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中法精神分析治疗连续培训”第三期圆满结束半年后,我拿到了这本书稿,不是很厚,却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那是种承上启下的厚重感。因为从达成合作意向,到项目的培训成功施行,这几年来汇聚了许多人的心血,最终得以凝结并记录在本书中;而说它启下,则是希望这本书作为阶段性的总结,能够为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师开启无限的可能性。
一年前,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博士、学院院长霍夫曼教授来北京回龙观医院进行第三次讲学。在充分交流过程中,我们双方在临床精神分析取向心理学研究生培养及科研工作等方面签署了合作协议。我们愿意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推动精神分析治疗在中国临床的广泛应用,并最终服务于心理障碍患者和有心理健康需求的百姓。
之所以与我院展开合作也并非偶然。北京回龙观医院是国家首批精神医学临床重点专科医院,在医疗、教学、科研、康复和健康促进等方面,在首都乃至全国精神卫生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北京回龙观医院于1996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学医院,2015年成为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医院不但承担着多所高等院校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是北京市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目前,医院为北京大学硕博研究生培养点、华北理工大学和内蒙古医科大学的硕士点,几年来培养了大批精神卫生专业博士、硕士,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师也是络绎不绝。依托于这样一个大型平台,我们也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合作项目,尝试专业、新颖、与临床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次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的合作也是机缘所致。
为什么选择精神分析呢?这其中也是综合考虑了临床应用和教学需求的因素。多年的临床工作让我意识到,专科医院主要沿袭了生物医学治疗模式,遇到重性精神疾病、人格障碍、顽固的神经症患者等,药物治疗往往起不到根本性作用,在恢复社会功能和远期预后方面并不理想,还有可能诱发患者的病耻感和社会退缩现象。精神分析发展至今,不仅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还是对人类行为和人格动力探讨最深的理论,是深入洞察和理解患者的情绪、情感、意识和潜意识的工具。其实精神病学的研究,同样需要更好地揭示人类精神现象的本质,在解决即时治疗与控制的同时,要尽快解决并探索人类异常精神现象在病患身上特殊的原因、形成机制、发展规律,从而寻求真实的预防效果,为良好的社会生存环境及中国未来的人类集体生活质量,打下健康的精神层面基础。在这样一些考虑下,以北京回龙观医院的专业实力和影响力,我们有责任探索并推广精神分析治疗理论和实践在中国的临床一线研究与尝试,这也是我们大力支持本项目开展的动力之一。
仔细阅读这本书,读者就会发现它的独特之处。它的内容比一般理论讲授要生动鲜活得多,但又不同于故事演绎。我个人的感觉是,它就是一次对话,一次中法精神分析之间原汁原味的对话。如果读者静下心来去体会,你甚至能感到如临现场般的与老师和学员们在一起交流,因为老师们不是在讲理论,而是将精神分析的态度融入细节中,把自己多年的经验无私地和大家分享。我们不愿阻碍这种分享,所以我们尽可能像搬运工一样,将这种平实、亲近的分享朴素地呈现出来,使其中蕴含的动力自然地流向读者。因此,当读到纪·勒-构菲教授对精神分析治疗的理解时,你可能也随之将人类遇到的心理问题的理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而伴随整个阅读过程所出现的困惑和被激发出的问题,其实也是读者为本书内容拓展出的新空间。所以我建议读者以空杯的心态进入这场交流和分享,试着让它扰动你,给这种扰动留一些空间,相信它会回报你一次精彩的体验。
本项目的负责人姚洁博士和刘华清主任及其团队为此次合作以及本书的写作倾注了大量的心力,清华大学出版社肖军和王华老师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提供了及时而无私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本书可以说是中法精神分析相遇的结晶,我非常期待再一次的相遇,期待着重逢时碰撞出更加绚丽的火花。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危机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全国理事会副理事长
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院长
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
杨甫德
2017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