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选 题
1.什么叫选题?选题在评论写作中的地位怎样?
答:(1)选题的定义
新闻评论的选题,即选择新闻评论所要评述的事物或要论述的问题,它规定着评论的对象与范围。换言之,择定就事论理的“事”,有的放失的“的”,其中也包括有感而发的“感”,评论的选题往往是主题的概括。
(2)选题的地位和作用
①选题是新闻评论写作的首要环节,一篇评论的成败,首先取决于选题。能否正确选准、选好论题直接关系到评论的指导作用和影响到写作程序的进行。
②一个好的选题,是决定一篇评论能否引起人们阅读兴趣的重要前提,更体现出媒体的性质和特点。其原因具体如下:
a.评论写作的目的是为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各种认识问题,对受众思想和实际工作起积极的作用,所以作者对所确定的将要论述的基本思想,是否正确和切中时弊,直接关系到这篇评论的根本价值。
b.评论写作的其他一些环节,诸如论题的分析论证,文章的谋篇布局,语言的恰当运用等等,也只有在论题确定之后,只有在作者对评论要提出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之后,才有所依据,才比较有把握地写好文章。
2.为什么说评论的“深入”首先取决于评论作者的“身入”?
答:评论作者的“身入”是指评论选题应该吃透下头,真正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评论工作者的“身入”,是为达到评论的“深入”。
(1)成功的评论选题,总是真正吃透上下两头、上下紧密结合的选题。上,是中央的精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下,是基层实际,群众呼声,现实问题。吃透上头,大多可以通过阅读文件、参加会议和听报告解决,而吃透下头,则必须“身入”下去,真正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即坚持“三贴近”。
(2)“身入”是“深入”的前提和基础,因为评论的论题,主要应该从上头精神和下头情况的结合中去找,最根本的是从实际工作中去找、从现实生活中去找,要把群众关心的问题,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列入选题范围。因为群众关心的问题,是党委关心的问题;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党应该解决的问题。把这些问题列入选题范围,可以使党报新闻评论同群众的思想、群众的生活结合得更紧,更好地起到密切党群关系的作用。
(3)新闻评论在分析客观形势,阐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并不是一般地复述和解释有关政策条文,它总是力求把党中央的精神和基层的实际相结合,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虚实并举,进行具体切实的宣传。新闻评论工作者要努力“身入”生活,深入实际,吃透两头,努力写出既有现实针对性又能很好体现党的意图的评论,这样的工作才是创造性的工作,才能对实际工作有帮助,才能使党和人民都满意。
(4)事实上,任何一位优秀的评论作者,都在坚持“到生活中去”“身入”实际、调查研究。各种评论的要求不同,对调查研究的具体要求和做法也应有所不同。但是写一篇重要的评论,一般都应深入实际部门,深入基层单位,就有关问题的各个方面作广泛的了解,对其中的主要问题作深入的分析,力求详细地占有材料,从全面情况的分析中选定论题,并寻找出正确分析论题的方法。近几年,每逢重大典型宣传报道,人民日报社领导都特别安排评论部的同志“身入”一线,深入采访,为新闻报道配发评论。实践表明,这样“身入”一线,走“进”生活撰写出来的评论,一般都具有较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感,都能较好地配合和深化新闻报道,产生一定的社会反响。
3.“三贴近”原则与评论选题的关系如何?
答:(1)“三贴近”的内涵
“三贴近”,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①贴近实际,是指要立足于社会主义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适应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要求,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真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重大课题。要从实际出发部署新闻工作,按实际需要推进新闻工作,以实际效果检验新闻工作,使新闻工作更加具体实在、扎实深入。
②贴近生活,是指要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深入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服务生活、引导生活。
③贴近群众,是指要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盼群众之所盼,充分体现群众意愿,满足群众需求,把握群众脉搏,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话,为群众提供想看爱看、真实可信的新闻信息产品。
(2)选题的内涵
新闻评论的选题,即选择新闻评论所要评述的事物或要论述的问题,它规定着评论的对象与范围。换言之,择定就事论理的“事”,有的放矢的“的”,其中也包括有感而发的“感”,评论的选题往往是主题的概括。
(3)“三贴近”原则与评论选题的关系
近年来,党中央一再要求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包括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一定要坚持“三贴近”,要在这方面取得新进展。撰写新闻评论,更要坚持这一原则。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只有贯彻“三贴近”原则,评论写作才有出路,才能提升质量。
①在贴近实际方面,新闻评论的选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真实地反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适应群众的接受能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舆论导向;要贴近中心,贴近大局,不能远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要敢于说实话,鼓实劲,求实效,不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
②在贴近生活方面,新闻评论的选题要以生活为源泉,忠实地反映生活实际;要抓住生活本质,反映生活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必须跟上生活变化的新节奏,传递生活变化的新信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
③在贴近群众方面,新闻评论的选题要高度重视群众的主体地位,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新闻工作;要高度重视听取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呼声,尽最大努力实现群众的切身利益,所有工作都要着眼于能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信息需要。
4.好的评论论题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1)触及现实,富有新意
①触及现实,是新闻评论的生命力之所在。新闻评论所涉及的问题,一般都是党和群众所关心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旨在向广大群众及时明确提出如何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对待和处理当前的一些重大问题。
②新闻评论的强烈的时效性决定它一定要以现实生活中的新人物、新事物、新风尚、新问题、新动向作为主要评述对象,即时发言,给人新的启迪。
③新闻评论的选题讲究时效性,要充分注意时间和时机的关系。
④选题要新,并不意味着每篇评论都要提出新问题,讲出新观点,这在实际上是做不到的,要学会老题新做,常做常新。
(2)面向全局,准而有当
①评论所评述的问题应体现着特定时期的主要倾向,应为当时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并与他们的利益直接相关。
②评论应面向最广大的受众,力求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③用作评论对象的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必须绝对真实,来不得半点虚假。
④选题要准而有当,须通过理性思考,掌握事物的内部联系,了解此一事物不同于另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从而达到恰到好处的目标。
⑤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体现着媒体的方向,一定要注意准确性,要有全局观念。
(3)大中取小,以小见大
选题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即从大问题的某一个侧面选定论题,选取最贴近生活情感,最体现时代精神,最吸引受众“眼球”的那一点入笔,使论题具体集中,有鲜明的针对性。同时,也要学会小题大作,善于从一个看似极普通的事件中,找出其背后存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问题,从而深入开掘,写出大主题,在社会上引起一定的反响。
5.请阅读下列李天扬撰写的《从胡锦涛代表纠错说起》一文,想一想这篇时评选题的主要特点在哪里?为什么?
从胡锦涛代表纠错说起
两会召开,世人瞩目。除了那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要事引人关注外,一些小故事也耐人寻味。胡锦涛代表纠错,就是一个。
胡锦涛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全团审议时,笑着纠正了会议主持人的一个“口误”——“他说刚才代表的发言已经告一段落了,我说还没有!”胡锦涛话音一落,会场上随即响起笑声和掌声。他接着说:“刚才几位代表的发言很好,听后既了解了不少新情况,也受到了启发。下面,我就作为人大代表,也作一个发言,和大家一起讨论。”
类似的小故事,去年两会上也有。胡锦涛去年3月7日在参加政协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欧阳明高委员探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问题,诚恳地说:“如果说了外行话,请大家指正。”
另一个小故事,也是在去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农民代表顾双燕发言说:“我讲出来供您参考,不是要求您。”温总理回答说:“你是人民代表,有要求我的权利。”我曾以《“你有要求我的权利”》为题,写过一篇评论。
是的,在两会,总书记也是普通的人大代表;总书记也可能说外行话,可以批评指正;人大代表有权利、有义务代表人民,向总理、部长及各级政府官员提建议、提要求,甚至是质询。这些,都是常识。可惜的是,在两会上,总有些代表委员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这些常识。自己发言,动辄就说向领导汇报。记得温总理曾在两会上提醒说:“我不是来听汇报的。”有个别代表,在两会上仍然念念不忘自己身居官位,以致对记者的提问,作出了奇怪的反应——有官员代表质问记者:“你在两会上问这个干什么?这个问题这么敏感,你问我干什么?”在两会上,仍然保有这样居高临下的气势,真是了得。建议这样的官员代表先看一看前面说的几个小故事,想一想其中所蕴含的并不高深的道理,或许能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定位。
这些年来,总书记、总理以身作则,并数次在两会上给大家普及官员也是普通代表等等政治常识,在去年写的那篇小评论里,我乐观地写道:“在日后的两会上,应该不会让总理一次又一次地重申‘我不是来听汇报’‘你有要求我的权利’这样的常识。”现在,我倒建议媒体多报道一些“胡锦涛代表纠错”这样的小故事。故事虽然小,其推动政治文明进步的作用可不小。
(载于2010年3月12日《新民晚报》)
答:这篇《从胡锦涛代表纠错说起》的选题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大中取小,以小见大。原因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两会召开,全国瞩目,有许多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引人关注。作者却独独选取胡锦涛代表纠错这一小事,进行评论。从两会这件大事上选取一个不太为人注意的小事入手,即大中取小。
(2)胡锦涛纠错虽然是小事,但是作者从这件看似极其普通的事件中找出其背后存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问题。总书记能够放下身份与人大代表一起讨论,总理也能以身作则听取代表意见。但是很多人大代表却没有把自己放到代表的位置上,许多官员代表更是对上对下两种姿态。作者从这件小故事,提出政治文明进步的问题,即以小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