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历年真题与过关必做600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3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试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30道题,共30分)

1.城乡划分代码以统计用区划代码为基础,其代码位数为(   )。

A.12位

B.13位

C.15位

D.17位

【答案】D

【解析】城乡划分代码以统计用区划代码为基础,在12位区划代码后面延拓5位代码组成17位代码。其中:前12位代码直接使用区划代码;第13、14位为城乡属性代码,由各地统计部门编制;第15~17位为城乡分类代码。

2.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固定资产的是(   )。

A.厂房

B.存货

C.短期借款

D.长期投资

【答案】A

【解析】固定资产合计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包括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3.计算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使用的总量指标是(   )。

A.工业总产值

B.工业销售产值

C.工业增加值

D.工业企业成本费用

【答案】C

【解析】工业生产增长速度(简称工业增长速度),是以工业增加值作为总量指标计算出来的,用以反映一定时期全国或某一地区工业生产增减变动的相对数,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4.调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比基期的间隔年份是(   )。

A.1年

B.2年

C.5年

D.10年

【答案】C

【解析】国家统计局统一组织,分别编制全国、省市县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采用国际通行的链式拉氏公式,编制定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序列。对比基期5年调整一次,现行对比基期为2010年。

5.下列各项中,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

A.原煤

B.原油

C.天然气

D.煤气

【答案】D

【解析】能源是从自然界能够直接取得或通过加工、转换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能源资源,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一次能源通过加工、转换产生的洗煤、焦炭、煤气、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和同时产生的其他产品;其他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6.《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于2011年进行了(  )。

A.第一次修订

B.第二次修订

C.第三次修订

D.第四次修订

【答案】C

【解析】《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于1984年首次发布,分别于1994年和2002年进行修订,2011年第三次修订。该标准(GB/T4754—2011)由国家统计局起草,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并于2011年11月1日实施。

7.基层统计人员撰写统计报告时的主要资料来源是(   )。

A.所填报的统计报表

B.工作总结

C.报刊杂志

D.会计报表

【答案】A

【解析】基层统计人员在撰写统计报告时应主要以其所填报的统计报表为主要资料来源,同时结合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8.在非经济普查年份,国家统计局对基本单位统计的统计方法未做统一规定,一般采用(  )。

A.全面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

D.典型调查

【答案】B

9.从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构成看,加班工资属于(   )。

A.基本工资

B.绩效工资

C.工资性津贴和补贴

D.其他工资

【答案】B

【解析】绩效工资也可称为效益工资、业绩工资,具体包括:值加班工资、绩效奖金(如年度、季度、月度等)、全勤奖、生产奖、节约奖、劳动竞赛奖和其他名目的奖金;以及某工作事项完成后的提成工资、年底双薪等,但不包括入股分红、股权激励兑现的钱和各种资本性收益。

10.现行企业一套表制度规定,按照注册地原则进行统计的单位是(   )。

A.规模以上工业法人单位

B.有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

C.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

D.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

【答案】B

【解析】辖区内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及重点服务业法人单位按照在地原则进行统计,有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按照注册地原则进行统计。

11.在进行的“全国股民投资风险意识调查”中,总体是(   )。

A.每个股民

B.全国所有证券交易所的全部股民

C.全国所有证券交易所

D.每个证券交易所的股民

【答案】B

【解析】总体,又称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某种共性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故本题中的总体应指全国所有证券交易所的全部股民。

12.统计的认识过程一般经历统计设计阶段对调查对象的初步认识;统计调查和整理阶段的资料搜集与再加工;统计分析阶段的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认识,并对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这一过程可概括为(  )。

A.从定量认识到定性认识

B.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

C.从定性与定量认识相结合到定量认识

D.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再到定性与定量认识相结合

【答案】D

【解析】统计的认识过程是:从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到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统计分析)。

13.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500,又知其邻组组距为100,则末组组中值为(  )。

A.550

B.400

C.-575

D.600

【答案】A

【解析】每个组上限与下限的中点值称组中值,即:组中值=(组上限+组下限)÷2,由组下限为500且其邻组组距为100知组上限为600,从而组中值=(600+500)÷2=550。

14.在一项关于“某企计算机利用效率”的调查中,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确定正确的是(  )。

A.调查对象是该企业,调查单位是每一台计算机,报告单位是该企业

B.调查对象是该企业的所有计算机,调查单位是每一台计算机,报告单位是该企业

C.调查对象是该企业,调查单位是该企业,报告单位是该企业

D.调查对象是该企业每一台计算机,调查单位是每一台计算机,报告单位是每一台计算机

【答案】B

【解析】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任务确定的调查的范围,即所要调查的总体,它是由某些性质上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所组成的,即指本题中该企业的所有计算机;调查单位是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中的个体,即调查对象中的一个一个具体单位,它是调查中要调查登记的各个调查项目的承担者,即指本题中的每一台计算机;报告单位是负责向统计调查机关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即指本题中的该企业。

15.2012年某市国内生产总值5万亿元,其中最终消费2.5万亿元,资本形成总额2万亿元。若求比例相对指标,则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125∶100

B.50∶100

C.40∶100

D.90∶100

【答案】A

【解析】比例相对指标是反映总体中各组成部分之间数量联系程度和比例关系的综合指标,它是总体内部各不同部分的数值进行对比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16.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是(   )。

A.环比发展速度等于定基发展速度减1

B.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环比发展速度之和

C.环比发展速度等于定基发展速度的平方根

D.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答案】D

【解析】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将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相除,即可求得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17.统计整理主要是整理(  )。

A.原始调查资料

B.历史统计资料

C.综合统计资料

D.统计分析资料

【答案】A

【解析】统计整理,就是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对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组、汇总、列表等加工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把反映个体的大量原始资料,转化为反映总体的基本统计指标的过程。

18.将全国总人口分别按年龄和性别分组,由此形成的分组体系是(   )。

A.复合分组体系

B.平行分组体系

C.二者兼而有之

D.二者都不是

【答案】B

【解析】平行分组体系是指对同一总体按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分别进行简单分组而形成的分组体系;复合分组是指对研究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组标志层叠起来进行分组。故将全国总人口分别按年龄和性别分组,由此形成的分组体系是平行分组体系。

19.统计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其中次级资料是指(   )。

A.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资料

B.统计活动所取得的初级统计资料

C.未加工的原始统计信息

D.经过加工整理的二手资料

【答案】D

【解析】次级资料指已经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现象。它包括原来用于其他研究目的,但本次研究仍可利用的资料。它还包括为对比分析所利用的历史资料、外地区外部门的资料等,如从统计年鉴、会计报表、报刊杂志上搜集的资料等。总之,它是经过加工整理的二手资料。

20.反映同一总体在不同时间上数量对比关系的相对数是(   )。

A.比较相对指标

B.动态分布数列

C.动态相对指标

D.比例相对指标

【答案】C

【解析】比较相对指标是将两个性质相同的指标做静态对比得出的综合指标;动态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中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之比。这个指标用于反映现象发展速度,并据以推测现象变化的趋势;比例相对指标是反映总体中各组成部分之间数量联系程度和比例关系的综合指标,它是总体内部各不同部分的数值进行对比的比值。

21.甲、乙两数列的平均数分别为200和120,它们的标准差分别为24和18,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甲数列

B.甲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乙数列

C.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相同

D.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无法比较

【答案】B

【解析】由于甲、乙两个总体的平均数不同,故应利用标准差系数来评价其平均数的代表性,标准差系数越大,标志值变异程度越大,平均数的代表性就越差。又故甲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乙数列。

2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  )。

A.平均指标

B.结构相对指标

C.强度相对指标

D.比较相对指标

【答案】A

【解析】平均指标是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是利用分组法,将总体区分为不同特征的各部分,以部分总量与总体总量对比求得的比重或比率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状况的综合指标;强度相对指标是不属于同一总体的两个性质不同但相互间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比值,是用来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利用程度的综合指标;比较相对指标是将两个性质相同的指标做静态对比得出的综合指标。综上可以看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平均指标。

23.我国2001~2010年年末人口数数列是(  )。

A.相对指标时间序列

B.时点序列

C.平均指标时间序列

D.时期序列

【答案】B

【解析】当时间序列中所包含的总量指标都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瞬间上所达到的水平时,这种总量指标时间序列就称为时点序列,故我国2001~2010年年末人口数数列是时点序列。

24.平均增长速度表明社会经济现象(   )。

A.累计发展变化的程度

B.累计平均发展变化的程度

C.逐期增长变化的程度

D.逐期平均增长变化的程度

【答案】D

【解析】平均发展速度是一种根据环比发展速度计算的序时平均数,它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逐期平均发展变化的程度。

25.假定某产品产量2012年比2002年增加了235%,则2002年至2012年期间的平均发展速度为(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在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时不能采用计算序时平均数的方法,通常采用水平法。水平法,又称几何平均法,其特点是:从最初水平a1出发,每期平均发展速度为x,经过n-1期发展,达到最末水平an。按这种方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表示如下:

26.综合反映某种事物包括若干个别事物总的变动情况的指数称为(   )。

A.个体指数

B.综合指数

C.总指数

D.平均指数

【答案】C

【解析】个体指数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个别事物变动的情况。总指数则综合反映某种事物包括若干个别事物总的变动情况。

27.公式(  )。

A.固定权数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公式

B.固定权数加权调和平均指数公式

C.综合指数公式

D.指数体系公式

【答案】A

【解析】所谓固定权数,是指对实际资料经过调整计算后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保持不变的权数。其加权算术平均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28.计算总指数的两种方法有(  )。

A.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B.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C.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D.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答案】D

【解析】指数的计算方法有两种:综合指数法、平均指数法。习惯上分别把这两种方法计算的总指数称为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仅仅是总指数的两种计算方法,而不是指数的分类。

29.按分析的深度,统计报告可分为(   )。

A.宏观统计报告和微观统计报告

B.行业统计报告和专题统计报告

C.季度统计报告和年度统计报告

D.综合统计报告和专题统计报告

【答案】D

【解析】按统计报告所分析的深度来分,统计报告可分为综合统计报告、专题统计报告。综合统计报告是对一个地区、一个产业、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在一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内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统计报告;专题统计报告是对社会、企业经济活动的某一方面进行专项、深入的分析。

30.统计报告是统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是社会和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对社会、企业经济发展过程进行反映、指导和(  )。

A.总结

B.监督

C.评估

D.检查

【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纸上,多选、错选、漏选、未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10道题,共20分)

1.企业销售费用包括(  )。

A.包装费

B.广告费

C.工会经费

D.利息支出

E.汇兑损失

【答案】AB

【解析】企业销售费用指企业在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保险费、包装费、展览费和广告费、商品维修费、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费、运输费、装卸费等,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职工薪酬、业务费、折旧费等经营费用。

2.根据最新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下列属于第三产业的是(   )。

A.农、林、牧、渔服务业

B.建筑业

C.批发和零售业

D.房地产

E.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答案】CDE

【解析】A项属于第一产业;B项属于第二产业。

3.经济普查的对象涉及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全部(   )。

A.法人单位

B.产业活动单位

C.个体经营户

D.住户

E.农户

【答案】ABC

【解析】经济普查的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4.统计报告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下列属于其自身的一些文体特点的是(  )。

A.科学性

B.文学性

C.实用性

D.专业性

E.时效性

【答案】ACDE

【解析】统计报告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它可以称之为统计的议论文或说明文。但它与通常意义上的议论文、说明文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它有自身的一些文体特点:科学性;实用性;专业性;时效性。

5.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在解决复杂总体不能直接同度量问题上,二者方法不同。具体表现为(  )。

A.平均指数先计算个体指数,后将个体指数赋予适当的权数

B.综合指数是通过引进同度量因素,先计算总体总量,然后进行对比

C.综合指数是先综合,后对比

D.平均指数是在个体指数的基础上计算

E.平均指数是先对比,后平均

【答案】ABCDE

【解析】综合指数是通过引进同度量因素,先计算出总体总量,然后进行对比,即“先综合,后对比”;而平均指数是在个体指数的基础上计算总指数,即“先对比,后平均”。所谓“先对比”是指先通过对比计算个体指数:kq=q1/q0或kp=p1/p0;所谓“后平均”则是将个体指数赋予适当的权数p0,q0或p1,q1,加以平均得到总指数。

6.对于统计学中常用基本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统计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被称为总体单位,也称为样本

B.描述总体特征的指标有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

C.样本单位必须取自总体内部,从一个总体中可以抽取许多种不同的样本

D.描述总体特征的指标是从个体的标志值汇总而来

E.变异来自同一总体不同个体之间标志值上的差异,是统计核算的前提条件

【答案】CDE

【解析】A项,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作为这一总体的代表的部分个体组成的集合体,故统计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不能称为样本;B项,描述个体特征的标志有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C项,样本单位必须取自总体内部,从一个总体中可以抽取许多种不同的样本;D项,样本是总体的代表,对样本进行调查是为了对总体进行推断;E项,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别就称为变异,这是统计核算的前提条件。

7.下列关于登记误差说法正确的是(   )。

A.登记误差产生于调查过程中各个环节

B.登记误差一般只出现在全面调查中

C.登记误差可以避免

D.登记误差可以计算

E.登记误差一般大于计算性误差

【答案】AC

【解析】登记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各个有关环节上的工作不准确而产生的误差。在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中都会产生登记误差。登记误差是可以避免的,是不可测的。

8.在结构分析中,选择分组标志应遵循的原则是(   )。

A.反映事物的本质或主要特征

B.符合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C.体现事物所处具体条件与发展阶段

D.体现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E.体现历史的延续性

【答案】ABCD

【解析】选择分组标志时应该遵循的原则包括: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分组标志:同一总体,研究目的不同,需要选用的分组标志就不同;选择最能够反映现象本质特征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在同一研究目的下,往往有很多种分组标志可供选择。此时,应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选择最能够反映现象本质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根据事物所处的具体条件选择分组标志:社会经济现象是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事物所处的具体条件改变时,所选的分组标志也应随之改变。

9.下列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   )。

A.产品销售量指数

B.产品成本指数

C.工业总产出指数

D.零售物价指数

E.职工人数指数

【答案】ACE

【解析】数量指标指数用于测定数量指标的变动,反映现象总体在外延上的变动状况,如产量指数、职工人数指数等。

10.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有(  )。

A.样本单位数

B.总体标志变异程度

C.投入的经费大小

D.抽样方法

E.抽样组织方式

【答案】ADE

【解析】影响概率抽样误差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样本单位数目;个体标志变动程度;抽样方法,采用不同的抽样组织方式,也会有不同的抽样误差。

三、判断题(判断对错,正确的划“√”,错误的划“×”,将各题答案符号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20道题,共20分)

1.在基本单位统计中,改制企业的开业时间按改制的正式批准时间填写。(  )

【答案】×

【解析】改制企业的开业时间按原成立时间填写。

2.可以用标准差直接比较不同平均水平下的总体标志变动的大小。(   )

【答案】×

【解析】可以用标准差系数直接比较不同平均水平下的总体标志变动的大小,而不是标准差。

3.搜集、整理、分析资料只在统计报告的撰写之前进行。(   )

【答案】×

【解析】搜集、整理、分析资料(情况)始终贯穿于撰写统计报告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在统计报告的撰写之前、撰写之中、撰写之后对资料(情况)的搜集、整理、分析都是必要的,只是目的有所不同。

4.所搜集的资料在统汁报告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文字、数字和图表三种。(  )

【答案】

【解析】资料在统计报告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文字、数字和图表三种,从内容上看主要有政策型资料、情况型资料和统计型资料三种。

5.直方图是描述统计分布的惟一形式。(   )

【答案】×

【解析】统计分布的表示方法主要有列表法和图示法。其中图示法又包括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和饼图。

6.在对法人单位开展统计调查时,对含有多个法人单位的多法人联合体,可作为一个统计单位开展调查。(  )

【答案】×

【解析】在对法人单位开展统计调查时,对含有多个法人单位的多法人联合体,应分别对每个法人单位开展统计调查,不能将多个法人单位作为一个统计单位。

7.能源消费总量核算的基本原则是,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不得重复计算。(  )

【答案】

【解析】能源消费总量核算的基本原则是,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不得重复计算。能源消费总量核算可以从供应和消费两个角度进行。

8.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国有和集体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投资各占50%,且未明确由谁绝对控股,该企业按集体控股处理。(   )

【答案】×

【解析】投资双方各占50%,且未明确由谁绝对控股的企业,若其中一方为国有经济成分的,一律按国有控股处理。

9.发展速度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是根据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对比求得。(  )

【答案】

【解析】发展速度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是根据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对比求得,说明报告期水平是基期水平的几倍或百分之几,常用倍数或百分数来表示。

10.工业总产值由生产的成品价值和对外加工费收入两部分构成。(   )

【答案】×

【解析】工业总产值包括三部分: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11.指标用于描述总体的特征,而标志用于描述总体单位的特征。因此,描述样本的特征可以用指标,也可以用标志。(  )

【答案】×

【解析】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名称。

12.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的关系是统汁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   )

【答案】

【解析】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的关系是统计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对统计资料的需求支配着统计工作的展开,而统计工作的进程又直接影响着统计资料的数量与质量。

13.调查时间是指调查工作开始至结束的整个时间。(   )

【答案】

【解析】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当调查的资料是时期现象时,调查时间就要规定资料所属的时间范围,即规定登记从何时起到何时止;当调查的资料是时点现象时,调查时间就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点。

14.普查因其可以得到全面、详细的资料,尽管其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仍广泛应用于国情国力调查。(  )

【答案】

【解析】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的现象的总量。因此,普查可以取得被研究事物总体的全面情况。普查比任何其他调查方式所搜集的资料都更全面、更系统。

15.统计整理结果只用于统计表描述。(   )

【答案】×

【解析】统计分布是统计整理结果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统计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而统计分布的表示方法主要有列表法和图示法。

16.各组次数占总体次数的比重通常称为频数。(   )

【答案】×

【解析】所谓频数,是指分配数列中各组的单位数,也称次数或频数;各组次数占总体次数的比重通常称为频率。

17.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部门为满足地方需求,对其执行的国家统计调查制度进行补充,形成新的统计调查方案,也属于地方统计报表制度。(  )

【答案】

【解析】地方统计报表制度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实施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的工作业务方案。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部门为满足地方需要,对其执行的国家统计调查制度的表式、内容、统计标准、调查范围和调查频率进行补充,形成新的统计调查方案,也属于地方统计报表制度。

18.将总体单位的标志值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标志值称为中位数。(   )

【答案】

【解析】中位数是指将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按照大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标志值。

19.编制综合指数时必须明确“指数化指标”和“旧度量因素”两个概念。(  )

【答案】×

【解析】编制综合指数首先必须明确两个概念,一是“指数化指标”,二是“同度量因素”。

20.累计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和,说明报告期水平比某一固定时期水平增加的绝对数量,也即说明在某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总的增长量。(  )

【答案】×

【解析】累计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为最初水平)之差,说明报告期水平比某一固定时期水平增加的绝对数量,也即说明在某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总的增长量。

四、综合应用题(每题有若干组答案选项,每组有1个或1个以上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纸上,每组分别计分,在每组选项内多选、错选、漏选、未选均不得分;每题10分,其中每组2分,3道题,共30分)

1.某地区工业企业报告期内固定资产折旧为10亿元,劳动者报酬为110亿元,生产税为40亿元,生产补贴为10亿元,营业盈余为25亿元,且已知增加值率为30%。

请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报告期内中间投入为(  )。

A.408亿元

B.418亿元

C.431亿元

D.455亿元

【答案】A

【解析】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10+110+(40-10)+25=175(亿元),又增加值率为30%,即工业总产出为175/0.3=583(亿元)。由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知中间投入=583-175=408(亿元)。

(2)该地区报告期内工业总产出为(  )。

A.550亿元

B.583亿元

C.616亿元

D.650亿元

【答案】B

【解析】由(1)问知该地区报告期内工业总产出为583亿元。

(3)该地区报告期内工业增加值为(  )。

A.175亿元

B.180亿元

C.185亿元

D.195亿元

【答案】A

【解析】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10+110+(40-10)+25=175(亿元)。

(4)国民经济生产活动分行业统计时,计算工业总产值一般采用(  )。

A.不变价格

B.要素价格

C.成本价格

D.现行价格

【答案】D

【解析】工业总产值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成品价值按成品实物量乘以报告期不含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采用生产法计算增加值是从收入角度进行的核算

B.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增加值之差

C.增加值是所有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之和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C

【解析】A项,生产法增加值是从生产的角度计算的增加值,故错误;B项,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增加值之和,故错误;C项,增加值也称追加价值,是所有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之和,即追加到中间投入上的价值。

2.某工厂工人生产零件数的资料如下:

请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有一位工人生产的零件数为600件,则应归入(  )。

A.第三组

B.第四组

C.第三组或第四组均可以

D.第三组或第四组均不可以

【答案】B

【解析】划分组限时,相邻组的上下限可以不重叠,也可以重叠。在后一种情况,与上限相等的标志值应该计入下一组,即“上限不在组内”;换句话说就是每一组只包含它的下限值,不包含它的上限值,即“包小不包大”,故600件应归为第四组。

(2)第三组的组距是(  )。

A.40

B.45

C.50

D.55

【答案】C

【解析】组距是指每个组变量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即:组距=组上限一组下限=600-550=50。

(3)第三组的频率是(  )。

A.10%

B.12%

C.15%

D.17%

【答案】D

【解析】频率是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与总体单位数相比,求得的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故第三组的频率是17/100=17%。

(4)各组的组中值分别是(  )。

A.500 525 575 625 675 700

B.475 525 575 625 675 700

C.500 525 575 625 675 725

D.475 525 575 625 675 725

【答案】D

【解析】组中值=(组上限+组下限)÷2,故第二组到第五组的组中值分别为525、575、625、675;而首组开口组的“虚拟”组中值=首组上限-邻组组距/2,故第一组的组中值为500-50/2=475;末组开口组的“虚拟”组中值=末组下限+邻组组距/2,故最后一组的组中值为700+50/2=725。

3.某企业三种产品的单位产品成本和产量资料如下表:

请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三种产品的产量总指数为(  )。

A.113.71%

B.114.86%

C.115.02%

D.120.00%

【答案】C

【解析】三种产品的产量总指数为:

(2)三种产品的单位产品成本总指数为(  )。

A.94.44%

B.96.57%

C.105.88%

D.106.65%

【答案】A

【解析】三种产品的单位产品成本总指数为: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与基期相比,三种产品总成本增加675元,其中,产量增长使总成本增加337.5元;单位成本上升使总成本增加337.5元

B.与基期相比,三种产品总成本增加675元,其中,产量增长使总成本增加1175元;单位成本上升使总成本减少500元

C.与基期相比,三种产品总成本675元,其中,产量下降使总成本减少500元;单位成本上升使总成本增加1175元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B

【解析】由(1)和(2)可知:基期总成本为7825元,报告期总成本为8500元,即与基期相比,三种产品总成本增加675元;产量增加使总成本增加了9000-7825=1175(元);单位成本上升使总成本增加了8500-9000=-500(元),即总成本减少了500元。

(4)资料中A产品产量变动的相对数属于(  )。

A.总指数

B.综合指数

C.平均指数

D.个体指数

【答案】D

【解析】个体指数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个别事物变动的情况。如,说明一种型号手机价格变动的指数,故A产品产量变动的相对数应属于个体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