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变化?
答: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夏朝,随着奴隶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形成
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私有财产的形成,出现了阶级分化,原始社会开始解体,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夏朝。奴隶社会教育,在本质上是为奴隶制的政治、经济服务,适应着它的需要,因此奴隶社会教育制度与奴隶社会的进程是一致的,形成于夏朝。
(2)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夏朝形成了最早的奴隶教育制度,相对于氏族社会教育时期,产生了一系列的历史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夏代已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文字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促使教育发生着质的变化,掌握文字是奴隶主贵族中的文化人,借助文字接受教育的只是少数贵族的子弟。
②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事务,由国家行政管理机构中六卿政务官之一的司徒主管教化。
③夏代学校的设置上,王都设有“序”,起初是教射的场所,后来发展成为奴隶主贵族一切公共活动的场所,也是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地方也有学校称作“校”,利用其来进行军事训练,而成为习武的场所。
④为适应这种政治需要,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
⑤在教育内容方面,统治者很重视军事教练,此外注重宗教教育和人伦道德教育。
2.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答:《诗》、《书》、《礼》、《乐》、《易》、《春秋》。
3.春秋时期历史性的教育变革有何表现?
答: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崩溃而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阶段,经济上出现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新势力逐步夺取政权,建立封建的社会制度。相应的,教育也发生了变革,主要表现在:
(1)官学开始走向衰废。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出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下移”的现象,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为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条件。
(2)私学开始逐渐兴起。伴随着“士”阶层的兴起,出现新的教育组织机构——私学,创办私学,开展私家讲学活动,专门训练士的大师先后出现。私学的发展,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私学的自由讲学、自由传授也促进了各学派的形成。
(3)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私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私学之间存在激烈的斗争,私学必然发生思想分化,形成代表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不同利益的各种学派,相互之间,开展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私学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总之,私学代替官学,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官学的废弛,私学的兴起,适应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孔丘在教育史上有哪些贡献?
答:孔丘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教育史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他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2)他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3)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
(4)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
(5)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纂《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论;
(6)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7)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造就各类人才;
(8)他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要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
(9)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10)他认真总结教育经验,提出了不少创见,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