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小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实际中的运用

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实际中的运用 (重要)

(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学生的个性为本,学校教育应从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出发,给学生留有自我发挥的空间和余地;二是要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一视同仁;体谅和宽容;提供机会)

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每位学生都是独立、平等的个体,在接受教育时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进步,并促进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

1.一视同仁,正视差异

作为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对不同民族、性别、智力、相貌、年龄、个性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对每一位学生都要关心、爱护、无偏见、不偏袒、不以个人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师爱是 “泛爱”,而不是 “偏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职业的、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爱。教师要爱全体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学生。教师无论教哪个班级,无论所教的学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都应一视同仁,待之以爱,不能随教师个人兴趣、利益来选择,否则就不是真正的 “师爱”。

2.体谅和宽容

平等并不是要时时处处把学生看作像教师一样的成人,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时期,许多方面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于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予以宽容。亚里士多德曾说:“在有些情况下,公平对待也就是体谅和宽容。宽容就是体谅,是对公平事物做出正确判定,正确判定就是对真理的判定。”

3.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机会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的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承认其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化,尽可能地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4.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独立个体,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遗传、后天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影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教育要真正做到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材料分析题一 2015年下半年真题】

上地理课时,陈老师发现课代表王超心不在焉,不耐烦地把书翻得哗啦作响。陈老师本想用提问 “警告”他一下,没想到一连十来个问题都没有难住他。陈老师增加了提问的难度,涉及他们未学的内容和课外知识,可王超还是能流畅地答出来。于是,陈老师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让王超不随堂上课,自己去查阅资料,研究问题,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这个想法得到了学校的支持,王超免修了地理课。

从此,每当上地理课时,学校图书馆里多了一位小读者,他自己查阅地理资料,研究感兴趣的问题。而陈老师的工作任务,不但没有因为王超地理课的免修而减轻,反而更重了。陈老师既要完成日常教学任务,还要给王超提供相应的指导,解答他提出的各种问题,教他撰写小论文。一个学期下来,王超的小论文《植被保护与资源开发》获得全国中学生小论文评比优胜奖。

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陈老师的教育行为。

【答题思路】

按照材料分析题总—分—总的 “汉堡包”结构完善答案。

第一步,我们应该先审题,锁定范围不是教育观,也不是教师观,而是学生观,因此考生需要把书中介绍学生观的内容摆出来,即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

第二步,以论点和论据相结合的结构,将材料中能够反映老师所作所为的内容和学生观对教师的要求一一对应起来,具体分析。

【答案解析】

【解析】陈老师的做法值得认可。(总)

从学生观的角度来说: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论点一)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王超同学在学习地理方面颇有天分,陈老师没有因为王超同学上课表现得心不在焉就急于批评和否定他,而是积极地激发了王超同学的天分,给予了他一个学习的宽松的舞台,令王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论据)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王超同学处于叛逆期,在课堂上表现得心不在焉,但是陈老师却看到了王超同学的学习天赋并加以积极引导,是将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不断帮助学生改进。

(2)学生是独立的人。(论点二)

学生是独立的主体,陈老师承认并尊重学生王超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学生是独特的人。(论点三)

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差异性,陈老师通过不让王超随堂上课,释放了王超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做法。

总体而言,陈老师的行为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值得学习。

【材料分析题二】

某学校老师打算在班里开展一次特长展示活动,同学们踊跃报名,有的学生画画,有的跳舞,有的唱歌……在同学们积极报名的时候,老师却发现小刚闷闷不乐,没有报名任何一项特长。老师问小刚:“你有什么特长啊?”小刚回答说:“我削梨又快又好,而且梨皮又薄又长。”老师说:“这也是你的特长啊。”于是在老师的鼓励下,小刚在班里的特长展示课上给同学们表演削梨,同学们也为他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请从学生观的角度分析教师的行为。

【解析】该名教师的行为非常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将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该案例中教师的行为一方面保护了学生小刚的自尊心,让小刚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促进其发展。

现代学生观还强调尊重个体的独特性,每个人因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气质、性格和特长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案例中的教师关注到小刚的独特性,并积极地激发他的特长,使得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总而言之,该名老师的行为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值得广大教师学习。

【材料分析题三】

汤老师接手3班班主任一个月了,他在课间经常把做作业的同学 “撵”出教室,还“异想天开”地让学生自主设计考察世界文化遗产的路线,让学生模仿在联合国发言,让学生设计一次公益募捐的方案。就在其他老师议论汤老师的这些做法时,他又在 “折腾”分层教学。现在他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准备,上课要同时兼顾班上多个小组的精神状态。有老师建议他少 “折腾”,还说:“你关注大多数学生就行了,何必那么费劲,再说,即使你这样辛苦,也不一定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汤老师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在经过多次试验后,他慢慢发现分层教学还有很多窍门,比如可以把分层教学和 “小先生制”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所思所得。例如,在学完《屈原》之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有读后感,有续写、改写,有诗歌、图画、短剧,角度多样,观点鲜明,一段时间之后,汤老师发现学生越来越乐于在作业中另辟蹊径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问题: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价汤老师的行为。

【解析】汤老师的行为符合现代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总)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老师应该充分信任学生,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材料中汤老师相信学生具有发展潜力,才有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和作业方式,才真正探索出能促进所有学生发展的分层教学。

(2)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是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主体需求以及主动发展可能性的人。教师必须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材料中汤老师让学生自主设计世界文化遗产考察路线,模仿在联合国发言,设计公益募捐的方案,积极推动 “分层教学”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学好,等等,都体现了汤老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具体实践。

(3)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材料中汤老师非常注重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他不跟其他老师一样满足于关注大多数学生,而是探索创新试验新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教师正确的学生观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正是因为汤老师坚持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才使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创新提高。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和借鉴的。(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