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书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导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现在“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1]。在这个重要时期,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与经验,依据刚刚制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2],探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发展动力、政治保障等问题,展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美好前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是因为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近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民族危亡的严峻考验,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独立进行了艰辛探索,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国富民强进行了艰辛探索,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等失误和挫折,终于走上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孕育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处于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之所以被称为“关键一步”,是因为这一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会进一步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苏东发生剧变,一些人发出了“共产主义失败了”“社会主义不行了”等论调,成为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国家面临的一大理论困惑和现实挑战。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每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都要经历这样那样的挫折、失败,但历史向前发展的总趋势却永远不会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进步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既不能因为其进步性而否定其曲折性,丧失长期探索奋斗的准备;也不能因为其曲折性而否定其进步性,丧失新生事物必胜的信心。

承认了这样的历史规律,那么就可以合理解释,在苏东剧变后,为什么中国仍然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近代170多年来中华民族革命奋斗历史的必然结果,是亿万中华儿女艰辛探索后的理性选择,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也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位左右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这些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信心。

要把这种强大的信心转化为实际行动,我们既应该回头看,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丰富经验以指导新的实践;又应该向前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以谋划今天的发展;还应该在回顾历史与憧憬未来中,更全面深入地认识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坚守优越的社会制度,坚信科学的指导理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检验,也是对这条道路内涵的丰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该在这个新起点上坚定道路自信,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3],47页,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鲁迅先生的这一名言,非常贴切地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华儿女为寻求国富民强正确道路而奋斗不息的曲折历程。

回顾170余年的中国近代史,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三条发展道路。一条是因循守旧的封建主义发展道路。面对封建统治,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这充分表明封建社会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封建主义道路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趋势。另一条是貌似光明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是,近代以来的历史实践表明,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中国并没有真正走上一条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遭受外国资本掠夺,政治上丧失独立自主,文化上面临重重危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得不到基本保障,整个社会陷入战争和动荡之中。这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要实现民族独立,谋求国家富强,必须寻找新的发展道路。

经过100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和选择,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探索走上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是,社会主义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寻求一条既适合我国实际国情又符合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具体发展道路中,我们几经挫折与磨难。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冲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各个工作领域获得了生气勃勃的创造力量;结束了长时期的社会动乱,实现了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我们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了经济建设上来,认真贯彻执行正确的方针政策,经济上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走上了稳步发展的健康轨道。在改革开放30余年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历代中华儿女浴血奋斗的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克服艰难险阻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探索的收获,是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的一条光明之路。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日益得到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始终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历史昭示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继续沿着亿万中华儿女走出来的这条道路,坚定道路自信,激发发展热情,克服前进中的问题和困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该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其制度优越性,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通俗表达。这一思想首先是由邓小平提出来的:“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4]此后,他又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进一步丰富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邓小平讲的“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和“小康之家”,就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目标。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了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和“三步走”发展战略部署,进一步探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党的十六大正式地向全党宣布“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且强调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到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报告还明确提出如何将“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提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具体要求、历史机遇和实现途径,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作了全面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开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2015年11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面临的发展环境和问题,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遵循原则、主要目标、五大发展理念和总体战略部署,指明了今后五年的发展规划。[5]

简要回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伟大的建设成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社会实践的结果。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社会制度,也是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得以实现的社会制度。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也是这一理论体系产生、发展、丰富的实践源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该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并在新的社会实践中推进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进展

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一种新的工作作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毛泽东形象地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有些同志却在那里‘无的放矢’,乱放一通,这样的人就容易把革命弄坏。有些同志则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这样的人就是古董鉴赏家,几乎和革命不发生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这个问题不讲明白,我们党的理论水平永远不会提高,中国革命也永远不会胜利。”[6]我们党的伟大实践证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中国革命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我们的事业就会顺利前进,不断取得胜利;什么时候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我们的事业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和挫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立足于小康社会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并加以理论提升,以指导今后的战略部署和实际工作。改革开放30余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指导新的实践。这一宝贵经验,看似简单抽象,实际上含有极为丰富的科学内涵。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党总结这30年的成功实践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30年的创造性实践中,我们经过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概括起来说,就是党的十七大阐明的‘十个结合’。”[7]这“十个结合”的具体内容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8]

这“十个结合”,集中展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科学方法的精神实质,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实现理论创新的正确途径。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些宝贵经验的集中概括和理论升华,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9]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今天,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越来越近,需要更加坚定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科学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

当前,“十三五”发展规划实施在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在新的发展环境下要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应该坚持创新、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思想理念,坚持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六个基本原则,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发展、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10],保障各项工作目标能够如期完成,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人们经常感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丰满的理想,常常因其幸福和美好而激发人们不懈努力。骨感的现实,常常因其客观和冷酷而使人们感慨现实社会的无奈。行进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恰恰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现状,也是一个社会前行的现实轨迹。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富实践,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我们继续坚持中国道路,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全面凝聚中国力量,把每个人的实际工作融入社会发展的滚滚洪流之中,为承担起时代重任和实现人生理想而奋力前行,为祖国繁荣和民族富强而奉献智慧与力量。

注释:

[1]习近平:《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载《人民日报》,2014-06-06。

[2]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载《人民日报》,2015-11-04。

[3]《鲁迅文集》(小说、散文卷),47页,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4]《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23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载《人民日报》,2015-11-04。

[6]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载《人民日报》,2015-11-04。

[7]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12-19。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07-10-25。

[9]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载《求是》,2013(1)。

[10]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载《人民日报》,2015-11-04。