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指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没有剥削的、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服务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继以劳动者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和以资本家所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之后出现的历史上新型的商品经济。它只同社会主义联合劳动者互相交换劳动相关联,是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服务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相比,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②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所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和企业之间、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集体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之间、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之间的互助互利的合作关系。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2.资源配置
答:资源配置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把经济资源(即各种生产要素)按比例分配到各个部门和地区,使各种生产要素合理而有效地组合,以保持社会经济均衡和快速发展,以获得最大的社会产出。配置资源的机制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信号来配置资源的,在价格信号的指导下,通过供求调节和利益诱导,决定资源的流向和流量。计划机制是通过行政指令来分配资源,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最优配置而取得的最大的效益就是资源最优配置效率。对合理使用资源的忽视或者滥用资源,就是浪费资源或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资源最优配置效率要求以一定量资源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测定资源最优配置效率的办法是资源不论投于哪种用途,其边际产量都相等。
3.市场调节
答:市场调节是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自发变动调节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市场调节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价值规律自发调节作用的表现形式。市场调节的作用有三个方面:①市场机制调节价格,即价格不是由国家统一规定,而是在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利率机制等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形成。②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即调节企业的生产方向、生产规模与生产结构。市场引导或调节企业,是市场信号的引导和调节。③市场机制调节需求,包括调节需求规模和结构。当市场价格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时,价格反映着供求的变化,而市场价格的变动,必然影响和调节着需求的变化,体现着市场对需求的调节。但是,市场调节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一面,需要国家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对市场活动加以调控。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其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①在整个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目标上,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②在所有制结构上,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在市场生产经营活动中,公有制经济起主体作用。③在分配制度上,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与公平相结合。④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从而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5.经济体制
答:经济体制是指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经济体制反映不同经济制度下各种经济形式的经济运行规律及其特点的经济关系,居于社会经济关系的中间层次,即处于联结经济制度与经济形式的中介地位。经济体制作为社会经济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则是较为灵活的,它在不同经济制度中或在同一经济制度的不同发展阶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经济体制一方面由于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相联系,因而必然打上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印记;另一方面又由于它与一定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合理的经济体制反映了经济形式的客观要求,起着协调和组织该经济形式运行和发展的作用,因而经济体制本身不具有独立的阶级和社会制度属性。它只有与不同经济制度相结合时,才表现出不同的性质。经济体制有集权型和分权型两种类型。
6.指令性计划
答:指令性计划是指国家以行政方式、手段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活动所下达的具有约束力的各项计划,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实行计划管理的主要和基本方式。它具有强制性和直接性两大特点。指令性计划要求有一整套执行计划职能的组织和制度,通过自上而下的纵向管理体系,对生产计划、物资分配、投资决策和人事工资安排等,分门别类地进行集权式管理。指令性计划可以有效地控制社会经济的主要活动,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协调和宏观经济的平衡,有利于保证国家重点生产和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但是,指令性计划也必须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努力提高计划的科学性。
7.指导性计划
答:指导性计划是指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活动所制定的不具有行政指令性,而仅具有指导性的计划。其特点是:①不具有强制性和严格的约束力,只是各部门、各行业安排生产经营活动的参考和依据之一;②具有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和引导性;③具有间接性。以市场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国家不直接干预和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签订经济合同和运用经济杠杆来实现计划任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指导性计划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计划管理的主要形式。
8.三个有利于
答:三个有利于是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把“三个有利于”标准具体运用于我国主义初级阶段,作为衡量我们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为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三个有利于”中“生产力”是基础,“综合国力”是生产力的集中体现,而“人民生活水平”是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发展的目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把生产力标准、政治标准、人民利益标准结合起来成为统一的标准,是一个全面的、科学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1.为什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
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指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其原因在于:
(1)社会分工要求社会主义生产采取商品经济形式。
在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而引起的人们在经济利益上有差别,使人们之间的横向联系都必须通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来实现,否则人们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差别就不可能得到实现,社会生产也无法存在和发展。
(2)在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多种形式的条件下,社会主义生产就不可避免地要采取商品经济形式。
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由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和其他各种公有制形式组成的。这些不同的公有制所组成的各种经济组织,如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各种经济联合体或企业集团,都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互通有无,不可能是无偿的,而只能通过产品的买卖,实行等价交换;否则,就否定了它们是不同的所有者,否定了它们独立的经济利益,从而就会破坏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
(3)各个全民所有制企业具有其独立经济利益,决定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内部必然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条件下,一方面,劳动者成为生产过程的主人,劳动者之间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达到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旧的社会分工还存在,因而劳动仍然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还有物质利益要求。这种物质利益要求是通过劳动者所在的企业来实现的,因而由若干劳动者组成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也必然有物质利益要求,否则劳动者的个人物质利益要求就不可能得到实现。
2.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有哪些作用?
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作用有:
(1)只有商品经济大大地发展了,才能使各个企业、各个地区的经济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
(2)才能有力地促进各个企业和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
(3)才能生产出数量多、质量优、品种全和价格便宜的产品,更好地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
(4)才能更好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5)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它有利于工农联盟的巩固和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
3.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促进企业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和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劳动耗费。因为商品交换的比例是以价值为基础的,而价值则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社会主义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只有不断地改进技术和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劳动耗费,才能使自己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获得较多的盈利。这对国家、对企业、对劳动者个人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2)可以调节社会生产。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影响商品生产者的物质利益,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收入、支出和盈利。因而价格高于或低于价值,必然促使企业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从而调节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配置。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自觉利用价值规律对社会生产的这种调节作用,从社会规模上对生产进行宏观调控。
(3)可以调节商品流通。价值规律的作用要求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价格高于或低于价值必然影响商品的供求。供给按照与价格相同的方向变动,需求按照与价格相反的方向变动。价值规律就是通过对商品供求关系的调节,从而调节着商品流通。
(4)可以促进劳动者(包括科学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勤奋劳动,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对自己的业务精益求精,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价值规律的这些作用,使劳动者不能安于现状,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否则就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总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自觉地运用这一规律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4.什么是市场经济?它对社会经济运行具有什么作用?
答:(1)市场经济是指市场机制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对资源进行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行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生产力布局;以市场为中心环节构架经济流程;用价格信号调节社会生产的种类和数量、协调供求关系;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调节社会生产比例以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2)实行市场经济,意味着发挥市场对国民经济运行所起的决定性调节作用。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市场调节的作用有三个方面:
①市场机制调节价格
价格不是由国家统一规定,而是在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利率机制等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形式上是企业定价,实际上是市场定价。
②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的生产方向、生产规模与生产结构。市场引导或调节企业,是市场信号的引导和调节。市场信号,主要是指集中反映整个市场机制运行与变化的价格信号。但价格信号的调节是事后的调节,完全依靠价格信号来安排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有一定的滞后性,容易造成经济波动。市场信号也包括市场预测信号和中远期市场(如期货)信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实现了市场机制对生产的事先调节。
③市场机制调节需求
市场机制调节需求规模和结构。当市场价格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时,价格反映着供求的变化,而市场价格的变动,必然影响和调节着需求的变化,体现着市场对需求的调节。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什么特殊性?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其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
(1)在整个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目标上,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在所有制结构上,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在市场生产经营活动中,公有制经济起主体作用。各种类型的企业都要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来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从而有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限制它的消极作用。
(3)在分配制度上,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与公平相结合,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从而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4)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从而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6.如何理解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答: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完善和发展。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但也有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面,主要是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我们必须坚持;而对那些僵化的经济体制和落后的管理制度及管理方式,则必须进行彻底改革。改革是发展生产力,也是解放生产力。只有对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进行改革,才能增加企业的活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的改革,是对落后经济体制的革命,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即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计划方式是指国家通过制定计划对资源进行配置;市场方式是企业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散决策,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由市场价格信号引导资源的流向,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两者的关系如下:
(1)计划与市场的目标都是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因此在某种具体的经济体制中,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可以以不同形式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扬长避短,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2)计划与市场要求有不同的管理制度。计划方式特别是指令性计划要求有一整套执行计划职能的组织和制度,通过自上而下的纵向管理体系,对生产计划、物资分配、投资决策和人事工资安排等,分门别类地进行集权式管理。而市场方式则要求企业成为市场生产经营活动中真正的主体,政府主要负责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3)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4)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范围逐步扩大,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已经放开,计划直接管理的领域显著缩小,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作用大大增强。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
8.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是什么?
答:我国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1)改革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进行的,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依据中国的基本国情,积极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具有明显的群众性的特点。
(2)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并逐步走向城市。
以“包产到户”为中心的农村经济改革,成为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引爆点”。农村改革率先取得成功,为稳定人民生活奠定了基础,也使人们增强了改革的信心。
(3)改革保持了历史的延续性,实行双轨过渡、增量改革。
中国渐进式改革注重历史的延续性,采取了一种过渡性的双轨制的体制。双轨制的基本思路是,在旧体制“存量”暂时不变的前提下,在“增量”部分首先实行新体制,然后随着新体制部分的确立和比重加大,再使“存量”部分逐步向新体制“并轨”。双轨制渗透到价格、财税、金融、收入、外汇等各个方面。
(4)改革是试点先行,从局部到整体,逐步推进的。
渐进式改革是一种局部先行的非均衡改革战略。渐进式改革的理论认为,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前后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也不能急于求成。因为市场体系的形成、企业制度的转换、市场法规的制定、社会价值观念的更新和政府职能的转变,都需要有个演进与磨合的过程。所以只能先试验再推广,实行分领域、分部门、分地区、分企业的各个突破。
(5)改革是将国有经济的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互结合的。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核心,是国有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渐进式改革的理论认为,公有制经济同市场经济是可以兼容的,应该把国有经济的内部改革与市场体系的外部推进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6)改革是将改革与发展、稳定结合起来,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改革的首要目标。
中国的改革始终将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把发展作为根本任务。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准。同时强调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只有政治局面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才能为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需要有一系列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相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几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环节:
(1)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和培育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6)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以上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围绕这些主要环节,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积极而有步骤地全面进行改革。
10.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和宝贵经验是什么?
答:(1)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意义
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正是这场大改革大开放,使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2)我国的改革开放,在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同时,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十个结合”。
①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②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③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④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⑤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
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
⑦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⑧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⑨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
⑩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1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1)政府和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密切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是市场经济中宏观经济管理和经济总量调控的主体,市场是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的基本环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市场通过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机制,发挥对社会资源的决定配置作用;政府通过经济、法律、计划、行政等调节手段,实现对社会资源的导向性优化配置作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二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不可或缺,有机结合,二者的相互关系决定着市场经济的基本走向和运行质量。
(2)政府的调控行为与市场的调节功能,并非完美无缺,都有其弱点和局限性。市场经济存在着自发性、滞后性、排斥公共利益、损害生态环境、催生过度垄断、引发分配不公和社会两极分化等“市场失灵”问题,这些缺陷需要通过政府的调控加以弥补。但是,政府的调控范围、手段和力度,如果超越了维护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弥补“市场失灵”的合理需要,过多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微观主体的活动,各种政策工具选择搭配不当,行政审批程序过多过细,或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向有误,出现政府行为越位、错位、缺位问题,反而会抑制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我国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既要高度重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又要重视解决好存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行为越位、错位和缺位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认真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断完善政府行为和市场功能,使二者扬长避短,有机结合,寻求政府和市场作用的最佳结合点,以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释放经济发展潜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12.如何加快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1)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2)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目标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