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立华《电子媒介新闻教程:广播与电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概况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旧中国的广播事业

1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办广播

(1)奥斯邦与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1922年底,奥斯邦与一位旅日华侨合作,建立了“中国无线电公司”。1923年1月,在上海外滩大来洋行的屋顶上设置了一座广播电台,发射功率为50瓦,呼号为XRO。1923年1月23日傍晚开始首次播音,这是中国国内第一次出现无线电广播。但其因为触犯了政府法律在三个月后倒闭。

(2)外商创办的其他商业性广播电台

继奥斯邦之后,美商新孚洋行又开办了一座广播电台,几个月后也倒闭了。

1924年5月,美商开洛电话材料公司创办的广播电台是外国人创办的第三座广播电台,也是当时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电台。开洛公司广播电台设在法租界的福开森路,呼号是KRC,最初发射功率为100瓦,1924年5月开始播音,直到1929年10月才因为营业状况不佳终止播音。

1924年8月,北洋政府交通部公布了《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无线电广播的法令。

(3)日伪广播及其他国家在华广播

1925年7月,“关东州递信局”管辖的大连广播电台开始播音。这是日本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37年11月,日本军占领上海之后,立即“接管”了国民党的两座广播电台,并利用其设备建立起日伪“大上海广播电台”,作为日本占领军的喉舌。

1938年3月,日伪“上海市广播无线电台监督处”成立,并宣布“取代”国民党中央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的“全部职权”,强令上海私营广播电台限期向该处登记,否则不准继续播音。

1941年统计,汪伪协会控制下的广播电台除伪“中央台”外,还有上海、汉口、杭州、苏州等地的广播电台。日伪统治者还在台湾建立“台湾广播协会”,以控制台湾、厦门等地的广播电台。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了日本对中国广播主权的侵犯和日伪广播的殖民奴化宣传。

(4)其他国家

到抗日战争爆发,美、英、法、意等国仅在上海一地就办有7座广播电台。战后,美国还在天津、青岛等地建立了军事专用广播电台。

2北洋政府官办广播

(1)1925年2月,交通部派人在北京、天津等地试验广播收音。在北京,用无线电话传播新闻、音乐,初有成效。正拟着手正式筹建广播电台,后因政局迭变而停止。

(2)1926年,北洋政府派员出席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无线电信会议。在张作霖的支持下,由东北无线电长途电话监督处出资,分别在天津、北京、沈阳、哈尔滨四个城市筹建广播电台。

(3)1926年10月1日,由我国早期的无线电专家刘瀚主持筹建的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率先开始播音,成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4)1927年5月,天津广播无线电台开始播音。当年9月,北京广播无线电台开播。1928年1月,沈阳广播无线电台开始播音。

3国民党政府官办广播

(1)1928年8月1日,国民党在南京建立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简称“中央广播电台”)开始正式播音,呼号为XKM(后改为XGZ)。这是国民党在同年2月开办《中央日报》之后开办的又一个中央宣传机构。

(2)1928年10月,国民党交通部接管了北洋政府官办的北京广播无线电台,并加以改组,更名为北平广播无线电台。原北洋政府官办的电台被纳入国民党广播系统。

(3)1932年,国民党建成新的广播中心,采用全套德国设备,呼号改为XGOA,11月12日正式启用。这是当时亚洲地区发射功率最大的广播电台。

(4)1932年夏天,中央广播无线电台管理处正式成立,直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1936年1月,该处又改称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

(5)1936年2月23日国民党政府设在南京的短波广播电台开始对外广播,发射功率500瓦,呼号XGOX。到1937年6月,国民党的广播电台有23座,全国收音机总数约有二十万台。

(6)中央广播电台1937年11月23日停止在南京的播音,由汉口广播电台、汉口短波广播电台以及附近的长沙广播电台联合接替播音。后来,中央广播电台随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1938年3月10日,在重庆恢复播音。1939年2月6日在重庆建成中央短波广播电台,对国外正式播音,定向北美各国的广播呼号为XGOX,定向欧亚各国的广播呼号为XGOY。

(7)1940年1月5日,中央短波广播电台定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文名称为Voice of China(简称VOC,意为“中国之声”)。

(8)到1947年9月,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所属广播电台41座,随着战争的进行,国民党在大中城市的广播电台陆续被人民解放军夺取和接管。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中央广播电台停止播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告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时期的广播事业终结。

4旧中国的民营广播

(1)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民营广播电台,是1927年3月的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上海、北京等地相继出现过几座民营广播电台。

(2)1928年12月,国民党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广播无线电条例》。1929年8月,又公布了《电信条例》,允许民间经营广播电台。一批民营广播电台纷纷成立,且半数以上集中在上海。

(3)1936年10月,交通部公布了经中央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通过的《指导全国广播电台播送节目办法》。随后,中央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函告各广播电台,自12月15日起,各电台播音节目都由该会接管审查。1937年4月,交通部又公布了《民营广播电台违背(指导播送节目办法)之处分简规》和《播音节目内容审查标准》。

(4)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地区,民营台便一律被“封闭”了。

(5)抗战胜利后,民营台纷纷恢复,1946年初,仅上海一地就有43座。国民党政府交通部在1946年2月公布的《广播无线电台设置规则》虽然允许民间办广播电台,但同战前相比,却在数量、分布、广播内容等方面有种种限制。

(6)到1947年9月,全国民营广播电台共有50座。南京、上海解放时,除个别台迁往台湾外,其余都留下来迎接解放。

二、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广播事业

1早期的无线电事业

(1)1928年,党派李强着手筹建地下电台,并于1929年冬天,和已经毕业的张沈川合作安装成功一部50瓦的无线电收发报机。这是党建立的第一个秘密电台。

(2)据统计,到1931年底,红军已有无线电台16部,电务人员八十多人。

(3)红军中的无线电台还担负起新闻宣传的任务,即利用战斗中缴获的一部100瓦的无线电台办起了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新华通讯社的前身)。红中社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即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开幕的日子首次广播,呼号是CSR。

(4)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征途中,无线电通信发挥了重要作用,也遭受了很大损失,大约损失了三分之一的无线电台。

2人民广播的诞生

(1)党中央提出在延安建立广播电台,于1940年底初步完成了建台任务,并于12月30日开始第一次试验广播。中央广播事业局经中央宣传部批准将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诞生日期确定为中国人民广播诞生纪念日。

(2)1941年5月25 日,中宣部发出《关于广播电台工作的指示》。1941年初,延安台开始试播日语节目。12月3日起,日语广播开始定期播出。

(3)1995年3月15日,广播电影电视部党组会议确认,人民广播对外广播开播时间为1941年12月3日。

3延安台的变迁

(1)1946年11月,胡宗南军队进犯延安。新华社一部分人转移到瓦窑堡(今子长县),并在这里筹建第一线战备台。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对延安狂轰滥炸。第二天,延安台停播。当天晚上,设在瓦窑堡的战备台开播。21日,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呼号未变。

(2)1947年3月29日,陕北台停止在瓦窑堡的播音。4月1日,设在太行山麓河北省涉县沙河村的战备台正式接替陕北的广播,对外仍称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陕北台在涉县大约工作了一年。

(3)1948年5月,党中央从陕北迁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陕北台也随新华社一起由太行北上,来到西柏坡附近。5月23日,在太行的播音停止。同一天,开始在平山的广播。10月,新华社召开了关内广播会议,会后成立了广播管理部。

(4)1949年3月25日,党中央由平山迁进北平。当晚,陕北台开始在北平播音,并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改为管理局,由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领导。同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改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为国家广播电台。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广播电视事业

1“文革”前的广播电视事业(1949—1966)

(1)广播网的建立与广播新闻的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各地人民广播的发展为共和国广播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截止至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国各解放区坚持播音的各级广播电台共有39座。到1952年12月,全国地方电台增加到70座。一个无线广播网在全国初步建立起来。

在无线广播发展的同时,有线广播网也在广大农村创建起来。

中央台从1965年开始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直属的广播记者站。

(2)电视广播的开办与电视新闻的起步

国际背景

20世纪50年代是世界电视事业大发展的时期。1949年,全世界还只有美国、英国、法国、苏联、荷兰、意大利6个国家办有电视。到1958年底,已有67个国家依靠自己的力量或借助它国援助开办了电视。邻邦日本也在1953年开办了电视。1954年,美国又率先开办了彩色电视。

国内背景

中央广播事业局派代表团到苏联和东欧做调研,搜集资料,为创办电视广播做准备。台湾直到1962年10月10日才借助日本的力量开办了全岛第一座电视台——台湾电视公司,但这种带有政治意义的紧迫性却加速了中国电视的诞生。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实验广播。

1958年10月1日,上海电视台建成并开始试播,成为中国第二座电视台。12月20日,哈尔滨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前身)建成并试播。

北京电视台在开播之初就采用了实况直播的报道形式。

1960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彩色电视试验成功。

2“文革”中的广播电视事业(1966—1976)

(1)广播电视的“文革”内伤

“文革”使中国广播电视业停滞了10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文革”对中国广播电视传播观念的影响更是深刻而久远的。如果传播技术的滞后可以被看作是中国广播电视业所受的外伤的话,那么,传播观念的影响就是更难愈合的内伤。

(2)广播电视业的局部发展

1966年至1976年,我国有线广播得到较大发展。从1969年起,县广播站的事业经费开始列入国家预算,一个大办有线广播的热潮席卷全国。到1976年。全国农村基本上建成了以县广播站为中心、以公社广播放大站为基础、连接千村万户的农村有线广播网。农村广播喇叭率达到60%。全国97%的人民公社都通了有线广播。

在这一时期,我国对内对外广播的语种都有所恢复或增加。1971年5月起,中央电台陆续恢复了四种民族语言广播,并新开办了一种民族语言广播。从1966年起,十年间又增加了12种外语广播,使我国的对外广播用语达39种。位居世界对外广播的前列。播音时间和发射功率都有较大增加。

“文革”十年,中国电视事业最显著的成果就是微波线路传送网的初步建成、彩色电视的开播和卫星传送节目的开始。

1973年4月14日,北京电视台彩色电视开始第一次试播。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开始彩色电视试播。

3“文革”后的广播电视事业(1976一 )

(1)电视事业格局与电视新闻改革

1978年1月1日,北京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正式挂出了《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简称《新闻联播》)的招牌,标志着以首都为中心的全国电视广播网的初步形成。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定名为“中央电视台”,成为国家电视中心。

1979年5月16日,面向北京地区的北京电视台开始播出。至此,中国大陆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立了电视台。

1983年3月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确定实行分级建设、“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为广播电视事业制订了发展框架。

(2)成果

各种形式的中外电视交流与合作逐步展开,使国际、国内新闻的报道范围日益扩大。

批评性报道,尤其是以深度报道为重要特征的批评性报道的出现在另一层面上扩大了报道范围,同时是媒体舆论监督功能的体现。

提高新闻时效是我国新闻改革的目标之一。新闻采制技术和传送技术的发展为增加新闻播出量和播出次数、从而提高新闻时效创造了技术条件。

在我国,卫星传送始于收录国际新闻。制作和传送技术的更新为提高新闻播出频率创造了条件,播出频率的提高又为新闻提供了及时的“出口”。

(2)对外广播网的建立和发展

1978年5月1日,在北京电视台定名为中央电视台的同一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国外广播部即“北京电台”(Radio Beijing)被正式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但呼号仍沿用“北京电台”。国际广播电台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独立的对外广播网的形成。

国际台在制播技术方面走在我国广播的最前列,外广播的发射功率大幅度增强,各语言节目都被送上了卫星。这一切标志着我国对外广播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国际台把精办新闻节目作为新闻改革的重点,把加强国内外新闻的采集、拓宽新闻源作为新闻改革的突破口。

(3)对内广播网的建设与广播新闻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至“珠江模式”诞生之前

经过了几年的拨乱反正,中国广播在“自己走路”、“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的方针指导下,开始新闻改革。这一阶段主要是各种单项改革,突出的变化有:

a.自采的新闻增多;

b.“新、快、短、活”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原则;

c.言论节目迅速崛起,广播新闻在连续报道、口头报道和批评报道方面有重大突破;

d.发挥广播特点的录音报道逐渐增多。

“珠江模式”诞生之后至东方广播电台开播之前

198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这是国内第一个专业广播电台。

珠江台最突出的几大特点是:

a.广播内容专门化;

b.节目设置板块化;

c.栏目主持人固定化;

d.栏目播出直播化;

e.开通热线、鼓励参与。

“板块节目”是由若干个各具特色的小栏目组合而成并由主持人主持和串联的一种节目样式,也被称为“大时段综合性节目”,或杂志型节日。

“珠江模式”在社会上掀起了“广播热”,推动了广播的结构性改革,使广播改革从单项改革进入整体改革。系列台、专业台的推广改变了中国广播长期以来只在四级纵向发展的局面,开拓了横向发展的新空间,同时拓展了广播媒介的功能。广播内容的“窄播化”、专门化与传媒受众的非群体化趋势及市场竞争模式的需求相一致。

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播之后

借上海浦东开发之机,号称“以信息性适应时代,以服务性争取市场,以参与性赢得听众,以明星主持为标志”的上海东方广播电台1992年10月28日开播。

东方台建于浦东新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双向选择、招聘上岗的全新人事体制,在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

东方台的运作模式在全国有示范作用,带动了中国广播界经营管理体制等方面更深层次的改革。始于珠江台的一些传播理念在东方台的实践中日趋成熟和完善。

四、香港、澳门、台湾的广播电视

1香港的广播电视

(1)香港的广播电台

香港电台兼备广播和电视,是香港惟一的政府所有广播电视机构,1928年启播,1970年成立电视部。香港电台下属的七个频率分别用粤语、英语或普通话广播,均已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系列电台。

香港商业电台由香港商业广播有限公司经营,1959年8月正式开播,现在与香港电台并称为全港收听率最高的电台。广告是惟一的经费来源。商业台下设三个台。

新城电台由香港新城广播有限公司开办,1991年6月开播,下设三个台。

(2)香港的电视机构

无线电视台

简称“无线”,英文缩写为TVB,由无线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开办,观众免费收看,是目前香港影响最大、拥有观众最多的电视台。自1967年开播以来,一直办有两套节目,一套为中文节目,称为翡翠台,一套为英文节目,称为明珠台。

亚洲电视台

简称“亚视”,英文缩写为ATV,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丽的有线电视台,是香港第一个电视台,70年代改为无线电视台,1982年转为亚洲电视有限公司所有并改用现名。“亚视”办有两套节日。

卫星电视台

1990年创办时由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和李嘉诚及其家族控制的一家公司合资拥有。1993年、1995年卫星电视台的全部股权先后卖给了国际传媒巨头鲁珀特·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卫星电视台1991年5月开播,现共有六套节目:中文台、合家欢台、体育台、音乐台、BBC新闻台和电影台。1996年3月31日,香港卫视中文台改为“凤凰卫视”,由凤凰卫视有限公司经营。

有线电视台

有线电视台由香港九龙仓集团为主的五家公司合股创办,1993年10月3l日正式开播,收人主要来源于用户交纳的月费及各项自选服务的收费。

华娱电视

华娱电视是华侨娱乐电视的简称,由香港华侨娱乐电视广播公司创办,1995年3月11日开播以来,每天24小时用普通话向全世界华人播放。

传讯电视

传讯电视自称是全球第一个全天24小时以华语播出新闻的卫星电视台。

(3)香港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

新闻传播的国际性与开放性

香港广播电视依托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香港社会本身的国际性与开放性,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在跨时空传播方面的优势,形成了传播内容的国际性与开放性的特点,而最集中体现香港广播电视的国际性与开放性的就是时事新闻信息类节目。

香港广播电视的国际性与开放性使港人保持着与世界的密切联系,对于推动香港成为今日的国际性信息中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闻传播的社会性与服务性

香港广播电视既关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社会性与服务性特点使香港广播电视在香港社会中树立起一种“与社会息息相关”的媒介形象。

2澳门的广播电视

(1)澳门广播电视有限公司

澳广视英文缩写为TDM,成立于1988年5月1日,是政府和私人机构合办的电子传媒机构,由原来公营的澳门广播电视公司改组而成。澳广视下设澳门广播电台(分为中文电台和葡文电台)和澳门电视台(分为中文电视台和葡文电视台)。

澳门广播电台

澳门电台是澳门最早的广播电台。

澳门电视台

澳门电视台于1984年5月13日正式开播。初期穿插使用粤语、葡萄牙语和英语广播。葡文电视台和葡文电台除播国际和本地新闻外,节目的主要来源是通过卫星转播葡萄牙电视台最受欢迎的节目。

(2)澳门卫星电视台

澳门卫星电视台是澳门宇宙卫星电视有限公司创办的一家在澳门注册的跨国跨地区的卫星电视广播机构。澳门卫星电视台于1999年5月18日开始试播。第一个频道是“澳门卫视旅游台”,以传播旅游信息为重点内容,用普通话、粤语、英语广播。

3台湾的广播电视

(1)台湾的广播

1925年6月,日伪“总督府”在台北建立播音室,进行试验性广播,不久终止。1928年11月,伪“台湾广播电台”在台北开始使用口语播音。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当局于11月派员接管了上述的5座广播电台。

1949年11月16日,国民党成立“中国广播公司”。

主要特点

a.电台设置专业化;

b.节目形式多样化;

c.新闻播出量和时效惟有明显提高。

(2)台湾的电视

台湾省的电视事业起步于60年代

1962年10月,台湾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台视”,英文缩写为TTV)正式开播。1969年和1971年,中国电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视”,英文缩写为CTV)和中华电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视”,英文缩写为CTS)分别播出。三家公司均为商业电视体制。这个时期是台湾电视的初创时期。

1972年至1980年

三家电视公司力求生存和发展,各自在发射设备与基础设施、节目制作、播出时间等方而投入力量,形成三台鼎立、平分秋色的激烈竞争局面。

80年代以来

除三台继续发展外,公共电视节目自1984年起进入三台的频道。卫星电视、有线电视、活跃地下的“第四台”,以及所谓“民主电视台”纷纷涌现,家用录像机、放像机、视盘机等进入家庭,台湾电视进入多元发展时期。

1988年11月7日

“行政院”终于准予开放小型天线,并由有关机构修正有关法令,但仍禁止个人持有大型天线。至于中型天线,台湾当局既未开放也未明令禁止。自此,小型卫星天线日见普及。

1993年9月28日

台湾第一家卫星电视台——无线卫星电视台(英文缩写为TVBS)正式开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