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情系清华
清华大学诞生于1911年,因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初称“清华学堂”,是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百余年后的今天,清华大学正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钟灵水木地,毓秀清华园。百年春秋铸就了清华大学独特的精神魅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荟萃一堂的中西方文化。漫步清华园,风光秀美,如诗如画,学府与园林珠联璧合。厚重典雅的古老建筑与新颖挺拔的现代建筑交相辉映,犹如一首首凝固的音乐,珍藏着一个个历史的乐章。
自幼生活在清华园,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饱含深情。尽管在这里学习、工作、生活了几十年,在我眼中,清华永远是一首读不完的长诗,是一幅看不尽的画卷。
二校门
在清华大学东西主干道上,矗立着一座庄重典雅、带有西洋建筑风格的青砖白柱三拱石门,始建于1909年,是清华最早的主校门,门楣上镌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题写的“清华园”三个大字。1933年校园扩建,园墙外移,有了新的大门,从此,这座校门就被称为“二校门”,是清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二校门曾被摧毁。1991年清华大学80周年校庆之际,二校门在原址重建。
在清华生活了半个多世纪,无数次从二校门前经过,它的卓越风姿早已铭刻在我的心中。金秋十月,又来到二校门,在蓝天白云、苍松翠柏和金色银杏叶的映衬下,二校门展示出不同凡响的神采。
摄于2014年10月
工字厅
工字厅是清华园内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筑,始建于1762年,原名“工字殿”,是建校前清华园的主体建筑。其前后两大殿中间以短廊相接,俯视恰似“工”字,故得名“工字厅”。在这所清代皇帝御园中,曲廊迂回,奇花异石,茂林修竹,紫藤馥郁,园内建筑古色古香,工字厅大门上方所悬挂的“清华园”匾额乃咸丰皇帝御笔。
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开学仪式就是在这里举行的,清华的历史从此发端。工字厅大门前的一对石狮经历了百年的风雨沧桑,见证了清华大学的历史与发展。
摄于2016年10月
工字厅西院花窗
初秋,工字厅西院花窗上的爬山虎红黄绿相间,一派斑斓秋色,独具静幽之趣。
摄于2015年10月
清华学堂
在清华二校门的东北面,有一座具有德国古典风格、造型极为高雅的清华早期建筑,这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它建于1911年,是学校的第一座教学楼,其大门上方“清华学堂”四个字乃清末大学士那桐所书。
我对清华学堂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这里曾经是清华建筑系系馆。梁思成先生时任建筑系主任,我母亲华宜玉是建筑系教授,多年在这里给学生讲课。记得小时候,我常随母亲到这里,走上暗红色的楼梯,踏着吱吱作响的木地板,看着那些步履匆匆的老师和学生,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仰之情,因为这里是神圣的知识殿堂。
摄于2015年6月
水木清华
水木清华是清华园最著名的一处胜景,位于工字厅北侧,被称为园中之园,据历史记载,其临水平台上的正廊匾额“水木清华”四字是康熙皇帝的御笔。
站在平台上四顾,秀美的山林环抱一池碧水,山水之间掩映着两个古亭,为纪念朱自清先生和闻一多先生改名为“自清亭”和“闻亭”。清朝咸丰、同治、光绪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如此赞誉水木清华:“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此名联悬挂在正廊的朱柱上。
水木清华留下了我多少童年的脚印、多少青春的梦想。踏雪再次来到这里,“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唐代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风雪的洗礼,会使水木清华的春天更加明媚。
摄于2015年11月
大礼堂
大礼堂是一座融希腊式与罗马式建筑风格的古典柱廊式建筑,始建于1917年,是清华的早期建筑之一。
在清华近现代校史上,大礼堂见证了在这里发生的多次反帝爱国活动。1932年10月28日晚,聂耳与北平剧联的领导人来到清华大礼堂,参加清华大学毕业同学会为东北抗日义勇军募捐的演出。大礼堂内,挤满了学生,聂耳用小提琴拉起《国际歌》,悲壮的乐曲在大礼堂中回荡,令人心灵震撼,所有的人都情不自禁地站立起来,抗日爱国的激情空前高涨。
大礼堂是清华大学最有光荣历史的建筑物之一。
摄于2015年6月
大礼堂前的青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冬夜杂咏·青松》)大礼堂前伟岸、挺拔的青松体现了清华人“坚定朴实、不屈不挠”的性格。
摄于2011年2月
清华图书馆老馆
清华图书馆老馆是座西式建筑,始建于1916年,是清华的早期建筑之一。外墙上浓茂的爬山虎、古朴厚重的大铜门、明亮宽敞的阅览室、高挑的西式窗户、雅致的大理石墙面及书库内透亮的厚玻璃地板……成为多少代清华人永远的记忆;丰富的藏书和优雅的读书环境,伴随着多少代清华人的成长成才。现代话剧剧作家曹禺23岁就读清华期间,在图书馆老馆写下了不朽剧作《雷雨》。钱锺书和杨绛先生就读清华期间,钱锺书曾发出豪言壮语:“横扫清华图书馆”;杨绛说:“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最爱的是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里,最爱图书馆。”朱自清教授曾任图书馆委员会主席兼代图书馆主任……
清华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是清华学子的最爱。
摄于2015年10月
闻亭
闻亭位于大礼堂西侧的土山上,是一座古式六角亭。建校初期这里曾有一座钟亭,亭内有一口大钟,钟声清脆悠远,可号令全校作息。“七七事变”后,钟亭毁于日寇之手。抗战胜利后,在原址重建钟亭,为纪念1946年在昆明遇害的清华教授闻一多先生,特命名为“闻亭”。
1949年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精神。
1986年在闻亭小山下修建了闻一多先生塑像,他身后的黑色石碑上,用金字刻着他的名言:“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敬仰闻一多先生的民族英雄气节,我每年都来闻亭凭吊这位诗人、学者和战士。
摄于2009年11月
春到近春园
近春园原为清朝康熙皇帝的行宫熙春园的中心地带。道光年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称近春园,曾为咸丰皇帝做皇子时的旧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得以幸免。同治年间,慈禧拟重修圆明园,为筹措建材,拆毁了近春园,使其沦为荒岛达一百余年。1979年清华重修荒岛,如今已成为“近春园遗址公园”。
近春园四面有荷塘环绕,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荷塘月色》中的荷塘就是指这里。现岛上有“荷塘月色亭”,为纪念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而建。
我拍摄了一幅近春园春景,图中春风吹皱一池秀水,荷塘岸边花红柳绿,岛上水榭亭阁掩映在绿树中。2016年,这幅“春到近春园”获“最美清华四月天”摄影大赛特等奖。
摄于2015年4月
清华校河
万泉河流经清华校园的一段,称为清华校河。万泉河发源于北京西北郊万泉庄,因历史上容纳众多的清澈泉水而得名。它流经圆明园和北大未名湖等名胜之地,之后流入清华西校门,贯穿清华新、老校区,与水木清华荷花池、近春园荷塘一起构筑了清华园“两湖一河”的水系,最后从北校门流出汇入海淀清河。
清华校河流过了多少春夏秋冬、多少雪雨风霜,宠辱不惊,一往无前,默默向世人述说着清华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日新月异的变化。
初秋时节,校河两岸浓绿的垂柳和火红的爬山虎交相生辉,成为清华园中的一处靓景。
摄于2015年10月
老机械工程馆前的银杏大道
1932年清华大学增设工学院,1933年动工建造机械工程馆(即现在的热能工程系系馆),是清华最早建立的工科系系馆之一,位于清华东西主干道的北侧,干道的南侧是蜿蜒而过的校河。到了秋天,系馆前的这条大道便成了北京最具人文气质的银杏大道。
在这条充满金色梦幻的大道上,成行银杏满枝黄,遍地落叶一地秋,在校河水的伴随下,银杏大道更显其灵秀。古老的系馆透过那片片银杏黄,别具沧桑之美。时有背着书包的学生骑车奔往系馆,车轮后翩舞的银杏叶也带上了书卷气。
摄于2007年11月
新清华学堂
新清华学堂位于清华大学东西主干道和南北主干道的交汇处,主体建筑包括大剧院、音乐厅和校史馆三部分,于2011年4月落成。它是清华举办高水平学术交流、高雅艺术演出等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清华新百年的标志性建筑。
一百年前,清华诞生之时建成了“清华学堂”,一百年后,清华百年校庆之际又建成了“新清华学堂”,新老清华学堂相得益彰,既展现了清华的历史,又融入了时代的元素,标志着清华踏上了历史的新起点。
砖红色的新清华学堂延续了老校区“红砖墙”的传统,又别具匠心地采用大量的三角造型来装点外墙。蓝天白云下的新清华学堂朴实雅致,又具有强烈的韵律美。
摄于2016年11月
清华主楼
清华大学主楼地处校园东区,由中央主楼和东、西主楼三部分组成,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庄严恢弘,气势雄伟,具有苏联建筑风格。登上中央主楼楼顶,清华校园风景尽收眼底。
主楼前宽阔的绿化带中央的喷泉地面光洁如镜,能映出主楼和银杏树的美丽倒影。绿化带两旁高楼林立,一座座新颖独特的建筑相继落成,为校园增添了勃勃生机。主楼区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清华校园的中心地带。
摄于2014年11月
清华附中
清华附中位于清华大学的北侧,毗邻圆明园,已有百年历史,是我的母校。清华附中的育人理念是为学先为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我们的人生道路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使我们日后面对艰辛与磨难时,没有悲观,更没有沉沦,凭着清华附中给予我们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扎实的学习功底,成为各条战线上的中坚和骨干。
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我从稚气未脱的红领巾,变成年满七旬的退休老人。许多往事游云般地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唯独对清华附中的青春记忆还时时鲜活地闪现在脑海中。重返母校,喜看旧貌换新颜。
摄于2016年10月
百年校庆的喜悦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6日成立,同年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因此清华将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周日定为校庆日。2011年4月清华迎来了百年校庆,海内外数万名校友返校,同贺母校百年诞辰。
校庆日的大礼堂前是最热闹的地方,一清早就已是人如潮涌,处处欢歌笑语。新一代的清华学子为母校骄傲自豪,在彩旗飘飘、绿草茵茵的礼堂前大草坪上欢呼雀跃。在他们腾空跃起的一瞬间,我按下了快门。这幅“百年校庆的喜悦”获2016年“最美清华四月天”摄影大赛人物主题一等奖。
摄于2011年4月
在图书馆的书山中
你若问,清华园最动人的一幕是什么?我会告诉你,是莘莘学子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读书。走进清华图书馆,处处是书山一样的书架书柜,处处是淡淡的书香气息,处处是孜孜以求、刻苦学习的年轻身影。
人们都说清华的学生学习最刻苦,没有星期六,没有星期天,也没有节假日,甚至在春节,清华的自习教室也会人满为患。这是因为清华大学“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已融进了代代清华学子的血脉里。
摄于2015年4月
美好的青春时代
青春时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代,是放飞理想的时代,是承载希望的时代,是获取知识的时代,也是播种爱情的时代。
在清华最美四月天,一对青年人坐在荷塘畔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摄于2015年4月
清华校训铭文碑
1914年11月,梁启超先生来清华以“君子”为题做演讲,引用《周易》中乾坤二卦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典范,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哺育了一代代清华人。
清华校友为庆贺母校百年校庆,在工字厅草坪的西南侧树立了三块高大的石碑,中间石碑的正面刻有“清华大学”四个字。另两块石碑的正面依次刻着清华校训,它们的背面分别是清华老校歌、清华校风“行胜于言”以及学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皑皑白雪中,黑色碑石上的红色校训篆刻格外醒目,激奋人心。
摄于2011年2月
金色的银杏雨
秋天的清华,图书馆前古老的银杏树变成一片金黄色,前来读书的学生在树下穿梭而行。阵阵秋风吹过,金色的银杏雨拂面而来,踩在落叶铺就的金灿灿的地毯上,脚下沙沙作响,平添了一份秋日的浪漫。蝴蝶般的银杏叶在图书馆前随风起舞,也染上了淡淡书香。
摄于2015年11月
又是一年毕业季
一年四季之外,还有一种季节,叫做毕业季。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又来到了,一群清纯秀气的清华女生再一次在母校的绿草坪上奔跑欢笑,为青春、为友谊、为成长、为梦想……她们从五湖四海来,要到天南地北去,即将翻开人生新的一页。
摄于2012年7月
初见雪花
那一年的初雪来得那么早,那么突然,像天公派来的小天使,又像神女撒下的梨花瓣,纷纷扬扬,不期而至,使万物都穿上了雪的衣裳,使清华园变成了粉妆玉砌的银白色世界。南方学生初见雪花,惊喜万分,扬着孩童般的笑脸,在雪花织成的天幕雪帘中欢呼奔跑,不停地用手机拍照,立马发给家人。南方学生初见雪花,兴奋得像是见到了稀罕无比的外星客。这种心情,北方人恐怕很难理解吧。
摄于2012年7月
银装素裹的清华园
漫天飞雪,洋洋洒洒,使清华园变成了玉树琼枝、皓然一色的冰雪世界。雪中的一石一木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演奏着冬天的交响乐曲。“清华”二字在清华标志色——紫色的衬托下格外遒劲有力。
冬天的清华蓄积着力量,孕育着希望。冬天过后,清华将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个更加生机勃勃的春天。
摄于200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