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校《教育学基础》(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代码311)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凯洛夫《教育学》曾对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过重大影响,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

A.用心理学解释教育学过程 

B.强调教学过程最优化

C.强调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D.重视智力发展和创造性培养

【答案】C

【解析】凯洛夫的《教育学》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其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2.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身份认同和角色定位,使其自觉按照角色要求为人处世。这体现了教育的(  )。

A.个体社会化功能 

B.个体个性化功能

C.个体谋生性功能 

D.个体享用功能

【答案】A

【解析】个体的身份是个人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人所从事的职业与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以其所接受的教育和训练为前提,教育是促进人的职业社会化和身份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3.有西方学者研究发现,美国大多数教师出身于中产阶级,习惯用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作为奖惩的标准,即合乎他们要求的就受到奖励,否则就受到处罚。这实质上是教师在利用教育对文化进行(  )。

A.传递 

B.选择

C.创造 

D.传播

【答案】B

【解析】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它必须对浩瀚的文化作出选择,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去伪存真,向学生提供科学的、有价值的文化。

4.教育之所以能促进儿童发展,根本在于儿童发展上具有(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可塑性

【答案】D

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实现人的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  )。

A.发展生产力 

B.消灭社会分工

C.普及教育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答案】D

【解析】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6.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下列属于我国基本教育制度的是(  )。

A.学区教育制度 

B.成人教育制度

C.教师教育制度 

D.教师资格制度

【答案】B

7.某类课程的组织形式如右图所示:这类课程是(  )。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广域课程 

D.核心课程

【答案】D

8.学生围绕自己和教师订立的学习契约开展自学和独立作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文纳特卡制 

B.道尔顿制

C.特朗普制 

D.曼海姆制

【答案】B

【解析】道尔顿制教师不再通过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9.为避免灌输与说教而大量使用道德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角色认取(role taking)和主动思考的德育模式,除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外,还有(  )。

A.体谅模式 

B.价值澄清模式

C.社会学习模式 

D.集体教学模式

【答案】A

【解析】价值澄清模式是避免观点说教并促使人们在确定较直观方面使用有道理的推理。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澄清价值观。

1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学生受教育权的具体内涵是(  )。

A.学生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

B.学生有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分提出申诉的权利

C.学生有按照国家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或助学金的权利

D.学生有毕业或结业时获得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

【答案】A

11.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逐步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鲜明反映这种转型努力的标志性文献是(  )。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答案】D

12.当代中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  )。

A.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向融合 

B.普通教育与通用技术教育向融合

C.普通教育与初等教育贯通 

D.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贯通

【答案】A

13.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挪威各地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陆续将义务教育的结束年龄从14岁延长到16岁。有研究者根据50年代末—60年代初挪威征兵时的智力测验数据,对那段时期10.7万人应征入伍的19岁青年男子的智商得分进行研究。统计与分析发现上学9年者的智商平均得分比上学7年者高出7分,比上学8年者高出4分,经检验差异显著。这项研究成果表明(  )。

A.学校教育能够提高人的智商 

B.当时测定智商的工具和方法相当完善

C.学校教育并不能显著提高人的智商 

D.智商的高低影响受教育年限长短

【答案】A

14.《学记》将大学教育的年限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第一年到第七年,第二阶段从第八年到第九年,第九年考试合格,称之为(  )。

A.博士 

B.大成

C.翰林 

D.大儒

【答案】B

【解析】一年是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15.在儿童学习语言的问题上,颜之推认为应该(  )。

A.重视学习通用语言 

B.重视学习本地方言

C.尽可能掌握多种方言 

D.尽可能掌握不同阶段的语言

【答案】A

16.广文馆的设立表明唐代政府(  )。

A.重视来唐留学生的教育 

B.加强教育的等级性

C.重视科举考试 

D.加强博通人才的培养

【答案】C

17.以下传统识字教材按编写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急救篇》《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

B.《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急救篇》

C.《三字经》《百家姓》《急救篇》《千字文》

D.《急救篇》《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

【答案】D

18.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基本消除受教育权上的性别差异,规定小学可以男女同校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C

19.为了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维新教育所采取的区别于洋务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  )。

A.改革科举 

B.发行报刊

C.兴办学堂 

D.译介西书

【答案】B

20.不是教育了一切人,才可以改造社会,而是改造了社会,才可以有好的教育,这一主张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

A.倡导工学主义的知识分子 

B.倡导国家主义的知识分子

C.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D.具有平民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答案】B

21.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独立思潮,除要求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之外,还要求(  )。

A.教育立法独立 

B.教育教学权独立

C.教育内容独立 

D.教育督导独立

【答案】B

22.1928年5月,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提出整理《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颁行“戊辰学制”,该学制颁定后经过多次局部的增改和调整,越来越重视(  )。

A.乡村教育 

B.普通教育

C.师范教育 

D.职业教育

【答案】B

23.陶行知为了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探索了乡村师范教育的新模式,他提倡的教育模式是(  )。

A.艺友制 

B.小先生制

C.学徒制 

D.实习制

【答案】B

【解析】在教育实践中,陶行知推行了“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他认为“穷国普及教育最重要的钥匙是小先生。”发动小学生来充当教师。

24.日本大化革新时期所建立的贵族学校教育制度仿照于中国的(  )。

A.汉代教育制度 

B.唐代教育制度

C.宋代教育制度 

D.元代教育制度

【答案】B

25.在古希腊罗马教育中,雅典教育与斯马达教育,古罗马教育的主要区别是(  )。

A.重视军事教育 

B.重视女子教育

C.倡导身心和谐发展教育 

D.加强国家对教育

【答案】C

26.下列表述中,体现洛克绅士教育主张的是(  )。

A.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B.身体健康重于精神健康

C.精神健康重于身体健康 

D.禁欲与惩罚可以促进精神健康

【答案】A

27.赫尔巴特教育过程分别为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三个部分,即(  )。

A.统觉,教学和训育 

B.兴趣,教学和训育

C.联想,教学和训育 

D.管理,教学和训育

【答案】D

28.19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推动新大学运动,制造了柏林大学办学模式,为大学增添了(  )。

A.人才培养功能 

B.科学研究功能

C.社会服务功能 

D.文化传播功能

【答案】B

【解析】德国教育家洪堡曾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改革。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柏林大学的创办。柏林大学倡导“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统一”,不仅对德国大学的现代化,而起对欧美其他国家大学的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9.西方在近现代教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其中,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与地方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行政领导体制形成于(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答案】A

30.“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教育本质论的基本观点之一,其主要含义是(  )。

A.教育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而不是儿童生活的过程

B.教育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而是儿童生活的过程

C.教育是学校的生活而不是儿童的生活

D.教育不是学校的生活而是儿童的生活

【答案】B

31.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教育理论界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教育与发展的教育实验,形成了实验教学论体系其代表人物是

A.马卡连柯 

B.赞科夫

C.巴班斯基 

D.苏霍姆林斯基

【答案】B

32.20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改革以文法中学、技术中学、现代中学为主体的“三分制”中等教育体系,试图消除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在就业和升学方面的不平等,大力推动建立(  )。

A.统一学校 

B.国立中学

C.中间学校 

D.综合中学

【答案】D

33.1959年,美国科学院召开了改进中小学自然科学教育的会议,从而掀起60年代以加强基础学科教学、编写新教材、注重学科概念与体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运动,这场运动所体现的教育思潮是(  )。

A.改造主义教育 

B.要素主义教育

C.结构主义教育 

D.永恒主义教育

【答案】C

【解析】结构主义教育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这门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

34.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下列选项属于缺失性需要的是(  )。

A.自我实现的需要 

B.自尊的需要

C.认知的需要 

D.审美的需要

【答案】B

35.学习单词basket(筐子)有助于学习basketball(篮球)。这里所产生的迁移是(  )。

A.顺应性迁移 

B.低路迁移

C.水平迁移 

D.特殊迁移

【答案】D

36.下列尚未发生学习的现象是(  )。

A.杯弓蛇影 

B.蜜蜂采蜜

C.望梅止渴 

D.老马识途

【答案】B

37.某学生做作业时,常常依据身边老师的面部表情来判断自己做题的对错并迅速更改答案。这位学生的认知风格很可能属于(  )。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答案】A

【解析】威特金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称为场依存性,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影响称为场独立性。题中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容易受老师的影响,应是场依存性。

38.某学生很怕猫,老师先让他看猫的照片,与他谈论猫,再让他看关在笼子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猫,帮助他逐步消除对猫的恐惧反应,这种改变行为的方法属于(  )。

A.行为塑造法 

B.系统脱敏法

C.松弛训练法 

D.认知疗法

【答案】B

【解析】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他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原理。

39.某研究者试图用实验法来验试“灌输会窒息学生的创造力”这一研究假设。这种做法违背了教育研究的(  )。

A.客观性原则 

B.创新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伦理原则

【答案】D

40.某本科生将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确定为“中国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研究”。这一选题最容易受到质疑的地方是其(  )。

A.创新性 

B.价值性 

C.规范性 

D.可行性

【答案】D

41.在文献检索时,研究者不仅要搜集那些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资料,也要搜集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甚至对立的资料。这体现了文献检索的(  )。

A.矛盾性原则 

B.逆时性原则 

C.选择性原则 

D.全面性原则

【答案】D

42.某研究者为了研究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活动,到某小学开展了分时段分项目课堂教学的系统观察。这体现了文献检索的(  )。

A.参与性、结构式观察

B.参与性、非结构式观察

C.非参与性、结构式观察

D.非参与性、非结构式观察

【答案】C

43.“你曾经在考试中作过弊吗?”这是某研究者在“关于大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中的一个题目,这一题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过于书面化 

B.词义含糊

C.带有暗示性 

D.涉及敏感性问题

【答案】D

44.在教育测量统计中,适用于次数、百分比统计而不适用于中位数、等级相关系统统计的测量类型是(  )。

A.定名测量 

B.定序测量

C.定距测量 

D.比率测量

【答案】A

45.归纳分析是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某一现象(X)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另一现象(Y)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那么前一现象(X)就可能是另一现象(Y)的原因。这种归纳分析的方法是(  )。

A.求同法 

B.求异法

C.共变法 

D.剩余法

【答案】B

二、辨析题:第46~4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首先判断正误,然后在阐明理由。

46.杜威实用主义教学主张儿童是教育的中心。

答:正确。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杜威的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代表作是《设计教学法》等。

实用教育学认为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和自动,将教师置于辅助地位。他们认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中心,全部的教育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教师只能处于辅助地位。这与赫尔巴特等人的“教师中心论”相反。

实用主义教育学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不足之处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47.孔子私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典籍教授弟子这就是“六艺”教育。

答:错误。

“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是西周时期主要教育内容。

(1)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礼仪。

(2)乐:类似综合艺术课,乐的内容很广,形式多样。

(3)射:是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的年龄,就要接受正规教育,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称。

(4)御:是驾车,驾车要沉稳、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5)书:指书写文字,西周的书写工具是刀笔、竹木,字体为大篆。

(6)数:是指计算、算法。

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因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利益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可供后世借鉴。

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吸收选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发展了“六艺”教育,创设了新学科,充实了教学的内容。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把所收集的历史文化材料,精心加以整理,编著成“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学用书,后被奉为儒家经典。

六经”代表了先秦时期的一切文化知识领域,文化、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文学、教育等,作为历史材料,其价值无可比拟。而对中华民族性的影响,更为深刻。《六经》完全成书,并被立于学官,是在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思想的演进,诠解的不同,《六经》的地位越来越高,对封建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48.当学生学习失败时,教师只需要引导他做努力归因就能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答:错误。

成败归因理论以维纳为代表,他认为人们在寻找自己成败的原因时,人们通常将导致自己成败的因素分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六个因素,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不同因素,会有不同的动机效果。如将成功归因于努力,以后还会进一步努力;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低下,以后就不会去尝试。

激发学生动机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消极归因,教师应引导学生我作努力不够的归因。在韦纳归因模式的四因素中,努力因素对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特别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因为努力因素不但可以变化,而且受人的主观意志控制。在改变行为结果的诸多因素中,努力因素是个体最能把握的因素。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业的成败与他们的努力程度密切联系,并引导学生对学业的失败多作努力不够的归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当学生把学业失败归因为基础差、学习技能差时,教师就应引导他们“只要努力,以前的知识缺陷落差是可以补上来的,基本的学习技能也可以通过训练进行补救的。”当学习遇到挫折时,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努力不够的归因,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期望,而是更加努力直至成功。教师在强化学生作努力归因的同时,还要强调努力带来的成功同时也是能力的体现。

但是只作努力归因是不够的,尤其当学生已经十分努力但无法成功时,努力归因不仅不切实际,而且学生很可能把失败再次归因于能力缺乏而对自己产生更大的失望感。另外,过分强调持续的刻苦努力对于完成一项任务的重要性,也会使学生认为他难以达到目标,从而导致放弃努力。所以除了引导学生分析努力因素外,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还有哪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业成就”,并尽量指出解决方法。如引导学生把失败归因于学习方法不当,则更可能提高学习。因为学习方法和努力一样是内部的、可控的非稳定性因素,能够有意识地加以改变。把失败归因于它,既可以使学生保持对成功的信心,又可以使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学习上,并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总结经验,增加认知技能,掌握学习策略。所以,教师只要引导他作努力归因就能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这是不对的。

三、简答题:第49~53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49.简述知识中心课程的主要特点。

答:(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也可称为学科中心课程论,以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为代表。其主要特点有:

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

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2)知识中心课程流派主要有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

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其主要特点:a.提出课程设置原则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b.学校的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而最有效能和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学科课程。这种课程的重要特点在于它是由若干门学科组成的,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特定的组织。

以赫钦斯为代表的永恒主义认为教育内容或课程涉及的第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那就是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其主要特点:进一步阐明了名著课程和教材所具有的优越性,认为学习名著比学习一般教材更能对一个人的智力提出挑战,更能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50.简述“尊重学生”的基本内涵。

答:学生也称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另一主体。“尊重学生”一个方面表现在要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或者说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尊师爱生、相互配合的关系,是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关系,是合作共享、共同成长的关系。

(1)“尊重学生”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对教师来说,有以下策略:一是了解和研究学生;二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三是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四是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五是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2)“尊重学生”另一方面表现为尊重学生享有的权力

学生具有的权利与其身份密切相关。学生通常具有公民、未成年人(未满18周岁的学生)和受教育者三重身份。

学生作为公民,通常享有的实体性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宗教信仰自由;通信自由权和通信秘密权;劳动权;休息权;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 ;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等)等等。

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身心健康权、受教育权、隐私权等还受到特殊保护。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享有1995年颁布实施的《教育法》的保护。主要有:一是使用学校教育资源权;二是获得物质帮助权;三是获得公正评价权;四是程序性权利。

51.简述梁启超关于教育作用和宗旨的观点。

答:(1)梁启超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

梁启超与康有为一样,都持有“教育救国论”的观点,故非常重视教育作用,认为国家强弱以教育为转移。他阐述了“民智”与“民权”的关系。他说:“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有六七分之智,即有六七分之权;有十分之智,即有十分之权。”他的意思是说,只有首先提高了人民的文教素质,然后才能在中国实现民权政治。梁启超就是从这一角度论述教育作用的,他的这种认识是卓越而深刻的,然而在当时的中国,仅靠教育去“救亡图存”显然是行不通的。

(2)梁启超关于教育宗旨的观点

梁启超强调了教育应有明确的“宗旨”,即指出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梁启超认为,教育是人类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更不能没有宗旨,他曾说:“他事无宗旨犹可以苟且迁就,教育无宗旨,则寸毫不能有成。”他认为教育目的正确与否,至关重大,封建教育之所以腐朽,洋务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在于教育目的上的错误,他批评中国传统教育最大的缺点,是培养出来的人缺乏国家观念、公共观念和自治观念,只求个人完善,或者就想升官发财,奴性、作伪、自私、怯懦、麻木是人们的通病。“可以为一个人的资格”,“而独无可以为一国国民之资格”,所以他提出教育要培养“特色的国民”(“新民”),他要求培养的新式国民,应具有独立的人格,权利义务并重的思想,有知识、道德和才干,既能自主、自立,又有团体协作精神。

52.简述操作技能学习的高原现象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答:(1)操作技能学习的高原现象

操作技能的高原现象是指在结构比较复杂的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这一现象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出现一段接近水平的线段,此时曲线不但不上升,甚至还可能出现少许下降。但在高原期后,曲线又继续上升。

(2)高原期现象产生的原因

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尚未形成;练习方法不当;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意志品质不够顽强等。只有消除这些消极因素的干扰,才能避免高原期现象的发生。

53.简述教育研究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答:教育研究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1)课题的价值;

(2)相关文献综述(对同类研究和相关研究状况把握的准确性与全面性);

(3)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论证(内容框架的科学性);

(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合理性);

(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四、分析论述题:第54~56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4.阅读以下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1)从“教育的社会功能”角度,分析下列材料中观点的合理性;

(2)根据相关理论分析下述材料中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3)联系学校德育实际,阐述下列材料中观点的现实意义。

夫教育目的不能仅在个人。当日多在造成个人为圣为贤,而今教育之最重要目的,在谋全社会的进度。若不骂人,不偷,不怒,不慌,不得罪于人等事,先时多为此道德高,然而此为消极的,于今不能谓此为道德。盖彼者,不过无疵而已,与社会虽有若无。今因于社会进步上着想,吾等当另定道德标准,谓“凡人能于社会公共事业,尽力愈大者,其道德愈高。否则,无道德可言。易言之,即凡于社会上有效劳之能力者……,则有道德,否则无道德。”若斯数语,包含无限道理。愿诸生用为量人量已之尺,相染成风,使社会上渐渐均用此尺,度己亦用此尺,量入则去,所谓社会自觉心,社会进步者不远矣。(节选自张伯苓:《以社会进步为教育目的》,1919年)

答:(1)材料中提到“即凡于社会上有效劳之能力者……,则有道德,否则无道德。”这体现了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以及促进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三个方面:个体观念的社会化,就是个体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个体智力与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这已成共识。学校教育对个体智力与能力的指导、规范和促进作用是任何其他因素都无法比拟的;个体的身份是个人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人所从事的职业与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以其所接受的教育和训练为前提,教育是促进人的职业社会化和身份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2)材料中所反映的是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材料中“夫教育目的不能仅在个人。当日多在造成个人为圣为贤,而今教育之最要目的,在谋全社会的进步。”这充分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以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涂尔干为代表。他们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它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完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人,单纯把人当作社会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

(3)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与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所以,德育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德育,而且也包括一些社会劳动实践等间接的道德教育。

直接的道德教学。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其优点是:使学校德育的实施在课程和实践上得到最低限度的保证;有利于系统全面的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迅速的促进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

间接的道德教育。主要有:思想政治课之外的其他各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校外教育;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校园环境建设;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学科教学中唯一可行的道德渗透是德育;道德学习的核心是价值观或态度的学习;教材对学生品德的影响很重要。学校间接德育的主要途径有各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学校共青团与少先队活动以及班主任工作。

55.试析近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答:近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奇、第斯多惠和福禄培尔。

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教育工作应该是有规律的,教育工作者应遵循这些规律;二是既然教育工作是有规律的,那么应该努力探明、发现这些规律。他的这一贡献使以往零散的教育经验加以理论化,引导人们注意遵循教育规律,使教学理论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给人们以教育思想的解放。

夸美纽斯首次从教育学的高度论述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虽然思考教育问题的思维方式依旧是文艺复兴以来的引证自然来论证教育,其重心是教育要适应外在自然界及其秩序,但他并不否认教育对人的内在发展的作用。尤其重要的是,他从教育学的高度确立了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发展的逻辑起点——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对后世主观化和心理化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卢梭的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back to nature)。他从儿童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归于自然“。他说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只有三种教育圆满的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自然的教育人力不能控制,所以无法使自然的教育向事物的和人为的教育靠拢,只能是后两者向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因此,教育“归于自然”,即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能是良好有效的教育。

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自然人”,这个概念不同于“公民”或“国民”,“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平等的、自由的、自食其力的、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的人。

自然教育的方法上,首先要正确看待儿童,不要把他们看成是小绅士、小大人,看成上帝的产物、成人的玩物。其次要给他们以充分的自由。成人的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就是所谓的“消极教育”,但并不是不教育,而是要观察自由活动的儿童,了解他的自然倾向和特点;防范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

卢梭有力地抨击了自古以来传统的教育观点,彻底否定了教室、成人、书本是教育中心的观念,提出要尊重儿童,重视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行程,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根据儿童的需要、能力与兴趣等。这种观点在教育上所起的革命作用,犹如哥白尼在天文学上所起的作用。因此,有人把卢梭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当然,卢梭的教育思想也有其片面性,如过分强调儿童的需要、兴趣及个人生活经验的价值;强调家庭教育,忽视学校教育;要求离群索居,脱离社会的影响培养”自然人“。这反映了他的思想的偏激的一面,或者说是反社会的一面。卢梭的教育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教育家,如裴斯泰洛奇、杜威等。

裴斯泰洛奇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和要素教育理论,研究了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定了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基础,由此赢得了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的称号。他对初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教育改革的精神及理论在19世纪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他接受了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必须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促进其内在各种能力积极主动地发展,这实际上是对那种对儿童个性横加干涉和强力压制,甚至戕生禁欲的封建教育的反抗,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把自然理解为儿童生而俱有的生理、心理的各种能力,这无疑有唯心主义的因素。

第斯多惠所提出遵循自然的教学原则主要是指教学必须遵循自然或天性,这一原则是一切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追求的最高理想与境界。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认识人的一般天性和特殊天性,然后因材施教。

福禄培尔顺应自然的原则。在他看来,既然神性是人性的本质或根源,人性肯定是善的。因此,按上帝精神的作用和从人身上的完美性和本来的健全性来看,教育教学和训练的最初标志就是容忍、顺应,仅仅是保护性的。二自由和自觉正是全部教育的目的和追求。作为幼儿园的创始人,福禄培尔关于教育分期的思想一致受到人们的肯定,而幼儿园的创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解决了许多儿童的养护问题,也把教育的年限向前延伸了好几年,是教育史上的一个创造性的突破。

56.请在I、II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答只按第一道题的成绩计分。

I信息加工模型是以心理结构以及对这些结构执行的运作同所谓的认知过程,来描述人的学习与记忆的。阅读下图,并按要求答题。

(1)在答题卡上写出名字母所代表的术语。

(2)按照图中的字母次序,分别对所写出的术语作出解释。

(3)阐述这一信息加工模型对知识学习的重要启示。

答:(1)A复述;B提取;C编码;D精致、组织;E编辑

(2)复述:指为在工作记忆中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这是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提取:指从长时记忆中激活或回忆知识的过程。对陈述性知识而言,提取可使知识在工

作记忆中活跃起来;对程序性知识而言,提取可使某些行为自动执行。

编码:指准备将信息存入长时记忆中的过程,包括对信息进行精致与组织。

精致与组织:精致指将获得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促进理解与记忆;组织指

以某种符合逻辑的方式将信息按一定的层次关系组织起来,以促进学习和记忆。

编辑:指通过练习使工作记忆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3)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次,最好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家学习,再次,教师应该突出教学的重点,在重要啊的地方做强调,以便于学生对信息的选择编码。

II某中学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开展了一项实验研究。研究者在本校初中二年级800名学生中选择数学考试成绩排名前80名的学生参与实验,并用配对法将学生分为两个班,分别采用传统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持续一学年,实验前后分别用数学血液水平测试试卷A和B,对两个班学生进行测试,通过对实验前后测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请按要求答题。

(1)为该实验设计一个课题名称和研究假设。

(2)之处该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3)写出该实验设计类型的名称及其格式。

(4)该实验在抽样方法上存在什么问题它会对实验效果产生什么影响?

答:(1)课题名称: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研究假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数学教学模式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自变量:“小组合作学习”的数学教学模式

因变量: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无关变量:学生的水平

(3)非随机分配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G1  O1  X  O2  (实验组)

G2  O3 O4  (控制组)

(4)取样偏差,取样代表性较弱,研究者在本校初中二年级800名学生中选择数学考试成绩排名前80位的学生参与实验,这是对学习成绩水平高的学生做的实验,传统班级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仅仅抽取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得出的实验结论不能推广到数学水平较差的学生身上,影响实验的外在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