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拿什么留给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如果你只想富裕一年,你种稻谷;

如果你只想富裕十年,你就栽树;

如果你想终生富裕,你就培育人。


说起企业家,我们马上就会想起很多“高大上”的人物,比如叱咤风云的马云、地产大亨潘石屹、不断攀登高峰的王石等。这些称得上中国当代名片和标签的企业家,引领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怎是我可企及的?我有何资格评头论足?

在本书里,我所说的企业家,泛指民营企业家、国有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白领以及其他从事经济活动的创业者、工作者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提到的“先富起来的人”或“财富精英”。这些人代表着社会财富的最先拥有者和正在创造者。当然,也包括正在创业的,即将成为企业家的精英们!

假如对“企业家”这个名词有所了解,就会知道“entrepreneur”一词是从法语借来的,其原意是指“冒险事业的经营者或组织者”。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家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所有者,他们仍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另一类是受雇于所有者的职业企业家。目前“企业家”一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的定义。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企业家是勇于承担风险、积极创新的高级管理人才,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素质,而不是一种职务。


我采访过很多通过创业先富起来的企业家:当初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动力开创企业?

第一种答案往往是:穷啊,不干哪里有出路?

第二种答案往往是:原来的工作没有前途,想换个方式。

第三种答案往往是:我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让人生没有遗憾。

三种答案代表着三种境界,也是创业者的三种动机:生存(活下来)、生活(活得好)、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不管从哪一种境界进入,都要经历满足个体生存需要、促进企业发展、贡献社会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往往是以超负荷的付出、极大的风险、抛家舍业的艰辛为代价的。

我继续问:企业成功了,你幸福吗?家幸福吗?

很多企业家告诉我,刚开始就是想着拼命挣钱,以为挣到钱,有房有车,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一家人就可以过上幸福生活了。他们拼命地工作,没时间回家,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或者幼儿园老师。两口子一起没早没晚地干,就想着等有钱就好了。这是在直接生存需求的推动下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其艰辛可想而知!

还有企业家说,好不容易挨过了最累的时间,企业渐渐步入正轨,家里的物质条件也足够好了,却没想到麻烦也随之而来:夫妻俩总是争吵,为了钱而吵,为了双方家里的亲人而吵,为了孩子吵。当初为了孩子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去创业,现在条件好了,孩子却不好了:不爱学习,养成不良习惯,学校换了一个又一个,却越来越没希望。家无宁日,回家就是受罪,还是去工作吧,眼不见心不烦。可是有时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到底是为什么,这样辛苦有什么意义?这种日子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一位高学历的科技企业管理者一脸无奈地对我说:“求求你!帮帮我!孩子越来越不好了,二十年来我让五家濒危企业起死回生,可我不知道该怎么对待我的孩子。他一直在用刀子划自己,一直嚷着要自杀。我不知道怎么帮助他,不知道怎么做爸爸!”

我曾为一位富商的儿子做咨询,初中二年级的他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读书,每年学费几十万。面对学习,他一脸无奈,说起爸爸时更是不屑:“他?就认得钱!别跟我提他!”我找来杂志中介绍他父亲的文章说:“看,你爸爸多了不起!他帮助了公司多少年轻人成家立业,改善了生活环境,多少学校请他去做报告,多少学生和年轻人以他为创业成功的榜样呢!为什么你却看不起爸爸?”他听了这些,火气更大:“那些都是假的!别人崇拜他,跟我有什么关系?我没有爸爸,我爸爸只爱钱,只爱公司里的人。他从来没有陪我玩过,他从来不会跟我说句肯定的话,他只会训人,只会拿钱哄我,我瞧不起他!”他连珠炮一样的发泄让我明白,这个爸爸尽管成为社会认可的企业领袖,但却没办法成为自己孩子的精神领袖。他的孩子在成长中缺失了男性榜样,将在未来经受惨痛而漫长的痛苦!而他正感受到一份揪心之痛:他这个无数人崇拜的创业领袖竟然不能帮助自己的孩子走上正路!

……

可悲可痛的是,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每当接触这样的案例,我都不禁思考:这些承担社会责任与特殊使命的成功者们,为什么无法面对自己的家,无法帮到自己的孩子?难道企业家真的只能有钱,与幸福擦肩而过吗?难道企业家只能遗憾地向世人宣告“家业不能两全”,独自咀嚼家庭不幸福的痛苦吗?


企业家的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首先是在家与业中付出的时间精力失衡。很多人的创业史几乎就是自己孩子从小到大被忽略的成长史。因父母忙于创业,很少或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孩子往往就成了某种程度上的“留守儿童”。因为被忽略而产生的情感创伤就种在了心里——不安、恐惧、紧张、委屈、愤怒等相关情绪没有得到及时安抚,造成亲子间的隔膜与距离。夫妻间缺少足够的沟通和陪伴,也成为隐藏的困扰,随时可能爆发家庭冲突。

有位女企业家,孩子刚刚六个月就开始创业。为了跑业务,她只能把孩子托付给别人,东家放一天,西家放一天;或者把孩子带上,放到车里。孩子哭了闹了,她就大声地吼骂。她所有的创业压力和情绪,第一承受者就是她的儿子。这个孩子从小就特别听话,不管妈妈怎么打骂,他从不做声,还要讨妈妈的欢心。七八岁的时候,他的体重就达到了一百多斤,而且口吃。不论发生什么事儿,他只会笑。他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情绪去讨好成人,造成内分泌紊乱;长期服用抗生素,造成过度肥胖。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妈妈带着孩子到处寻医问药,难以治愈。这个拥有多家企业的成功女性,说起孩子总是涕泪横流。她很早就离婚了,漂亮的容颜下掩盖着无法言说的伤痛:一方面疯狂工作压抑内心的痛苦,一方面为救孩子近乎疯狂。

有人曾做过调查:绝大多数企业家在创业初期,平均每天有效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到6分钟!也就是说,在孩子出生到十八岁这一成长关键期,父母每年给予孩子的有效陪伴时间不到28天!算过这笔账,也许大家就明白了为什么孩子不跟父母亲近,不敢跟父母说真心话。如果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一年中用27天种下的亲子关系与用300多天种下的金钱关系,得到怎样的收成是可以想象的!

尽管父母们坚信自己是为了孩子在打拼,为孩子的未来而创业,然而功成名就后,父母最后悔的事情却是没有花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美国企业家迈克尔·拉泽罗(Michael Lazerow)曾经问他的所有同行们:用1亿美元换你的孩子,你愿意吗?现场没有人愿意这么做。可是当他细细数来,父母们是怎么为了金钱忽略了孩子,几乎把所有时间都出卖给了企业和金钱,而不是给自己孩子时,很多人不得不羞愧地低下了头!

美国的“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一直坚持把陪伴孩子当成硬性任务,他说:“教育孩子,情感至上。因为在关爱面前,金钱就显得无能为力了。”美国安东尼·罗宾机构总裁安东尼·罗宾则是随时记录孩子的点滴成功,让“成功滋生成功”。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重要阶段,假如父母是缺席的,又怎么能随时了解、记录孩子的成功呢?

近几年,大型户外父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儿》热播。许多人在电视机前守到半夜看每周一期的节目,难道真的只是为了看明星爸爸们如何出糗、比秀?答案是否定的。“看戏如看己”,所有追戏的狂热其实满足的是人们内心渴望与父母亲密连接的需要。


这又带出企业家们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即使有时间陪伴孩子和家人,可因为不会、不懂得如何做而使关系无效。这其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而且几乎困扰所有人的问题,与人们的年龄、职业、性别无关。几乎所有人都是未经培训就结婚,未经培训就生育孩子。夫妻和父母这两个最重要的人生角色都未经学习就上岗,唯一可以学习借鉴的,就是自己年幼时从父母和祖辈身上学到的对待自己的方法和经验。不管这些经验是否有效,不管自己“超越父母”的意愿有多么强烈,都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自己在不知不觉中重复父母的方式,在模仿父母当年给予自己的伤害和模式。这样的教育与生活模式无关,与财富多少无关,而且常常还会因把握不好金钱与教育的关系,诱发新问题。比如,通过给孩子钱来代替陪伴,给孩子礼物弥补自己忙碌的内疚等。这些对孩子的伤害力会更大。

有位做IT的企业管理者,小时候一直被父母打骂,他发誓有朝一日自己做父亲,一定要做比自己爸爸好百倍的爸爸!他在孩子不到两岁的时候就开始创业了,那时候的日子很苦很难,他带着一群年轻人在租的小房子里编程,做开发,自己到处跑去找客户。尽管这样,他每天一定要回家,一定要看到自己的儿子。他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直到孩子上了小学、初中,成了班级里谁都管不了的淘气大王。爸爸越来越力不从心,只好模仿自己的父亲当年所做的一切,让孩子跪瓶盖,挨皮带,直到孩子叫饶,他才会停下手来,然后自己找个地方号啕大哭。而他的孩子会在安静两天之后“故技重演”。

这位父亲来求助时,我完全看不出他已是一个颇具规模企业的老总,更看不出他博士毕业的身份,只看到一个颓丧无助的父亲。

像他一样,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的家。但在互联网时代,继续沿用祖辈的家教理念而完全不懂孩子的父母,只能落后于孩子;继续以吃饱穿暖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完全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只能远离孩子;继续以“我这样是为你好”“我这样做是对的”的态度来控制和改变孩子,只能造成孩子更大的对抗和叛逆。

只有本能的亲子之爱是不够的,只把孩子当成要吃要喝的小动物也是不行的,要把孩子当作一个真正的人,了解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和生理需要,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渴望和期待,懂得有效的沟通方法,才能给予孩子有效的帮助。这样孩子才能成为自己人生方向的主导者。而父母只需做陪伴者,做一个松松地牵着缰绳的马夫,跟随马儿找到自己的家。

亲子关系是最具艺术、最独特的生命关系,其中包含了无数的智慧和技巧。只有经过系统而专业的学习,才能掌握其中奥秘,否则只能算是看管孩子的保姆、警察,与爱无关,与智慧无缘。这些实用有效的学问,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企业家们的关注。他们在后悔为什么没有早点学习,为什么出了问题才来补课。


当然,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有人学习这样的课程。

因为中国人习惯了家丑不外扬,因为企业家习惯了只把最光鲜的一面展示给世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们不相信会有真正的幸福家庭,更不相信幸福生活通过学习可以得来。更多的父母宁愿一掷千金,把孩子送到各种培训班补习,送到国外去镀金,期望以此改变孩子和家族的命运,弥补自己曾经的过失。但是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看看下面几组调查数据——

先看看企业家成为自己孩子人生楷模和偶像的比例调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1年开展的青少年偶像与榜样研究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偶像近七成是明星,父母只占8.3%(这些父母观念新、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其中企业家父母所占比例最低,仅1.9%。英国一个青少年调查发现,31.7%的学生选择他们的父母作为最重要的“楷模”(“楷模”是指一个值得你尊重、敬仰,想追随并且以后成为他那样的人)。

再来看富二代接班和传承的问题。中国未来五至十年内,全国将有300多万家企业面临传承问题。传给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子女,成为大多数第一代企业家的首选,“富二代”接班潮汹涌而来。国内权威机构和高校的联合调查却发现,目前多达82%的“富二代”不愿意主动接班,只有18%的“第二代企业家”愿意主动接班!专家发出警告:家族企业接班人问题不只是一个家族的权力更替,更是影响深远的公共事件,关系到中国社会的未来兴盛与发展前途,值得整个社会高度关注。他们必须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这样的调查数字是否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每一位企业家父母都要反思:父母辛苦创业换来的到底是什么?亲子关系难道真的是个人私事吗?企业家们在完成物质财富积累,推动经济发展之后,必然要承担起精神领袖的责任,要成为创业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共同传承者,同时成为幸福家庭的示范者、引领者。这是企业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不管是否情愿,企业家所经历的痛苦既是个人改变学习成长的动力,更是引领大众走向幸福的重要条件。所以学习、求助、成长、改变,都是必需的。企业家只有懂得幸福亲子关系、婚姻关系的理念与技巧,才能成为幸福家庭生活的经营者、拥有者、示范者、传播者,中国人的幸福之梦才能实现!


企业家到底要给后代传承什么?

近年来,中国人给世界的印象就是“有钱”。欧美奢侈品店惊呼“中国人来了”,采取各种防范措施;越来越多的孩子们痛斥父母“只认钱”,同时又肆意挥霍着父母的血汗钱;父母们无能为力,只能把孩子送国外读书增加贵族气质……我想是时候静下来反思了,我们接下来要怎么去传承、传承什么。中国的财富精英该如何培养他们的后代,让他们成为拥有社会荣誉感、责任、勇气、自律的社会精英呢?

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身体力行。但是“富一代”的父母不仅没有时间,也没有教育经验。他们艰难地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后,很多人都以吃苦耐劳的老黄牛精神赢得了胜利。他们渴望传给自己孩子足够的财富,而他们的孩子也往往拥有留学背景和高学历,拥有父母积攒下来的资源。那么父母的创业精神和家族传承的精神呢?很多人会觉得这些精神已经过时了,所以在经营我们的家与企业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文化与精神上的断层,从而导致企业的没落。这是非常大的损失!

让孩子传承到家族的精神与文化,让员工传承到企业的精神与文化,发挥企业家对社会的导向作用,这是企业家必须要做的事情。

在这里,我们可以来研究一下许多人尊崇的西方贵族精神。

西方所崇尚的贵族精神不是暴发户精神,而是一种以荣誉、责任、勇气、自律等一系列价值为核心的先锋精神。真正的贵族精神,应该有三根重要的支柱:一是文化教养,抵御物欲主义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二是社会担当,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会与国家的责任;三是人格灵魂,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拥有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英文里的noble,除指贵族外,还有“出身高贵的、高尚的、伟大的、崇高的、辉煌的”等含义。无论是称谓还是内涵,贵族都必须与品德、学识、行为相符合。否则,即使其权倾天下,富可敌国,也称不上贵族。贵族拥有崇高的精神和高尚的行为。精神的贵族和所谓的富有之人应该是没有关系的。这种贵族精神不是用钱可以买来的。富与贵不是一回事。富是物质的,贵是精神的。贵族精神包括高贵的气质、宽厚的爱心、悲悯的情怀、高洁的精神、承担的勇气、坚韧的生命力、人格的尊严、人性的良知,始终恪守美德和荣誉高于一切的原则。

有人说,对贵族的培养至少需要四代人,因为这是一个国家文化精神的沉淀,是一个家族气质的传承。那么我们就需要从现在考虑我们要传承给孩子们什么,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要用什么方式传承!


当我一次次在“智慧父母、幸福课堂”中,倾听企业家们令人动容的创业分享和家庭之痛时,我用自己的心跟他们的心保持共振。我对这个特殊群体了解越多,越能感受到他们的伤痛之深、改变之切。通过他们,我感受到越来越多生命发自内心的呐喊。

多年来,我帮助许多成功的企业家跨越了他们无数个心理盲点,帮助他们脱下了成功者那件坚硬的外衣,触碰到他们内心对家庭幸福的痛点,然后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那些真实的期待和渴望。

由于这些深切感受的触发,我必须写这本书,为了第一代的创业者,更是为了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的创业者们!就像本书的编辑与我长谈后所说:“吴老师,这本书非你写不可!我们找到知音了!”


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本书可以陪伴一些企业家们创建和谐亲子关系,构建幸福家庭,传承家族文化,培养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