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次炤《艺术学基础知识》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音乐体裁

4.1 核心讲义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体裁

(一)概述

1.中国传统音乐的含义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在清代就已经基本成型的音乐。大致可以分为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四大类别。

2.中国的民间音乐的概况

我国的民间主要由民间歌曲、歌舞、说唱、戏曲和器乐五大类组成。每一类之下又可以划分为更多的小类别。我国民间音乐是其他类型传统音乐的基础,就数龄而言占有最大的比重,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也最为广泛。

(二)民间歌曲的主要体裁

1.汉族民歌的主要类型

(1)劳动号子

作用

号子应用于劳动之中,具有协调与指挥动作,激励劳动者热情的实用功能。

特点

号子的音乐风格粗犷豪迈,句幅短小,律动性较强,反复出现固定的、周期性的节奏型,一领众和是最常见和最基本的歌唱形式。音乐比较灵活自由,曲调和唱词带有某种即兴性。

类型

劳动号子有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作坊号子等类型。

(2)山歌

特点

山歌具有高亢嘹亮、自由悠长的音乐特征。它的风格坦率直露、热情奔放、直抒胸臆,并常伴有丰富的装饰音和较长的拖腔。

类型

a.信天游

主要流行于陕北和与之接壤的宁夏、甘肃和山两及内蒙。音乐为上下两句体结构,基本曲调上百种,多为情歌和诉苦歌。

b.山曲

流行于山西西北部和陕西的榆林地区,也是上下句结构。

c.花儿

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一带的汉族及当地的少数民族中,它的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较大,上下两句体。

d.客家山歌

客家系指那些历代从黄河流域迁徙到闽、粤、赣山区居住的人群,他们长期保留了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其山歌的特点是音域窄,起伏小。

e.西南山歌

流传于四川、云南、贵州,在当地的山区到处可闻悠长连绵的山歌,其中以云南的山歌最丰富多彩,四川的山歌刚劲幽默,贵州山歌显得古朴、深沉。

(3)小调

概况

小调又叫小曲,常在生活闲暇时演唱。

特点

具有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曲调委婉、细腻,感情表达含蓄、节制,节拍比较规整,旋律进行多呈环绕曲折形态。

类型

小调可以分为吟唱调、谣曲和时调。

时调

a.概况

时调是小调中发展得最为规范和成熟的。

b.特点

第一,具有严谨的结构,丰富的节奏样式,一般还有乐器伴奏。

第二,在流传过程中同一时调还经常会形成多种变体,以变奏的方式产生出多种新曲。

第三,同一时调的曲调可填入不同内容的歌词,使时调表现功能呈现出弹性化,容易被戏曲和说唱等其他艺术形式吸收成为它们的曲牌。

c.现今依然流行的时调类型

第一,孟姜女调

用这个曲调填词的民歌很多,故影响最大。内容以诉说离情别怨者居多,如《月儿弯弯照九州》、《尼姑思凡》、《送情郎》、《盼情人》、《白娘子》等。贺绿汀创作的电影《马路天使》插曲《四季歌》就是以这一时调为基础的。

第二,剪靛花调

剪靛花调又称“剪剪花”等。用这个曲调填词的民歌很多,基本上都是表现欢快喜悦情绪的。如《放风筝》、《丢戒指》、《回娘家》等,它还成为北方许多戏曲和说唱的主要曲牌。

第三,鲜花调

鲜花调即闻名世界的“茉莉花”。自清代以来流行全国,甚至在19世纪初其乐谱就已经见诸于西方人的著作。这一曲调变体甚多,但填入其他内容的较少。

第四,绣荷包调

绣荷包调专指流传于西北、华北地区的时调,其情绪大多缠绵哀婉,如《走西口》等。革命历史民歌《绣金匾》也是这一时调的变体。

2.少数民族的主要民歌类型

(1)蒙古族的长调

概况

它是蒙古族音乐风格的典型代表。

特点

具有草原牧歌的特征,气息宽广、句幅较长常伴有颤音和装饰音,给人以历史沧桑感。

(2)藏族的箭歌

概况

多流行于西藏东南部,是猎手夸耀箭术时所唱的。

特点

歌唱时伴有简单的舞蹈动作。

代表作品

广泛流行的藏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就是一首箭歌。

(3)朝鲜族的抒情谣

特点

表现题材广泛,其中表现爱情者居多数,旋律流畅,多采用该民族特有的三拍子节奏,

代表作品

著名的抒情谣有《阿里郎》、《道拉基》等。

(4)苗族的飞歌

概况

它是苗族的一种山歌,在山间或田野歌唱。

特点

音调高亢,气息悠长,节奏自由,常有滑音,句尾惯用甩音。

(三)民间歌舞的主要体裁

1.汉族民间歌舞的主要类型

(1)秧歌

概况

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是集歌、舞、戏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类型

表演分地秧歌和高跷秧歌两种,音乐包括小场演唱、作为伴奏的锣鼓打击乐和唢呐吹奏。

(2)采茶

流行于南方产茶地区。表演形式为一男一女或一男两女,经历了从茶歌、茶舞到茶戏三个发展阶段,过门音乐以唢呐吹奏为主。

(3)花鼓

概况

流行于安徽、湖南等地。

特点

特点是一男执锣,一女背鼓,以锣鼓伴奏,边歌边舞。

代表类型

有代表性的是凤阳花鼓和湖南花鼓。

(4)花灯

概况

流行于云、贵、川等省。在当地的部分少数民族中也见表演。

特点

其音乐来自各地的山歌小调,还插有明清小曲和一些其他民族的民歌。

2.少数民族的歌舞与乐舞

(1)维吾尔族的赛乃姆

概况

流行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广大地区,不同地区的赛乃姆在音乐上有自身的特点。维吾尔族的大曲木卡姆中舞蹈也是赛乃姆重要的组成部分。

特点

表演时众人围坐成一个圆圈,舞蹈有独舞、对舞和多人同舞的形式。以手鼓、萨巴依和弹拨尔等乐器伴奏。

(2)朝鲜族的象帽舞

它是该民族的农乐舞最有特色的一种。舞者头戴斗笠,上系两根飘带,快速旋转带动飘带舞动,伴奏乐曲多为朝鲜族的民谣,伴奏乐器有长鼓笛子等。

(3)彝族的阿细跳月

由来

居住在云南部分地区的彝族人被称为阿细,他们模仿踩熄烧荒的余火的动作在月下起舞,故得此名。

特点

舞时男子演奏三弦、笛子,女子围成圆圈和着节拍击掌舞蹈,其节拍为独具特色的5/4拍。

(四)说唱音乐的主要体裁

1.含义

说唱是指用来讲唱历史故事、传说的艺术体裁,是集音乐、文学和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说唱音乐与语言音调有密切关系,故有“按字行腔”之说。现今流行的汉族说唱音乐大致可以划分为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和琴书五大类。

2.代表类型

(1)京韵大鼓

概况

由河北省部分地区的木板大鼓演变而来,形成于京津。

代表人物

清末民初出现了刘宝全等著名唱家,1930年后骆玉笙(艺名小彩舞)形成以抒情见长的“骆派”。

特点

京韵大鼓以演唱者自击鼓板为特点,伴奏乐器还有三弦、四胡、琵琶等。

(2)苏州弹词

代表人物

早期出现了陈遇乾、俞秀山、马如飞等名家。

发展

在陈遇乾、俞秀山等名家的基础上派生了以蒋月泉和徐丽仙为代表的“蒋调”和“丽调”。

伴奏乐器

伴奏乐器为琵琶、三弦等。

(五)民间器乐的主要乐种

1.江南丝竹

丝竹乐是指由丝弦和竹管乐器演奏的音乐形式,近代主要流行于南方,而江南丝竹则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并在中小城市比较盛行。其中二胡和笛子是主奏乐器,音乐以细腻、优雅为特色。八大名曲有《行街》、《四合如意》、《三六》等。

2.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是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汉族音乐乐种,产生和流行于珠江三角洲。最初为当地戏曲的过场音乐,20世纪20年代主奏乐器由原来的琵琶改为高胡和扬琴。代表曲目包括《步步高》、《下山虎》、《平湖秋月》、《雨打芭蕉》、《赛龙夺锦》等。

3.山东鼓吹

山东鼓吹是汉族传统吹打乐的一种,主要流行于山东省,尤以山东西南地区更为兴盛,特点是以唢呐为主要乐器。主要乐器有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两类。吹管乐器有唢呐、笛子、笙、管子等;打击乐器有镲、钹、锣、梆子、鼓等。乐队一般由6至8人组成。

4.十番锣鼓

十番锣鼓是创于京师而盛于江浙地区的汉族传统吹打乐种。明代已流行于江南,以无锡、苏州和宜兴一带的更为著称。演奏者或是职业半职业艺人,或是道士。其演奏形式有荤锣鼓和素锣鼓之分,前者是乐队中加入了管弦乐器,后者是纯粹的锣鼓乐。

(六)文人音乐的主要体裁

1.古琴

(1)重要性

古琴又名七弦琴,居古代文人“琴棋书画”四大修养之首,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古琴音乐集中体现了文人的审美追求,以及中国道家崇尚的那种“大音希声”、“物我同一”、“情景相即”的至高境界。

(2)古琴的发展

见诸书面记载的文献居中国各类古典音乐文化之首,单是琴曲的传谱就达千余首,琴论著作的数量也是最丰厚的。

(3)代表作品

目前经常演奏的乐曲有近百首,如《流水》、《潇湘水云》、《广陵散》、《梅花三弄》、《阳关三叠》等,这些乐曲现在还不时作为影视配乐出现。

2.词调音乐

词调音乐在宋代以来本是文人间彼此唱和的一种很重要形式,但现在留存下来的绝大部分仅有词而无乐。

二、西方音乐的重要体裁

(一)歌剧

1.简介

歌剧是一种综合性艺术体裁。它是戏剧与音乐的结合,同时也容纳了舞蹈、舞台美术等其它成分。歌剧在音乐上很丰富,它包含了器乐、声乐,声乐中又包含了独唱、重唱、合唱等形式。西方歌剧独唱的最大特点是它分为朗诵化的宣叙调和歌唱化的咏叹调。

2.主要形式

(1)宣叙调

用来叙述事件、对话,用于发展剧情。

(2)咏叹调

一般旋律优美、主要用于抒发主人公的内心感情,它可以在剧情发展过程中,暂时从故事中游离,专门展示音乐的巨大表情能量,通过音乐的作用使戏剧内涵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发展历程

(1)产生时期

概况

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最早的歌剧以古希腊神话传说故事为题材,在表现形式上比较简陋。

代表作品

被历史学家公认的真正的第一部歌剧是由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创作的《奥菲欧》。

(2)发展时期

概况

18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终于比较定型,这种定型的歌剧也叫意大利正歌剧,斯卡拉蒂的那坡里歌剧乐派代表着这一时期歌剧的最高成就。

特点

正歌剧无论在戏剧题材和形式上均有一些比较固定的程式,如一般三幕、美声唱法、采用快一慢一快结构的意大利式序曲等等。

(3)收获时期

概况

最丰硕的收获时代是19世纪,当今歌剧舞台上的名剧大多出现于这一时期。

代表人物

19世纪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意大利的罗两尼、威尔第、普契尼,德国的韦伯、瓦格纳,以及俄国的柴可夫斯基等等。

发展

这一时期歌剧分化出许多新的形式,如法国大歌剧、抒情歌剧、谐趣歌剧、德国的乐剧以及世纪之交意大利的真实主义歌剧等等。

(二)音乐剧

1.特点

(1)集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的现代舞台剧

音乐剧综合了音乐、舞蹈、舞台表演,并且把传统歌剧、轻歌剧,以及近代的流行音乐整合在一起。

(2)具有强烈的现代都市的时代气息

无论是表现什么题材,总能感到热闹非凡,仿佛给人置身于喧嚣繁忙的都市生活之中。

(3)具有鲜明的通俗性

它的音乐大量吸取了当代通俗音乐的音乐语言风格,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以及通俗民谣风的歌曲在音乐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音乐剧起源于英美,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开始引进上演了一些国外的优秀音乐剧,如中央歌剧院演出了美国音乐剧《音乐人》、《魔棍》。

(2)90年代上演了著名音乐剧《想变成人的猫》、《西区故事》。

(3)中国也自己创作了自己的音乐剧,如《香格里拉》、《日出》,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三)清唱剧

1.简介

清唱剧是包含了“剧”的大型声乐体裁,由独唱、合唱和乐队共同完成。与歌剧不同的是它没有舞台布景,也没有服装和表演动作。有时清唱剧也被翻译成“神剧”。

2.特点

(1)早期

早期清唱剧主要是讲述圣经中各种圣灵的经历和事迹,或关于神的种种故事。

(2)近代

清唱剧并不局限于宗教,但总是表现比较严肃的重大题材。

3.发展历程

(1)巴罗克时期

清唱剧产生于西方音乐的巴罗克时期,巴罗克音乐的两个巅峰人物亨德尔、巴赫对这一体裁具有重要贡献。

(2)古典时期

古典时期的代表作品为海顿写的《创世纪》、《四季》。

(3)浪漫时期

浪漫时期的代表作品为门德尔松写有《以利亚》、《圣保罗》,柏辽兹写有《基督的童年》

(4)20世纪

20世纪代表作品为斯特拉文斯基的《俄狄普斯王》、奥涅格的《火刑堆上的贞德》等。

(四)康塔塔

康塔塔是与歌剧、清唱剧同时出现的音乐体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区差别很大。

1.巴罗克时期

(1)特点

康塔塔在表现形式上由独唱、合唱和乐队这样一些要素构成,也有一些叙事特点,篇幅较小,戏剧性较弱。

(2)代表人物

巴罗克时期最伟大的康塔塔作者是德国的J.S.巴赫,巴赫的康塔塔突出了合唱的作用。在巴赫以后,意大利和德国的康塔塔都走向衰落。古典浪漫时期的许多作曲家仍写康塔塔,但名作不多。

2.20世纪

概况

康塔塔创作又有所恢复,许多重要的康塔塔出自这一时期,

代表作品

普罗科菲耶夫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巴托克的《世俗康塔塔》、斯特拉文斯基的《康塔塔》等。

(五)艺术歌曲

1.含义

艺术歌曲是指具有较高的艺术情趣,无论在歌词、旋律或伴奏方面不同于民歌或群体大众的歌曲,在西方音乐历史上,它往往代表着较高的知识阶层的审美要求。作为一种音乐体裁的艺术歌曲,一般是特指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发展起来的歌曲形式。

2.特点

(1)从历史来看,艺术歌曲的出现与新兴阶层的崛起有密切关系。

(2)艺术歌曲的一般形式是独唱曲,用钢琴伴奏,歌词题材内容多样,但往往具有抒情的气质,其旋律及和声风格具有浪漫主义特征。

3.发展历程

(1)产生

德奥是最重要的艺术歌曲的发源地。

(2)发展

19世纪随着中产阶级这一群体的兴起,艺术歌曲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普及,成为中产阶级最为喜欢的艺术形式。

4.代表人物

历史上著名的艺术歌曲作者有:德奥作曲家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马勒,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福莱,以及东欧的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等等。

(六)交响曲

1.含义

交响曲是指在18世纪下半叶以后古典时期确立起来的一种大型管弦乐体裁,通常为四个乐章的套曲结构。交响曲的形成与管弦乐队发展有密切关系。近代管弦乐队是由许多不同种类乐器组合而成,一般分成四个乐器组,即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和打击乐器组。

2.特点

古典交响曲的典型范式是四个乐章的套曲结构。

(1)第一乐章

一般是一个快板乐章,奏鸣曲式,这一乐章往往是整个交响曲的核心;

(2)第二乐章

一般是一个慢板,与充满生气的快板第一乐章形成鲜明对比;

(3)第三、第四乐章

都带有增加娱乐性和趣味性的意图。第三乐章一般是一段典雅的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往往是一个舞曲性格的急板,非常活跃,它以热烈的气氛结束全曲。

(七)奏鸣曲

1.简介

奏鸣曲是指钢琴独奏,或钢琴与其他一件乐器(如小提琴、长笛等)合奏的器乐演出形式,常为三或四乐章的大型套曲结构。

2.特点

(1)奏鸣曲是巴罗克和古典时期最重要的器乐体裁。

(2)巴罗克奏鸣曲与古典奏鸣曲很不相同。

3.发展历程

(1)17世纪

奏鸣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巴罗克时代,巴罗克奏鸣曲是一种重奏类型的器乐体裁,以弦乐为主体,最早产生在意大利。

(2)18世纪中叶

奏鸣曲开始发生变化,键盘乐器在奏鸣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最终钢琴成为奏鸣曲的主角,奏鸣曲终于演化成近代古典奏鸣曲的样式。

(3)19世纪

进入浪漫主义时期以后,作曲家的兴趣偏向小型体裁,这种体裁不再是引人注目的中心。

(八)协奏曲

1.含义

协奏曲是指独奏乐器与大型管弦乐队合作的表演形式,大约在18世纪以后发展成熟。

2.特点

(1)在表现方式上

协奏曲在表演方式上突出主要的独奏乐器。

(2)具有广泛听众

协奏曲有更广泛的听众基础,是相对比较容易为人接受的管弦乐体裁。

(3)具有炫技要求

协奏曲通常为三个乐章,协奏曲往往具有炫技的要求,即为演奏者提供一个可以展示自己演奏技巧的“华彩”段落。在进入华彩段时,乐队完全停下来,全部的注意力投向演奏者,让演奏者自由的尽情发挥。

3.发展历程

(1)产生

协奏曲产生于意大利,18世纪前后常见的协奏曲有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大协奏曲”是由一个小的合奏组与乐队合作,通过以各种方式形成对比的音响效果。

(2)发展

近代协奏曲之父是意大利作曲家G.托莱里,在他之后,意大利音乐大师安东尼奥·维瓦尔第和德国作曲家J.S.巴赫把巴罗克协奏曲推向顶峰。

(九)室内乐

1.含义

室内乐是指几个独奏者合奏,每个乐器担任一个独立声部,各个声部地位均等的器乐演出形式,多为大型套曲结构。

2.特点

(1)古典主义室内乐的典型特征

古典主义室内乐在乐曲结构和乐器组合上形成一些固定模式,如以二重奏鸣曲、三重奏、四重奏和五重奏为主导,以奏鸣曲套曲为结构原则。古典乐派的大师海顿、莫扎特对室内乐的发展和形成,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2)室内乐的固定组合

这些组合成为以后100多年室内乐的常规样式。最常见的有:弦乐四重奏,用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大提琴。

(十)交响诗

1.含义

交响诗是指在19世纪产生的一种新的管弦乐体裁,这种体裁的产生与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思潮有非常密切的关系。19世纪是交响诗的黄金时代。

2.特点

(1)在性质上

交响诗在性质上属于标题音乐,常常以小说、诗歌、戏剧和绘画为创作题材,

(2)在形式上

在形式上是单乐章的,这与交响曲相区别。

3.发展历程

(1)产生

交响诗的创始人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他在19世纪下半叶先后创作了十三首交响诗。

(2)发展

19世纪产生了不少其他交响诗作者,著名的有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斯美塔纳、芬兰作曲家西贝柳丝以及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

(3)衰落

到了20世纪,交响诗这种典型的浪漫主义体裁走向衰落。

(十一)组曲

1.含义

组曲是指一种结构自由的多段并置器乐体裁,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巴罗克时期的组曲通常是由各种不同的舞曲组成,常见的是由古钢琴演奏。

2.代表人物

(1)法国组曲

法国组曲的代表人物是弗朗索瓦·库泊兰,他对组曲的贡献是把16世纪的朴素舞曲,变成巴罗克式精致雕琢的、具有宫廷贵族气息的舞曲。

(2)德国组曲

德国组曲的代表人物是J.S.巴赫。巴赫写了许多组曲,包括著名的《法国组曲》和《英国组曲》。

3.发展历程

(1)18世纪

法国和德国组曲在18世纪找到了自己的最伟大的代表,分别是弗朗索瓦·库泊兰、J.S.巴赫。

(2)巴罗克时期

除了键盘乐组曲外,在巴罗克时期其他形式的组曲也很流行,著名的有巴赫的四首《管弦乐组曲》、六首《大提琴组曲》,以及亨德尔的《水上音乐》组曲和《烟火音乐》组曲。

(3)19世纪

19世纪组曲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

钢琴组曲

钢琴组曲在这一时期很盛行,著名的有舒曼的钢琴套曲《蝴蝶》、《狂欢节》;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柴科夫斯基的《四季》等等。

管弦组曲

在19世纪管弦乐组曲也盛行一时,著名的有格里格的根据话剧配乐改编的《培尔·金特组曲》、比才的歌剧卡门改编的《卡门组曲》、柴可夫斯基根据舞剧改变的《天鹅湖组曲》

(十二)序曲

1.含义

序曲是一种器乐体裁,常常是管弦乐形式。序曲最早是歌剧、清唱剧等声乐体裁的器乐引入的,随着19世纪公众音乐会形式的增多,人们常常把一些优秀的序曲放在音乐会作为独立器乐曲演奏。

2.特点

(1)易于传播

脱离了歌剧的序曲比原来更容易得到传播,如威伯的《魔弹射手序曲》甚至比歌剧本身流传更广。

(2)独立的音乐会序曲的产生

导致了一种新的管弦乐体裁——独立的音乐会序曲的产生。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留下了不少独立的音乐会序曲,如门德尔松的《芬格尔山洞》,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布拉姆斯《学院庆典序曲》等。

(十三)狂想曲

1.简介

狂想曲盛行于19世纪。狂想曲一般具有较鲜明的民族性,常体现出斯拉夫民族的性格。

2.特点

(1)具有史诗和英雄般的自由幻想特征。

(2)情绪不加控制,比较强烈和外露,一般没有固定的形式结构外貌。

3.代表作品

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具有典型的这种特征,它们为钢琴而作,也被改编成管弦乐队演奏,具有从抑郁、抒情到极度的激动表情幅度,好似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族情感和风情的画卷。

(十四)即兴曲

1.含义

即兴曲是指独奏的小型器乐体裁,多用于钢琴,盛行于浪漫主义时期。即兴曲可能具有偶发奇想的即兴性格,但也可能只是一个命名,并不一定具有即兴特点。

2.代表人物

(1)舒伯特

于1827年创作了8首即兴曲,只有其中的第一首是真正即兴性格的,其他都具有比较严谨的组织形式。

(2)肖邦

创作了四首著名的即兴曲,其中第四首为著名的《即兴幻想曲》。

(十五)小夜曲

1.简介

小夜曲的初始意义是夜歌,中古骑士在情人窗下唱的情歌。这种场景有时出现在歌剧中,如莫扎特的歌剧《唐璜》“请你到窗前来”就是一段小夜曲。

2.发展历程

(1)16世纪下半叶

小夜曲被用于声乐作品的标题,著名的声乐小夜曲有古诺、托塞利和舒伯特的《小夜曲》。

(2)18世纪下半叶

一种乐队合奏体裁常常也被称为小夜曲,这种乐曲乐队一般规模较小,常是弦乐队,或加入少量木管,适合于户外,常常在晚间娱乐时演奏。

(3)19世纪

浪漫主义作曲家常以弦乐或管弦乐队形式写作小夜曲。

3.代表作品

莫扎特的器乐小夜曲是古典时期这类作品的典范,他写有大批的各种类型的小夜曲,著名的有《哈夫纳小夜曲》、《月下小夜曲》等。

(十六)谐谑曲

1.简介

谐谑原意戏谑、玩笑,17世纪产生了很多声乐谐谑曲。

2.发展历程

(1)古典时期以来

谐谑曲常被用于大型套曲(尤其是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中的某一乐章。贝多芬在交响曲中改变了谐谑曲的风格,他的谐谑曲经常是快速粗犷、出人意料的,充满着戏剧性的动力感和机智谐趣的性格。

(2)19世纪

钢琴谐谑曲比较流行,肖邦对此具有重要贡献,他写有四首独立的钢琴谐谑曲,它们都是单乐章的,将戏谑和严肃并置于一体,因为形成了一种新的谐谑曲格调。

(十七)前奏曲

1.简介

前奏曲原本是其他乐曲的导入段落,有“序”的功能。

2.发展历程

(1)18世纪

前奏曲常常附加在组曲之前,或与赋格配对出现,如J.S.巴赫著名的48首平均律钢琴曲集就是以“前奏曲与赋格”各24首配对在一起的,这与“托卡塔与赋格”相似。

(2)19世纪

前奏曲获得新的含义,它们成为脱离赋格的独立的小型器乐体裁,非常小巧和精致,符合浪漫主义的审美趣味。

3.代表作品

著名的有肖邦的24首钢琴前奏曲。这些前奏曲不再具有“前奏”的意义,而是独立的钢琴小品。肖邦之后很多作曲家效仿这种样式,如德彪西等也写过《24首钢琴前奏曲》。

三、世界音乐的多元性

(一)亚洲

1.歌舞伎

歌舞伎是指日本一种古典市民艺术,形成于17世纪。它是融歌、舞、乐和戏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被作为“无形文化财产”加以保护。

2.日本民谣

日本民谣,又称日本的民歌,由于近代的民谣多采用由都节调式音阶(mi·fa·la·si·do·mi)如《樱花》等,这种独特的韵味在世界各民族音乐中颇为引起人们的兴趣。

3.盘索里

盘索里是指朝鲜的一种传统说唱体裁,唱、说白和形体动作相结合表演,以粗砺的发声为特色,讲述传统的长篇故事,例如《春香传》、《沈清传》等。

4.甘美兰

甘美兰是指印度尼西亚一种以锣为核心、以金属打击乐器为主体的合奏音乐,同时也指称演奏这种音乐的乐队。它是一种多声部音乐,是在世界范围产生重要影响的东方音乐之一。在西方许多艺术院校都开设甘美兰演奏课程。

5.印度古典音乐

印度古典音乐是指北印度的古典音乐,曾受过古波斯音乐的影响。中国人在印度影视片中所听到的音乐基本上也是以此为基础创作的。它以印度的调式音阶“拉格”为核心构成,以声乐为主。包括克亚尔、格扎尔等多种体裁。

6.阿拉伯马卡姆音乐

马卡姆是广泛流行于阿拉伯地区的调式音阶,无论是当地的古典还是民间音乐均以它构成。这种音阶中存在3/4音(即半升半降音),很有特点。马卡姆同时也是一种音乐体裁,以伊拉克马卡姆声乐套曲和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三国的努白声乐与器乐套曲尤为著名。

(二)拉丁美洲

1.特点

(1)拉丁美洲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其音乐一般具有西班牙、葡萄牙、非洲与印第安人混合文化的特点。

(2)因居民构成的成分不同,衍生出多种不同的音乐风格与体裁,大多数是歌舞曲。

2.类型

(1)墨西哥的“松”

墨西哥的“松”是指殖民统治时期产生的一种歌舞曲,与西班牙民间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由前奏、若干歌唱段和尾声构成,既可以独立演出,又可作为歌舞套曲“哈拉贝”(帽子舞)的组成部分。

(2)伦巴

伦巴是指产生在古巴的一种以黑人音乐为主体的、闻名世界的歌舞体裁,其基础是“古巴松”,长短长短长是最经常出现的节奏型,但重音位置多变。它现在已成为黑人歌舞聚会的同义语。从20世纪20年代起伦巴在欧洲和美国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舞厅舞蹈。

(3)探戈

探戈是阿根廷最具代表性并在世界享有盛誉的歌舞体裁。19世纪末产生其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郊的贫民区。现代的探戈特点是男女对舞、突出顿步、即兴性强。早期探戈的音乐比较徐缓深沉,略带感伤惆怅的情调,现代的则风格多样。既有平稳持重也有紧张激越的。多种多样的切分节奏的运用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

(4)桑巴

桑巴被誉为巴西的“国舞”,多采用巴西黑人的音乐与舞蹈语汇。现在巴西的桑巴可以划分为群众性与表演性两类。两者的共同特点是女性突出扭胯动作,男性除扭胯外脚下还伴以多变的舞步。桑巴的音乐节奏性很强,常出现切分音。每年2月巴西都举办以桑巴为主题的狂欢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