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央民族大学348文博综合[专业硕士]真题及详解(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铅釉软陶
答:铅釉软陶是指西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一种表面有铅釉的陶器。铅釉陶以粘土作胎,铅釉以铅的化合物作为基本助熔剂,大约在700摄氏度左右即开始熔融,温度较低,属于低温釉陶。它的主要呈色剂是铜和铁,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铅釉陶在东汉时期极为盛行,但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汉代铅釉陶器都是明器,无实用器,这可能是因为烧成温度低,器体不坚固及铅釉对人体有害不宜做实用器的缘故。
2三期论
答:“三期论”是1819年由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克里斯琴·朱尔金森·汤姆森根据馆藏史前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的史前文化分期理论,他将丹麦的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汤姆森在《北欧古物导论》(1836年,哥本哈根出版)一书中,阐述了“三期说”理论。汤姆森的学生J.A.沃尔索又将三期说用于野外古迹的分期,并以发掘工作中所见的地层关系作为证据。1843年,沃尔索发表了《丹麦原始时代古物》一书,是三期说作为史前考古学的研究基础。
3相对年代
答:相对年代是考古学年代分类的一种,与其相对的是“绝对年代”。“相对年代”是指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绝对年代”是指文化遗存形成时的距今年代(具体年代)。确定相对年代,主要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是考古学研究中两种常用的断代方法。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判断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4放射性碳素断代
答:放射性碳素断代是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1949年开始应用于考古年代的测定。一般适用的年代范围在5万年以内。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5马家窑文化
答: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因20世纪20年代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了,主要分布在甘肃,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300~前2050年。其石器多磨制,常见穿孔;彩陶特别发达,图案复杂多变,画彩技术十分成熟;主要农作物为粟和黍,家畜、家禽有猪、狗、羊、鸡;房屋多为方形地面式;盛行土坑葬;彩陶上墨笔书写符号达130多种;发现陶祖和陶塑男性裸体像,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6古物陈列所
答:古物陈列所是我国第一个以皇家藏品为主的博物馆,于1914年在故宫文华殿和武英殿成立,首开皇宫社会化的先河。它是一个主要保管陈列清廷辽宁、热河两行宫文物的机构,代表了我国20世纪20年代博物馆的水平,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在1948年3月与故宫博物院合并。
7生态博物馆
答:生态博物馆是博物馆中的一个新的类型,它是在人类社会现代环境意识与现代生态意识不断觉醒的背景下产生的。希微贺给生态博物馆也曾下了如下的定义:“生态博物馆是由地方当局和居民共同筹划、建造和运作的设施。地方当局负责提供专家、设备和资金,而当地人民则依靠他们自己的意愿、知识和个人力量推动工作。”
8大不列颠博物馆
答:大不列颠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它是在私人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奠基人是著名医生汉司·斯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大不列颠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
9复原陈列法
答:复原陈列法是常用的效果较好的陈列法,按照文物的本来面貌给以科学的复原。复原的方法有成套文物组合复原法、文物与环境组合复原法、文物与模型组合复原法、文物与图象组合复原法、文物与实际操作组合复原法等,在社会历史类陈列或自然科学类陈列中广泛使用。它使某些历史现象或自然环境再现于陈列室中,使观众犹如身临其境,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真实感。
10观光休闲型游客
答:观光休闲型游客大多是非组织的零星而来,但数量很多。这类参观者的文化水平、年龄层次以及职业等等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其主要的是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旅游、消遣娱乐,满足好奇心,或陪同亲朋游览的一些人们。这类观众的特点往往是具有一次性、随意性、消遣性和旅游观赏等。他们目的不一,因而对陈列展览的兴趣所在也不完全相同。
二、简答题(8选4)
1商文化分期。
答:商文化大致可分为两大期,武丁以前为早商文化即二里岗早期文化,武丁至帝辛时期为晚商文化即小屯文化。
(1)早商文化
早商文化即二里岗早期文化,是以河南郑州二里岗遗址命名的文化,其文化遗存在河南分布最为密集,此外还见于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湖北、安徽以及江西等地。根据郑州二里岗和南关外的地层关系,二里岗期文化又可分为早、晚两期:
①早期
早期以二里岗下层以及南关外中层为代表,陶器的器壁一般较薄,卷沿,饰细绳纹。常见的器形有鬲、大口尊、盆、罐等,真腹豆较多,铜容器少见,卜骨或有灼无钻,或有灼有钻
②晚期
晚期可以郑州二里岗上层、藁城早商遗址、济南大辛庄商代早期层为代表,陶器器壁一般较厚,多折沿,绳纹略粗。假腹豆较多。刻纹白陶开始兴起,成套青铜礼器比较常见,个别陶器、骨器或骨片上刻有文字,卜骨大都有灼有钻。
(2)晚商文化
晚商文化即小屯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
①早期
早期以“殷墟文化第二期”为代表,陶器以灰陶为主,红陶较少,刻纹白陶盛行,陶壁一般较厚,粗细绳纹并存。真腹豆与假腹豆共存,圈足都较粗,卜骨卜甲都有钻有凿,甲骨卜辞大量出现。
②中期
中期以殷墟文化第三期为代表,陶器中的泥质红陶显著增加,刻纹白陶继续盛行,陶胎厚,绳纹粗,盛行三角形划纹,大口尊少见。
③晚期
晚期以殷墟文化第四期为代表,陶器又多饰网状划纹,大口尊绝迹,卜骨卜甲也为钻、凿兼施,甲骨卜辞大量出现。
2战国都城的特点。
答:战国时期,列国有都,大夫有邑,城的数量和规模有了大发展。目前经考古发掘或调查的战国都城和重要城邑三四十座,有的沿用春秋故城,有的为新建,如咸阳的秦国都城雍城、栎阳等。当时的城市突出了军事设防的战略考虑。战国都城的一般特点有:
(1)平面大多呈方形或长方形。
(2)选址和营造上突出了攻战、防御考虑,有环绕城的护城壕沟或以天然河道为屏障,排水洞也兼顾防人进出。
(3)两城制,分大城(郭城)和小城(宫城),宫城居君,郭城卫民。
(4)宫殿区地势高亢,又有高大的夯土台基,眺临全城,突出了专制政治的特色。
(5)城内道路、街区、排水设施齐全,有商业区的市井、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等不同功能的区划,手工业作坊有专为官室服务和民用两种。
(6)城内面积广大,有贵族的墓地,可能还有农区。
3西汉帝陵的陪陵。
答:西汉帝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安市境内。
(1)西汉帝陵简介
西汉十一个皇帝的陵墓,除汉文帝刘恒霸陵和汉宣帝刘询杜陵位于渭河以南西安市东郊的白鹿塬北端及南郊的少陵塬上,其余九位均安葬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塬上,西起兴平县豆马村,东到咸阳市正阳乡张家湾,依次排列着汉武帝刘彻茂陵、汉昭帝刘弗陵平陵、汉成帝刘骜延陵、汉平帝刘衎康陵、汉元帝刘奭渭陵、汉哀帝刘欣义陵、汉惠帝刘盈安陵、汉高祖刘邦长陵、汉景帝刘启阳陵。
(2)西汉帝陵的陪陵
西汉沿袭秦制有陪陵制度,该时期的陪陵在帝陵东边或东北边,长陵陪葬墓规模最大,陵园东门外有70余冢,最少的是成帝延陵,只有1座。茂陵陪葬墓中有著名的卫青、霍去病、霍光墓等20余座。这些帝陵加上皇亲国戚、权臣列侯的陪葬墓自东而西绵延百里。
4东汉铜镜分期。
答:东汉铜镜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1)东汉早期
该时期基本继承新莽时期铜镜的风格,继续流行鸟兽或四神博局镜。镜上饰流云、波折、锯齿纹,镜背分为四区八等分,布置四神、鸟兽、羽人等。新莽时出现的变形四叶纹镜逐渐流行。此外铭文镜也逐渐增多,铭文加长,如官营作坊的“尚方镜”,和民营作坊的“姓氏镜”。
(2)东汉中期
该时期开始出现了“轴对称式”布局纹饰的铜镜,纹饰仍以奇禽异兽为主,左右对称布置,铭文上下组成一词或一句,铭文两侧各一夔凤夹钮对称;又有浮雕式神兽镜和画像镜,这两式镜中,西王母表现得最多;还出现记日镜,如传世“神兽镜”。
(3)东汉晚期
该时期仍然流行神兽镜、画像镜,且开始出现重列式神兽镜,神像自上而下一段一段分层排列,好像开凿在壁上的层层佛龛,有三段、五段等形式。
5博物馆的实物性特征。
答:博物馆的实物性博物馆的主要特征,是指博物馆必须具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实物藏品,并具有典型性和重要性的,负载着关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迁的各种信息,且是对某种事物的实物见证。实物性是博物馆与其它文化教育机构的根本区别点。博物馆的基本运作围绕着“物”进行:
(1)“物”的收集和保存
收集保存文物标本是博物馆的首要任务。
(2)“物”的研究
博物馆为了正确处理收藏和利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需要正确认识藏品的价值。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工作揭示藏品的内涵,展现其蕴藏的各种有用信息,从而判定它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或艺术价值。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对藏品的认识程度,影响着各项业务工作的效果,标志着一个博物馆的科学水平。
(3)“物”的利用
即利用博物馆的藏品,以各种工作方式和方法,为社会教育和有关学科研究服务。这是“物”的收藏作用于社会的过程,也是博物馆“物”的运动最有意义的阶段。
博物馆的“物”的收藏、研究和利用,是一个协调统一的过程。它们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循环往复,不断发展。
6博物馆之友。
答:(1)博物馆之友的定义
博物馆之友最早出现于19世纪初的欧洲,是利用博物馆把科学、历史和艺术传播给社会公众的学术性团体的成员。与此同时,另一种博物馆之友协会开始发展起来,这是由向博物馆捐赠过资金、藏品等热心人士组成。
(2)博物馆之友的作用
博物馆之友可以享受博物馆提供的优惠,并参与博物馆部分事务,起着联系社会与博物馆的作用。以后,随着博物馆社会基础的扩大,博物馆之友逐渐趋向于大众化。20世纪以来,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功能进一步扩展,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愈加成了办好博物馆的重要条件,博物馆之友的组织形式得到了各国博物馆的普遍重视。
(3)西方的博物馆之友
由于社会制度及国情等方面的不同,各国博物馆之友的任务和组织形式略有不同。
西方国家的博物馆之友主要是援助性的组织,包括人力、财力的援助。
(4)我国的博物馆之友
我国博物馆建立博物馆之友组织,是20世纪50年代开展起来的。其成员较为广泛,对象分介绍、申请和特聘三种。博物馆之友成员有对博物馆提供某些帮助的义务,也在参观、听讲座等活动上享有一定权利与优待。博物馆之友活动曾为许多博物馆的发展起过一定作用。十年动乱中,许多博物馆中止了建立这种组织。近几年,一些博物馆开始恢复或新建“博物馆之友”,但建立这种组织并真正开展活动的博物馆还不多。
7论博物馆建筑如何实现其自身特色。
答:(1)博物馆建筑的定义
博物馆建筑是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开展各项活动,实现自己社会功能的重要物质条件。博物馆学应当重视博物馆建筑的研究,使博物馆建筑从功能要求,结构技术材料,艺术形象等方面,都能满足文物标本收藏、科学研究、社会教育等各业务部门及行政管理部门的需求,体现博物馆建筑的性格特征。
(2)博物馆建筑的的特殊性
博物馆是公共建筑的类型之一,也是公众所瞩目的重要建筑,群体建筑中的佼佼者。它既有公共建筑的共性,又有自己本身的个性特征。博物馆是以收藏保管、陈列展览、科学研究文物标本为内容的建筑,具有较深刻的文化内涵。其建筑形象往往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的标志,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3)如何实现博物馆建筑的特色
①建筑总体设计
在建筑总体设计上,注重文化脉络与气质,力求把握时代脉搏,使建筑富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为城市创造特色景观。
②建筑风格和建筑形象
在建筑风格和建筑形象上,把握博物馆文化含量高的特色,通过一定的形式空间与体形、比例与尺度、色彩与质感等技术与方法来体现建筑的气质与风格,使建筑既具民族性、地方③平面布局
在平面布局上,博物馆有多种重要组成部分,按功能分区从而体现不同类型的博物馆的功能使用。
④材料选用
在材料选用上,根据博物馆的不同功能、艺术形象来选用合适的材料。还可以发掘当地材料,使博物馆富有地方特色。
8信息化对博物馆日常工作的影响。
答:(1)博物馆信息化的含义
博物馆信息化是指现行的博物馆工作的各个部门和一切职能都能够利用电脑成为日常工具,并且构成一个以藏品信息数据库为核心的网络平台。
博物馆信息化应该涵盖收藏保管、研究、陈列、教育和行政管理等博物馆工作的各个方面。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可以大致分成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知识工程等三大门类。
博物馆信息管理就是数据库和通用网络平台的建设。这是博物馆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博物馆的自动化系统既包括了与其他行业雷同的文物安全保护系统,也包括一批专门研制的、适应博物馆专业研究需要的专用自动化系统。知识工程是博物馆信息化的重头戏。包括了博物馆和各专业研究的专家系统的试验、标准化、研究等基础性软课题。此外,博物馆信息化还应该包含相应的电子化出版工作。最后,在上述博物馆信息化的基础上,升华成为一个全方位的数字化博物馆。
(2)博物馆信息化对日常工作的影响
①构建各类藏品、资料档案数据库与文物保护系统,有利于对藏品进行有序管理。
②相应的电子化出版工作,将使博物馆传统的陈列出版观念向新颖的“大出版”思维转变。
③博物馆建筑的智能化管理,能快速有效地控制博物馆各功能分区的环境,有利于保护藏品。
④博物馆通用的网络平台能够对馆内众多部门进行有效地统一管理。
⑤各类档案、文物图片等数据库的建库时间长,工作量大,需要博物馆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三、论述题
1隋唐两京地区陵墓的形制与特点。
答:隋唐时期的墓葬,按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可以分为帝王陵寝、品官墓葬和平民墓葬等几类;按墓主人的族属,又可以分为汉人墓葬和其他族群人的墓葬;按墓葬的构筑方法,则可以分为砖室墓、土洞墓、土坑墓等。北方两京地区典型的隋唐墓葬是带长斜坡墓道的土洞墓或砖室墓。
(1)隋唐两京地区的陵墓的类型
①双室砖墓
墓主人主要是皇室成员或有特殊勋功的大臣。这类陵墓墓葬全长50米以上有长斜坡墓道和4个以上的天井和小龛,前后各有一个墓室,使用石门、石棺或石椁等石葬具。地面上配有高大的封土堆、石像生、石碑等设施。此外随葬品也极其丰富。
②巨型单室砖墓及双室土洞墓
墓主人主要是一品官或皇亲国戚。这类陵墓全长40米以上,其基本形制与双室砖墓相同,只缺少一个前墓室,也使用石葬具。地面上配有有封土堆、石刻等设施。随葬品丰富。
③大型单室砖墓和土洞墓
墓主人主要是三品以上的官员。这类陵墓全长20米以上,体制与第二型基本相同。无石棺椁。
④中型单室砖墓和土洞墓
墓主人主要是五品以上的官员。这类陵墓全长10米以上,有斜坡或竖斜(竖井和斜坡结合)墓道。
⑤小型单室砖墓和土洞墓
墓主人主要是九品以上的官员和富裕的平民。这类陵墓全长在10米以下,有斜坡或竖斜墓道。葬具为木棺,随葬品较少,以日用陶瓷器为主。
⑥小型土坑墓
墓主人则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这类陵墓全长通常在2~2.5米,距地表深1米左右。墓室平面呈长方形或梯形,随葬品仅有几件日用陶瓷器。
(2)隋唐两京地区墓陵的特点
①随葬品种类十分丰富
两京地区的唐墓的陪葬品中有专门用于随葬没有实用功能的明器,如陶俑、三彩器皿,也有墓主人生前的实用之物,死后被带入墓葬,如陶瓷器、铜器、金银器、玉器等。所有随葬品中,唐代的陶俑种类多,造型更生动,制作更精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②盛行用壁画装饰墓室的传统
唐代较大的墓葬一般都绘有壁画,用以表现墓主人生前的地位、日常生活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场面。壁画通常分布在墓葬的墓道、天井、过洞、甬道以及墓室的壁面和墓顶上,涉及仪仗、宫廷生活、礼宾、狩猎、宗教、建筑、星象、四神等题材。
2对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的理解。
答:博物馆作为收藏、陈列、研究和利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非营利性文化教育机构,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博物馆应当在担负已有使命的基础上不断体现人类创造力,从而焕发生机,为推动社会文明发展服务。
(1)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总干事朱利安·安弗伦斯认为博物馆展示与保护的宝贵遗产,与人类的创造力和活力紧密相关,而且这两个元素是博物馆前进的最大动力。
(2)强调博物馆自身对历史文化保存,对知识的传承功能。博物馆界应坚持不懈第立足于自身使命,在记忆人类文明的基础上融合创造力,从而为社会的发展而服务。
(3)博物馆不仅担负着记忆人类文明的使命,同样也体现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创造力。博物馆所展示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4)博物馆已有的记忆是现代人们创新的基础,是激发创新的源泉。
(5)博物馆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体现在其赖以存在且精心保存的记忆和创新的结合上:博物馆以收藏记忆为己任,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