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3.1 复习笔记

一、动物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一)心理的发生

心理是物质运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反映是指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是一切物质形态所具有的共同特性。反映特性受物质本身的性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因此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也不断变化。在物质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反映形式有:

1.无机物的反映形式

无生命物质所具有最简单的反映形式,只具有物理的、机械的、化学的反映形式。

2.生物的反映形式

感应性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其自身的活动或状态对直接影响机体生命的刺激的应答性反应,是有生命物质特有的,与无机物完全不同的、全新的生物反映形式。由于有了感应性,生物体才能得以和周围环境保持平衡,维持其新陈代谢机能的正常进行,使个体得以生存和种系的发展。

在生命物质发展的不同阶段,感应性的表现形式和水平也各不相同。它们的这种感应性是一种生理反应而不是心理活动。

3.心理的反映形式

心理的反映形式指动物对具有信号作用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动物更好地在环境中确定活动方向,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心理活动的反映形式与先前的生物的反映形式有三个不同特征:

(1)它不仅能对刺激物本身的性质作出生物学意义的反映,而且能对刺激物的信号意义作出反映,后者是心理现象产生的标志;

(2)心理的反映形式是在个体的生活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生物的本能不同;

(3)心理的反映是通过高级神经活动的分析和综合过程实现的,并随着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发育完善而不断提高其分析综合水平的。

心理活动产生以后,随着动物演化阶梯的发展,动物的心理活动也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

(二)动物心理的发展阶段

动物心理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和思维萌芽阶段。

1.感觉阶段

感觉阶段是指无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阶段,也是动物心理演化过程的最初阶段。在这个阶段,动物能够对刺激物的个别属性形成较为稳定的反映。

2.知觉阶段

知觉阶段是指低等脊椎动物,即哺乳类动物以下的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阶段。动物演化到脊椎动物形成了中枢神经系统和脑。这时便出现了对客观事物更为复杂的属性的反映形式,即能反映完整的对象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能反映复合刺激物的心理活动,就是知觉。

3.思维的萌芽阶段

思维的萌芽阶段是指高等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阶段。哺乳类动物演化到类人猿时,它们的反映活动也达到了动物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即思维的萌芽阶段。类人猿不仅具有多种感觉、知觉以及各种情绪反映,而且能够根据已感知过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解决较复杂的问题。类人猿的脑在重量上、外形上以及细微结构上都接近于人脑。猿脑的分析综合功能已经相当发达,中枢神经活动过程的强度比其他动物高,灵活性也大。

类人猿虽然具有一定的智能行为,但它与人类的智慧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并不能真正地理解工具的性质,也不能在头脑中对使用工具与结果的关系形成稳固的联系,因而不可能在头脑中巩固自己的经验并加以运用,更不能与现实的活动相脱离而形成制造工具的观念。

二、人类意识的产生

人的意识不是上帝或任何超自然的力量所赋予的,而是物质运动的产物。人的意识是人类祖先在劳动和劳动中的社会联系的发展过程中与语言一起产生的。从动物进化到人类,从动物脑演化到人脑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的产物。使动物变成人、动物心理变成人类意识的是社会生产劳动和在劳动中的语言。

(一)意识和意识的区分

1.意识的概念

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其中语言和思维是意识活动中的核心因素。意识是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它是人在劳动中,在用语言同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在社会历史条件的作用下形成的。意识一经产生又反作用于客观现实,在人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意识的区分

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最高级的心理反映形式,具有各种不同的区分。意识的区分反映了个体在某一时间里对自身活动及其状态的觉知程度。从总体上来说,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受到意识的调节和支配,这是人的意识的基本特点。

意识可以分为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对周围环境的意识(客体意识),它是意识活动的两个方面。

(1)对周围环境的意识是指个人对客观对象和现象的有意识的反映,包括对自身的存在、事物和现象以及自身同客观事物的复杂关系的反映。

(2)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于自身内心世界的有意识的反映,包括自己的感知、思考和体验、愿望和动机以及客观事物与自身利害关系的反映,这种有意识的反映是借助于思维活动来实现的。

(二)人类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

随着劳动的产生和劳动方式的变化和发展,人类祖先原来具有的自然群体,逐步改造成为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人类社会,这是人类意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1.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把生物个体转变为人,并且把人变成为社会实体,劳动使人的心理上升为意识。

2.劳动的两个基本特征

一个是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另一个是劳动的社会集体性。这两个特征相互联系,在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以制造工具为标志的劳动过程,形成了人类意识的目的性。劳动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劳动的社会集体性。在集体的劳动过程中,人们不但学会和使用自己创造的劳动工具,而且在劳动中还会去改进或提高劳动工具的功能,这种相互作用,使得劳动的经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三)语言在人类意识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语言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在劳动中由于协同动作和交往的迫切需要,由于表达胜利时的喜悦和危机时的求援的需要而产生了语言。语言和言语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同时,人类也能够通过语言来获得间接的知识和经验。

三、人类意识的特征

(一)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人类意识既有对客观环境的意识,也有自我意识,人类能够把自己同自然界相互区别开来,使人作为主体而与客观世界相对立。

2.人类的意识是以抽象的概念形式反映客观事物为主要特征的;动物则是以具体形象的感知、表象即感性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

3.人类意识离不开语言这一表达思想、感情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而动物的感性反映形式并不需要语言。

4.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具有不同的物质器官。人类意识的物质器官是人脑和人的高级神经系统;动物心理的物质器官是动物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两者不仅在量上有巨大差别,而且有质的差别。

(二)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

人类意识是心理发展的高级反映形式,也是人的心理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概括起来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意识的觉知性

觉知性是人类意识的最基本特征,指人对外部刺激和自身内部心理活动的了解,表现为人不仅能意识到客观事物的存在,而且也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自身同客观事物的复杂关系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等。

2.意识的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积极主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概括地说,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3)意识的前进性。

3.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是就意识的发生发展及其内容来说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人类意识是人在与自然界斗争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

(2)人类意识是和语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3)人类意识的内容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日益丰富和发展;

(4)个体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亦说明了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