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这一定义包含三层意思:
①教育心理学要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各种心理现象;
②在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活动的主体、行为的承担者;
③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以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从学科作用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从学科发展来看,教育心理学还是一门交叉学科,其交叉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且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征。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运行的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它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对教育教学活动主体的心理进行研究:
(1)客观描述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点;
(2)揭示主体心理活动运行的机制和规律;
(3)为促进主体心理健康发展、顺利成长和成才创造条件和提供科学方法指导。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当前国内外教育心理学体系包括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能力与个别差异、美育心理、体育心理、教育社会心理等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教育心理学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的原则。
(2)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指在研究心理现象时应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而加以综合考虑的原则。只有采取系统性原则,才能更好地把握教育心理学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本质及它们的必然联系。
(3)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实验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的原则,这是关于人的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伦理道德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情境,尤其是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原则。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变量
(1)自变量
自变量又称为刺激变量,是指研究者在研究中要操纵、改变,以影响被试行为的那些因素。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自变量的来源既多又广,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外部刺激、被试固有特性、被试的暂时特性、环境变量。
(2)因变量
因变量是指被试的反应变量,它随着自变量的改变而变化,是研究者观测或测量的行为变量。因变量最重要的特征是,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被观察、测量和转化成数据进行处理的变量。
(3)无关变量
无关变量是指研究中除自变量外还可能对因变量产生影响,而又不是研究者选择的或不易把握而将其排除在研究之外的因素。由于无关变量会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从而妨碍研究者对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关系的探讨,因而在研究中应对无关变量加以识别和控制。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描述性研究方法
描述性的研究方法是指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特定情境的事实与关系进行详细的描述的方法。它有以下几种常用的具体方法:
①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通过直接观察教育教学过程并记录下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的方法。在观察中,研究者对观察情景不加任何控制条件,不影响被观察者的正常行为。这种方法使用简便,可直接使用,也可结合其他方法进行。
②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内部心理、外显行为等资料的方法。调查法的途径与方法很多,如通过面谈的方式了解被调查者的情况,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平时在家的情况,通过作业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分析。
调查法中使用最广泛的是问卷法,它是利用问卷形式获取资料的方法,它的优点在于简便易行,而且可以做到取样很大,使研究对象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克服小样本资料所具有的推广性不高的缺点,还可对取得的资料进行一定的统计处理。
③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指对一个人或一组人的问题进行研究的方法,有时也与纵向的追踪研究相结合,系统记载被试某些心理活动的发展状况,某些教学心理问题产生与发展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④教育经验总结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指教育工作者对自己平时的工作经验的总结,以获得对有关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现象的理解的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教育工作者常用的一种方法。
(2)实验性研究方法
实验性的研究方法是指在控制严格的实验条件下,操纵教育教学情境中的一些变量而研究其效应的方法。实验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①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专门的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仪器进行心理实验,通过实验获得人的心理现象的某些科学依据的方法。实验室实验的主要优点在于它的控制比较严格,所获得的数据的可重复性高,数据比较可靠,结论经得起考验。
②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是指在教育实际中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研究的方法。自然实验法兼具观察法和实验法的长处,既能较好地反映教育实际的情况,又可对变量进行一定的控制,使研究达到一定的精确程度。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1初创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随着19世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政治经济的发展,普及教育的改革相继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教育心理学诞生了。其标志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著作的特点是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
(1)桑代克与《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的《教育心理大纲》。他将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类的本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第三部分讲个体差异及其原因。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2)乌申斯基与《人是教育的对象》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3)卡普杰列夫与《教育心理学》
1877年,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卡普杰列夫出版了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扩充了学科的内容。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到40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1)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在美国,学习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杜威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的影响。
(2)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在前苏联,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在理论观点的探讨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维果茨基主张必须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来进行研究;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40~50年代末,前苏联教育心学家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学科心理学获得了大量的成果。
(3)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此后,又出现了几本翻译介绍西方理论和我国学者自己编写的教育心理学书籍。某些学者结合我国的实际对学科心理、教育与心理测验等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建国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是比较薄弱的。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1)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成熟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变化。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益集中。在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80年代以后,多煤体计算机问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成熟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动向和特点:
①注重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研究,它推动了前苏联的学制与课程改革。
②发展了不同于西方的学习理论,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的学习活动理论。
③重视人际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④重视教学心理中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的探讨。
前苏联学者强调教育心理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提倡自然实验法。但是,他们常常把教育与教学作为儿童年龄发展的一个因素,把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混在一起,仍然没有建立独立的范围广泛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
(3)我国教育心理学的成熟
我国建国以来,50年代主要学习和介绍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研究,只做了一些有关教学改革和儿童入学年龄的实验研究。60年代前,在学科心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60年代受十年动乱的冲击,研究曾一度中断。70年代末,我国教育心理学重新繁荣。教育心理学家们自编了多本教材,同时,许多专家、学者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有些研究的规模、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育心理学得到了大发展。教育心理学理论派别的分歧越来越小,特别是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之间出现了相互吸引、相互补充的局面。布鲁纳于1944年对教育心理学自80年代以来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研究内容有以下特点:
(1)主动性,强调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更多的控制;
(2)反思性,从个体内部强调知识的获得和建构,研究元认知和自我调节学习;
(3)合作性,强调共享教学中的人类资源,重视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和同伴辅导等;
(4)社会文化性,强调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
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1研究取向日趋全面,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教育心理学研究从S—R范式向认知范式的转化引起了教学观念的转变,它的研究领域也从20世纪50年代以前集中于学习问题转向对教学问题的极大关往,这种转变最初源于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进行的教育与课程改革。对教学问题的关注,最直接的成果就是促成了教学心理学的发展,从1969年加涅等人提出教学心理学概念以来,教学心理学发展至今已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
2关注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
教育心理学对学生学习的关注,也使教育心理学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并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学习动机及教育情境中的社会心理因素对学习和教学具有重大影响,这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已开始反映到教育心理学中,如维纳的归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现代教育心理学已从实验室研究转向了教学实际问题研究,更加关注教与学的有效性,尤其是学生学习中的各种策略与元认知问题已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热点与方向。
4年龄特点、个别差异、测量以及个别化教学研究继续受到重视
随着对人类研究的深入,人类个体的独特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人类个体在心理方面所显示出来的个别差异对教育心理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加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个体可以不再受严格的学校教育时间的限制和各学校教学水平的空间限制,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些新情况给教育心理学研究提出了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