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发展
1.“工厂制度”的产生,提出了哪些与以往不同的管理问题?
答:“工厂制度”提出了许多与以前不同的新的管理问题:
(1)在此之前,教会可以凭借教规和信徒的虔诚来管理和组织其“工场”的财产资源,而在“工厂制度”下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沿用原来的老办法已难以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
(2)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大量的资本投入和劳动分工,为求得预期的经济效果促使生产组织重新组建;为了能够立足于市场竞争之中,企业要不断地创新;
(3)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和进行有效的竞争,企业必须扩大规模,而组织规模的扩大必须有新型的管理人员和熟练的劳动力,并且对企业的运营活动进行合理的计划、组织和控制,等等。这些新的管理问题要求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由此而推动了管理理论的发展。
2.为什么“Taylor制度”刚形成就引起劳资双方的不满?
答:这一制度的形成,却引起了劳资双方的不满是因为:
(1)工人认为Taylor的管理制度是迫使他们为了获得多一点的工资而付出更多的劳动,并导致了一部分工人失业;
(2)资本家则认为Taylor制度是要他们向工人付出更多的工资,从而导致资本家的收入减少。
3.什么是“工作定额制度”?
答:Taylor认为,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对工人制定“合理的日工作量”,即工作定额。为此,要选择合适而熟练的工人,对他们的每一项动作、每一道工序的时间予以记录和分析,再加上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其他延误时间,从而研究得出合理的日工作量。所谓合理,是以第一流工人“能在不损害其健康的情况下维持很长年限而愉快工作的速度”为标准的。
4.如何理解F.Taylor的“例外管理制度”?
答:Taylor认为,管理中的大量事务性工作应尽可能实行规范化,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高级管理人员只需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处理和监督权。
5.H.Fayol的14条管理原则是什么?
答:Fayol的14条管理原则中,5条是强调人际关系的,l条是强调生产效率的,其余8条则是针对行政管理的。
(1)强调人际关系的原则
用于解决人际关系方面问题的5条原则是: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公平;人事稳定;首创精神;团结。
①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Fayol认为,在一个组织里,组织的利益应高于组织内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而组织所处的社会的利益应高于组织的利益。利益的服从可以通过监督来达到,同时要求监督人员或组织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②公平。Fayol认为,组织的政策制定及其实施必须对所有成员一视同仁,讲求信用、平等。只有这样,才能使组织的成员全心全意、忠实地履行其职责。
③人事稳定。人事稳定有两层作用:一是使各级人员有一种安全、稳定的感觉,以利于其钻研业务而把工作做得更好;二是每个人对一个新的工作岗位都需要时间去适应,如果经常更换工作岗位,就难以适应和做好工作。
④首创精神。Fayol认为,人们发表建议和投入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是组织的巨大财富,要充分利用每个成员的智慧和能力去解决组织的问题,并让他们看到自己建议的成功结果,从而进一步激励他们的创造精神。
⑤团结。团结就是力量,管理的任务不是清除持不同意见的人,而是要团结所有持不同意见的群体和个人共同去实现组织的目标。
(2)强调生产效率的原则
Fayol提出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分工,这是关于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则。分工是专业化的基础,是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Fayol认为,分工的原则不仅适用于工人,同样也适用于各级管理人员。
(3)强调行政管理的原则
涉及行政管理和组织的8条原则是: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命令;统一指挥;集权与分权;等级层次;报酬和秩序。
①权力与责任。权力是指挥和要求别人服从的权利,责任是使用权力时应尽的义务。权力与责任必须统一,谁被赋予权力,谁就负有与权力相应的责任。否则,就会出现滥用权力或不负责任的现象。
②纪律。纪律的实质是组织对其成员的约束和成员对组织的尊重态度。没有严格的纪律,组织将名存实亡,一事无成。要保证组织的纪律能行之有效,必须抓好三个重点:一是努力使各级领导品质优良、精明能干;二是制订明确而公平的政策、规章和人事合同;三是建立公正合理的表彰和处罚制度。
③统一命令。这是指一个成员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如果这一原则受到损害,那么组织的权力、纪律、秩序就不复存在,组织的运营就难以保持正常。
④统一指挥。为达到组织的目标,其成员必须在一个计划的统一指挥下,向同一个方向努力和协同行动。
⑤集权与分权。集权是降低下级的作用,分权则相反。一般来讲,认为下级不得力或不能重用下级,以及一些事关重要的例外问题的处理,倾向于集权;而认为下级很得力或能充分发挥下级主观能动性和智慧的上级,往往倾向于分权。集权与分权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也不能肯定哪个是哪个非。集权与分权的程度取决于组织的环境和组织内部的具体情况,因而也有人称之为“集权与分权的弹性原则”。
⑥等级层次。也称为等级链原则,要求权力与责任的界限必须从一个组织的最上层直到基层都明确地建立起来,使各级层次之间的权责界限清楚明了。
⑦报酬。支付报酬应与完成的工作挂钩,因而报酬的金额必须让成员和组织双方都感到满意和公正。
⑧秩序。Fayol的这一原则是指组织中的人与物应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对于人事管理来讲,可以通过绘制一张组织图表来表示组织中每一个成员所处的岗位以及各岗位之间相互的关系。组织图表中还应反映各岗位对任职人员的要求,以及组织中各成员具有的不同工作能力、抱负和有关的人力资源情况,以便人尽其才。
6.F.Gilbreth在动作研究方面,提出了哪些独特的见解?
答:Gilbreth是劳动科学的创导者之一,他认为完成工作任务的“最优工作法”是科学管理的基础。Gilbreth把每项作业分解为最基本的动作,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哪些动作是必要的而哪些动作是不必要的或浪费的,从而建立一套标准的操作方法,用来培训工人,提高工作效率。例如,他通过研究把砌砖动作从18个简化为5个,工作效率大大提高。Gilbreth把毕生的精力全部投入于动作研究,他提出了5条改进动作的原则:
(1)尽量减少动作的种类、数量和方向变化,缩短动作长度;
(2)力求减少动作引起的疲劳;
(3)让动作习惯而自然;
(4)各种动作建有一定标准,并在事前给予正确的教育;
(5)充分注意改进提高产品质量的动作。
7.H.Gantt的横道图有何用处?
答:Gantt的最大贡献是在1917年提出的一种安排和控制生产计划进度和图表绘制方法,人称“Gantt横道图”。他用线条把工作的次序、时间、数量、由谁来完成等明确地表示出来,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工作的计划性。
8.L.Urwick在总结前人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哪八项原则?
答:L.Urwick提出了他认为能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项原则:
(1)目标原则,即所有的组织都应当表现出一个目标;
(2)相符原则,即权力和组织必须相符;
(3)职责原则,即上级对于其下级工作的职责是绝对的;
(4)组织阶层原则,即组织中必须有清晰的等级层次关系;
(5)控制幅度原则,即每一个上级直接管辖的下级不应超过5~6人;
(6)专业化原则,即每个人的工作应限制为一种单一的职能,以利其精益求精;
(7)协调原则,即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
(8)明确性原则,即对于每项职务都要有明确的规定。
9.Hawthorne实验的最初研究方向是什么?结果如何?
答:(1)研究的最初研究方向是想通过实验找出继电器装配车间的照明强度与装配女工的劳动效率之间的关系。
(2)实验的结果是产量不仅没有因照明的减弱而降低,甚至在很微弱的照明下仍保持增长,并且对照组在照明无任何变化的条件下生产效率也有明显地提高,使原有的假设全部被推翻。
10.Hawthorne实验后,Mayo教授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
答:Mayo通过Hawthorne实验提出了几点新见解:
(1)工人是“社会人”
以前的管理理论把工人看成是单纯的“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工人积极性的唯一动力。Hawthorne实验则证明了人是“社会人”,作为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金钱并不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的动力,社会和心理因素等方面构成的动力,如安全感、归属感、相互尊重和友情,对劳动生产率有极大的影响。
(2)存在“非正式组织”
以前的管理理论只注意到正式组织结构的作用。Hawthorne实验发现,除了正式组织之外,工人中还存在着无形的非正式组织,具有特殊的感情倾向和领袖人物,以一种默契左右着工人们的行为。
(3)提倡新型的领导风格
以前的管理理论认为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依靠生产作业的安排和科学技术的应用。Hawthorne实验则认为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在于提高工人的“士气”。新型的领导风格就是通过满足工人的合理需要,加强正式组织内部的真诚合作,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意维护正式组织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从而鼓舞工人的“士气”,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4)关心工人
以前的管理理论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Hawthorne实验证明生产效率的高低还受到工人的态度和积极性以及工人的家庭、社会生活、组织中人与人的关系等社会影响,因而管理人员应设身处地地关心下属,沟通感情,让工人能心情舒畅地工作,提高生产效率。
1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H.Simon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答:Simon的主要贡献有三个方面:
(1)突出决策工作在管理活动中的地位
Simon认为,决策工作贯彻于管理的全部过程,决定着管理活动的成败。从这一意义上讲,管理过程就是决策的制定和贯彻过程。
(2)系统阐述决策原理
Simon对决策的过程、决策的准则、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异同及其决策技术、决策的组织结构等作了分析,并提出用“满意标准”来代替传统决策理论的“最优化标准”。
(3)强调决策者的作用
Simon认为,组织是由决策制定者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因此,不仅要注意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应用定量的方法和新的计算技术、手段,还要重视心理因素、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在决策制定中的作用。
Simon还指出,一个组织机构的建立,必须同决策过程联系起来考察。
12.以P.Drucker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有哪些区别于其他学派的观点?
答:经验主义学派区别于其他学派的观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管理的性质和任务
该学派认为,管理是有关人员的管理技能的活动和知识的一个独立领域。管理的任务是建成一个“统一的生产体系”,这个体系的生产力要比它的各个部分的生产力的总和更大。管理人员在做出每一个决策时,要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协调起来。
(2)对“Taylor制度”和“人际关系”的评价
该学派认为,这两者都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只有经验主义才能把这两者的长处结合起来。
(3)关于目标管理
该学派认为,这方面包括企业中目标的性质、目标管理成功的先决条件以及目标管理的三个阶段。
(4)关于企业管理的组织机构
该学派认为,这包括集权的职能性结构、分权的“联邦式”结构、规划目标结构、矩阵结构、模拟性分散管理结构、系统结构等。
(5)研究的方法
该学派提倡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和概括企业管理的经验。
13.为什么说,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答:(1)权变理论学派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环境和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2)权变理论学派企图通过大量事例的研究和概括,把各种各样的情况归纳为几个基本类型,并给每一个类型找一种模式。
(3)因而,权变理论强调的权变关系是两个或更多个变数之间的函数关系。那么,权变管理就是依据环境自变数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因变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来确定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
14.什么是管理科学?
答:管理科学就是制定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模式与统计模式,并把这种模式通过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管理之中。
15.管理的现代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管理的现代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思想现代化
思想观念的水平决定了管理的水平。所以,解放思想、不断改造和提升世界观是推动管理现代化的基础。管理思想的现代化过程中,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理论已经融入新的管理思想之中。
(2)管理体制现代化
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是能够借助市场的力量优化资源配置。管理要适应市场机制的变化和发展,在分工与协作中刚柔并举地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活质量的发展提高。
(3)管理方法现代化
现代管理理论是管理现代化的基础,而管理实践还必须有现
代的管理方法给予支持。管理现代化必须紧紧依靠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采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4)管理手段现代化
要建立管理信息系统,运用现代信息工具和管理软件的最新成果实现管理的现代化。
16.新世纪管理学取得了哪些新进展?
答: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管理理论也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下取得新的进展:
(1)当前的管理热点是全球化下的管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管理伦理、创业管理、创新管理、柔性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等等。
(2)当前的管理活动许多都跨越了国界,不再局限在国家的边界范围内,即使在国内的经营管理活动也同样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一个组织,若想取得长期的成功,其管理者必须以全球的视野来思考管理问题。全球化的管理,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注重不同社会文化的区别和跨文化的管理。
(3)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环境为管理的变革开辟了新的空间,信息技术对管理工作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包括对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职能带来变革。
道德和管理伦理已经是一个重要的研讨内容,一些教材中专门新辟一章讨论组织的社会责任和管理伦理问题。道德是规定行为是非的规则和原则,管理研究与实践都不能忽视这个问题。管理伦理主要研讨管理者的道德观、影响管理伦理的因素和如何改善道德环境。
(4)创业虽然不是新的概念,但却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一个领域,并相应地产生了创业管理的需求。他们强调了创业是一个过程,指出创业可以在组织内部进行,创业与创业者拥有的资源多寡的无关。根据这个定义,创业管理不仅包括新创一个企业,还包括在现有企业内部创业。创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很强的过程,在创业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有许多新的内容,一般的管理职能不能适应。所以,创业管理作为一个管理分支有存在的必要。
(5)创新管理是指对创新活动的管理。创新一词最早由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A.Schumpeter应用于经济学分析中。在J.A.Schumpeter看来,经济活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经济循环,在这种状态下,企业的总收入等于总支出,整个生产过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企业没有发展。另一种是经济发展,它的基本动力便是创新。“创新”决不等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技术革新”。一种新的变革只有当它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创新活动。当前,创新被当作一个重要的组织技能,没有新思想的不断涌现组织就会过时,没有竞争力。那么,对管理者来讲,期何在组织成员中激发创造性思维是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创新管理所要研究的。
(6)柔性管理也称为“弹性管理”,即组织和管理工作针对迅速变化的环境需要有灵活性。柔性管理主要体现在经营战略、企业组织、管理手段等方面。如战略管理的柔性化,因为未来企业所面对的是快变市场,所以企业战略必然具有战略柔性,即战略在更大范围内的可调整特性;组织结构的有机化,即能够迅速对环境做出反应的组织;在管理手段上强调自我管理和人本管理。
(7)全面质量管理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和公共管理领域。可以这么认为,全面质量管理(TQM)是一种管理哲学,它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关注组织运作过程和组织顾客的范围,还包括对组织所有受益者的影响,包括投资者、购买者、雇员、供应商等。高度关注顾客、重视领导作用和坚持持续改进是TQM最重要的思想。其他观点还有:关注过程;改进组织各项工作的质量;强调系统思想;尊重事实和准确测量;争取供应方支持和双赢等。
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有许多种陈述,一般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知识管理,是指针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则不仅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近年来对默会知识和组织知识的深入研究大大推进了知识管理的发展。对一般组织的管理者来说.知识管理的重点是培育一种学习文化,在这种文化中组织成员能系统地收集知识并与其他组织成员共享,以便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8)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学习和适应变革能力的组织。由于当前的组织环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环境本身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过去的许多管理原则和指南现在可能都不太实用,组织只有快速地学习和响应环境的变化,才能提高组织的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