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光德《社会保障概论》(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社会保障水平

6.1 复习笔记

一、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特点及意义

1社会保障水平及其指标

(1)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在特定时期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社会保障水平指标是指为了衡量、表现社会保障水平而选取的变量。

(2)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

西方国家一般把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

其中,社会保障支出总额是指在特定时期一国或地区实际支出的各种社会保障费用的总和。

(3)社会保障水平指标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能较准确地反映一国或地区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集中反映了一国或地区为了提高居民社会保障福利所动用的经济资源。而且,以比例形式来体现的指标,消除了量纲的不同可能带来的不可比性,有利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比较分析,已经成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指标。

2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及其特点

(1)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

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与社会保障的相互关系是十分复杂的,经济因素决定社会保障制度与水平;而社会保障制度一旦产生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经济,二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政治、社会结构

政治因素对于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及社会保障水平都会产生影响。西方国家多党竞争的政治制度,使得各党派为了争取选民的支持而承诺较高的社会保障福利,容易导致社会保障水平攀升的“登台阶”效应。社会结构对社会保障也会产生影响,如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制度年龄和人口结构

制度年龄是指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时间长度。通常,制度年龄越长,社会保障水平越高;反之,社会保障水平越低。

社会保障水平与一国的人口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伴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推进,社会保障水平呈现出明显的抬升趋势。

历史、人文等特殊因素

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受到本国独特的历史、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例如,瑞典的富足小国特点和求稳定、安全的“心理环境”促使瑞典建成“福利橱窗国家”;美国追求自由主义的特点,使之依靠市场经济,没有建成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2)社会保障水平的特点

动态性特征。社会保障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变化、制度成熟而变动。

刚性特征。社会保障水平具有刚性增长的特征,即缺乏弹性或者只具有单向度的弹性,表现为社会保障规模只能扩大不能缩小,项目只能上不能下,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

社会保障水平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区域”。过低或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都不利于社会保障制度自身运行和经济发展。

3研究社会保障水平的意义

(1)客观描述社会保障程度的高低,并进行国际间、地区间的比较,探索、总结和运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与运行的自身规律。

(2)通过增加设置不同的控制变量,可分类计算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内部各行业、各地区甚至各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子指标,进行综合的分析比较,促使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合理化与内部优化。

(3)运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自身运行与其经济、社会效应的分析,确定社会保障适度水平,评价社会保障运行状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与控制。

(4)社会保障适度水平与社会保障自身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结合,可以建立“社会保障警戒模型”,构成社会保障预警系统的核心,用于预测社会保障的未来趋势,避免出现社会保障的财务危机,促使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1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标准

判断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否的标准不是单一的,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1)社会保障制度是否保证了公民具有一定的经济生活水平并能抵御不可抗拒的社会风险;

(2)社会保障支出是否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与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3)社会保障结构是否与国民经济产业布局相适应;

(4)社会保障水平是否有助于促进就业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等。

总之,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判断标准,即社会保障制度在保证公民一定经济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2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1)实证分析法

实证分析方法主要是基于历史资料对社会保障水平做出评价。对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或效应是判断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否的重要标准。

(2)理论分析法

理论分析法要求以社会、经济、人口理论为依据,提炼出与社会保障水平相关程度较高而又有统计可能的变量,借助经济学中的基本经济模型、函数,构造出社会保障水平的数理测定模型。

3社会保障预警系统

社会保障预警是指社会保障预测、监督机构通过建立科学、灵敏的预警系统,通过对量化资料的分析,及时发现并预测可能出现的社会保障潜在风险,以便国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社会保障财务危机的发生,维持社会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转。

(1)科学、灵敏的社会保障预警系统的内容

设置合理的社会保障预警指标;

建立迅捷的信息资料收集与传导机制;

开展人口老龄化、失业规模、社会保障支出的中长期趋势预测;

定期发布社会保障运行情况的有关信息等。

(2)常用的预警指标

设置社会保障预警指标是建立社会保障预警系统的最重要的环节,其中社会保障水平是核心指标,除此之外还包括与社会保障水平直接相关的指标,如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社会保障基金流量与存量变动等,也包括宏观经济指标、人口结构变动指标等。

三、中国社会保障水平

1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

(1)对社会保障总支出的统计存在困难的原因

各国社会保障支出结构迥异,很难形成一个广泛认同的统计口径;

有些属于社会保障支出的项目客观上难以统计。

(2)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复杂的原因

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实行分散化管理,缺乏规范的、权威的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现有指标之间缺乏协调性,指标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有些指标残缺不全;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框架正处于不断健全的过程中,新的保障项目逐步推出,有些支出项目是否应该统计在社会保障中,各方面还没有完全一致的认识,这些都给社会保障总支出的统计带来了困难。

(3)确定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应注意的问题

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趋向相吻合,反映不断变化的社会保障状况;

与国际惯例接轨,尤其是与国外情况进行比较时,一定要注意所用口径的可比性,否则可能得出非常不切实际的结论。

(4)本书采用的统计口径

本书在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和财政用于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加总的基础上,剔除其中的重叠部分,从而得出社会保障支出。

2改革与发展中的我国社会保障水平

(1)1980~1990年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恢复、发展、改革时期,其总体水平持续提高,从1980年到1990年,以全国保险福利费用总额为统计口径的社会保障支出,就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这种变化趋势。

(2)1991~1997年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

20世纪90年代初期,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试点方案纷纷出台并实施。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不断下降,直到1997年才开始出现相反的变化。

(3)1998~2002年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

1998年以来,国家财政不断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快速上升。在水平提高的同时,国家更加注重社会保障的社会属性。因此,社会保障水平在此基础之上的上升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反映了社会保障功能的强化。

(4)2002年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

从2002年开始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出现了小幅度波动,其主要原因在于:

社会保障基金自求平衡机制有所健全,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主要是养老保险基金)缺口补助的增长速度大大放缓,而财政支出和经济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

社会保障支出包括了财政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中央财政的战略储备基金,尚未构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支出;

目前黄金发展机遇和矛盾凸显并存的历史时期,我国提出并实施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3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的思考

(1)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的宏观认识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说,经济发展水平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财政收支来实现;

从社会政治稳定和收入分配角度看,国民越来越期望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和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2)财政与社会保障水平

财政与社会保障水平的关系

a.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通常以社会保险为核心,而社会保险缴费的强制性则以国家政治权力为基础。当社会保险基金面临财务风险时,国家财政通常发挥其作为风险的最后承担者的角色。在很多国家,社会保障收支本身就是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b.有些社会保障项目的资金需求是由财政支出予以满足的,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与财政状况的好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成熟市场经济的财政特点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是国家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财政支出中,除了社会保障支出之外,还有诸如行政管理费、国防支出等众多的支出项目。考察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实践,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a.社会保障支出无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还是占GDP的比重都比较高;

b.除社会保障支出外的所有其他财政支出项目占GDP的比例基本稳定在30%~35%。

(3)社会保障水平与企业的承受能力

欧盟国家的情况

国外有关研究表明,尽管有些国家的企业负担着较重的社会保障税,但并没有因此大幅度地增加劳动成本,也没有明显影响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原因在于雇工或其代表把社会保障税和净工资看成可以相互替代的收入形式。

我国的情况

a.企业负担着较重的社会保险缴费,仅养老、医疗、失业三项,企业就需要负担工资总额28%的保险费。

b.近年来,职工工资水平上升很快,大大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

较高的社会保险缴费率与职工工资水平大幅度上升并存,势必导致企业的劳动成本迅速上扬,严重影响了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也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带来一系列消极的影响。

4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城乡结构

(1)从社会保障水平的视角分析低工资和高福利并存的政策

低工资政策能够实施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有较高的福利保障,因此,起作用的是低工资和高福利之间存在著一定的替代性。

从表面上看,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保彰津贴无须职工缴纳任何费用,其实不然。如果把我国职工应缴纳的社会保障费明确地表现出来,那么,职工的低工资就可以认为是由于缴纳相当高费率的社会保障费所造成的。

鉴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的事实,我国传统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是由于在城镇居民中存在着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造成的。

(2)当前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城乡差距悬殊

从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看,城乡差距显而易见

a.在城镇,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以社会保险(主要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组成)为主体,以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为必要补充的较为健全的制度框架,为居民应对经济社会风险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安全网。

b.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正在构建过程中,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养老保险仍处于试点推广阶段。

从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看,城乡差距更加明显

农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是远低于城镇的。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城乡社会保障水平悬殊是城乡差别的重要体现,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今后,我国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时,必须遵循城乡有别的原则,把有限的财力集中于支持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5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受保对象群体结构

由于社会保障覆盖面有限,相当一部分应该享受保障的群体实际上并未享受到本该有的基本生活保障。

从理论上说社会保障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和社会公正的重要手段,但我国不同受保对象群体的福利保障水平却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企业职工退休后的不同待遇,使社会公平公正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我国经济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上,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制,要求现阶段由国家给予保障的待遇水平不宜过高,应该立足于保证受保对象的基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