

b.手工业

第一,手工业相当发达,尤其纺织业占有重要地位。埃及是亚麻手工业的中心;丝绸手工业集中在波斯东部的朱尔詹和锡斯坦两省;地毯手工业几乎到处都有。布匹、绸缎、呢绒、服装、地毯等制品,畅销各地。

第二,中国的造纸技术,8世纪中叶由中亚传入阿拉伯帝国。撒马尔罕首先兴起造纸业,以后传入巴格达、大马士革、埃及、摩洛哥直到西班牙,并通过西班牙传人整个欧洲。

第三,其他手工业,如玻璃、武器、皮革、造纸、珠宝以及家具制造业等,也很兴旺。此外,还有金属制造、陶器、肥皂和香水等手工业。

c.商业

第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帝国所特有的东西方之间的过境贸易,为商业的广泛发展提供条件。9世纪,帝国银行业发达。

第二,随着生产和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城市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来的军事城堡变成了市场和交易的中心,巴格达已成为世界巨大的商业城市。

社会经济的衰落

阿拔斯王朝的经济繁荣是建立在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和专制统治的基础之上的。随着阶级斗争和政治动乱的深化,9世纪中叶以后,帝国经济急剧衰落。

四、阿拉伯帝国的衰亡

1阿拔斯王朝的苛政和人民起义

(1)苛政

为维系帝国的专制统治,满足皇室和贵族的穷奢极欲,官僚机构向人民征收名目繁多的捐税,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十分沉重。

(2)人民起义

巴贝克起义(816~837年)

a.巴贝克出身于下层社会,是一个虔诚的胡拉米派教徒,后成为胡拉米派的首领。胡拉米教是8世纪后期产生于中亚胡拉木的一个教派。主张同不公正的社会制度进行斗争,要求土地公有,取消捐税和徭役,建立平等公正的社会。

b.816年,巴贝克在阿塞拜疆拉恩和比勒干地区率众起义。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取消捐税,打倒阿拔斯政权的战斗口号,得到农民、手工业者、奴隶的热烈拥护和支持。

c.起义者以红色为标记,被称为“红衣军”。在巴贝克的领导下,起义军席卷了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波斯西部的广大地区,控制了帝国北部商业要道。

d.837年,巴贝克被叛徒出卖,英勇就义。坚持20多年的巴贝克起义,最终失败。

黑奴起义(869~883年)

a.阿拔斯朝时期,从东非奴隶市场上输入大量黑人奴隶,投放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盐碱地区,为地主巨商从事排水采盐和开辟耕地的繁重劳动。

b.869年3月,在巴士拉附近爆发黑奴起义,起义领袖是阿里·伊本·穆罕默德。他号召奴隶们起来废除无道的哈里发,建立包括奴隶在内的人人平等的公正社会。起义得到广泛响应。

c.871年,起义者占据巴士拉城,控制伊拉克南部和波斯西南部的广阔地区,逼近巴格达,帝都岌岌可危。

d.883年8月,穆赫塔赖陷落,伊本·穆罕默德被杀,坚持斗争14年之久的黑奴大起义最终失败。

卡尔马特派起义

a.卡尔马特派是在黑奴起义过程中,由什叶派的伊斯玛仪派的信徒建立的秘密的教派组织。承认伊斯玛仪派的领导,反对逊尼派哈里发政权,主张财产共有,社会平等。

b.890年左右,卡尔马特派在哈马丹·卡尔马特领导下于伊拉克南部库法附近举行起义,得到广大贫苦农民的积极响应。

c.899年,在波斯湾西岸巴林建立国家,定都艾赫萨(今胡富夫)。卡尔马特国家存在200余年,大约在12世纪衰亡。

影响

波澜壮阔的人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阿拔斯王朝的统治。此后,阿拉伯帝国四分五裂,日趋衰落。

2阿拉伯帝国的衰亡

(1)背景

阿拉伯帝国是一个主要通过征服而拼凑起来的多民族、多宗教和具有不同社会发展水平的庞大而松散的联合体,即使在哈里发政权最强大时期,中央的权力也是有限的,尤其对于边远行省,更是鞭长莫及。

9世纪中叶,由于人民起义的打击以及统治者内部权力斗争,国势衰微,哈里发权力削弱。各行省总督和近卫军首领乘机扩大权势,或割地自立,阿拉伯帝国分崩离析,最后由于外族入侵而灭亡。

(2)过程

西部

a.阿卜杜勒·拉赫曼于756年宣布独立,建立后倭马亚王朝(756~1492年),都科尔多瓦,故又称“科尔多瓦哈里发”。这是阿拉伯帝国分裂的开端。

b.帝国先后失去对非洲各省区的控制。摩洛哥于788年、突尼斯于800年相继独立;868年,埃及也脱离巴格达政府,成立图伦王朝(868~905年)。

东部

a.820年,塔希尔在波斯东部建立独立的塔希尔王朝,控制了呼罗珊及其周围地区。

b.锡吉斯坦省驻军司令撒法利,利用哈里发政权困于黑奴起义的机会,割据自立,建立撒法利王朝(867~903年),并于872年攻灭塔希尔王朝,把势力扩展到呼罗珊及法尔斯全省。

c.903年,撒法利王朝为新兴的萨玛尼王朝(874~999年)所灭。萨玛尼王朝的版图,北达咸海,南至波斯东南部,东抵阿姆河和锡尔河上游,西迄里海,成为中亚最强大的国家。

b.继萨玛尼王朝而崛起于中亚的大国是哥疾宁王朝(962~1186年)。哥疾宁王朝全盛时期,其领域东起北印度,西至波斯的西北部,北抵花刺子模,南迄锡吉斯坦。

e.此时哈里发只保存了对巴格达和伊拉克的直接控制,对帝国其他省区,只满足于名义上承认他的宗主权和不定期地交纳贡税。

包税制度

a.哈里发宫廷的无限挥霍浪费和军政的庞大开支,造成财政危机。而人民起义和各地方势力的独立,更加剧其尖锐程度。为解决财政危机,哈里发政府实行包税制度。

b.包税人主要是各省总督和驻军首领,少数为大商人。包税人须预先向哈里发政府交纳承包的税额,然后在其包税地区内随意征税,其征收的税额远远超过自身向政府交纳的承包税额。

c.包税制使总督和驻军首领的政治、经济势力急剧膨胀,独立性日益加强。自穆耳台希木时代(833~842年)以来,哈里发逐渐丧失对其控制,任其废立。

白益王朝

a.945年,艾哈迈德率军攻占巴格达,建立白益王朝。

b.实行军事封建统治体制,改变了阿拉伯帝国官僚统治体制的传统。

塞尔柱王朝

a.1037年,塞尔柱人乘哥疾宁王朝内乱之际,夺取了木鹿内沙布尔等地,建立塞尔柱王朝。1055年,塞尔柱人推翻白益王朝,控制巴格达政权。

b.塞尔柱王朝继续实行白益王朝的军事统治体制,并把军事伊克塔制推广到全社会,导致封割据势力增长。12世纪,塞尔柱王朝封建内讧,势力衰微。

c.1194年,花剌子模突厥王朝的统治者塔卡什为驱逐塞尔柱人,占据巴达,仍以苏丹的名义独揽巴格达的世俗大权,但寿命不长。

灭亡

1258年,蒙古军征服巴格达,彻底消灭哈里发政权,阿拉伯帝国灭亡。

五、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以巴格达为中心,往西经开罗和科尔多瓦传播到北非和整个欧洲;往东传到中亚、印度和东南亚,对世界文化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1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

(1)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

(2)通行全国的阿拉伯语和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教意识形态,则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必要前提。

(3)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到阿拔斯王朝时期,由于政治趋于稳定,哈里发更加热心提倡教育,发展科学文化。

(4)8世纪中叶,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5)哈里发马门(813~833年在位)热心扶植科学文化事业,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提高到新的发展阶段。

派遣使者分赴各地,搜集典籍,访贤求学。曾派著名学者萨拉姆访问君士坦丁堡,向拜占廷皇帝索取希腊古典著作,其中包括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原理》。

兴办学校,创建科学研究机构,亲自向学者请教,并时常亲自主持学术讨论会。在巴格达创立一所规模宏伟的学术研究中心——智慧馆,将各地搜集来的文化典籍集中收藏于此。智慧馆由图书馆、科学院和翻译馆等三部分构成,既是一所科学研究机构,也是一所培养科学人才的高等学府。

各地方的独立王朝也相继创建一些类似智慧馆的学术研究机构和大学。散布在帝国各地方的清真寺,也都兼有学校的作用,是穆斯林的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

2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成就

(1)天文学和数学

天文学

a.天文学研究机构

在巴格达、大马士革、设拉子、开罗和科尔多瓦等地设立专门的天文学研究机构,其中巴格达天文台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天文台。

b.天文学仪器

制造了不少精密的天文仪器,如天球仪、地球仪、星盘仪、观象仪、象限仪等,这些天文仪器直到16世纪还为欧洲所利用。

c.天文学者

第一,花刺子密(780~850年),制定《天文表》,后来被英国人译成拉丁文,成为东西方各种天文表的蓝本。

第二,白塔尼(?~929年),改进月球和一些行星轨道的计算方法,比较准确地确定了黄道、黄道斜度及回归年和四季之长。其编写的《萨比天文表》,先后被译成拉丁文和西班牙文,为欧洲学者所重视。

第三,马吉里提(?~1007年),是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曾校正过花刺子密的行星表(历表),订正了花刺子密关于天体研究中某些错误。

d.阿拉伯天文学的卓越成就,对世界天文学的发展做了巨大贡献。今天的各大行星的名字以及许多天文学术语,大都来源于阿拉伯语。

数学

a.花刺子密,最早编写算术和代数的学者。他的《积分和方程计算》,直到16世纪一直是欧洲各大学的教科书。代数学和用阿拉伯数字的计数法,均由此书传入欧洲。

b.欧麦尔·海雅木,进一步发展代数学,提出二次方程的几何解法和代数解法,以及各种方程分类法。

c.艾卜·瓦法发明了正割和余割,还用几何法解四次方程式,以圆锥曲线的交割解三次方程式。

d.阿拉伯人在数学方面的重大贡献之一,是把阿拉伯数字介绍到欧洲。

第一,9世纪前半叶,印度的数字和零号传入阿拉伯,花刺子密第一个使用印度数字和零号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记数法。

第二,12世纪,印度数字和零号通过花剌子密的著作传入欧洲,欧洲人称其为“阿拉伯数字”,后为全世界所采用。

(2)医学

概述

a.阿拉伯医学家在吸收东西方古代医学成果的基础上,对世界医学做出了卓越贡献。

b.政府对医生和药剂师要求很严,均须通过考试,成绩合格者方可从业。

代表人物

a.拉齐斯(865~925年)

第一,拉齐斯是巴格达国家医院院长,著名的临床外科专家。他是外科串线法的发明者。

第二,拉齐斯的著作多达150余种,其中以《天花与麻疹》和《医学集成》最为著名,对西方医学产生重大影响。《天花与麻疹》是一篇医学论文,是天花和麻疹的最早著作《医学集成》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内容极为丰富。

b.阿维森纳(即伊本·西那,980~1037年)

第一,阿维森纳是杰出的医学权威,被誉为“医中之王”。

第二,著有医学名著《医典》,是阿拉伯医学的结晶,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医学著作。该书不仅有医学原理及治疗方法,而且还有药学专章。《医典》有拉丁文、希伯来文和英文等译本,直到17世纪,欧洲各大学都以它为教科书。

(3)文学和艺术

文学

a.文学风格

阿拉伯帝国形成以前,文学作品有谚语、故事和诗歌等,诗歌语言简洁、明快、犀利而朴实。帝国形成以后,以前的文学风格逐渐被文意优雅、辞藻华丽和精于比喻的波斯散文所取代。

c.散文作家代表人物

第一,查希兹(?~869年)著有《动物书》,以动物拟人,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第二,哈利利(1054~1122年)著有《麦噶麻特》,该书是一部戏剧性的故事,由韵文和曲调组成,生动反映当时的城市生活,被誉为仅次于《古兰经》的名著。

d.《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

故事小说是阿拉伯文学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天方夜谭》为其典型代表。

第一,《天方夜谭》以波斯的《一千个故事》为基础,吸收了印度、希伯来、埃及和阿拉伯等民间故事,于10世纪前半叶形成初稿,后不断补充和完善,直至16世纪最后定型。

第二,《天方夜谭》有童话、寓言、传奇、轶事以及历险、恋爱和历史故事等,生动地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以及印度和中国等东方各国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和社会制度。

艺术

阿拉伯艺术以建筑艺术最具特色,且集中表现在清真寺的结构和装饰方面。大马士革清真寺和萨马拉清真寺,是阿拉伯帝国清真寺建筑的典型代表。阿拉伯建筑艺术对欧洲,尤其对西班牙产生明显影响。

(4)历史和地理

历史

a.泰伯里(838~923年)、马苏迪(9世纪末~957年)和伊本·艾西尔(1160~1234年)是阿拉伯历史学家的杰出代表。

b.泰伯里著有《历代先知与帝王史》和《古兰经注》。前者是一部世界编年通史,全书共13册。后者共30册,被公认为《古兰经》注释的权威,其中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

c.马苏迪是杰出的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被誉为“阿拉伯的希罗多德”,著《黄金草原》(是《黄金草原和珍玉宝藏》的简称)。《黄金草原》保存的历史资料极其珍贵,是当代研究阿拉伯帝国历史及当时世界社会的重要文献。

地理学

a.天文学家花刺子密编写的《地形学》,是阿拉伯的第一部地理学专著,该书附有他和其他学者共同绘制的“地球形象”,科学价值很高。

b.胡尔达兹贝(?~912年)著有《道程及郡国志》(又译《省道记》),是研究当时东西交通及商业贸易的重要参考文献。

c.麦格迪西著有《各地知识的最佳分类》,极富学术价值。

d.雅古特编著《地名辞典》,内容广泛,除地理学外,还涉及自然科学。

(5)哲学

概述

a.阿拉伯哲学,是以伊斯兰教教义学为基础,吸收东西方主要是吸收希腊的某些哲学思想而形成的哲学体系。

b.阿拉伯哲学家,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同伊斯兰神学,把新柏拉图的“流出说”同伊斯兰教的真主“神质”观念加以糅合,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阿拉伯哲学。

早期著名哲学家

a.金迪(801~873年)

第一,被称为“阿拉伯哲学家”。在哲学上,力图把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哲学观点同伊斯兰教调和起来。

第二,认为宇宙由真主创造,精神是决定世界的根本,物质只是精神流出的形式。

第三,知识或得自感官,或得自理性。得自感官的知识是关于物质的形式,得自理性的知识是关于精神的形式。只有掌握得自理性的知识,才能成为哲学家。

第四,强调要研习新毕达哥拉斯的数学,因它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b.法拉比(870~950年)

第一,进一步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新柏拉图和苏非派的思想加以糅合,把阿拉伯哲学推向高峰。

第二,承认物质世界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特性。但他强调宇宙万物都导源于安拉。安拉流出第一精神,第一精神流出天体精神,天体精神再流出最高天体。各级精神依次流出,自最高的安拉精神,递降至最低的人类精神。每一高级精神影响其一下级精神。

第三,认为不信仰安拉的人民是没有理性的,其愚昧,灵魂丑恶,将在后世受到惩罚。

第四,政治上,法拉比拥护君主专制政治。认为君主的道德和才智完美无缺,所有的人都应服从他,为他服务。

c.阿维森纳(伊本·西那)(980~1037年)

第一,师承法拉比,最后完成希腊哲学和伊斯兰教的调和。

第二,认为物质是永恒的,宇宙万物不是安拉直接创造的,而是安拉流出的第一精神。第一精神流出天体的统治者,即第二精神,如此依次流出,最后流出原动精神。

第三,阿维森纳认为,物质运动是万物变化纷繁多样的原因。人通过感官获得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再通过头脑的思维,使复杂的现象普遍化和规律化。

第四,认为人类的思辨能力是安拉流出的精神作用的结果。阿维森纳所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认识论,最后被神秘论的唯心主义掩盖。

第五,阿维森纳的哲学思想对中世纪西欧的学术文化产生强烈影响,其著作被译成拉丁文,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哲学派别

各派的主要分歧是,关于“天启”(神的启示,即《古兰经》)在伊斯兰教义中的地位以及它与理性的关系问题。

a.正统派

第一,主张真主是全知全能的,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真主不仅创造世界,且支配世界,是世界秩序的最高主宰者。

第二,《古兰经》是真主的启示,是永恒的最高真理,是信仰的根源。

第三,人没有自由意志,人的思想、行为及其命运,在出生之前就由真主预定,人只能服从天意,不得有任何违抗。

b.穆尔太齐赖派

第一,反对正统派宿命论的前定说。认为人有“意志自由”,可以根据真主赋予的能力,用理性检验宗教教条及人的行为的善恶,以决定自己的行为。

第二,《古兰经》是“被造之作”,不是真主永恒的语言,可以用理性进行检验。

c.盖德里叶派(反宿命论派)

认为人具有自由意志,是自己行为的创造者,应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责任,而不是依靠真主的前定。

d.伊本·鲁世德(1126~1198年)

第一,“双重真理”说

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唯物论因素,认为物质和物质运动是永恒的。一切物质都在运动,一切个体都要毁灭,人的灵魂也不例外。主张理性和宗教可以并存。理性和宗教以真主为最高目的,除真主的“天启”外,一切事物都应接受理性的检验和判决。

第二,影响

伊本·鲁世德的学说遭到阿拉伯哲学家的强烈反对,以致在穆斯林世界中无人继承他的学说。但其哲学思想却在基督教的中世纪西欧产生重大影响,直到16世纪以前,一直是占有相当优势的哲学派别。

e.保守派

第一,11世纪,以艾什尔里(约873~935年)为代表的保守派得到塞尔柱王朝的支持,成为新的官方正统哲学。

第二,艾什尔里力求把伊斯兰教信条同希腊罗马哲学思想调和起来,强调以《古兰经》和逊奈为伊斯兰教义的唯一根源,既反对穆尔太齐赖派的唯理论,又不同意正统派的极端形式主义。

第三,主张真主全知全能,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自然界的因果关系没有任何的内在联系,其规律是真主安排在自然界中的“习惯”和“经常的情状”;只相信“天启”为最高真理,不承认理性能认识真理;主张宿命论;宣称《古兰经》是真主永恒的语言。

f.影响

阿拉伯哲学传入欧洲,对西方哲学产生巨大影响。从此欧洲人认识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等希腊哲学家,开始研究哲学。

3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历史意义

(1)阿拉伯学者把东西方文化融合为一体,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为世界文化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科学方面,特别在自然科学方面,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其著作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中世纪欧洲文化史上居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正处于文化低潮的“黑暗”时代,在基督教文化垄断下,古希腊罗马文化几乎荡然无存。阿拉伯学者通过翻译保存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为欧洲新文化-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作出贡献很大。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数学、稻米、棉花、食糖等,均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丰富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