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式餐饮的特点
1.饮食讲究“和”文化
中国人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意义。中国人讲吃,不仅只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知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出生,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代表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予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这种“吃”,表面上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中国饮食倾向于感性,对味的偏重,把饮食推向了艺术的领域。在中国,饮食早就超越了维持生存的作用,它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肉体的存在,而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对于快感的需求。
中国饮食文化审美观念所蕴含的思想还表现为“和”,“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审美范畴,其基本特征是追求天人合一。所谓“和”是指中国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文化处处包含着“和”的因素,饮食烹饪以“和”为要素构建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
首先,在食料摄取的种类、方式、时间方面,中国饮食十分强调“和”的原则。《黄帝内经·素问》中早就记载着古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配膳思路,体现了中式食物的多样化及膳食平衡的搭配原则。为了把不同来源的食物糅合在一起食用,并尽量达到色、香、味俱全,中国人发明了炖、熬、煎、炒、涮、煨、焙、煮、卤等多种烹饪方法,不同食材之间的搭配通常也大有讲究。中国人还有“不食不时”(即不吃反季食品)的说法,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中国饮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其次,在就餐的环境氛围、外延功能等方面,中国饮食用“和”构建其精神形态的根基。以“丝竹绕梁”来增强就餐气氛是从古至今不断延续、发扬和改进的特色传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则传达出中国人“美食加美景”意境。中国饮食往往还兼具交流群体情感、整合人际关系的强大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仅取决于饮食的物质功能,更取决于饮食的人际调和功能,这种功能实际上就是一个“和”字。在中国人看来,饮食之和即是人和,人与人在一起吃饭,可以提供联络并交流情感的机会;亲戚朋友之间迎来送往,都习惯于在餐桌上表达心情;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往往借饮酒聚餐而得以化解;与陌生人交往,也总以饮食为媒介得到融合,建立良好的关系。
汉画像砖《宴饮图》
筷子
古代各种餐勺
2.箸筷文化
筷子古称“箸”,是中国传统饮食的器具之一,从古至今在不断地传承着。箸筷智慧是中国独特的文化,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与西方饮食借助于刀叉工具不同,中国文化偏向于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性,这也表现在筷子的取材和使用方法上:从最开始的两根小木棍到后来的竹筷、象牙筷等都取材于自然界;另一方面,相对于西餐餐具的切、戳,筷子使用方式所反映的中国文化不是侵入式的,而是努力寻求一种平衡的和谐,以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的意蕴,更体现了中华文化中谦让有礼的民族气节。
中国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勺子和筷子等餐具,两者在古代的分工很明确,勺子是吃饭的,筷子是吃羹里头的菜的,非常明了,所以勺子一开始形状不定。
对称美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庄重大气的代表,也是结构设计中受力均衡的有效手段,体现在筷子上就是一双筷子两只,成双成对地出现。每一只筷子上的纹理及图案变化可以是任何无序的元素,这些元素经过对称展示都会出现一种平稳的秩序感,既统一变化又不失稳重大气。
中国传统文化信奉“天圆地方”的理论,效法自然,追求发展中的变化。筷子在使用时方端放置稳定而不至于滚动,圆端进食时没有明显的棱线,方便夹取,“方头圆身的筷子,两头代表了天与地,天圆地方,天长地久,历来就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而筷子若能与筷架有正方与正圆的搭配,有相切或相交的结合,一定能在统一中体现变化,迎来不凡的视觉效果与人文体验。
筷子中的优雅与写意体现在筷子的使用方式上,当我们自然地夹起食物,从眼睛看到筷子到手拿起筷子再到夹起食物后送入口中,筷子充当的不仅仅是餐饮的工具,更是餐饮仪式的载体,使人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优雅内涵。另外,筷子与盘子、碗的组合与摆放方式也是一种线与面的结合,变换中更能透露出优雅的使用方式。
筷子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被域外人士看作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反映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筷子作为国人情感的载体和文化的传承,投射在人们的精神层面中,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中国人的思维和感情。它们是不被人们注意的,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这种作用才是无形和巨大的。
3.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与欧美国家或日本的茶文化差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中国作为茶叶的原产地之一,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茶为一种植物,可食用、解百毒、益健康,还可作药用,故有“茶乃天地之精华,顺乃人生之根本”之说。此外,茶还富有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坐茶馆聊天、茶话会品茗是中国人的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渗透。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他们讲究饮茶用具、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从此茶的精神开始渗透到宫廷和社会,并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和医学。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400余首,从而奠定中华茶文化的基础。
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茶文化的精神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及礼仪相结合,形成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中国的名茶有安溪铁观音、西湖龙井、太湖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信阳毛尖、太平猴魁、庐山云雾、蒙顶甘露、顾渚紫笋等。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描述中国古代煮茶饮茶的画作
茶园
小贴士
◆全球茶文化
①加拿大。加拿大人的泡茶方法较为特别,先将陶壶烫热,放一茶匙茶叶,然后以沸水注于其上,浸七八分钟,再将茶叶倾入另一热壶供饮。通常加入乳酪与糖。
②英国。英国各阶层人士都喜爱饮料,茶几乎可称为是英国的民族饮料。他们喜爱现煮的浓茶,并放几块糖,加少许冷牛奶。
③新西兰。新西兰人把喝茶作为人生最大的享受之一,许多机关、学校、厂矿等单位还特别预留出饮茶时间,各乡镇茶叶店和茶馆比比皆是。
④蒙古。蒙古人喜爱吃砖茶,他们把砖茶放在木臼中捣成粉末,加水放在锅中煮开,然后加上一些牛奶和羊奶,再加上适当的盐。
⑤俄罗斯。俄罗斯人泡茶,每杯常加柠檬一片,也有用果浆代替柠檬的。在冬季则有时加入甜酒,预防感冒。
⑥泰国。泰国人喜爱在茶水里加冰,一下子就冷却甚至冰冻了,这就是冰茶。在泰国,当地茶客不饮热茶,饮热茶的通常是外地客人。
⑦斯里兰卡。斯里兰卡的居民酷爱喝浓茶,茶叶又苦又涩,他们却觉得津津有味。该国红茶畅销世界各地,在首都科伦坡有经销茶叶的大商行,里面设有试茶部,由专家凭舌试味,再核等级与价格。
⑧埃及。埃及人待客,常端上一杯热茶,里面放许多白糖,只喝两三杯这种甜茶,就会感觉很饱。
⑨马里。马里人喜爱饭后喝茶,他们把茶叶和水放入茶壶里,然后在泥炉上煮开。茶煮沸后加上糖,每人斟一杯。他们的煮茶方法不同一般,每天起床就以锡罐烧水,投入茶叶,任其煎煮,直到同时煮的腌肉烧熟,再同时吃肉喝茶。
⑩北非其他国家。北非人喝茶,喜欢在绿茶里放几片新鲜薄荷叶和一些冰糖,饮时清凉可口。有客来访,客人得将主人致敬的三杯茶喝完,才算有礼貌。
⑪南美国家。南美许多国家,人们会用当地马黛树的叶子制成茶,既提神又助消化,他们是用吸管吸茶来慢慢品味的。
4.酒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三大酒系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饮酒已经摆脱了单纯的食用价值,上升为一种饮食文化。它对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刻的意义,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酿酒业也已逾千年,对酒的制作十分讲究,酿出了不少享誉中外的好酒。我国的八大名酒分别是茅台、汾酒、五粮液、剑南春、古井贡酒、洋河大曲、董酒和泸州老窖。
酒是一种特殊的饮料,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酒是属于物质的,但又融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中。它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却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各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社交活动,都因酒的兴奋作用和亲和作用而达到极致。它的存在,与中国的民风、民俗活动保持着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诸如农事节庆、婚丧嫁娶、生日寿庆、庆功祭奠、迎宾送客等。
《左传》中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敬神祭祖,历来就是中华民族普遍遵行的礼法习俗,而酒,就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
中国酒文化的核心是“礼”和“德”,其中一些礼仪、礼节延续至今,如大部分地区还保留有“三巡”的习惯,即无论待客还是朋友相聚,首先要通喝三杯;酒宴上晚辈或下级要主动向长辈或上级敬酒,敬酒时,酒杯要低于对方,以示尊敬;酒桌上新上的菜肴要转到主位先行用膳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国酒文化的礼仪要素,是一种没有成文但约定俗成的礼仪,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酒桌上的长幼有序、尊老爱幼、以敬为礼、谦和礼让既是中华文化的体现,也是对中华文化的强化。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在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但是等级秩序的标志,而且也是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甚至成为一种不成文的道德准则,是一个具有国家管理功能的体系,并表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酒文化折射、演绎和传播着现实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文化规则,它不是单纯的礼,而是通过礼来传播“德”——这是中国酒文化核心中的核心。
中国酒文化既是“德”的完整体现,同时也起到对“德”的强大传播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喝酒已成为中国人道德、思想、文化独一无二的综合载体。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则为“道”,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则为“德”,而孔子把“德”的推行又具化为“礼”,这是一脉相承的儒家哲学,也是中国酒文化的“基因”。
总之,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以举行,悲喜情感便无所依托。酒文化是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我们要继承发扬中国传统酒文化中重德明礼、尊祖交友、浅饮养身的精华。
罍是西周中期的盛酒器
鸟纹爵是西周中期的青铜礼器,用以饮酒,兼可温酒
贵州茅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