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人格
答: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格具有下列特征:
(1)整体性。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认知、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在一个真实的人身上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独特性。先天遗传素质与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使人与人之间在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上表现出差异。
(3)稳定性。主要表现为自我的持久性。人格既有跨时间的持续性,又有跨情境的一致性。
(4)社会性。人格既是社会化的对象,也是社会化的结果,人既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但人特有的本质特征是其社会性。
2.人格心理学
答: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一种以现实的人为研究对象,对个人的思想、情绪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进行探求、描述和解释,并综合诸多足以影响个人的各种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与生物学的、发展的、认知的、情绪的、动机的和社会的种种交互作用,进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做出整体性解释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人格理论、人格研究、人格评鉴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人格结构,探讨稳定的个体差异由哪些心理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以何种方式加以组织;
(3)人格动力,探讨驱使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力量;
(4)人格发展,探讨人格的发展及其阶段性等;
(5)人格适应,探讨适应的本质以及如何改变异常行为等。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1)精神分析论。
(2)特质论。
(3)类型论。
(4)学习论。
(5)现象学取向。
3人性论
答:人性论即关于人的本性是什么的理论。人性是善的,是恶的,还是中性的?这一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相当复杂。从古到今,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始终没有一个定论。
人性论不仅复杂,而且非常重要,许多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包括人格理论、心理发展理论与学习理论等,都是建立在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
历史上各家各派的思想家都在人的本性问题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产生了多种人性论。孟子在讨论人性问题时,就列举出了四种不同的人性论,加上荀子的性恶论,扬雄的善恶混论,就有六种人性论。
4前科学理论
答: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会接触与经验到人格心理现象,基于对人格现象的经验或实践,人们会对这些人格现象进行各种解释或猜想,这就形成了各种前科学的人格理论。人们关于人格问题的不同理解或多或少是来自于自己的日常经验,是对日常经验的某种抽象。我们可以把这种抽象称为日常理论,或前科学理论。前科学理论和科学理论的共同基础是抽象或从有限的经验中作出概括。
前科学的人格理论大致包括三种情况:
其一是历史上的哲学家与思想家们通过思辨所获得的关于人格的理论与观念;
其二是某些江湖术士、算命看相者对人格心理现象的有关思考与总结;
其三是普通老百姓对人格心理现象的抽象与猜想,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有关人格的各种谚语中。
5科学理论
答:人格的科学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解释和说明人格、人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和条件以及阶段性等理论问题,以反映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并引出可验证的理论假设,启发人格研究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它是关于人性的一套基本看法,又是一种研究的策略。
科学理论是由一定的科学概念、概念间的关系及其论证所组成的知识体系,其核心是经过某些实践检验而被验证了的一系列假说。科学理论在整个科学认识活动中表现为一种阶段性的认识成果,对进一步的科研过程又起着指导性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方法论功能。
6范型
答:范型亦称范式,意为“模型”,源于希腊语paradeigma。维特根斯坦哲学首先使用,指语言的派生方法中,对相似的字母组合习惯沿用相同的变形方法。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运用这一术语描述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指科学家共同遵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信念的总和。
范型是指:
(1)任何一组表示共同基础因素的语言形式。
(2)采用某种特别强调的方面作为研究的方针或计划。
(3)一种特殊的实验程序。
(4)一组态度、价值观、程序、方法的总称。
一般将同一学科中能覆盖全部学科领域的不同理论,或采用某种特别强调的方面作为研究的方针或计划,称为不同范式。采用这一概念涉及不同范式的比较和统合,如心理学上的行为主义范式、认知科学范式、人本主义范式等。因库恩将范式与常规科学相联系,故范式的形成是成熟科学的标志。心理学常用范式作为衡量成熟或统一的心理学的尺度。
7临床研究
答:临床研究亦称为个案研究(case studies),这种方法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去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谈话、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收集材料,以便对个体的人格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定性描述,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8相关研究
答:相关研究主要运用测量与统计的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更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来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9实验研究
答:实验研究方法是指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或另一些变量(因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作出因果性的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研究强调探讨对所有人都适用的一般规律,要求对自变量进行操纵,由此得出因果性的结论。
实验研究不依赖自我报告材料,而力求客观性,对变量的控制严密,能够操纵变量,作出精确的定量分析和因果性的结论,因而这种研究往往被看成是理想的科学研究。但是,在人格研究中,并不是多数人都喜欢运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也存在许多限制与缺陷。由于实验情境本身的限制,使得研究结果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人为性,因而其结论难以直接推广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二、问答题
1如何理解人格概念?
答:对人格概念的内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1)人格的词源分析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源于拉丁文“persona”,其意指面具、脸谱。其后,人格这个词的含义很快被扩充,被人们用来指其他一些东西。如古罗马著名学者西塞罗的著作中就有了许多不同含义:
①一个人表现在别人眼中的印象或外表的自我;
②某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或真实的自我;
③与自己工作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
④表示一个人的尊严和优越。
(2)其他学科对人格概念的理解
①基督教用人格来表示上帝三位一体的神性,强调了人格的内部多样性的统一,把人格概念与真实的本质联系起来;
②哲学家的定义大都把人的理性和自我意识作为人存在的核心和人格的根本属性。如西方哲学波伊悉阿斯认为人格是真实的有理性的个人的本性;
③伦理学家把人的崇高价值当做人格的核心;
④古代《罗马民法法典》认为人格是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任何人”、当代的法学家认为人格是“一个活的人类生物,包括他的一切”;
⑤社会学家认为人格是“文化的主观方面”、社会传统、风俗文化在个人生活中的主观化。
(3)人格的心理学定义
①罗列式的定义
通常采用“集合”、“组合”或“聚合”等词汇,并列举出属于人格的东西。代表人物普林斯。
②整合的或完形的定义
强调个人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代表人物有华伦和卡尔、麦考迪。
③层次性定义
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把自我(实际上是指人格)分成四个层次: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纯粹的自我。在此之后,麦独孤、海德与布朗德等不少心理学家对人格也采用层次式的定义。
④适应性定义
倾向于把人格看成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一种现象。
⑤区别性的定义
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或区别性。
美国心理学家、人格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认为人格“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2人格心理学有何意义?
答:(1)理论意义
①有助于探讨本学科的一般性理论问题。包括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体系;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及理论评价;人格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与主要研究途径等问题。
②有助于建立人格理论来回答有关人格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人的本性是什么,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人格的结构是什么;基本的人格特征有哪些,如何描述与测量这些人格特征;人格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人格是先天的还是后天发展起来的;发展的条件和基础是什么;遗传、环境与自我在人格发展中究竟起什么作用;人格的发展是连续性的还是阶段性的;人格发展要经历哪些普遍性阶段,这些阶段有什么重要特征。
③研究人格心理学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证据,学习人格心理学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建立。目前,一些人格理论中还存在着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了解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有助于论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和意识的能动性,有助于科学世界观的建立。
(2)实践意义
人格心理学家要运用有关的人格理论与研究方法于某个实践领域,解决该领域中的具体实践问题。例如,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对学生的智能、气质与性格等心理特点进行测量评估,以便因材施教;在健康实践方面,对某些人的心理问题、人格障碍进行咨询和矫正;在人事管理方面,采用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评价人才、选拔人才与使用人才。总之,人格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以及人格测量、咨询与治疗的技术可以被广泛应用,为各种社会实践服务。
3人格心理学是如何形成的?
答:
人格心理学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
这一阶段是人格心理学中主要人格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①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标志着古典精神分析的形成;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了以霍妮、沙利文和埃罩克森等人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学派;
②以斯金纳、多拉德和米勒等人开创了人格心理学中的行为学习论;罗特和班杜拉等人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学习论的人格理论体系;
③在20世纪30年代,奥尔波特提出了特质论思想并于40年代后卡特尔等人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人格的特质论体系。
④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马斯洛、罗杰斯等人创立了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体系。与此同时,凯利初步创立了认知主义的人格理论体系。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各种人格理论体系相互对立和界限分明的局面逐渐消失,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势。
①理论上,人格心理学家中自认为自己属于某一学派,如精神分析或人本主义的情况非常少见,多数人格心理学倾向于采用各家各派之所长,综合性地运用各种人格理论体系中的思想精华,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研究领域进行探讨。
②方法上,许多重要研究都综合性地运用各种主要的人格研究方法。例如,在研究儿童攻击性问题时,采用临床观察和个案法、测验与相关研究法,以及实验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心理学科学的发展,人格心理学内部出现了新的趋势:研究专题化趋势;人格理论小型化的趋势;用认知实验的方法研究人格心理问题;大量跨文化研究产生;从生物遗传与生物进化的角度探讨人格的问题。
4什么是人性?
答:人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1)从狭义来看,指人的本性,即人与生俱来的一切性情,就是关于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还是中性的问题。
(2)从广义来看,指除先天条件之外也包括后天学得的一切性情。
5如何理解人格的前科学理论与科学理论的关系?
答:人格的前科学理论与科学理论的关系:
(1)两者的差异
①人格的前科学理论是指人们关于人格问题的不同理解或多或少是来自于自己的日常经验,即对日常经验的某种抽象。而人格的科学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解释和说明人格、人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和条件以及阶段性等理论问题,以反映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并引出可验证的理论假设,启发人格研究的新观点和新方法。
②人格的前科学理论偏重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而人格的科学理论强调人内在的心理特征,因而在认识水平上,前者较表浅,而后者较深入。
③人格的前科学理论具有较强的个人主观性、模糊性和特殊性,而科学的人格理论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确定性和普遍性。
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运用前科学概念或非正式理论的首要目的在于实用,即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研究的首要目的是寻求客观的知识或真理,其次才是追求其实用价值。
(2)二者的共同点
①共同联系的基础就是前科学理论与科学理论都是一种抽象,或是对自限经验所作出的概括。
②前人格理论是人格科学理论的模型,而人格科学理论是在前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深入和发展。
6如何评价人格理论?
答:(1)在人格理论的评价中,我们可以采用一般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条:
①精确性
精确性是评价科学理论的最重要的标准。一个理论的优劣主要由其反映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及变量间关系的精确程度来判定。
②可检验性
科学理论的科学性的指标之一是其可检验性,包括可验证性、可证伪性和可反驳性。进行预测是检验理论的最佳方案之一。理论只有在不断地被检验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和完善起来。
③概括能力
判别科学理论的又一标准是其概括能力。一般来说,理论的概括能力越强,所能解释的现象越多,且具有可检验性,那么理论就具有越高的功效。
④简洁性
在科学中,一个理论所包含的假设、所运用的概念越少,对现象的解释越简明,其简洁性程度越高。
⑤逻辑一致性
科学理论要求其知识体系前后连贯,各个概念、假设与定律之间相互吻合、印证,具有较高的逻辑一致性。否则,就难称其为科学理论。
⑥有用性
如果一个人格理论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如咨询治疗、评估选拔以及在人事管理等实践领域中有实际运用价值,这就是一个好的人格理论。
(2)在评价人格理论时,我们不仅要考虑上述一般性的标准,而且要考虑人格理论本身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法。人在评价人格理论时,我们还要坚持两点论与历史主义的观点。
①坚持两点论,就是把科学理论看做是相对真理,其中存在绝对真理的成分,有长处,有优点,也存在缺陷与不足。在评价理论时,我们不仅要看到该理论的优点与长处,而且要看到它的不足与缺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挥其优点与长处,克服其缺陷与不足,推进人格理论向绝对真理逼近。
②坚持历史主义的观点,就是要看到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根源,看到理论的思想渊源与后继影响,把该理论放到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中去考察与评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历史上各种人格理论的积极与进步意义。否则,完全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过去的理论,很可能将过去的理论说得一无是处,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坑。
7分析比较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答:人格的科学研究早在20世纪初就逐步形成了三种主要的传统或研究途径,分别是临床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1)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亦称个案研究,这种方法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去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谈话、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收集材料,以便对个体的人格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定性描述,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代表人物主要是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莫里、罗杰斯与凯利等人。
与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相比,临床研究的优点和缺陷:
①优点:临床研究具有一些突出的优点,这种方法提供了一个机会,使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活生生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活动,从而获得大量有关的信息资料。
②缺点:临床方法由于以特殊的个体(通常为有某种心理或精神问题的人)为研究对象,强于质的综合判断,弱于量的分析比较,难以直接引出普遍性的结论,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结论。
(2)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主要运用测量与统计的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更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来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相比,相关研究的优点和缺陷:
①优点
a.相关研究一般比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更容易操作,且更省时间。
b.由于相关研究无须严格控制与操纵变量,使其结果比实验研究更可能符合研究对象的自然形态与实际的情况,减少研究的人为因素,提高其生态效度。
c.相关研究法使我们可以研究一些实际上或伦理法律上无法控制或操纵的变量。
d.在现实中存在着许多不同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关系,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没有必要通过实验法来确定它们之间谁是因、谁是果。而且,一旦我们确定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我们也没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②局限性
要验证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只能通过实验法,不能使用相关法,这是相关研究法存在的主要局限性。
(3)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方法要求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或另一些变量(因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作出因果性的结论。
实验研究传统源于冯特、艾宾浩斯与巴甫洛夫,其中艾宾浩斯对记忆的研究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的研究成为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典范。此后,华生、斯金纳以及当今的认知心理学家都强调运用实验研究方法来探讨人格心理问题。还有班杜拉的暴力性榜样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也是一项经典实验研究。
与临床研究和相关研究相比,实验研究的优点和缺陷:
①优点:
实验研究不依赖自我报告材料,而力求客观性,对变量的控制严密,能够操纵变量,作出精确的定量分析和因果性的结论,因而这种研究往往被看成是理想的科学研究。
②缺陷:
a.由于实验情境本身的限制,其结论难以直接推广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b.试验的环境不能真正的达到预期的目的;
c.实验研究以客观性著称,实际上实验方法难以彻底排除实验对象的主观认识和态度对实验过程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