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中外音乐名家名作
5.1 核心讲义
一、中国音乐名曲及作曲家
(一)古典歌曲
1.《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之安西》这首绝句而创作的一首琴歌,据考与唐大曲有一定联系。全曲分三大段,用同一曲调作变奏反复,叠唱三次。每叠分前后两段,前段基本为王维的原诗,后段用新增的歌词。音调整体风格古朴深沉,后段略显激越。曾被改编为合唱曲。
2.《扬州慢》
《扬州慢》是南宋词人姜夔的自度曲。描写昔日繁荣的扬州遭金兵入侵,劫后的荒凉萧条的景象。音乐采用古音阶的宫调式,既古朴又不时流露出慨叹之情。旋律安排很有层次,上下阙各四句的落音相一致,结构严谨有序。它是宋代留存下来极少的词调之一。
3.《满江红》
《满江红》是著名词牌名,相传最广的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上个世纪20年代由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将元代古曲与这首词配在一起。音调深沉稳健,歌词节奏分布比较均匀,略带悲壮色彩。上下两阕曲调基本相同,只是下阕开头略有不同,是词调音乐典型的结构。
(二)民间歌曲
1.《小白菜》
《小白菜》是一首河北民歌,讲述一个从小丧母的孤苦女童的悲惨命运,音乐材料运用十分节俭。全曲仅有12小节,曲调采用带哭腔的、逐级下行的手法展开。以它为母体衍生出许多民歌,如《沂蒙山好风光》等,歌剧《白毛女》中喜儿演唱的《北风吹》也是根据这首《小白菜》的材料改编创作的。
2.《绣荷包》
《绣荷包》是民歌的一种,全国同名的小调有多种,其中以山西的最为有名。歌词内容表现一个少女绣荷包送情人时的内心活动。音乐由上下两句构成,旋律明快,起伏明显。四川的《绣荷包》则显示出当地人的性格和方言的特色。
3.《蓝花花》
《蓝花花》是一首陕北民歌。采用叙事手法,以分节歌的形式,讲述姑娘蓝花花不惜牺牲性命反抗封建礼教的感人故事,音乐具有浓郁的陕北色彩,曾有郭兰英、王昆等多位著名歌唱家演唱过这首歌曲,还被改编为钢琴独奏曲。
4.《走西口》
《走西口》流行于山西、陕西、内蒙一带,反映了为谋生,当地男人不得不外出打工,与妻子惜别时的悲苦心情。曲调多为四句体,一句歌一行泪,感人至深。曾被吸收到“二人台”中,成为民间小戏的基本音调。
5.《康定情歌》
《康定情歌》,又名《跑马溜溜的山》,流行于西南地区的情歌。旋律由三乐句构成,穿插有多个衬词,使音乐得以扩展,更加富有情趣。抗日战争期间经国立音乐院江定仙教授改编,流传全国,国外音乐团体来华演出也经常演唱这首歌。
6.《小河淌水》
《小河淌水》是云南弥渡山歌。描绘了月夜下小河静静流淌的诗情画意及青年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全曲由五个乐句组成,音乐舒缓优美。曾被改编为钢琴曲和混声合唱曲。
7.《孟姜女》
《孟姜女》,又名《十二月花名》,为流传于全国的民间时调。讲述孟姜女历尽艰辛为被迫去修筑长城的丈夫送寒衣的故事。旋律由四句组成,呈起承转合关系。许多地区都有这首民歌的变体。
8.《茉莉花》
《茉莉花》是一首民间小调,流传最广的要数江苏和河北的。全国各地茉莉花的歌词内容大同小异,逼真地反映出青年男女初恋时欲言又止的那种心态。全曲由4乐句组成,第三、四句在音乐上一气呵成。它在国外被当作中国民间音乐的代表,曾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吸收到歌剧《图兰朵》中。
9.《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是指流传于安徽的一种民间舞歌。表现明代淮河流域百姓遭水患,被迫身背花鼓,远走他乡,沿街卖唱的悲惨情景。有4小节的锣鼓点作为前奏,全曲分为两个乐段,段落间再次插入4小节的间奏,后段是前段的变化反复。音乐为抒情与叙事性相结合。
10.《嘎达梅林》
《嘎达梅林》是一首蒙古族长篇叙事歌。嘎达梅林是其民族英雄,曾率领人民反抗封建王爷与军阀的统治。这是一首上下句结构的短调民歌,采用蒙族音乐常见的五声羽调式,节奏舒展沉稳,风格庄重肃穆。辛沪光创作的同名交响诗就是以这首歌为主题的。
(三)民族器乐独奏曲
1.《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根据《太音补遗》和《蕉庵琴谱》所载,相传原本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唐人颜师古将其改编为琴曲。所谓三弄是指晶莹剔透的泛音主题在不同段落重复三次的意思。全曲由十段构成。前一部分刻划梅花的静态美,后面则较具有动感。整个音乐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
2.《流水》
《流水》是一首古琴曲。这首乐曲因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佳话而更具传奇色彩。据载原来该曲不分段,至唐代分为高山4段,流水8段。曲中大量采用滚、拂手法,形成河流波涛翻滚之势。
3.《广陵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它是中国古代一首大型琴曲,汉族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原来是流传于广陵一带(安徽境内)民间乐曲,现多数人按聂政刺韩王的传说来解释。最早载录于明代刊印的《神奇秘谱》。乐曲结构庞大,共有45段。音乐气势磅礴,表现出一种悲壮的英雄气概。
4.《潇湘水云》
《潇湘水云》是一首汉族古琴曲,作者为南宋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及江浙派的创始人郭沔,无射均(紧五弦)定弦。元兵南侵时他正在潇、湘二水交汇处,望云雾缭绕的九嶷山,触发了他对山河破碎的感慨。现全曲为18段,分别运用了吟、揉、滚、拂等多种手法,按音、散音、泛音等不同音色的对比,形成了一幅变化万千的景象,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
5.《喜相逢》
《喜相逢》是冯子存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首笛子独奏曲,乐曲的结构为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原为内蒙民间乐曲,音调也作为一些地方的过场音乐。笛子演奏家冯子存将其改编为梆笛独奏曲。音乐采用技巧变奏的手法加以发展,曲中大量运用北派笛子的花舌音,使音乐格外欢快热烈,充满乡土气息。曾被改编为多种其他乐器的独奏曲。
6.《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原为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一带的民间乐曲,后经加工改编为唢呐独奏曲。乐曲营造了一个有层次展开的、百鸟争鸣的音响世界。改编后大量运用双吐技巧,增加了音乐的华彩性。它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1953年春,由山东省菏泽专区代表队作为唢呐独奏参加全国会演,受到热烈欢迎。
7.《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二胡名曲,由华彦钧(小名阿炳)创作。这首乐曲原名“依心曲”,是作者沿街行乞时所奏,仿佛在倾诉自己坎坷的一生,后来他人根据当地惠山泉的别称将其改为现名。乐曲开始展示了主题,此后进行了5次变奏,由最初的深沉逐渐转为激动,将音乐展衍开来。该曲由作曲家改编为同名的弦乐合奏曲。
8.《光明行》
《光明行》是一首二胡独奏曲,由刘天华于1931年创作。《光明行》具有进行曲风格,由分解大三和弦构成,进军号般的音调贯穿乐曲的始终。采用西洋的复三部曲式,结构严谨。全曲充满着昂扬向上的精神和对光明未来的信心。
9.《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初见于清代华秋萍所辑的《琵琶谱》,以楚汉相争、刘邦与项羽在垓下决战为主题。全曲分为13段,每段均有标题,以不同的音调、节奏和演奏技法依次展现战前、战中和战后的场景。尤其是在第6—8段“埋伏”、“鸡鸣山小战”和“九里山大战”中,以右手丰富的技巧(如绞弦、煞弦等)惟妙惟肖地描绘了金戈铁马、雷霆万钧的宏大战争场面。
10.《彝族舞曲》
《彝族舞曲》是一首琵琶独奏曲,王惠然根据彝族民歌四大腔中的“海菜腔”的音乐素材改编创作的。描绘了彝族山寨迷人的夜景和青年男女优美的舞姿。曾被改编为多种民族乐器的独奏曲和西洋管弦乐曲。
11.《渔舟唱晚》
《渔舟唱晚》是一首筝独奏曲,娄树华根据古曲改编。乐曲开头以优雅的旋律和舒缓的节奏向听众展现出一幅宁静的画卷;然后音乐回旋环绕,逐层下落给人以夕阳西下、归舟唱晚之感,充满诗情画意。曾被改编为小提琴独奏。
12.《中花六板》
《中花六板》是“江南丝竹”的八大名曲之一。民间器乐曲牌“老六板”的变体之一,将原曲的速度放慢加花,使音乐更加悠扬抒情,富有江南水乡的色彩。
13.《雨打芭蕉》
《雨打芭蕉》是广东音乐名曲,初见于丘鹤俦的《弦歌必读》。乐曲开头旋律欢乐明快,接着为一系列的短句,让人联想到雨点落在芭蕉叶的淅沥声,颇具南国情调。20世纪60年代重新进行配器,增加了乐曲的多声性,更加富有表现效果。
14.《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原为琵琶曲《夕阳箫鼓》,1925年柳尧章等人将其首次改编为现名的民乐合奏曲。建国后经过多次改编加工,配器更加细腻精巧,旋律愈发淡雅清丽。这首乐曲曾被改编为钢琴曲、木管五重奏和交响音画。
(四)声乐作品
1.《问》
《问》是一首独唱歌曲。易韦斋词,萧友梅曲。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初。他于1927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在上海创建了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国立音乐院,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宗师”。艺术歌曲《问》是他最有影响的作品。歌词连续向听者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问题。音乐形象虽然单一,但显得从容不迫,并不让人感到乏味,两个三度下行的音调反似历经沧桑者发出的感慨,耐人寻味。
2.《教我如何不想他》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一首独唱歌曲。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创作于1926年。《教我如何不想他》是赵元任的代表作。歌曲反映了当时青年挣脱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感情。歌曲的音乐建立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特别是“教我如何不想她”一句变化运用了京剧西皮的音调,民族风格更加鲜明。曲作者采用了调性多变的布局,使音乐色彩显得格外丰富。
3.《毕业歌》
《毕业歌》是电影《桃李劫》的主题歌,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创作于1934年。《毕业歌》在影片中点明主旨,号召青年走上救亡战场,充满爱国激情。它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全曲的音乐分为四段,首尾两段是号召,第二段是誓言,第三段则是全曲的高潮,音调昂扬,气势磅礴。这首歌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对青年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
4.《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是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创作于1935年。作曲家天才地将这首散文体的自由新诗,谱写成由六个长短不等的乐句组成的、一气呵成的战歌。歌曲中号角式的音调、主音的连续重复、行将结束时的突然休止,这些手法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建国之初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国歌,1982年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确定为国歌。
5.《铁蹄下的歌女》
《铁蹄下的歌女》是影片《风云儿女》的插曲,由许幸作词,聂耳作曲。音乐由三段构成,第一段由气息悠长的两个抒情乐句和一字一音的朗诵性部分有机地衔接而成;第二段带有声泪俱下的控诉性质;第三段综合了前两段的因素,最后的突弱处理反而增强了音乐的情感震撼力。
6.《松花江上》
《松花江上》是由张寒晖作词、作曲,创作于1936年的作品。1936年正在西安二中任教的作者在西安街头见到“九·一八”后流亡关内的东北军士兵,精神受到极大的触动,谱写了这首悲愤交集、感人肺腑的歌曲。作者把家乡妇女哭坟的音调贴切地运用到创作之中,催人泪下。乐曲为二部结构,并用呼喊般的尾声将音乐推向高潮。在民族危急关头,这首悲歌性质的作品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7.《大刀进行曲》
《大刀进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为作曲家麦新1937年7月在上海创作的一首抗日救亡歌曲。“七七”事变揭开了全面抗战的新篇章,英勇的中国军队组成大刀队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他们的英雄事迹震撼了时在上海的麦新,当即谱写了这首战歌。歌曲开头就采用切分节奏,具有冲锋号般的爆发力。全曲为自由乐段结构,结束时还加入了“冲啊”、“杀”的呐喊声,使乐曲更具战斗性。
8.《在太行山上》
《在太行山上》是一首抗战老歌,由桂涛声作词,冼星海作曲。全曲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开头旋律抒情开阔,配以二声部,造成歌声在山间回响的效果。第二部分则采用了进行曲性质的音调,节奏富有弹性,最后音乐向上推进扩充,达到全曲的高潮。
9.《南泥湾》
《南泥湾》是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创作于1943年的作品。南泥湾是延安大生产运动的典型,这首歌是秧歌舞《挑花篮》的插曲,采用对比性的复乐段结构,前半段优美抒情,后半段节奏相对活跃,具有浓郁的民歌风格,生动地描绘了陕北塞外江南的美丽景象。通过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的演唱使这首歌迅速传遍全国。
10.《歌唱祖国》
《歌唱祖国》是由王莘作词、作曲,创作于1950年的一首爱国歌曲。《歌唱祖国》由长度相等的主歌和副歌组成,既连贯又形成一定的对比,音乐豪迈而又充满感情,表现出建国之初新中国一片生机、蒸蒸日上的面貌和中国人民朝气蓬勃的精神。这首歌问世后迅速在祖国大地传播开来,现在已经成为新中国的象征。
11.《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是故事影片《上甘岭》的插曲,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我的祖国》由女高音独唱的前一部分具有浓郁的民歌风,抒情甜美,仿佛让听者感受到大河两岸的旖丽风光;后一部分用混声合唱的副歌形式,气势磅礴,具有颂歌的性质,两者结合得十分完美。
12.《我们走在大路上》
《我们走在大路上》是由李劫夫于1963作词谱曲的一首红色经典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表现了中国人民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后,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歌曲以主、副歌结合的方式写成,进行曲风格,气魄宏伟,节奏铿锵是60年代传唱最广的群众歌曲。
13.《红星照我去战斗》
《红星照我去战斗》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由邬大为作词,傅庚辰作曲,创作于1973年。《红星照我去战斗》采用了江西山歌的音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作为电影插曲,跌宕起伏的旋律与主人公潘冬子乘坐竹筏在江中漂流的画面配合得十分贴切,是“文革”中十分罕见的优秀抒情歌曲。
14.《祝酒歌》
《祝酒歌》是由韩伟作词,施光南作曲,创作于1976年的一首歌曲。《祝酒歌》生动地表达了粉碎“四人帮”后全国人民奔走相告,举杯庆祝的喜悦心情。第一段音乐比较含蓄,在中低音区进行;第二段节奏紧缩,旋律向高音区发展,情绪逐渐高涨;第三段将开始的主题加以变奏发展,形成高潮。这首歌将汉族的欢庆锣鼓点与新疆的手鼓节奏型交替使用,对于统一被吸收到曲中的多种风格的音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5.《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中国》是1980年上映的电影《海外赤子》的插曲,由瞿琮作词,郑秋枫作曲。《我爱你,中国》的音乐分为三大部分,开始是节奏自由、旋律跌宕起伏的引子;中间部分节奏平稳,音乐逐层推进;尾声部分“啊”的衬词把乐曲引向高潮,在高音区结束,让炽热的爱国之情喷涌而出。
16.《长恨歌》
《长恨歌》是我国第一部清唱剧,由韦瀚章作词,黄自作曲。《长恨歌》取材于自居易同名长诗。原计划写10个乐章,但独唱的三个乐章未完成。其中第8乐章“山在虚无缥渺间”是经常独立演出的女声三部合唱,用复调手法写成,由弦乐和竖琴伴奏,让人有飘飘欲仙的感觉。这部清唱剧是黄自一生唯一的一部大型作品,虽未写完,但已包括了原诗主要内容,仍不失为我国浪漫主义的声乐经典之作。
17.《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一部史诗性的里程碑式的作品,是冼星海在听了光未然的长篇诗歌《黄河吟》朗诵后,激动万分,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的。1939年4月在延安首演,引起强烈反响,迅速传遍全国。整部作品由序曲加8个乐章组成,以朗诵和乐队加以贯穿。各乐章既独立又有联系,音乐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一方面大量吸收了民间的各种音调,另一方面又大胆借鉴了西方多声部音乐的技法,使作品既有民族文化的神韵,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气派,对后来的合唱创作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18.《长征组歌》
《长征组歌》是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晨耕、生茂、唐诃、遇秋根据肖华上将的长诗谱写的声乐组曲,于1965年“八一”建军节在北京首演。作曲家们择其中的10首诗谱曲,把长征过程中十个不同的战斗场面衔接在一起。他们把各地区的民间音调与红军的传统歌曲融汇在一起,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伟大长征的壮阔画卷,塑造了人民军队的英雄群像,使其成为音乐史上一部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作品。
(五)歌剧
1.《白毛女》
《白毛女》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1945年4月首演。该剧故事取材于晋察冀边区流传的恶霸地主黄世仁迫害贫农女儿喜儿,在共产党领导下已在深山变成“白毛女”的喜儿重获新生的故事,揭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真理。在创作过程中作曲家十分注意通过音乐细致刻画剧中人物形象,他们广泛吸收各地的民间音调来作为主要人物的主题基调,同时还大胆运用了西方歌剧创作的手法,将独唱、伴唱、重唱与合唱交替穿插,歌唱、器乐、说白和表演协调统一,成为我国歌剧创作典范。
2.《洪湖赤卫队》
《洪湖赤卫队》是朱本和等五人编剧,张敬安、欧阳谦叔等作曲,1959年首演的歌剧。该剧描写湖北洪湖地区赤卫队在乡党支部书记韩英与队长刘闯的率领下,几经坎坷周折,消灭恶霸彭霸天的反动武装的故事。音乐以湖北沔阳和天门等地的花鼓戏和民歌为基本素材,不同人物音乐主题相当典型化。这部歌剧的许多脍炙人口的唱段在60年代家喻户晓。
3.《刘三姐》
《刘三姐》是柳州市《刘三姐》剧本创作组集体创编,1960年首演。剧本根据壮族姑娘刘三姐通过对歌与地主斗争的民间传说而改编。全剧的情节都是围绕着“歌”而展开的,而这些曲调都是以当地的民歌为基础加工再创造而成的,音乐既有斗争性和讽刺性,也有歌颂性和抒情性风格的。浓郁的壮族色彩为我国的歌剧舞台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4.《江姐》
《江姐》是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曲,1964年首演的歌剧。剧情是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的。音乐以四川民歌为基础,吸收了多种戏曲和说唱的音乐语言进行加工创作。“红梅赞”是贯穿全剧的主题歌,象征江姐的英雄形象,音调抒情而坚定,洋溢着革命浪漫主义色彩;江姐临刑前与战友诀别时唱的“绣红旗”深情而又乐观,表现了革命者英雄主义的气概。
(六)器乐曲
1.钢琴曲《牧童短笛》
《牧童短笛》原名《牧童之笛》,是贺绿汀先生创作于1934年的一首钢琴曲。《牧童短笛》是作者参加旅法俄裔作曲家齐尔品举办的“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比赛获头等奖的作品。全曲分为三段。第一段运用复调手法,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中段采用主调手法,曲调欢快活泼,具有民间舞曲风格。第三段变化再现第一段。这首作品因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精致的写作手法而成为中国钢琴音乐的经典曲目。
2.小提琴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是作者根据歌曲《美丽的塔什库尔干》和笛子曲《帕米尔的春天》及塔吉克族的音乐素材而创作的。乐曲分为歌唱性的第一部分“纵情高歌”和舞蹈性的“热烈欢舞的第二部分。曲中穿插了表现小提琴演奏技巧的华彩段落,是我国小提琴家经常演出的曲目。
3.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何占豪、陈钢作曲,于1959年完成并首演的小提琴协奏曲。作曲家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主题,以越剧的音调为基础,分别采用了故事的三个关键情节“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结构上运用西洋的奏鸣曲式,出色地表现了矛盾冲突。在艺术上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充分发挥了交响性效果。这部协奏曲在国内被誉为“民族化的交响乐”,在国外则被称为“‘蝴蝶的爱情’协奏曲”。
4.《草原小姐妹》
《草原小姐妹》是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作曲,创作于1973年的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取材于蒙古族小英雄龙梅和玉荣与暴风雪搏斗,保护集体羊群的事迹。全曲分为5段。主题富有蒙族民间音乐的色彩,用琵琶这一民族乐器刻画出天真活泼的一对少女形象,并运用琵琶武套右手的丰富技巧,逼真地描绘了小英雄与风暴搏斗的情景。作曲家们将琵琶丰富的表现力与管弦乐队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有机统一起来。曾多次在海内外演出,赢得广泛的赞誉。
5.管弦乐《春节组曲》
《春节组曲》是由李焕之创作于1955~1956年间的管弦乐曲。《春节组曲》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春节序曲”经常被抽出了独立演出,是热烈欢腾的大秧歌的音乐,主部由两首陕北民间唢呐曲构成,中间部分是悠扬的领唱秧歌调,最后小号的独奏把音乐推向高潮。其他三个乐章表现的也是节日喜庆的不同侧面。整套组曲的构思都带有鲜明的舞蹈性,与民族风情保持密切的联系。
二、外国音乐名家名作
(一)J.S.巴赫(1685~1750)
1.作家简介
巴赫是德国作曲家。1723年在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担任乐监和音乐指导,直至终年,他的创作代表了巴罗克音乐的最高成就。巴赫的创作范围非常广泛,除歌剧以外,他涉及到几乎所有的音乐领域:管风琴、古钢琴、奏鸣曲等等。
2.代表作品
(1)《布兰登堡协奏曲》
共包括六首协奏曲,题献给布兰登堡侯爵而得名。此曲吸收了意大利协奏曲的优点,并结合德国的音乐思维,充满轻松愉悦的情趣,是巴罗克协奏曲的经典之作。
(2)《马太受难乐》
《马太受难乐》以圣经中耶稣受难故事为内容,由独唱、合唱和乐队演出,虽然是宗教体裁,但却充满了深刻的人类精神。此曲在巴赫去世后半个多世纪才得以上演,巴赫的音乐从此为世人熟知。
(二)亨德尔(1685~1759)
1.作家简介
亨德尔是巴罗克后期德国作曲家。他的创作非常广泛,歌剧、清唱剧、各种器乐均有重大成就。亨德尔的前期创作主要是歌剧,后期转向清唱剧创作,在清唱剧领域取得极大成功,他赋予这种体裁以新的生命,并深远地影响了后来的作曲家。
2.代表作品——《弥赛亚》
(1)含义
“弥赛亚”意即上帝派遣到人间的使者,这是一部对救世主耶稣表达崇敬和欢呼的声乐作品。
(2)内容
作品以圣经内容为题材,是亨德尔最成功,流传最广的清唱剧之一。该作分为三部分,分别叙述耶稣降生、受难、复活。虽然是一部宗教作品,但却充满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鲜明地体现了18世纪新兴的英国资产阶级的精神风貌。
(三)海顿(1732~1809)
1.作家简介
约瑟夫·海顿出生于奥地利,创作广泛,尤以器乐著名。他奠定了四乐章套曲结构的经典形式,并以流畅的笔法表现出古典主义乐观、质朴和愉悦的精神气质。在西方音乐历史上以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的奠基者著称,享有“交响乐之父”的美誉。
2.代表作品——《伦敦交响曲》
这是海顿的第93~104交响曲的总称,为音乐会经理德国人扎诺蒙而作,也称《扎诺蒙交响曲》,因写于伦敦,常被称为《伦敦交响曲》。这是海顿最后的一批成熟交响曲,是古典交响曲风格的典范之作,其中包括了海顿的许多著名交响曲,如第94《惊愕交响曲》、第100《军队交响曲》、第101《时钟交响曲》等都是广泛传播的名作。其中的最后一首,第104交响曲亦称为《伦敦交响曲》。
(四)莫扎特(1756~1791)
1.作家简介
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在声乐和器乐领域都取得巨大成功。莫扎特创作了19部歌剧,其中《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堪称古典主义歌剧的经典。器乐创作也到达相当高的成就。莫扎特的音乐风格细腻、典雅,既有生动的诙谐也不乏深刻的表情,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他在西方音乐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2.代表作品——《第四十交响曲》
(1)概况
莫扎特一共写了41部交响曲,最后三部是在短短两个月时间中创作的,9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是一部经常被上演的作品。
(2)特点
典型的古典主义交响曲的布局。小调的调性安排为这部作品在典雅和抒情中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悲伤。这部作品可分为四个乐章:
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具有典型的莫扎特式的抒情性。
②第二乐章:慢板。
③第三乐章:小步舞曲。
④第四乐章:幽默的快板。
(五)贝多芬(1770~1827)
1.作家简介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1792年受人赞助前往维也纳学习音乐。他的9部交响曲、32首钢琴奏鸣曲、1部小提琴协奏曲、5部钢琴协奏曲以及众多的室内乐都是古典主义器乐的巅峰之作。贝多芬的音乐将古典主义推向极致,为音乐的未来发展打开了大门,在西方音乐历史上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力。
2.代表作品
(1)《第三“英雄”交响曲》
①概况
此曲原题献给拿破仑,但后来拿破仑称帝,具有民主思想的贝多芬愤然抹去了原来的献辞,改名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②结构
a.第一乐章
前所未有的复杂,具有深邃的力量。
b.第二乐章
用葬礼进行曲,意为悼念英雄。
c.第三乐章
将原来温文尔雅的小步舞曲改为比较粗犷的谐谑曲,全曲最后在凯旋般的热烈气氛中结束。这是一部在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2)《第九“合唱”交响曲》
①概况
这是贝多芬的最后一部交响曲,由于在最后乐章中加入合唱而常常被人们称为《合唱交响曲》。
②特点
a.使用独唱、四重唱和合唱。
b.声乐的歌词采用的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欢乐颂》,主题是宣传“人人平等”的启蒙思想。
③影响
贝多芬的这部交响曲是一大革新,它影响到了后来的19世纪交响曲写作。《合唱交响曲》使用独唱、四重唱和合唱,气氛宏大,前所未有。
(六)舒伯特(1797~1828)
1.作家简介
舒伯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是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缔造者,创作了600多首歌曲。代表作有《魔王》、《野玫瑰》、《鳟鱼》,声乐套曲《冬之旅》、《美丽的磨坊女》。舒伯特最有特点的钢琴曲是小品类乐曲,《即兴曲》、《音乐瞬间》最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情调。舒伯特传统的器乐体裁《第八“未完成”交响曲》最为著名。
2.代表作品——声乐套曲《冬之旅》
(1)“声乐套曲”的含义
声乐套曲是指由若干首歌曲组成,但其中贯穿了一个统一的主题。
(2)特点
《冬之旅》包含了24首歌曲,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和生活场景刻画了一个失恋者冬日的旅行。歌曲以德国诗人缪勒的诗为歌词,其中包含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曲,如《菩提树》、《春梦》等等。
(七)门德尔松(1809~1847)
1.作家简介
门德尔松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他的音乐优美动听,既具有古典主义的严谨,也不乏浪漫主义的抒情性。门德尔松的创作包括5部交响曲,其中《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比较著名。管弦乐《仲夏夜之梦》、《芬格尔山洞》和小品类钢琴集《无词歌》得到广泛传播。门德尔松还创立了德国的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
2.代表作品——《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1)概况
这是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名作,作于1838年。
(2)特点
①《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门德尔松式优美风格的典型。
②采用了传统的三乐章结构,但处理上不一般。通常协奏曲总是乐队将呈示部先演奏一遍,而这部协奏曲一开始就进入独奏小提琴的优美旋律,紧扣人心。将独奏的华彩乐段也不是放在常规的乐章结束,而是放在主题再现前,起到一个连接的作用,很自然的引导再现部的出现。
(八)舒曼(1810~1856)
1.作家简介
舒曼是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是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音乐家的典型代表。他的音乐创作包括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但最有特色的是钢琴、艺术歌曲这样的体裁。舒曼的钢琴套曲有《童年情景》、《狂欢节》、《蝴蝶》、《大卫同盟舞曲》等。艺术歌曲代表作有声乐套曲《桃金娘》、《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诗人之恋》等。舒曼还是一个重要的音乐批评家,创办了刊物《新音乐杂志》,经常发表文章,评判当时的音乐和音乐家。
2.代表作品——钢琴套曲《狂欢节》
(1)概况
这是一部由21首乐曲组成的钢琴组曲,包含很多肖像描写的乐段,表现在一个假面舞会中,纷纷登场的各种各样的人物。乐曲喻指了“大卫同盟”对庸俗音乐家的斗争和最后胜利。套曲的终曲名为《大卫同盟向凡夫俗子开战》,
(2)作品中的人物
①舒曼厌恶的低俗音乐家
他们以小丑、妓女的形象出现。
②舒曼赞扬的“大卫同盟”的音乐家
如肖邦、帕格尼尼、克拉拉·舒曼(舒曼夫人)等这样一些精英音乐家。
(九)柏辽兹(1803~1869)
1.作家简介
柏辽兹是法国作曲家。他开创了19世纪浪漫主义标题交响曲的先河,于1830年写作的《幻想交响曲》将语言文学这些非音乐成分纳入到音乐之中,这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观。柏辽兹的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罗密欧与朱丽叶》、《浮士德的责罚》都具有将音乐与音乐之外因素结合的特点。
2.代表作品——《幻想交响曲》
(1)概况
这部交响曲有一个副标题“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生活插曲”,讲述了作者本人的一段爱情经历。该曲五个乐章的标题分别为“梦幻与激情”、“舞会”、“田野情景”、“赴断头台”、“妖魔夜宴”。
(2)特点
①突破了传统的四乐章,改用五乐章结构,并创造性地使用了“固定乐思”的手段贯穿全曲,用以象征自己心目中恋人的形象。
②该曲首演时,柏辽兹还破天荒地向听众发放文字说明的节目单,对每一乐章的内容进行了文字说明。
(十)李斯特(1811~1886)
1.作家简介
李斯特是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他的创作主要有钢琴和管弦乐。李斯特首创了新的管弦乐体裁——交响诗,共创作13首,《前奏曲》、《塔索》、《玛捷帕》等是常演出的名作。还有两部交响诗性质的交响曲《但丁》与《浮士德》。60年代李斯特在梵蒂冈皈依宗教,其创作也转向了多为宗教体裁的声乐合唱作品。
2代表作品——交响诗《前奏曲》
(1)概况
这首作品得名于法国诗人拉马丁的诗歌《新沉思集》中的第十五首《前奏曲》。
(2)特点
李斯特的积极人生观在交响诗《前奏曲》中表露的淋漓尽致。开始的主题动机仿佛提出了一个有关生与死的问题,但在随后的发展中音乐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温馨甜蜜的歌唱,这些最终都交织成为一首积极人生态度的颂歌。
(十一)肖邦(1810~1849)
1.作家简介
肖邦出生于波兰华沙,他的的一生是为钢琴存在的一生,其“肖邦风格”拓展了钢琴音乐的表现领域,在和声、织体、节奏以及使用钢琴踏板上为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肖邦的另一贡献是对钢琴音乐体裁的开发,很多体裁并不是他创立的,但他却赋予它们以全新的生命。
2代表作品——《c小调“革命”练习曲》
(1)概况
这是肖邦的一首非常著名的钢琴曲,又名《华沙陷落》。虽然名为“练习曲”,但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用于练习演奏技艺,而是具有相当艺术性的乐曲。
(2)创作背景
此曲写于1831年,当时肖邦正居于斯图加特,惊闻华沙起义失败,俄国人占领了波兰,肖邦在强烈和悲愤的心情中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名曲。
(十二)瓦格纳(1813~1883)
1.作家简介
瓦格纳是德国歌剧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文学家,19世纪音乐界奇才。26岁以歌剧《黎恩济》被人所知,1842年以后相继创作了《漂泊的荷兰人》、《唐豪塞》、《罗恩格林》三部浪漫主义歌剧。瓦格纳对音乐历史的重要影响是对传统歌剧的改革,他在音乐上的革新对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2代表作品——《尼伯龙根的指环》
(1)概况
这是一部超大型的歌剧,创作时间历时近20年。该剧曾于2005年在我国北京上演。
(2)内容
由四部歌剧组成,分别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剧情取自德国中世纪民间史诗,故事主要围绕争夺宝物指环,寓意深刻。
(3)特点
这部歌剧采用了瓦格纳乐剧的新理念,使用“主导动机”手法串连整部作品,音乐语言复杂,交响乐队在歌剧中起到与歌唱同等重要的作用,是瓦格纳“综合艺术”理想的完美体现。
(十三)布拉姆斯(1833~1897)
1.作家简介
布拉姆斯是德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他反对当时盛行的标题音乐倾向,坚持古典音乐的理念,在历史上有“反潮流”之称。创作的最重要成就是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等传统体裁。在声乐领域,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在19世纪艺术歌曲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合唱《德意志安魂曲》也是上乘的声乐杰作。
2代表作品——《c小调第一交响曲》
(1)概况
1876年布拉姆斯完成这一作品。第一交响曲问世后得到好评,被人称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
(2)结构
该作仍然使用了传统的四乐章结构,调性、总的结构安排以及精神气质方面与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相近。
(十四)威尔第(1813~1901)
1.作家简介
威尔第是意大利人。29岁创作歌剧《纳布科》成功,40岁前后创作的《茶花女》、《弄臣》和《游吟诗人》奠定了他在歌剧领域的地位,中期创作有《唐卡洛斯》、《命运的力量》等,1871年创作的《阿伊达》,80岁时以喜歌剧《法尔斯塔夫》完满地告别了创作生涯。威尔第一生创作了29部歌剧,将三百年意大利歌剧发展推向颠峰。
2代表作品——《弄臣》
(1)概况
三幕歌剧,又名《利哥莱托》,1851年初演于威尼斯,这是威尔第的成名作之一。
(2)内容
剧情取自雨果的小说,这是一个讲述恶有恶报的故事,16世纪意大利曼图阿大公纵情声色,驼背弄臣为虎作伥,群臣恨之入骨。弄臣有一漂亮而善良的女儿,被大公勾引,弄臣极力阻止,雇人刺杀大公,但却误将其女刺死。
(3)特点
这部歌剧的戏剧性很强,又有很多优美的唱段,其中大公的咏叹调《女人善变》、吉尔达的咏叹调《让人爱恋的名字》以及终场的四重唱都是广为人知的歌剧名段。
(十五)穆索尔斯基(1839~1881)
1.作家简介
穆索尔斯基是俄国作曲家,19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为俄罗斯民族音乐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在创作上表现出极大的创新能力,被公认是强力集团的最杰出代表。其作品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和鲜明的俄罗斯音乐的风格特征。代表作有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交响诗《荒山之夜》和歌剧《跳蚤之歌》等。
2代表作品——《图画展览会》
(1)概况
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品是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这套钢琴作品是他根据为纪念好友哈特曼而举办的画展的印象而作。这组钢琴曲形象生动,引起很多作曲家的兴趣,将其改编成管弦乐曲,其中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版本比较著名。
(2)结构
全曲由十首小的乐曲构成,分别代表十幅画,在各乐曲之间插入被称为“漫步”的间奏段,形象地表现了一名观画者徜徉在画廊,不时驻足观望的情景。这十幅画的标题分别为“蹒跚的侏儒”、“古城堡”、“图伊勒里花园”、“牛车”、“未出壳小鸡的舞蹈”、“两个犹太人”、“里摩日市场”、“墓窟”、“鸡脚上的小屋”、“基辅的大门”。
(十六)柴可夫斯基(1840~1893)
1.作家简介
柴可夫斯基是俄国作曲家。其音乐充满了浓郁的俄罗斯风格,具有学院派特征。创作非常广泛,共写作六部交响曲,他的钢琴组曲也都是脍炙人口的杰作。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有歌剧《黑桃皇后》、《奥涅金》,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
2代表作品——《天鹅湖》
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品是作于1876年舞剧《天鹅湖》,该剧表现公主与王子的神话爱情故事。此舞剧是俄罗斯芭蕾舞剧的经典。舞剧中有许多著名的段落,如优美的天鹅湖场景主题,活跃的四小天鹅舞蹈。由于舞剧的音乐非常成功,柴可夫斯基将其中的一些优美段落集中起来,改编成管弦乐《天鹅湖组曲》,经常在音乐会上独立演奏。
(十七)马勒(1860~I911)
1.作家简介
马勒是奥地利籍犹太人。最重要的创作是交响曲,共创作了9部交响曲(第十首未完成),被认为是德奥浪漫主义交响曲作曲家的最后一位。马勒的音乐具有典型的晚期浪漫主义风格特征,另一个特征是在器乐中常常融入声乐的歌唱形式。其艺术歌曲的最大特点是以管弦乐队代替钢琴作为伴奏,著名的有声乐套曲《亡儿之歌》和歌曲集《青年魔角》。
2代表作品——《大地之歌》
(1)概况
《大地之歌》是马勒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由人声与管弦乐队演出,作者称为交响曲。
(2)特点
《大地之歌》歌词采用了中国唐代诗人的诗篇,包括李白的《悲歌行》、《采莲谣》,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和王维的《送别》等七首。虽然采用了唐诗,但却并没有中国音乐的风格特点,完全是依照欧洲人的理解来进行诠释。
(3)结构
全曲分为六个乐章,音乐总的基调充满悲切伤感之情。
(十八)理查·施特劳斯(1864~1949)
1.作家简介
理查·施特劳斯是德国作曲家、著名指挥家。成熟时期音乐风格的总体特征属于晚期浪漫派。他的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管弦乐作品与歌剧,他的歌剧在20世纪歌剧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德奥现代歌剧的先行者。主要代表作有:《莎乐美》、《埃勒克特拉》和《玫瑰骑士》。
2代表作品——《莎乐美》
施特劳斯的代表作品是独幕歌剧《莎乐美》,剧情取自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同名剧作,1905年上演于德累斯顿。莎乐美为古代传说中的妖艳风骚女子,因勾引正人君子约翰被拒绝而怀恨在心,出于变态报复心理,杀约翰并亲吻其头颅,后自己被斩首。这部歌剧由于描写变态心理,有恐怖血腥和色情场面,当时曾在许多国家被禁演。从艺术看,这部歌剧的意义比较重要,德奥20世纪初期表现主义歌剧深受其影响。
(十九)德彪西(1862~1918)
1.作家简介
德彪西是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具有反传统性质,不表现重大社会历史题材,专注对客观自然世界的瞬间印象捕捉,音乐朦胧模糊、重色彩感。他的音乐打破了许多传统的音乐创作法则,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创作主要有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夜曲三首》、《大海》,钢琴作品《版画集》、《意象集》、《24首钢琴前奏曲》和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
2代表作品——《牧神午后》
(1)概况
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是创作于1894年的交响诗《牧神午后》,被认为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开山之作。
(2)内容
此作根据法国诗人马拉美的诗作创意,原诗描写罗马神话中的半人半山羊的牧神,在亚平宁山区和暖的阳光下酣睡,被一群嬉戏打闹的仙女惊醒,醉眼惺忪,朦胧恍惚的情状。
(3)特点
德彪西在这部作品中成功的用管弦乐表达了诗歌中所传达的意境,音乐色彩浓郁,风格独特,是一部印象主义音乐的佳作。
(二十)勋伯格(1874~1951)
1.作家简介
勋伯格是奥地利作曲家。他的早期创作属于晚期浪漫主义风格。勋伯格创立了无调性的作曲法则——“十二音体系”作曲法。他是德奥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和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其代表作品有独幕歌剧《期待》、《月光下的皮埃罗》,十二音作品《乐队变奏曲》、《华沙幸存者》以及歌剧《摩西与亚伦》。
2代表作品——《华沙幸存者》
(1)概况
这是一首由朗诵、男声合唱、乐队表演的乐曲,受一个和平组织的基金会委托而作,写于1947年。该作品是在勋伯格听了一个从纳粹集中营中逃脱出来的波兰犹太人叙述法西斯屠杀暴行后创作的。
(2)特点
乐曲背景为管弦乐,用十二音手法创作,尖锐而恐怖;朗诵用英语,介绍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经过,其中夹杂着德语凶恶的吼叫;最后是犹太人在临死前用希伯莱语歌唱的悲壮的合唱。整首乐曲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这是勋伯格不多的具有政治倾向的作品。
(二十一)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
1.作家简介
斯特拉文斯基是俄罗斯人,20世纪现代音乐最重要的大师级作曲家之一。前期创作主要有芭蕾舞剧,具有原始主义倾向,风格粗犷强烈。“一战”后,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风格出现大的变化,追求比较简朴和单纯的现代风格,经常引用一些巴罗克时期的音乐要素。主要代表作有歌剧—清唱剧《俄狄浦斯王》、歌剧《浪子的历程》、合唱与乐队《诗篇交响曲》。
2代表作品——《春之祭》
(1)概况
斯特拉文斯基的代表作品是二幕芭蕾舞剧《春之祭》,1913年初演于巴黎。舞蹈表现古代俄罗斯在春天举行的以少女祭献神灵的活动。
(2)结构
作品分两部分,分别是崇敬大地、祭献少女。
(3)特点
该作品由于表现一种原始而野蛮的场景,所以和声尖锐、节奏粗犷而不规则、管弦乐织体复杂交错。这部作品在今天已经完全被人们接受,它被改编成独立的管弦乐组曲,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
(二十二)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
1.作家简介
肖斯塔科维奇是俄罗斯人,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即引起乐坛关注。其创作领域非常广泛,涉及交响曲(15部)、弦乐四重奏(15首)和歌剧、舞剧、电影配乐以及各类声乐作品。
2代表作品——《列宁格勒交响曲》
(1)概况
肖斯塔科维奇最重要的成就是交响曲创作,《列宁格勒交响曲》是他的《第七交响曲》的别称。
(2)结构与内容
这部作品一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一开始就是表现人民形象的坚强有力的号角主题,展开部出现了德国法西斯入侵的音乐形象;第二乐章是传统的抒情慢板;第三乐章宽广而果敢;最后乐章又回到斗争,全曲在辉煌的高潮中结束。
(3)意义
1941年肖斯塔科维奇在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列宁格勒创作了这部交响曲,当这部作品在紧张激战的列宁格勒演出时,极大地鼓舞和激发了苏联人民保卫祖国,战胜法西斯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