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央银行[视频讲解]
一、单选题
1.以下关于中央银行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清华大学2012金融硕士]
A.中央银行的服务对象是政府、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B.中央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
C.流通中的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
D.中央银行可以在外国设立分支机构
E.外汇储备是中央银行的资产
【答案】D
【解析】A项,中央银行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即不对社会上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办理存贷、结算业务,而只与政府或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往来关系;B项中央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以金融调控,如稳定货币、促进经济发展为己任;CE两项,中央银行的资产包括,国外资产、贴现和放款、政府债券和财政借款、外汇、黄金储备以及其他资产;负债包括,流通中通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对外负债以及其他负债和资本项目。
2.从中央银行制度看,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属于( )。[中央财大2011金融硕士]
A.单一中央银行制度
B.复合中央银行制度
C.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D.准中央银行制度
【答案】A
【解析】单一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单独建立中央银行机构,有如下两种具体情形:①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这种体制是在一个国家内只建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机构设置一般采取总分行制。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实行这种体制,我国
也是如此。②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这种体制是在一国国内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银行机构,中央级机构是最高权力或管理机构,但地方级机构也有一定的独立权力。这是一种带有联邦式特点的中央银行制度。属于这种类型的国家有美国、德国等。
3.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的是( )。[金融联考2007]
A.集中存款准备金
B.发行货币
C.代理国库
D.最后贷款人
【答案】D
【解析】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是指其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特殊业务关系,主要体现在集中存款准备金、票据清算中心和充当最后贷款人这三个方面。最能体现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的是充当最后贷款人。
4.中央银行持有证券并进行买卖的目的不是( )。[中央财大2005研]
A.盈利
B.投放基础货币
C.回笼基础货币
D.对货币供求进行调节
【答案】A
【解析】中央银行以金融调控,如稳定货币、促进经济发展为己任。一般地,在其业务经营过程中也会取得利润,但营利不是目的。否则,势必导致忽略甚至背弃其职责。
二、多选题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有( )。[中央财大2009研]
A.发行银行券
B.持有外汇
C.金融机构存款
D.政府存款
E.票据再贴现
【答案】ACD
【解析】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如表7-1所示。
表7-1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根据表7-1,可知BE两项属于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三、概念题
中央银行独立性[人行2005研]
答: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利、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建立独立的发行制度,以维持货币的稳定;独立地制定或执行货币金融政策;独立地管理和控制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这是一种相对的独立性,即在政府的监督和国家整体经济政策指导下的独立性。它的两条原则是:第一,中央银行的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及整个业务操作必须以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为基础的出发点。要考虑自身所承担的任务及责任,不能自行其是,更不能独立于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之外,甚至与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相对立。第二,中央银行的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及整个业务操作都必须符合金融活动自身的规律。中央银行既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也不能对政府百依百顺,成为政府附庸。
四、简答题
1.简述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这一职能。[深圳大学2011金融硕士]
答:作为银行固有的业务特征——办理“存、放、汇”,同样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内容,只不过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作为金融管理的机构,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活动施以有效的影响,也主要是通过自己以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对象的银行业务活动来实现。作为银行的银行,其职能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集中存款准备
通常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必须向中央银行存入一部分存款准备金。目的在于,一方面保证存款机构的清偿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央银行调节信用规模和控制货币供应量。存入准备金的多少,通常是对商业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所吸收的存款确定一个法定比例;有时还对不同种类的存款确定几个比例。同时,中央银行有权根据宏观调节的需要,变更、调整存款准备金的存入比率。集中统一保管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制度,是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2)最终贷款人
19世纪中叶前后,连续不断的经济动荡和金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金融恐慌或支付链条的中断往往是触发经济危机的导火线,因此提出应由中央银行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责任。最后贷款人可以发挥以下作用:一是支持陷入资金周转困难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免银行挤提(挤兑)风潮的扩大而最终导致整个银行业的崩溃;二是通过为商业银行办理短期资金融通,调节信用规模和货币供给量,传递和实施宏观调控的意图。
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融进资金的主要方式有:将自己持有的票据,包括国库券,向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再抵押;回购协议;直接取得贷款。为了配合政府经济政策,中央银行往往主动采取降低或提高再贴现率和贷款利率的措施,以调节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最后贷款人”原则的提出确立了中央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
(3)组织全国的清算
19世纪中期,随着银行业务的扩大,银行每天收受票据的数量日趋增加,各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日趋紧密。1854年英格兰银行采取了对各种银行之间每日清算的差额进行结算的做法,后来其他国家也相继效仿。支付清算系统也称为支付系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伴随着经济活动而产生的交易者之间、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进行清偿的系统。具体地讲,它是由提供支付服务的中介机构、管理货币转移的规则、实现支付指令传送及资金清算的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的,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系列组织和安排。由一国中央银行主持下的支付系统是现代经济活动运行的“基础设施”。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建立一个高效、稳定的支付系统。
2.简述中央银行的职能。[浙江财经学院2011金融硕士;四川大学2007研]
答:对于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归纳与表述的方法各有不同。一般的、传统的归纳是表述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三大职能。
(1)发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垄断银行券的发行权,成为全国唯一的现钞发行机构。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现钞都由中央银行发行。一般硬辅币的铸造、发行,也多由中央银行经管。有些国家的硬辅币铸造、发行是由财政部负责,发行收入归财政。目前对银行券发行的实际控制措施,有的国家限制现钞使用范围,有的国家则没有这种限制。
(2)银行的银行
作为银行固有的业务特征——办理“存、放、汇”,同样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内容,只不过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作为银行的银行,其职能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集中存款准备:通常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必须向中央银行存入一部分存款准备金。目的在于,一方面保证存款机构的清偿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央银行调节信用规模和控制货币供应量。
②最终贷款人:19世纪中叶前后,连续不断的经济动荡和金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金融恐慌或支付链条的中断往往是触发经济危机的导火线,因此提出应由中央银行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责任。
③组织全国的清算:19世纪中期,随着银行业务的扩大,银行每天收受票据的数量日趋增加,各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日趋紧密。1854年英格兰银行采取了对各银行之间每日清算的差额进行结算的做法,后来其他国家也相继效仿。
(3)国家的银行
所谓国家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理国库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作为国家银行的职能,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①代理国库:国家财政收支一般不另设机构,而交由中央银行代理。政府的收入与支出均通过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内开立的各种账户进行。
②代理国家债券的发行: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均广泛利用发行国家债券的有偿形式以弥补开支不足。
③对国家财政给予信贷支持: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银行,在国家财政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时,事实上负有提供信贷支持的义务。这种信贷支持主要是采取直接给国家财政以贷款和购买国家公债两种方式。
④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进行外汇、黄金的买卖和管理: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通常均拥有一定数量的外汇和黄金储备。中央银行通过为国家保管和管理黄金外汇储备,以及根据国内国际情况,适时、适量购进或抛售某种外汇或黄金,可以起到稳定币值和汇率、调节国际收支、保证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
⑤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基本经济政策之一。各国一般都是通过法律赋予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职责。
⑥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在法律赋予的权限内,中央银行自身,或与其他金融管理机构一起,对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通常,把对这方面的任务称为金融行政管理。有些国家的中央银行不承担金融行政监管的任务。
此外,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银行,还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出席各种国际性会议,从事国际金融活动以及代表政府签订国际金融协定;在国内外经济金融活动中,充当政府的顾问,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
3.为什么要建立中央银行?[东北师范大学2008研]
答: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有更加稳定的通货,也要求银行券成为能在全国市场广泛流通的一般信用流通工具,而这样的银行券显然只能由信誉卓著、信用活动有全国意义的大银行集中发行。现代银行出现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并没有专门发行银行券的银行,更没有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建立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银行券统一发行的必要。在银行业初期,分散的银行券发行逐步暴露出其严重的缺点:①不利于保证货币流通稳定。②分散小银行的信用活动领域有着地区的限制,所发行的银行券只能在有限地区内流通。
(2)银行林立、银行业务不断扩大,债权债务关系错综复杂,票据交换及清算若不能得到及时、合理处置,会阻碍经济顺畅运行。于是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全国统一而有权威的、公正的清算机构为之服务。
(3)在经济周期的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往往陷于资金调度不灵的窘境,有时则因支付能力不足而破产,银行缺乏稳固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而客观上需要一个统一的金融机构作为其他众多银行的后盾,在必要时为它们提供货币资金,也即流动性的支持。
(4)同其他行业一样,银行业经营竞争也很激烈,而且它们在竞争中的破产、倒闭给经济造成的动荡,较之非银行行业要大得多。因此,客观上需要有一个代表政府意志的专门机构专司金融业管理、监督、协调的工作。
上述建立中央银行的几方面客观要求并非同时提出的,中央银行的形成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4.简述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青岛大学2010研]
答:就各国的中央银行制度来看,大致可归纳为四种类型:单一型、复合型、跨国型及准中央银行型。
(1)单一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单独建立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纯粹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单一中央银行制度中又有如下两种具体情形:
①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这种体制是在一个国家内只建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机构设置一般采取总分行制。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实行这种体制,我国也是如此。
②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这种体制是在一国国内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银行机构,中央级机构是最高权力或管理机构,但地方级机构也有一定的独立权力。这是一种带有联邦式特点的中央银行制度。属于这种类型的国家有美国、德国等。
(2)复合中央银行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没有设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而是由一家大银行集中中央银行职能和一般存款货币银行经营职能于一身的银行体制。这种复合制度主要存在于过去的苏联和东欧等国。我国在1983年以前也一直实行这种银行制度。
(3)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是由参加某一货币联盟的所有成员国联合组成的中央银行制度。
(4)准中央银行是指有些国家或地区只设置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或由政府授权某个或几个商业银行,行使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体制。新加坡、中国香港属于这种体制。
5.什么是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浙大2001研]
答:(1)贴现是指银行应客户的要求,买进其未到付款日期的票据,或者说,购买票据的业务叫贴现。办理贴现业务时,银行向客户收取一定的利息,称为贴现利息或折扣。具体程序是银行根据票面金额及贴现率,计算出从贴现日起到票据到期日止这段时间的贴现利息,并从票面金额中扣除,余额部分支付给客户。票据到期时,银行持票据向票据载明的支付人索取票面金额的款项。
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向银行办理贴现业务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企业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与出票人或者直接前手具有真实的商业交易关系;提供与其直接前手之间的增值税发票和商品发运单据复印件。持票人持未到期的汇票向银行申请贴现时,应根据汇票填制贴现凭证,在第一联上按照规定签章后,连同汇票一并送交银行。
(2)转贴现是指银行以贴现购得的没有到期的票据向其他商业银行所做的票据转让,转贴现一般是商业银行间相互拆借资金的一种方式。
(3)再贴现是商业银行以未到期的合格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贴现。对中央银行而言,再贴现是买进票据,让渡资金;对商业银行而言,再贴现是卖出票据,获得资金。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一项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其他经济变量。中央银行再贴现是解决商业银行短期资金不足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再贴现利率对市场利率影响很大。
贴现银行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贴现时,必须持已办理贴现但尚未到期的、要式完整的商业承兑汇票或者银行承兑汇票,填制再贴现凭证,并在汇票上背书,一并送交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审查后,对符合条件的予以再贴现。已办理再贴现的银行,应于再贴现到期日前在人民银行存款账户内留足资金。再贴现到期日,人民银行从申请再贴现银行存款账户内收取票款。再贴现申请人账户余额不足时,应按逾期贷款的规定处理。
(4)贴现、转贴现与再贴现虽然都是票据的转让,但还是有本质的不同。
①当事者双方身份不同。贴现是客户向银行转让票据,获得融资。转贴现双方都是银行,是银行之间的资金融通。再贴现是商业银行向央行申请的融资。
②目的不同。贴现和转贴现是为了弥补资金短缺,流通资金,而再贴现更多用作货币政策工具。
6.中央银行是否应该保持独立性?为什么?[南开大学2012金融硕士]
答:(1)中央银行应该保持相对独立性。
现代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在国家权力机构或政府的干预和指导下,根据国家总体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也就是所谓的相对独立性。中央银行没有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不受政府约束,或凌驾于政府之上,而是在政府或国家权力机构的控制和影响下体现独立性。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建立独立的货币发行制度,以维持货币的稳定;独立地制定或执行货币金融政策;独立地管理和控制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这是一种相对独立性,即在政府的监督和国家总体经济政策指导下的独立性。它的两条原则是:第一,中央银行的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及整个业务操作必须以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为基本的出发点。要考虑自身所承担的任务及责任,不能自行其是,更不能独立于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之外,甚至与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相对立。第二,中央银行的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及整个业务操作都必须符合金融活动自身的规律。中央银行既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也不能对政府百依百顺,成为政府附庸。
(2)中央银行要保持相对独立性,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①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需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货币,虽然作为政府的银行,有义务帮助政府平衡财政预算和弥补赤字,但只能是一般支持,而不是无条件的支持,更不能通过发行货币去弥补财政赤字,因为这样只能助长通货膨胀。
②稳定经济与金融的需要。中央银行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地位应当比较超然,明确其首要任务是稳定币值、健全金融体制,以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充分就业。这样,中央银行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货币政策,对政府执行通货膨胀也可以起到约束作用。如果中央银行受政府的完全控制,在政治经济动荡中,受到党派政治的干扰,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难以具有连贯性,其结果只能更便于政府推行通货膨胀政策,这将使经济更加不稳定。中央银行对政府的贷款一般只限于短期贷款,而且贷款金额规定有最高限额。其目的之一就在于限制政府推行通货膨胀政策。
③适应中央银行特殊业务和地位的需要。中央银行既不是行政部门,也不同于一般的国有化企业,它的业务具有高度技术性,而且它的政策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因此,中央银行的最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国内外经济知识、熟练的技术和经验来制定货币政策,调节资金流向。中央银行的主要顾客虽然是政府和外国的中央银行,但它同时还要为其他顾客(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服务,从这些方面看,中央银行也不应受政府的完全控制。
④避免政治性经济波动产生的可能。西方国家的政府一般都是每隔几年进行一次大选,执政党政府为了争取选票,往往实行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以便争取选票,结果导致通货膨胀。继续执政或另一政党上台一般就面临着通货膨胀,不得不采取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便稳定金融与经济。如果中央银行有很强的独立性,就可以避免这类政治和经济动荡对货币政策的干扰。
7.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有哪些主要内容?它们是如何影响货币流通的?[对外经贸大学2003研]
答: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如下: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反映了其基本业务活动,是央行发挥职能的基本体现。其中流通中的通货与商业银行存款之和等于基础货币,因此基础货币=资产-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其他负债-资本金。资产负债各项目是通过影响基础货币来影响货币流通的。也就是说当其他项目不变,资产增加时,基础货币增加;其他项目不变,其他负债和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增加时,基础货币减少。
(1)再贴现与再贷款。前者是商业银行将已同客户办理过贴现的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要求付给现款的一种行为,其结果是商业银行所持有的中央银行负债及存款准备金增加。后者是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在协商好贷款的数额、期限和利率等条件后,直接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账户上贷记相应的货币金额。这种方式因为有“倒逼机制”等不良效果的副作用,在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中有逐渐淡出的趋势。因此,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扩展上述两种业务,就是基础货币的等量增加;反之,也会产生等量缩小的效应,从而进一步引起货币供给量数倍地缩小。
(2)政府债券与政府借款。这实际上是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当一国的财政发生困难时,弥补财政赤字主要靠发行政府公债和向中央银行借款两种方法。当财政部向中央银行借款时,基础货币等量扩张,结果货币供给量按货币乘数倍增。财政部发行公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则依公债购买主体不同而异。当政府公债由中央银行直接购买时,中央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增加,财政存款增加,居民和工商企业手持现金及在商业银行的存款都没有变化,所以公债向中央银行直接发行时,货币供给量不受影响。在财政部把对中央银行发行公债筹得的款项用于支出时,居民和工商企业在商业银行存款增加,经过商业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是财政支出额的若干倍。由于没有筹资过程的货币收缩与之对冲,财政部向中央银行发行公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与财政部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影响是同样的。虽然财政部为财政赤字向中央银行融资采用借款形式或债券形式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是一样的,但是从中央银行独立的货币政策来说,借款形式的干扰要大一些。政府以借款形式向中央银行融资,在长期赤字条件下通常是只借不还,货币供给一旦增加,就很难反向变动。如果政府以公债形式从中央银行融资,中央银行除了可以到期还款外,还可以在公开市场上把政府公债再出售给居民、工商企业和商业银行,把政府支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对冲掉,以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为了避免货币过度增长引发通货膨胀,许多国家立法禁止中央银行直接贷款给财政部,或者禁止中央银行直接购买国债。我国亦于1995年正式颁布《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我国中央银行不得对政府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此后,我国的国债发行多采用专业银行承购包销形式,以避免中央银行直接认购造成的货币供给增加。但是,如果中央银行再从专业银行手中购回国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将和中央银行直接购买效果相同。西方国家的经济实践中,就出现了这种“政府债券货币化”现象。在财政部大量发行公债时,国内金融市场上债券价格会下降引起利息率水平上升。当中央银行把利息率作为一个调控指标时,中央银行会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公债,使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这就造成“政府债券货币化”。总之,中央银行扩展对政府的债权规模,就引起基础货币量增加,从而引起货币供给增加。
(3)外汇与黄金储备。中央银行本身不参与盈利性的活动,因为中央银行所持有的外汇、黄金资产,都是中央银行通过注入基础货币来收购的,即是中央银行通过手中持有的基础货币向外汇、黄金持有者购买的。其中外汇占款随着我国国际收支的连年顺差,在基础货币投放的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影响货币供给量的机制如下:1994年新的外汇体制改革取消了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银行结售汇制。新制度规定除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和几项特殊允许的外汇收入外,企业外汇收入均要求向外汇指定银行结汇,同时对外汇指定银行实行外汇结算周转余额比例管理。1996年7月又将外商投资企业纳入了结售汇体系,外商投资企业经常项目下的外汇可在外汇管理部门核定的最高限额内保留现汇,超出的部分应卖给外汇指定银行,或者通过外汇调剂中心卖出。新汇制下,我国的外汇资产(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差额)形成三个流向:a.按意愿结售汇制规定予以保留的个人外汇收入,外商投资企业外汇收入及少部分国内企业外汇收入;b.大多数国内外汇收入按强制结售汇制规定及时结售给外汇指定银行,形成外汇指定银行的外汇余额;c.外汇指定银行按结售汇周转余额比例管理规定,持有额度内外汇,超额度部分卖给中央银行,形成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国际收支的三个流向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很不相同。总之,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收购外汇黄金,则会引起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从而影响基础货币的增加,进而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4)其他资产。中央银行的其他资产增加,也会使货币供给增加。例如,中央银行购买设备或向他国央行购买通货,由央行开出支票结算,也增加了基础货币投放。
(5)国库与公共机构存款。财政部在央行存款增加,则银行存款或流通中通货会减少。当企业和个人向银行缴纳税款时,要支付现金或签发支票给财政部门。支付现金减少了流通中的通货;而支票经过银行结算,同时减少了企业个人存款和开户行在央行的准备金账户。这样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就减少了。
(6)其他负债。其他负债增加,也会减少基础货币。例如,外国央行在本国央行的存款增加,表明本国企业个人向外国签发支票金额增加,减少了现金或商行准备金。
综上所述,央行通过其资产负债业务的开展,影响基础货币进而影响货币供给,以实现其货币政策。
五、论述题
1.为什么中央银行要进行金融监管?其监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外经贸大学2002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金融监管指国家政府通过一定的金融主管机关,依据法律准则和法规程序,对金融体系中各金融主体和金融市场实行检查、稽核、组织和协调,以维护经济金融体系稳定、有效运行的客观需要以及经济主体的共同利益。
(1)中央银行有三项主要职能,这就是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对金融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和提供支付清算服务,而监管就是其中之一。
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是中央银行通过其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管理,对金融市场的管理,达到稳定金融和促进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的目的。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也就是指中央银行作为全国的金融行政管理机关,为了维护全国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金融混乱对社会的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全国金融市场的设置、业务活动和经济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指导、管理和控制。
(2)中央银行进行金融监管,其主要原因如下:
①从金融机构业务经营活动的特性来看,金融机构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它是经营货币商品的特殊企业。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以货币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为主体的金融机构的基本特征是它经营一般等价物这一特殊商品,因此从它一开始产生起,就具有极其广泛深刻的渗透性和扩散性,要求一种标准的、严格的、持续性、全国性的统一监督和管理。同时,金融体系作为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和社会经济的调节机构,具有影响国家最高利益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等特殊的公共性和全局性;金融机构又比一般的工商企业更具有风险性,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直接关系到金融制度的稳定,金融制度的稳定又直接关系到社会政局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出于对金融制度的安全性和社会政治经济稳定性的考虑,世界各国对金融机构实行不同程度的监督管理。而且,在世界经济金融事业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是十分必要的,是由其业务经营活动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②从金融活动与一般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看,金融业是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经营活动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经营活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金融企业的经营活动与一般经济实体的经营活动有共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根本上的区别是,金融业以货币信用为经营活动的内容,而一般经济实体则以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和劳务为经营活动的内容。金融活动与一般经济活动相比有着不同的特殊规律。金融业者经营活动的失败会导致全社会资金供应者和资金运用者的失败,破坏整个社会的信用链条,以致动摇货币制度,造成社会经济的混乱;而一般工商业经营活动的失败,只能导致部分商品供求的失衡,造成局部的混乱。因此,必须从金融活动的特有规律出发,对金融业实行特殊的监督和管理。
③从金融体系内各金融机构相互之间的关系看,竞争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没有竞争就没有金融服务的高效率。在整个金融体系内部,存在着数量众多、分工不同、经营性质不一的各类金融机构。一方面,它们是在不同角度或同一角度的不同点上为社会提供服务,属于相互配合协作的关系;另一方面,它们又必然存在业务上的矛盾,这不仅表现在同类金融机构的竞争上,而且随着金融机构业务多样化的发展还表现在不同种类金融机构的竞争上。但是,竞争会带来金融动荡,对经济发展不利;同时也会产生垄断,进而降低金融服务效率。为防止这样的结果出现,国家必须限制竞争,注意缓和大银行和小银行之间,商业银行和储蓄银行之间,一般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之间,以及国际性银行和区域性银行之间的矛盾。为此,必须从这方面出发对金融业实行监督管理。
④从银行信用活动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看,银行信用是商品经济社会中最主要的信用方式。其基本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积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促使国民经济全面发展;节约社会劳动,加速资金周转;集中社会闲置资金,推动社会化大生产。另一方面,它也有消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银行具有创造信用的能力,它可以使生产在一定时期内脱离社会需要,盲目扩大,掩盖商品供求矛盾;刺激国民经济个别部门过度发展,造成经济总体结构失衡;能够刺激投机行为和轻视风险的经营活动。根据银行信用这两种不同作用同时并存的客观实际,中央银行不能不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鼓励银行信用积极作用的发挥,抑制和预防消极作用的发生和发展。
⑤从中央银行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的需要来看,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除依靠三大传统政策手段外,还必须辅以其他强制或非强制的措施,这样才能使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更加符合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因为:首先,真实、及时、准确的信息数据是研究制定货币政策的前提条件;其次,健全的微观金融运行机制是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不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制就不可能建立健全金融微观运行机制,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缺乏必要的约束,金融秩序必然混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就难以全面、有效地施行;最后,近几年来,世界上多数国家的许多问题和教训证明,如果没有健全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即使是制定了正确的货币政策,也不可能有效地实施,而且可能会危及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因此,为了全面贯彻执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提高货币政策作用效果,普遍要求强化中央银行的辅助性货币政策工具——金融监督和管理。
⑥从金融业务国际化的发展状况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金融业务国际化浪潮几乎席卷全球。金融业务的国际化,一方面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有助于提高各国的生产力,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荡,加快了通货膨胀在国际间的传播,造成借贷双方国家的经济动荡。因此,世界各国中央银行都十分重视与此相联系的金融监督和管理。
(3)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为保证银行稳健经营的预防性监督管理措施;为解决银行资金周转困难而采取的应急措施;在银行倒闭时为保护广大存款人利益而采用的存款保险制度。
①预防性监督管理。对金融风险的预防性管理旨在防止或缩小由银行内控不严而引起的各种风险,这些措施主要有:a.市场准入,对市场准入的控制是保证金融业安全稳定发展的有效的预防措施;b.资本充足性,监管当局对银行等金融机构除最低资本要求外,一般还要求银行自有资本与资产总额、自有资本与存款总额、自有资本与负债总额以及自有资本与风险投资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c.流动性管制,又称清偿能力管制,重点是资产与负债结构在时间上的配合;d.业务范围的限制;e.贷款风险的控制;f.准备金管理;g.管理评价。
②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最初是直接针对银行倒闭情况提出来的。美国鉴于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中大批银行停业倒闭,于1933年决定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从而开创了世界现代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历史。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则是在20世纪60~80年代陆续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发展中国家有的建立了存款“保险基金”,或者是在一旦发生银行破产倒闭时由中央银行或财政部门加以干预接管,以维护存款者的利益,维护金融和经济的稳定。
存款保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信用秩序,各国是相同的,但具体目的却有单一和复合之分。单一的目的就是保护存款者的利益;复合的目的则除了保护存款者的利益之外,还对面临破产的金融机构,提供清偿能力紧急援助或紧急资金援助。存款保险制度为金融体制的整体设立了一道安全网,提高了整个金融体系的信誉和稳定性,具有事先检查和事后监督双重稳定的特性。
③应急措施。任何国家都可能存在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金融风险和金融稳定的问题。因此,即使没有正式的存款保险制度存在,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当局事实上都承担了紧急救助的责任,并成为一国金融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
金融监管当局一旦发现了某一银行有不安全的资产,或经营管理不善时,应立即提醒该行高级管理人员,以便及时加以纠正或调整,必要时可以宣布该行风险过大的业务活动。采取上述措施,假如还不能有效地制止情况的继续恶化,那么监管当局就有必要采取应急措施。这些措施有:a.由中央银行提供低利率贷款;b.由金融监管当局和商业银行建立特别机构提供资金;c.在存款保险制度具有复合职能的国家,由存款保险机构提供资金;d.由一个或更多的大银行在官方的支持下提供支援。
除上述措施外,金融监管当局还可以采取官方任命经理、限期整顿、或全面暂停业务等措施,此外还有由当局全面接管,予以强迫监督等等。
2.论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中南财大2002研]
答:中央银行统领一国金融机构体系、控制全国货币供给、实施国家货币政策,是一个在国家金融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的金融机构或组织,是最高的金融机构。它代表国家管理金融,制定和执行金融方针政策。中央银行代表政府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实行监管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程序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二是通过国家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运作,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活动符合社会公众利益。
(1)监管目的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实行监管的目的是提高商业银行服务市场的质量,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定。具体来说如下:
①可以弥补银行财务信息公开程度不高的缺点,防止“多米诺效应”。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商业保密性,因而商业银行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公开程度不高,这使得存款人不能充分了解存款银行的财务状况。当一家银行出现危机时可能引发多米诺效应,从而威胁到整个银行体系安全。这就需要中央银行等金融管理当局出面进行干预,防止出现“多米诺骨牌”一倒皆倒的连锁反应,以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定。
②有利于稳定金融体系和保护存款人。商业银行严重依赖外部资金来源。面临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等各种风险,稍有不慎,就会使得银行面临清偿力不足的危机,使存款人的利益受到影响。通过对银行业务管制,可以使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保持合理状态,从而可能有效地避免金融危机。
③有利于保护和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作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特殊作用表现在:第一,商业银行能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提供流动性。商业银行提供的流动性一方面来自它的信用创造活动,另一方面来自它所提供的金融业务与服务;第二,商业银行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支付中心。对商业银行实行监管,就是要使商业银行保持合理经营。
(2)监管基础和依据
中央银行属于政府的职能部门,代表一国政府对商业银行实现监管有着现实的基础和法律依据:①合理配置银行贷款的需要;②负有维护金融秩序的义务;③广大储户和投资人需要政府的保护;④维护本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需要;⑤负有制定货币政策的义务;⑥保护某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需要。
(3)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原则为CAMEL(骆驼)原则
C(Capital),代表资本。要求银行具备国际上统一的资本标准,以利于银行的平等竞争和银行的安全经营。
A(Asset),代表资产。资产品质是中央银行关注的一个问题,这是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的考察,有利于对银行经营的监督。
M(Management),代表管理。用以评价银行管理人员包括董事会成员的品质和业绩。中央银行监管人员主要考查管理人员的素质、董事会职责的行使状况、银行战略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情况等。
E(Earning),代表收益。银行的盈利能力主要由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来衡量。
L(Liquidity),代表清偿能力。用来衡量银行满足提款和借款要求而又不必出售其资产的能力。政府监管主要是评价银行当前的清偿能力以及未来的变化趋势。而资本是否充足、资产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银行的清偿力,所以说监管的主要对象是这两方面,要求达到一定的规定。
(4)世界各国对商业银行监管的主要内容
①银行业的准入。中央银行对银行业监管的最初手段是对银行业准入进行监管,目的是防止银行的过度集中。中央银行对银行核准与否主要是考虑以下因素:一是经济发展需要。中央银行要考察当地经济发展和金融竞争的需要。二是银行业的最低注册资本金。银行资本是保证银行经营稳定和公众利益所必需的,所以中央银行对新设银行机构要规定最低注册资本金。三是对金融机构法人及主要从业人员的要求。如主要从业人员品德、经验、业务素质等,以保证营业后机构的健康稳定运行。四是对银行业务范围的限制。中央银行核定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或限制其进入某些活动领域。比如瑞典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介入不动产投资、保险和金融租赁业务。此外,还对完备的设施服务和设备等方面进行限制。
②银行资本充足率。资本作为金融机构应付意外损失的缓冲器,对于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利益,维持市场信心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通过立法或其他形式规定了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与充足率标准。目前世界各国主要是按《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比率8%,对商业银行进行资本监管。银行的资本充足性与其准备金政策之间有着内在的关系。因此,对资本充足性的监督必须考虑准备金因素。除了中央银行要求提的法定准备金以外,一般还设有风险损失准备金。
③银行的清偿能力。银行清偿能力包括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从负债方面看,要考虑存款负债的异常变动,利率变动对负债的影响,银行筹集和调配资金的能力等;从资产方面,主要检查资产的流动性状况,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都强调银行要保持一定数量的流动性较强的资产,作为当预期现金流入量无法实现时的应对措施,同时规定某些比例来量化对银行的流动性的要求。
④贷款的集中程度。对贷款集中程度的监管是商业银行分散风险的需要,而分散风险既是银行的经营战略,也是金融监管的重要内容。从技术操作上来说,就是规定个别贷款对银行资本的最高比率。
⑤业务活动限制,对业务活动范围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