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新中国文学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723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部(院、系、所):文学院

科目代码:723

科目名称:中国文学史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75分)

一、填空(每题1分,共15分)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公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都保存在《______》中。

【答案】淮南子

【解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淮南子》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今存内二十一篇。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2.《诗经》除了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的______。

【答案】笙诗

【解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3.《庄子》作为创作方法的“三言”是指卮言、重言、______。

【答案】寓言

【解析】《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之”。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4.东汉抒情赋主要有______和述志赋两类。

【答案】抒情小赋

【解析】楚辞长于抒情言志,汉代骚体赋继承楚辞的这种特点,除依傍屈原的“九体”之外,又陆续产生一批带有自传性质的骚体赋。东汉冯衍的《显志赋》,这篇作品精神上与屈原相近,形式上却稍有不同,情境上则差异很大。班固的《幽通赋》也是一篇抒情言志为主的作品,它和张衡的《思玄赋》一起,为抒情小赋的最终勃兴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真正宣告抒情小赋的诞生并充分展示其迷人魅力的作品是张衡的《归田赋》,它以非凡的艺术创造而在赋坛上独领风骚。

5.东汉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______》。

【答案】咏史

【解析】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其内容是西汉缇萦救父一事。这首诗先叙太仓令有罪,被押送到长安城。次写缇萦闻父言而沉痛,遂诣阙陈辞。然后写汉文帝生恻隐之心,下令废除肉刑。结尾是班固的感慨,赞扬缇萦胜过男儿。《咏史》诗按时间先后依次道来,以叙事为主,而不是像后代有些咏史诗那样重在议论抒情。班固是以写纪传体史书的手法创作《咏史》诗,用词质朴,渲染修饰成分很少。此诗当是班固晚年下狱时所作,其中寄托着自己的感慨。

6.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长于骈文,一时齐名,号称“______”。

【答案】三十六体

【解析】晚唐令狐楚、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人都擅长骈体文,其中李、温、段三人齐名,时号“三十六体”。他们大力提倡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的四六文,重辞藻、典故、声韵、偶对,向唯美主义方向发展,并将骈文广泛应用到书信、公文、表奏等各种文体中,不少作品无异于文字游戏。在创作技巧和文风上,他们的骈文则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大都雕镂精工,用典深僻,词采繁缛,偶对切当,风格更为华丽浓艳,其中以李商隐的骈文最具代表性。

7.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对______等人的“雄文博采,笔力有余”表示赞赏。

【答案】杨亿

【解析】欧阳修自幼喜爱韩文,后来写作古文也以韩、柳为学习典范,但他并不盲目崇古,他所取法的是韩文文从字顺的一面,对韩、柳古文已露端倪的奇险深奥倾向则弃而不取。同时,欧阳修对骈体文的艺术成就并不一概否定,对杨亿等人的“雄文博学,笔力有馀”也颇为赞赏。这样,欧阳修在理论上既纠正了柳开、石介的偏颇,又矫正了韩、柳古文的某些缺点,从而为北宋的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也为宋代古文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8.______的17首词自注有工尺谱,是今存唯一的宋代词乐文献。

【答案】姜夔

【解析】与周邦彦一样,姜夔也长于自度曲。他的17首词自注有工尺谱,是今存唯一的宋代词乐文献,在我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柳永、周邦彦的因声制词,即先曲后词不同,姜夔有的自度曲是先作词后谱曲。先作词,不受固定格律的限制,可以舒卷自如地抒发情感,这比谨守格律、依调填词的方式要自由得多,因而将姜夔视为“格律派”词人,并不恰当。而且因词制曲,音乐的节奏更能体现词人情感的律动,所以他的自度曲都音节谐婉。

9.范成大的《______》是描写出蜀见闻的著名笔记散文。

【答案】吴船录

【解析】南宋的笔记散文取得了很高成就。由于笔记具有长短不拘、形式灵活的特点,南宋作家很喜欢这种文体,许多人撰有笔记专集。比如陆游把他人蜀途中的见闻写成《人蜀记》、《入蜀记》六卷,范成大则把他出蜀东归途中的见闻写成《吴船录》二卷,两书描写沿江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清丽可诵。

10.“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出自______的五古《颖亭留别》。

【答案】元好问

【解析】元好问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七律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的七律,深受杜甫的影响,功力深厚,意境沉郁。他的五言诗,浑融含蓄,如五古《颍亭留别》中“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二句,物我相融,意象平淡而韵味隽永,体现出元诗的另一种风格。

11.白朴的《墙头马上》故事源自白居易诗《______》。

【答案】井底引银瓶

【解析】白朴的《墙头马上》是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此剧的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白诗主要记述了一个婚姻悲剧:一个女子爱上了一位男子,同居了五六年,但被家长认为“聘则为妻奔则妾”,逐出家门。在“始乱终弃”的社会风气中,白居易对这不幸的女子给予同情,并对世人提出“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的告诫。白朴在戏中所写的内容,大致与《井底引银瓶》一诗相同,但它表现的思想倾向,则与原诗迥异。整个剧本,洋溢着火热的激情。它描绘女子大胆地追求爱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长挑战,成为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12.揭露阉党论政的《______》是明代一部以反而人物为主角的时事小说。

【答案】梼杌闲评

【解析】《梼杌闲评》,又名《明珠缘》,是明末一部揭露宦官魏忠贤的小说。五卷五十回,卷首有总论一卷。作者不详,当为明代人。它是一部融讲史、言情为一体的作品,许多有关魏忠贤进宫后弄权的描写,都可以从史料得到印证,在一定程度上可补正史之阙。作者写史事又不完全为史料所束缚而能有所虚构,使小说虚实相生,可读性大大增强。《梼杌闲评》的语言清丽典雅,非一般通俗小说可比。

13.冯梦龙所编辑的两部明代民歌专集是《______》和《山歌》。

【答案】挂枝儿

【解析】冯梦龙为晚明主情、尚真、适俗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通俗文学的一代大家。他曾改编长篇小说《平妖传》、《列国志》,鼓动书商购印《金瓶梅》;纂辑过文言小说及笔记《情史》、《古今谭概》、《智囊》和散曲选集《太霞新奏》;创作、改编了传奇剧本十馀种,合刊为《墨憨斋定本传奇》;收录、编印了民歌《挂枝儿》、《山歌》等。在通俗文学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三言”的编著。

14.汪中的《______》是清代骈文的代表作。

【答案】哀盐船文

【解析】汪中的骈文内容上取材现实,情感上吐自肺腑,艺术上能“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风格道丽富艳,渊雅醇茂,而且用典属对精当妥帖,被视为清代骈文复兴的代表。《哀盐船文》是骈文中的绝作,写一征盐船失火,毁船百馀艘,死伤千人的事件。

15.“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出自近代著名诗人______的《夜坐》。

【答案】龚自珍

【解析】龚自珍的拔俗特立,在当时的社会里是孤立无援的,他的不少抒怀诗,充满奇才忧国伤时而不容于世的压抑感、孤寂感。《夜坐》云:“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坐灵。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陨少微星。平生不蓄湘累问,唤出妲娥诗与听。”在难以忍受的压抑情境中,诗人想放眼青空一舒心绪。然而入眼的景象,是庸才妒抑奇才,是万马齐喑而只有朝廷一种声音,是边域将有事而中原人才寥落的倾危形势。

二、材料分析。(每题15分,共30分)

1.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子建既擅凌厉之才,兼饶藻组之学,故风雅独绝,不甚法孟德之健笔,而穷态尽变,魄力厚于子桓。要之三曹固各成绝技,使后人攀仰莫及。”如何理解陈对三曹的评价?结合作品加以简析。

答:陈祚明的《采菽堂古诗选》(卷六):“子建既擅凌厉之才,兼饶藻组之学,故风雅独绝,不甚法孟德之健笔,而穷态尽变,魄力厚于子桓。要之三曹固各成绝技,使后人攀仰莫及。”这段话以变化的眼光看待三曹,同时又准确得抓住其各自的主要特点。

(1)曹操

曹操以相王之尊,爱好文学,延揽文士,为建安文学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曹操开学习乐府的风气。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富于创新精神。

曹操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语言古朴率真,所以胡应麟说曹操《短歌行》等诗是“汉人乐府本色尚存”。

他多以四言诗写汉末动乱,抒发理想和壮志,就艺术形式而言,曹操的四言诗也为已经板滞僵化了的四言诗体注入了活力,使四言诗重放光辉,开创“建安风骨”新诗风。此外,曹操还开创了清峻、通脱的散文新风气。

(2)曹丕

曹丕是建安文学的组织者与倡导者,他留守邺城时,常与文士们相聚宴游,诗酒竞豪。

曹丕与这些文人诗酒唱和,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已具备了文人集团的性质。

其《典论·论文》开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自觉的先声,是在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方面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篇纲领性文献。

他对古代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曹植

曹植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他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推动了建安风骨的形成。

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诗人。他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

他注意诗的词彩美和气韵美。钟嵘在《诗品》中评价他的诗说:“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此外,曹植也是建安文学的积极推动者。

(4)三曹之诗风

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的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占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

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风格“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总体说来,陈祚明在《采菽堂占诗选》中对三曹的评价是较为客观和公正的,他准确地把握了三曹的特点,给予他们颇高的文学评价。这主要是因为三曹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是“建安文学”当之无愧的杰出代表。

2.朱权《太和正音谱》:“关汉卿之词如琼筵醉客。观其词语乃可上可下之才。盖所以取者初为杂剧之始,故卓以前列。”“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旬,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简述朱的主要观点,你是否认同?结合作品加以赏析。

答:朱权这段话的主要观点是:关汉卿杂剧的用词如琼筵醉客,给人以美的享受。看他的用词可知他是一个资质平平却十分努力的人才。他对杂剧有开拓奠基的历史功劳,人们把他誉为元杂剧大家。王实甫杂剧用词如花间美人,善铺叙,语调委婉,有很多深具文学文化底蕴的好句。

朱权对关汉卿、王实甫在杂剧创作中的语言特色和历史地位的评价是十分中肯的,这一点是值得认同的。

(1)关汉卿“曲尽人情,字字本色”的戏剧语言

关汉卿的戏剧语言,向以本色当行著称,即王国维所称道的“曲尽人情,字字本色”。

关汉卿的戏剧语言与特定的戏剧情境相切合

关汉卿所写的人物的唱词,在抒情中蕴含着鲜明的动作性,切合特定的戏剧情境。例如,《救风尘》第二折,写赵盼儿得知宋引章备受周舍蹂躏时的那段唱词,把赵盼儿对宋引章的怜悯、牵挂、不满、焦虑,以及她将要采取行动的心态和盘托出,既写出风尘女子赵盼儿对姊妹爱怨交加的声口,又把她见义勇为、泼辣机智的性格渲染得活灵活现。

关汉卿对语言有着敏锐和精细的辨析能力

他注意到,在不同的环境中,同一个人物的语气、措辞,会随情势心态的变化而变化。像《谢天香》杂剧,写谢天香在钱大尹面前,碍于悬殊的身份,常常小心谨慎,不敢造次,说话显得典雅;而于钱大尹不在的场合,话语就比较粗俗,骂起人来还用上“臭尸骸”、“臭驴蹄”这类字眼。关汉卿让谢天香在不同语境中出现言语风格的差异,正好表现出她是个既精通多种文艺,又熟识三教九流,善于察言观色的官妓。

关汉卿通过语言来展现人物的气质与个性

对于不同的人物,关汉卿根据其身份、教养、地位等,让其语言当俗则俗,宜雅则雅,完全体现不同人物的气质和个性。像《望江亭》的白士中是个出身儒雅的士子,他在称赞谭记儿时说:“我这夫人十分美貌,不消说了;更兼聪明智慧,事事精通,端的是佳人领袖,美女班头,世上无双,人间罕比。”辞藻语调,抑扬顿挫,不失文采风流。而像《窦娥冤》中的张驴儿,俗不可耐,面目可憎,连言语也令人作呕,他对蔡婆婆说:“你教窦娥随顺了我,叫我三声嫡嫡亲亲的丈夫,我便饶了他。”这虽是三言两语,却活现出馋嘴猫式的欲望和一副恶棍无赖的口吻。

(2)王实甫“字字当行,言言本色”的戏剧语言

王实甫在戏剧中驾驭语言的技巧,历来为人们称道。王骥德说《西厢记》“今无来者,后掩来哲,虽擅千古绝调”;徐复祚赞叹它“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他们都把《西厢记》视为戏曲语言艺术的最高峰。“当行”,是指《西厢记》的语言符合戏剧特点,能和表演结合,具有丰富的动作性。

《西厢记》的语言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即使是唱词,作者也考虑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的不同,使之呈现不同的风格。这主要表现为:

同为男性角色,张生的语言显得文雅,郑恒则鄙俗,惠明则粗豪。

同为女性角色,莺莺的语言显得婉媚。莺莺是大家闺秀,她的唱词节奏舒展,色彩华美,感情含蓄,与婉约派词风相似。

红娘的语言则显得鲜活泼辣。红娘是丫头,口齿伶俐,作者让她的语言夹杂着俚语、俗语和日常生活用语,显得既质朴本色又生动活泼。所以,朱权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总之,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是《西厢记》语言的一大特色。由于王实甫在唱词部分大量置入唐诗宋词的意象,使人读来满口生香、意趣盎然。因此《西厢记》也被誉为诗剧。

三、论述题(共30分)

刘熙载称五代词“虽小却好,虽好却小”(《艺概·词曲概》),试结合作品进行评述。[北京师范大学2013研]

答:清代著名学者刘熙载在其诗文评论著作《艺概》中曾经指出:“齐梁小赋,唐末小诗,五代小词,虽小却好,虽好却小,盖所谓‘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也”。刘熙载的这种对于不同旨趣、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能够不“著于一篇”,不强分轩轾,其长处与不足都如实指出的治学态度,是值得后人称道的。刘熙载这里所说的“小”,是就题材和内容而言的,他说的“好”,是就手法和技巧而言的。

在他看来,五代词的主要内容是写景状物,其生活气息浓厚,文采繁华,崇尚雕饰,追求婉媚,即“虽小却好”;然而五代词思想内容贫乏,格局小,甚至不乏脂香腻粉的气味,即“虽好却小”。试以敦煌词、花间词、冯延巳词和李煜词加以详细评述:

(1)敦煌词

敦煌词在体制上亦属粗备型体,未完全成熟。其所咏内容,一般与词调大致相符,这种“咏调名”的现象,与其后词在内容上离调愈来愈远不同,亦属早期词调初创时的特征。

敦煌词造意遣词保存了民间词的素朴风格,富于生活气息

敦煌词代表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作者来源复杂,各篇在体制上成熟的程度不同,从思想内容到表现上的工拙、精粗、文野,差异很大,拙朴固然是其本色,但也有不少作品讲究词藻华饰,甚至文与白,纤巧与朴拙,并见一篇之中。

敦煌词市井化,甚至艳情化趋势的出现

同时,敦煌词的相当一部分作品,表现出重心向抒情方面转移,以及市井化,甚至艳情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在经过编订,可能也经过润色的《云谣集》中,表现更为突出。因此,敦煌词作为“倚声椎轮大辂”,应不止在于具有词处于萌芽状态的拙朴,同时还在于它多方面显示了过渡性的特征。

(2)花间词

后蜀赵崇祚于广政三年编成《花间集》十卷,选录18位“诗客曲子词”,凡500首。作者中温庭筠、皇甫松生活于晚唐,未入五代。孙光宪仕于荆南,和凝仕于后晋,其馀仕于西蜀。

《花间集》的地位

《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在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以其作为词的集合体与文本范例的性质,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

花间词的主要内容与艺术特点

花间词把视野完全转向裙裾脂粉,花柳风月,写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特别是她们的内心生活。言情不离伤春伤别,场景无非洞房密室、歌筵酒席、芳园曲径。此外,虽也写郊游中的男女邂逅,女道士的春怀,宫女的幽怨等等,但中心仍然是男女情爱。

与这种情调相适应,在艺术上则是文采繁华,轻柔艳丽。崇尚雕饰,追求婉媚,充溢着脂香腻粉的气味。尽管花间词的具体作家之间互有差异,但在总体上有其一致性。

(3)冯延巳词

冯延巳,词作数量居五代词人之首,其词虽然仍以相思离别、花柳风情为题材,但不再侧重写女子的容貌服饰,也不局限于具体的情节,而是着力表现人物的心境意绪,造成多方面的启示与联想。如《谒金门》虽是写女子的闺怨,并且展开一些具体情节,但词中集中表现的女子为怀人所苦而不胜怨怅的心理,却不为闺情或具体人事所限。冯延巳的《鹊踏枝》,愁郁之中,屡屡挣扎,而又难以排遣。既为“闲情”所苦,又以无悔的口吻宣称“不辞镜里朱颜瘦”,往复盘旋,委婉尽致。

(4)李煜词

南唐国主李煜的词在题材内容上前后期虽有所不同,但无论前期后期,又有其一贯的特点,那便是“真”。

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阅世甚浅的词人,始终保有较为纯真的性格。在词中一任真实情感倾泻,而较少有理性的节制。他的后期词写亡国之痛,血泪至情;前期词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对自己的沉迷与陶醉,也不加掩饰,如《玉楼春》。

李煜词的本色和真情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他那种亡国破家的不幸,非常感人;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白描,词篇虽美,却是丽质天成,不靠容饰和词藻;因纯情而缺少理性节制。李煜的《虞美人》,以恒久的自然,与短暂无常的人事一次次对比,抒写深悲积恨,《乌夜啼》避实就虚,摄尽凄婉之神。又以“剪不断,理还乱”的麻丝喻愁,欲言难言,真是肠回心倒,缠绵之至。境界较为开阔而又有深厚缠绵的情致。

总之,五代词作为词的开端,奠定了词的基本叙述内容以及词风的特点,是词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它开启了宋词的繁荣。

第二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75分)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新潮》[北京师范大学2013研]

答:《新潮》是由北京大学新潮社主编并于1919年元月创刊的月刊。它是在《新青年》的直接影响之下出版的,在五四运动前后,举起伦理革命和文学革命的旗帜,表现了鲜明的反对封建道德和封建文学的战斗色彩。《新潮发刊旨趣书》表示反对“桎梏行为,宰割心性”的宗法社会及其“恶劣习俗”,主张民主思想和解放个性;反对因循枯萎、“块然独存”的封建文化和学术,提倡用“现世的科学思想”引导中国“同浴于世界文化之流”。该刊先后发表了一些文章,揭露了从君主专制到家长尊严等一整套封建秩序和伦理关系的罪恶,反对“出世主义”、“达生观”、“物质主义”等反映封建阶级没落思想的人生观,提倡建设“自由的,活泼的,理性的,适应的真道德”,以代替封建的旧道德。

2.乡土文学[北京师范大学2013研]

答:乡土文学是指描写故乡农村的人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怀乡情调的文学作品。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以其刚健、清新、朴野之气使创作界的面目焕然一新。他们主要运用现实主义的叙事方法书写出底层民众的苦难与愚昧麻木,表现了作家们的人道主义立场;又由于挟带着各种乡情民俗的纪实和描写,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代表作有彭家煌的《怂恿》、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台静农的《地之子》等。

3.中国诗歌会[北京师范大学2013研]

答:中国诗歌会是1932年9月在上海成立的现代诗歌团体。它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发起人穆木天﹑杨骚﹑任钧(卢森堡)﹑蒲风(黄浦芳)等。中国诗歌会的任务是:“研究诗歌理论,制作诗歌作品﹐介绍和努力於诗歌的大众化”。其诗歌观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即“新世纪的意识”)的立场上去把握与反映现实,也即实现“诗的意识形态化”;其二是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抗日战争前夕﹐该团体停止了活动。30年代的新诗,出现了以殷夫、蒲风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两大派别相对峙的局面。

4.朦胧诗[北京师范大学2013研]

答:朦胧诗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兴起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朦胧诗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五、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五四新文学观念与旧文学观念的主要区别在哪?[北京师范大学2013研]

答:“五四”时期,新旧思潮的激烈交战,东西方思想文化的融会撞击,造成了纷繁多变的文学现象。这一时期在创作上的时代品格,不但与传统文学根本不同,而且也区别于现代文学史上其他时期的文学。五四新文学观念与旧文学观念的主要区别体现在:

(1)文体形式不一样

五四文学革命使汉语文学的文体形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现代白话文取代了旧文学中文言文的正宗地位,运用白话、形式自由多样的新诗取代了讲究对仗、平仄、韵律、用典的旧诗,追求形散而神不散的现代散文取代了讲究起承转合的古文,话剧文学从无到有,小说的叙述视角、叙事结构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2)文学思想不一样

五四新文学革命不仅否定了旧文学观念中“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游戏消遣等文学思想,而且否定了支撑这些学说的整个价值观念系统。五四文学的文学观念是以人为本,其思想基础是周作人所说的以个人主义为本位的人道主义。五四时期崛起的“人的文学观”、“为人生”的文学观、“自我表现”的文学观,虽然名称不同,但它们都从属于民主、人道、自由的现代思想体系,体现了现代人对文学的要求。

(3)对文学的看法不一样

五四新文学观念认为文学具有独立性,追求纯文学。旧文学观念文史哲不分家,文学担负着各种职能。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们受到了建立在知、情、意三分的现代知识制度上的纯文学观念的影响,注意到了文学的独立性的问题。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把古文、骈文、诗歌等“文学之文”与碑、铭、墓志、启事等“应用之文”并举。刘半农的《我之文学改良观》是文学革命中第一篇论述纯文学与杂文学不同的专门论文。他区别了“文学”与“文字”,把纯文学与杂文学区别开来,同时也是把文学从杂文学担负的各种职能中解脱出来,这本身是对文学独立性的强调。

总之,五四新文学观念中突出了理性精神的显现。新文学的先驱者们主张文学服膺于思想启蒙,注重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强调以现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去指导新文学的创造,强调对个性化的追求以及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具有强烈的理性批判的色彩。这一切都使新文学呈现出有别于旧文学的文学新面貌,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2.结合代表作家作品,试述80年代到90年代“先锋小说”的主要特点与成就。[北京师范大学2013研]

答:先锋小说是指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文学创作流派,又称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余华、苏童、格非等。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1)80年代到90年代“先锋小说”的主要特点

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

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如马原的《拉萨河女神》和《冈底斯的诱惑》等作品中,“怎么写”的问题远远超过“写什么”,小说的主题模糊暖昧或者根本没有主题,作者在为叙事而叙事。

颠覆旧的真实观

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先锋作家们追求新历史主义的创作,如苏童的“枫杨树乡村”系列作品中,以前作品中的那种宏大真实的历史观被消解,使小说得到了可以直接进入人物心灵的途径,原生态地展现历史地表之下的真实的人物生活状态。而马原小说中的那句“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打破了传统的阅读真实观。

叙述游戏

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例如,在余华的很多小说中,人物根本没有自己的名字,用“1、2、3”这样的符号来代替;残雪的《山上的小屋》中凌乱的梦境、嘈杂的现实,文本结构像她所描写的生活本身一样混乱不堪。

(2)80年代到90年代“先锋小说”的主要成就

对当代中国小说的重新定义

先锋派文学创造了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方法和语言经验,并且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

出现一大批优秀作家作品

a.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毋庸置疑,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b.从肇始之初的“先锋实验小说”到“返璞归真”,先锋派的作家们走出了一条饶有意味的文学创作之路。马原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第一次把叙事置于故事之上,将几起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拼贴在一起,突破了传统小说重点在于“写什么”的范式和困囿,转而表现出对小说叙事技法——“怎么写”的热衷,先锋文学由此徐徐拉开帷幕。先锋派作家共同的叙事特点表现为元小说技法,注意调整叙事话语和故事之间的距离,追求故事中历史生活形态的不稳定性等,但叙事话语的个人化特点,如叙述人角色的设置,故事人物的符号化,叙事圈套,叙事猜测等,又使他们的作品面目各异而显得摇曳多姿。

c.进入90年代,苏童、余华先后发表了《米》、《妻妾成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预示先锋作家减弱了形式实验和文本游戏,开始关注人物命运,并以较为平实的语言对人类的生存和灵魂进行感悟,现实深度和人性关注又重归文本。不少论者认为这是先锋作家为迎合大众而走向通俗化,这一转向标志着先锋文学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

总之,先锋小说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它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但它将“叙述”和“语言”视为小说写作活动的全部意义显然过于偏颇,内容上的凌空高蹈也是其逐渐衰落的原因。

六、论述题(两题中任选一题)(共25分)

1.有人说1940年代的抗战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衰退期,你怎么看待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文学史现象加以阐述。[北京师范大学2013研]

答: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1940年代的抗战文学作为现代文学史的一部分,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成就。40年代文学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活动。抗战爆发后,全国实际上分为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文学也因此形成同时并存的三个格局。

(1)40年代抗战文学的特点

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组织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年3月27日成立于武汉,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会刊《抗战文艺》。其后音乐界、电影界、美术界的全国抗敌协会纷纷成立。

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不少作家改变了原来的创作计划,进行抗日救亡的创作;一些浪漫派、现代派的作家转向了现实主义。另一些现代派的诗人把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加以结合。

出现了大量充满热情、易于宣传和富有鼓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街头诗、街头剧、朗诵诗、报告文学、曲艺作品(鼓词、快板、相声、数来宝等)、民间文学(山歌等)、戏曲(京剧、地方戏曲)、短篇小说。

出现了多个文学中心。大的文学中心有国统区、解放区、上海“孤岛”(1937.11~1941.12,上海租界)、沦陷区(东北、华北)。

总之,抗战文学运动继承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战斗传统,积极宣传抗战,表现人民的反抗与斗争,揭露国民党统治的黑暗与罪恶,在反抗日寇的侵略和反压迫、争民主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战斗作用,这是抗战文艺运动的最基本的特点。

(2)国统区文艺运动

发展历程

a.从1937年7月抗战初期至1944年8月抗战中后期,国统区文艺工作者在宣传和表现抗战内容的方面由初步到深广,同时也对国民党专制统治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在作品形式方面由小型化、轻型化到宏大性、史诗性、多样化。在话剧、小说、散文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b.从1944年9月抗战后期至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国统区文艺以讽刺、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为主,由于《讲话》的传播与解放区文艺的影响,还促使了这一时期国统区文学在民族形式和大众化方面有所推进。诗歌创作方面收获较大。

文学创作的总体特色

a.作品的内容方面以讽刺、揭露和批判国民党反动统治为主;

b.作品的艺术风格方面比较深沉激愤、成熟稳健。

(3)解放区文艺运动

发展历程

a.第一阶段(1937.7~1942.5):形成文学中心、开展抗战文学运动阶段。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和文艺团体,开展文艺活动,宣传抗日。

b.第二阶段(1942.5~1949.7):在《讲话》精神指引下显示崭新面貌阶段。1942年5月2日至5月23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提出文艺要为政治服务,要求作家要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指出生活是文艺的惟一源泉。从而使解放区文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文学思潮方面的特点

a.现实主义是解放区惟一的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没有丝毫地位,浪漫主义作为因素附丽于现实主义。

b.从文学大众化思潮发展到工农兵文学思潮。

综上所述,1940年代的抗战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阶段,无论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还是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的作家们都在民族危亡之际,运用文学这种方式,创作出反映现实,讴歌抗战的优秀作品,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举一两部十七年时期的革命文学作品,试对其“潜叙事”进行分析,并且说明如何更有效和更富有深度地研究这些作品的方法与途径。[北京师范大学2013研]

答:以《青春之歌》的“潜叙事”分析为例:

在所有革命叙事中,如果要选择一部最具有“多解性”的文本,无疑要推杨沫的《青春之歌》。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它是一个讲述知识分子人生故事的小说。因为知识分子主体的复杂性,导致了这部小说的文本复杂性:它是一个革命知识分子的叙事,但又包含了一个五四式的“娜拉叙事”,一个十分形似的“公主被后母或巫婆控制”的童话叙事,包含了一个“女性主义叙事”,一个“小资”女人的个人叙事,一个类似“教育小说”或“成长小说”的青春叙事,一个古老的“才子佳人”和“英雄美人”的叙事,一个“历险记结构”式的古老叙事。

《青春之歌》之所以是一部有吸引力和可读性的小说,是因为它在革命政治的叙事外衣下,依然“无意识”地借助了中国传统小说叙事中“才子佳人”和“英雄美人”两种古老的模式。而小说中隐含的女性主义与仿男权叙事,则是作品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杨沫在《青春之歌》中为知识女性构画了一条通向自由解放的大道:女性要把个人的幸福与社会解放运动事业结合起来才能得到实现。这一主流话语在十七年中得到了公认。在“十七年”的女性文学中,《青春之歌》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与“十七年”的主流是吻合的。不过,《青春之歌》中的“革命”之歌往往以“爱情”之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得以完成,这又跟“十七年”的主流存在差异。在这一叙事模式的背后,人们总是能从中发现一个潜文本。在显文本中“革命”与“爱情”这两条线索的融合,总是被潜文本中“革命”与“爱情”两条线索的分离所拆解,使作者的意识形态言说努力付之东流。显文本中卢嘉川只能成为革命叙事递增序列中的一个环节,不可避免地最终被江华所取代,所以,虽然作者无数次地表达过自己对卢嘉川这一角色的喜爱之情,但却不能不在小说的中前部就安排卢嘉川在狱中牺牲。而在潜文本中,卢嘉川与林道静那未及言说消逝去的爱情成为小说中爱情叙述中的高潮,卢嘉川这一人物形象在爱情叙事这条线索上得到了升华与深化。

总而言之,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够像《青春之歌》这样有如此多的解读角度与阐释的可能性。虽然迄今为止对它的研究与分析已足够多,但是对于其文本内部复杂而丰富的“潜结构”与“潜文本”的分析仍是有必要的,因为它不仅可以使读者有更多的理由来阐释和认可这部小说本身的“文学性”,而且对于整体上认知红色叙事的复杂性与文学性含量,也是一个启示和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