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经济周期理论的进展(第6版)
一、名词解释
1.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华中科技大学2006研)
答: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凯恩斯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当今经济学动态的一个流派。这一流派沿袭凯恩斯主义的传统,同时又弥补了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不足。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曼昆、萨默斯、布兰查德、罗泰姆·伯格、斯蒂格里茨等。新凯恩斯主义主要的理论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并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得市场出清,经济可以处于非充分就业均衡,而在长期将经济调整到充分就业状态。
(2)利用菜单成本论、长期合同论、隐含合同论、不对称信息论、局内局外利益论和效率工资论等来说明货币工资黏性。
(3)在出现货币工资黏性的条件下,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非自愿失业,从而出现经济周期。
(4)为了加速经济向充分就业的调整,政府应采取需求管理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政策主张:①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的黏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变动的冲击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旨在刺激总需求的措施是必要的;②政府关心整个社会的福利情况,而公众只关心个体的利益,这两者之间往往存在冲突,需要妥善处理和协调。
2.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厦门大学2010研)
答: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简称RBC理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周期理论模型。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应该保持古典模型的假设,价格是有完全的伸缩性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的实际冲击是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实际冲击指对经济的实际方面发生的扰动,比如影响生产函数的冲击、影响劳动力规模的冲击、影响政府购买实际数量的冲击等。同时它也认为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最重要的因素。
3.工资刚性(西安交通大学2008研;东南大学2013研)
答:工资刚性是货币工资确定后的不易变动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水平一经确定,由于人们对收入的高期望值和工资决定企业、劳动者双方利益,使之难于向下浮动。工资刚性所体现的是工资易升不易降,易增不易减的特点。
二、简答题
1.假定价格如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所描述具有完全伸缩性,另外产出波动如RBC中完全由技术冲击引起。
(1)假定央行保持货币供给不变,当产出波动时,物价水平如何变化?
(2)假定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以保证物价水平稳定,请问随产出波动,货币供给如何变化?
(3)经济学家观察到,货币供给与产出呈正相关,请问是否可以用这一现象作为反对实际经济周期模型的证据,认为产出波动源自货币供给?(上海财经大学2011研)
答: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假定物价具有完全的伸缩性,所以货币不具有实际影响,物价会随货币调整使货币市场保持均衡。这意味着实际总供给和总需求决定利率和产量,物价则自由调整以保证货币市场出清。
(1)当产量增加时,实际货币余额需求会上升。如果央行保持货币供给不变,则物价必须下降以使货币市场保持均衡。反之,当产量减少时,实际货币余额需求会下降。如果央行保持货币供给不变,则物价必须上升以使货币市场保持均衡。所以,物价与产量反方向变动。
(2)假如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以保证物价水平稳定,则当产量增加时,实际货币余额需求会上升,为使物价保持稳定,央行必须增加货币供给。反之,当产量减少时,实际货币余额需求会下降,为使物价保持稳定,央行必须减少货币供给。所以,物价与货币供给同方向变动。
(3)货币供给与产出呈正相关并不能否定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如果央行执行(2)中的政策稳定物价,即使货币对产量没有任何影响,也将观察到货币与产量密切相关,只不过这一相关性来自于货币当局对产量波动的内生反应而已,并非货币供给影响到了产出。
2.用乘数-加速数模型分析经济周期的形成。(上海交通大学2000、2002、2003研;厦门大学2001研;北京师范大学2005研)
答:乘数-加速数模型将乘数原理与加速数原理结合在一起,通过这两个原理的结合使用达到解释经济周期产生的目的。乘数原理的实质是考虑到消费、投资等对国民收入具有放大效应,而加速数原理是考虑到国民收入对消费、投资的反作用。乘数-加速数模型是通过以下方式解释经济周期的形成的:
乘数-加速数模型在试图把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结合在一起对经济周期作出解释的同时,特别强调影响投资变动的因素。假设由于新发明的出现使投资的数量增长。投资数量的增长会通过乘数作用使收入增加。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他们会购买更多的物品,从而整个社会的物品销售量增加。通过上面所说的加速数的作用,销售量的增加会促进投资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而投资的增长又使国民收入增长,从而销售量再次上升。如此循环往返,国民收入不断扩大,于是,社会便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
然而,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收入的增大迟早会达到资源所能容许的峰顶。一旦经济达到经济周期的峰顶,收入便不再增长,从而销售量也不再增长。根据乘数原理,销售量增长的停止意味着投资量下降为零。由于投资的降低,收入减少,从而销售量也因之而减少。又根据加速原理,销售量的减少使得投资进一步的减少,而投资的下降又使国民收入进一步下降。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会持续下降。这样,社会便处于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
收入的持续下降使社会最终达到经济周期的谷底。这时,由于在衰退阶段的长时期所进行的负投资,生产设备的逐年减少,但仍在营业的一部分企业长时期之后会感到有必要更新设备。这样,随着投资的增加,收入开始上升。上升的国民收入通过加速数的作用又一次使经济进入扩张阶段。于是,一次新的经济周期又开始了。
3.解释实际经济周期的含义。(西安交通大学2006研;华中科技大学2007研)
答: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试图用实际因素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之源是技术冲击,分析了波动传导以及货币与产出的关系。
(1)技术变革是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按照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中所产生的实际收入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从而总量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其中,为实际收入,为资本存量,为技术状况。于是生产中的技术变动便反映在值的变动上,值的变动表现为生产函数的变动。由此可知,技术变动能够引起产出、消费、投资及就业等实际变量的波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技术的冲击具有持续的影响,产出的波动是持续的。技术的随机冲击是负的,经济从较低的水平开始增长;技术的随机冲击是正的,经济从较高的水平上开始增长。产出的变化是永久的,而不是如同自然率假设认定的任何产出的波动都是对自然率水平的暂时偏离。工资和价格的弹性不是使经济回到自然率水平,而是使经济回到稳定增长的路径。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变动主要影响供给,所以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等价于供给周期理论。
(2)波动的传导
经济的周期变动是经济中所有部门共同变动的综合体现。技术变动同时对经济的各个部门产生冲击是不常见的。整个经济应该存在一个传导机制,它通常发生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内,被称为部门性波动源,然后,这个部门的技术变化能够传导到整个经济中去。如果一个部门出现了技术变革,如机械工业出现了机器人,那么,跟随其后,诸如食品制造业、汽车生产企业等从该项技术创新中获利的部门和企业将向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定货。引起对机器人需求的增长,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增加,生产扩张,从而部门的冲击引起了整个经济的波动。
(3)货币与实际变量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即使在短期内货币也是中性的。名义货币量的变化不能引起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变化。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代表人物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在其模型中引入货币和银行系统,得出了产出决定货币的结论。该模型阐明两点:一是内部货币(银行系统的存款)与产出的关系比外部货币(基础货币)更密切,产出运动引起内部货币变化;二是价格运动主要与外部货币有关,与内部货币关系不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宏观经济经常受到一些实际因素的冲击,如石油危机和农业歉收,还有诸如战争、人口增减、技术革新等等。虽然冲击的具体原因很多,但是它们引起经济波动的途径是有限的,要么使人们的偏好发生变动,要么改变技术状况(生产率),或者使可利用的资源发生变动等。
4.简述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特征。(华中科技大学2008研)
答:20世纪80年代,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学术界出现了。新凯恩斯主义以工资黏性和价格黏性代替原凯恩斯主义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的概念。以工资黏性、价格黏性和非市场出清的假设取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工资、价格弹性和市场出清的假设,并将其与宏观层次上的产量和就业量等问题相结合,建立起有微观基础的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的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两点:
(1)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的非中性涉及“古典二分法”,古典二分法是指经济中的名义变量对实际变量没有实质性影响。按照“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市场机制是有效的,价格、工资等都有弹性。所以,货币等名义变量变化只影响价格水平等名义变量,对产量和就业等实际变量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与上述观点相反,新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等名义变量的变动会导致产量和就业量等实际变量的波动,所以,古典两分法失效。
(2)经济中市场的不完全性。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关键区别在于对企业定价行为的看法。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企业是“价格接受者”的观点相反,新凯恩斯主义认为企业是制定价格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而不是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市场的不完全性,加上不对称信息等因素,使工资和价格具有不易变动的黏性,所以市场是非出清的。
5.工资黏性和价格黏性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北京师范大学2006研)
答:工资黏性和价格黏性主要是指经济中工资和价格水平具有调整缓慢的倾向。关于工资黏性和价格黏性的成因,新凯恩斯主义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微观解释,从而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提供了微观基础。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工资和价格之所以有黏性,其原因主要有:
(1)市场的不完全,存在垄断竞争。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不存在价格黏性,但实体经济中完全竞争市场只占有很小的部分,非完全竞争是市场的主体,在这种市场上,企业可以决定自己产品的价格,当变动其产品价格的时候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因而导致了短期内价格无法立即做出调整,出现价格黏性。
(2)菜单成本。短期中,价格不能立即调整的一个原因是价格调整存在成本。企业为了改变自己的价格,可能需要向客户寄送新产品目录,向其销售人员分发新的价目表等。价格调整的这些成本被称为菜单成本,它使企业间断地而不是连续不断地调整价格。
(3)协调失灵。当一个社会无法取得一个可行的、所有人都认可的结果时,社会就出现协调失灵。因为一个经济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价格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决策,还要看其他相关经济主体的决策,因为他们的收益状况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在协调和谈判过程中不能达成一致,就会延缓价格调整,同样也会造成价格黏性。
(4)有效劳动需求。在一定的技术水平、需求水平和工人工作的努力程度下,一个经济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价格,就要相应地改变劳动的投入数量以改变价格,由于有工会等劳工组织、劳动协议书的存在,企业不可能随时对劳动投入进行调整,工资也存在黏性,所以会发生价格不能及时调整的后果,出现价格黏性。
(5)交错价格调整。经济中的价格调整也是交错进行的。因为在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上,若所有企业同时确定和调整价格就失去了增加信息的一个机会;如果某些企业在其他企业确定价格之后再调整自己的价格,它们就可以通过观察其他企业稍早一点的价格决定而获得关于需求状况及其变化的更多信息,从而提高它们对当前总需求和局部需求——对某企业特定产品的需求及同行业或同地区中其他企业产品的需求——状况的更多了解,提高需求估计的准确性。在这种信息有所增加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价格,就能够更加准确地使之接近真正的最优价格。因此,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垄断竞争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造成价格的交错调整。企业的这种近似理性的价格决策行为使价格总水平具有了黏性。
(6)隐含合同的存在。隐含合同是风险中性的厂商与风险厌恶的工人之间存在的稳定工人收入的非正式协议。存在隐含合同的情况下,工人工资不再由劳动边际收益决定,这有可能会引起失业。如果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为常数,每个工人的消费与工资率成正比,由于工人得到净保险保护,稳定了各种生产状态下的工资购买力,消费与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的相关性减弱,实际工资出现黏性。隐含合同的存在使工人和厂商共担市场风险,当经济中出现扰动时,需求冲击会引起经济波动和劳动引致需求的改变,出现与经济周期相伴的失业周期。
(7)总需求的外部性。现实中存在着价格调整的外部性,即一个企业的价格下降有利于经济中的其他企业。当一个企业降低它收取的价格时,它略微降低了平均物价水平,从而增加了实际货币余额。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扩大了总收入,经济的扩张又增加了对所有企业产品的需求。一个企业的价格调整对所有其他企业产品需求的这一宏观经济影响被称为总需求的外部性。当存在这种总需求的外部性时,菜单成本就会使价格有黏性,而且,这种黏性又会给社会带来很大成本。
6.比较分析凯恩斯学派、新古典学派以及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对经济周期的解释及政策建议。(厦门大学2009研)
答:(1)凯恩斯学派认为,由于在短期内,国民收入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来自需求方面,当需求扩张时经济就进入繁荣时期,而当需求下降时经济就进入衰退时期。IS-LM模型分析是凯恩斯学派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并且该学派认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各国进行总需求管理的两大基本经济政策。
(2)新古典学派认为对货币量和一般价格水平的不完全信息导致了货币的非中性,也就是货币量的变化导致了对一般价格和相对价格变化的短期混淆,从而带来了产出和就业的波动。由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引申出的政策含义是:系统的货币政策无效,随机的货币政策有害。按照该模型,经济波动的根源是货币冲击,而这种冲击一般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引起的。
(3)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主要是由于总供给冲击所造成的,某一部门的创新或技术的变动所带来的影响会在经济中传播,进而引起经济的波动。实际周期理论在这里强调的是,技术的变化是收入和投资变动的根源,所以政府应该增加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和投入。
7.简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如何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厦门大学2004研)
答: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的实际冲击是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实际冲击指对经济的实际方面发生的扰动,比如影响生产函数的冲击、影响劳动力规模的冲击、影响政府购买实际数量的冲击等。但实际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冲击即生产函数随时间发生的变化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冲击,通常称为供给冲击。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如下:
(1)反向冲击对经济的影响。反向的经济冲击会降低劳动的边际产品,相应地,在任何实际工资水平下降对劳动的需求从而导致均衡时,实际工资水平和就业量下降。由于反向技术供给降低了等量资本和劳动的产出数量,以及均衡就业数量的下降,产出的均衡水平将低于技术冲击发生前的产出水平。当产出的一般均衡水平(充分就业产出)发生变化时,由于快速的价格调整可以使实际产出等于充分就业产出,因此经济衰退时实际产出下降,繁荣时实际产出增加,并且始终处于一般均衡状态。
(2)技术冲击是经济衰退的原因。尽管经济中存在许多类型的冲击,但实际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冲击是最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衰退源泉。经济波动可以是由较大的且对整个经济都产生影响的技术冲击形成,也可以由一系列较小的技术冲击的累积效果产生。因此,尽管识别特别的、较大的技术冲击比较困难,经济周期仍可以是技术冲击的结果。
(3)对技术冲击的测量。索洛剩余是衡量技术进步最常用的测度标准,索洛剩余测量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根据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全要素生产率表示总产出中没有被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所直接解释的部分。
三、论述题
1.请论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理论中的代表学说之一)与新凯恩斯理论在劳动力市场、技术冲击、货币中性以及工资弹性方面的主要分歧。(南开大学2009研)
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两个较有影响的理论流派。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
(1)劳动力市场的解释
在劳动力市场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遵循新古典学派关于市场出清的假定,即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和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给情况迅速进行调整。所以,劳动力市场不会存在超额供给,始终处于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
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劳动力市场上工资是黏性的。黏性工资是指不能迅速地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动,只能缓慢地根据劳动力市场状况改变而调整的工资。新凯恩斯主义学派黏性工资论认为,由于工资是黏性的,劳动力市场是不能出清的,存在着闲置的劳动力。
(2)技术冲击的重要性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技术波动引起产出与就业的波动。当技术得到改进,产出增加,实际工资增加,由于时际劳动替代,就业也随之增加;技术恶化时,产出减少,并减少了对工作的激励,则就业也减少。
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技术进步是逐步发生的,经济不会经历重大的技术冲击。另外,因为技术不会倒退,所以不会发生反面的冲击。
(3)货币中性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即使在短期内货币也是中性的,名义货币量的变化不能引起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变化。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支持者认为,货币供给是内生的,即产出的波动会引起货币供给的波动。
新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非中性源于黏性价格。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货币等名义变量的变动会导致产量和就业量等实际变量的波动,因此用政策来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
(4)工资与价格的伸缩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被连续出清。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作为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
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
2.效率工资理论的要点及其对于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上海大学2001研)
答:(1)效率工资理论的要点
效率工资理论侧重考察作为激励手段的工资。由于工人在工作岗位上的努力程度与该岗位支付报酬的多少有关系,该项报酬又与替代性工作岗位的报酬有联系,所以企业为了使工人在其工作岗位上工作得更努力和更有效率,企业愿意支付工人高于市场出清情况下的实际工资水平。
在效率工资理论中,工人在生产中的效率是与其工资相关的,工资水平的提高会提高工人的努力程度和工作效率。尽管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企业也不会主动削减工资,因为虽然削减工资减少了企业的工资总额,但是它同时也降低了工人的生产效率,并降低了企业的产出。
(2)效率工资理论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
效率工资理论确立了企业支付的实际工资水平和由此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之间的关系。高工资导致高生产率,因为它减少了偷懒。由于生产率和工资正相关,所以企业削减工资就得承受生产率下降的代价。结果,在遭受冲击时,为了不影响工人的生产率,企业可能会保持实际工资不变,在经济受到冲击时,由此导致的工资的刚性会扩大就业波动而不是工资波动程度。
在效率工资理论中,劳动供给的变化并不直接影响就业水平,但是,生产技术的冲击则会影响就业水平。生产技术的冲击会使充分就业产出增加,生产技术下降将使充分就业产出下降。生产技术的改变,改变了劳动的边际产品,在效率工资不变时,使充分就业水平发生相应的变化。给定资本、劳动和努力程度,生产技术的变化直接改变了产出水平。
3.比较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异同。(华中科技大学2006研)
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宏观经济学中两个较有影响的理论流派。
(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两者的相同之处
①两学派产生的大背景相同——“滞胀”。两学派之所以在诸多方面存在一致性,是因为他们都需要对滞胀问题的产生原因作出解释并提出解决的政策主张。
②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两学派在方法论上具有一致性——不完全信息分析方法。不完全信息包括“绝对”意义上的信息不完全,也包括“相对”意义上的信息不完全。
③两学派在基本假设上的趋同性——理性预期假说。随着“理性预期”在经济活动中重要性的体现,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也接受理性预期假设。与新古典学派所不同的是,他们认为现实经济非常复杂,在短期内难以形成理性预期,纵使各经济当事人在进行预期时,不犯系统性错误或者说预期是理性的,但是在人们最终形成理性之前,会存在一段调整预期的时间,调整时间会随经济变量的复杂程度而不同。
④两学派在经济理论分析上的趋同性——长期分析和总供给分析。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各国滞胀并存的新局面,使凯恩斯主义单纯的总需求分析理论,难以维持其统治地位。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一方面对凯恩斯的总需求分析发起猛烈抨击,另一方面又发展了宏观经济学的总供给分析。新凯恩斯主义者在继承凯恩斯的传统重视需求变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同时,也开始涉及供给变化的影响。
⑤两者都强调了市场的有效性,即只要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市场是能够更好地运行的。
⑥两者都强调寻找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2)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
①在基本假设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连续出清。总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作为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
②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看来,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中所生产的实际收入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技术变化,则经济随着总资源的增加,会扩张直到达到新的状态上。这便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解释。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较为复杂。首先,新凯恩斯主义为了与非市场出清的假设相一致,建立了解释工资和价格黏性的各种理论,包括长期劳动合同论等;其次,新凯恩斯主义导出了短期总供给曲线;最后,利用短期总供给曲线,新凯恩斯主义通过考察经济遭受总需求冲击后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来说明经济经历一次波动的过程。
③在政策主张上,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的黏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之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恢复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而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所以,为了避免较长时期的非充分就业持续出现,凯恩斯主义的需求政策仍然是有效力的。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中一个不变的主题是反对政府干预。早期的理性预期学派就曾断言,由于人们的合理预期,规则的政策对产量变动是无效的。因而,为了避免因政策的突然变动引起经济波动,政府应按稳定的政策规则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