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一次,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第一步很难,但第一步也很重要。俗话说,一步错,百步歪,迈错了步子,走再多的路也只能空出一身汗。对于大学生来说,第一份工作就像是人生路上的指向标,在“动脚”之前,眼睛先睁大些,先把路看清了,再决定怎么走。闭着眼睛瞎撞,达不到目的不说,往往还会让自己摔得鼻青脸肿。
破冰期:走出“象牙塔”梦境
小时候,老师经常会问我们这样的问题:“长大了,你想做什么呀?”同学们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科学家”“宇航员”“工程师”“老师”等。
相信我们每个人在小时候都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梦想,但当我们踏入社会之后才发现,当年的这些回答也许真的就只是一个梦想而已。
所以有人把学校比作“象牙塔”,因为只有“象牙塔”才能包容我们各种各样的梦想。因为在学校里,我们有家长、老师的关心和保护,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有人牵扶着。但也正是由于这样,产生了一些问题。毕竟,父母和老师不可能照顾我们一辈子,一旦我们背起行囊离开学校,该去如何面对现实的社会呢?
自大学扩招之后,每年应届大学生的数量一直在攀升,最近几年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都超过了600万,但据调查,这600多万大学生中毕业时有近100万人找不到工作,也就是说,有将近六分之一的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问题。这近100万人中有一个群体特别令人揪心,那就是近几年呈几何数增长的“校漂族”。
所谓的“校漂族”指的是那些摆脱不了学校,无法适应社会现实的一批学生。他们中有人毕业后可能工作过一段短暂的时间,或者从来都没有走上过工作岗位。
这些人选择“校漂”的具体原因可能各异,但本质上却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惧怕社会,理想与现实无法契合,对学校仍然心存依赖。
这种现象给人带来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就像一句名言:“你不去正视困难,困难永远都在那里。”不可否认,社会现实很难符合每个大学生的理想预期,这是必然的。但如果仅仅因为现实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就选择逃避,活在自己的梦境当中,那将来又如何成长呢?
也有一些大学生,怀揣着对未来的期待毕业,觉得自己接受了高等教育,那么在工资、工作环境上就肯定要比别人高些,可面试时才发现事实并不是他们所想的那样。电视上曾播出过一则新闻,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本科生,刚毕业时想找家待遇好点的单位,结果面试了一圈后屡屡被拒之门外,最后一家公司给他开出了600元的月薪,当时已经走投无路的他只能接受这份工作。而他的父亲,一个工地上泥瓦工的工资竟然是他的好几倍,这让父子俩对此事都羞于启齿,他们都觉得,一个本科毕业的大学生,拿着不如农民工的工资,实在是“丢脸”。
世俗偏见是造成这对父子羞于启齿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大学生都被认为是“天之骄子”,只要跨进了大学的门槛,一只脚就踏进了高薪高职的大门。不可否认,这种观念在特定时代内的确有它的道理,但今时不同往日。有这样一个笑话,一块招牌掉下来砸倒十个人,其中九个大学生,还有一个是硕士。这句话有夸张的成分,但话糙理不糙,大学生这个身份现在的确已经比较普及了。
所以,我们刚毕业的大学生一定要正视这个现实,只有接受了现实,现实才能接受我们。
那我们大学生该如何接受现实,走出“象牙塔”梦境呢?
首先,必须要看清楚自己的能力,不能眼高手低。企业钟情有能力的人才,如果我们想要获得一个薪水、福利都不错的岗位,就要先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个实力。俗话说,你有多少米,别人就给你多大锅。千万别在没有看清楚自己的实力之前就将目标定在“天上”。
其次,多听听前辈的意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事实上,很多事业有成的前辈刚毕业时也都是百般艰难,我们可以听一听他们的经历,看看过来人的故事。要知道,闭目塞听只会让自己陷入苦恼的死胡同。
最后,理想和期待也不用放弃。融入现实并不代表着一定要放弃自己的理想和期待,我们可以将它们放在心中,通过一步步的实际行动将它实现,只要我们足够努力,现在的期待就有可能实现。
探路石:别让“乱花”迷了眼
每年的毕业季,各所高校都会给应届毕业生开设就业辅导课,由于大部分还未出校门的大学生对外部环境所知甚少,所以这样的课程显得尤为重要。我曾经旁听过几所高校的就业辅导课,最常听到的是“先就业后择业”这一类的话,当时我就有些纳闷:为什么要给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呢?
后来跟一位老师聊天后我才知道了其中缘由。这位老师无奈地对我说,毕业生太多,工作不好找,为了让学生能找到工作,只能这样。
听完他的话我心里堵了半天,心里在想,这样对学生真的合适吗?
为什么我会这么想,原因很简单,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明白第一份工作对毕业生的重要意义。当年我临近毕业时,学校里来了很多用人单位,由于是第一次找工作,自己心里也没个底,匆忙选择了一家国企,当时只觉得这家国企是“铁饭碗”,好好干一定会有前途。可令我没想到的是,刚入职一个月,我就发现自己对这种工作非常不适应,没过半年,我便“灰溜溜”地离开了这家企业。
直到现在我都非常悔恨当初的选择,这个草率的选择让我走了不少弯路!
相信现在许多大学生也会有我当初毕业时的那种感觉,特别是在现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他们的焦急感应该比我当年更甚。所以我想奉劝大家一句:谨慎选择第一份工作。
为什么要谨慎选择呢?
首先,第一份工作是我们认识社会的第一扇窗户。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无所不知,恰恰相反,许多大学生对社会的生存法则知之甚少。他们步入社会时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去了解社会,了解现实,而人生当中的第一份工作正是他们了解这个社会的第一个平台。这个平台越“高”,我们就能看得越远,可以说,第一份工作会影响大学生毕业几年后的眼界。
其次,第一份工作塑造一个人的“工作品质”。对于工作经验为“零”的大学生来说,第一份工作就是他们的“塑形机”,工作习惯、工作态度往往都是在第一份工作当中养成的,而工作的好坏又会影响这个塑形的过程,一份好的工作会将我们塑造得更加完美。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第一份工作往往决定着我们以后的发展方向。戴尔·卡耐基有一句名言:正确的选择加上不懈的努力,就会创造出奇迹。没有正确的选择,就算我们做再多的努力,也可能只是浪费精力。假如一个人想做医生,毕业后却选择了一份销售工作,可想而知,这份工作对他以后的“医学事业”将很难有所帮助。
但选择也的确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没有选择时会犯难,选择多的时候也会犯难。这句话不难理解,没有选择时会急于寻找出路,而选择过多时就会让人挑花眼,令人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其实出现这种“选择障碍”的原因大多只有一个,那就是求职者不知道自己究竟想找个什么样的工作。是要高工资,还是要去大城市?还是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每一份工作都可能有吸引我们的地方,所以我们很难做出选择。
但第一份工作又不同于以后的工作,它对我们的意义实在太过重大,所以我们必须要根据它的重要性来做出选择。
正如上文中所说的,第一份工作是我们认识社会的第一扇窗户,所以我们要选择一扇能看得见社会的窗户。这就要求第一份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视野。现在有很多年轻人钟情于外企,这是因为在外企工作,视野可能会变得十分开阔。
在视野足够开阔的基础上,如果想改掉自己的一些坏毛病,锻炼自己不足的方面,那么不妨对症下药,找一份能改掉自己毛病,使自己获得提高的工作。比如说,有的人天生交流能力差,跟人说话存在障碍,如果他想改掉这个毛病,那么他就应该找一份需要与人常打交道的工作,例如业务员、活动策划等职务。
在视野和“品行”塑造都具备的情况下,我们最后一定要想清楚,眼前的这份工作是否是我们以后想要走的那个方向。如果这三者都同时具备的话,那么才可以说这份工作的确是适合我们的。
其实每个人的选择依据并不一样,但有依据总比没有依据要好,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作为应届毕业生,我们更应该想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工作,多问几个为什么。只要我们的头脑足够清晰,这第一份工作不也就清晰起来了吗?
镇静剂:走稳“小碎步”,心急可能栽跟头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都是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难免会有一些“豪言壮语”。如果这些“豪言壮语”说得不过分,别人会认为你有理想;但如果这些“豪言壮语”太过缥缈,别人可能就会觉得你年少轻狂。这是不知道现实的残酷啊!
其实,大学生刚刚踏入社会时,难免会遭遇现实和理想的碰撞。第一份工作往往给不了他们太多,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我们也应该知道,没有人能够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做任何一件事都得用“捂热”石头的耐心去对待,这跟小孩学走路是一个道理,小孩子如果不先学“扶墙走”,又怎么能有以后的疾步快走呢?
朋友周展曾经给我讲过他的一段经历。
周展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广告公司从事策划工作。当时他的月薪只有一千多,但周展觉得自己有意从事广告这一行业,所以即使公司现在给的薪水不高,只要自己能够做出一番业绩,工资自然会涨上来。
抱着“做出一番业绩”的想法,周展开始了自己的广告策划工作。公司的一些老前辈告诉周展,想做出一个好的广告策划,前期的市场调查工作必不可少。但周展却认为,只要把广告语写好,不怕别人不看,而市场调查工作十分繁琐,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于是周展就放弃了这个环节,直接进入了产品定位和广告策略制定环节。
结果可想而知,这份缺乏目标受众的广告策划直接被公司否定了,对他们来说,周展的策划不具备最基本的操作性。
后来周展又做了几份策划,但总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不是漏了受众调查,就是漏了产品调研。屡屡遭受失败的他每失败一次就更急一点,总想做出一份完美的策划。最后的结果是,他进入那家公司近半年,都没有做出一份像样的策划,公司认为他在这方面没有潜质,也就找了个理由将他辞退了。
相信现在很多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都会有周展的这种心态,总想走出最完美的第一步,以至于忽略了很多工作是需要用耐心来“浇注”的。所以,许多用人单位在评价一些应届毕业生时都会用上一个词——“浮躁”。像周展一样,许多大学生刚刚接手一份工作时,就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渴望获得上司的认可,但事实上,操之过急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造成这种“浮躁”工作心态的原因有不少,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下两点:
第一,刚就业时,对自己手上的这份工作了解太少。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在没有深入了解工作的情况下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轻视”工作的心理,觉得自己受过高等教育,难道连这份简单的工作都做不成吗?而这种心态正是催生“浮躁”的“发酵桶”。
第二,目标性太强,形成“远视眼”。走上心仪的工作岗位,每个人都盼望着自己能够有一番作为,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所以很容易造成“远视眼”,眼睛里只看到目标,不管做什么都是奔着目标去的。但事实上,要完成一份工作,除了要做一些必要的努力之外,一些看似不必要的“无用功”我们也不能忽略。就好比一名记者去采访某一件事,他的目标是要让这篇稿子见报,但如果他忽略了一些其他因素,比如说同城其他的纸媒有没有对这个新闻做过采访,这个新闻的时效性、导向性以及新闻价值如何等,就算他采访得再到位,稿子写得再好,这篇稿子也不一定能发出来。
俗话说:“懒惰是成功的第一杀手。”懒惰是一种消极的应付心态,一个懒惰的人很难获得机会的垂青。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去工作当然不可取,但抱着“一步登天”的心态同样是不可取的。
我们必须要明白,刚毕业时自己就是一个“零”,在工作经验上可以说是一无所有。这时,我们就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把目标放在远方,用自己的努力慢慢向前挪,只要小步子到位了,总有一天我们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但如果我们总想着“抱负”,丝毫不考虑客观环境,那么这个“抱负”就会成为我们的“包袱”。谁都知道,饭吃快了会噎着,水喝快了会呛着,要想不被噎着、呛着,那就得放慢速度,一口一口地来!
戒除期:跟坏习惯说“拜拜”
大学能够教给我们知识,也可能让我们养成一些坏毛病。
每年毕业季,很多用人单位都会集中到高校进行招聘。虽然大学生的数量在逐年攀升,但在他们眼里,不是所有的大学生的质量都很好。这也给求职者和用人双方造成了困扰。一些用人单位的老板声称: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好用。在他们看来,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气未脱,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无法胜任工作。
由于大学宽松自由的特殊环境,很多人进入大学之后会感觉到迷茫,大学不再是高中的生活节奏,有些人在大学里养成了各种各样的坏习惯。
我的一位从事房地产开发的朋友曾经对我坦言:“现在大学生刚毕业都期望找个好工作,至少得是坐办公室的,挣钱还得是多多的。可是,实话实说,你刚从学校毕业,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会做,怎么就敢开价五千、八千元?”
我的这位朋友批评的正是大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毫无社会经验,却有着非常高的眼光:单位要好,工资要上档次,上班还不能太累。试问,这样的大学生又有几个公司敢招?
一次交流会上,深圳某设计公司的赵总跟我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们单位有个刚毕业的学生小刘,说话头头是道,人也长得蛮机灵的,但就是不会做事,不知道替公司考虑。赵总曾让刚进公司的他去购买一些画图用的纸,本来公司有长期合作的客户,打个电话就解决了,可是这位学生不问清工作流程,就跑出去按照自己的想法买了,价格比平常贵了不说,还找赵总报销打的费,一箱纸的成本平白增加了100多元。
大学生为什么会眼高手低?究其原因,是大学生们在学校里多以理论学习为主,很少能够深入到实践当中去。北京某调味品贸易公司的张经理讲:“现在有些年轻人不踏实,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愿踏实做事。往往是刚入职两三个月,我想让他们担任某个重要岗位锻炼一下时,他们就跑过来对我说,干这个岗位可以,但是现在要交女朋友、要买房、要买手提电脑、要穿名牌西装……我就问,你是不是要求加工资?这时他好像又很不好意思地说,不是他想加,是社会逼得他想加。”
还有的老板哭笑不得地讲,有的毕业生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他们经常指点公司应该怎么做,动不动就拿世界五百强的公司作例子。书上的东西是好,可得从实际出发啊,现实和理论是有相当差距的。
不少招聘单位的负责人还共同提到一个问题:工作时间煲电话粥。年轻人天天打长途电话,一个电话可以打一个小时,结果业务电话进不来。一家单位的负责人表示,有一次,招了三个大学生后,一个月的电话费涨了2000多元。这虽然是小节,但是这些小节问题不注意,就会影响单位对你的看法。
“心理不稳定。有好几次招来了大学生,刚来才一两个星期,上了几天班,人却不见了,问同事也不知道去哪了。过几天才知道,原来他们是找到别的工作,走了。你要走就走吧,我还不是会客客气气地请你吃一顿饭,然后祝贺你一下,工资给你,但不通知一声就走,吓我一大跳,因为他是在我公司工作,人突然不见了,我总得有个交代的。后来我明白了,不见了就十成是到别的公司去了,我也习惯了。”这是上海一家房地产策划公司老总的吐槽。
有人将大学生的坏习惯进行了总结:
第一,过分自信。
很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就是以为只要考试成绩好,便能当一个称职的职员。其实,不少招聘单位曾再三指出,好职员既要有良好的学习成绩,也要有多方面的经验和才干。所以,如果因为自己在考试中得到数科优的成绩便沾沾自喜,忽略经验和性格条件,只会使招聘单位觉得你自高自大,思想不成熟。
第二,不够自信。
谦虚虽然是美德,可是现代社会里过谦却越来越不合时宜了。大学生应该在求职信里多强调自己的长处,对于短处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避免,也可以一笔带过,不要太过自卑于自己的短处,总觉得自己技不如人。在面对公司交代的一些重要任务时要有自信,没有自信便会失去磨炼机会,而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磨炼就不会有进步。因此,让自己保持自信才能更加具有活力。第三,工作态度消极。
有的大学生在进入公司之后,幻想着能够干一些比较轻松的活。如果一个月只拿2000元的工资,那么就绝对不愿多干一块钱的活儿。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平时比较懒散,公司真正需要他们的时候却又难当重任,这是十分不利于长久发展的。
虽然,这些看法不一定全面,但正在求职或已经求职成功的大学生不妨对照一下自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职场如战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先了解自己,再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对于不足应该尽量改正。总而言之,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一定要认识到,工作是自己的,干的好是属于自己,干不好也永远赖不到别人头上。
充电器:“空电池”更要多充电
有人把毕业后的头两年喻为“人生的黄金时期”,很多人踏入职场时跟他人的区别并不大,无论是工作经验还是工资,大多处在同一个水平上。但两年之后,有的人继续在那个岗位上埋头苦干,而有的人成为人中龙凤,获得了一定的成就。
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是什么造就了这种区别呢?
打工皇帝唐骏曾经说过:“有两种人不要跟别人争利益和价值回报,第一种人就是刚刚进入企业的人,头五年千万不要说你能不能多给我一点儿工资,最重要的是能在企业里学到什么,对发展是不是有利。”唐骏的这句话意思很简单,一个大学毕业生刚进企业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能够挣多少钱,而是在这个岗位上能够学到什么。
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后的继续学习就成了人生当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过程。
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每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都经历过16年的教育,这其中还包括四年的高等教育,是这个社会的知识群体,他们本身就已经拥有很多知识,是“天之骄子”。
这样的想法其实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大学生有知识没错,但这知识是否和工作岗位的需求对口却又是另一回事。
一位企业的总经理曾经跟我说过,我们公司愿意招大学生,但是很多大学生走上岗位之后却不能胜任这份工作,他们拥有的更多的是理论而不是经验。
他还告诉我他的一段经历。那次他们公司招进来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而且这个年轻人在大学里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和公司的大多数人一样,这位总经理也对这个年轻人充满了期待,他觉得,如果能将这样一个人才储备在公司,对公司以后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但是没过多久,总经理就开始怀疑自己之前的想法了。
这个年轻人有学历,人也很聪明,但是有一个毛病却让人无法忍受:他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和批评,做错了事只会找别人的毛病,从来不觉得是自己错了。
而且,当总经理提出要将他下放到基层车间去学习的时候,他表现出了明显的抵触情绪,他觉得自己已经读了十几年的书,还有什么要学习的吗?
这个大学生的想法和做法无一不是在考验公司的耐性,总经理念在他还是个人才,打算好好找他谈谈,可当总经理说出一句“你还要多加学习啊,不然这样永远没有进步”时,这个大学生竟然当场翻脸:“我还有什么要学习的?我觉得我的知识已经够用了!”
这句话让总经理彻底愣了。第二天这个年轻人就递交辞呈离开了。
总经理对我说:“其实我本来觉得大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大。他们毕业之后就是一张白纸,如果能够趁此机会多学习,那么一定是个人才,他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但是我没想到,还会有人拒绝学习,拒绝给自己充电,这实在是太令人遗憾了。”
这位总经理的话也是我的观点:企业需要的是既有经验又有知识的人才。
而大学生毕业之后就犹如一块空电池,更需要在第一份工作上充电,增长自己的见识。
那么,大学生具体应该怎样去学习呢?
首先,大学生应该先去了解一下本行业的基本情况。作为一名从业者,这是一门必修的课程。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对于社会和工作还不是很熟悉,这个时候,去了解工作就很有必要。
举个例子,假如一个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决定从事传统媒体这一行业,那么他就可以事先了解一下纸媒和电视新闻的特点,学习采访、编写、校对等工作技能,这些工作经验不但能够保证他在刚入职时尽快上手,还能够帮助他应付即将到来的工作挑战。
其次,毕业生还应该在第一份工作中学会直面困难。
在我们的学生时代,父母和老师都是为我们遮阳挡雨的保护伞,这是因为在我们年纪尚小、社会经验不足的情况下,这种庇护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但是当我们走上第一份工作的岗位之后,这种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般来说,一个成年人应当要承担起对人生的全部责任,况且大学生毕业之后一般都已经二十二岁左右,这个时候如果还幻想着家人和老师的庇护,那无异于将自己溺死在“依赖感”中。
我们在工作当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比如说工作太过复杂,自身能力不能胜任,挨领导批评,等等,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如果我们能够在第一份工作中学习如何正确直面困难,那么在以后的工作当中,这种心态将会帮助我们渡过很多难关。
最后,我们在第一份工作中还应该学习如何恰当处理人际关系。
职场不比学校,同事关系和同学关系也显然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学校里,同学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地位区别,也很少有利益纠葛,但是在工作岗位上,同事之间的关系却要复杂得多,如果还用在学校与同学相处的方式,当然是行不通的。
除了与同事,初入职场的大学生还应该处理好与领导、客户甚至是竞争对手的关系。好领导都是好老师,如果能够与领导处理好关系,那么也一定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与客户的关系则决定着业绩,而与竞争对手的关系更是需要谨慎处理,不能一概拒绝交流,也不能走得太近。
在第一份工作中处理好人际关系,相当于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打下人脉基础,这是大学生毕业后至关重要的一次锻炼和积累。
最后,除了完成手上的工作,我们踏上第一个工作岗位之后还应当继续保持一种学习状态。
在大学时我们学到的专业知识可能比较片面,在工作岗位上我们要继续保持一种学习状态,就算是那些现在看来对我们毫无益处的知识,我们也不妨多涉猎。因为这是第一份工作,我们不能凭第一份工作就决定自己以后的道路,要想今后的发展渠道多元化,就必须要保持一种学习状态,不学习,那么永远就不会有进步、有发展。
总而言之,刚毕业的大学生就像是一块空电池,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充满这块电池,就能让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跑得更远。拒绝学习,就是拒绝进步。一个拒绝进步的人迟早有一天会被这个社会淘汰,我们也不希望自己到了那一天才后悔在第一份工作上碌碌无为。所以不妨从零开始,向着那个充实而又令人向往的目标出发!
局域网:跳得太远就等于被清零
人在职场,难免会有不如意的时候。这种不如意的情况会让人消沉,也会让人的内心出现变化。在这个时候,很多人可能会想到一个摆脱这种不如意的方法:跳槽。还有一种人,他们在职场顺风顺水,眼界也打开了,但是却发现了更好的机会,这个时候,他们也有可能选择跳槽。不论是以上哪种情况,跳槽都会是一种常见的选择。
通过跳槽,有人发挥了特长,事业更上一层楼;有人跳槽之后发现和原来一样,甚至还不如以前;也有人一步踏空,跌失了自己。
所以说,跳槽有风险,跳前需谨慎。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跳槽原本的意思。跳槽原本指的是牲口离开所在的槽头到别的槽头吃食。而对于工作中的跳槽来说,主要有被迫辞职型、被动拉拢型、赌气逃避型、生活所迫型、利益驱使型等类型。对于应届大学生来说,这些类型都有可能出现。
当然,跳槽就意味着离开原来的公司,到一个新的公司中去。无论怎么样,跳槽都是有风险的,而我们这里所说的“跳出局域网”,则指的是一种最大的风险。
为什么跳出局域网是一种最大的风险?我们都知道,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除了在大学里学的那些知识之外,基本没有什么优势,经验和耐力一般都不如那些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很多年的“老油条”。所以,如果连这点优势都要放弃的话,那么毕业生面临的问题就可想而知了。
一年前,我认识了王进,他刚从南方某大城市一所颇有名气的大学本科毕业,所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当时他们专业课老师在学业设置上给他们设定了两个就业方向:一个是文秘,一个是教师。
王进选择的是教师方向,他说做老师一直都是他的梦想,老师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育人成才的过程当中去,这让他很有成就感。
但是,王进大学毕业之后才看到自己想法的不现实。毕业之后,他留在了大学所在的那座城市,想在公办学校找一份教师的工作,却被现实泼了一瓢冷水。参加了很多次面试之后,他终于认识到,想成为公办学校的教师太难了。而且,随着对教师行业的了解,他觉得和自己想的不大相同,特别是在那些私立学校,教师除了教书工作之外,还要拉生源,这让他没办法接受。于是,已经成为私立学校老师的他想到了辞职。
辞职之前,他特地找到我,向我咨询一些有关跳槽的事宜。当时他正在一所私立学校做语文老师,做了不到一年,他觉得自己心力俱疲。
我问他:“你不想做老师了,那有没有想过要做点什么?”当他听到我这个问题的时候,一脸的茫然:“我还没想好自己要做什么,反正我死活是不想做老师了,太没劲了,可能以后去做行政或者是销售也不一定吧!”
我当时很诧异:“行政和销售?这些活儿也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啊!”
但我同时又觉得,他还年轻,有折腾的资本,况且他现在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所以我就鼓励了他一番。
没过多久,王进给我打来电话,他说自己找好工作了,在一家通讯公司做主管助理,他说这份工作是家人通过关系给他找到的。
我当时就纳闷了:“你不是学的汉语言专业吗,怎么跑去做通讯行业了?你了解这一行吗?”
王进说,自己对通讯行业的确一无所知,而且虽然是靠关系进去的,但是他还是要先从实习生开始干起,之前两年的教师工作经验全部作废,工资也比不了以前。但没办法,家人好不容易托关系让他进去了,他不能辜负了他们的一番好意,而且这一行也还算有点前途。
听完王进的话我哑然失笑,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一个学文学的人,已经工作两年了,却跑去做技术类的工作,而且还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只是碍于家人的面子,这样跳槽未免太过草率了吧!
果然,几个月之后,我从王进那里得知,他已经从那家单位辞职,主要原因是他不想耗费太多的时间重新学习一门技术,而且这种工作也不是他感兴趣的。
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儿,跳到一个完全没有行业背景的岗位上去,这本身就是一件冒风险的事,何况这个跨度如此之大。
其实,我认识的很多大学生朋友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当自己无法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获得想要的职位时,他们往往会选择一些门槛比较低的职业,比如销售。但在做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往往又会转回老本行。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都知道,大部分人跳槽都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且一般都是在本行业内跳槽。比如销售员会跳往其他公司的销售岗位,老师跳槽也多数是换一所学校,而不是从技术岗一下子跳到管理岗,这种方式的跳槽风险较大,而且往往都很难成功。
大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学到东西的时间也就在工作前两年,这两年基本上就决定了大学生以后在这一行业的发展前景,也是大学生拥有的全部资本,而跨行业跳槽则意味着要抛掉自己前两年所学的全部资本,试想一下,这不就等于被清零了吗?
网络上流行偷菜游戏的时候有句笑话:“辛辛苦苦好几年,一偷回到解放前。”对于毕业一两年的大学生来说,跨行业跳槽也无疑是“辛辛苦苦好几年,一跳跳回毕业前”。跨行业的跳槽几乎等同于重新开始,因为我们前两年学到的知识完全不能应用到现在的工作当中,还是得跟以前一样,重新开始学习。
所以,在这里我要奉劝大学生们一句,在跳槽之前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现状,不要单纯觉得自己现在这一行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就贸然跨行跳槽。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足够努力,足够上进,那么离成功就更进一步了。也就是说,决定一个人发展的不是他所在的行业,而是他能够为自己所在的行业作出多大的努力和牺牲!
后遗症:别让第一份工作成了“紧箍咒”
在我们身边,有不少人会把第一份工作的经验带到下一份工作当中。为什么第一份工作对人会有这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以后的工作当中也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在第一份工作当中获取的一些经验呢?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心理处于空白期的人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是最强的,而这新鲜事物也是最能让其刻骨铭心的。”
对于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无疑是处于一种空白期,所以这个时候,毕业生对于自己在第一份工作上所能学到的东西就会记忆深刻,即使换了工作,也会将这种记忆也就是经验带到新的岗位上去。
当然,这种经验并不一定就是与新工作格格不入的,很多时候,这种经验对于工作者来说还是相当可贵的,但是这其中也有很多不利于其发展的经验,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工作的性质不同。
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性质。就如事情一样,有轻重缓急的差别,有的工作需要严谨的态度,有的工作需要的是耐心,有的工作需要与人沟通,有的工作则只需要面对事情。这些都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比如说销售。销售的目的是将产品或者是服务推销给客户。这时候,销售者所有的工作都应当是用话语或者是行动打动客户,以此产生效益。所以,对于销售者而言,他在这个岗位上能够学到的是如何用话语去打动客户,让客户接受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所以说,销售是需要口才的,只要让客户认可产品目的就达到了。
但是有的工作就不一样了,如果不能拿出像样的作品来,就算把自己吹嘘得天花乱坠那也是无济于事的。所以说,前者的经验并不能完全应用到后者的工作当中来。
第二,工作的方式不同。
传统的工作大多是以上班的方式,在单位里朝九晚五。但是现在出现了很多新兴职业,像soho一族,他们不需要每天按时按点地上班,有的甚至连公司都没有,只需要出售自己的劳动成果就行了。如果用传统工作的方式去要求,那么无异于强迫其穿上不合脚的鞋子,会影响工作效率。所以,现在一些从事特殊行业的公司,不再采用原来那种集中管理的方式,而是采取一种放养式的方法来管理员工。这从侧面反映了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在单位完成,所以,工作方式的不同也决定着以前的工作经验是否管用。
第三,公司的文化不同。
现在有些公司内部等级森严,上下级之间有明显的界限。一些下级为了博得上级的好感,会拼命地拍马屁甚至是阿谀奉承。但是也有一些公司并不存在这样的现象,同事或上级之间都是以业绩论英雄,有能力的人领导能力次之的人,没有能力的人靠边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靠拍领导的马屁就获得晋升,恐怕是不行的。如果还沿用以前的工作经验,反而会让领导反感。
当然,还有很多细微的原因决定着第一份工作当中的一些工作经验是不能带到以后的工作中去的,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鉴别。如果不加甄别,一味地去套用经验,那么很有可能会吃苦头。
所以,大学生毕业之后一两年内如果换工作的话,一定要弄清楚自己所处的状况,不能让第一份工作成为自己的“紧箍咒”,要能够跳出第一份工作的影响,勇敢并且聪明地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最后干出一番骄人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