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园到南疆
2014年3月8日
昨天举办了庆祝三八妇女节的活动,今天主要的工作是一些内部建设,与村民们没什么接触。我抽空详读了昨天微信公共账号“飞翔的石头”推送的我的朋友echo小姐的《从耶路撒冷到新疆》。文章中选译了MIT的“城市愿景——过去和未来”公开课内容。这个课程以耶路撒冷为案例,多学科交叉,让学生构想如何建设2050年的多元文明和差异化共存的和平耶路撒冷。课程应该是一个体系,选译的部分主要关于群体身份认同和民族冲突。echo小姐最后的引申很有启发,她写道,“我相信民族之间的矛盾,宗教之间的矛盾,其实和人与人的关系一样,只有彼此了解才能逃脱仇恨和冲突的怪圈”。这让我不禁想到我对于新疆的认知过程。
2011年硕士毕业选择到新疆工作的时候,我们那些共同选择的同学经常在一起讨论新疆,但从没有谈起过民族宗教的话题。那时候,正是新疆新时期的开局,关于新疆跨越式发展机遇的宏观报道随处可见,我们也深受鼓舞。我们经常大谈宏观的新疆机会,宏观的理想信念。到新疆工作的前一年多,是在乌鲁木齐的开发区,这是新疆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虽然做组织工作,但每天见闻都是经济发展,基本没有接触民族和宗教话题。之后接触南疆信息多了,偶尔会和同事讨论,也只是泛泛而谈,觉得这个问题离我很远。在乌鲁木齐生活的两年多,除了城南很少去外,其他地方不管白天黑夜都常去,有时也会晚上两三点一个人回家,从没有异样的感觉。对于发生的很多事件,都仿佛只是一个概念。我真正开始关切这些新疆特色的问题是在去年后半年读了一些相关书籍资料后,而这次昆明的事增强了我想了解它的愿望: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我想,如果能在激烈的情绪下寻求理性或感性认知,总不至于纯粹是情感的宣泄吧。而我从清华园到新疆,两年多后,在要真正抵达南疆之地时,才产生了迫切想了解此地此人的想法,对于常年生活在疆外的人来说,去了解或者产生想了解的意识怎么会容易呢?所以更觉到了此行的意义。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如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增进外界和新疆,尤其是南疆的相互了解,也许可以为减少像昆明事件那样造成恶劣影响作一点微薄的贡献吧。虽然我身在机关,但这种了解传播是纯民间的,我相信,民间的理解与认知,对于政府解决问题意义重大。
书本上的新疆、南疆是一个词语一个概念,而到了此地后这些都是身边的活生生的存在。每当夜晚听到村儿里的狗叫时,我总有些恍惚,仿佛回到了三千多公里之外的老家,这一切是那么相似。
我在来此第一天结识的朋友小艾,昨天送了我一盒德芙巧克力。可能是他女朋友怕吃了会胖或者不愿意过三八节日而没有收这个节日礼物,所以转送给我。我感到很高兴,他当着我所有同事的面送,大家很羡慕我,我在微信里开玩笑说自己交到了“好基友”。今天我送了一罐自带的咖啡给他作为还礼,他很高兴。他告诉我明天要参加集体学习,不能来村里了。
“要想我哦!”他走的时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