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街区规划与设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开放街区的探索和实践

(1)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

在美国门禁社区和城市蔓延盛行的20世纪80年代,一些城市学者和规划师开始反思和批判这种发展模式带来的问题,并基于简·亚各布斯(Jane Jacobs)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以欧洲城市为师,对邻里单位的设计进行了改良,提出了以传统邻里发展(TND)和公交导向发展(TOD)为核心的新城市主义。其中TOD观点包括将社区中心由学校改为公共交通站点,以提高社区与外部的交通联系;将商业和办公用地从社区边缘改为公交站点周边,而机动车停车则放在社区的边缘,并对车位数量加以限制;提高社区内用地的混合性;以行人和自行车为优先进行交通设计,并提倡交通与用地一体化的规划等。这些观点如今已得到规划界和交通界广泛的认可。

21世纪以来,美国城市规划已经转向通过“精明增长”实现城市的发展。即通过利用存量土地,提高建筑和路网密度,提倡紧凑式的发展;改善市区的公共空间、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推动旧城的复兴,遏制城市往郊区继续蔓延。通过这些策略,已经有城市成功地将新增的人口和投资更多地集中在已有的建成区,如波特兰市着力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条件的改善,使得波特兰在城市开发中减少了土地消耗和机动车交通,同时也减少了空气污染。从1997年到2014年之间,波特兰市人口增长50%,但土地面积仅增长2%,有效地遏制了城市蔓延,实现了城市的“精明增长”。

(2)中国地方政策的探索

面对大型封闭小区带来的种种问题,中国的一些城市政府和开发商开始积极地作出改善的尝试,如广州早在2005年发布的《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修建性详细规划篇)》就提出:“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开向外围城市道路的出入口数量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米;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宜超过80米,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米时,应当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居住区内道路(不含宅前小路)应满足市民的公共通行和特定车辆的使用需要,保证必要的对外交通联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封闭。”其中,“不得擅自封闭居住区内道路”的要求在当时一度引起过广泛的争议。因此,广州又在2012年新版的《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试行)》中将相关规定改为“建筑区划内的道路划分为城镇公共道路和业主共有道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封闭使用城镇公共道路。”

彼得·卡尔索普(Peter Calthrope)提出的TOD模型示意图,图中社区中央为公交站点和商业区

成都市建委发布的《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2016年版)》提出“对居住型街道现状小区及单位大院的围墙进行改造,有条件的进行拆除;因安全需要保留的围墙宜适当后退红线,后退距离宜不小于1米,围墙外侧进行绿化;围墙内部景观较好的小区宜以通透的栏杆、绿篱等替换现状围墙,内部景观较差的可保留实体围墙并进行艺术化处理;围墙上增加攀爬的植物、花卉吊篮等”。与此同时,该导则还提出了街道设计的相关规定,如“在交叉口处理方面,遵循三大原则:交叉口应适当减小道路红线切角值,宜采用小切角形式;交叉口应确保机动车驾驶的安全视距;转弯半径宜控制在5米以内,降低机动车转弯速度,提高行人过街的安全性”。并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100个小街区提升”。但成都的这个“小街区规制”并未对街区的大小尺寸提出明确的要求或指导意见。

(3)中国开放式街区实践案例

1)广州六运小区:老旧小区的开放

六运小区位于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以南,占地面积22.5万平方米,常住人口约为17618人(2014年)。因体育中心曾为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的主场馆,这个在六运会后修建的小区因此得名。六运小区主要由9层的中高层住宅组成,具有商品房小区的典型特征。20世纪90年代初期,六运小区内部只有社区型便利店和五金店。1996—1997年间,与六运小区一路之隔的大型购物中心天河城、宏城广场相继开业,广州地铁一号线也通车运营。购物中心和地铁的出现造就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极大地提升了小区周边的人流量。而这些人员的出现催生了餐饮等新的市场需求,促使六运小区首层的居民开始把其住房改作商用,并“破墙”开店,使六运小区从一个封闭小区变为半封闭的小区。2003年,位于六运小区东北侧的正佳广场开业后,六运小区所在的天河南区域变得越发中心化,吸引了不少人到此开设商铺、餐馆、咖啡厅及酒吧,几乎所有的住宅底层都改成了商业用途,使整个区域转变成一个开放和功能混合的社区。2005年底广州地铁三号线开通后,六运小区的可达性进一步提高。虽然市政府和部分居民对于六运小区“住改商”的态度一直摇摆和反复,但市场的力量还是让六运小区拆掉围墙、取消门禁,彻底开放。

2009年,六运小区成为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的一部分。为了迎接亚运会,政府对其进行了更新改造,包括改善基础设施、将小区步行化、重新设计景观和建筑立面、交叉口采用小转弯半径、设置护柱和花坛限制机动车的停车和行驶空间等。小区的停车需求通过使用周边的路外停车库和路内电子计时表停车场来消化。2010年改造完成以后,六运小区升级为一个完全开放和步行友好的混合功能区域,加上快速公交系统(BRT)的开通进一步提升了这里的可达性,小区首层的租金比改造前上涨了一倍。在改造完成两年后,二手房房价又上升了50%。

广州

2)香港黄埔花园:开放式的超大社区

香港黄埔花园坐落于旧时的九龙船坞。虽然不在中国内地,但是这个小区占地面积大、居民人口众多,具有与内地城市社区类似的特征,因此在此用作案例参考。黄埔花园是一个占地16万平方米的综合发展项目,共有88栋16层的住宅塔楼、10431个35平方米到123平方米不等的住宅单位,居民大约为3.2万人。但黄埔花园并非单纯的住宅区,而是一个包含了商业街、购物中心、公共交通终点站、学校和娱乐设施的综合社区。

香港黄埔花园

作为一个超大社区,黄埔花园并没有设置围墙和社区级的门禁,其安保管理是通过在每座塔楼配备保安和监控实现的,即门禁是设置在每座楼的入口,而非通过围墙将小区与外界隔离起来。因为这种分散化的社区管理,黄埔花园的公共空间、街道和商业等公共设施可以实现与社会的共享,并使社区很好地融入香港以“小街区、窄马路”为主的城市肌理中。由于距离地铁和公交站很近(步行不超过5分钟),大部分的居民都是通过步行进出社区的,其中公交车(包括小巴)是居民最主要的出行方式,比例达68%。因此,虽然黄埔花园的停车配建比例很低(约每5户一个车位),但并没有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反而提高了生活质量。居民通过步行就能直接到达学校、服务设施、商店和公共空间,这些都有助于建立社区的认同感和安全感。与此同时,这种良好社区氛围、开放的步行环境,以及便捷的公共交通连接,也促使了这里的商业发展。

3)开放街区并不是地域特例

开放式小区不仅在珠三角地区,笔者在其他城市也见到了类似的实践,如北京的建外SOHO、新城国际公寓等。建外SOHO是没有围墙的混合开发社区,里面的建筑有办公、商业和居住用途,其安保是通过巡逻的保安、监控和大楼入口门禁实现的,而非围墙。新城国际公寓则是将街区分成了四个组团进行管理,组团之间的空间作为步行广场和商业街区开放给公众进出。由于这里有很好的步行环境,许多高级餐厅、超市、国际幼儿园都坐落在这个地方,也使得这里吸引了许多高收入者和外国人居住。由此可见,小区开放也并不意味着治安会变差;与此相反,由于人流量变大,人与人之间组成了“街道之眼”监管着整个社区,从而使社区更加安全,并有效地提高社区的商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