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爱美成嗜的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推荐序一:一个生活在花的世界的人

夕琳

周瘦鹃是一名文人,他既懂诗,又懂画。

周瘦鹃也是一名园艺家,一名盆景艺术家。

现在的人可能并不了解周瘦鹃,甚至放在几十年以前可能也有很多人不了解。

周瘦鹃的原名叫周祖福,后改名为国贤,瘦鹃本是他的笔名,后来变为正名。他的笔名有很多,除了瘦鹃之外,还有怀兰、紫兰主人、泣红、五九生等等。周瘦鹃的家庭很普通,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一家人过着清贫的日子。因为这样的家庭背景,尚在学生时期的周瘦鹃就已经开始为这个家庭的生计问题而奔波了。在投稿成功并拿到第一笔稿费之后,他便下定决心从事写作这一职业。而他的家庭对他的影响远不止这些。

父亲去世之后,家中一贫如洗,母亲拒绝了亲戚们让她改嫁的提议,自己一个人带着孩子,靠她日夜为人缝补得来的一点儿钱维持家用,并在周瘦鹃到了能够读书的年纪时,送他进了私塾。母亲不肯改嫁,独自一人抚养他们兄妹的行为,是周瘦鹃对“节烈”抱有好感的主要原因,而母亲给他们的爱又让他反过去孝敬母亲。这样的家庭烙印如此深刻,周瘦鹃作品中出现这些思想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那时候有很多人都对周瘦鹃的这类思想进行过批判,在他们看来,翻译欧美作品的周瘦鹃脑子里盘踞着这样的思想十分不可思议。

其实在这些传统观念上,周瘦鹃所体现出来的是一个思想变化的过程。他的思想与过去的封建思想之间早已经划清了界限,他也继承了传统美德之中的精华。

十几年的清贫生活或许让他有些自卑,但这也是他努力奋进的动力。以前,他曾说过自己是一个“无用的人”,并且非常能“忍让”。他不习惯与旁人过多地进行争辩,而是埋头苦干,靠自己闯出一片天地。他还曾说他不怕苦,因为他就是“苦出身”。

周瘦鹃还是一个“多情种”,他有过一场“可歌可泣”的恋史,他的家人和朋友都知道他的这段恋情。与“紫罗兰”周吟萍的这场恋情,是他一生都难以释怀的遗憾。

王西坤(《小说月报》早期的主编)曾经为周瘦鹃写过一首名为《紫罗兰曲》的长诗;张恨水以周瘦鹃为原型,写了一篇长篇小说《换巢鸾凤》;郑逸梅也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过周瘦鹃与周吟萍的这段爱情故事,甚至在晚年为周瘦鹃的《爱的供状——附〈记得词〉一百首》写了一篇名为《周瘦鹃伤心记得词》的文章。

周瘦鹃初期小说中的“孝道”与“哀情”情结,正是由他的家庭和爱情导致的,而他的创作才华和翻译功底则源于民立中学对他的培养。民立中学最有名的就是学生的英文功底扎实,周瘦鹃在民立中学学习的这段时间里,英文水平飞速提升。

在偶然的机会下,周瘦鹃开始尝试自己写作,并成功发表,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稿费。从此他就常常向杂志社投稿,用得到的稿费来补贴家用。

毕业之后,民立中学的苏校长将周瘦鹃留下,教授预科一年级的英文,但他班上的学生都欺负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先生”。于是一年之后,周瘦鹃辞去了这份工作,开始以写文为生。

最初,包天笑的扶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周瘦鹃发表第一篇文章的刊物《妇女时报》就是包天笑主持创办的,之后两人便常常书信来往。包天笑在知道周瘦鹃家庭困难之时施以援手,并承诺只要收到周瘦鹃的稿子,无论是否发表都会支付稿费给他。两人亦师亦友,成了忘年交。

陈景韩也给予了周瘦鹃许多帮助。那时,陈景韩和包天笑主持《小说月报》,周瘦鹃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小说《鸳鸯血》,因此认识了陈景韩。后来陈景韩成了《申报》的总主编,他向老板推荐了周瘦鹃,所以周瘦鹃得以入主《申报·自由谈》。

周瘦鹃的翻译作品大多发表在周刊《礼拜六》上,而其中有12篇发表在《礼拜六》上的翻译作品在经过周瘦鹃的再次校订之后,收入到了他的翻译作品集——《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之中。

《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可以说是周瘦鹃翻译工作的一个很大亮点,这部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分为上、中、下三卷,包含名家作品五十篇,在这五十篇文章里,以白话文译出的就有18篇。周瘦鹃还翻译了高尔基的文章,并将高尔基《叛徒的母亲》这一文章的标题进行了更改,取“大义灭亲”之意,将其改为《大义》。

周瘦鹃集成这套书是为了筹集结婚的费用,当时包天笑说:“鹃为少年,鹃又特阙鸳鸯,而鹃所辛苦一年之集成,而鹃所好合百年之侣至……”因为这套书,周瘦鹃得了400元,资金充裕的他也将婚礼办得非常风光。

随着年龄的增长,周瘦鹃对花草的痴迷程度也是与日俱增。对此他自己也说过:“不慧生平无他嗜,爱花果最笃。”

周瘦鹃常说自己“爱花如命”。除了花草本身,一切与花相关的诗词与文章,他统统喜爱;他自己也会在花木中找寻灵感,“偶有所得,便晨钞暝写,积累起来,作枕中秘笈”。

周瘦鹃最爱的花是紫罗兰,因为他的初恋情人周吟萍的英文名字意为紫罗兰。除此之外,周瘦鹃也喜爱梅花,这一点通过他所培植的盆景就能够看出来。对此,郑逸梅也曾经在他的文章《梅花》中提过:“周瘦鹃录近人香奁诗,为绿窗艳课。其中佳什颇多涉及梅花者,录之以实我梅话:‘曾约西窗载酒过,相携团扇赌新歌。爱郎诗句清如雪,绣上梅花小幅多’。”而周瘦鹃也曾经写过怀念邓尉山梅花的诗句:“邓尉梅花锦作堆,千枝万朵满山隈,几时修得山中住,朝夕吹香嚼蕊来。”不仅如此,他还有一幅“香雪海”,是清代书画家吴大徽所画。周瘦鹃将这幅画“挂在寒香阁中”,并且“梅花时节,朝夕观赏,也就聊当卧游了。”

喜爱花草树木之人,其性情往往灵静,与旁人相比,他们似乎更为谦逊,但也似乎总带着一股疏离。然而正是这样,反而使得他们对世间万物的爱多了一分,也使他们对生活有着更为深刻的感悟。周瘦鹃就是如此。

周瘦鹃对盆景也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他说过他对盆景“真有‘不可一日无君’之感”。他所创作的盆景作品,就如同“吴门画派”那些画家笔下的江南山水,既显得清秀俊逸,又看起来洒脱不羁。

周瘦鹃的盆景艺术作品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盆梅,二是苏州小摆设,三是桩景。他曾经这样说过:“苏州的盆景多种多样,可以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而老干枯干的梅桩却处于主要地位,如果其他多种多样的盆景而没有梅桩,认为是一个莫大的缺点。”

周瘦鹃的盆梅数量最多时曾经有十数盆,这些盆梅盘根错节,但又老而弥坚。这些树的树龄都在二十年到三十年之间,而梅桩多为一百年到二百年,品种也皆不相同,其中有绿萼、黄香、玉蝶、洒金和宫粉等。每当花期到来,暗香疏影,冰心玉骨,人在其中,必是心旷神怡。

周瘦鹃的苏州小摆设往往放置在红木十景橱或者十景架之中。他依照盆景的大小、高矮、品种等,将他们摆放在合适的位置,再以小摆件加以点缀,使之变为极富诗情画意的“组景”,令人拍案叫绝。

周瘦鹃的桩景是他的盆景艺术作品之中最为出色的。桩景的树材大多从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中挖来,树龄也不等,通常几十年到几百年之间的都有。“老树桩头”在经过风吹雨打及岁月的侵蚀后,看起来苍古雄奇、豪宕雄劲。在周瘦鹃的精心栽培之下,它们由自身单纯的自然美变为一种艺术美,更加令人爱不释手。它们有的八面威风,有的亭亭玉立,树枝相互交错,有长有短,有粗有细,但都在古朴大方的外表下透露出勃勃生机,就如同画家笔下的泼墨长卷一般,极富诗情画意。

盆景也给周瘦鹃带来了很多美名,他所培植的盆景就像他的文章一样名声在外。早在1939年上海举办的中西莳花会上,周瘦鹃所培植的盆景就夺得了总锦标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专门拍摄他盆景的电影纪录片;他的盆景也被制作成画片,在各地展出;更是有一些盆景被送到北京迎宾馆。那个时候,常常有中外名人去周瘦鹃的家里参观盆景,甚至一些重要人物也都去他家参观过。要知道周瘦鹃的家在苏州,那些参观者想去参观需要千里迢迢赶过去,这也从侧面显示出了周瘦鹃的盆景是多么了不起。

周瘦鹃投笔毁砚,将自己毕生积攒的积蓄都用于培植花木小石盆景。他终日陶醉其间,甚至自比为陶渊明与林和靖。但是他究竟为何决定离开文坛、移情于花木就无人得知了,想必做出这一决定的周瘦鹃也有着自己的苦衷吧。

曾经有人认为,后期周瘦鹃不再继续写小说而是移情花木之中,可能就是意识到了鸳鸯蝴蝶派的小说不存在多大意义。或许不写小说对周瘦鹃而言,也并非一件坏事。

对于新中国的成立,周瘦鹃充满了欢喜,这在他那段时间的文章中都能够看出来。那段日子他的经济还算宽裕,而且又是文坛前辈,为人谦和真诚,很多人都对他十分尊敬。不仅如此,周瘦鹃还是一个园艺家,他所培植的盆景就像他的小说一般名声在外。

可惜周瘦鹃的结局令人扼腕不已,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家中的花园成了一片荒芜的废墟,他的那些诗文书画也被破坏殆尽。1968年8月,绝望的他在家中的一口井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那口井是周家用来浇花的,有段时间,周瘦鹃用瓦砾将井填上了——他怕有孩子失足掉落。但是后来,有些来周家参观盆景的宾客觉得,井中只有瓦砾实在是有碍观瞻,就向周瘦鹃提出了建议,请他把井淘清。周瘦鹃思忖片刻便答应了,他还随口和当时来陪同参观的陆文夫开玩笑说淘清也好,以后投井也方便些。没想到一句玩笑话,竟一语成谶,这口井居然真的成了他生命结束的地方。

本书选取了多篇周瘦鹃的散文小品,每一篇都是周瘦鹃的经典之作。

周瘦鹃的一生充满了戏剧色彩,他博学多才并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在写作之时,他广征博引,那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诗词典故、中外逸闻也是信手拈来,让人享受到美的同时获得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

在介绍山茶花时,他说此花“喜阴恶阳”;在谈到牡丹时,他指出“牡丹时节最怕下雨,牡丹一着了雨,就会低下头来,分外的楚楚可怜”。此外他还撰写了一些介绍文史知识的小品,比如《〈梁祝〉本事考》《关于〈汉明妃〉》《明末遣恨〈碧海花〉》等等。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开始讲述,既能够让人感到亲切,又能让人从中学到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

周瘦鹃除了传播知识之外,还会传授一些自己多年以来的生活经验。比如他在《探梅香雪海》中提道:“香雪海探梅必须算准时期,不要忘了日历……大概每年惊蛰前后一星期内前去,才恰到好处。”再比如说到“柿初红时,也可作瓶供”之时,又告诉人们,因为柿子太沉了,所以想要稳定,就需要“插在古铜瓶中”,而且因为柿子的叶片很容易干枯,所以“索性全都剪去,另行摘了带叶的大枝插在中间,随时更换,红柿绿叶,可以经久观赏”。

周瘦鹃的散文篇幅不长,但是这一两千字所包含的内容却异常丰富。他的文章看似漫不经心,实则井然有序,格局紧凑而又错落有致,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也都清新而不落俗套,有的质朴平实、直截了当,如“迎春花又名金腰带,是一种小型灌木,往往数株丛生”;有的富有情趣,使用古人诗句引出正文,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就是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开篇。周瘦鹃在文章结尾的处理上千变万化,有时如傲然耸立的山峰;有时“柳暗花明又一村”,令人豁然开朗;有时如奔腾的瀑布急流之下,却又忽然戛然而止。就如他在《蔗浆玉碗冰冷冷》一文中,详细介绍了有关于甘蔗的知识,但是在结尾却写道:“晋代大画家顾恺之,每嚼甘蔗,总从梢尾嚼到老头,人以为怪。他说:‘渐入佳境!’因此俗有‘甘蔗老头甜’之说;而老年人处境好的,亦称‘蔗境’。我们老一辈人,眼见得祖国欣欣向荣,老怀欢畅,也可说是‘甘蔗老头甜’了。”周瘦鹃笔锋一转,以这样的方式来结尾,既能够承接之前的文章内容,又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使其迈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之中。

周瘦鹃的文章往往透露着一种自然之美,语言平实而又亲切,感情真挚。他的文章中很少有华丽的比喻和形容,看似平淡,却能够看出其返璞归真的语言文字水平,以及文章中的淡泊宁静之意。周瘦鹃的古典文学功底深厚,所以他的文章常常文言文和白话文兼用,读起来既显典雅又不失清新。将诗词穿插在文章中是周瘦鹃散文的一大特点,他在描写某种特定事物之时,会引用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来介绍这一事物的历史背景,还会以自己创作的诗词来表达情感。偶尔他还会使用拟人等手法来描写,使文章既文雅又有趣,在庄重的同时而又不失诙谐。这些都能够体现出周瘦鹃散文的艺术特色,以及其独特的艺术与美学品位。

周瘦鹃是一个能够为读者考虑的人,他从来都不会在文章中长篇大论,而是娓娓道来,让人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接受他想要表达的事理。

他通过古人的诗词歌赋或是自身经历来讲述自己对于人生的认识,讲述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讲述那些在自己的思想中偶尔闪现出来的火花。或许他的散文不像哲理散文那般深刻,但是他的这种真实的感悟和思考、生动而又有趣的叙述更能够吸引和打动广大读者。

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通过本书领略到周瘦鹃表现在散文中的美,学习到丰富的知识,在开阔自己眼界的同时,体会到他向人们传达出来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