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把计划经济当做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主要逻辑是:社会化的大生产把整个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和各个企业联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生产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整个生产处于竞争的无政府状态,企业的生产只是为了追求利润,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取决于市场价格,从而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消除生产过程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实现国民经济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人们的利益是共同的,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共同需要,因而国家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对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直接有计划的调节,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实践证明,上述逻辑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并不能完全成立。

首先,市场对经济的调节虽然是自发的,但却是有秩序的。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到目前为止,市场经济仍然是人类社会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和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方式,其作用不可替代。

其次,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人们经济利益上的差别和矛盾,从而也不能消除各个企业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独立性,个人的经济利益仍然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重要推动力。

最后,依靠计划经济配置资源存在严重弊端,如结构失调、供求脱节、资源浪费、创新不足等,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其实,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而只是社会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特殊产物。我们知道,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国家曾经经历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大量的社会财富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大批的直接生产者被剥夺了生产资料而变成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这样就造成了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从而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也需要自己的原始积累,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创造条件。但是,与资本主义不同的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前提是要对剥夺者进行剥夺,把资产阶级占有的生产资料重新交还给社会,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并在此前提下大力发展生产力。那么,在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占有之后,如何才能尽快发展生产力呢?是依靠市场经济还是依靠计划经济呢?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初期,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

第一,由于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又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因而我国的工业化必须只能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始,迅速建立自己完整的工业体系,这就需要实行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依靠国家的力量来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建设,而不能依靠自发的市场调节配置资源。

第二,在社会主义国家,全面快速的工业化需要的大规模资金积累既不可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通过殖民掠夺和对外战争等方式来完成,也不可能依靠企业自身缓慢的一点一点的积累来完成,而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运用税收、信贷等手段,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统一加以使用。

第三,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党的组织和干部队伍刚刚从革命战争年代走出来,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政治觉悟,比较习惯和熟悉行政手段乃至军事化管理,而不习惯和熟悉经济规律的“自然力”,特别是以私人利益为出发点的市场规律。

但是,随着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集中的计划经济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第一,国家的主要任务从阶级斗争转为经济建设,个人经济利益代替政治热情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来推动经济发展难以充分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二,经济发展从外延式为主转变为内涵式为主,技术的创新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成了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而没有生产者的自主决策和内在动力,技术创新的效率问题是难以很好解决的。

第三,供求日益复杂多变,信息的纵向收集和传递日益困难,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难以充分反映供求的变化,造成了经济结构的严重扭曲。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必须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