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熟悉机身
2.2.1 菜单(MENU)
数码相机上的菜单相对于化学感光胶片相机是独有的。这里的菜单可用不可食,显然是电子功能的生活化命名。当然这与餐馆里的菜单有相似之处:在菜类和风味上供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兴趣酌情选用。
数码相机上的菜单总体分拍摄菜单、回放菜单、设置菜单三种类别。拍摄菜单里主要包括与图像质量相关的内容选项,主要有画质、ISO感光度(有的在相机右上端操控盘上单独设立)图像色别(彩色、黑白或其他单色)、图像亮度、对比度、饱和度、曝光量平衡(包围曝光)等选项;回放菜单主要包括自动播放(每幅照片播放时间长短)、手动播放和图像保护(是否锁定)等功能;设置菜单主要包括语言设置、日期/时间摄制、横竖画面转换、液晶屏亮度调整、自动关闭电源等不同选择环节。
数码相机菜单里的菜看似很多,初学者看了有点“头蒙”。其实大可不必产生为难情绪,使用起来没那么麻烦,这里的菜类虽然每类都有用处,却无须频繁顾及。例如画质大小的选择,如今数码相机存储卡的存储空间最小1GB,一般都在8GB以上,完全可以设在“大优”档位;ISO感光度的调整频率相对高,如果白天在户外拍摄可以放在ISO 100上不动;图像色别一般可放在彩色上不动,个别时候追求黑白效果也未必非要选择“黑白”,因为后期“PS”系统可将彩色图像转化为黑白图像,且不比相机色别调整影调质量差;至于拍摄菜单里的图像亮度、对比度、色彩饱和度一般放在“标准”上即可,如需调整不如后期在“PS”系统实施,相机里的任何一种超出“标准”的选择对图像质量都是一种伤害。回放菜单更简单,如果选择自动浏览将播放时间放在2秒上即可,时间短看不清拍摄效果,如果设定4秒或者8秒等于浪费时间;选择手动播放可以不受时间束缚,何时看清图像效果轻松旋转拨盘或者翻页即可浏览后面的图像;而图像保护是为“冒失鬼”设的一个选项,一般人不会轻易把有用图像删去。如果真要删除该删的图像,那么反要先解锁,操作起来反倒多一道程序。设置菜单的语言设置是一次性的,作为中国人在使用相机前在语言选项里调到“中文”上就一劳永逸了;有关日期和时间设置只要数码相机的时间系统不出问题,三年五载之内可以不考虑调整。横竖画面转换及自动关闭电源一次“OK”即可;液晶屏亮度选择“标准”为好,过暗或过亮都会让人无所适从,准确地把握图像应有的专业素质。
2.2.2 手动白平衡与自动白平衡
白平衡是数码照相机和摄像机以白色作为色彩鉴别的基准色,即在白板块上观看是纯白还是浮现某种色彩,纯白为标准的色彩还原,拍出的彩色影像真切通透;白色上如果呈现黄即为色彩偏黄,呈现色蓝即为偏蓝……总之,白色板块上出现任何失衡,拍出的影像都会失真、沉闷。影响色彩还原与否的因素是色温高低,而色温指数决定其色彩还原的程度。每一种光照环境都有一定的色温高度,例如晴天日光下的色温是5200K,多云是6000K,阴天是7000K,钨丝灯是3200K,荧光灯是4000K。
对于摄影初学者来说只需要掌握白平衡使用的方法,没有必要劳神深究相关原理。数码相机上的白平衡有手动和自动两个选项。
1.手动白平衡
手动白平衡有晴天、多云、阴天(包括晴天没有太阳直射的阴影部位)、白炽灯、荧光灯、闪光灯等手工调节的选项。使用的方法是视拍摄现场的光照情况将白平衡调整到直观对应的图标上(图2-3)。这种调节方式利弊并存:有利的一面是客观与图标对应使用可确保照片色彩的准确还原;弊端是每变换一种光照环境就需要及时调整一次,比较烦琐。改变环境如果忘记调节将选项,就会导致画面严重偏色。
图2-3 手动白平衡
手动白平衡选项中还包括自定义。所谓自定义,是摄影人根据自己对色彩利用的意图将其调整到相应的色温指数上。运用这一选项的前提是摄影者对图像色彩有独特的追求,不局限于色彩还原,根据情感表达需要以利用某种光色来强调画面的感情色彩。
2.自动白平衡
AWB(Automatic White Balance)为自动白平衡标志(图2-3左侧)。这几乎是一个一劳永逸的白平衡调节系统,相机买到家之后将白平衡直接选定到AWB上,之后的拍摄就无须顾忌色彩还原问题了。因为自动白平衡的色温有从3000K~7000K的浮动空间,随着光色环境的变化,相机上的电子感应系统会自动将其调节到相应的色温指数上,画面也就不会出现色彩还原失误问题。一般情况下,色彩还原状况与手动白平衡没有明显差别。相机制造商之所以在白平衡上设置多个选项,一是出于“人性化”考虑;二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多一个选项,照相机的身价就高出一个筹码,自然可以多得一分利润。
2.2.3 ISO感光度与闪光灯
ISO感光度是数码相机影像传感器对光色感光的快慢速度,也就是CCD或者CMOS对光线感应的灵敏度。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for Organizat-ion)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它对不同行业技术标准制定统一规范。
闪光灯是弱光条件下拍照的一种照明工具。
ISO感光度和闪光灯是照相机机身上的两个系统,在技术关系上原本没有关联,但在同一光照条件下它们却能给摄影人提供两种不同的图像质量选择。
1. ISO感光度
ISO感光度通常设置在菜单内,有的设置在机身上端(图2-4),通过拨盘调节,其调节的空间在ISO 50、ISO 100、ISO 200、ISO 400、ISO 800、ISO 1600、ISO 3200、ISO 6400、ISO 12800,专业相机可供选择调节的范围更大。在使用过程中,必须事先明了下列常识。
图2-4 相机顶端的ISO感光度标志
ISO感光度是在光照不足条件下手持相机拍照获得稳定而清晰影像的一种措施。一幅照片清楚与否,与照相机快门速度(图像曝光时间长短)高低有直接关系:快门速度高,曝光时间短,对照片相机手控能力强,所获得的图像稳定清晰;反之,曝光时间长,手控能力差,摄取的图像晃动模糊。通常我们使用轻便的短焦镜头手持相机拍照的快门速度不得低于1/30秒,快门速度越高,影像的稳定程度越高。而在光线微弱的条件下,我们即使把光圈开到最大程度,因光亮度低,照相机的电子测光系统的光标也无法指示1/30秒以上的快门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提高感光度,就能把快门速度调高。
ISO感光度有低、中、高之分:ISO 50为低速,ISO 100为中速,ISO 200-12800度为高速。ISO 100使用的频率最高,白天在室外拍照无论拍摄人像、动物或者风景,都可用ISO 100中速感光度拍照。ISO 200度以上的感光度适应在室内和室外傍晚、拂晓、夜间拍摄人物与景物。需要说明的是,ISO 200-12800虽然统属高速感光度,其指数高低的光感灵敏度是不同的。感光度的指数通常是成倍向上递增的,而每递增一倍就意味着可以提高一级快门速度,在光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感光度如果从ISO 200调至ISO 800,则可以提高2挡快门速度。
ISO感光度高低影响图像质量:感光度越低,影像传感器的信息越平稳,色彩还原越逼真,图像画面的影调越细腻;反之,影像传感器的信息稳定性差,图像影调变得粗糙,感光度如果用得过高,画面上会看到沙化的颗粒,并有红色“噪点”浮现。专业相机的降噪性能明显优于业余相机,不同相机的同一感光度指数所获得的影像细腻程度是不同的。使用高广度既要酌情考虑图像的稳定性,又要考虑图像质量,粗制滥造的图像会给人一种恶性刺激。但有时要考虑主要矛盾,抓住一个难得的拍摄机会总比流失了好。一个美妙的图景由细腻精美的影调支撑将是沁人心脾的佳作——用低速感光度借助脚架和快门线的定力可以实现创作愿望(图2-5)。
图2-5 黄昏时分使用富士X100S相机将ISO感光度调至3200度拍下的校园风景画面影调依然细腻,可见这款相机的降噪能力
为追求画面的现场气氛和空间感,使用ISO感光度、利用ISO感光度拍摄不改变拍摄现场的光线亮度,不会出现人为的光亮失衡效果,可以保留原有的空间透视效果和现场氛围,平面静止的摄影画面能保留如此真切的视觉感受是可贵的,在视觉信息传达中,现场气氛和空间感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图2-6)。
图2-6 手持相机用ISO 3200拍下了这幅照片,画面图像是稳定的,也没有明显的颗粒和噪点,与此同时,获得了生动的光影效果和幽深的夜色魅力
2.闪光灯
闪光灯是一种瞬间发光并在瞬间消失的照明工具。闪光灯有与相机连体的内置灯,有附加在相机顶端的热靴卡槽内的外置灯,还有影棚内置于三脚支架上的影室闪光灯。前两种便于携带,可在各种光照不足的条件下酌情使用。
闪光灯的主要作用是解决各种弱光摄影照明问题。闪光灯可在各种亮度不足的场所将环境照亮,以保障手持相机拍照应有的亮度,将快门速度保持在1/60秒以上,确保影像稳定。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下,闪光灯也能满足静止影像和动态场景拍摄亮度的需要。
闪光灯可作辅助光源,提升画面某些部位的亮度,以保图像获得理想的亮度效果。有时利用逆光拍照,轮廓光与面光反差太大,如用自动曝光模式易导致曝光不足致使面部偏暗,闪光灯可提升面部亮度;有时利用侧光拍照,阴阳反差过大,易出现暗部过暗(没有明暗结构,物象层次丧失)。亮部过亮(刺眼、生硬、无层次)失衡的光线配置状态,闪光灯可使阴阳两种关系相对获得平衡。
在人们看来,闪光灯多少有点神奇,在黑暗世界它能突然闪亮一片景色,给摄影人一臂之力马上消失。不少人以为,闪光灯如此给力,图像的亮度就有了保障,就能获得清晰的画面情景。而事实是闪光不是精准曝光的必然,照相机影像传感器能否对一个空间获得适量感光取决于照相机的测光系统对光线亮度和从灯位到主要拍摄目标距离的判断精度。闪光摄影通常是根据拍摄距离确定光圈大小的,其曝光规律是:距离近,用小光圈;距离远,用大光圈,无论自动曝光还是手动曝光都要遵循这样一个规律。高品质相机的测光精度高,所摄图像的亮度就恰到好处,可以获得明暗过度自然、质感相对强烈、层次相对丰富的图像;低品质的相机闪光摄下的影像大多偏亮、生硬,少数偏暗、缺乏视觉力度。如果照相机没有自动曝光系统,则要完全依赖于经验了,如果对闪光灯的亮度和拍摄距离判断不准,会出现曝光不足或者曝光过度现象,其图像不是过亮就是过暗。
总之,闪光灯不是万能的,经闪光摄下的影像还存在下面一些弊端。
内置灯和外置单灯拍摄摄取的图像光线较为平淡与照相机连体的内置闪光灯和用一支单灯拍照,均从正前方打光,在如此光照条件下,所摄取的画面图像比较平淡。如果有补光条件从一侧、侧后方或者后上方增加一种照明光源即可增加图像的立体感。图2-7为单灯所摄,画面布局和人物气质固然不错,由于用单灯正面照射,三个人物不能和背景分离,也就显得平庸,这幅画面虽有可取之处,但用于参展参赛都会因此而落败北。图2-8在左边侧后增加了一支亮于灯照明光源,画面形象就生动了许多。
图2-7 用单灯闪光摄像下的图像
图2-8 在左侧增加辅助灯同步闪光摄下的图像
在平行高度上拍摄,纵向形象明暗失调。在室内用闪光灯拍摄,人像或者会议场面常会出现这种状况。这是因为离镜头近者受光强,离镜头远者受光弱。面对这种情况,选择高机位拍照,明暗反差过大的状况会得到缓解。
单灯正面闪光易出现“鬼影”。原因在于离墙壁过近,灯光会反射出一个黑色的人影,有一种阴森恐怖之感。离墙壁远些或者由高角度向下拍摄,其附着的黑影可消失。
被摄者直面镜头易出现红色眼神。因闪光折射眼睛瞳仁中的那个亮点变成红色,酷似猫眼,令人难以接受。将菜单里的“防红眼”调制“开”的位置,红色的眼神即可减弱。
单灯直射摧毁画面的空间效果。这是闪光灯的一个突出照明弱点。借助同步闪光器在侧后或正后上方用两支灯照亮现场,能增强画面的空间感。
在闪光灯的照射下,舞台形象魅力黯然失色。闪光灯的亮度超过舞台灯光的亮度,在这种情势下,舞台的光色,尤其是光芒四射的舞美效果会被闪光灯摧毁。不仅如此,闪光灯还是电影和电视图像的杀手。舞台形象、电影电视画面拍摄用ISO高感光度或者三脚架拍摄均可解决问题。
ISO感光度与闪光灯在功效上各有利弊,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尽可能地发挥各自的长项。相比之下,ISO感光度利大于弊,对ISO的感光度进行适当调整,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尽量少用闪光灯。
2.2.4 曝光模式的技术性与艺术性
图2-9 曝光模式控制盘
现今市场上销售的数码相机机身上有多种拍照的快捷方式,供初学者和专业摄影师选用。这些选项有全自动、半自动和手动三种类型,其中全自动的外在是直观的符号、内在是光圈或速度锁定下的曝光模式。为了便于使用,照相机设计师将所有的模式设置在一个可以旋转选择的控制盘上(图2-9)。该盘上的曝光模式首先解决了摄影曝光的技术难题,选择使用某一模式,也就意味着相机的自动功能帮助摄影者完成了烦琐的曝光技术操作,使所摄画面获得较为恰当的曝光量,最终获得亮度适中的画面图像,与此同时,还营造了某种耐人寻味的审美意趣。
1.曝光模式的技术性
摄影曝光是一个关键性的技术环节。早期的照相机没有电子技术,要做到在任何光照条件下对任何亮度的物体使胶片适量感光绝非易事,一个专职学摄影的新手至少需要半年的历练。20世纪80年代,自动曝光技术广泛运用于胶片相机上,数码相机沿用了这种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曝光技术大多依赖于相机自身的电子功能,摄影人要做的就是轻松的个性化选择。数码相机上不全是自动曝光模式,还有手动(M)曝光模式,这需要摄影人熟悉光圈与速度的性能,熟悉两者的互补关系,在确定某种创作意向后,首先选定大光圈或者小光圈,或者高速度、慢速度去实施自己的创作方案,与此同时,还要注视测光系统的光标将速度调整到相应位置。手动曝光的操作程序相对烦琐,其曝光的精度却可做到100%,而自动曝光,照相机的模式只能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大致的参照,最终摄取的图像清晰度与手动曝光不在一个技术层面上。有关自动与手动曝光模式的功能及其使用方法将在“自动曝光与手动曝光”一章中专门加以叙述。
2.曝光模式的艺术性
任何一种曝光模式的背后都有某种视觉效果的功能支撑,例如人像模式,背后支撑的是大光圈,而大光圈对画面景深(清晰范围)的控制力强,所摄取的画面形象便会呈现主体形象清晰、背后模糊的虚实对比效果,如此表达事物,不仅可以凸显主体形象,还会使画面产生一种朦胧的美感,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图2-10);再如图2-11,作者为了表现校园轮滑动感效果用M模式中的1/30秒的低速度对准运动目标追随摄影,将原本的灯光光点拍成流线,如此进行形象表达不仅可以增强画面的动感,还能使人从中领略到一种光影世界的神奇。
图2-10 春天的童话
图2-11 轮滑·夏日追梦/窦雪
利用曝光模式对事物进行艺术的表达,要建立在对光圈与速度功能理解的基础上,还需要拍摄者对事物的形象特点和精神蕴含予以理解,使技术操作与事物的文化韵味有机吻合。
2.2.5 单拍、连拍与自拍
随着照相机制造业的发展进化,照相机的设计越来越人性化、多功能化。就拍摄方式而言,早期的机械相机只有单拍功能,后来的机械相机增加了自拍功能,20世纪70年代专业的电子胶片相机增加了连拍功能,现今的数码相机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相机都附带连拍装置。这三个选项不能同时使用,拍摄者只能根据自己的拍摄愿望进行选择性的操作,问题的关键在于用好每一选项,充分发挥每一功能特点的影像。
1.单拍
单拍是按一次快门只能拍摄一幅画面。单拍在照相机中的标识是一个单一的长方形方块,见图2-12中第一个图标。单拍使用的频率最高,因为单拍能反映照相机瞬间凝固影像的特点,并且节省电能和影像存储卡的空间。如果使用胶片拍摄照片,那么显然比连拍节省开支。除此之外,单拍还有两点突出优势:一是单拍能够促使摄影人进行冷静思考,养成一种严谨的摄影创作态度;二是如果使用单拍功能,审慎拍摄,摄影作品具有形象概括力,好的摄影作品具有“一图胜千言”的传播功效。
图2-12 照相机驱动模式中的拍摄方式
单拍好拍,但拍好一幅作品并不容易。拍好单幅作品的重要条件是养成严谨的摄影态度,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某一空间或者某一瞬间情景的魅力,用相应的技术及其最能彰显该事物形象特点的方法去灵动地表现事物,而不是简单而机械地记录事物。图2-13是用单幅模式拍摄的照片,这幅画面虽然只是一个生活中的有限空间,其排列有序的画面里却容纳了丰富的画面信息量,读来耐人寻味。拍摄这张照片首先需要选择一个有视觉特点、有文化价值的精神空间,之后选择一个中景画面将主体形象--看热闹的羊置于画面的中下位置,为民俗特点的建筑、对联留出空间,之后待羊进入传神状态时按下快门。
图2-13 过年(1997年春节摄自豫西荥阳潘窑)
让在单一静止空间中有限的画面“胜千言”是一种表达的艺术,这需要摄影者在摄影观察中进行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审视在客观存在的生活场景中哪些视觉元素能够吸引人的眼球,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有什么关联,在其相互连结的影像结构中能够投射出何种精神意向。通过阅读画面能否激发人的审美情感,由此产生某些联想。
把单幅画面拍得凝练、深邃应当是每位有志于摄影探索者的进取目标,这并不是“摄影家”的特权专利,每一位业余爱好者用兴趣、智慧和耐力付出都能修得“正果”。
2.连拍
一次按下快门可以拍摄多幅画面叫“连拍”。连拍的标志是“一幅画面的连续叠加”(图2-12中间图标)。照相机的连拍技术早已在传统的专业相机上成熟使用,那时的尼康、佳能的高端相机高速连拍每秒可达8幅画面。现今数码相机的高端专业相机保持了这一数量记录,所不同的是,这一连续拍摄功能在民用相机中也得到普及,只是专业相机的数字处理器计算的速度快,其拍摄的速度高于民用的业余相机。决定连拍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机身内部的数字处理器,外来插入机身卡槽里的影像存储卡对其数字信号的感应速度对连拍的画面多少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决定连拍时,将其拍摄选项要调至该图标其相机即执行连拍功能。
连拍对于摄得画面变得极为轻松,但数量的堆积往往会留下图像垃圾,因而这种高数量产出的功能不能滥用。在下列情况,值得启用连拍功能:
抓拍难度大的新闻场景 体育赛场、社会生活中的突发新闻事件等能引发大众关注的动态场景往往来去匆匆,动感强烈,捕捉其中的决定性瞬间难度大,一不小心还会失手。在这种情况下,连拍可摄得多个细节,如此操作有选择的余地,比单拍成功的概率高。
神奇的动态节奏 例如,少林寺和尚飞檐走壁,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舞台上的魔术表演,这些题材用连拍功能可以摄取故事情节,并能将其细微变化一一展现,窥见其奥妙所在,比单拍信息量大,可读性强。
连贯的心态变化和动态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开心玩耍时不慎跌倒,这是一个情感转换的过程。如果用连拍功能摄下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状态,则这样的系列照片也就具备了“戏剧性”的效果。用长焦镜头连拍一个情感强烈的人物,不仅可以窥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还能将人的细微变化记录下来,这样拍摄同样反映人的心理变化的起落过程——具有跳跃性的静止画面演变比摄像功能无缝隙的情形展现更能刺激人的观感和审美心理。由于连拍功能可在瞬间记录多个画面情景,也就能把运动情景拍出情节,拍出一种发展态势,从史鸿文先生《喜鹊逗池鹭》这组画面(图2-14)中可见其连拍能用起来是多么得心应手。
图2-14 喜鹊逗池鹭/史鸿文
3.自拍
图2-12的第三选项是自拍标志符号。自拍就是站在执机人的角度自己给自己拍照。自拍开启的时间通常在10秒钟左右,最长不超过15秒,最低不会短于2秒。拍摄人像一般需要10秒的时间长度。
自拍的操作程序是:
用三脚架固定相机——将拍摄模式定在自拍的某一时间挡位——确定曝光量(自动曝光或者手动组合光圈、速度)——取景构图,并留出自己在画面中的位置——聚焦,把影像调成实像——按下快门,自拍系统开始工作——快步跑到自己的拍摄位置,做好自己的姿态表情——相机快门开启并关闭,自拍完成。
自拍系统可以用于多种场合。
全家福 一个大家庭或者一个家族聚会一次不容易,将全部家庭成员拍摄在一张具有历史意义的全家福作为珍藏很有必要。全家福是一个家庭形象的完整版,少了摄影人自己就不是“全家”了。面对众多的家庭成员,拍照前必须就拍摄背景、不同辈分的家庭成员所处的位置、采用何种影像风格有所规划。因为人多,在快门开启的一刹那,可能有人表情理想,有人姿态做得不满意,甚至还有“闭眼”现象,要想获得一幅完美的“全家福”必须多拍几次。
情侣照 情侣出游或者新婚燕尔远行度蜜月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每遇好的山水或者人文景观都少不了拍摄“情侣照”。“情侣照”应该拍出两个人的幸福感,如果请别人拍照,则会影响姿态表情的自我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带上一支便携式三脚架,备好相机,惬意自拍,必能拍到一本值得日后回味的“风月集”。
好友照 同学、朋友聚会,或者毕业留念都需要拍摄完整的合影像,自拍是最好的留念方式。几个人的自拍可以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同学的友情通过和谐的组合呈现出来;集体纪念照人多、场面大,一般追求庄重风格。但摄影就是一种娱乐方式,大合影也未必不能标新立异,三脚架和照相机的自拍系统可以完成任何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美妙情景。
自拍像 个人肖像的审美境界莫过于自我。我们的照片如果总是让他人摆布,难免产生心理压力,拍不到真情实感,或者说拍不到自己所要的表情。而自拍没有镜头压力,没有时间限制,摄影表现的自主权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替代快门线 在光线微弱的情况下,要想拍到一个图像清晰的画面必须采取两种措施:一是把照相机架在三脚架上让左手解放出来;二是用快门线释放快门让右手的食指解放出来。如此操作可确保相机的稳定性,获得清晰的画面效果。但不少业余爱好者有三脚架没有配备快门线,在这种情况下启用自拍装置,快门开启曝光时食指不触动相机,可以发挥快门线的作用。用自拍替代快门线保证图像稳定,其自拍时间应越短越好。
2.2.6 静画拍摄与动画拍摄
静止图像是照相机影像制造的特征,这种生产形态一直持续了一百六十多年,在以动态图像著称的电影、电视面前,照相机对人们的视觉影响似乎逊色一些。然而,当照相机进入数码时代之后,它的能量由原来静止图像生产的单一格局,骤然变成“动静并举”的双重造像格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用好相机,使静动图像“两翼齐飞”,就不能忽视各自的特点和运作方式。
1.静画拍摄
其实,任何事物的优劣都是相对的,相对于连续的、多幅的动态影像,单一的、静止画面有着独特的长处:
首先,静止画面在阅读时没有急迫感,读者可以自我把握浏览时间节奏,静心品味画面蕴含,且不受复杂的设备条件限制,并可借助多种媒介平台接受静止的图像信息。
其二,静止图像视觉传达形式简约、沉稳、质朴而凝重,当其成为“作品”之时,每一幅画面都能进入人的视野,走进人的内心世界,激荡人的心灵。
把流动的情景加以凝固,使瞬间化为永恒,是静止图像的第三优势。图2-15表现的是两个男童生命历程的一个瞬间,作为生命动态是流动的,甚至瞬息即逝,时光不再。照相机却能截取其耐人寻味的一瞬将其定格,将生命状态留存于世。这一画面时光虽是一种负面形象写照,它却能让人感受到儿童时代的天性,于尴尬中透射出诙谐和幽默,当这两个孩子成为80岁老人的时候,面对画面情景回望这一生命时光会百感交集,越发感叹这幅静中有动画面的可贵。
图2-15 北京昌平县瓦窑堡国学班里的学童
概括性强,可创造“一图胜千言”的信息传播佳话是静止图像的突出优势,图2-15这一瞬间承前启后,作者在一个时间节点上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电影和电视画面是没有这种概括能力的。
轻按一下快门,即可得到一幅静止的画面。然而,静止画面好拍,把照片拍好却不易,因为摄影是一门艺术,让客观存在的场面成为画面形式与内容境界完美结合的作品需要用心智经营。艺术强调个性,摄影创作没有固定的经验模式,如果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或许可以提升静止画面的质量。
(1)不轻率地按快门,以严谨的态度把握每幅画面的质量。
(2)选择令自己心动的事物或景物作为拍摄题材,没有感觉或者可拍不可拍的东西不拍。
(3)不被动地纪录,不简单地按一下快门就走,沉下来,努力发现清新、令人兴奋的一面。
(4)寻求一个生动的画面形式,在现场用取景框圈定一个有效空间。
(5)等待一个光影灵动,神形兼备和整体和谐的画面,在传情达意的时机按下快门。
2.动画拍摄
动画拍摄能够把运动的形象、运动的速度、节奏和过程准确地记录下来,通过电影放映机或数字化的播放器将运动事物予以还原再现。这种图像信息表达方式具有连续性、鲜活性、情节性、完整性等多种形象传播特点。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人运用这种拍摄工具都能获得引人入胜的动画影像作品。动画拍摄如同静画拍摄存在一般记录和艺术创作两类不同质量的产品,前者劳作的重心是技术操作,拍摄的画面往往停留在机械记录层面,镜头运用僵化,画面直白,内容肤浅,缺少形象思维和精神诉求;后者是把工具作为依托,将劳动的重心放在立意、构思、叙事方式、个性创造、文化思考层面,其作品独到、凝练、深邃,感人至深。
数码相机机身上端或后背上的摄像机标志即是动画拍摄功能。目前,专业相机和业余相机的动画拍摄的图像已达1080万像素,能够拍出可在高清电视屏幕及银幕放映的高清图像,用相机动画拍摄装置不仅可以拍摄家庭生活、婚礼现场,还能拍摄视频新闻、电视广告、电视文化专题,还能拍摄电视剧,总之,这种现代化的动画生产工具有广阔的运用空间。
动画拍摄无论业余爱好,还是专业创作,都不能绕过技术环节,因为技术是实现自己拍摄愿望的基础条件。动画技术主要体现在光影塑造、画面构成、空间调度、画面语言发掘四个操作环节。
光影塑造 光线对动画形象的感染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同一个场景或者同一主体形象,在不同光线照射下会产生不同的空间效果、感情色彩、画面美感和视觉冲击,甚至影响画面形象的个性特色,因而学习动画摄像应该认识各类光源的光色,冷暖效果以及哪类感情色彩适合选用哪种色调的光线,以适应渲染画面情节中的情感气氛。此外,还要研究光位、拍摄对象的朝向,观察表现对象在何种光照状态之下更能强化其个性特征、更具形象表现力。为此,要了解顺光、侧光、逆光、顶光、脚光的不同造型功能。
画面构成 动态画面分运动拍摄和静止拍摄两类画面表达方式:运动拍摄是指摄影师的肢体在横向和纵向运动操控中摄取画面信息;静止画面是机位固定拍摄静止形象或者活动形象。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段是为了调节受众的审美“舒适度”,一味地使画面静止,画面叙事显得单一、死板、枯燥;反之,如果一直采用运动拍摄法,那么受众会处在激烈紧张的状态,产生视觉疲劳和审美疲劳。而动静结合不仅可以从宏观上在画面上立体运筹,而且能够做到有张有弛,相得益彰。
运动和静止拍摄都是视觉传达,摄影师在其操控中不能忽视画面边界问题和视觉格局。所谓画面边界,是画面的四周边线存在着舍得关系,边界以外的是舍,即放弃;画面以内是得,是利用。摄影师在画面构成时应该审视现场,哪些该用,哪些该弃之于画面之外,以使画面形象和画面空间既能充分说明问题,又显得精到凝练。这就要求摄影人在运动状态下以敏锐的形象判断力平稳把握画面的有效空间,不让流动的画面出格产生瞬间的残缺感,与此同时,还要防止不必要的东西误入画面。静止拍摄的画面在视觉格局要求上相对苛刻,在某些方面,它如同照相机静止画面拍摄,没有一个生动的画面格局,画面就显得平庸。在这种画面构成的状态下,摄影师应该考虑画面布局,处理好主次关系,主体位置、画面整体的轻重对比态势,以营造既有轻重变化,又整体和谐的对立统一局面。这种构图章法与照相机的静止画面构成法是相通的。
空间调度 动画拍摄在运动拍摄包含推、拉、摇、移、跟、升、降七种空间调度手段。
推,是通过操控自动变焦或手动变焦钮镜头由面到点空间变化的过程,这是纵向流动的画面,在镜头变幻过程中空间逐渐变小,所关注的重点逐渐变大,目前照相机的动画拍摄系统尚没有自动变焦系统,其空间变化只能通过逐渐接近“目标”的方式完成由宏观向微观的空间转换。用发展眼光来看,照相机和手机的动画拍摄都会装配自动变焦装置。
拉,是通过操控自动变焦或手动变焦钮,使镜头由点到面的空间变化过程,这一过程重点逐渐变小,空间逐渐变大。推与拉都是画面信息立体表达的方式,通过纵向运动引发人们的审美兴趣。
摇,是人工操控摄影机(电影摄影机、摄像机及照相机)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平移的空间变化方式。这种空间调度是镜头的横向运动,以展示宽广的视野,向观者传递丰富的视觉信息。
移,是将摄影机固定在汽车或其他交通工具上通过位移动与运动目标同步运动的一种拍摄方式,这种空间转换能将观者和被摄者的情感拉近,高度注视事态变化。这种拍摄方式通常在运动目标一侧。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采用这种运动拍摄方式多将拍摄台卡在轨道上由人工推动滑行。
跟,是摄影人在动体后方跟随拍摄,并多次出现脚步特写,用追踪的方式关注事态的纵深发展。
升,是摄影机固定在升降车上,由地面的平视向高空俯视拍摄的空间转换过程。这种空间变化跳跃性大,透视效果也会发生很大变化。电视台和电影制片厂有经济能力使用升降车,摄影工作室可以购置“吊臂”实施升降拍摄。一般的摄影爱好者动画的拍摄可通过蹲立在小范围内实施空间转换拍摄。
降,与升相反,是一个由高空俯视拍摄向平时拍摄的空间转换过程。
画面语言发掘 摄影是一种新兴的视觉艺术,而视觉艺术是摄影艺术家、画家及其舞台艺术家借助具有表征的视觉符号、物质关联(图2-16)、神情与肢体语言向观众传递思想、主见的信息表达方式。这种信息形态不同于文字、广播信息,需要通过形象发声,让人们通过视神经感应物象中的含义获取信息。在其视觉传达的格局下,摄影艺术的着力点是为画面注入视觉语言。优秀的摄影动画作品,优秀的电影故事片,优秀的电视剧是靠形象语言完成与公众的视觉对话,而不是喋喋不休的台词对白,也不是持续不断的旁白,更不是长篇累牍的文字解释。
图2-16 乡村灶台
视觉语言的营造是一个悉心观察、即兴发现、感悟思考、认知利用的脑力劳动与技术实施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