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石刻辑校:疑伪误录之部
1.王世成造像记(疑伪)[一]宋景平元年(423)正月十四日
景平元年正月十四日,/佛弟子王世成敬造弥/勒像一躯,为亡过父母/现存夫妻,为四恩六道/法界众生,但升妙果。
资料出处:《佛像真赝辨别·南北朝佛像真赝》《榆林发现一件南朝刘宋鎏金铜佛像》《记榆林发现的刘宋金铜佛像》《佛教美术丛考续编·南朝佛像真赝再研讨》。
[一]鎏金铜佛坐像,全像通高16.3厘米,陕西省榆林地区文管会于1986年征集,现藏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历代佛像真伪鉴定》第三章、《佛教美术丛考续编·南朝佛像真赝再研讨》:福建厦门私人收藏有同款王世成造弥勒像,“十四日”作“十九日”。
2.张法造像记(疑伪)[一]宋景平三年(425)正月十日
宋景平三年正月十日,/张法敬造佛像一区,/夫妻普为四恩六道/法界众生,但升妙果。
资料出处:《佛像真赝辨别·榆林发现的刘宋金铜佛像质疑》《佛教美术丛考续编·南朝佛像真赝再研讨》。
[一]铜佛立像,通高16.7厘米,20世纪80年代内蒙古包头市文物管理所于市郊征集,现藏包头博物馆。《佛像真赝辨别·南北朝佛像真赝》:景平仅有二年,无三年。鹏按:此造像记“夫妻普为四恩六道法界众生但升妙果”云云,与《王世成造像记》(景平元年)几乎全同,而有脱误。
3.元嘉二年造像记(误录)[一]宋元嘉二年(425)
元嘉二年。
资料出处:《中国西南石窟艺术》四《四川及重庆石窟造像纪年与重要碑刻》。
[一]净土变造像碑,清末于四川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后流入法国。按此造像无纪年题记,《中国西南石窟艺术》四《四川及重庆石窟造像纪年与重要碑刻》云“镌记‘元嘉二年’”,疑误。
【题跋考证】
《王懿荣集》卷四《考古杂著·天壤阁杂记》:
成都西关有万佛寺故址,忽出残石佛像,大者高如屋,小者卷石,皆无首,或有首无身,无一完者,《蜀碧》所称献贼凿去者也。两县来报,出凡百余。家大人命地方移送今小万佛寺,出资重完,且尽整之。命余兄弟监其事,不用官家。一文不募,惟府署出资私囊,两县助止各二十千,出私囊。乃拣得有字残象三:一元嘉,极大;一开皇;一无纪元。又残碑五七方,不成文,皆苏石。川石质本松,此又似经火而复入土者,须甚护惜。由海船北上未知如何,斤两太重也。
《语石异同评》卷五:
端忠敏题拓本云:“漫矜瓌宝真无两,我有元嘉共大明。”元嘉即宋晋丰县□熊造象,《陶斋》著录所珍。光绪壬午出成都西门外万佛寺,唐净众寺故址。光绪壬午春王文敏于其地掘得者。同出之石,惟此象有文字。又有无字一石,皆画佛国故事,格度至奇,为文敏从弟信卿总戎所得,亦南朝石画之异品也。
《艺术丛编》第二十期《石录》载拓本题跋:
成都西门外里许万佛寺,唐之净众寺也。光绪壬午春,掘地得石佛造像,上有元嘉字,知为刘宋时物,此其一种。信卿廿一兄大人属题,因识其上。是年腊月二日,顾复初。
此与刘宋大造像同出土,树石古朴,人物离奇,当是六朝释家画。己未五月,杭州邹安观并记。
《成都万佛寺南朝佛教造像出土及流传状况述论》:
……柯昌泗明确称其“无字”。我们仔细观察了目前所见的几个拓本,确实未发现文字题刻。……王懿荣《天壤阁杂记》中称元嘉铭造像“极大”。……测量拓片得知,该造像高61.8、宽37.8、厚7.3厘米。从万佛寺出土南朝造像的总体情况来看,这件造像称不上“极大”。所谓“极大”的元嘉铭造像应另有所指。……拓片浮雕表现的是《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其风格、布局、内容等方面均与四川博物院藏WSZ48号造像碑背面的浮雕十分类似。该造像碑同样出土于万佛寺遗址,并被认为是南朝梁时遗物,而非刘宋时期。综上可知,所谓“元嘉二年”造像虽可确定为光绪壬午年(即光绪八年)出土,但其拓本上未见纪年题刻;而且此造像并非王懿荣所记载的元嘉铭造像,其浮雕风格又与南朝梁造像碑背面浮雕相类。因此,该造像是否确为“元嘉二年”遗物确实需谨慎对待。
4.周颜子墓志铭(疑伪,存目)宋元嘉四年(427)十月
【题跋考证】
《增补校碑随笔·伪刻》:
《大学博士周颜子墓志铭》(又名周续子),正书,元嘉四年十月。
5.皇甫员造像记(疑伪)[一]宋元嘉二十一年(444)三月二十一日
元嘉二十一年岁/在甲申三月二/十一日,弟子皇/甫员敬造佛像,/愿令亡父母姨/子兄弟,值遇诸/佛,常与三宝共会。
资料出处:《佛像真赝辨别·南北朝佛像真赝》、《青铜器修复与鉴定·佛像鉴定》附录一《金石书籍中著录的伪佛像》、《元嘉金铜佛像试析》、《佛教美术丛考续编·南朝佛像真赝再研讨》。
[一]铜佛坐像,通高28.9厘米,像高11.9厘米,样式与端方旧藏元嘉像相同。山东省莒县博物馆藏品,系莒县文物管理处从废品收购站征集。又有相同佛坐像一件,为美国纽约古董商好古堂藏品。
6.闻景碑(疑伪)[一]宋元嘉二十六年(449)九月
君讳景,字邃道,兴古铎封/人也。祖纡,都安令。父广,堂/狼长。咸以廉洁著称。君幼/锐敏,壮刚断有识。年廿八,/任资中丞。以勋除谈高令。/人乐厥德,□怀其恩。不意/以元嘉廿六年疾卒于官,/春秋四十有六。□于其年/九月,归葬城南守允里。
资料出处:《中国书法全集》第一〇卷、第一一卷《三国两晋南北朝碑刻摩崖》图二二。
[一]碑出土时地不详。拓片藏山东又石斋,高26.5厘米,广27.5厘米。正书。凡九行,行十字。按《晋书》卷一四《地理志》上,宁州兴古郡有镡封县。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校勘记:“‘镡’,各本作‘铎’。宋本及《音义》作‘镡’,今从宋本。与《汉志》上、《续汉志》五、《宋志》四、《华阳国志》四、《水经·温水注》合。”又《宋书》卷三八《州郡志》四,镡封县属梁水郡。晋成帝时(326—342)分兴古立梁水郡,领梁水、镡封等七县。如碑所述,□景于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卒,年四十六,当生于晋元兴三年(404),则应谓梁水铎封人。碑云“除谈高令”,检《宋书·州郡志》,宁州兴古郡有律高县,兖州泰山郡有奉高县,地名不见有作谈高者。此碑疑伪。按《南朝石刻文字概述》所录伪刻有《高景墓志》(宋元嘉二十六年),当即此种。
【题跋考证】
《增补校碑随笔·伪刻》:
《谈高令闻景墓志并盖》,正书,元嘉廿六年八月。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附《伪志(包括疑伪)目录》:
《闻景墓志》,宋元嘉廿六年九月。
7.祀大一牛鼎铭(误录)[一]著录误作宋孝建元年(454)八月
惟甲午八月丙寅,帝若稽古,肇作宋器,审厥象,作牛鼎,格于位室,从用飨亿宁神休,惟帝时保,万世其永赖。
资料出处:《咸淳临安志》卷一三、《全宋文》卷六。
[一]题名据《全宋文》。《咸淳临安志》卷一三:“宁寿观,在七宝山,本三茅堂。绍兴二十年,因东都旧名,赐观额。……又有绍兴赐古器玩三种,皆希世之珍。其一宋鼎。”原注:“鼎高尺有九寸,广尺有咫,两耳旁出而曲上,三足皆具牛首。鼎外周环如篆籀,腹内铭四十有一字。传者谓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八月作牛鼎以祀太室。其铭曰:……”宋吴自牧撰《梦粱录》卷八:“三茅宁寿观,在七宝山,元三茆堂。因东都三茅宁寿之名,赐观额宁寿观。……观中曾蒙赐三古器玩,皆希世之珍。一曰宋鼎,乃宋孝武帝之牛鼎,以祀太室之鼎。”宋陈世崇撰《随隐漫录》卷五:“绍兴初,有献鼎于行都,上赐白金三千两。赐三茅观。高一尺三寸有咫,两耳旁出,三足与首皆类牛,腹外周纹如篆籀,腹内篆铭曰:‘维甲午八月丙寅,帝若稽古,肇宋鼎,审厥象,作牛鼎,格于太室,从用享亿万宁神休,惟帝时宝,万世其永赖。’乃宋孝武孝建元年八月二日肇作以享太室者。”《西湖游览志》卷一二:“三茅宁寿观,在七宝山东北,本三茅堂。……宋绍兴二十年,因东京旧名,赐额曰宁寿观,并畀古器。其一汉鼎,高尺有九寸,广尺,两耳旁出曲上,三尺牛首。识云有汉建元三年八月,作牛鼎,祀太室。铭曰:惟甲午丙寅,帝若稽古,肇作宋器。审厥象,作牛鼎,格于位室,从用飨亿宁神休。惟帝时保,万世其永頼。”按《西湖游览志》所载,与《咸淳临安志》相较,观堂、器铭几乎全同,惟作汉鼎为异,而铭文中“宋器”二字,究难弥缝。《全汉文》卷四据之录文,题作《祀大室牛鼎文》,改“宋器”作“宗器”。按此为宋徽宗时的仿古铜器,制作于政和四年(1114),铭文作:“惟甲午八月丙寅,帝若稽古,肇作宋器,审厥象,作牛鼎,格于太室,迄用飨亿宁神休,惟帝时宝,万世其永赖。”前人谓为汉代、南朝刘宋时物诸说并误。严可均分别录入《全汉文》《全宋文》,实系误收。
8.杨仕有造像记(疑伪,存目)宋大明元年(457)
资料出处:《十二砚斋金石过眼续录》卷四、《石刻题跋索引·造象》、《南朝石刻文字概述》。
【题跋考证】
《再续寰宇访碑录》卷上:
杨仕有造象,正书,疑伪作。大明元年六月。
9.李才造像记(疑伪,存目)宋大明元年(457)
资料出处:《南朝石刻文字概述》。
10.王得育造像记(疑伪,存目)宋大明二年(458)
资料出处:《南朝石刻文字概述》。
11.陈又之造像记(疑伪)[一]宋大明二年(458)二月
如来佛。
大明二年戊戌二月,/弟子陈又之敬造。
资料出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二册。
[一]拓片高43厘米,宽18厘米。阳文,正书。《南朝石刻文字概述》列入伪刻。
【题跋考证】
《佛教美术丛考续编·南朝佛像真赝再研讨》:
碑型和佛像都不伦不类,独出心裁,不值一驳。
12.闵正玄造像记(疑伪)[一]宋泰始六年(470)五月十日
大宋泰始六年岁次庚戌五月十日,北林逢村闵正玄夫妻,敬造弥勒像一区。上为国家四方安静,一切洽生之类,普同其愿。
资料出处:《神州国光集》第十二集、《支那美术史·雕塑篇》、《南朝龛像遗迹初探》。
[一]弥勒像铜座,像佚。《神州国光集》第十二集:“刘宋闵正玄铜造像。原样大。不知谁氏藏。刘宋造像至少,此甚可珍。”《支那美术史·雕塑篇》:“高一寸八分,阔三寸五分,侧三寸三分。”按此造像记“上为国家四方安静,一切洽生之类,普同其愿”,与梁普通六年《公孙伯成造像记》全同,疑此像为伪作。
13.泰始六年墓砖(疑伪)[一]宋泰始六年(470)
荡寇将军李苞[二]。/泰始六年五月。
资料出处:《中国砖铭·南朝砖铭》《砖瓦陶文书法百品》。
[一]阴文,楷书。墓砖来源不详,疑伪。《砖瓦陶文书法百品》云:“泰始六年墓砖出现于南朝地域,却是典型的北朝风格,十分罕见。”可知编著者亦以此种风格的南朝石刻为少见。按三国魏景元四年(263)石刻有《荡寇将军李苞题名》,在陕西褒城古石门南、北崖上,《关中金石记》卷一著录,又见《金石萃编》卷二四。此泰始六年墓砖文字,当因石门石刻翻造而成。检《石门石刻大全》图九六石门南崖晋《潘宗伯韩仲元造桥阁题记》及复刻《李苞通阁道题名》拓片,“泰始六年五月”六字在右起第一列中,“荡寇将军”四字在第二列中,“李苞”二字在第三列中,行款不同;砖铭笔画凌历而生硬,与石门石刻古拙蕴藉之书风,亦迥不相似。又《潘宗伯韩仲元造桥阁题记》在晋泰始六年(270),与宋泰始六年(470),年代差距有两百年整。
[二]“荡”上,《砖瓦陶文书法百品》释文有一“宋”字,然谛审石刻拓片,似不见有“宋”字。
14.高镇买地券(疑伪)[一]宋元徽元年(473)十二月二十五日
□宋元徽元年癸丑十一月二十五日丁卯[二],/扬□江都县东水关河东清平界永真乡居/□□高镇,兹缘先妻徐氏、冢妇胡氏、介妇王/□□□此三里桥之原,地脉灵长,山水朝迎,/筮□□□为宅兆,用财买得应鹏墓地一方/□□十五步。东至苍龙,西至白虎,南至朱雀/□□□□吾□塍分劈四域。丘丞墓伯,封步/□□□将军齐整阡陌,致使故气邪精,不得/侵□□此约,并令将军亭长,缚付河伯。今备/□脯□共为信券。涓年之季冬十二日甲申,/葬□□□□宁永安佳原[三],百世千秋,子孙多/□。急□如五帝使者女青律令。
右券奉后土冥官幽穴之神[四]。
资料出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二册、《陶斋藏石记》卷五、《汉代买地券考》、《南朝石刻文字概述》。
[一]江苏江都出土,曾归端方。券石下落不明。拓片高27厘米,宽27厘米。正书,十三行,左行。
[二]按宋元徽元年十一月甲戌朔,无丁卯;十二月癸卯朔,二十五日丁卯。
[三]“安”,《陶斋藏石记》卷五作“妥”,此据《汉代买地券考》。
[四]“冥”,《陶斋藏石记》卷五作“真”,此据《汉代买地券考》。
【题跋考证】
《陶斋藏石记》卷五:
《高镇买坟地券》。
石高八寸七分,广八寸六分。十三行,行十七字。正书,右行。
右石题宋元徽元年。案元徽系宋苍梧王年号,或以字迹太近,不类六朝人书,疑系以“元祐”剜改射利。余谛审“徽”字既无剜改痕迹,且元徽元年岁在癸丑,元祐元年则岁在丙寅,且自宋以后,凡以元某纪年,其元年无在癸丑者。今此石作癸丑,既不可移入后代,而字迹与前后实出一手,则亦未经剜改可知。然考宋江都系广陵郡属县,隶南兖州刺史,不隶扬州。今此石江都县上系“扬州”二字,与宋州郡不合。又通篇俚语,与所藏宋宣和中谢锦买地券太半相同,相距六七百年,不应吻合至此。疑此竟出后人伪造,非由剜改也。兹姑从过而存之之例,仍录于刘宋而志其疑于此。
《汉代买地券考》:
……可以再从乙型买地券赝品中举出另一证据,即长期悬而未决的所谓刘宋元徽元年(公元473年)高镇买地券。此券系石质,虽然原藏者端方曾就书体、刘宋行政区划等方面,对其真实性提出过怀疑。仁井田升也在他的书中详细摘录了端方的意见,并在附表内画出存疑的△号,但他们并不知所谓《高镇买地砖券》的祖本根本不是岁在癸丑的元某元年,而是晚于券文整整十八甲子,岁在癸丑的《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徐氏买地券》(图二,录自《地券征存》)。这件纯属迷信品的乙型买地券本身并无多大意义,但它却是骨董商人作伪、任意填改年月干支的铁证。
鹏按:《地券征存》载明嘉靖三十二年《残买地券》:“高一尺一寸五分,广一尺一寸七分。十三行,行十八字,左行。左侧有‘合同’二半字,正书。”券文曰:“维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十一月二十五日丁卯,/□□□江都县东水关河东清平界永真乡居/□□□□□□□元妻徐氏、冢妇胡氏、介妇王/□□□□□三里桥之原,地脉灵长,山水朝迎,/□□□□□□宅兆,用财买得应鹏墓地一方/□□七十一步。东至苍龙,西至白虎,南至朱雀/□□□□□□□□分□四域。丘丞墓伯,封步/□□□□□军齐整阡陌,致使故气邪精,不得/□□□□此约,并令将军亭长,缚付河伯。今备/□□□□□为信券。涓年之季冬十二日甲申,/□葬俾□□□宁永安佳原,百世千秋,子孙多/□□□□如五帝使者女青律令。/□□□□后土冥官幽穴之神。”与此《高镇买地券》文字几乎全同。嘉靖三十二年十一月癸卯朔,二十五日丁卯,纪日干支吻合;而宋元徽元年十一月甲戌朔,无丁卯,纪日干支不合。又“缚付河伯”等语晚出,常见于宋元以后,特别是明代的地券。此《高镇买地券》当为依据明嘉靖三十二年《残买地券》仿刻之伪作。《南朝石刻文字概述》云:“元徽二年《明昙憘墓志》在南京出土以后,我们可以确认《高镇买坟地券》并非伪作。”不确。
15.建元元年造像记(疑伪)[一]齐建元元年(479)八月十一日
建元元年岁/次己未八月十一日,/清信佛弟子/敬造佛像一区。
资料出处:《善斋吉金录·梵象录》。
[一]《善斋吉金录·梵象录》:“身高三寸四分,广七分。坐高七分,广九分。鎏金。”《历代佛像真伪鉴定》第三章:《善斋吉金录》中的《梵像录》收历代金铜佛像百余尊,开首数尊所谓南朝佛像,都是真品佛像而后刻款,如齐建元元年佛弟子造佛像、齐公孙和造像、梁尹吉造像、陈王可造像等数尊小金铜像,形制上一望可知是典型的唐代小型鎏金佛像,却都被随意加刻上南朝伪款。还有梁韩禾造像,是典型的北魏时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也被镌刻南朝伪款。此种情形在《梵像录》中触目皆是,不一而足。
16.建元三年张氏买地券(疑伪)[一]齐建元三年(481)二月二十一日
建元三年二月廿一/日甲□宏光□□买/地一丘[二]。云山之阳,东/极龟坎,西极玄坛,/南极岗头,北极淤/□[三]。值钱三千贯,当/日付毕。天地为证,五/行为任。张执。
资料出处:《蒿里遗珍拾补》、《中国历代墓券略考》、《中国道教考古》柒第一章第四节、《华人德书学文集·谈买地券》。
[一]券砖长23厘米,宽21厘米。阳文楷书,反文左行。相传1913年于广州城北白云山下出土。
[二]“甲”,《中国历代墓券略考》、《中国道教考古》柒第一章第四节作“男”,并云:“或作‘申’。”
[三]“淤”下泐字,《中国历代墓券略考》、《中国道教考古》柒第一章第四节作“口”,然谛视《蒿里遗珍拾补》载地券拓片,笔划字形疑非是。
【题跋考证】
《蒿里遗珍拾补》:
《建元三年张氏买地砖券》。
癸丑春广州城北白云山下出土。番禺陈桐君藏。
考建元纪年五,汉武帝、胡汉刘聪、晋康帝、前秦苻坚、南齐高帝。晋建元无三年,胡汉、前秦声教不及广州,南齐字体不合,是为西汉矣。原砖未见,论者以为非伪,姑存俟鉴。
《华人德书学文集·谈买地券》:
建元年号历史上有五个,西汉武帝,十六国时汉刘聪和前秦苻坚,东晋康帝,南齐高帝皆有此年号。《张券》的字体与西汉武帝时文字不类,十六国皆在北方,故非东晋即南齐时物。晋康帝建元仅二年,后穆帝即位,次年改号永和,然古时交通不便,广州南在边隅,仍延袭建元年号合乎情理,故此券作于东晋穆帝永和元年,即建元三年(345)不能排除,而其字体气息与梁《瘗鹤铭》相近,似以南齐高帝建元三年(481)时作之可能性为大。
《中国道教考古》柒第一章第四节:
此券的真伪问题很值得怀疑。……以“贯”作为铜钱的计量单位,是比较晚起的。……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绝无以“贯”名钱的先例。
《汉魏六朝买地券中的墓地价格称数法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通过对汉魏六朝六十方买地券中墓地价格表达方式的描述,可以看出券文皆是“直(值)钱+数+量词(文/枚/石)”,而附录三:二《西汉建元三年(前138年)宏光□□买地券》则作“值钱三千贯”,“直”写作“值”,且使用货币单位量词“贯”。就目前来说,在汉代“贯”用作货币单位主要见于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尚未见到。因此,从这两点来看,此券疑后人伪造。
17.孔子问礼图题记(疑伪)[一]齐永明二年(484)
永明二年。/孔在鲁,/入周问/礼,周流。
资料出处:《南京历代碑刻集成》一九。
[一]石刻出土时间、地点不详。现藏江苏省南京夫子庙。石长322厘米,高104厘米,厚23厘米。左上角题记四行,共十三字,隶书。
【题跋考证】
洛阳故九代名都,时有古物出世,残碑断碣,/得者珍同拱璧,然土人工于作伪,市上所陈,/半皆赝品,罕觏其真者。季陶同志去岁入洛,/得永明二年石刻《孔子问礼图》一方,完整无/缺,画法刻工,朴茂无比,石文斑驳,而又极其/润泽,金石家谓乃古刻久湮于水中者,断非/伪造所能及。今季陶特为建亭于考试院,用/资保护,且藉以昭示先圣求礼之殷。以余驻/洛经年,亲见其值此奇逢,属为之记,余亦喜/瓌物之得主也,爱述其缘起如此。/闽县林森撰文。/闽县魏怀敬书。/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十月十日。
《南京历代碑刻集成》〇一九注释:
此碑系民国二十二年(1933)自河南运来南京,原立于考试院(今南京市府大院),后又迁夫子庙大成门左侧。与“集庆孔子庙碑”并列。石碑四周雕饰云纹,刻有“孔子问礼图”和吴敬恒题字。……此碑时人多论为伪碑,但该碑为南京地区所存,故暂列于此,以俟日后定论。
18.公孙和造像记(疑伪)[一]齐永明三年(485)三月十六日
永明三年岁次/丙寅三月十六日,公/孙和敬造弥勒佛/像一躯供养。
资料出处:《善斋吉金录·梵象录》。
[一]《善斋吉金录·梵象录》:“身高四寸七分,广一寸一分。坐高七分,广一寸。按《通鉴》,齐武帝永明三年岁在乙丑,此作丙寅,盖误差一岁也。”
19.王敬则造像记(疑伪)[一]齐永泰元年(498)
齐永泰/元年大/司马王/敬则,为/父乘马/康健,造/弥勒像/一躯,感/象斯福。
资料出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二册、《石佛选粹》四。
[一]拓片高60厘米,宽29厘米。题记九行,行三字,正书。按《南齐书》卷六《明帝纪》:“(永泰元年四月)丁卯,大司马、会稽太守王敬则举兵反。……(五月)乙酉,斩敬则传首,……”《南齐书》卷二六《王敬则传》,敬则卒“时年七十余”,《南史》卷四五《王敬则传》作“时年六十四”。是时无论其父在否,亦必年事已高,所谓“为父乘马康健”而造像祈福之举,显然不合情理。此造像伪迹甚著。
【题跋考证】
《佛教美术丛考续编·南朝佛像真赝再研讨》:
人物造型瘦弱俗媚,衣饰滑软,刀工无力,也是无须深究的伪作。
20.褚氏遗书石刻(疑伪,存目)[一]传为齐永元元年(499)前
[一]《南齐书》卷二三《褚澄传》:“澄字彦道。……善医术……永明元年,为御史中丞袁彖所奏,免官禁锢,见原。迁侍中,领右军将军,以勤谨见知。其年卒。澄女为东昏皇后。永元元年,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南史》卷二八《褚澄传》:“永明元年,为御史中丞袁彖所奏,免官禁锢,见原。迁侍中,领右军将军,以勤谨见知。澄女为东昏皇后。永元元年卒,追赠金紫光禄大夫。”《隋书》卷三四《经籍志》三:“梁又有……《褚澄杂药方》二十卷,齐吴郡太守褚澄撰。亡。”《宋史》卷二七《艺文志》六:“褚澄《褚氏遗书》一卷。”《褚氏遗书》萧渊序:“黄巢造变,从乱群盗,发人冢墓,掘取金宝。遇大穴焉,方丈余,中环石十有八片,形制如椁,其盖穴石题曰‘有齐褚澄所归’。启盖棺,骨已蛇蚁所穴。环石内向,文字晓然。盗疑兵书,移置穴外,视之弃去。先人偶见,读彻,嘱乡邻慎护。明年具舟载归,欲送官以广其传,遭时兵革不息,先人亦不幸。遗命异物终当化去,神书理难久藏,其以褚石为吾棺椁之石,褚石隐则骸骨全,褚石或兴,吾名亦显。渊募能者调墨,治刻百本散之,余遵遗戒。先人讳广,字叔常。清泰二年五月十九日古扬萧渊序。”义堪序:“靖康初,四方多事,群盗乘间,在处有之。去杨城北三十里陈源桥,有萧家世居其间,盖贫不能自振矣。守一冢甚勤,曰:‘吾十纨裤子弟葬父于此,吾家冢凡数百,世世惟守此耳。’盗疑其起家者富而厚葬,日夕窥之。二家因语人曰:‘吾十纨裤子弟葬其父明经广叔常,用石刻秘经为椁,从治遗命也。已而不忍其柩有将发之兆,遂敕子孙世守之耳。’窥者仍故。二家因会乡人启视之,漆棺如新,刻石十有九片,其一盖萧渊序也。乃移柩葬居侧,而举石于门外,有告萧得埋宝者,遂纳石于官。予时持钵将为南岳之游,过萧门结葬缘,适见其事,谩录诸策,以俟能者。二年结制前五日卫国释义堪书。”丁介跋:“右《褚澄遗书》一卷,初得萧氏父子护其石,而其书始全。继得僧义堪笔之纸,而其书始存。今得刘继先锓之木,而其书始传,亦可谓多幸矣。……嘉泰元年日南至甘泉寄士丁介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褚氏遗书》提要:“疑宋时精医理者所著,而伪托澄以传。其序跋当亦后人所附会,然其言可采,虽赝托,不可废也。”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〇三提要较略,无“其序跋当亦后人所附会”一句。
21.尹吉造像记(疑伪)[一]梁天监二年(503)二月一日
天监二年岁/次癸未二月一日,/尹吉为合门/大小敬造佛一区。
资料出处:《善斋吉金录·梵象录》。
[一]《善斋吉金录·梵象录》:“身高四寸四分,广一寸。生高一寸一分,广一寸二分。鎏金。”
22.沈氏述祖德碑(疑伪)[一]梁天监二年(503)三月
梁沈麟士撰。
沈莫盛于吴兴。始吾祖戎,建大勋,辞显秩,繇江北避地,居吴之余不乡。其卒也,于永平元年,葬乡之金鳌山。时有金鹅飞集,三鸣而去。童谣曰:“金鹅鸣,沈氏兴,代代出公卿。”遂更名其山曰金鹅。夫天发物祥,人应歌咏,繇来之数,厥非偶然,盖由沈氏积善累行,肇基既远,而戎祖盛德大业,足以缵先绪,光祖宗,感天佑,昌后嗣,故吉祥之事,动而先见耳。
沈本姬姓,自帝喾之妃姜嫄,践巨人迹而生后稷,树艺五谷,开粒食之源,贻万世之利。《书》曰:“后稷播种,蒸民而粒”是也。传玺叔望裔不窟生鞠,鞠生公刘,复修后稷之业,百姓怀之。子庆节,国于豳。继皇仆、差弗、毁隃、公非辟方、高圉侯牟、亚圉云都、组绀诸,及古公亶父,笃于仁义,避狄迁岐,民皆舍故土而归之。古公传王季、文王,圣化普被,归命者四十国。孔子曰:“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迨武王受命,其同母弟聃季载,乃文王十子也。有才德,为司空,封于汝南平舆之沈亭,为沈子国。沈氏得姓,实始诸此。聃季卒,子伯桓立。伯桓卒,子冋立。冋卒,子采立。采卒,子乙初立。乙初卒,子苏立。苏卒,无嗣,弟杼承统。杼之子庚向、壬局,而庚向入为周卿,勤于王事,仍封其子忽于沈。忽卒,子不离立。不离卒,子辛生立。辛生卒,子已济立。已济卒,子遇立。遇卒,子楫立。楫卒,子德胤立。德胤卒,子立。卒,子逞立,年尚幼,周敬王元年,吴伐之,奔楚。子嘉立,以不赴召陵之会,晋怒,使蔡人灭其国。自聃季至嘉,历世十八,国虽小弱,然率忠厚,鲜有兵革之警。嘉生尹丙、尹戌[二],才略杰出,精于兵机,入楚为令尹[三]。戌生诸梁,字子高,有五虎之威,九牛之力,怒发强须,摧锋敢战,楚封为叶公,生茂春及尹射、尹文。茂春袭叶爵,传叶氏族。尹射生尹赤、尹未[四],隐华山。尹文生随,楚内史司户参军。随生永中、乙奇。永中生犹行,受业于曾子之门,仕齐卫大夫。犹行生安仁,安仁生同,俱齐大夫,居武城。同生郢,有才名,秦始皇并天下,诏封丞封[五],辞徙江南。郢生平。平生祖。祖生保[六],汉文帝以征蛮功封竹邑侯。保生遵,太子太傅[七]、敷德侯,家九江之寿春。遵生达及逵。达为骠骑将军,生乾,拜尚书令。乾生南阳太守弘[八]。弘生河南郡守昂及勖。昂生御史中丞奋。奋生将作大匠子恪[九]。恪生尚书、关内侯谏及谦。谦生靖,济阴太守。谏生戎,字威卿,初为光禄勋,以九江从事,迁济阳太守。时尹良逆命,戎不烦兵甲,往谕降之。光武锡茅海昏侯,辞不受,因居吴兴,子孙蕃衍,毓秀产灵。凡金鹅乡之沈,皆出于祖戎。德文并著,辉映后先。戎子酆,字圣通,零陵太守,有善政,芝草生,黄龙见。次曰礼,尚书令。酆子侍御史景,字孟高,安平相。浒字仲高,帝以景端鲠清直,迁相河间王,捕诸奸佞,导王以礼,帝赐衣一袭以嘉之。景子荆州刺史彦。彦子湘东守文涞。涞子海阳令夔。夔子澜。澜子充。充子劲,官扬威将军,死节不屈,朝廷嘉其忠,赠东阳太守。劲子大长秋赤黥及吏部尚书嘉。赤黥长子膺期,晋大中大夫。中子叔任,益州刺史。少子说道,梓潼太守。嘉子发,散骑常侍。次子坰,车骑将军。膺期生四子,长庆之,累建大功,加始兴公,赠司空。次虔之,为乐安令,居官清素,民皆德之。次岳,次峻,并文名冠世,峻为西台学士。其他支派咸昌,名人代有,照耀史策。统而举之,或远引高蹈,或致君泽民,或立言垂范,或折冲御侮,或孝友于家庭,或忠节殉国难。沈氏之兴,莫是过也,斯岂非戎祖盛德垂统之所致欤!
宋元嘉三年,伯父叔兄辈侍中怀文、贞公演之、襄公庆之、乐安令虔之、参军璞之、新宁男融之、吏部尚书昙庆、五兵尚书怀明、光禄大夫孟颋、征西长史叔仁等,念祖德不忘,表请于朝。诰曰:“东汉故臣沈戎,沈国嫡系,世有善行。才智兼长,忠义自矢。遂敢身入虎穴,谕以至诚。一矢不加,逆子格面。茅社之锡,用以旌功。乃国难既夷,挂冠远遁。舍故宅为佛寺,弃封侯如脱屣。进不为身,退不为名。忠上洁己,邦家之光。沈氏积善,唯戎述之。可追封为述善侯。”并敕其所舍寺曰怀德寺。鸣呼!戎祖之德,久而弥彰矣。夫人于利害之关,富贵之际,见不透,决不力,避难苟禄,死无得称,以视戎祖为何如邪?是知叶祥于天人,而昭显于嗣裔,赠爵于后王,皆繇德也。麟士自愧固陋,雅志林泉。缉古人之遗书,考先世之德业。窃恐前徽或湮,后昆罔继。故述其大凡,勒之墓侧,以志不忘云。时大梁天监癸未春三月吉旦。
资料出处:《全梁文》卷四〇,注出《湖录·金石考》四。
[一]清陆心源撰《仪顾堂集》卷一五《伪沈氏述祖德碑辨证》:“《沈氏述祖德碑》,沈麟士撰。……其文不载于宋、明旧志,本朝郑元庆《湖录》始录全文,不知何据。后之志湖州者因之。余观其文,辞义浅鄙,断非六朝人作。证以群书,尤多抵牾,其为明人伪撰无疑。请列八证以明之:参军官名始于魏。其始曰参某官军事,其后有功曹、户曹、法曹、仓曹诸名。至改曹称司,则在唐龙朔改官名以后,诸史职官志可考。碑云:‘文生随,楚内史司户参军。’不但春秋时无此官,即麟士生于齐、梁,亦不知有此官名。其伪一也。沈约《宋书·自序》以为台骀之后,封于平舆沈亭,碑以为周文王子冉季封于沈,约与麟士同族、同时,不应一族二祖。其伪二也。昙庆、怀明历官具载正史,碑云‘吏部尚书昙庆’‘五兵尚书怀明’,遍考《宋书》,昙庆、怀明均未历此二官。其伪三也。麟士父虔之与演之、攸之、庆之为兄弟行,叔仁乃攸之之父,怀明则庆之从孙,皆见正史。麟士以演之为伯父,当以叔仁为族祖,以怀明为族子,碑乃混之伯父叔兄之列,以祖为父,以子为兄,世系错乱。其伪四也。《宋书·自序》,弘子勖,勖子奋。碑云弘子昂、勖,昂子奋。又《自序》戎三子,长鄷,二浒,三景。碑亦三子,长鄷,次礼,三浒,而以景为鄷子,是勖有子而无子,景则以弟而为子。其伪五也。《自序》光武授戎为海昏侯,不受,碑同。其葬也,据碑以为永平元年,是明帝即位初改元也。佛法于永平八年始入中国,戎平时尚不知有佛,安得拾宅为寺哉?碑云戎舍宅为怀德寺,其伪六也。谈钥撰《吴兴志》,有《著姓》一门,于沈姓下屡引沈约《自序》及《姓氏录》诸书,此碑叙述世系甚详,何不征引一字?可知宋人所见并非今碑。其伪七也。子孙之于祖、父,不应称字,况名乎?六朝人尤重避讳,今一则曰‘戎祖’,再则曰‘戎祖’,述其德而呼其名如同奴隶。麟士通人,必不如此,其伪八也。窃意碑名‘述祖德’,当是述沈戎招降免杀之德,故后人昌大,不必详叙世系,更不必叙及得姓以前。作伪者盖本《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又加以臆造耳。《宰相世系表》之谬,沈东甫《订讹》辨之详矣,今不赘。”清姚振宗撰《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三九之七引乌程蒋壑《文编目录》附注曰:“《述祖德碑》,其文谬妄百出,乃沈氏后人偶撰。”
[二]“戌”,《新唐书》卷七四上《宰相世系表》四上作“戊”。
[三]“令尹”,《新唐书》卷七四上《宰相世系表》四上作“左司马”。
[四]“尹赤尹未”,《新唐书》卷七四上《宰相世系表》四上作“尹朱尹赤”。
[五]“丞封”,《元和姓纂》卷七、《新唐书》卷七四上《宰相世系表》四上作“丞相”。
[六]“保”,《新唐书》卷七四上《宰相世系表》四上作“倧”。
[七]“太子太傅”,《新唐书》卷七四上《宰相世系表》四上作“齐王太傅”。
[八]“弘”,《新唐书》卷七四上《宰相世系表》四上作“泓”。
[九]“恪”,《新唐书》卷七四上《宰相世系表》四上作“格”。
23.梁保成造像记(疑伪)[一]梁天监二年(503)四月八日
天监二年/四月八日,佛/弟子梁/保成为亡/父敬造佛/像一区。合/□□侍奉,/供成佛道。
资料出处:《神州国光集》第十三集、《支那美术史·雕塑篇》。
[一]《神州国光集》第十三集:“梁天监二年梁保成铜造像。原样大。风雨楼藏六朝造像之一。”《支那美术史·雕塑篇》:‘高三寸六分。’
24.天监二年造像记(疑伪)[一]梁天监二年(503)六月十三日
天监二年六月/十三日,为父母/造像一尊。
资料出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二册。
[一]拓片高40厘米,宽57厘米。题记三行,行六字,正书。
【题跋考证】
《佛教美术丛考续编·南朝佛像真赝再研讨》:
佛坐像比例协调,衣纹流畅,是典型的宋代(十世纪)石雕,像背后的刻款为后人加刻。
25.王世成造像记(疑伪)[一]梁天监五年(506)正月二十八日
天监/五年/岁次/丙戌/正月/廿八日,/弟子/王世/成为/亡父/母敬/造玉/象一/躯。
资料出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二册、《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一。
[一]拓片高46厘米,宽30厘米。题记十四行,行二字,正书。《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一:“记刻佛座,十四行,行字不一,字径二分,正书。”又云:“右象不知所在。”
【题跋考证】
《佛教美术丛考续编·南朝佛像真赝再研讨》:
无论佛像造型还是字体,简直是荒诞不经,不堪入目。
26.萧景造像记(疑伪,存目)[一]梁天监八年(509)四月一日
佛弟子萧景造玉观音象。天监八年己丑四月朔。
资料出处:《艺风堂金石文字目》卷一、《支那美术史·雕塑篇》。
[一]《支那美术史·雕塑篇》以此萧景为梁武帝萧衍从弟。按萧景原名昺,唐修《梁书》避唐讳改作景,若其自称,应作萧昺,不当作萧景。疑此造像为伪作。
27.贝起造像记(疑伪,存目)梁天监十五年(516)
资料出处:《南朝石刻文字概述》。
28.王安明李长子造像记(疑伪,存目)梁天监十五年(516)
资料出处:《南朝石刻文字概述》。
29.司马娄墓志(疑伪,存目)梁天监十八年(519)十月
按:《南朝石刻文字概述》列入伪刻。
【题跋考证】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草目(二)》:
《威寇将军司马娄墓志》,伪刻,正书。
天监十八年十月一日。
《增补校碑随笔·伪刻》:
《威寇将军司马娄墓志》,正书,天监十八年十月。
《六朝墓志检要》:
《威寇将军司马娄墓志》。
天监十八年十月一日(五一九年)。
正书伪刻。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附《伪志(包括疑伪)目录》:
《司马娄墓志》,梁天监十八年十月一日。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墓志拓片目录》附录二《伪刻墓志》:
一〇一一〇 司马娄墓志
额题:梁故威寇将军墓志
南朝梁天监十八年(519)十月一日葬。
正书,十二行,行十二字;额隶书,四行,行二字。拓片35×31厘米。
附注:伪刻。
30.杨公则墓志(疑伪)[一]梁天监年间
梁故持节、都督湘州诸/军事、平南将军、宁都侯/杨府君之墓。君讳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宋故豫州/刺史之冢子也。夫人江夏/黄氏,子膘、朓。
资料出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二册、《汉魏六朝碑刻校注》〇三二九。
[一]志石出土时间、地点不详。拓片高63厘米,宽47厘米。墓志六行,行九至十一字,正书。《南朝石刻文字概述》列入伪刻。《梁书》卷一〇有《杨公则传》。
【题跋考证】
《增补校碑随笔·伪刻》:
《杨公则墓志》,正书,年月泐(天监间)。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草目(二)》:
《宁都侯杨公则墓记》,伪刻,正书。
年月泐,《梁书》有传,卒于天监四年。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附《伪志(包括疑伪)目录》:
《杨公则墓志》,阙年月。
31.陈弘造像记(疑伪)[一]梁普通二年(521)五月二十二日
普通二年岁在乙巳五月朔廿二日[二],弟子陈弘为亡父母、兄弟,居家平安,敬造弥勒像一区供养。
资料出处:《岐山县博物馆藏铜造像》。
[一]鎏金铜像,陕西省岐山县博物馆藏品,系1958年私人捐赠。全像通高22.4厘米,像高13.2厘米,头光背面阴刻文字。
[二]按普通二年辛丑,六年乙巳,“普通二年岁在乙巳”误。《岐山县博物馆藏铜造像》:“疑像铭后刻,故有此误。”似不合情理。又一般造像记文例,朔字前多有干支,此处“五月朔廿二日”殊为特异。疑此像为伪作。
32.吴良造像记(疑伪)[一]梁普通四年(523)十月十三日
大梁普通四年岁次庚申十月十三日,吴良敬造佛像一区,上为皇帝陛下师僧亡过父母现存夫妻,普为四恩六道法界众生,俱升妙果。
资料出处:《支那美术史·雕塑篇》。
[一]《支那美术史·雕塑篇》:“小金像,高二寸四分。涂金。今村繁三君藏。”按普通四年岁次癸卯,非庚申;又《造像记》“上为皇帝陛下师僧亡过父母现存夫妻,普为四恩六道法界众生,俱升妙果”,与宋景平元年《王世成造像记》(疑伪)几乎全同,疑此像为伪作。
33.公孙伯成造像记(疑伪)[一]梁普通六年(525)二月十五日
普通六年二月十五日,清信佛弟子公孙伯成夫妻,敬造弥勒像一区,上为国家四方安静,一切洽生之类,普同其愿。
资料出处:《支那美术史·雕塑篇》。
[一]《支那美术史·雕塑篇》:“弥勒小金像,高四寸一分。原君藏。”疑此像为伪作。
34.陈有之造像记(疑伪,存目)梁大通元年(527)
资料出处:《南朝石刻文字概述》。
35.王清同泰寺造像记(疑伪,存目)[一]梁大通二年(528)
资料出处:《南朝石刻文字概述》。
[一]《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周刊》第七卷第四期《本馆所藏碑帖目录》:“同泰寺柳仲保造佛碑,大通二年四月。”疑即此造像记。又《南朝石刻文字概述》记伪刻拓本有梁大同九年柳仲保造像一种。
36.中大通四年造像记(疑伪)[一]梁中大通四年(532)三月
中大通四年三月/□公僧□为亡/母造释迦佛一□/愿亡者生天□者/□□□□□□□/一切□□□□□/愿
资料出处:《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附录《两件存疑造像》。
[一]石像藏四川博物院,传说出土于成都万佛寺。通高30厘米,宽23厘米。背面刻有题记,七行,正书。
37.陶宏景墓志(疑伪,存目)梁大同二年(536)三月
按:《南朝石刻文字概述》列入伪刻。
【题跋考证】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草目(二)》:
《陶宏景墓志》,伪刻,正书。
大同二年三月十二日。
《增补校碑随笔·伪刻》:
《陶宏景墓志》,正书,大同二年三月。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附《伪志(包括疑伪)目录》:
《陶隐居墓志》,阙年月。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墓志拓片目录》附录二《伪刻墓志》:
一〇一一一 陶弘景墓志
首题:梁故华阳陶先生墓志铭;别名:陶宏景墓志。
南朝梁大同二年(536)三月十二日卒。
正书,十二行,行二十八字。拓片101×43.5厘米。
附注:伪刻。刻于木板上。
38.殷如玉造像记(疑伪)[一]梁大同二年(536)八月一日
梁大同二年八月朔日,/弟子殷如玉为亡祖父/母并小婶十三娘造像/一区,仍德四恩三宥者。
资料出处:《神州国光集》第十七集、《支那美术史·雕塑篇》。
[一]《神州国光集》第十七集:“梁大同二年殷如玉造像。原样大。风雨楼藏六朝造像之七。”《支那美术史·雕塑篇》:“小金像,高一寸七分。”此造像疑为伪作。
39.菩提达磨大师碑(疑伪)[一]梁大同二年(536)
托名梁武帝(萧衍)撰。
我闻沧海之内有骊龙珠,白毫色中现楞伽月,唯我大师得之矣。大师讳达磨,云天竺人也,莫知其所居,未详其姓氏。以精灵为骨,阴阳为气,性则天假,智乃神与。含海岳之秀,抱陵云之气。类邬陀、身子之聪辩,若昙摩、弗利之博闻。总三藏于心河,蕴五乘于口海。为玉氎久灰,金言未剖,誓传法化。天竺东来,杖锡于秦[二]。说无说法,如暗室之炀炬,若明月之开云。声震华夏,道迈今古。帝后闻名,钦若昊天。于是跃鳞慧海,振羽禅河。法梁横天,佛日高照。是其育物也,霔无霔之法雨,洒润身田;说无说之心灯,证开明理。指一言以直说,即心是佛;绝万缘以泯相,即身离众生。实哉空哉,凡哉圣哉!心无也,刹那而登妙觉;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有而不有,无而不无。智通无碍,神行莫测。大之则无外,小之则无内。积之于无,成之于有。其教示乎,于时奔如云,学如雨,花而多,果而少。其得意者,唯可禅师矣。大师乃舒容而叹曰:“我心将毕,大教已行。一真之法,尽可有矣。”命之以执手,付之以传灯。事行物外,理在斯矣。意之来也,身之住乎;意之行也,身之去乎。呜呼!大师可谓寿逾天地,化齐日月。使长流法水,洗幽冥而不竭;永注禅河,涤烦笼而无尽。岂期积善不佑,皇天何辜!月暗禅庭,风迷觉路。法梁摧折,慧水潜流。夜壑藏舟,潮波汩起。何图不佑,俄然往矣。神色无异,颜貌如常。其时也,地物变白,天色苍茫,野兽鸣庭,甘泉顿竭。呜呼!无为将来,有为将去,道寄兹行,示现生灭。以梁大同二年岁在丙辰十二月辛丑五日丁未,终于洛州禹门,未测其报龄也。葬于熊耳山吴坂。于是门人悲感,号动天地,泣流遍体,伤割五情。如丧考焉,如丧妣焉。生途眼闭,伤如之何。嗟乎!法身示现无方,骸葬兹坟,形游西域。亦为来而不来,去而不去,非圣智者,焉得而知之乎!
朕以不德,忝统大业。上亏阴阳之化,下阙黎庶之欢。夕惕勤勤,旰不暇食。万机之内,留心释门,虽无九年之储,以积群生之福,缅寻法意,恒寄兹门。安而作之,精矣妙矣,传之耳目,乃大师之苗裔也。嗟呼!见之不见,逢之不逢,今之古之,悔之恨之。朕虽一介凡夫,敢以师之于后。未获现生之福,亦冀当来之因。若不刻石铭心,何表法之有也。亦恐天变地化,将大教而不行。或建鸿碑,以示来见。乃为颂曰:
楞伽山顶生宝月,中有金人披缕褐。
形同大地体如空,心若琉璃色如雪。
匪磨匪莹恒净明,披云卷雾心且彻。
芬陀利花用严身,随缘触物常欢悦。
不有不无非去来,多闻辩才无法说。
实哉空哉离生有,大之小之众缘绝。
刹那而登妙觉心,跃鳞慧海超先哲。
理应法水永长流,何期暂涌还复竭。
骊龙珠内落心灯,白豪慧刃当锋缺。
生途忽焉慧眼闭,禅河驻流法梁折。
无去无来无是非,彼此形骸心碎裂。
住焉去焉皆归寂,寂内何曾有哽咽。
命之执手以传灯,生死去来如电掣。
若能志诚心不退,劫火焚然斯不灭。
一真之法尽可有,未寤迷徒兹是谒[三]。
资料出处:《双峰山曹侯溪宝林传》卷八、《传法正宗记》卷五、《全梁文》卷六。
[一][日]小岛岱山《菩提达摩石碑碑文并参考数据》录有熊耳山《达摩碑》文、二祖山《达摩碑》文(唐代)、少林寺《达摩碑》文(元代)、敦煌文献P2460《达摩碑》断片、《宝林传》所收《达摩碑》文等五种,以及二祖山《达摩碑阴》文(唐代),其中熊耳山《达摩碑》文作《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末署“梁大同二年岁次丙辰十□二月十五日发心弟子洪远施石并合山同立”。按熊耳山《达摩碑》于1994年由温玉成实地考察发现,约作于明万历年间,当系利用宋金时期旧碑重刊(参见温玉成《传为达摩葬地的熊耳山空相寺勘察记》、纪华传《菩提达摩碑文考释》二文)。关于二祖山《达摩碑》文,刘厚滋《禅门第一祖菩提达摩大师碑跋》云:“碑文为梁武帝旧文,虽不足信,而出初唐人手笔,不在《续高僧传》后,要为有据。”陈垣《释氏疑年录》卷二亦云:“其文体亦不类梁时风格,当是中唐人假托。”
[二]“誓传法化天竺东来杖锡于秦”,《传法正宗记》卷五、《全梁文》卷六作“誓传法印化人天竺及乎杖锡来梁”。
[三]“徒”,《菩提达摩石碑碑文并参考数据》录熊耳山《达摩碑》文、二祖山《达摩碑》文、少林寺《达摩碑》文并作“途”。按:《菩提达摩石碑碑文并参考数据》录《宝林传》所收《达摩碑》文亦作“途”则误。
40.王春造像记(疑伪)[一]梁大同二年(536)
大同二年,弟子王春造像一区。
资料出处:《支那美术史·雕塑篇》。
[一]《支那美术史·雕塑篇》:“小金像,高三寸六分。小川为次郎君藏。”此造像疑为伪作。
41.应祥造像记(疑伪,存目)梁大同三年(537)
资料出处:《南朝石刻文字概述》。
42.张兴遵造像记(疑伪)[一]梁大同七年(541)
大同七年二月八日,弟子□张兴遵[二],为亡父母[三],所生父母,因缘眷属,敬造观世音像一区。
资料出处:《上海博物馆藏纪年佛教造像考证》、《历代佛像真伪鉴定》第三章、《汉传佛教单尊造像收藏鉴赏百科》第三章之二。
[一]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通高16.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品。《上海博物馆藏纪年佛教造像考证》:自“张兴遵”至尾二十三字系将原刻铲除后重刻,但后刻之铭的时间亦不会相去太远。而文内所言“观世音像”,与主尊形貌不合,显然为误刻。《历代佛像真伪鉴定》第三章:佛像主尊是典型的盛唐时代佛像,背光与之不协调,是山东地区东魏—北齐时代形制,怀疑是用数件残器拼合成一件佛像。最后又刻南朝伪款。《汉传佛教单尊造像收藏鉴赏百科》第三章之二:发愿文云“敬造观世音像”,而实为释迦佛坐像,可知发愿文当是原刻,拼凑时也没有改动。如是伪刻,当不会如此。
[二]“弟”上,《历代佛像真伪鉴定》第三章、《汉传佛教单尊造像收藏鉴赏百科》第三章之二释文有一“佛”字。按《上海博物馆藏纪年佛教造像考证》图三〇拓片,“弟”上似无“佛”字。又“张”上,《历代佛像真伪鉴定》第三章、《汉传佛教单尊造像收藏鉴赏百科》第三章释文无阙字。
[三]“亡”,《历代佛像真伪鉴定》第三章、《汉传佛教单尊造像收藏鉴赏百科》第三章之二作“七世”。
43.武陵王萧纪造像记(疑伪)[一]梁大同七年(541)六月十三日
梁大同七年太岁辛酉六月乙末朔十三日庚辰[二],武陵王萧纪为亡父母敬造弥勒一躯,供养兴国寺。上为皇帝陛下,国土康宁,兵灾永息,为愿七世父母乖出六尘,道生佛国,早登净境,现存眷属常与善居一切众生,咸同斯福。
资料出处:《四川历代碑刻》六四、《巴蜀佛教碑文集成》、《中国西南石窟艺术》四《四川及重庆石窟造像纪年与重要碑刻》。
[一]相传造像于1902年在四川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今下落不明。石高37厘米,宽27厘米。铭文八行,行十一字,正书。按《梁书》卷二九《高祖三王传》、卷五五《武陵王纪传》,萧纪为梁武帝萧衍第八子,母葛修容。《梁书》卷三《武帝纪》下,萧衍卒于太清三年(549)五月丙辰。大同七年(541)萧衍尚在,何得称“为亡父母”云云,此乃造像记作伪之明证。
[三]按梁大同七年六月辛丑朔,十三日癸丑。此处所记干支不合。
44.大同九年井栏题记(疑伪)[一]梁大同九年(543)四月八日
梁大同九/年,皇帝/□舍身同/泰寺为僧/众讲经,诏/开此井,以/供寺僧。/太岁癸亥/四月八日/井□口。
资料出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二册。
[一]拓片高61厘米,宽112厘米。题记十行,行三至四字,正书。《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二册:贞拟居士定为伪刻。又《南朝石刻文字概述》列入伪刻。
45.柳仲保造像记(疑伪,存目)梁大同九年(543)
资料出处:《南朝石刻文字概述》。
【题跋考证】
《再续寰宇访碑录》卷上:
柳仲保造象,正书。大同九年四月。案:此伪作。
46.朱异造像记(疑伪)[一]梁太清元年(547)
梁太清丁卯改元,善男子朱异敬造获福。
资料出处:《白下琐言》卷七、《同治续纂江宁府志》卷九之下。
[一]《白下琐言》卷七:“乙未仲夏,耆壬伯兄于旧内古董铺中,得石造象一函。高约四寸许,广如之。上稍狭,面作佛趺坐形,大小各一。左右侍者形各一,下列兽形三。石似乌金,黝而有光。背刻‘梁太清丁卯改元,善男子朱异敬造获福’隶书十六字。按太清元年当梁武帝在位之四十六年,《梁书·本纪》:是年三月,帝幸同泰寺,设无遮大会,舍身,公卿等以钱亿万奉赎。四月,还宫,大赦,改元。异是时迁左卫将军,领步兵。此盖希意旨而为之也。然甫逾二载,台城坐困,异亦忧懑以终,茀未获而祸及之,不亦傎乎!”《(同治)续纂江宁府志》卷九之下:“梁朱异石造象,分书,阴文,江宁甘氏藏。……石黝而有光,高四寸二分,顶圆稍狭,底平侈面,作大小佛二尊,分上下层趺坐。下层左石列侍者二。其下有二兽,兽之左有人,作张弓注矢状。字在象背。丁卯系太清元年。《南史·武帝纪》:太清元年三月庚子,幸同泰寺,设无遮大会。乙巳,帝舍身。夏四月庚午,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皇帝。据《梁书·朱异传》,太清元年,异官左卫将军,领步兵。此造象疑即武帝幸同泰寺时所铸也。”鹏按:《南朝石刻文字概述》列入伪刻。
【题跋考证】
《陶斋藏石记》卷五:
太清丁卯朱异造像(江宁甘元焕藏,《江宁府志》、况周颐《江宁金石记补》并著录)。
鹏按:况周颐著作似未见《江宁金石记补》一种,疑《陶斋藏石记》误记。
《石交录》卷二:
甘氏所藏《朱异造象》,其文曰:“梁太清丁卯改元,善男子朱异敬造获福。”语殊鄙陋不文,决为赝品。赵氏《补录》屏而不录,宜也。乃《续江宁府志》及《江苏金石志》并载之,何耶?
《再续寰宇访碑录》卷上:
朱异造象,八分书。太清元年。案:此疑伪作。
《增补校碑随笔·伪刻》:
《朱异造像》,正书,太清三年(太清丁卯改元)。
47.太清二年造像记(疑伪)[一]梁太清二年(548)正月一日
太岁戊辰太清二年正月一日,褚□敬造□□像,愿寿命延长[二]。
资料出处:《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一八一、《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珍品纪年图鉴·金属佛造像》、《解析数尊南朝的疑似佛像》、《两家藏古代佛像·苔华斋藏佛像》附录三。
[一]金铜佛立像,高12.4厘米,今藏台湾鸿禧美术馆。
[二]“寿”,《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一八一释文作“当”。
【题跋考证】
《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珍品纪年图鉴·金属佛造像》:
此像是相当六世纪中期的东魏至北齐时代的佛立像,是真品,但光背后的刻款字迹浮浅,刀刻无力,又人为加的疤痕,很可能是近百年加刻的南朝伪款。
48.西方大士成道记(误录)[一]著录误作梁大宝元年(550)
惟汉大宝元年。/
西方大士,第一圆通。/以大悲心,而成佛道。/众生昏迷,沉沦欲海。/因欲生爱,若茧缠身。/菩萨威灵,说清净法。/断除爱功,脱离苦海。/如大愿船,普渡众生。/无圣无凡,同登觉路。/
僧众立。
资料出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二册。
[一]拓片高34厘米,宽33厘米。题记十行,满行八字,阳文隶书。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骨董琐记》卷三《南汉大宝铁盘》:“二十七日,购得南汉大宝铁盘,形制似洗,围径尺许,缘有四钉,似以悬系,究不识何名也。盘中有铭,八分书,阳文,曰:‘西方大士,第一圆通。以大悲心,而成佛道。众生昏迷,沉沦欲海。因欲生爱,若茧缠身。菩萨威灵,说清净法。断除爱功,脱离苦海。如大愿船,普渡众生。无圣无凡,同登觉路。惟汉大宝元年僧众立。’按岳珂《桯史》载湓城晋征虏将军墓中‘一铜盆,绝类今洗罗,殊无古制度,中有双鱼,盆底四环附着,不识所以为用’云云。与此形制略同。”按《骨董琐记》所记南汉大宝铁盘,铭文全同,疑《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二册将“汉大宝元年”之“汉”字释作“梁”,遂致著录错误。南汉大宝元年(958)在梁大宝元年(550)之后四百余年。又清石韫玉《独学庐五稿》卷三《大悲菩萨颂》,除“断除爱功”作“断除一切”外,文字与南汉大宝铁盘铭文全同。
49.韩禾造像记(疑伪)[一]梁太平二年(557)五月
太平二年五月,县人韩禾为亡父母合家大小造佛像一区。
资料出处:《善斋吉金录·梵象录》。
[一]《善斋吉金录·梵象录》:“身高六寸二分,广二寸六分。坐高一寸九分,广一寸五分。”
50.徐度墓志(疑伪)[一]梁太平二年(557)九月十二日
梁故讨虏将军、豫州刺史、石乡侯徐府君墓志铭。/
君讳度,字孝节,其先安陆人也。世袭忠贞,印绶相/继。祖讳荣,字茂才,为江州令。穆似春风,清拟秋/水。父庆之,字云臣,有隽才,举北兖州中正,旋告/归,迁寓齐州,遂即家焉。君生有拔群之才,机悟超/绝,文可经国,武可济世。初名法和,字子顺。为中军/府主簿,非君志也,因投笔从军,始易今名。历践戎/行,寻除户曹,有伟略之誉,迁湘州司马,转授卫将/军,以平□□之功,诏加讨虏将军,除豫州刺史,石/乡侯。威镇边土,毗化一方,境内有高枕之安,城中/无击柝之警。调赴广州,不幸中途遘疾,以太平二/年二月廿八日薨于军次,春秋六十有七,即以其/年九月十有二日丁卯,归窆于本乡齐州城东廿/里之吕乡。镌石志文,以期不朽,而为铭曰:/
河渎降气,诞生名流。立功□德,祚土封侯。家传儒/雅,世袭箕裘。英灵一代,勋业千秋。珠沉星落,弗媿/先贤。悲笳喝埜,哀挽闻天。愁云结雾,绿霭凝烟。铭/勒泉石,陵海无迁。
资料出处:《南朝梁徐度墓志铭初探》。
[一]志石长53厘米,宽53厘米,厚10厘米。无志盖。志文十八行,行十九字,楷书。今藏山东省潍坊市博物馆。按《陈书》卷一二、《南史》卷六七有徐度传。志文叙事与史传颇多不符,墓志石花颇不自然,书法与当时风格亦有差异,此志为伪无疑。
51.建安敏侯萧正立墓志(疑伪)[一]梁代
梁故侍中、/左卫将军、/建安敏侯/萧公墓志。
资料出处:姚迁等编著《六朝艺术》图版二八八。
[一]朱希祖《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书》(见《六朝陵墓调查报告》):“近得南京碑帖店经古舍送来‘梁故侍中、左卫将军、建安敏侯萧公墓志’方额拓片一纸,今附印于下叶。”姚迁等编著《六朝艺术》图版目录二八八:“梁建安敏侯萧正立墓志,作正方形,早年出土,拓本得于书肆,载《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于此转录。”按墓志拓本出处不详,铭文行款与建安敏侯萧正立二阙题额“梁故侍中、/左卫将军、/建安敏侯/之神道”全同,惟题额“之神道”三字改作“萧公墓志”,疑伪。
52.周文有造像记(疑伪)[一]陈永定二年(558)七月
永定二年岁在戊寅秋七月廿五日,周文/有于大庄严寺为众姓弟子一切众生敬/造无量寿佛一区,众姓弟子一心供养。/
【题名四列】
众姓弟子
张春福、宋乐仁、马长遵、杨薄宁、李本亨
【以上第一列】
一心供养
王铭见、颜枹平、何紫能、何常荣、白淳抽
【以上第二列】
无量寿佛
陈文棠、黄恪芳、王流宾、王流显、何□志
【以上第三列】
高少之、李伟通、李帛□、李家□、□石□
【以上第四列】
资料出处:《十二砚斋金石过眼续录》卷四、《石刻题跋索引·造象》、《南朝石刻文字概述》、《近拓南朝周文有大庄严寺造像》(“故宫博物院”网站)。
[一]拓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造像记三行,行十六字。后有题名四列,每列五行,行三字。正书,阳刻。题名第一列上有“众姓弟子”四字,第二列上有“一心供养”四字,第三列上有“无量寿佛”四字,均为横行阴刻。
【题跋考证】
《再续寰宇访碑录》卷上:
周文有造象,正书,阳刻。永定二年。案:此伪作。
《增补校碑随笔·伪刻》:
《周文有造像》,正书,永定二年七月。
《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藏碑帖·总目》四《造像》:
周文有造像记
标题:周文有造像
陈永定二年七月二十五日(五五八)
源地:江苏江宁
原藏:日本三井听冰阁
正书,伪刻 质地:石
一幅,八行,行十六字。高112厘米,宽54厘米。
此拓上有无量寿佛像。大庄严寺在江苏江宁。《增补校碑随笔》定为伪作。
53.赵和造像记(疑伪)[一]陈永定三年(559)六月十五日
夫玄始无迩,道本何言,谁□/胜因,宁言咸报至理冲家□/邑像不宣。弟子请信赵和□/缘是悟悉,非常晓遵妙趣,率/割供以敬造四面硕像一区,/仰为国主师僧父母眷嘱,面/奉慈氏,法界众生,咸阶斯愿。/三年岁次己卯六月丁巳朔/十五日辛巳。
资料出处:《对赵和造像记的几点认识》。
[一]苏州博物馆藏造像记拓片,长35.6厘米,宽27.6厘米。正书。九行,满行十一字。《对赵和造像记的几点认识》:“碑左为造像及供养人姓名,第一层:造像线刻,仅具轮阔,头戴道冠,身着道袍,结跏趺坐。供养人‘息法荣’,头系巾,上着宽袖袍,下身着裤;第二层:供养人题名‘张真朱’、‘妹季姜’、‘妹早姜’;第三层:供养人题名‘朱难姜’、‘侄女妙容’、‘孙子元妃’。碑拓钤‘廉夫’,朱方;‘沈树镛私印’,白方;‘陆恢私印’,白方;‘耕余堂藏’,朱方。”《广艺舟双楫》卷一《购碑》:“《赵和造像记》,永定三年。”《广艺舟双楫》卷三《宝南》:“陈碑之《赵和造像记》,浑雅绝俗,尤为难得。”《南朝石刻文字概述》:“《赵和造四面像题记》,永定三年(559),北图藏拓本。其真伪尚有争议。”《对赵和造像记的几点认识》:“康氏对此碑陈永定三年之断代过于草率,且缺乏依据。明显有误。……此碑国号未书、年号不符、干支不合、出土不详、流传不广……笔者怀疑《赵和造像记》既非陈永定三年,也不是周明帝三年,极有可能是被人篡改或者臆造了年代的伪碑。”鹏按:陈永定三年六月丙戌朔,十五日庚子;造像记“三年岁次己卯六月丁巳朔十五日辛巳”干支不合。
【题跋考证】
《补寰宇访碑录》卷二:
赵和等造象碑。正书。
三年己卯六月丁巳朔十五日辛巳。之谦按:三年己卯为北周明帝武成元年,当陈武帝永定三年。改元在八月,故不书。史于是年,陈闰四月,五月书丙辰朔。周闰五月,五月大建,闰五月正得丁巳朔。此六月朔即闰月朔也。《陈纪》闰四月有甲午,六月有戊子。《周纪》五月、六月皆有戊子。推之悉合朔为丁已,十五日是辛未,今书辛巳亦误。陕西。
造象碑阴。正书。陕西。
造象碑两侧。正书。陕西。
《艺风堂金石文字目》卷二:
赵和造四面象记。
四面刻。正书。三年己卯六月丁巳朔十五日辛巳。赵《补录》考为北周明帝武成元年。在陕西。
《陶斋藏石记》卷五:
陈永定三年赵和造四面硕象。(《南北朝存石目》著录。)
54.张显墓志(疑伪,存目)陈天嘉元年(560)十二月
【题跋考证】
《增补校碑随笔·伪刻》:
《张显墓志》,正书,天嘉元年十二月。
55.徐大智造像记(疑伪)[一]陈太建元年(569)十二月十日
太建元年十二月十日,徐大智为自身造佛像,及六道四恩。
资料出处:《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二一六、《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珍品纪年图鉴·金属佛造像》、《海外藏中国历代雕塑》上册、《历代佛像真伪鉴定》第三章。
[一]金铜观音立像,高22.6厘米,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收藏。
【题跋考证】
《中国流失海外佛教造像总合图目》第四卷解说:
此像系海内外学者探讨南朝造像艺术史时常见引述的金铜造像实例之一,一望可知属于典型的杨柳枝观音菩萨立像,系隋唐时代特别流行的造像题材之一,造像发愿文中自铭为“佛”,此像头光、台座、佛床等的型制及饰物存疑,真伪待考。
《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珍品纪年图鉴·金属佛造像》:
此像虽有南朝陈太建铭文,然样式是典型的隋风,与569年前后北朝的风格的造像不符,尚有多处疑点。
56.太建七年造像记(疑伪)[一]陈太建七年(575)
陈太建七年佛弟子……
资料出处:《佛教美术丛考续编·南朝佛像真赝再研讨》。
[一]石质佛坐像,高22厘米。背部及侧面刻有题记。浙江宁波私人收藏,疑为清末民初仿制。
57.王可造像记(疑伪)[一]陈太建十年(578)三月九日
太建十年三/月九日,王可/敬造佛像/一躯。
资料出处:《善斋吉金录·梵象录》。
[一]《善斋吉金录·梵象录》:“身高三寸二分,广七分。坐高六分,广八分。”
58.到仲举墓志(疑伪)[一]陈太建十年(578)八月十四日
大陈故宣城太守到公墓志铭
公讳仲举,字德言,彭城人也。令尹之后,以/名为氏。曾祖彦之,字道豫,仕宋,以战功/进爵为侯,佐守荆恒二州刺史。祖元庆,/吉州刺史。父洽,字茂氵公,清警才学,梁武/帝得其文。五年迁御史,六年授工部尚书。/公立身耿正,笃信好义。诏授总管诸军事,/又授都官联事,封莲芕县侯。迁尚书左仆/射。授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以光大/元年三月十有二日遘疾终于州舍,春秋/六十有四。夫人文帝之妹信义长公主,卒/于大建八年,春秋五十有六。粤以大建十/年八月十有四日,葬于洛阳县之北芒道/行里之中,铭于玄石。铭曰:/
世重五姓,冠于百族。倬彼山川,来宗岳渎。/前川为陵,北地为谷。世系德代,于是乎独。
资料出处:《梦碧簃石言》卷二。
[一]按《南朝石刻文字概述》作《刘仲举墓志》,列入伪刻。
【题跋考证】
《梦碧簃石言》卷二《陈到仲举墓志之伪》:
曩见碑估有《陈到仲举墓志》,与《陈书》本传核对,事实多矛盾处(如本传到仲举系不得其死,子尚信义长公主之类),其为伪作可知(郦君禾农云,此志为洛阳碑估某甲所伪作,集《苏孝慈志》字而扩大者)。全文录下,以告海内赏鉴家焉。(鹏按:下录墓志全文,略)
《古志新目初编》卷四附《伪作各目》:
《到仲举墓志》,正书,太建十年。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草目(二)》:
《宣城太守到仲举墓志》,伪刻,正书(洛阳碑估集《苏孝慈》字而扩大)。
大建十年八月十四日。
《增补校碑随笔》:
增补
宣城太守到仲举墓志
太建十年八月十四日。正书,十六行,行十六字。
以此志考《陈书》本传,事多不合。书法似集隋《苏孝慈志》放大为之,恐是伪刻。
但竟有依此翻刻者,字较原本为瘦细。首行“墓”字,三行“豫”字,十行“遘”字原石不损,翻刻本皆有损泐。此外五行末“武”字,六行末“书”字,末行首“前”字,原刻本均有损泐,重刻则不损。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附《伪志(包括疑伪)目录》:
《到仲举墓志》,陈太建十年八月十四日。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墓志拓片目录》附录二《伪刻墓志》:
一〇一一二 到仲举墓志
首题:大陈故宣城太守到公墓志铭。
南朝陈太建十年(578)八月十四日。
正书,十六行,行十六字。拓片37.5×38.5厘米。
附注:伪刻。此为伪刻再翻刻。
59.至德二年砖(疑伪)[一]《陈至德二年(584)
至德二年岁次甲辰/四月乙丑十五日乙卯,大/兴县安衡乡常乐坊民/梁龛铭记。十五日入塘。
资料出处:《中国砖铭·南朝砖铭》。
[一]四行,行八字,正书。按传世有隋开皇十四年《梁龛铭记》砖刻(拓片见“中国金石总录”数据库),文曰:“大隋开皇十四年岁次甲寅四/月乙丑十五日己卯,大兴县安/道乡常乐坊民梁龛铭记。/十五日入圹。”四行,行十二字。罗振玉《雪堂类稿》戊《长物簿录》之二《金石文字目·墓碑征存目录》:“隋《梁龛铭记》,开皇十四年甲寅四月乙丑十五日己卯。正书。”南朝无大兴县,“入塘”亦不词,此至德二年砖当据隋《梁龛铭记》砖刻仿制,伪证甚明。
参考文献
(1)《八琼室金石补正》,清陆增祥撰,《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影印民国十四年希古楼刻本。
(2)《巴蜀佛教碑文集成》,龙显昭主编,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
(3)《白下琐言》,清甘熙撰,《笔记小说大观》影印本,十五编,第十册,台北:新兴书局,1997年。
(4)《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墓志拓片目录》,北京大学图书馆金石组等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5)《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草目(二)》,孙贯文遗作,《考古学集刊》第八集,《考古》编辑部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
(6)《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7)《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藏碑帖》,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8)《补寰宇访碑录》,清赵之谦撰,《石刻史料新编》影印本。
(9)《禅门第一祖菩提达摩大师碑跋》,刘厚滋,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集刊编辑委员会编辑:《史学集刊》1936年第1期。
(10)《陈书》,唐姚思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11)《成都万佛寺南朝佛教造像出土及流传状况述论》,董华峰,何先红,《四川文物》2014年第2期。
(12)《褚氏遗书》,齐褚澄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褚氏遗书校释》,南齐褚澄撰,赵国华校释,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
(14)《褚氏遗书校注》,南齐褚澄撰,许敬生等校注,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
(15)《传法正宗记》,宋释契嵩编,《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16)《传为达摩葬地的熊耳山空相寺勘察记》,温玉成,《中国文物报》,1994年11月13日;收入《中国佛教与考古》,温玉成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
(17)《大正新修大藏经》,大藏经刊行会编辑,影印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
(18)《地券征存》,罗振玉撰,石印本,出版地不详,1918年。
(19)《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河南博物院编,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年。
(20)《独学庐五稿》,清石韫玉撰,《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写刻《独学庐全稿》本。
(21)《对赵和造像记的几点认识——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一则勘误》,金迪等,《苏州文博论丛》第一辑,苏州博物馆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
(22)《佛教美术丛考续编》,金申著,北京:华龄出版社,2010年。
(23)《佛像真赝辨别》,金申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24)《古志新目初编》,顾燮光编,《石刻史料新编》影印本。
(25)《骨董琐记全编》,邓之诚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
(26)《关中金石记》,清毕沅撰,《石刻史料新编》影印本。
(27)《广艺舟双楫注》,康有为著,崔尔平校注,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
(28)《海外藏中国历代雕塑》,林树中主编,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年。
(29)《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珍品纪年图鉴》,金申编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30)《汉传佛教单尊造像收藏鉴赏百科》,金申主编,北京:中国书店,2011年。
(31)《汉代买地券考》,吴天颖,《考古学报》1992年第1期。
(32)《汉魏六朝碑刻校注》,毛远明编著,北京:线装书局,2009年。
(33)《汉魏六朝买地券中的墓地价格称数法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李明晓,《古汉语语法研究新论:出土文献与古汉语语法研讨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论文集》,张显成主编,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34)《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赵超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35)《蒿里遗珍拾补》,邹安编辑,收入《艺术丛编》之五,上海:仓圣明智大学,1916年。
(36)《华人德书学文集》,华人德著,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
(37)《记榆林发现的刘宋金铜佛像》,常青,《文物》1995年第1期。
(38)《解析数尊南朝的疑似佛像》,金申,《东南文化》2003年第10期。
(39)《金石萃编》,清王昶撰,《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影印清嘉庆十年经训堂刻本。
(40)《历代佛像真伪鉴定》,金申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41)《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
(42)《梁书》,唐姚思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43)《两家藏古代佛像》,金申、彭永华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
(44)《六朝陵墓调查报告》,朱希祖,滕固总编辑,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编辑出版,1935年。
(45)《六朝陵墓调查报告》,朱希祖,滕固总编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
(46)《六朝墓志检要》,王壮弘等编纂,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修订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
(47)《六朝艺术》,姚迁,古兵编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48)《罗振玉学术论著集》,罗振玉撰,罗继祖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49)《梦碧簃石言》,顾燮光撰,王其祎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50)《梦粱录》,宋吴自牧撰,收入《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宋孟元老等撰,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
(51)《南朝龛像遗迹初探》,宿白,《考古学报》1989年第4期。
(52)《南朝梁徐度墓志铭初探》,李洪勤等,《人文天下》2016年第14期。
(53)《南京历代碑刻集成》,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著,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年。
(54)《南齐书》,梁萧子显撰,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修订本,2017年。
(55)《南史》,唐李延寿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56)《菩提达摩碑文考释》,纪华传,收入氏著:《中国佛教与禅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57)《菩提达摩石碑碑文并参考数据》,[日]小岛岱山,《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1期。
(58)《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清纪昀等撰,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59)《青铜器修复与鉴定》,李震等编著,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
(60)《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校辑,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61)《善斋吉金录》,刘体智辑,民国间庐江刘氏石印本。
(62)《商周彝器通考》,容庚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63)《上海博物馆藏纪年佛教造像考证》,季崇建,《上海博物馆集刊》2000年第8期;收入《学人文集:上海博物馆六十周年论文精选·金石卷》,上海博物馆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
(64)《神州国光集》,上海:神州国光社,第十二集,1909年12月;第十三集,1910年2月;第十七集,1910年10月。
(65)《石佛选粹》,李静杰编著,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
(66)《石交录》,罗振玉撰,收入《雪堂类稿》,萧文立编校,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又收入《罗振玉学术论著集》第三集。
(67)《石刻史料新编》,影印本,第一、二、三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
(68)《石刻题跋索引》,杨殿珣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69)《石门石刻大全》,郭荣章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年。
(70)《释氏疑年录》,陈垣著,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
(71)《双峰山曹侯溪宝林传》,唐释智炬撰,《宋藏遗珍》本,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1935年。
(72)《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四川博物院等编著,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73)《四川历代碑刻》,高文等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74)《宋史》,元脱脱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75)《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76)《隋书》,唐魏征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77)《隋书经籍志考证》,清姚振宗撰,刘克东等整理,收入《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十五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
(78)《随隐漫录》,宋陈世崇撰,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79)《陶斋藏石记》,清端方编,《石刻史料新编》影印本。
(80)《王懿荣集》,清王懿荣撰,吕伟达主编,济南:齐鲁书社,1999年。
(81)《西湖游览志》,明田汝成撰,《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明嘉靖二十六年刊本。
(82)《咸淳临安志》,宋潜说友撰,《宋元方志丛刊》影印清道光十年(1830)钱塘汪氏振绮堂刊本。
(83)《(同治)续纂江宁府志》,清蒋启勋修,汪士铎纂,清光绪六年刊本。
(84)《雪堂类稿》,罗振玉撰,萧文立编校,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85)《仪顾堂集辑校》,清陆心源撰,郑晓霞辑校,扬州:广陵书社,2015年。
(86)《艺风堂金石文字目》,清缪荃孙撰,《石刻史料新编》影印本。
(87)《艺术丛编》,第二十期,上海:广仓学宭,1919年10月。
(88)《榆林发现一件南朝刘宋鎏金铜佛像》,张钟权等,《文博》1990年第1期。
(89)《语石 语石异同评》,清叶昌炽撰,柯昌泗评,陈公柔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90)《元和姓纂》,唐林宝撰,岺仲勉校记,郁贤皓、陶敏整理,孙望审订,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91)《元嘉金铜佛像试析》,尉崇德,《东南文化》,1999年第2期。
(92)《再续寰宇访碑录》,罗振玉撰,收入《罗振玉学术论著集》第五集。
(93)《增补校碑随笔》,方若撰,方壮弘增补,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修订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
(94)《支那美术史·雕塑篇》,[日]大村西崖著,东京:佛书刊行会,1915年。
(95)《中国道教考古》,张勋燎,白彬著,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
(96)《中国古代买地券研究》,鲁西奇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
(97)《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98)《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金申著,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99)《中国历代墓券略考》,池田温,《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八十六册,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编,1981年11月。
(100)《中国流失海外佛教造像总合图目》,孙迪编著,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年。
(101)《中国书法全集》第一〇卷、第一一卷《三国两晋南北朝碑刻摩崖》,刘正成主编,孙伯翔等本卷主编,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7年。
(102)《中国西南石窟艺术》,刘长久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103)《中国砖铭》,殷荪编著,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
(104)《砖瓦陶文书法百品》,高运刚编著,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7年。
******
“中国金石总录”数据库,甘肃五凉古籍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