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真题及典型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认为心理发展只有量的连续累积、不存在阶段性的理论是( )。[统考2011研]
A.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B.发生认识论
C.心理发展理论
D.社会学习理论
【答案】D
【解析】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其中的基本概念是观察学习,其实质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2.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违反。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其道德判断所处的发展阶段是( )。[统考2010研]
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道德实在论阶段
【答案】C
【解析】皮亚杰认为,在前道德阶段,年幼的儿童对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模糊的了解,他们的行为直接受行为的结果所支配;在他律道德阶段,儿童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是由权威所给予的,而不理解规则可以经过集体协商来制定或改变;在自律道德阶段,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是可以改变的。
3.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心理学家是( )。[统考2009研]
A.达维多夫
B.维果茨基
C.列昂节夫
D.鲁利亚
【答案】B
【解析】维果茨基是前苏联的卓越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列昂节夫与鲁利亚是维果茨基的学生,三人合称为维列鲁学派,该学派是苏联著名的心理学派,又称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鲁利亚也是著名神经心理学家,提出了著名的脑机能系统学说。达维多夫是俄罗斯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曾与艾利康宁一起提出了以活动特点对心理发展的划分。
4.按照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以建立自我同一性作为主要发展任务的年龄阶段是( )。[统考2009研]
A.6~12岁
B.12~18岁
C.18~25岁
D.25~50岁
【答案】B
【解析】埃里克森将人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分别为: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5.艾里康宁和达维多夫划分儿童年龄阶段的标准是( )。[统考2007研]
A.生理发育
B.智力发展
C.个性特征
D.活动特点
【答案】D
【解析】根据以往资料,20世纪60年代以后,艾里康宁在维果茨基的思想基础上,借鉴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系统地提出其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他的学生达维多夫是这个理论的积极推崇者,并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艾里康宁和达维多夫分期的标准是儿童发展的主导活动。其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强调主导活动与儿童心理,特别是个性形成的一致性。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6.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后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 )。[2007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希望品质
B.意志品质
C.目标品质
D.能力品质
【答案】B
【解析】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中,婴儿前期(O~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婴儿后期(2~4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7.童年期的年龄范围是( )。[2005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3~6岁
B.7~12岁
C.13~15岁
D.16~18岁
【答案】B
【解析】艾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为婴儿前期(0~2岁);婴儿后期(2~4岁);幼儿期(4~7岁);童年期(7~12岁);青少年期(12~18岁);成年早期(18~25岁);成年中期(25~50岁);成年后期(50岁以后)。
8.( )是人格中最原始、最难接近的最基本的成分。
A.自我
B.超我
C.道德伦理
D.本我
【答案】D
【解析】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本我和外部世界的中介;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部分。
9.( )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
A.遗传素质
B.社会环境
C.生理成熟
D.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发展水平的矛盾斗争
【答案】D
【解析】朱智贤认为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动力,也即心理发展的原因。
10.皮亚杰认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 )。
A.基本能够掌握守恒的概念
B.比较关注事物的本质联系
C.思维只能集中于问题的一个维度
D.思维可以注意到问题的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维度
【答案】C
【解析】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高级心理机能的特点有( )。[统考2011研]
A.依靠生物进化获得
B.以符号为中介
C.反应水平是概括和抽象的
D.受社会文化历史规律的制约
【答案】BCD
【解析】维果斯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而不象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并导致在人类的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的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
2.关于埃里克森发展阶段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2004年12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婴儿前期发展任务的两极特征是主导性对内疚感
B.婴儿后期发展任务的两极特征是信赖对不信
C.幼儿期发展任务的两极特征是自律性对羞耻、怀疑
D.青年期发展任务的两极特征是勤奋对自卑
【答案】ABCD
【解析】婴儿前期发展任务的两极是信任对怀疑。婴儿后期发展任务的两极是自主对羞怯。幼儿期发展任务的两极是主动对内疚。青年期发展任务的两极是建立统一性对统一性混乱。
3.皮亚杰是著名心理学家,他把儿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不是区分这四个阶段的指标。[2003年12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情绪结构
B.年龄结构
C.生理发展
D.智力结构
【答案】ABC
【解析】皮亚杰认为人的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来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来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来源于主体的动作。主体通过动作对环境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皮亚杰以主体适应环境的主导方式,即认知结构(智力结构)的性质为依据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4.皮亚杰关于道德判断与发展过程分为( )。[2003年8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前道德判断阶段
B.后道德判断阶段
C.自律道德判断阶段
D.他律道德判断阶段
【答案】ACD
【解析】皮亚杰采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对4~12岁儿童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他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
5.维果斯基和皮亚杰( )。
A.都强调主体的活动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B.都强调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C.都认为儿童的发展存在阶段性
D.都认为发展的关键在于儿童的独立探索活动
【答案】AB
6.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特点是( )。
A.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
B.阶段性与连续性统一的观点
C.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
D.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
【答案】ABCD
【解析】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特点如下:①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②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即他将个体一生人格发展视为连续的而又具有不同阶段特质的统一的过程;③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其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包括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④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即他不是一维的纵向发展观,而是强调人格发展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
7.现代西方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有( )。
A.皮亚杰认知学派
B.社会历史文化学派
C.精神分析学派
D.新行为主义学派
【答案】ABCD
【解析】现代西方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有皮亚杰的认知学派、维果斯基的社会历史文化学派、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学派和班杜拉的新行为主义学派等。
8.按照维果斯基的社会历史文化理论,下列属于低级心理机能范畴的是( )。
A.随意注意
B.情绪
C.不随意记忆
D.形象记忆
【答案】BCD
【解析】维果斯基提出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由生物进化而来的低级心理机能,如感知觉、不随意记忆、形象记忆、情绪等心理过程;另一种是由社会历史发展而来,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制约的高级心理机能,如随意注意、逻辑记忆、抽象思维、高级情感等心理过程。
9.关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主动对内疚”阶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儿童的主动性增强
B.积极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C.如果父母肯定儿童的主动行为,儿童就易于解决这个阶段的危机
D.如果父母经常嘲笑儿童的主动行为,儿童就会感到内疚
【答案】ABCD
三、名词解释
1.成熟[中科院2005研]
答:成熟是指由个体内部的(如遗传密码)时间表而非经验引起的身体和行为的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的成熟。生理成熟包括个体神经系统、肌肉组织和各种器官的形态、结构和机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心理成熟指个体智力、语言、情绪及社会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二者并未同步。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机体在生理上处于准备状态,即成熟时能容易地习得某种行为,在未达到成熟时,学习无效或事倍功半。
2.最近发展区[北师大2005研,南京师大2005研,深圳大学2005研,吉林大学2003研,华南师大2003研]
答: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关于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即通过教学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四、简答题
1.朱智贤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进行了阐述?其主要观点是什么?[北师大2004研]
答:朱智贤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年龄特征与个别特点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探讨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其主要观点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人们发现,随着现在电视上暴力和色情的内容越来越多,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请用心理学原理解释这一现象。[浙大2004研]
答:电视上暴力和色情内容,远远超出未成年人平时接触的生活经验,超出他们所接触的时间、空间。随着电视上暴力和色情的内容的增多,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这一现象可用社会学习理论和煽动理论来解释。
(1)用社会学习理论解释这一现象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模仿学习是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人们能够模仿所观察到的行为, 当这种行为得到奖励而被强化时,学习的过程就发生了。人们的一切直接经验都依赖于这种观察学习,如儿童通过主动观察与模仿同龄榜样和代表性成人的行为来学习社会行为,实现自身发展。现代社会中,电视就属于这种观察模仿的学习对象,它为儿童提供了大量的示范模本。按照学者班杜拉的观点:儿童普遍存在着媒介认同现象,无论媒介形象是否虚构,儿童都比成人更容易发生媒介认同现象。通过观察媒介内容,儿童对其中某些角色和行为产生认同,并意识到在某些情境下模仿会产生有利的结果。那么,当这种情境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时, 儿童就会发生模仿行为,这种模仿行为可通过媒介的不断强化形成长期行为。在这种理论视野中,电视暴力和色情内容就会导致儿童因模仿而产生的犯罪现象。
(2)用煽动理论解释这一现象
煽动理论主张个体观看暴力和色情内容时,由于被故事情节吸引,引发了情绪的唤醒,从而有可能引发攻击等行为,进而导致犯罪。因此,个体观看电视暴力和色情内容后继发的攻击行为原自情绪的激动,而非模仿剧中人物。因此,经常观看暴力和色情的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表现出比观看其他节目的儿童具有更加明显的攻击性倾向,他们且难以控制,易怒, 易冲动,易走向犯罪。
3.简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华南师大2004研,华中师大2004研]
答:维果斯基在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上都作了研究,特别是他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的学说,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的学说,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1)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他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了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象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2)维果斯基进一步探讨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实质。他认为人类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和教育作用下,从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机能发展的过程。发展过程的标志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组合,形成一定的心理结构;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3)维果斯基着重研究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他提出了以下三个重要的思想:
第一,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达到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水平是在现有状况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这两种水平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
第二,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这是他对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最主要的理论。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儿童发展,它决定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容、表现以及水平和速度。
第三,提出“学习的最佳期限”的思想。他认为儿童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有一个最佳年龄的问题,必须重视这些成熟与发育的前提,否则可能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
(4)维果斯基分析了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了内化学说。他指出,教学的最重要的特征便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也就是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而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内化为儿童自身的内部财富。
4.简述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华南师大2004研]
答:(1)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①遗传因素。主要是指生理因素,它包括儿童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的生理发展。先天素质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在机体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这些特征通过遗传而获得。儿童的先天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随着儿童生理(特别是神经系统)上的不断生长、发育,逐渐成熟,其心理日益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遗传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是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②环境因素。主要是指社会环境和教育因素。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生产方式及由此决定的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此外,还有家庭、邻里、亲友等。这些因素在一定意义上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方向和个别差异。在环境因素中,教育又具有特殊的作用。教育作为一种决定性的条件制约着认知发展的过程和方向。科学的教育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没有适当的教育措施就无法指导儿童的认知发展。
(2)遗传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现代研究者已开始深入地研究遗传和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最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①皮亚杰的儿童发展观。他的相互作用论认为,两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各占若干比例或简单相加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关系。而且这种理论认识到两种因素的动态的历史的相互影响,即有机体当前的行为不仅受当前环境及遗传物质的影响,而且可能受其遗传基因和过去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②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他认为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③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他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都是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与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成为现实性,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心理的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而起作用。这个内部矛盾是主体在实践中,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动力。
5.皮亚杰是如何用生物适应的观点解释认知发展的心理机制的?[中科院2003研]
答: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同化、顺应、平衡、适应是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1)同化
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结构”,也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即同化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知识(本质上是用旧的观点处理新的情况)。同化的概念不仅适用于有机体的生活,也适用于行为。
(2)顺应
顺应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也可以说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本质上即改变旧观点以适应新情况)。
皮亚杰认为,同化和顺应并不是彼此分离的两个独立的过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同一个智力活动中常常是包含着两个过程,只是在某些活动中可能同化占有支配地位,而在另一些活动中可能顺应占有支配地位。
(3)平衡
皮亚杰认为,平衡是个体保持智力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是潜藏在个体发展背后的一种动力因素,当某种作用于儿童的信息不能与其现有的智力结构相匹配时,就会引起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其内部感受是一种不协调、不满足感,儿童会努力去克服这种消极感受,以恢复旧的平衡或建立新的平衡。儿童就是在这种不断寻求平衡的过程中,实现了智力的发展。
(4)智力发展的具体机制
当智力结构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儿童遇到新的信息时,由于新信息与原有的智力结构之间存在着差异,就会出现不平衡状态,儿童会试图克服这种不平衡状态。克服不平衡状态有三种基本途径:忽略、同化、顺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力就是通过这种不断地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运动中获得发展的。
6.弗洛伊德强调童年早期经验对毕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他的依据是什么?你的看法如何?[中科院2003研]
答:(1)弗洛伊德强调童年早期经验对毕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他的依据是他所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
该理论内容为:所有人的人格发展都源于婴幼儿时期心理性欲发展的变化,一个人人格的发展和适应都源于力必多能量的变化和发展。每个儿童都要经历几个先后顺序的发展阶段,儿童在这些阶段中获得的经验决定了他的人格特征。他按力比多能量贯注于人体有关部位的变化和发展把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性器官期、潜伏期、两性期。
①口唇期(0~1岁)。这个时期儿童主要通过吮吸、咀嚼等口腔活动来获得性的满足,口腔一带成为其获得快感的中心。如果这个时期性的满足不适当,就会形成口腔类型的人格。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乐观、开放等积极人格特点与悲观、被动、退缩等消极人格特点都可以由这个阶段偶然产生的事件引起。
②肛门期(1~3岁)。这时肛门一带成为快感的中心,儿童对肛门粪便的排出与克制都能得到快感。如果出现停滞现象,成人后可能形成“肛门排泄型人格”和“肛门滞留型人格”。
③性器期(3~5岁)。这一时期主要特点是出现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弗洛伊德认为此时期的矛盾冲突不易解决,因而产生滞留现象的机会很多,这乃是造成日后许多不良行为如侵略性人格和异常性行为的主要原因。
④潜伏期(6~11岁)。这一时期儿童对性器兴趣消失,实际上是儿童的发展受到外界的影响和某种精神力量压抑的结果。但是,这只意味着儿童的性活动暂时被潜伏起来,并不意味着它的中断或消失。
⑤两性期(11~14岁)。从这个时期开始,由于性器官已趋向成熟。个人的兴趣逐渐地开始从自己的身体刺激的满足转变为异性关系的建立和满足。
以上各时期都有与性有关的特殊的矛盾冲突,人格的差异与个人早期发展中性冲突解决的方式有关。如果某一时期的矛盾没有顺利解决,性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过度满足,儿童就会在以后保持这个时期的某些行为,就可能产生迟滞现象,即固着作用。另外还有一种与固着有关的现象是退化,即指个人寻求回到早期的满足方式。儿童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迟滞现象则会相应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学说十分重视个体生殖器官成熟的前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均在五岁前,因而弗洛伊德强调五岁之前是人生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强调儿童早期经验对个体终生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2)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历程和动力性,但又存在过分夸大本能作用的倾向。我的几点看法为:
①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为人的心理、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第一次提出了心理异常并不都是由脑的生理和解剖结构的损害而引起的,内在心理矛盾冲突同样也能造成异常心理,从而使心理学家们从研究生理过程本身转向研究异常行为表现的动力和内容,同时,对于探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也具有积极的启示。
②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存在过分夸大本能作用的倾向。该理论不仅把性欲本能看作是儿童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且还突出强调性本能冲突对精神疾病的巨大作用。当然,他强调本能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并不错,但是,本能的作用是有限的,其作用是有一定阶段、范围和条件的。事实上,从个体的发展史来看,对于幼儿期的人来说,本能是起着主要的作用,但到了幼儿期之后,就是社会因素逐渐起主要作用,所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总之,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既有合理的思想,又有不足之处,应准确全面地理解其发展思想,谨慎借鉴其理论,以促进当代儿童发展心理科学的理论与实践。
五、分析论述题
1.试述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并比较其异同。[统考2010研]
答:(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个人人格的基本面貌。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人格的发展就是性(心理性欲)的发展。儿童人格发展分为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和生殖期(青少年期)五个阶段。
(2)艾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框架,但更强调自我的作用,认为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个体人格发展要经过一系列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各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阶段l(0—1岁)信任对怀疑、阶段2(1~3岁)自主对羞怯、阶段3(3—6岁)主动对内疚、阶段4(6~12岁)勤奋对自卑、阶段5(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6(成年初期)亲密对孤独、阶段7(成人中期)繁殖对停滞、阶段8(成年晚期)完美对绝望。
(3)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将人格发展局限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特别强调早期经验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而艾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将个体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渐成的过程;弗洛伊德对人格发展阶段的划分只到青春期为止,而艾里克森则将人格发展阶段扩展到了人的一生。
②联系: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的继承、扩展与修正。
2.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工作的启示。[全国统考2009研]
答:(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①教学应适应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构建各种知识图式的习惯,通过同化的方式,丰富这类图式的内容,通过顺应的方式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出新的图式,使其发生质的变化。最后通过调节同化和顺应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平衡的状态。
②认知发展理论是活动教学法、认知冲突法等的理论基础。
3.个体成长过程中某些同样的行为会随着发展有不同的表现。根据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理论,试以一具体行为为例加以分析。[首师大2006研]
答:(1)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①本我(id)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具有很强的原始冲动力量,弗洛伊德称其为力必多(1ibido)。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它遵循快乐原则。
②自我(ego)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
③超我(superego)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具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在人格结构里,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它们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它们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产生敌对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2)以攻击性行为为例加以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人生来具有的死亡本能追求生命的终止,从事各种暴力和破坏性活动,是攻击性冲动产生的根源。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受本我控制,遵循快乐原则。儿童2岁左右产生物主意识,有了占有感,4岁左右,一些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指向引起他不快的人。3~6岁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随年龄增长,攻击形式随年龄变化,身体攻击减少,言语攻击增多。
儿童在5岁以后,攻击性行为开始减少。攻击性行为开始受到自我的影响,因为父母和老师不容许攻击性行为,攻击他人会受到批评和惩罚,为了避免惩罚,儿童就服从自我的限制,遵循现实原则,减少了攻击性行为。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到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影响,能够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这时儿童开始受到超我的影响,并严格要求自己,减少攻击性行为,对同伴及他人更宽容,但同时也会受到本我和自我的影响。
4.试比较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关于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实践进行论述。[北师大2002研]
答:(1)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关于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
①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第二,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高中生智力发展的路线;第三,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第五,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对世界各国的心理发展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和动物不同的高级心理机能。他进一步探讨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实质,认为人类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和教育作用下,从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机能发展的过程。同时,他着重研究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并提出了以下三个重要的思想:“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学习的最佳期限”的思想。此外,维果斯基还是智力发展内化学说的最早提出者之一。
(2)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的比较
①维果斯基和皮亚杰都注重个体内外交互作用。前者更注重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后者主要强调个体对外部信息主动的建构。前者提出了最近发展区,后者提出了心理发展的具体阶段。两种理论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②二者对教学实践的启示不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启发人们要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同时要探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由此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另外还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皮亚杰的理论启发人们要对儿童的认知结构和知识建构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根据儿童所处的不同的思维阶段来设计教育训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