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赠10套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8.3 考研真题详解

一、选择题

群体类型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可以划分为以下哪几种?(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A.血缘群体

B.初级群体

C.次级群体

D.业缘群体

E.趣缘群体

【答案】ADE

二、概念题

1.社会群体[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社会群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社会群体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2.次级群体[中山大学2008年研]

答: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3.初级社会群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2008年研;中财2007年研]

答:初级社会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初级群体这一概念。初级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

4.非正式群体[北科大2010年研]

答: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5.内群体[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

答:内群体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在1906年提出来的。他试图通过内群体与外群体两个概念来描述群体成员对自己人或别人群体的感情。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在内群体中,成员具有相互爱护及相互同情的情操;与同属于一个群体的人在一起,彼此容易认识和了解,因而感觉自然自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多以内群体为中心。

6.参照群体[中财2011年研]

答:参照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参照群体是指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但是,有时候参照群体并非与所属群体同类。根据成员的不同参照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不同时期有可能发生变化。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三、简答题

1.简述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人大2011年研]

答: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主要是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问的互动方式来划分的。

(1)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

(2)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尤其是成文的规定。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2.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华中农大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人大2009年研;吉林大学2005年研]

相关试题:什么是初级群体?[人大2008年研]

答: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主要包括:

(1)成员有限

初级群体一般是指2~30人的小群体。只有在小的群体中,人们之间才有可能进行比较深的交往,建立比较密切的感情联系。

(2)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在人数较少的初级群体中,人们可以直接地、面对面地交往,不需要什么中间环节。

(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

(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在初级群体中,每个成员都希望了解对方的内心,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成员间期望相互关心与安慰,有一种共同的心理维系。

(5)成员难以替代。

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充满着富于感情色彩的多种角色关系,因而某个特定成员是不能随意由另外一个人来代替的。群体中任何一个成员的缺失,都会给其他成员造成很大的心理震动。

(6)群体整合程度高。

初级群体中,成员彼此熟悉,关系极为复杂而且密切,利益休戚相关,因而其群体意识很强,群体整合程度高。

(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在初级群体中,成员的行为、成员间的关系以及成员与群体的关系,主要靠习惯、风俗、伦理道德、群体意识等非正式的手段来控制、维持。

3.如何理解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1)非正式群体的含义

非正式群体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规模比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群体。非正式群体内部有确定的结构,它们通常有自己的领导、有一系列群体目标、有一套用以规范群体成员行动的价值和规范,但这种行为的开始和延续初期并没有自觉的目标或方向。从范围上说,非正式群体是组织的中下级职员联合体,而且一般是在组织规则不严密的地方产生的。

(2)非正式关系通常的发生背景

在正式关系中,人们不可能做到完全的非人格化。事实上,在每一个组织成员之间都存在着情感吸引、厌恶、敌视、偏见等。随着时间的延长,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也不再是正式的社会关系,而出现许多新的变化。

在组织中经常接触的个人有可能基于相互同情、钦佩、兴趣和趣味相投等,而在他们正式关系中加入某些非正式的行为模式。

(3)非正式群体的正功能和负功能

正功能。非正式群体是工业技术和工业科层制的一种派生物和一种反作用。

a.对工人来说,非正式群体的正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减轻单调、厌烦和疲劳。霍桑实验的结论表明,工业生产方式本质上是非人格化和形式化,工人之间不允许有任何非正式的接触。由于经常性、重复性的工作以及苛刻严格的纪律导致工人产生厌烦和疲劳,而非正式群体则可以缓和或减轻这种症状。

第二,获得非正式地位的机会。在非正式群体中可以满足工人对地位的需求,以弥补在正式结构中的地位渴望。例如,在非正式群体中扮演“领导”角色,而且管理人员也常常是默认它的存在。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科层制对“地位”的解释。在这个范围内,非正式群体减少了群体成员的紧张。

第三,情绪反映的充分表露。这种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非正式群体把那些在特点上相似的工人结合在一起,使那些在工作位置相距较近的工人,或那些为完成同一任务而共同工作的人的关系固定化和一致化;另一方面,非正式群体通过提高聚集在一起的工人互动频率来增加情绪反应,它为人们进行交谈、交换意见、沟通态度和形成共同价值观等提供了渠道。因此,它缓和了工人角色中情感中立和普遍主义原则所带来的紧张。为工人提供了另一种表露人格的渠道(这一点在科层制结构中被认为是不需要且有害于组织目标实现的)。

第四,提供独立的机会。相对工业生产中非人格化命令和管理者的权力,非正式群体可以为工人提供“独立”和“自由发展机会”(其实这种独立和自由发展相对科层制来说只是一种幻想)。非正式群体有助于工人在科层制的管制下获得更多的自由和独立,这种独立和自由从非正式群体对那些“告密者”或“异己分子”(霍桑实验的例证)的憎恶和控制中发现。

b.非正式群体除了对其成员有积极意义之外,对管理工作本身也有正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完成工作任务。相对于大型工业组织,非正式群体以它的灵活性发挥着作用。许多工作如果按照“正式结构”的渠道,将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而非正式群体则可以通过初级关系直接找到当事人办理相关事宜。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两者目标一致且规则允许。

第二,减轻管理者的工作负担。当管理者意识到组织存在非正式群体时,他们就可以依靠非正式渠道来完成工作任务。同时也可以创造出宽松友好的工作氛围,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提供工作满意感。正式结构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个人的某些意愿会被束缚,而非正式群体则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有助于提高满意度。

负功能。非正式群体的负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抵制变革。非正式群体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人的要求比较宽松,群体成员基本喜欢维持现状,反对变革,对组织提出的任何变革措施都采取一种抵制或者是部分抵制的态度。因此,群体成员往往会抵制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因为新技术的应用就意味着生产效率的提高,新的工作标准和定额数量的提高,由此就会有某些成员被解雇,这是群体成员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b.目标冲突。这种冲突是指当组织成员处于正式目标与非正式群体目标发生矛盾时的一种情形。一个组织成员很难同时完成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因此,组织内既然不可避免地出现非正式群体,那么正式组织结构与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就不可能总是协调一致,它们之间或多或少存在差别,管理者的工作就是要尽量缩小这种差别,使之减少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程度。

c.遵从行为问题。非正式群体的长期存在,使它成为组织生活的一部分。非正式群体的规范本是为了劝说成员遵守非正式群体目标,但由于群体内部的和谐气氛,使群体成员越来越少地考虑个人愿望,常常是不假思索、不加权衡就附和群体的意见,他们也就不愿再去接受正式规范的约束了。

d.谣言问题。谣言或小道消息之所以能在非正式群体内部传播,是因为组织的正式沟通渠道在信息传送过程中出现不畅的结果。那么在非正式群体内部,人们就会在事件信息里人为地填补未知的部分,从而形成所谓的谣言或小道消息。

4.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包括成员个人、群体自身以及环境等方面,具体表现为:

(1)从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互动上看

群体自身是否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和成员个人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都对群体凝聚力发生重要影响。如果一个群体对其成员确实具有魅力,而其成员又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就可能诱发出成员对群体的忠诚感,从而增强群体凝聚力。一些男女在结婚成家后,夫妻间感情趋于平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善于相互创造或者相互发现新的魅力。

(2)从个人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看

这两种利益能否保持一致,也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状况。成员与群体、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关系必须遵循互惠性原则,即共同获得利益,才有可能长久维持。如果成员通过遵循群体的规范,在群体中活动,能够充分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就会刺激其积极性,提高群体凝聚力。

(3)从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看

这一结构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也直接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高低。一方面,如果成员在年龄、职业、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尤其是志向、兴趣、爱好等认知态度方面具有某种一致性或相似性,成员间的吸引力就强,容易成为“知己”或“莫逆之交”等紧密团结的群体。另一方面,如果成员在性别、年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可以恰到好处地相互补偿,形成明显的互补关系,往往也会增强群体的凝聚力。这种时候,成员之间会发现缺了谁都不合适。

(4)从群体成员与其领导的关系看

群体成员是否了解和信任其领导的才能,以及领导资格的取得是否具有合法性,甚至领导个人是否具有魅力,这些都对群体凝聚力有很大影响。具有权威的领导和成员对此权威的认同、拥护,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必要条件。

(5)从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看

如果一个群体内部尚不存在分裂性因素,当其面临环境的巨大压力与威胁时,其凝聚力也会大大增强。古代楚汉相争时,名将韩信背水结阵,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增强军队的凝聚力,以便打击敌军。一个民族是一个大群体,当它受到外敌的威胁与侵略时,其内部各派可能会暂停纷争,表现出高度的凝聚力,一致对外。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斗争,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5.什么是群体规范?[人大2012年研]

答:群体规范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准化的观念。群体规范在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中一经形成,便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并不断内化为人们的心理尺度,成为对各种言行的判断标准。群体规范还指示了人们满足需要所采取的方式和相应的行为目标,从而规定了人们日常行为的范围和准则。最后,群体规范由于能够促成群体成员行为的一致和协调,从而发挥了维持群体生存的功能。

6.领导作风的基本类型。[中财2011年研]

答:领导作风的基本类型主要包括:

(1)权威型(又称“独裁型”)。这种类型的领导人独自决定群体政策和分配任务,几乎是单纯发号施令。

(2)民主型。这种类型的领导人倾向于与群体成员讨论、交流以确定政策和任务,从而保证群体行动的一致。

(3)放任型。这种类型的领导人散漫怠惰,几乎不对群体成员加以指导或组织,任其自由行动。

7.什么叫初级群体?请简述初级群体的功能。[华中农大2010年研]

相关试题:简述初级群体的正功能和负功能。[中山大学2007年研]

答:(1)初级群体的概念

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

(2)初级群体的功能

正功能

a.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

初级群体内富于感情的人际关系和表现多种角色的人际交往,使其在人(特别是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功能。

b.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

初级群体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初级群体都在满足人们感情需要、减轻心理压力、防止人性异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c.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初级群体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在潜移默化中保存和传递社会文化的重要力量。另外,初级群体的形式本身,也发挥着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功能。初级群体通过其规范和内聚力的作用,有效地控制着群体成员的行为。

负功能

a.从微观心理角度看

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关系亲密,成员对群体的忠诚感强,在某些时候,会发生个体意识消退的现象,个体盲目遵从群体意识和规范。那些与群体中其他成员发生不愉快、不遵守群体规范的人,会被孤立,乃至遭受明显的冷落和惩罚。因而,个人发挥其积极性,自觉谋求自身更大发展的心理与行为,就受到一定的抑制。

b.从宏观结构角度看

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这主要表现为初级群体中非正式的个人化的关系模式与正规组织中正式的非个人化的关系模式相冲突,群体规范与组织规则不一致,从而导致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偏差乃至相悖。当前我国一些社会组织中裙带关系、帮派集团等的存在,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损害组织形象、降低组织效率的重要因素。

8.简述初级群体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中财2012年研]

答:(1)初级群体含义

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

(2)从初级群体日趋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来看,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

这种衰落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许多初级群体持保守和传统的立场,过分干涉私人生活,从而妨碍了个性发挥以及个人做出有关的决定。摆脱传统初级群体的影响,可能扩大人们的私人空间,促进人们自主性的发挥。

初级群体的衰落,有可能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初级群体自身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排他性,有时会导致社会成员间的隔阂与对立,妨碍社会的充分一体化。

初级群体的衰落与初级关系的淡化,标志着人们更多地依靠正式分工及规章制度等次级关系来处理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初级群体的衰落也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并带来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妨碍了人们的感情生活,导致一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社会问题。

四、论述题

试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的变化。[人大2012年研]

相关试题: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随着这一转型过程的推进,初级群体的性质和地位都将发生变化,并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群体成员资格的获取看,现在人们选择、组合初级群体的自由度有所增加。

在传统社会,社会流动率低,许多人从生到死都在一个地方,并受特定传统与家族关系的支配,因此,他们所属的初级群体多是先于个人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初级群体成员资格的取得,往往不是出于成员的自愿选择,包办婚姻就是一种典型。现在,社会流动大大加快,人们的交际面也大大拓宽。除了出生于其中的家庭外,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自由挑选朋友、伙伴和情侣。

(2)从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看,在转型期,初级群体将日渐衰落。

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转移。例如,在传统社会,儿童主要在家庭这类初级群体中接受教育。然而,在今天的城市里(包括一些发达的农村地区),儿童从小就被送到了托儿所、幼儿园,以后又上小学、中学以至大学,主要是在次级群体中接受教育。

初级关系日趋松懈。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大众传媒的发展,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家庭规模的缩小,人们之间的交往日趋带有短暂性、间接性和功利性的特点。

一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例如,传统社会中的村落和邻居,都曾是重要的初级群体。而现在农村中的村落已有解体的趋势,城市中的“邻居”成了纯粹地理上的概念。很多长期居住在同一幢楼房里的人,彼此可能连姓甚名谁都不知道。

(3)初级群体的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从初级群体日趋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来看,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

这种衰落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许多初级群体持保守和传统的立场,过分干涉私人生活,从而妨碍了个性发挥以及个人做出有关的决定。摆脱传统初级群体的影响,可能扩大人们的私人空间,促进人们自主性的发挥。

初级群体的衰落,有可能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初级群体自身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排他性,有时会导致社会成员间的隔阂与对立,妨碍社会的充分一体化。

初级群体的衰落与初级关系的淡化,标志着人们更多地依靠正式分工及规章制度等次级关系来处理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初级群体的衰落也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并带来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妨碍了人们的感情生活,导致一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