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总序
纵观2014—2015年的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工作报告,除了“新常态”的话语,提及最多的一个热词便是“一带一路”。各级政府积极部署“一带一路”,以分享习近平这一高屋建瓴的伟大战略的红利。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今天,这个跨越时空的伟大构想顺应当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开始在世界政治、经济的版图上从容铺展,同时它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共同梦想,赋予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光辉的构想也把中国人的思绪带入历史深处,遥想当年西汉盛世,汉武帝威风凛凛,金戈铁马横扫匈奴的荣光;穿越1500年遥远而苍凉的丝绸之路,回味2000多年前的那条连接东西方的交通大道——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
驼铃声声,帆影幢幢。古老的丝绸之路横贯欧亚,它以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为起点,东迄古都西安,经陕西、甘肃、新疆,越过帕米尔,再经中亚、西亚,西至地中海沿岸,没有哪一条国际通道有如此惊天动地的历史贡献。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谱写了千古传诵的光辉篇章,共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古老的丝路犹如一条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汇聚着东西方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文明成果的涓涓细流,漫长而久远,美丽而苍凉。其深远影响已延续至今。2000多年过去了,中西交通早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丝绸之路”这一美好的名字却依然作为中西友好往来的象征为人们所称道。
在古代,丝绸之路是传播友谊之路,也曾经是被战争的铁蹄践踏过的险途。交织着东西方文化梦想的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国历史传承发展的命运,展现了东西方文明相互传播、融合的全过程。今天,人们已经忘却昔日这条路上曾经有过的苦难,而把它看作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是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
中国历史上最长的路是丝绸之路,最能体现中华魂魄的是丝路精神。丝绸之路所包含的深厚内涵、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已经远远超出了“路”的概念。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繁荣”“开放”“和平”“友谊”的大道,而这4个形容词其实也就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精神所在。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成为沿线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见证与纽带,其核心内涵就是开明精神、开放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
丝绸之路是一条世界上最长的有着非凡贡献的古老商路。是她,横跨占世界陆地1/3的欧亚大陆,万水千山一线穿。这一道无比深长的路,即使在今天,人们也很难徒步穿越那些深山大川、茫茫大漠、万里荒原,然而,人类却是靠着这样坚忍不拔的步履,从远古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强大。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亘于欧亚大陆的文化交通之路,也是世界文化展开的中轴之路。全球许多文化线路连接着各个伟大的文明,也创造着世界历史。丝绸之路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丝绸之路沿途是世界主要文化的发祥地,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等都在这条道路上融会贯通。它像一张巨大的跨区域的交通网络,将世界不同地域的文明古国连接在一起,也可以说,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文明国家都曾与这条丝绸之路发生过联系,如中国、埃及、希腊、罗马、印度、波斯、阿拉伯等。东西方不同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艺术,都在这张网络中得到了传播、交流与融合。这是一条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文化之路,也是沟通中国与欧亚大陆的友谊之路。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文明串联在了一起。
20多个世纪以来,它把中国人民奉献给人类的以丝绸和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为代表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也将佛教、景教和伊斯兰教及其相关的艺术引入中国,在世界人民之间架起友谊的桥梁。
它就是古老的丝绸之路。这千年的古道至今还在启迪着我们,还在深沉地呼唤着我们……
让我们的思绪随着历史的足迹漫步。在2000年前的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第一条丝路,贯通中国与西域,缔造了灿烂的汉唐文明。当时,也正是西方罗马帝国强盛之时。其实,在汉之前,丝绸之路就已出现,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周朝和秦汉时期。早在公元前13世纪,至少远于中亚的地区就已经开始向中国扩散商贸、技术。有关中国与西方交往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文献是《穆天子传》。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朝拜西王母之地便在西北塞外的祁连山南麓。根据考古发掘证明,中国丝绸在公元前12世纪就已经存在。欧亚大陆间技术、贸易交流的起始时间,远超汉朝的“张骞通西域”。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养蚕制丝的国家。公元前139年,西汉著名的外交家、旅行家张骞将中国人的眼界引向了西方,并促成汉通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从此中国真正走上了世界的历史舞台。公元73年,为确保因战争所阻的丝绸之路能畅通无阻,班超和他的36名随从出使西域。其副手甘英到达了大秦(古罗马)并转道波斯湾,扩展了原有的丝绸之路。至此,一条长7000公里,穿越广阔田野、无垠沙漠、肥沃草原和险峻高山的安全通道便将中国的古都长安(今西安)和地中海东岸国家联系起来了。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总长4000多公里,约为丝绸之路全程的1/2。丝绸之路从此正式成为中国联系西方的“国道”。
“丝绸之路”(Silk Road)一词并非中国人所创,这一说法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于1877年出版的《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依据的研究》,有时也简称“丝路”,这个词迄今已使用百余年了。该书首次将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继而延伸到叙利亚及遥远的西方。今天,该词被全世界学术界所公认。
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古代世界,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近年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
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玉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因为在丝路开通之前,位于丝路中央位置的帕米尔高原西侧,是久负盛名的蓝宝石产地,这里所产的宝石在很久以前就被运往地中海沿岸。此外,在帕米尔高原东侧的塔里木盆地西南的和田,以出产玉石而闻名,中国自古以来都以此处所产玉石为上乘之品而极为重视。这些都说明在丝绸之路开通以前,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至西亚诸国的“蓝宝石之路”和通往中国内地的“玉石之路”就已经开通了。
然而,这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丝绸之路”这个名字。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路线。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由此,人们把“丝绸之路”的概念扩大为整个古代的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兴盛,不仅仅是货物商品的贸易往来,更是文化、思想、宗教、民族的交流和大融合。
研究丝绸之路,首先要明确丝绸之路的真正内涵。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初衷是表达丝绸在中西交通和商贸中的代表性,尤其强调的是强大的西汉王朝怎样利用这条中西交通线向西开拓,怎样“凿空”西域并经营西域广大地区。
随着“一带一路”倡仪从提出到付诸实施,丝绸之路在沉寂了数个世纪之后,又重新焕发了它往日的光彩。如今,人们又可以沿着这条历史之路尽情游览绮丽的西域风光,探访引人遐思的古迹,欣赏艺术荟萃的石窟、佛龛和文物……而这一切无不使人感受到“太平洋时代”来临之际正在腾飞的中国的魅力。
“一带一路”是迄今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中国是这条走廊的出发点。这条走廊贯通亚洲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一带一路”建设如同一根彩线,把东方文明、西方文明、阿拉伯文明、恒河文明的珍珠串在了一起,构筑了一幅人类文明史上的动人图景。古老的丝绸之路对欧亚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力,也为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是中国人的历史光荣,复兴丝绸之路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一带一路”倡仪的实施和建设必将为复兴丝绸之路赋予新的活力。我们在继承古代丝绸之路所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的同时,更需要从当今时代背景出发,开创现代丝绸之路的辉煌——打造“新丝绸之路”。
本书编委会
2018年4月
前言
从丝绸之路的一端到另一端,要经过一段辽远而广阔的地区,这就是“西域”。在历史上,这一地域不仅是连接中国与西亚、南亚的往来要道,同时也是中国与欧洲的交通桥梁。它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自不待言。
西域是中国史籍中的一个地理概念,指汉唐时代的中国新疆及中亚部分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史学家所说的“西域”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西域,指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这是后来汉朝可以直接管辖的地区,包括今甘肃西北、新疆大部、吉尔吉斯斯坦大部、塔吉克斯坦全部、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等。而广义西域,则是指通过狭义西域可以到达的地区,包括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区。
中国有两大震惊于世的历史遗存,一个是凝固的万里长城,一个是流动的丝绸之路。而位于欧亚大陆腹地的新疆,正是以丝绸之路为纽带,将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季羡林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辽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1]
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人种和民族活跃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东来西去、南来北往的“迁徙”,是这片土地上最为动听、委婉的乐曲,它带来了多人种、多民族的杂居、混血和融合,也带来了物质和精神的盛宴。
尽管史籍所记西域的范围大小不一,其核心部分均为包括新疆在内的中亚地区。西域的历史,特别是以天山地区为核心的西域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部分。
数千年来,在西域这块古老神秘的大地上产生了众多灿烂辉煌的文明,至今让人们慨叹神往。在汉代人的心目中,西域是神秘的。公元前一千多年前,西周周穆王沿着滹沱河水进入雁门关古道,然后穿越分别“天下内外”的雁门山,走向神秘的西域诸国。周穆王知道了“天下”究竟有多大。汉唐时期,尚武成风,以盛世气象为荣,人们向往的是在马蹄和驼铃声中前往神秘的西域、遥远的中亚,还有更远的地方。西域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多样的文明交融都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值得探究的历史奥秘。而那些逝去的历史、凿空拓荒的壮举、金戈铁马的雄壮、丝绸古道的沧桑,都将引领我们走入那个伟大辉煌的时代,那片悠远神秘的西域大地。因此,无数人都在试图揭开西域文明的神秘面纱。
自张骞通西域以来,汉朝的使团、商队源源不断地涌向西域,西域各国使团纷纷访问汉朝,战乱、荒凉、神秘的西域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后来,人们把张骞开通的汉朝到西域的道路称为丝绸之路。汉代在西域设置都护府,管辖西域三十六国。西汉这种开创性的措施奠定了新疆成为祖国疆土的基础,也奠定了新疆成为今日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基础。直到清朝在平定准噶尔及大小和卓叛乱以前,中国仍然用“西域”来称呼今新疆及其以西的地区(有时候甚至把青海和西藏也包括在内)。
18世纪50至70年代,随着清朝平定及统一天山南北两路战争的结束,清政府直接统治了今新疆及其以西的广大地区。1884年,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新疆”一词开始在清朝官文书中出现,从此,新疆作为固定的地名,正式成为我国的一个行政区。
本书中,我们将逐一按照朝代更替的顺序来讲述西域这块神秘的土地,数千年甚至数万年间都存在过什么民族、文化、战争、帝国……以及不同的民族、文化、王朝等在西域这块土地留下的足迹。
自近代以来,西域越来越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从欧洲、北美到日本、韩国,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国西部文明。在国内,西域研究正在摆脱传统汉学研究模式,考古学和语言学等已经开始在这个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西域与近代中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内涵不一。首先,“西域”一词在学术界有狭义、广义之分,这是历史发展条件所决定的。不同历史时期,西域所指的地理范围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在中原王朝强盛繁荣之时,西域所包含的地域范围相对较大,反之则相对较小。其次,二者的历史演变不同,属中亚的各国的发展有先有后,而本书所涉及的地区的历史演变,基本上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立足于狭义,但由于中华民族中的一些古老民族曾活跃于狭义线以外,并谱写了光辉史篇,因而也不能不涉足其广义。
本书在西域历史的系统化上,采用宏观与微观视角结合的方法,从西域的地域概念出发,为读者全方位揭示从史前至明清的西域发展历程。从西域的角度去研究西域——这是本书最大的写作特色。
当然,对于一个复杂得几乎包含了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全部因素的区域,单从某一角度探索是不够的,必须是全方位、多视角的,从考古、历史、民族乃至社会、地理、自然、生态、宗教、语言、艺术、民俗、经济等全面探索剖析,方能释疑解惑。所以,在本书中,我们将努力穿越古今,博采广众,求真务实,科学考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探寻丝绸之路上“西域”这块神秘的土地,拂去历史的尘埃,你会发现大漠无声的叙述,也是那么的惊心动魄!
注释
[1]季羡林:《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红旗》,198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